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佛法是生命的真理,並非是佛教或者佛的專利。」光師父在這一冊當中說明了為什麼是觀世音菩薩說法,而不是文殊菩薩,以及什麼是佛教的解脫觀。「智慧就是了解什麼是生命的實相。若單從個人的角度來了解生命,所知的世界其實是很狹隘,但若願以慈悲心,從眾生的角度去了解生命,智慧則會變得廣大無碍,由於不是單一角度,而是做全方位的思考,這種智慧才堪稱圓滿。」「佛教常以蓮花做譬喻,因蓮花有出於汙泥而不染的功德。蓮花雖與汙泥同在,身處低窪、潮濕、混濁、臭穢的泥水之中,當下猶能清香潔淨無所染污,即是所謂的解脫。不需將蓮花栽種到清淨的高原陸地,才能生長,清淨無染,這才是佛教的解脫觀。」「行一切善法而心不染。」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觀自在」的意思是已不需用力、刻意。如光師父所說,佛教不是純粹的信仰而己,它更重視智慧的學習。修習由觀自在菩薩傳授的這部《心經》,能使我們超越求神拜佛的被動心態,成就自在、圓滿、以智慧引導的人生觀。
有信心, 佛法才對我們有幫助, 如果只是聽一聽, 雖然理解, 卻沒有將它納受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這是沒有用的。   《心經》第五冊前半部,慧光師父詳述了《大般若經》與《心經》的源由,以及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等大師對譯本的貢獻。當時的法師對佛法的理解、擁有的學識及實踐的力量等各方面都令人尊崇,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反觀現在佛教正在衰微中,佛弟子應自我反省。學習經典的目的不在背誦,而在實踐。   佛曾囑咐阿難:「你若遺忘我所說的其他教法,其罪尚小,但若忘失此經一句,則罪過大大。」有《般若經》流傳之處,即為有佛在此說法。所以《大般若經》的傳承,關乎佛法是否興盛,而《心經》則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本冊後半部,慧光師父為讀者解釋了業障、功德、苦。   佛法所說的苦,是指苦的果報。了解苦的實相很重要,因為了解故能以正念面對,而不起煩惱。「德」是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的品質。有沒有功德,要看自己的心。我們的本性如太陽一般,只是被煩惱的烏雲遮蔽,如果我們的心愈來愈清淨,與法相應、與真理實相相應,自性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照耀一切。 學佛,就是要成佛。 本書特色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生命是以心為根本,不是以物質為根本。能不能快樂,是由你的心決定。   慧光師父以兩冊書的篇幅詳述了六度「波羅蜜」,也就是菩薩要學習的六個德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教導讀者如何透過六度趣向彼岸。本書談前半段:   布施——在布施當中,你不只種下善因,也建立了你現前生命的價值。成就別人才能將我們的價值突顯。布施能度慳貪。   持戒——學佛,就要像佛。持戒是建立在因果的正見上。持戒能度毀犯。   忍辱——瞋恨的心容易生起怨恨、厭惡及嫉妒,有瞋心,一個人的慈悲就會被毒害。忍辱能度瞋恨。   慈悲,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度自己。如果我能夠心存慈悲,我的生命是快樂的。   本書特色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心不煩惱,才能快樂。   上一冊談了六度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本書接續談精進、禪定、般若:   精進——修任何善法都必須要精進。愈認識煩惱,你就愈有動力去消滅它;愈不認識煩惱,你就愈可能認敵為友、任它擺布。精進度懈怠。   禪定——一般人的眼睛都是向外看的,鮮少有另一隻眼能看見自己。心安住於法上,就是禪定,禪定的心具有專一、安穩、敏銳及清淨的性質。禪定度散亂。   般若——樂,沒有永遠的樂;苦,也不是永遠的苦。只要因緣改變,它就產生變化。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般若度愚痴。   一件事情做久了,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心。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生命中最大的功課?《心經》的智慧將帶我們前往更清淨自在的境地,更靠近自己的心。   本書特色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第一冊從佛為何說《心經》談起,關於中道、空性、觀照等《心經》的重要觀念,也有明晰清楚的詮釋。   