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1102_2026手帳年曆

【電子書】為新人生開頻

  • 315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黃俊生為台北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
他引進電子耳手術,為台灣聽障者開啟嶄新人生。
從農村貧苦少年到耳部醫學權威,
因為勇氣與認真,他不曾辜負這一生。

★台灣耳科權威,成果登上國際學術期刊
黃俊生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後,投入醫師生涯逾五十年,專精於治療各類中耳與內耳疾病,幫助無數病患解決耳疾問題,奠定耳科權威地位;尤其在梅尼爾氏症的外科診治,相關成就曾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獲得肯定。

★率先引進電子耳手術,成立基金會推動聽障照護
黃俊生是台灣電子耳手術的先驅,於一九八五年完成亞洲首例電子耳植入手術以來,已幫無數聽障者重獲聽力,回歸到有聲的世界。為進一步推動聽障照護,他成立「黃俊生電子耳基金會」,提供補助費用及語言、聽力訓練課程,協助聽障者開啟新「聲」機,快速融入社會。而基金會的努力,也獲得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支持,捐贈價值不菲的電子耳裝置給有需要的聽障者。

本書彙集二十位受訪者的真摯分享,包含黃俊生在基金會的夥伴、醫院醫師、護理師、學生、電子耳病友等,透過他們的視角,展現黃俊生在醫療領域的成就、待人處事的態度,以及對人文與社會的關懷。

作者

丁希如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編輯出版專業博士,南華大學出版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學士。長期投身文字、出版工作。

李嘉人
資深文字工作者,曾服務於媒體及出版社。

廖慧君
資深上班族,斜槓當寫手,至今參與約20本書籍撰寫。未來還想繼續聽故事、寫故事,分享那些沒機會參與見證,但未必錯過的世間人和事。

顏怡今
資深記者,高雄人,現為自由撰稿人。30年記者生涯曾跑過政治、醫藥、環保、藝文、美食等各領域,喜發掘並記錄庶民日常與職人故事。曾以「楊晴」為筆名出版《Life Net墾丁》,另合著《發現臺灣小吃》、《小吃東西軍》、《臺灣老字號小吃》、《HOT!溫泉》及《主廚的百味人生》等。

目錄

自序 醫療路上,承載著無數感謝 台北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黃俊生

第一章 耳道的旅程
引進電子耳手術 讓他們重獲新聲
外科醫師之手 只希望不辜負病人
泥地裡也能翻身 我做什麼事都很認真

第二章 夥伴齊心
一位可以信任的好夥伴 管美玲
這是一條對的路 林文正
以他為目標,向前邁進 陳錦國
開啟希望之聲,充滿意義與喜悅 陳新豐
為電子耳手術建立學術研究基礎 王南梅
嚴謹自律的「老大」 蔡榮財
他是超級大醫師  施淑熙
先生的提攜,讓未來變得不一樣 黃仕勳
大哥有一雙「外科醫師之手」 王大鈞

第三章 傳承世代
講台上風度翩翩的教授 張承能
不知疲累的鐵人醫師 楊光榮
三句話的影響力 陳泰安
穿上白袍,就應該有醫生的樣子 蔡銘修
永遠往下一個高峰前進 李學禹
他就真的是很厲害 王清源

