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梳千年禪跡,直露道人本色。禪家、文化學者林谷芳關於生命修為之書,從劍客、詩人、老婆切入,尋跡而入,具體呈現禪家最實然的鍛煉與修行。禪是劍,兩刃相交,直劈死生。禪是詩,掬水得月,直入當下。禪是生活,運水搬柴,塵塵三昧。禪家、文化學者林谷芳從中國文化的深處出發,以中國歷代禪者的生命實踐和人生智慧為例,從情性、見地、工夫到風光,每個禪家原就在此串聯出生命清晰的軌跡。而有此活脫脫的禪者,有此活脫脫的修行,你真要入禪,也才有立體的參照。在林谷芳看來,禪是劍,是詩,是日常生活中的塵塵三昧。他歸納禪者三條路徑,從劍客、詩人、老婆切入,具體呈現了禪家實然的修行。他以謹言的文字帶領讀者進行修為鍛煉,將美與歲月,修行與生活等結合起來,重拾人的精神氣質,對於當代人如何在傳統文化的潤澤幫助下獲得心靈的安頓,有著一定的啟示作用。此書就是我自己所行所證與祖師生命間活生生的對應。有心人固可由之直面於歷代祖師,也能在此勘驗一個當代禪家的如實。而你若真能於此契入,則宗門一句:不為眼瞞,空手還鄉!—林谷芳
以劍喻禪,盡探虛實。禪家、文化學者林谷芳寫給行者之書,點出「禪者何在」,做出宗門虛實總覽,從中得點實虛之辨,立點殺活之機!修行是生命根柢的困境,是化抽象哲理為具體的證悟,行者只能如實,容不得一絲虛矯與妝點,若有放浪,就將喪身失命。要談生死的超越,又求世情的利養,人間哪有如此便宜的事?!禪者要具大開大闔、大破大立的氣概,才能有徹底透脫的一天。習禪如尋劍,兩刃相交之際能依靠著,唯有自己手中的一劍而已「兩刃相交」,是無所躲閃的。禪宗以劍客對決比喻參禪,標示出參禪的嚴厲—不予自己任何可乘之機;並以「何謂劍刃上底事」點出修行的基點—永遠直指那死生大事、根柢煩惱,離乎此,棒喝公案、機鋒轉語,都只是戲論。《禪—兩刃相交》一書,收錄五十二篇文章,分本分、氣魄、修證、勘驗、風光五部分,談禪的本質與核心。這是一本寫給行者的書,以點帶面,可以令讀者較直觀、全面地領悟到禪宗思想的精華所在,明心見性,幫助緊張焦慮的現代人調節身心。誠然,禪中自有藝術、自有見地、自有趣味,但只此還不足以言禪,必得在「兩刃相交、無所躲閃」之際,才有真實的禪可言,而由此出發,有日也才能證生命的極致風光。—林谷芳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獻給疫後世紀的人間力量 ★當覺知到自己起慈悲心,即知有觀世音菩薩 因慈悲而流淚的時候, 我們的心中就生起觀世音菩薩! 人間因為觀世音菩薩, 希望、信心和自在,永無斷絕。 最為人所知,並融入民間信仰的觀世音菩薩,慈悲、歡喜、祥和、聞聲救苦、消災解厄等形象深植人心。 星雲大師闡述「觀世音菩薩慈悲圓融管理法」,健全自己,利益他人,並應用在生活、人際互動、工作、事業等各方面,提升自我能量,更是個人、組織、企業的管理範本。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不少年,歷經了新冠病毒的百年大疫和世局動盪,氣候變遷,四大不調,世間面臨巨大的危機。 星雲大師圓寂前的一生,講經、說法、弘道、行慈,對如來真實義有著印心的體解。 「求觀音,拜觀音,自己更要做個觀世音。」星雲大師如是說。當我們擁有觀音般的「慈悲心」、「智慧力」、「精進力」,人間圓滿的真諦,就在心中、眼底、雙手和腳下,與我們真實合一。 將一切事物、資源、環境都視為己有,乃至所有生命所共同擁有,就是佛法所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慈為「予樂」,悲能「拔苦」;諸佛菩薩因具大慈心,雖然和眾生沒有造作的業緣,但也願意發大慈心給予眾生快樂,這是「無緣大慈」;而諸佛菩薩的法身,與眾生之法身等同,自他無分,將別人的痛苦當作是自己的痛苦,故亦發大慈心而前往救度,拔除眾生的痛苦,這是「同體大悲」。 既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有的生命與環境,將進一步和諧而處、吉祥共生。