《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般若波羅蜜多」意指通過智慧到達彼岸,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到彼岸」。法師說,「發心,就是一個願,我要達到那個目標,從這個地方,去向那個地方。」   當我們展讀《心經》,就是為自己立下一個願,從現在開始,我要以智慧斷煩惱,去到解脫的彼岸,回到心自在的家。   本書特色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解脫要從心下手,因為苦不從外來,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心。」   《光師父說心經》第二冊談信心的建立,以及思惟和觀察的方法。   在我們領會佛證悟的真理之前,必須具有學習和實踐的信心,如果只是停留在情感上的信仰,很容易因為結果不如預期而受到動搖,無法碰觸到佛法真正的智慧。   「將我們自心本性的佛叫醒,這就是佛法,讓我們生起清淨的信心。」   本書特色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字,是佛二十二年講經全部的精華。   為使一般大眾認識佛法的核心,慧光法師以清晰的邏輯能力及理解力,既深且廣地闡釋了《心經》,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一步步進入《心經》浩瀚的智慧,《光師父說心經》書系由此誕生。法師將為所有願意探索生命的讀者,直指人生問題的根源,並展開真正解脫的旅程。
從「圓」開始,每一本都是獨一無二的書,來自親筆書寫的每一片心。 喜瑪拉雅頌缽,是一種融合多種金屬錘製而成的樂器。透過敲打、摩擦,因不同質地與形狀,產生各種音頻與共鳴。對內在有百分之七十水分的人體來說,頌缽的共振及聲音,具有調節安定身心的作用。 本書為香港知名舞台設計師及頌缽演奏家曾文通,首次全方位介紹頌缽的中文書籍。完整收錄頌缽的知識與文化,並搭配攝影圖說,傳授十多種個人、兩人、團體靜心頌缽技法與心法,以及頌缽的選擇和保養。入門或進階學習者皆適用。 「所有過去我所學過的東西,最終都匯聚在頌缽裡面,然後用我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新的理解。對我來說,生命就是一個缽。」 維摩舍|主題選書 獨角獸計畫李惠貞|編輯 霧室|裝幀設計 寫心.藏心.安心 一本書,就是一個缽 從銅片開始,製缽師傅以手工捶打,將來自大地的聲音,透過缽傳遞給你 封面的銅片,是聲音的初始;銅片背面,有曾文通老師親手寫的「心」 二〇一九年十月,老師專程從香港來台,在菩薩寺安靜的場域中,寫了三千遍心 成為一個月展期的「寫心.藏心.安心」裝置藝術 開展時舉辦了一場獨特的頌缽演奏會 邀請參加者拿著銅片,安放在菩薩寺各個角落,並給予祝福 這些銅片在自然環境裡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呈現出時間的變化 彷彿記錄了銅器遙遠歷史中耐久的性質 每一片色澤都不一樣,當中有不變的心 太陽,漣漪,蓮花,呼吸,地球,寂靜,留白 當你打開書頁,看到逐漸擴大的銅片 象徵著聲音的共振,也是水波的漣漪 同時是滋養我們的太陽、地球、宇宙,寂靜的入口 當你打開這本書,也是打開自己的心 認識缽,認識安心、自在的方法 一聲,即是全部 空,容納所有 聽.聞.頌.缽,邀請你善待自己 讓你的心,成為一個缽 本書特色 首本全方位介紹頌缽的中文書籍 完整收錄頌缽的知識與文化,搭配攝影圖說,傳授多種頌缽技法與心法,以及頌缽的選擇和保養。入門或進階學習者皆適用 特殊設計 美術裝幀則以《氣味島》、《朝一座生命的山》獲得金蝶獎榮譽的「霧室」設計,封面銅片來自親筆書寫的每一片心,經過風吹日曬雨淋呈現出時間變化,每本都是獨一無二的書
菩薩寺依佛法的本質建造,如美術館般的自然建築造形,打破一般人對寺廟的刻板印象,成立十四年至今已累積無數名聲,2007年國際入世佛教協會50位宗教領袖來台灣指定要拜訪菩薩寺,甚至停留了一整天。本書以菩薩寺的精神為核心,從「覺醒」、「是完整不是完美」、「允許」……等一般人最常遇到的人生困惑,來談生命的實相。談的是菩薩寺,同時也是探索每個生命自在、快樂的真理。 淺顯易懂,充滿醍醐灌頂的智慧箴言。非佛教徒也能理解,事實上就是一本內外皆美的心靈成長書籍。 本書特色 1.    談佛法本質的圖文書 台中大里菩薩寺是國內自然建築的範例,也是吸引國內外許多人士造訪的熱門朝聖點。本書以「帶著走的菩薩寺」為核心,用通俗易讀的方式談佛法的本質,其實也是一本生命哲學書。 2.    特殊設計 美術設計為《Shopping Design》2014 Best 100「年度最佳設計團隊」之一的「霧室」操刀,封面採種籽紙,左上角小窗上印有燙金佛像,可以拆下當作護身符或藏書票,窗口襯著鏡面紙,讀者會從中看見自己,提醒每位讀者,佛法就是一條往內在探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