第四章 重生的力量
我生命中第一重要的貴人 林禎祥
老爹讓我翻轉人生 蘇玉華
好得不能再好的人生 張純菁
重新走進多彩的世界 賴暉雯
謝謝你給了她機會 莉文媽媽

序/導讀

醫療路上,承載著無數感謝
台北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 黃俊生
這本書的誕生,我始料未及。
「黃俊生電子耳基金會」成立初期發揮了關鍵作用,把電子耳推上軌道後,只剩下推廣聽語教育宣傳,以及術後病人的電子耳零件補助等工作,這些事務皆由林文正董事長指派科林公司員工陳惠珍(小草)熱心負責。只是很不幸地,乖巧且做事負責的小草,因癌症而永遠離開我們。
這時候,正巧電子耳基金會的階段性任務大致完成,我想可以考慮結束。因此,在圓山的美僑俱樂部召開董事會時,我提出妥善結束基金會的想法,參與此會的林文正董事卻提出出版書籍做為紀錄的建議。這個提案讓我感到意外,之後由陳錦國執行長逐步促成此書出版。
本書的特色是邀請二十位受訪者,包括我的學生、工作夥伴、醫師、護理師、助理、麻醉醫師,更有曾經合作開刀的好友與研究腦神經外科的醫師等,共襄盛舉見證電子耳的誕生與影響,並講述王永慶董事長昔日捐贈電子耳的弘遠貢獻,也回憶我們一起學習成長的時光。我非常感謝大家一同光耀這本書。
耳鼻喉科,特別是耳科的各種疾病,是我的興趣與專長,尤其是最精細的内耳聽覺的電子耳植入,以及掌控平衡的迷路,各種疾病的開刀治療,幸運留下引以為傲的成就。我也藉由出版這本書的機會,敘述著我人生有精采歡喜、太太卧床十年的挫折無奈,與小時候天真無邪的美好時光。
我從没想過會有出書的一天,因此未特別留下任何紀錄或照片,幸好科林公司存檔了不少歷史照片,才得以讓大家見證那些往事。最後感謝電子耳基金會的各位董事對基金會的奉獻和付出,特別感念小草長時間的盡心協助。
命運牽走了我,我駕馭了命運,我雙手無名指長過食指,冥冥中隱示著前世達人再度肩負神的指令,下凡紓解人類疾苦的使命。本書絕不是要歌頌我的豐功偉業,在我風燭殘年的歲月,隨時都有可能是生命的最後時刻,本書或許是老天賜予我完成使命的榮耀,果真如此的話,願與在天之靈的太太楊信妹共享。

試閱

引進電子耳手術 讓他們重獲新聲

聽力室內,小小男孩靦腆地坐在椅子上。幾個星期前,黃俊生醫師剛為他進行電子耳植入手術,他頭上被剃掉一大片頭髮,還光著。
聽力師輕輕在他耳後戴上語言處理器,然後連接到已經植入他體內的裝置。組裝完成,聽力師啟動電流,孩子突然直起身子轉頭望向某個方向,滿臉驚訝。他第一次聽到了聲音。
這一刻,男孩的母親流淚不止。是喜悅,也是釋放。
小男孩是家中長子,在長輩殷殷期盼中降生。平常大家以為他安靜內向,沒想到,到了說話的年紀仍然對外界沒有絲毫反應,這時候才發現,孩子聽力有問題。

聽損者也能有盼望
失望的長輩難掩情緒,開始責怪母親,認為孩子的缺陷是她的錯,她咬牙忍耐,內心卻更擔憂孩子的未來。在那個年代,沒有完整的語言治療及早療教育,聾與啞從小相隨,社會對「特殊孩童」仍帶著特殊眼光,自己的寶貝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有充滿盼望的人生嗎?
這位母親沒有放棄。她到處求醫、拜神,無奈始終改變不了孩子的狀況。在內心逐漸死寂的時候,她聽說林口長庚醫院有一位醫師,可以裝電子耳,讓聽障孩子聽到聲音,她沒有猶豫,借錢、標會,帶著孩子來開刀。
站在聽力室一角,她壓下內心各種情緒起伏,緊張又平靜地盯著孩子。這是孩子和她的最後一線希望。如果沒成功,她也做了最壞的準備,安頓好孩子後就到醫院樓頂縱身一跳。
幸好,這一線希望被緊緊抓住了。