這也正是為何近年來我總是在倡導「心保與環保」的原因,當每個人把心照顧好、保護好了,我們的環境、國土、世間就會得到最好的保護和存續。—星雲大師 本書特色 ★ 本書詳述華人世界敬仰的「觀世音菩薩」,如母親般溫暖、慈藹的形象,對我們人生有形與無形的重大影響,以及我們如何發揮自己的內在力量,如同觀世音菩薩般助己、助人。 ★ 「觀音管理」專章,星雲大師闡述「觀世音菩薩慈悲圓融管理法」,為星雲大師對觀音菩薩的創見,可做為個人、組織、企業的管理範本。 ★ 收錄星雲大師翻譯日人森下大圓所著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將經典原文分段深入淺出解說,讀完期許做一個具有「慈悲心、智慧力、精進力」的21世紀人。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獻給疫後世紀的人間力量 ★佛陀怎麼說、我們怎麼做,於現世既富足又安樂。 星雲大師:佛陀教導妙慧童女的修行之道, 即是人生的應世、用世之道。 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 感動導讀書中的慈悲之美、智慧之香。 想要長得好看、想要擁有好人緣、想要工作穩定、想要親友平安、想要受人信任、想要自在優游、想要獲得清淨、想要遠離心魔、想要得到解脫、想要往生佛國……。 亙古以來,生命的精進與努力,無非尋求以上十種大解脫,這十個人生的課題,將近二千六百年前,佛陀透過回答妙慧少女的提問,已經給予我們最明確的富足安樂指南。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不少年,歷經了新冠病毒的百年大疫和世局動盪,氣候變遷,四大不調,世間面臨巨大的危機。 星雲大師圓寂前的一生,講經、說法、弘道、行慈,對如來真實義有著印心的體解。 星雲大師為安頓現代人之身心憂惱,以深入淺出的方便詮釋,從《妙慧童女經》出發,為我們指出「十種幸福之道」,跟著佛陀做改變,您可以是人間最幸福的人! 佛陀教導妙慧童女的修行之道,即是人生的應世、用世之道。佛陀教妙慧造佛像、禮佛塔,教她慎言語、敬眾生,目的同歸一處:用恭敬心、清淨心來看自己和眾生,自己是佛,眾生也是佛! 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禮佛,正是為了珍視、禮敬自己與眾生尊貴的佛性。只要把人做好,則人人都會成佛。所以,人間佛教追求的是現實與修行(世出世間)成就的福慧雙得。—星雲大師 本書特色 ★ 本書詳述2600年前,一位八歲少女「妙慧」向偉大的覺者佛陀,請教十個人生的關鍵問題,妙語問答中佛陀就已經告訴我們如何做到這一切。 ★ 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感動導讀:書中的慈悲之美、智慧之香 ★ 收錄《妙慧童女經》原典與白話譯釋,指出十種幸福之道,跟著佛陀做改變,您可以是人間最幸福的人!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獻給疫後世紀的人間力量 ★最廣為人知的佛教經典,度一切苦厄的路徑★ 般若——讓我們在這個人間更自在的法門; 心經——每個人最切身認識自己的一部經。 星雲大師領讀《心經》, 安頓己心,自由生活,增值人生的幸福! 《心經》,一部「講自己的經」:短短兩百六十字,涵蓋時空和生命的真理。 星雲大師:「我不想講深奧的妙理,我只想傳達般若如何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之間。」 透過一個又一個事理、一則又一則故事,闡明其奧義,如日之普照。什麼是比知識、智慧更高的狀態?心如何才能自由自在?人如何通達生死而出於生死?種種我們面對生命的處境和疑惑,《般若心經》都有最核心深入的解答。當我們體會並活用《心經》,勝過世間一切法寶。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不少年,歷經了新冠病毒的百年大疫和世局動盪,氣候變遷,四大不調,世間面臨巨大的危機。 