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是「泡澡」和「浴室」的絕妙小品! ★身兼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美學理論家的怪咖李歐納•科仁又一次精彩圖文辯論。 ★對設計和建築的思考及方法體系迷思的犀利批判。 「泡澡」應該是一項綜合的美感體驗,關乎的是個人主觀的身心感受; 「浴室」應該是一處產生共鳴的環境,一個逃離科技、設計、建築迷思的空間; 若想打造一間「美好」的浴室,就得從設計中解放,從違抗所有既定的方法體系開始。 你的雙腳踏著溫暖的地板,從腳底湧上來的熱氣溫暖了全身。接著你從腳尖往池裡探,腳趾首先碰到溫熱的水,接著浸入小腿、膝蓋、大腿,並慢慢將全身泡進熱水中。你浸泡的熱水是流動的,你所呼吸的空氣也是流通的。你找到一個絕佳位置,將自己舒適地安置在池中。你突然發現自己的身心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時間感已然消失,外在環境也似乎消融於無形,整個世界只剩下你。 想像一下怎樣的浴室才能帶給你如此美好的泡澡經驗?你的腦中八成出現了電熱地板、蒸氣恆溫空調、寬闊的澡缸(最好還是大理石打造)、豐沛不絕的出水口、符合人體工學的高度與尺寸、敞開的一扇大窗還看得見外頭的風景。這樣的一間浴室在設計方面也許沒有任何「錯誤」:經過精心的設計,盡可能用上現有科技去維持溫度和濕度,而設備只要套用人體工學數據,並將操作介面簡化,最後再加大浴室空間或浴缸的尺寸,或藉由線條營造一種寬廣的視覺效果──許多建築師或設計師誤以為這就是一間理想浴室的「模樣」。 此時,你在泡澡時刻所體驗到的主觀感受已經全被拋到腦後,這間想像的美好浴室不知不覺中已經陷入追求技術、形式、材質、視覺美感的泥沼。但一間美好的浴室不是應該回應我們最真切的主觀感受嗎? 李歐納•科仁繼《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之後,又一本精闢反思設計與人之間關係的著作。他認為,當代建築師與設計師已被學院體系的教育所綁架,走在一條追求技術與視覺美感、大(豪華)即是美的錯誤道路上。而我們,也就是使用者、經驗者,也應該破除建築師權威的迷思,因為打造一個空間,特別是泡澡環境──一個能帶給你不同於其他任何體驗的環境,並沒有既定的方法,也不一定需要建築或設計的專業訓練。 這本書並沒有提供具體的解答,因為一間美好的浴室沒有絕對的模樣,我們無法藉由複製腦中想像的線條、尺寸等圖像,就打造出一間理想的浴室。李歐納僅僅藉由提綱挈領式的文字,提點深植人心的盲點,配以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甚至不屬於任何年代文化而是出自於大自然的泡澡影像,讓泡澡與打造泡澡環境回歸個體最原初的主觀感受。 這一篇來自一位建築師的影像論文,也許沒有強力辯證的企圖心,但點點到位,讓你重新思考何謂「泡澡」、何謂「設計」。
雜誌不僅是傳遞資訊或知識的載體,重要的雜誌往往能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本書介紹1970到2000年間,五本不同領域、重要的人文雜誌:漢聲、人間、影響、島嶼邊緣、好讀。 .採訪該雜誌創辦人、主要編輯團隊,並參考資料,呈現該雜誌理念及工作方式。 .特別介紹雜誌專題,呈現其企畫、選材、版面特殊之處。 這本書記錄她們的咆哮,標誌了一個時代;也影響了當時,以及之後的一代人。 1986年12月2日,許信良企圖闖關回台,前往接機民眾與警察發生激烈衝突,即日後所稱「桃園機場事件」。在國家機器的掌控下,當年的主流媒體都沒有對機場事件進行完整報導,但《自立晚報》卻以一整版揭露當天的衝突現場與國家暴力鎮壓。為此,陳映真親自訪問自晚總編輯顏文閂,並以顏作為封面人物,於第15期《人間》大篇幅報導。該專題同時延伸介紹當時甫成立的獨立媒體「綠色錄影小組」,並邀多位媒體人提出長年對媒體的觀察及批判。 這讓當年才剛升大二的何榮幸深受衝擊。陳映真、顏文閂彷彿成為新聞界對抗威權的重要象徵,「我們這一代有志於新聞工作的年輕人,終於可以在『機場事件』汲取本土養分與新聞典範,再也不必遙指萬里之外的『水門案』。」 