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要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為何要對獨子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以「思無邪」來概括《詩》,朱熹為何偏說〈國風〉多〈淫詩〉?──閱讀本書上編,可以讓你豁然開朗!孔子說:「祭如在。」請看──在宗廟祭禮的雅樂歌舞與齊聲頌讚中,祖先德澤依次浮現!從詩、禮、樂的交織融合,與會者已油然興發崇德報功的感人情懷!祭禮後的合族共食,更是凝聚族人情感的最佳時機!君臣宴飲與其他鄉飲酒禮等活動,其詩、禮、樂,又如何融合?──閱讀本書中編,將可進一步理解!地不愛寶!〈詩論〉問世了!〈詩論〉趕忙向大家招手,解《詩》不能單憑《詩序》呀!還有我呢!別忘了:從周初到《詩序》的時代已有千年,滄海桑田早已多有變化!閱讀本書下編,將可稍窺以〈詩論〉為中介的《詩》教思想變遷一隅!
以營養及運動角度,禪述健康體位的正確觀念,並請體控班學員分享減重心路歷程;藉由本書分享健康中心辦理健康促進活動實務經驗 ,期能提供各大專校院執行相關活動設計時之基礎指南。
本書係以高等教育為研究範疇,以行銷為主軸貫穿全書,全書分成四大篇:高等教育歷史發展篇、高等教育機構行銷議題篇、高等教育機構實務研究篇、高等教育經營管理趨勢與行銷展望篇。研究者從高等教育歷史發展與挑戰的分析切入,鋪陳高等教育機構需要行銷的第一篇;接續,進行品牌、網路、關係、媒體與內部行銷等重要議題的剖析,分別闡述其內涵、策略之相關理論與研究,完成第二、第三篇的撰寫。之後,剖析高等教育經營管理議題的研究趨勢,並討論高等教育機構行銷的相關爭議與與展望,勾勒出未來高等教育機構行銷過程中的相關策略之第四篇。充分結合教育與經營管理之理念,期能對高等教育之經營管理研究與實務有所貢獻。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先生逝世。1988年起第1屆由中華日報與行政院建設委員會共同設置「梁實秋文學獎」,紀念大師梁實秋在散文與翻譯方面的貢獻。2008年至2012年再由九歌文教基金會承辦。2013年第26屆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接下這個重任。梁實秋文學獎是是少數獎勵翻譯(譯文、譯詩)文學的比賽,每年聘請名家評審、專論得獎作品得失,為國內優質文學獎之最好示範與指引,深受各界重視。本書乃是將第30屆梁實秋文學獎的徵件辦法、評審紀錄以及得獎作品集結成冊出版。
本書以〈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為核心,整合相關傳世文獻與戰國簡文之內容,論述子夏與子張學派如何闡發儒學,再以相同方法,以〈坊記〉、〈中庸〉、〈表記〉、〈緇衣〉為核心,論述子思如何闡發孔子之思想,填補孔子到孟子之間儒學發展史上之空白。此外,再以《荀子》之禮治思想為主軸,通貫《禮記》〈經解〉起連續八篇之內容,論述子夏、子張、子思及荀子,都依循從勸學習禮→出仕為政→實踐禮義之系列過程,繼承轉化孔子思想之儒學系統,以豐富先秦儒學,乃至先秦學術發展史之內容。
烏托邦(英語:utopia),原意指理想而完美的社會。這個語彙源自於英國的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1478-1535年)的著作《烏托邦》。該書問世於1516年,2016年適逢成書500週年紀念。自成書以來,引起許多學者的各種討論。這500年來,人類歷史經歷過無數重大事件,也因此累積各種智慧,在實踐理想與追求普世價值的工作上,做了各種努力,也付出了各種代價。本書題為《誰的烏托邦─500年來的反思與辯證》,集結港、臺學者,透過不同的視角與面向,回顧500年來人類在烏托邦議題上的反思與辯證,並分別從西方歷史文明、古代中國思想、近代臺灣宗教與社會文化等面向,探討人類追求烏托邦理想的經驗與相關論述,或者各種有關「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反思,經由本書之論述,庶幾可以掌握有關烏托邦議題之相關論述,從而對500年來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軌跡,可以有更清晰的掌握。