星雲大師圓寂前的一生,講經、說法、弘道、行慈,對如來真實義有著印心的體解。 星雲大師解說《心經》,深入淺出而撼動人心;兩千六百年前,佛陀所說《心經》的智慧,正可以幫助我們安頓自己的心,「度一切苦厄」…… 本書特色 ★星雲大師開宗明義闡述,這本《般若心經的生活觀》就是為了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個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來。佛法應該和我們的生活、人生結合在一起,吃飯、睡覺、穿衣、教育兒女、到社會工作,都能用得著、很好用,那麼,這個佛法才是大家所需要的。 ★星雲大師長年推動佛教人間化、生活化,《般若心經的生活觀》內容深入淺出,出世入世都適合閱讀,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心經、活用心經,進而擁有自在的心、從容的生活,在人間得幸福;強調可用、好用、受用,不講深奧的玄理,直指我們的心所應該走的大路、好路。 ★特別收錄星雲大師《般若心經》書法墨跡,珍貴難得。 ★附有「心經關鍵字」,可隨時複習心經的要字、要義。 ★【新版】新增附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要」。進階理解《心經》深層含意,搭配圖表解析,讓有意理解佛學者能深入淺出,明白通透 ★【新版】開本易隨身攜帶,編排清秀,新增黑白攝影照片,抽象性質的影像讓人充滿哲思。
★★華嚴宗女性傳承者的證悟之路★★ 我是誰?我是一個菩薩。 你記得你是一個菩薩嗎? ——菩薩是最不孤獨,最擁有柔軟心的一群人間行者。 我用了一甲子的時間才真正了解「我是誰」,我是一個菩薩行者。專研專修專弘華嚴的菩薩行者!我在華嚴鑽研多年,透過一次次生命實驗,改變了我的命運,修掉了我的稜角,消融了積鬱的煩惱和習性。整個過程就像是寫好的劇本,每個角色、每個場景都安排巧妙,真應了「人生如戲」這句話。——賢度法師 生命旅程的每個印記,是大海中的變化; 每一足跡也都是修練,都是心的煉金術。 從一個不願被凡塵給汙染的女孩,到一位華嚴宗女性傳承者,賢度法師走在時代之先,引領華嚴風潮,年輕時毅然出家,接任蓮社住持改革與創新,遠赴印度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帶領教團於世界各地弘揚華嚴。她堅定地走在菩薩道上,實踐菩薩的願心和願行,完成一世世的生命試煉。 《大海的印記》不僅是賢度法師的證道歷程,更是那些菩薩教會她的事——十地菩薩所教導的智慧,於她六十歲月的步步行旅中逐一顯化示現。期盼透過她的生命故事,啟發同在道上的人們,菩薩無所不在守護一切,因為我們就是菩薩。 名人推薦 承普賢菩薩願行,傳華嚴圓教宗風。——李志夫(中華佛學研究所榮譽所長) 然今現女相而承華嚴法脈,對內重建華嚴蓮社煌煌之威儀,恢復祖庭法輪之常轉;對外以賢智寰宇演法,以華嚴隨順眾生,更以海印道場之修建為華嚴之大法業,凡此豈非諸佛慈佑之不可思議者乎?——高柏園(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專任教授)
方寸篆刻藝術裡,涵蘊著宇宙生命的本質 走在藝術之路上的人,就是行者 ★以「書畫印」詮釋《心經》,超越古今中外時空隔閡 ★「念新新念」精神,創作中清淨身心,解脫煩惱 鑿痕將近五十年的拾得法師,學習弘一大師精神,續佛法燈,念處禪修,「以禪入書」將佛陀本懷藉由「書、畫、印」的創作「從書出禪」,「以禪入印」。 《心經》是釋尊開示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究竟心要。拾得法師三十歲以前為母親刻下第一套,到了二○二○年,六十六歲刻下第五套。五十三句《心經》,以佛像或圖騰融入,如同微版畫,更以水墨畫及書法詮釋經文,形成三法印經變圖。 對拾得法師而言,創作的每一筆,都是從正念中那生滅新的一筆,這樣創作當下就是禪修修行,就是「還至本處」,自在快樂的生活禪。 好評推薦 「金石無古今,藝事隨時新,如如實相印,法法顯其真。」