改變命運的診療室
黃俊生是台灣第一位引進電子耳手術的醫師,在他的診間裡面,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這天,一位亮麗的年輕女士在病人看診的椅子上坐下來。
通常這時候,跟診醫師會遞給黃俊生一些資料,上面條列他們問過的病史、症狀,以及總結的病因及疑點,但是這次沒有。黃俊生剛看完前一位病人,護理師還在叮囑病人接下來做什麼,他轉過身來,有點疑惑地看向眼前的「病人」。
女孩開口了,只是要謝謝黃醫師。
幾個月前女孩躺在手術台上,接受黃俊生為她植入電子耳。十歲前的她伶俐可愛,課業才藝俱佳,無論在學校或家裡,都是長輩眼中的明珠。意外失去聽力後,她變得退縮自閉,進入職場後也看過不少嫌棄的臉色。
好幾次在睡夢中,她發現自己又是一個談笑風生的人,醒來後卻只有痛苦的現實。但是,這一次不同,她從麻醉醒來後,人生重回軌道,聽不見、說不清的十幾年,恍如一場大夢。
平日不容易見到黃醫師,因此女孩特意掛門診來表達心意。
長年專注在開刀、研究上,黃俊生一向寡言。即使這一刻他胸腔裡溢滿感動,也只是笑著,簡單一句話,祝福女孩從此一切順利。

第一個人工感官器官
電子耳的發明,讓許多失聰者聽見聲音、改善生活品質,可說是醫界最振奮人心的進步案例之一。
豪斯耳科研究中心(House Ear Institute)是美國權威的耳鼻喉研究中心,由豪斯博士(Howard P. House)於一九四六年成立。一九七二年,他的團隊和工程師開發出「單頻電子耳」的原型,陸續在成人及學齡前兒童實驗植入,之後與3M合作推出單頻電子耳,並在一九八四年通過美國FDA審查。
黃俊生娓娓述說當時的國際醫療發展態勢,除了美國之外,還有奧地利、法國、澳洲四個主要國家,在電子耳領域互相爭鋒。
太平洋另一端的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克拉克(Graeme M. Clark)發展出「多頻電子耳」,在一九七八年成功執行第一個植入手術,後來結合廠商、大學與政府成立科利耳(Cochlear)公司,並於一九八五年將多頻電子耳商品化。
電子耳是人類第一個人工感官裝置,分為兩大部分:放在人體外的組件有麥克風、聲音處理器和發射器,負責接收聲波並將聲波轉換為電流,發送到體內;手術植入人體內的另一組組件,則是接收器、解碼器和電極,負責接收外部來的電流,並傳遞到耳蝸內的聽神經,刺激神經產生聽覺。電極放在耳蝸內,用來取代受損的耳蝸。

引進技術,傳播觀念,籌措款項
大約一九八四、八五年,黃俊生到豪斯耳科研究中心參訪,了解裝置設計與植入手術。對於嫻熟中、內耳治療的他來說,電子耳手術一點也不難。
一九八五年,黃俊生成功執行成人單頻的電子耳植入手術。這是台灣第一個成功案例,也是亞洲第一例。
當時台灣醫界對這個新裝置沒有統一名稱,只是以英文Cochlear Implant 或C.I.來指稱,為了便於溝通,團隊討論後訂下中文名稱為「人工電子耳」,簡稱電子耳,充分表達這個裝置的特性。電子耳這個詞後來被廣泛使用,成為今日的共同名詞。
不過,單頻的效果不如預期,他只為三、四位病人手術後就暫停;而其他醫院的植入手術,則是發生術後感染的現象。
一時之間,這個手術沉寂下來。
黃俊生對電子耳的發展趨勢,卻沒有失去信心。趁著青黃不接的時期,他的眼光看向大環境。
當時社會還不了解電子耳,不相信它能讓失聰者恢復聽力或認為手術風險過高,因此學術界仍偏重於唇語、手語的學習;加上裝置的造價高昂,一套就大約七十萬元,遠遠超過許多病人及家屬所能負擔,這些現象需要先改善,未來產品成熟後才能讓更多失聰者受益。
於是,他立刻行動,當年就在「科林儀器」創辦人林文正及聽語專家管美玲的支持下,成立「黃俊生電子耳基金會」,除了募款準備資助病友外,也進行大眾教育,說明手術對聽覺與生活的影響。