而三十年後,我們再次翻開《人間》。斗大的標題寫著「當人民要掌握他們的媒體」,一張張寫著訴求標語的海報、拒馬、機場憲警以水柱沖散民眾的照片……是的,這是三十年前,陳映真的《人間》。 當然,《人間》不僅只於此。反杜邦、後勁反五輕、湯英伸案、蘭嶼核廢……三十年前,《人間》以社會運動的姿態報導、介入議題,不只在當代造成震撼,影響直至今日。 +++ 台灣一直有很多很棒的雜誌,呼應時代,成為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許多雜誌的選題概念、設計、企畫表現,今日看來依舊震撼,依然讓人感受到創意,或膽識。她們的內容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樣貌,但其呈現卻又突破時代,對當時,甚至之後的人造成影響或改變。 我們想帶現代的讀者認識這些雜誌。 我們選了1970到2000年間,五本不同領域、重要的文化雜誌:漢聲、人間、影響、島嶼邊緣、好讀。一開始,選擇的理由很簡單:她們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特別的是這些雜誌即使放在今日,依然很酷!《漢聲》縝密工藝的記錄和破格表現手法、《人間》介入式的報導文學及報導攝影、《影響》研究般的專題設計及資訊呈現方式、《島嶼邊緣》左派游擊式的議題關注和顛覆的後正文設計,以及《好讀》創造出的閱讀及次文化表現平台。 我們試圖採訪這些雜誌的核心人物,包括創辦人、主要編輯團隊,並參考大量資料,試圖呈現雜誌&雜誌人的故事。另一方面,我們也請當時接觸過這本雜誌的相關人士,從讀者的面向來談這本雜誌、以及該雜誌帶給那一代人的影響或改變。我們還希望讓現代讀者重新「看」這本雜誌:攤開全部的頁面,我們先看雜誌的結構;接著挑出三個專題,細看該本雜誌的專題呈現。 為什麼這些雜誌在今日看來依舊精采特別?採訪過程中,我們似乎逐漸找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他們都有革命的企圖。這群人想要突破的不僅是雜誌型式,他們酷,是他們想要用雜誌向某個時代、某個領域對話(也或許是對抗)。搶救古蹟、搶救傳統、搶救民藝,《漢聲》從四十年前開始的「搶救」理念,至今未變;《人間》當然不只是一本雜誌,其社會運動的企圖,昭然若揭;《影響》除了資訊傳遞,影像保存才是它的最終目標;《島嶼邊緣》以去中心的方式,落實左派議題關注;《好讀》就站在中產階級的位置(用中產階級能接受的方式),強迫他們接觸自己必須理解的社會現象。 雜誌,是載體,也是手段。這五本雜誌企圖在某個領域發聲的革命企圖,造就了其特殊的選題取材、表現手法及形式。 她們的發聲夠響夠亮,不僅凸顯了自身,也標誌了一個時代,影響至今。
路上觀察學經典之作 「如果外星人登陸地球的話,做的大概也就是這些事吧!」(咦?) 路上有這些東西,你知道嗎? 只能上下,卻通不到任何地方的階梯 位於二樓的對外門(而且還是可以打開的) 遮不到任何東西的屋簷 「好學生不闖紅燈」(這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告示牌?!) 明明是同一區的下水道人孔蓋,卻印著兩種不同的樹、三種不同的魚 從中間被硬生生劈開的老屋廢墟 它們存在於日常生活周遭,只是「正常人」如你我往往不會發現。但有一群人深深為此著迷,甚至為它取了個「路上觀察學」的名稱,對此大做研究。 所謂「路上觀察」,顧名思義,就是在「路上」進行「觀察」;加個「學」則帶了點鑽研的意味。這群人除了會將觀察結果利用手繪圖、照片或是文字記錄下來,還會設計工作表格、規定記錄準則、為特定物件命名,甚至舉辦社團訓練活動(!?)路上觀察學的前身,可追溯到關東大地震之後興起的「考現學」,在破壞與重建之間,對現時當下的記錄;也可以說是對所謂「現代藝術」的叛逆思考:若拿個小便斗簽名就能稱之為藝術,那觀察各地小便斗有什麼不同,會不會更有意思? 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即是此一領域赫赫有名的人物,三人在二十年前(1985年)合編了《路上觀察學入門》,為路上觀察學經典之作,也讓日本掀起一股「路上觀察」風潮。 