—弘一大師 「拾得法師藝術創作與佛教義理與禪修緊密結合,經過深觀禪修,透視到生命的本質,自然會感動善士法友,可謂現代佛教藝術創作的上乘之作,也必然會留名青史。」—釋寬謙(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創辦人) 「在我篆刻快五十年的漫長歲月裡,技法的鍛鍊是放下的,『以禪入印』,『從印出禪』及平常的生活禪,湛然淨化身口意,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當下,我即篆刻篆刻即我,不一不異,行刀當下內心平靜安樂自在無憂。」—釋拾得
修大悲色身常護眾生,是般若禪如來使生命的基調, 人生唯循著這樣的大道而行,自會尋解釋懷了所有的困難, 得到般若的歸宿…… ★ 師承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 深水觀音禪寺開山住持開良法師 ★ 傳承法源大崗山義永法脈(臨濟宗) 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 ★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 緣緣、精深、心印之作 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導師的深奧智慧、般若禪心中心,深水觀音開山祖師開良師父的安忍不動、常不輕菩薩風骨緣深。兩位長者修大悲色身常護眾生,念念以大悲為首,他們的生之旅如一微塵映世界,精神卻一瞬間含永遠於心印有緣人。 本書如曉風吹碧波,蕩開朝霞照青山,悟觀法師靜妙地端倪曉雲導師以及開良師父般若禪如來使的生命況味,生生不息的概念,呈現出,人的佛性種子本體性,的緣起性空,的能生性,的「唯佛與佛」奧秘深遠的法藏,傳法音會心境。
一本筆記書 見證大修行人荷擔如來家業又行雲流水如是 也是一種佛法在人間的祝福和禮物 ★ 師承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 深水觀音禪寺開山住持開良法師 ★ 傳承法源大崗山義永法脈(臨濟宗)、 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 ★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文字 藝術家拾得法師書畫印 詩人許悔之主編 凝心攝念,此心供養於佛,方可無愧,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洗心室內秋意淨。如風鈴般相敦觸和鳴,一聲鈴響、一聲佛號、一個祝福。「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短短十字,音韻及境界現前!說佛法的悲智如風,吹拂所及,千萬億只寶鈴(無數的眾生)都會發出美妙的聲音。 這本筆記書,結合悟觀法師的文字與拾得法師的藝術創作於一帙,並且留下很多空白,讓讀者可以筆記自己的心聲心音。
佛法是人間的甘露慈雲, 因為慈悲最能感人,智慧善導於人「向上一著」。 四十五年前,開良法師創建了「深水觀音禪寺」, 法同一舍,法水長流⋯⋯ ★ 師承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 深水觀音禪寺開山住持開良法師 ★ 傳承法源大崗山義永法脈(臨濟宗)、 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 ★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主編 人間寺院最美麗的相遇故事 建寺四十五載的深水觀音禪寺,不同於一般寺院,沒有濃重的繚繞香煙與豔色的空間布局。這裡安住僧眾、講經說法,有山居禪悅,但又非深山,境界超然,俯仰之間,令人心如鏡。一座如此莊嚴清淨寺廟,合該有多少故事? 希望踏進深水觀音的有緣人,在此不受塵囂干擾,在清靜幽美的禪寺,用功自己的人生,解此心。能夠以做為護持深水觀音禪寺為福報光榮,喜無畏,是幸!