重新擁抱生命
幾年後,黃俊生預見的趨勢果然到來。
一九九一年黃俊生到澳洲科利耳參訪,了解他們所生產的多頻電子耳。之前的單頻電子耳,只有一個電極,因此只能傳遞一個固定的聲音頻率,聽損者能聽到卻難以辨識聲音。而多頻電子耳可以更精細地模擬人的聽覺體驗,因為電極增加,電流同時刺激高低頻各個點,他比喻:「像按下不同鋼琴鍵,產生聲音。」
黃俊生回國後再度拿起手術刀,開始為聽損者進行植入術。這一次,病人手術後的言語認知能力、語言分辨能力都獲得良好成效,這個成果正式發表於一九九二年的《中耳醫誌》。
第一位接受手術的林禎祥,二十一歲時因為車禍後用藥不當而失去聽力,度過十年沮喪而退縮的生活。手術之後,他重新擁抱世界、娶妻生子,如今是五個孫子的阿公。他很肯定:「黃醫師是我生命裡第一重要的貴人。」
電子耳打開了失聰者的世界,成為他們和外界連結的管道,也是他們豐富自我生命的希望,接受手術的病人日漸增加。一、兩年後,政府法規放寬,將植入對象從失聰成人擴及聽損兒童。

台灣最大電子耳團隊
進行電子耳手術,首先得在耳朵後開出一道切口,將肌肉骨膜組織翻開,放入接收器,再在顱骨上磨出一個槽固定它。接下來,鑿開乳突,進入中耳,將電極植入耳蝸。然後,測量電極的電阻與聽神經的電生理測試,確認功能正常並提供開頻的估測值。直到將傷口縫合包紮,這一場手術,通常需要醫師花上兩到三小時。
之後病人住院觀察幾天,如果傷口沒有問題,就進行開頻,也就是戴上外部裝置,由聽力師測試聽覺是否正常。
接下來是語言治療。病人需要學習辨識聲音的意義、口語復健,若是天生重度聽障的人,更需要重新發展口語能力。
後來了解到聽覺功能發展與全腦健全發展密切相關,黃俊生又和「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為這些孩子進行早療教育。
因此黃俊生建置的團隊,除了手術和門診的醫師、護理師之外,還有聽力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等,是當時台灣最大的電子耳團隊,他們也被派到澳洲、美國等地去進修。

打造最先進的設施
診療的硬體設施,也是當時台灣首屈一指。
劉樹玉曾是長庚電子耳團隊的聽力師,她對聽力檢查室的建造印象深刻,「聽力檢查室按照當時的國際標準翻新,打掉原本的裝潢,重新塞泡棉做隔音,從無到有建立起來,一間要花掉一、兩百萬元,總共蓋七、八間,不論規模還是專業度,都是全國首見。」
光是隔音設備就大費周章,黃俊生補充說:「都是從美國德儀原裝進口,到台灣再組裝。」

傳遞信心,串聯能量
台灣擁有成功案例後,黃俊生開始帶著夥伴飛向海峽對岸。
當時大陸醫界發表了自己國產的單頻電子耳,但植入後卻告失敗,醫師們也對這個醫療失去信心。黃俊生和科林創辦人林文正、首批病友蘇玉華,拜訪北京的協和醫院、上海的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殘疾人看護中心等,分享台灣的開刀經驗及治療效果,鼓舞他們重振士氣。
在過程中,黃俊生也體會到,若要幫助更多病人,光靠自己,量能還是不足。工作之餘,他不斷思索如何串聯其他力量。
一九九八年,他靈機一動,邀請長庚醫院董事長王永慶參加基金會的感恩茶會。會中安排幾位聽損兒童分享裝上電子耳後的改變,黃俊生說,王董事長看到他們能聽、能講還能背出三字經,表現不輸給一般人,非常感動,決定捐贈四百套電子耳,給其他有需要卻受困於經濟條件的家庭。
接下來兩、三年,長庚電子耳團隊全力投入,完成了台灣四百個聽障兒童的電子耳手術。台灣有餘,黃俊生就捐贈給大陸。
企業的資源加上醫界的技術,電子耳終於擴散向更多失聰者。

