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第七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禪詩及人間佛教散文類得獎作品集。 共收錄首獎、貳獎、叁獎及佳作,每篇都是評審精心挑選出來的作品,字字珠璣,值得品味。每篇另附評審者的話,以及作者的得獎感言。 禪詩本古典詩長河中一鮮明支脈,才人輩出,佳作多有。 本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新設「人間禪詩」,邁出令人欣喜的第一步,假以時日,必漸入佳境。獲獎七篇,形質俱佳:首獎〈寺蟻日誌〉,想像詼詭、妥貼,復充滿慈藹輝光。貳獎〈桑葚〉,以落下的桑葚為主體,不斷揭示生滅對照、生滅循環之「常」。叁獎〈林間枯身〉,傷悼宇宙間生死灑落之餘,顛倒解放為般若的智慧。其餘佳作四篇,或寫實相無相之理(〈撈沙〉),或寫無盡奉獻之恆(〈一個老師〉),或寫不朽來於必朽之悟(〈致,親愛的人身〉),或寫無名煩惱之逝(〈春光乍現〉),形貌不一,理趣各異,而率皆耐詠,有可觀之處。 本屆「人間佛教散文」獎,進入決選的作品,多的是貼近宗教情懷的自然展現。描寫父母親情、家族血脈者,仍為大宗,亦含人文地景、農村風光、人生百態、婚姻愛情等。 首獎〈只有海水的靜默抵達岸邊〉描述蚵農的艱辛血淚,婦人的煎熬與堅毅,用詞凝鍊。貳獎〈畫糖〉是一種近乎消失的行業,但在許多年歲稍長者的童年記憶中,仍然留存那色、那香、那味。叁獎〈洗〉用「洗」來象徵重複勞動對自我的淘洗消耗、精神挖空,相當動人。 至於五篇佳作,〈迴音〉一文,自音相世界探索色相世界之種種,作者取境別具一格。〈無常中的日常〉寫尋常人物生涯中所經不尋常之變,從常與變之中,產生大衝激大覺悟。〈水印般若〉在農村生活的掙扎和激情裡,展現一種近乎原始宗教的情懷。〈眾生得滅度者〉對比光明與黑暗、善與惡、修行與沉淪。〈勇者試煉〉,記一群先天或後天有所缺陷的聾者、瞎者勇敢攀登玉山,有啟發和勵志。 這樣的「人間佛教散文」,滋潤人心,淨化人間。
本書是第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 全書收錄貳獎二名及叁獎共三篇作品,是作者們去各地實際採訪的報導,搭配多幀彩色照片,極有閱讀價值。 台灣的報導文學曾有過輝煌的年代,也留下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卻在電子聲光媒體興盛以後漸漸式微。這個文類不該如此,應有一個寬闊的平台可供報導文學作家活動,因此而設此獎項。幾屆下來,出現許多讓人感動的作品,因之而多認識了幾位有社會責任、有理念有理想的作家。 今年得獎作品評出來了,兩篇並列二獎,三獎一篇。〈死亡的思索與記述──吾鄉安息地巡禮〉探討死亡,作者在竹南鎮的公墓巡禮,竟拉出長長的史卷,在時間流動與環境變遷之中,人各安其位,面對死亡,他的態度莊嚴,卻有一份特別的淡然。另一篇二獎作品〈郁郁黃花藺〉以印尼蘇哈托的排華屠殺事件為背景,以二位倖存者為敘述者,將印尼史、印尼城市空間以及華人處境融成一體,「黃花藺」的植物特性、〈黃花藺〉的歌曲意涵,都相當深刻。三獎〈映秀母親〉寫四川汶川大地震,從不同人物切入災區,從廢墟到新城,重建之路迢迢,生命既脆弱又堅強,特別是母親。 二到三萬字的篇幅不小,天地廣闊,承載著人間多少悲喜,從中看到了向善向上的生命力量。
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人間佛教散文類得獎作品集 共收錄首獎、貳獎、叁獎及佳作5篇, 每篇都是評審精心挑選出來的作品, 字字珠璣,值得品味。 每篇另附評審者的話,以及作者的得獎感言。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設有人間佛教散文類,要在三到五千字之間說一個愛的故事,傳達一種引領人們向善向上的人生義理,而同時要顧及散文藝術性的要求。 本屆得獎作品首次排序,首獎〈趨光者〉最動人之處是對養老院中長者的描寫,並藉此呼應家中奶奶地位的升降,帶出自己的轉變、體悟,乃至對走過生命掌紋的長者,呈現自我深刻的關懷、理解,更添作品令人低迴的情韻。貳獎〈細雨浥輕塵〉透過不斷罹癌的描寫,作者細訴自己磨難的生命,以及自我放不下的執念。不幸中大幸的是,作者終於澈悟;由是,連同蓮、葉、雨、光,作者體悟這周遭一切的人、事、物,莫非神祇的恩典與啟示。三獎的〈懇親〉以如話家常、不假雕飾的筆觸,逐次生發無限禪意,宛如鏡花水月、羚羊掛角,俱無跡可尋,真平淡美之極致。其他五篇佳作,或寫生命的意義,或寫親情的真實;或寫生命的應然,或別具社會寫實的意義,皆情采兼備。
本書是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 全書共收錄首獎、貳獎、參獎3篇作品, 是作者們去各地實際採訪的報導, 搭配多幀彩色照片,極有閱讀價值。 本書是第六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得獎作品集,首獎〈長途漫漫──台北捷運潛水夫症工人追蹤紀實〉描寫一群罹患潛水夫症的捷運工人,在欠缺健康保護法規,以及相關的醫療檢驗基礎下,承包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完全忽視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他們一輩子受病痛折磨。作者長時追蹤此一議題,悉心採訪受害者,把當年發生此一事件的原委,做了仔細的剖析,讓我們了解勞動階層的付出,以及對一座城市的犧牲和貢獻。貳獎〈泰緬邊境的求醫人〉的作者曾赴泰緬邊境「梅道診所」擔任醫療志工,透過本文披露了邊境人的生命循環故事。作者列舉十六個病例,詮釋病患的慘絕現象,其終極指向是反思偏遠地區的醫療與教育,並呼籲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更讓人感動的是,當他誠摯地叩訪辛西雅醫師的梅道診所時,心靈深處的人道關懷,也被點亮了,而朗現生命光彩。參獎〈雨林之子〉是建立在關切自然生態被破壞、原住民族被欺凌的實際田野調查報告,作者探討砂拉越少數民族本南人的命運與困境,以及他們的「永續」思想、「分工合作」的生存之道與「容忍及退讓」的民族精神;也介紹洋人傳教士、奉獻生命給本南人的瑞士人、來義診的醫護人員以及反水壩的本南英雄。雨林書寫細膩,人物刻畫傳神,是一篇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