她曾經的話語,已然轉化為法光垂語的音聲 她一生的行迹,是大如微塵無可言說的精神 是山中華開蓮現,隱隱微光中又華落蓮成 ★ 師承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 開山住持開良法師 ★ 傳承法源大崗山義永法脈(臨濟宗) 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台宗) ★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主編 深水觀音禪寺開山故事 一位大修行者,一生以護生建寺為己任,用信心與勇氣正視人生。豐碩的法雨信念讓她在生死裡,觀自在地往來,時而坐忘心齋,在生活的片段中,時刻顯露一片寧靜的生命況味。 深水觀音禪寺開山祖師開良法師,慧眼觀知世間佛教事業之真實相貌,將一生化作一幅莊嚴的創作,化作一首空靈絕詩,讓人看了、聽聞了,以佛之心為心,體認生命是離苦樂,物我無間,自體入微……。
深水觀音禪寺住持、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 透過天台思想和自我修證,直探眾經之王《法華經》義髓 ★名書法家李蕭錕先生 特別為此著作書法、禪畫 生死齊平,菩提淨明鏡。 法華經者,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 法華經者,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 如來一切自在神力, 如來一切祕要之藏, 如來一切甚深之事。 法華經者, 能令一切眾生喜見, 能令一切眾生離苦痛, 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學佛四十多年以來,一直在思考「寂寞的路口」這一件事,我們真正學佛的人,這件是大事,到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天,誰幫我們呢?學佛就是為安頓好生死這件事情呀!這就值得我們付出精進心來修行,不能做「生命的俘虜」啊!——釋悟觀
詩為心聲,畫為心畫,影物是心跡。 《般若與美》談詩、論畫又影物, 出入佛典之間,正是「止觀」之定慧雙修…… ★ 師承 華梵大學創辦人 曉雲法師 深水觀音禪寺 開山住持開良法師 ★ 傳承法源 大崗山義永法脈(臨濟宗)、 華梵大崙山曉雲法師(天臺宗) ★ 華梵大學董事長悟觀法師 看美、止觀、覺心之作 望著日落申的梅花燦爛於寒風冬陽裏,恍然於己心中翻了一頁佛與天地之秘藏消息,華嚴經經文所謂「思惟眾生心流注甚深,思惟眾生如光影甚深」。於「鏡影」之行持甚是精進,此乃法華止觀行門發真正菩提心精湛處。 沉睡的慈悲映射在梅花視覺裏,它告訴我知道誰在影物誰在念佛。 ——釋悟觀 悟觀法師十九歲因緣親近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自此開啟學佛之路,並傳承曉雲法師、俗家母親後為師父得開良法師的精神,致力於大學辦學教育。 《般若與美:一位法師的學佛札記》,載記悟觀法師多年來學佛讀經、觀攝生命每瞬之美之苦的體悟與感念。文字淡雅凝練,攝影寧靜禪悅。 時光自攝影中匆促滑逝,念頭自專思想寂中豢養。於世感恩細語中,世界是一合相,佛語如夏日朵朵清蓮,滌洗世間無數顆沉重的心靈。 ■明天還有明日事 不要為自己的事煩惱,因為「我在那裏」,當在無聲無形中,尋覓至自己的處所時,煩惱已不是煩惱了。該歸家了,明天還有明日之事。 ■旅行,轉化塵中幻;慧命 生命歷程中獨具特色意義的日子,往往是一生中刻苦堅毅不屈的考驗。然,亦也為歲月痕跡的影像,這些意念圖像在生活中,平實的教導自己安撫自己。 ■動靜調柔 放得下,提得起, 以靜治心,以動治事。 ■菩提淨明鏡 心的歲月夢事千千萬萬, 息攀緣謂心無所得, 自尊自貴。