「磁」是一個開放的領域,舉凡物理、化學、材料科學、電機工程、冶金甚至於生醫應用,皆看得到磁學與磁性材料;對傳統工業或高科技尖端產業而言,磁性技術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磁性現象的發現可追溯到幾千年前,磁針的指北特性運用餘航海中的定向;中世紀時玄妙的「磁」現象,藉由看不見、摸不著的磁交互作用,磁石間的吸引與排斥始終披著神秘面紗;直到19世紀電磁現象關聯性的建立,以及20世紀量子力學中對磁現象的解釋,科學家對於的「磁」越來越能掌握。然而大多數的人對於「磁」的瞭解,限於中學或是大學教科書中磁針指向以及磁粉排列的觀測,以及對於自由空間中磁場、磁通……等的描述;對於深具產業應用的磁性材料,以及根基於自旋交換耦合而產生的萬千有趣的量子現象,作系統化的引導,則很是缺乏;對於各種新穎磁性材料應用,具有介紹性質的中文書籍,更是付諸闕如。本書除著重於一般科技趨勢的應用與發展,舉凡多鐵材料、鐵基超導磁性、生醫檢測,皆是嶄新的研究題材;這是一本是用於大學(含)以上的學生作為學習上的參考書籍,更為一般從事磁性材料或元件結構等專業人員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
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先生逝世。1988年起第1屆由中華日報與行政院建設委員會共同設置「梁實秋文學獎」,紀念大師梁實秋在散文與翻譯方面的貢獻。2008年至2012年再由九歌文教基金會承辦。2013年第26屆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接下這個重任。梁實秋文學獎是是少數獎勵翻譯(譯文、譯詩)文學的比賽,每年聘請名家評審、專論得獎作品得失,為國內優質文學獎之最好示範與指引,深受各界重視。本書乃是將第29屆梁實秋文學獎的徵件辦法、評審紀錄以及得獎作品集結成冊出版。
本書是以一個國際知名的藝術節慶作為主題,一來主要是因為愛丁堡藝穗節享譽國際,受到世界各國許多的表演藝術團體所推崇,二來是我們想探討深受喜愛的愛丁堡藝穗節受到肯定的成功之道,以作為未來辦理與表演藝術相關之展出的借鏡與參考。
此書收錄15篇儒學研討會的論文。撰稿者,中國大陸學者有兩位;日籍學者有四位;韓籍學者有三位;台灣學者有五位,美國學者有一位。討論當代新儒家的論文有三篇。討論東亞儒學的論文有七篇,其中談日儒者有三篇,談韓儒者有三篇;談琉球如學者有一篇。討論古代中國儒學的論文則有兩篇。討論現代儒學的論文有一篇。討論晚明遺民儒學的論文有一篇。而另外一篇論文是對中國儒家的一般性論述。以上論文就地理範圍言,跨及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日韓琉;就時間脈絡言,則從上古通過近代、現代而及於當代。而若檢視其內容,基本上,多就如家的政治思想、學術以及儒者的政治觀念和實踐而闡述詮釋之。若就研究的儒家思想家或政治家言探討人物包括韓儒趙光祖、鄭道傳;中國儒家王船山、梁漱溟、康有為、徐復觀、孫中山;日本儒家山崎闇齋。論者有就傳統儒家之政道、治道的政治思想進行論述,亦有就傳統儒家政治理想和觀念在當代民主政治文化下的問題、優缺點以及因應之方而詮釋者。甚至有就當代新儒家與當代人間佛教對於現代性中的治世觀進行對照而論述者。
