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電子書】危險的繼承:從眾、宗教與部落主義,形塑現代世界的人性起源

Epub
流動版型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 434
    620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人性之中悠久的遺產,幫助我們創造宗教、組成部落、建立帝國,
如今也正將我們推向毀滅……

人人身上都承載著遺產,那是一套演化形成的成見與文化工具,塑造人類行為的每一個方面。歷經數不清的世代,這份遺產將人類帶往更高的成就:激發出更複雜的科技、更組織化的宗教、更廣大的帝國。然而現在的情況卻是歷史上首遭:這份遺產竟然正在打擊人類。我們發現人類正在快速朝向政治兩極化遠超過往、戰爭更加致命、環境破壞無法彌補的未來狂奔而去。

在《危險的繼承》中,著名人類學家哈維.懷特豪斯全面論述我們的成見是如何形塑人類的過往、還威脅著人類的未來,他說明從眾性、宗教性、部落性這三大成見是如何驅使世界上古往今來的人類行為。經由自然天擇形成,又經過數千年文化性演化的利用與駕馭,這些成見催化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轉型與蛻變--農業的誕生、史上第一批君主的出現,乃至人祭犧牲的興衰與多民族大帝國的創建,皆是其作用的結果。懷特豪斯引領讀者深入現代部落,例如恐怖組織和掠奪性廣告公司等等,由此呈現當人們喪失控制成見的文化結構時,我們所建構出的世界將會如何失控陷入混亂。

《危險的繼承》一書揭示出人類本性是如何形塑眾人集體的歷史,並由此驚喜地展示一條可能解決現代最迫切之問題的新道路。本書的成果,是對人類的旅程進行強而有力的重新評估,足以改變吾人理解「我是誰」、「我可以成為怎樣的人」的方式。

★新石器革命期間,較頻繁的集體儀式有助於穩定文化認同標誌(identity marker),從而促成大規模群體之崛起;或者用簡單的方式去說,例行常規化的儀式有助於更大群體之誕生。
★暴力軍事衝突是人類社會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其作用遠遠超出其餘任何力量(農業的傳播除外)。
★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看來,我們所繼承的自然傾向,不僅是優先解決眼前問題,先不著想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問題,而且是環境愈艱難,就愈會把注意力放在短期問題上。
★某種程度來說,我們人人都是從眾主義者;從眾主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項要素。
★隨著人類歷史進程的開展,我們部落的規模已經大為擴大。然而這場擴張過程的最後一處堡壘,乃是生命部落的本身,其所涵蓋的不只是全人類,還有所有的生物。

好評推薦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科普作家,「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板主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翟翱|作家
羅素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

哈維.懷特豪斯(Harvey Whitehouse)
國際知名人類學家,宗教認知科學的創始人之一。牛津大學社會凝聚力研究中心主持人,也是「塞沙特全球歷史數據庫」(Seshat: Global History Databank)的創辦主持人之一。包含《儀式性動物》(The Ritual Animal)在內,由他撰寫或編輯的出版書籍已有九種。

譯者

韓翔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翻譯範疇涵蓋歷史、哲學、宗教、藝術等人文領域。譯有《東方迷戀史》、《東南亞史:關鍵的十字路口》、《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客家之魂:記憶、遷徙與飲食》、《歷史獵人:追尋失落的世界寶藏》等書。

目錄

導言 人類的非自然歷史

第一部 演化而成的人性
第一章 模仿文化
第二章 野生宗教
第三章 社會黏合力
第二部 延伸擴充的人性
第四章 從眾性之強化
第五章 宗教性與超自然權威之崛起
第六章 部落性與戰爭之演化
第三部 重新構想的人性
第七章 從眾性與氣候
第八章 宗教性的商品化
第九章 部落性在今日