在憂惱、貧病、苦難的所在,許多人做菩薩,聞聲而來…… 「大愛是無色彩的清淨愛,時不計長短,地不分遠近,人不分宗教與種族,只要有苦難,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做得到,都應盡量去付出,絕無希求回報的心念。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淨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純淨真愛。」—證嚴上人 半個世紀以來,慈濟從臺灣出發,愛的琉璃同心圓不斷擴大,不分宗教、國界、種族而平等濟施;無數的慈濟志工懷抱清淨無染的愛,付出無所求,在人間救拔貧病苦難。 在各種日常生活,在醫院,乃至驚世的災難裡,以愛語和柔軟心的菩薩行,去膚慰受苦的人,使之不再痛苦,進而喚起「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的警世覺悟;並且相互成就,回歸清淨本性,感恩、尊重、愛,進而能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與地球共生息。 《你的痛,我來疼》載記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足證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也能使其他的有情眾生覺悟!證嚴法師感召並帶領全球慈濟志工在不同的時空,以菩薩心懷,一念慈悲心,行菩薩道;「人傷我痛,人苦我悲」不是口號,是讓人間、世間變得更好的行動力量! 書中,證嚴法師藉志工的菩薩行,進而演說佛陀本懷;佛法智慧融入志工的人間修行,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能守之不動,是離苦的不二良藥,是得樂的最深祝福……
★亞瑪遜網路書店(Amazon)五顆星評鑑、蟬聯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宗教、心靈」與「心靈健康」類暢銷排行榜第二名。★感動西方世界無數讀者的「日常」心靈生活書!你,曾安靜享受自己的呼吸嗎?16個章節不講高深道理,簡單清楚提供我們日常生活指引之道 由外:面對工作、愛情、人群、生死…至內:自我困境、煩惱、壓力、自由之心…實踐於基礎的→呼吸禪定之法:「你好、再會」願此書伴您一生,時時領略,活出圓滿★坊間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看法、見解、資訊和書籍,都在教我們如何擁有快樂、幸福和圓滿人生。A理論,B學說,C方法,D秘笈……我們追求的過程,也因之又累又焦慮。我們遶了一大圈又一大圈,像線球把我們纏住了。我們有沒有想過:快樂、幸福、圓滿,其實就近在身邊而已?我們曾經安安靜靜的享受過自己的呼吸嗎?透過本書,夏鉑坦真仁波切從禪法的「呼吸」著手,告訴我們,每天只花五分鐘,我們可以學會與自己的心相處,與自己和好,與世界和諧。★在這本書裡,夏鉑仁波切用一則又一則的故事,要與您分享,佛陀所說、所教導的活出圓滿之道。深深地祝願你的人生:時時自在,處處安祥。★《你本就擁有的完美生命:讓每一口呼吸都喜悅圓滿的方法》(Living Fully: Finding Joy in Every Breath)最先以英文出版,接著印行了尼泊爾文版本;於今,中文版即將在華人世界面世。夏鉑仁波切的前半生多在美國和尼泊爾弘法,英語和藏語是他使用的語言。他不會說聽讀中文,但是佛陀所說的真理,換成什麼語文,都是相通無礙的。佛法有藏傳、南傳、漢傳的因緣,但慈悲智慧的真理是一,沒有差別。 ★夏鉑坦真仁波切不僅是淵博學識的大學者,更是當今世上最了不起的大圓滿上師之一。