近年師大開始致力於永續社會服務,並以自動化及創意解決社會弱勢問題,提供學生更多反饋社會的機會。學務長張少熙說,大學的存在是為了學習,學生主要透過以往的經驗學習,而此書彙整了師大服務社會的精隨及典範,希望藉此能傳承經驗。 許多編入該書的優良範例也來到發表會;同心服務隊的林莉純同學,分享她在大學期間,將服務實踐到人生規畫當中,除了參與過7次營隊外,也在育幼院工作一整年。經驗相當豐富的她,擔任服務隊的反思引導員,不僅教導學生服務社會的態度,也幫助學生確立他們的人生觀。 德雷莎修女曾經說過「只要有愛的地方,就是最美的地方。」師大學生在服務學習中,透過觀察和實際接觸,更能發揮自己的專長,服務更多的人,並以反饋社會的實踐與精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與環境。
本套教材共兩冊,專為已會聽說華語,但不熟悉讀寫漢字的學習者設計。全系列分為兩冊,每冊另包括學生作業簿、教師手冊、MP3語音輔助光碟。教材內容生活化,極具實用性,搭配生詞例句、句型與文法、寫作練習等,循序漸進,讓學習者能靈活運用。課文以正體、印刷手寫體、簡體呈現,增加學習者多元的認讀方式。教材結構精心安排,可逐步增強閱讀理解與習字寫作的能力。第一冊共14課,每課的編排方式依序為課文、生詞例句、句型與文法練習、課室活動、寫作練習、課後補充教材;每三課附一篇課外閱讀文章,另有字音字形比較。第二冊共12課每課的編排方式依序為課文、定式練習、閱讀短文、分享經驗、小組討論、作文;每四課附一篇練習式閱讀文章,並有選擇式練習題及開放式問答題。
本套教材共兩冊,專為已會聽說華語,但不熟悉讀寫漢字的學習者設計。全系列分為兩冊,每冊另包括學生作業簿、教師手冊、MP3語音輔助光碟。教材內容生活化,極具實用性,搭配生詞例句、句型與文法、寫作練習等,循序漸進,讓學習者能靈活運用。課文以正體、印刷手寫體、簡體呈現,增加學習者多元的認讀方式。教材結構精心安排,可逐步增強閱讀理解與習字寫作的能力。第一冊共14課,每課的編排方式依序為課文、生詞例句、句型與文法練習、課室活動、寫作練習、課後補充教材;每三課附一篇課外閱讀文章,另有字音字形比較。第二冊共12課每課的編排方式依序為課文、定式練習、閱讀短文、分享經驗、小組討論、作文;每四課附一篇練習式閱讀文章,並有選擇式練習題及開放式問答題。
本套教材共兩冊,專為已會聽說華語,但不熟悉讀寫漢字的學習者設計。全系列分為兩冊,每冊另包括學生作業簿、教師手冊、MP3語音輔助光碟。教材內容生活化,極具實用性,搭配生詞例句、句型與文法、寫作練習等,循序漸進,讓學習者能靈活運用。課文以正體、印刷手寫體、簡體呈現,增加學習者多元的認讀方式。教材結構精心安排,可逐步增強閱讀理解與習字寫作的能力。第一冊共14課,每課的編排方式依序為課文、生詞例句、句型與文法練習、課室活動、寫作練習、課後補充教材;每三課附一篇課外閱讀文章,另有字音字形比較。第二冊共12課每課的編排方式依序為課文、定式練習、閱讀短文、分享經驗、小組討論、作文;每四課附一篇練習式閱讀文章,並有選擇式練習題及開放式問答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自民國35年6月5日創校至今已邁入70週年,為學校留下完整珍貴的記錄,除積極增修完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史》外,特再依據本校發展歷程編寫專書,並以「師大與臺灣」為核心架構,收錄了本校教育、美術、音樂、國學、體育、華僑教育、風雲人物、校園文化及生態、簡史與紀錄片等多元且豐富的校史發展紀錄,堪稱臺灣進步歷程的縮影,更足見本校對臺灣社會之影響力與貢獻。 《師大與臺灣教育》、《師大與臺灣美術》、《師大與臺灣音樂》(含1片CD)、《師大與臺灣國學》、《師大與臺灣體育》、《師大與華僑教育》、《師大風雲人物》、《看見師大校園》、《師大生態地圖》、《另一種凝視—師大七十》、《師大光影回憶風華永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立於民國35年,至今已屆滿70週年,70年間的發展梗概,透過簡要與報導文學方式撰寫,並採中英對照呈現。