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探討牟宗三先生的《佛性與般若》一書的要義。他認為天台圓教以非分解的辯證思維對存在世界的種種法有一根源性的說明,以建立佛教的存有論的圓具思想。般若思想與中觀學則無此種特性。彼方只透過對諸法無自性因而是空的立場來蕩相遣執,以成就覺悟與解脫。另一方面是筆者認為天台學以至佛教的主流教說的最終宗旨是要讓眾生明瞭存在諸法的空的性格,因而不起執著,透過對終極真理(空、中道)的體認以達致離苦得樂的宗教目標,它們並不積極對存在世界建立一本體宇宙論義的存有論。存有論的開拓並無助於宗教實踐。佛教的根本關懷是在宗教方面,而不在哲學方面。
本書為研究印度佛學之論文結集,收入專題論文九篇,探討之題材包括佛陀傳、原始佛教、《法華經》、《維摩經》、中觀學及佛教與邏輯之關係各項。所用之方法為文獻學與哲學雙軌並進之研究法,以原典文獻為依據,運用哲學解析並現代人熟悉之詞彙,剖析印度佛學之義理。此種方法,在國際方面,為維也納學派所擅長,專用以研究佛教之知識論問題。本書則擴展其應用範圍,及於印度佛學之一般題材之研究,特別是中觀學方面。書中各篇論文皆有相當分量,惟特重印度佛學中之論證方式及邏輯思考方法,於印度佛學之可與西方哲學相比較與相印證之處,尤多措意。堪為目前國內較少見之印度佛學專著。
在西方哲學,特別是康德哲學,我們對外界事物或現象的理解,對它們要構成知識,有以下幾種機能:感性、知性和睿智的直覺。感性在時空中接受外界事物的感覺與料,知性則以其本有的範疇整理這些與料,將之建立為對象。睿智的直覺則超越這些對象,了解現象的物自身。在康德來說,我們人有感性與知性,但沒有睿智的直覺,只有上帝具有這種直覺。在佛教來說,人具有現量(pratyakṣa)與比量(anumāna),分別相應於感性與知性,對外界事物構成知識。另外,人可以透過修行,培養出般若智(prajñā),以了解現象的物自身。這般若智相應於睿智的直覺。我們大體上可以這樣說,現量與比量能成就假諦,這是俗諦;般若智能成就空諦,這是真諦;般若智能融合俗諦與真諦,而又超越這兩諦,而成就中諦。比量的作用是推理,能發展出邏輯;現量的作用是吸收外界的與料,而發展出知識論;般若智的作用是穿透外界的與料的表層,直達它們的內蘊,而發展出辯證法。本書正要闡釋佛教如何開拓出邏輯、辯證法和知識論這三方面的大學問。
日本的京都學派哲學是當代極有分量及影響力的哲學體系。由西田幾多郎開始,下及同是第一代的田邊元,第二代的久松真一、西谷啟治,第三代的武內義範、阿部正雄、上田閑照以至於下來的第四代。其核心觀念是絕對無,每一個成員對這觀念都有特定的詮釋。如西田幾多郎以純粹經驗、場所、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來發揮。田邊元以絕對媒介、懺悔道,久松真一以無相的自我,西谷啟治以空的存有論,阿部正雄以非佛非魔,武內義範以他力彌陀大能,上田閑照以廓庵〈十牛圖頌〉的人牛俱亡來詮釋絕對無。本書基本上是就佛學、儒學傳統及筆者的力動論來回應這絕對無的哲學,闡明它的理論立場、根本問題與實踐方法,特別就在終極問題如道德、宗教方面的處理,以至於對現代文明有負面影響的虛無主義與由科技帶來的機械主義予以消融。
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作者在禪修方面的經驗與存在的體驗,最後帶出圓禪的實踐與思想形態。禪修方面包括讀經、參話頭公案、寺院掛單、作功課、跑香、唸佛、劃一圓相、讀禪畫、讀禪書法、坐禪。最後的坐禪是最重要的,它承繼達摩面壁、早期的頭陀行,經曹洞宗而到天童如淨,最後歸宗於道元的「只管打坐」。圓禪表示佛學經華嚴宗、天台宗的圓教模型的開拓,在義理上已無可再進,此下只有工夫實踐、平常心的生活修習之路。第二部分則是同學與老師間的對話研習。同學先作好準備,然後口頭作報告,老師則相應地作口頭的評論、補充與提示。整個課程是一種對話的活動,有報告、提問與質疑。所牽涉的禪法有達摩與早期禪、北宗禪、惠能禪、馬祖禪和臨濟禪。最後帶出來的是禪的兩種體系或形態:清淨心禪與平常心禪。前者的起點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其禪習、禪修的方法為捨妄歸真。後者的起點是平常一念心,其修習的方法是突破這平常一念心所涵藏著的一切二元性格的背反,以臻於絕對無待的、自在無礙的生命境界。
唯識學與精神分析分別是東方與西方的對心理問題有既廣且深的研究的學問。但在歷史上雙方都沒有交集之處,而把它們拉在一起作比較研究的也很少見,日本方面有一些比較的研究,但在中、港、臺的華文學界還未有這方面的嚴格的研究的著書或論文出現。本書在這方面可謂踏出了第一步。由於這兩種學問的複雜性,我們在這裏把研究聚焦在阿賴耶識和潛意識的比較研究上,這樣會較易處理。我們先以文獻學與哲學分析雙軌並重的方法料理出唯識學的幾本最重要的文獻的阿賴耶識思想;這些文獻包括《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與《成唯識論》。在精神分析方面,自然是以弗洛伊德為主,再兼及榮格。在研究中,我們發現雙方有很寬廣的對話空間。不過,雙方的分別也很明顯。精神分析是一種醫學,除了探究潛意識的問題外,也會實際地通過服藥、催眠、釋夢等方法治療人在精神上的種種病痛、困惑。唯識學則是一種有濃厚的哲學背景的心理學,同時也是一種宗教。它的任務除了解釋人在心理上的多種問題外,也提出轉依或轉識成智的宗教方法,以去除人的種種執著:我執和法執,最後能從迷執、妄見中釋放出來,達致覺悟、解脫的宗教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