想好看、人緣好、工作穩定、親友平安…一生追求不外乎本書的10個心願但,似乎是無止境的困難考驗2600年前,一個少女跟你我有同樣的疑問最後,她知道了終極的答案。跟著此書做改變,「您可以是人間最幸福的人!」星雲大師告訴我們,就是此刻開始一點一滴的小實踐:◎事情難做,交由我來做,就是能承擔;◎遇到不好相處的人,與他融和無礙,就是學做人;◎我能有大丈夫的氣概,人生就會有進步;◎每一個人也都可以成為別人心中的一盞明燈,你有學問,學問就是明燈;你有道德,道德就是明燈;你有能力,能力就是明燈;◎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言而有信」。一個人沒有金錢、名位,算不了什麼,但是如果失去了信用,就是花錢也買不回來。◎「懶惰」也是一種魔障,會讓人精神萎靡不振,一遇到困難挫折,就灰心退縮。要怎麼對治它呢?「精進」是醫治懈怠的良方。精進就是努力向前、擔當負責,就是一心一意。◎而「禪」更不僅限於出家人在廟裡的功課:星雲大師建議從小處開始做:我們為生活、為事業忙碌,所以擁有禪定功夫,非常重要。一天當中,我們若能養成打坐的習慣,例如,早上起來,在床上坐個三、五分鐘,甚至在辦公室的椅子上,靜靜地坐上幾分鐘,都比躺在床上睡覺更容易恢復疲勞。一個人心中有禪,萬事放下,則人生逍遙自在、來去自如!★此書喚醒人生的福報因果!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不是搶來的,不是妄想就有,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你有播撒福報的種子嗎?如果沒有播種,又怎麼能開花結果呢?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由自己決定的。★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感動導讀:書中的慈悲之美、智慧之香。★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封面攝影。★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好看、受歡迎、得富貴、親友家人和睦。2600年前,一位八歲少女「妙慧」向偉大的覺者──佛陀,請教了十個人生的關鍵問題,妙語問答中佛陀就已經告訴我們如何做到這一切;2600年後,星雲大師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生動活潑的事例全新闡釋,在現代人為生活憂惱的此時,撫慰我們人生幸福之簡單追尋,強大之鼓舞力。「怎樣能得到端正美麗的外貌?」「怎樣能得到富貴圓滿的人生?」「怎樣能使親友相處和睦、家庭美滿?」「怎樣能超越肉身的限制,得到解脫?」「怎樣能開發無限潛能,自在優游?」「怎樣能成為受歡迎、沒有怨敵的人?」「怎樣才能講話使人信任、歡喜接受?」「怎樣才能免除修行時的障礙,得到清淨?」「怎樣才能調伏煩惱,遠離心魔阻撓?」「怎樣能命終時一定見佛,往生佛國?」
有一種人生,懷抱願心而來當任務圓滿而要離開的那天,沒有牽掛,自在無礙。正面而行的人生,有著無限的力量、可能、成就果東法師邀你一起「心想願成」!「知識的迷戀,文學藝術的迷戀,可能忽略生活周邊的大小事,是我修行得不夠徹底吧。因此對六祖的劈柴洗米,沒有多言大話,知道要合掌恭敬。一直記得果東師父簡短的『喝茶』,也要合掌恭敬。」--美學大師,蔣勳★ 謹以此書感念聖嚴法師推行「心靈環保」20週年!全人類的心靈提昇運動,乃至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你我都可一同分享。★ 法鼓山方丈果東法師第一本著作,教你如何調心轉念;溫暖通透談生死!果東法師在擔任方丈和尚之前,曾長期擔任法鼓山助念團輔導法師,關懷、安慰、陪伴並開解了許多面臨生死別離的個人與家庭;《抱願,不抱怨》一書,果東法師特別分享對於生死的體悟,對於往生者家屬絕對不要流於形式上的說理,或是建議、分析,我們要做的是關懷、傾聽與陪伴,他把佛法的利益如何用來陪伴生死大事,說得溫暖而通透,發人深思。