全書章節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介紹學校創建之緣由與經過;第二至五單元,是以「發展概況」與「校園建設」說明學校各階段的發展概況,輔以各時期之代表大事紀,依照年代順序編寫為「師大紀事」,說明學校各時期重大事件之內容。第六單元則以校友的投稿資料為基礎,以口述歷史紀錄為輔,彙整各時期學生的生活記憶,使內容更加生動且具人情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本校)創立於民國35年為回顧創校至今70年來的校史發展,特別製作本歷史紀錄片,以說明本校如何依據國家與社會需要,肩負師資培育之重任,並逐步發展為臺灣教育與研究重鎮的歷程。 本片首先敘述臺北高等學校、臺北高級中學與本校的歷史淵源,再鋪陳民國35年創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民國44年改制為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及民國56年升格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各階段的茁壯與轉變,至民國83年以後,政府公佈「師資培育法」與新修「大學法」,造成師資培育制度的極大變革,但本校以豐沛且深厚的師培經驗與文教基礎為底蘊,植入現代科技知識,持續深耕發揚本校特色領域,加速轉型成為目前擁有九個學院的多元化綜合型大學。
師大在臺灣華僑教育發展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70年來培養無數僑教菁英,在各僑居地社會與國際僑界產生重大的正面影響力量。透過師大70週年校慶的里程碑,回顧僑生及僑團與本校的學術交流互動,細數師大創校以來,對華僑教育在學生教學、師資培育、課程研發等各領域的具體貢獻。本書撰寫共五大章節:一、「僑教擘始,師大生根」;二、「僑教推展,多元成果」;三、「僑生教育,整合發展」;四、「海外僑團,世界開花」;五、「僑教校友,菁英領航」等。本書針對師大與華僑教育發展的各項規劃、事蹟、成果及未來展望等議題,細述源流,擷取精華,揭櫫事功,並於書末整理「師大與華僑教育大事記」,羅列師大在華僑教育領域的纍纍果實,鐫鑄師大對於華僑教育,不只是誠正勤樸的培育者,更是實踐教化通國際、有教無類進大同的大師身影。
身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高等音樂學府,70年來,師大音樂系深耕於臺灣各個角落,無論在中等音樂教育的紮根或是專業音樂教育的培育,師大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書從師資培育、音樂創作、本土自覺與教育政策等多個面向著眼,細數師大對臺灣樂壇發展的深遠影響。這一段歷史不僅是所有系友共同的回憶,亦是臺灣音樂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自創校以來,不僅禮聘博學鴻儒之士,往來杏壇,長期執臺灣教育人才培育之牛耳,校友枝開葉茂,百花爭榮;對於國故學術的傳承與創新,以及為現代文藝所做的具體影響,也已然獲得各界的鼓勵與肯定。國學,是國粹學術的總體,亦是文化生活的根柢。師大自早期的臺灣省立文史專科學校、臺灣省立文學院以來,即是以培養國學人才為教育核心。如今,轉型為同時兼具師資培育大學與綜合大學特色的研究型大學,仍秉持「誠正勤樸」校訓,持續孕育為師為範的專業人才,精進教學,推動學術提升,並以創造優質的教學與研究環境為目標。在此期間,國學的教育和研究已經內化為臺灣文化的重要單元,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