讓善意真實落地
二○○三年這一天,忙裡偷閒喝杯咖啡的黃俊生,接到王永慶的電話。話筒中響起如常的親切招呼「阿生仔!」然後王永慶豪情萬丈地指派任務:「你去把安溪啟聰學校的學生,統統裝上電子耳,讓他們都會聽會講。」王永慶剛從福建安溪祖籍地返台,打算捐贈兩百套電子耳給故鄉的失聰兒童。
黃俊生當下應好接受任務。不過,這個任務不是把裝置送出去就可以,要讓善意落實到孩子身上,完善的醫療安排非常關鍵。
安溪的醫療不夠發達,沒有適合的設施及醫師進行電子耳手術,附近的大城市首推同屬福建的廈門,這裡有合格的醫院,可惜卻缺乏有經驗的醫師。當時中國有植入電子耳經驗的醫師,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協和醫院、同仁醫院及解放軍三○一總醫院,但北京對安溪病童來說卻路途遙遠。黃俊生奔走三地,找到廈門第一醫院,安排安溪的病童和家長過來,又去北京,邀請了韓德明院長、曹克利醫師等專家到廈門執行手術,才把這一件好事做成。
廈門長庚醫院在二○○八年成立,王永慶又購買近一萬五千套的電子耳,要贈送給中國聽障小孩。這一次的捐贈規模很大,要靠個人關係推動恐怕曠日廢時,黃俊生開始思考更系統性的長期做法。
他多次往返北京與台北,跟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衛生部洽談,共同簽署電子耳植入、術前篩選及術後聽語復健的合作細節,將電子耳裝置交由他們管理。另一方面,他不時造訪中國植入電子耳的各大醫院,評估他們的開刀能力、聽語篩選及復健水準,行程拉得很廣,除了進出上海、南京這種便利的都會,也前往十三朝古都西安,甚至遠赴現在還讓他直喊「好冷」的哈爾濱。

被記住的影響力
「黃俊生電子耳基金會」執行長陳錦國,是林口長庚的耳內視鏡手術名醫。去年他到復旦大學附屬五官科醫院演講,回台後向黃俊生轉達了來自遠方友人的致意:「王正敏院士聽到我從長庚來,一直要我回台灣後向您表達問候之意。」
王正敏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耳鼻喉專家,當年正是他的國產電子耳失敗,幸好黃俊生一行人的到來與熱心分享,改變了他。
無論地域,無論時間,對生命的真實貢獻永遠會被記得。
如今醫界說起台灣電子耳手術,必然要記上黃俊生的引進之功。其實這位耳科大名醫,有許多身分。他是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美國的普羅斯伯.梅尼爾協會(Prosper Ménière Society)成員、豪斯耳科研究中心會員、研究前沿的國際學術期刊《耳鼻喉雜誌》(Ear, Nose & Throat Journal)編輯委員、神經耳科學最高殿堂的巴拉尼協會(Bárány Society)會員。
他也開創不少外科紀錄。除了亞洲首例電子耳成功植入之外,他在梅尼爾氏症的手術治療也登上國際舞台;他是早期少數能夠執行耳硬化症顯微手術的醫師,唯一於國際期刊發表研究報告的華人。還有聽神經瘤手術,他也是台灣最早由內耳迷路進入的醫師。
這樣一位醫師是如何養成的?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626417608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