★ 果東法師受用最深的「轉念」,即「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在書中為我們清楚解說箇中含意與如何運用於生活中,可作為我們一生前行的重要指引。此外,他對聖嚴法師提出的「心靈環保」,如何用於個人乃至於群體的和諧,都給了清晰的整理與說明。★《抱願,不抱怨》封面主視覺為法鼓山祈願觀音殿的三門,上面是晴空白雲,門外是青山一脈、有情人間;封面採特色銀來印刷,並加上霧光,呈現明亮、通透、沉穩的「霧銀」視覺感受!內頁編排許多法鼓山重要歷史與情境照片,讓文圖對話,使讀者如同經歷一次法鼓山實境與心境的愉悅旅程。★本書另收錄施振榮、林懷民、果東法師跨界對談〈擁抱幸福的新思維〉,教你我體驗當下幸福。「有人問我:『擔任方丈,如何面對各種挑戰?』我說,我從不用「挑戰」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只是想著如何學習與奉獻,事情來了就面對。」--果東法師「轉念,就能帶來正面的能量。難過的時候,告訴自己『難,過!』跨過難關,超越困境。難行的事情,勉勵自己:『難,行!』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念轉個彎,前景無限寬。」--果東法師
你是否常有這些想法:‧怎麼會有這種鳥事?‧為什麼老天對我這麼不公平?‧我是招誰惹誰了?‧哼!別人都不了解我。‧天哪!我的運氣太差了吧。……..這時候,博盃就對了! ★ 一本融合心想事成的祕密、吸引力的成長書籍,教你如何透過盃(筊)的媒介,邁向成功的人生!★台灣第一本關於博盃的全面剖析、個案分析、詳述博盃的步驟與方法,此本博盃全實用專書,通盤解答您所有的疑惑!書中收錄博盃修行三十六式,提供您自我學習契機。★ 博盃(擲筊)是向神明請益?還是你意念所致?博盃只能在廟裡進行?博盃真正的力量來自於「相信」、「實踐」擲出來的結果…..老祖宗流傳已久的盃(筊),不因時代轉換而式微,必有其真正的道理與力量。透過此書中詳述博盃的步驟與方法、正確的博盃心態、注意事項和Q &A,搭配圖表說明,按圖索驥馬上學,透過本書來解答你的疑惑、圓滿人生。‧本書集各個宗教信仰智慧之大成,在做決定的關鍵時刻,心無雜念的透過「博盃」來「決疑」,和上天「接通」,如何透過「盃」解答心中的疑惑,並欣然接受自己的決定,坦然而有力量地直面人生,歡喜無悔。‧本書內容為作者們將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忠實記錄七年來他們使用博盃接受修行導師「上天」的指導過程,藉此說明與扭轉多數人對博盃的刻板印象,在生活中運用這個古老的傳統智慧,釐清自己內心的想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幫助自己、圓滿人生。‧傳統的博盃問一事要擲三次,結果若不如問事者心中所想,往往還是心不安、意不決。本書告 訴大家,透過修持自我提升、平衡自己的身心靈,讓心能清淨能專注能堅定生信心,此時抱持 恭敬誠摯的態度「博盃」,就能上達天聽,掌握生命的方向。‧本書強調,每個生命和上天本來就是連線的,不需要依賴所謂的「靈通」或「通靈」。人類只 是藉由「筊盃」這種最自然、不會受到「人為」影響的媒介來和上天溝通。因此,你可以把請 示的過程想像成上天就是我們面前的老師,與我們對話,給我們指導,在溝通的過程中會加 持引發人類自然的本能──也就是「與上天對話的能力」,啟動連線,這時所有過程中產生或 是獲得的想法,都可以說是「靈感」—─天賦的靈感。 本書作者本秉持謙卑的態度運用「博盃」來實踐生活,並非把自己交給兩個筊盃,而是經過引領學習到如何真正「做自己的主人」,並且「修正自己的行為」,同時明白「自我有很多侷限和框框」,藉由請示仙佛來去除習氣、放下我執、了業、造福、增智慧,終至開悟,擴展生命視野的高度和廣度。書中記錄了作者七年來運用「博盃」和上天直接溝通,指引他們走過人生的低潮,轉換這些人生外境的「絆腳石」成為靈性成長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