這本書從赤瀨川原平以及藤森照信個人現身說法開始:他們是如何對所謂「路上觀察」一門展開興趣(比如到國中還尿床的經驗?!)第二部分則是赤瀨川、藤森以及另一位路上觀察學大將──南伸坊三人的對談,對談內容除了當時熱中此「研究」的幾位名人及有趣例子,也談到了路上觀察與考現學、前衛藝術、自然科學、商業性觀察的不同,以及文字描述及手繪圖的必要性,替所謂「路上觀察學」定調。第三部分是各式各樣的路上觀察報告,以及觀察背後的故事。南伸坊如何利用上廁所空檔記錄對面公寓的居民生活;一木努為了「撿拾建築碎片」,連搭公車時也不敢打瞌睡;被喻為「路上觀察之神」的林丈二是如何進行人孔蓋調查記錄;跟在狗後面,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東西?最後一部則是回到所謂「觀察的角度」,荒俣宏、四方田犬彥和杉浦日向子各自從其擅長角度告訴我們可以怎麼「看」,以及我們可以從觀察紀錄裡「看」到什麼。 赤瀨川看到林丈二的記錄時曾經說:「如果外星人登陸地球的話,做的大概也就是這些事吧!?」姑且不論外星人,現在也早就不是地理大發現後博物館式獵奇時代,這些記錄到底有什麼用?所以,記錄的重點應該是看、描述,跟新鮮感吧!身為記錄者(理論上是我們啦),必須隨時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在記錄的當下,我們也必須花更多的時間看,同時認真想該怎麼用自己的方式描述、記錄這個世界。而且,看看別人記錄早已習以為常、或已不復存在的日常生活,應該也是挺有趣的吧。(?)
翻開任一本具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的書本,你可以在紙頁上,撫觸到淡淡的浮突,那是鉛字印刷留下的獨特壓痕,是老一輩讀書人指尖最初的記憶。但自九○年代電腦排版成為印刷業主流之後,以鉛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術逐漸沒落,鑄字廠和活版印刷廠相繼歇業,不論是那個時代的書本或故事,都鮮少有人談論起。 這本書試圖追尋逝去的活版印刷年代,透過與鉛字工作數十年的老師傅們的人生故事,觀看活字印刷產業的興盛與衰落。這本書以一本活字印刷書籍的製程為主軸,走過鑄字、檢字、排版、印刷四個階段,以豐富的影像及文字記錄下活字印刷的面貌。我們也邀請了幾位重要的專家,進行訪談或撰文,從歷史源流、字體設計、出版編輯、再版與紙型等角度切入,更全面討論活字印刷的各個相關主題。 儘管產業沒落了,活字印刷並沒有消失,近年來不斷有設計師、作家、創作者運用活字印刷製作或設計其書籍、作品、商品,本書收錄部分產品,來呈現活字印刷現存的樣貌。而附錄中的重要文獻,以及可製作、體驗活字印刷的店家和單位,都希望能進一步激發讀者去實際接觸或更深入瞭解活字印刷。為了真實並完整呈現活字印刷流程,我們特地為臺灣僅存的鑄字行「日星」設計了一版字體樣本附於書後,讓讀者親眼看見、親手感觸活字印刷印製品的質感與溫度。 本書由攝影師林盟山掌鏡,他的影像如電影般有力,帶領讀者踏出追尋一本活字印刷書籍製成的旅程。文字深入淺出,老師傅們談起那段歲月的雀躍、感歎和期許躍然於紙面。這本書透過一場視覺與文字的交會,帶你看見在電腦全面攻占印刷業之前,一本書如何印製出來。你會瞭解,知識的傳遞曾經必須經過這麼多雙手,如此得來不易。 最後,僅以這本書,向所有曾經參與活字印刷蓬勃的那個年代的老師傅們致敬。 本書特色 ◆第一本完整記錄臺灣活字印刷文化的書籍。 ◆大量影像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帶你看見活字印刷的完整流程。 ◆鑄字、檢字、排版、印刷之職人深度訪談,他們的人生故事就是活字印刷術歷史的縮影。 ◆歷史源流、字體設計、出版編輯之專家訪談及撰文,全方面討論活字印刷相關主題 。 ◆重要文獻摘錄、參考資料、製作及體驗店家及單位列表,資訊豐富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