結語 超級大部落的興起
致謝
注釋

試閱

導言 人類的非自然歷史

作為一個人類學家,我已經很習慣人家用一副我很奇怪,或者我很愚蠢,或者我又奇怪又愚蠢的眼神看我了。
那時我人正在太平洋上的一座熱帶島嶼,接下來兩年那裡就是我的家。這是我第一次進行實地田野調查,當地人正要去墓廟祭拜祖先,我就這樣跟在他們身邊。那時的我還是劍橋大學的博士生,但劍橋大學位於千里之外的英格蘭,而我人卻來到這裡,讓自己完全置身於一處幾乎沒人研究過的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土著文化當中。這是一個深藏於雨林之中的部落,部落居民說的語言從來沒有人以文字記錄過,他們沒有電力也沒有自來水,外面世界的人幾乎從沒聽說過他們的存在。我勤奮地參與他們每天的生活,在人們從事活動的時候採訪他們,把聽說的一切寫在筆記本上。
這座墓廟跟村落其他房舍外觀類似,屋頂都是茅草,使用當地人拿刀斧在周圍叢林採集來的材料搭建而成;然而,墓廟卻擁有非常獨特的宗教功能。我是個認真又誠懇的學生,我認為有必要從各種角度探討這種供養祖先的觀念。「祖靈能夠直接穿越墓廟竹編牆面這樣的物質嗎?」「祖靈真的能實際上把供品吃掉嗎?」「供品真的能夠取悅祖靈嗎?」
每問一個問題,我那些土著朋友們臉上就會多出一層困惑。開始進行實地調查幾個月後,人們似乎已經習慣我沒完沒了的幼稚問題了。整體來說,他們對我表現出極大的寬容,有無限的耐心幫助我解開誤會。然而,我最新一輪的詢問,似乎創下了荒謬的新紀錄。祖靈「當然」可以穿過牆壁啊;祖靈「當然」不會實際把供奉的食品吞下去啊,真的吃掉也太離譜了吧;祖靈享用供品「當然」很高興啊,不然我們幹嘛要拜祂們呢?
針對最後一個問題的回答,比其他回應更引發了我的興趣。我脫口叫道:「啊哈!所以祖靈雖然沒有身體,卻還是擁有思想囉?」我的訪談對象訝異地望著我,祖靈「當然」有心靈、有思想啊。或許他們出於禮貌而沒說出口的話是:我們真的是犯了傻,怎麼會邀請這個白痴一起參加咱們最神聖的儀式呢?
我所接受的人類學訓練,教導並鼓勵我放下自認為自己知道的一切,盡可能以最開放的態度來從事實地觀察,放下源自我自身文化背景的成見、預設和先入為主的觀點--此乃「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的原罪。但真相是,即便在我詢問他們有關祖先問題的當下,我其實早就知道他們會給出什麼答案了。怎麼會這樣呢?因為我的東道主們說得沒錯,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答案啊。事實上,對於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來說,這都是顯而易見的。在地球上的任何人類社會詢問有關亡者的問題,你會發現人們給的回答都是大同小異。普天之下所有人都很熟悉靈魂沒有形體卻依然擁有心靈的思想,因此,靈魂依然能以情感回應、能記住、能理解我們所說的話。另一個同樣舉世皆有的想法是,人的精神與肉體可以分離,人的靈魂在死後依然存在。想想英國鄉間鬼屋裡頭的鬼祟,想想非裔巴西文化中的附體鬼神,或者想想中國人敬拜的祖先吧。
這些觀念之所以放諸四海皆有,是因為它們深植於人類本性,並隨著人類新世代的出現重新冒出頭來。這些自然出現的信念,是人類這個物種最為獨特的特徵之一。透過觀察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的行為可以斷定,與人類關係最近的靈長類親戚,並不會想像有個亡者靈魂的世界存在,靈魂會要求被供養、被安撫,並可以成為祈求幫助的對象。在人類社會中,這些觀念卻是遍地開花。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中,這些信念的具體特徵是以多到無窮盡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這些信念的基本要素又在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再浮現。
換句話說,人類一代傳給下一代的事物--也就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非常多樣的呈現型態。但是講到底,這一切都深植於人類演化形成的心理(evolved psychology)。文化上演化形成的傳統(culturally evolved tradition)與生物學上演化形成的直覺(biologically evolved intuition)之結合,構成了人類這個物種的集體遺產,透過歷代列祖列宗傳承給了我們。這本書要談的,就是這樣的遺緒與承繼,以及糟蹋這些遺產的危險,還有人類在未來該如何更明智地運用這些遺產。

人性與非自然歷史
人類共同遺產中的三大基石,是可以在所有人類社會中反覆觀察到的三大自然成見或傾向(natural bias)。第一個是從眾性或從眾主義(conformism):我們熱衷於模仿他人,學習成長過程所處的群體擁有的儀式與習俗--只要那是我們周遭的人們在做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在特定建築物擺上食物供品。第二個是宗教性(religiosity):我們自然而然傾向去獲取及傳播與神明、靈魂與祖先有關的思想。第三個是部落性或部落主義(tribalism):我們對於群體或團體往往抱持激切的忠誠,無論表達方式是奢華的慶典,或是冒著生命危險上戰場。欲了解這個世界的歷史如何開展、為何如此開展,這三種成見實為關鍵。
不過,雖然我認為這些信念有其天生或自然的基礎,但這本書並不是一部粗陋簡化的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著作,認定人類行為終究是被基因注定。這本書要說的是,在數千年的文化演化(cultural evolution)之中,人類的自然成見是如何獲得利用、控制、拓展與擴充,使人類得以克服或突破自然本性的限制,在規模愈來愈龐大的社會中協調合作。文化演化增強並且擴展了人類本性的固有傾向(predispositions)與易受影響性(susceptibilities)。生物演化歷程與文化演化歷程二者,共同累積並且造就出定義現代世界的豐富人類知識與科技。
駕馭人類自然傾向以突破自然傾向的限制,這件事在不同的時空是以不同的形態出現。但是,多樣性底下也存在著許多令人驚奇的形態。為了把握住演化歷程的深層結構,我們可以將人類世界設想成一座巨大的花園,花園裡頭有種類千奇百怪的植物,就像是遍布在世界各地豐富多樣的人類文化形態,其中有許多植物是如野生般肆意生長。我們可以將這些文化形態,視為根植於人類從眾、信仰、歸屬之自然成見的文化習俗。野生植物到處亂長,雖然有人以科學、宗教正統或其他權威源頭之名,努力剷除雜草或至少控制其生長,但野草依舊四處滋蔓。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419546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3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2025金石強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