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里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出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致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出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在歐洲的敘事觀點中,歐洲白人一向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負責手持紙筆觀察與記錄。他們所觀察的對象將獲得機會發聲,但發出的是遭過濾的聲音,表達的是遭淡化的不滿,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審查把關,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期以來,移民都是被他人談論、書寫,彷彿他們幾乎沒有能動性,也彷彿他們無力塑造自己的命運。在最佳情境之下,在遷徙旅程中活下來並克服一國又一國邊界的移民,會在難民受到歡迎("refugees welcome")的敘述中,得到「獲救者」的名號。不管這些人遭歸類為難民或移民,他們的故事仍是白人的故事。」——白曉紅 本書特色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直面「義大利製造」的幕後真相 •以非洲移工的生命故事,探究歐洲如何創造出一個個「必要棄兒」,同時揭露歐洲大多財富其實是來自極其醜陋且嚴重的剝削壓榨。
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里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出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致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出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在歐洲的敘事觀點中,歐洲白人一向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負責手持紙筆觀察與記錄。他們所觀察的對象將獲得機會發聲,但發出的是遭過濾的聲音,表達的是遭淡化的不滿,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審查把關,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期以來,移民都是被他人談論、書寫,彷彿他們幾乎沒有能動性,也彷彿他們無力塑造自己的命運。在最佳情境之下,在遷徙旅程中活下來並克服一國又一國邊界的移民,會在難民受到歡迎("refugees welcome")的敘述中,得到「獲救者」的名號。不管這些人遭歸類為難民或移民,他們的故事仍是白人的故事。」——白曉紅 本書特色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直面「義大利製造」的幕後真相 •以非洲移工的生命故事,探究歐洲如何創造出一個個「必要棄兒」,同時揭露歐洲大多財富其實是來自極其醜陋且嚴重的剝削壓榨。
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里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出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致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出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在歐洲的敘事觀點中,歐洲白人一向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負責手持紙筆觀察與記錄。他們所觀察的對象將獲得機會發聲,但發出的是遭過濾的聲音,表達的是遭淡化的不滿,所經歷的一切都會被審查把關,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長期以來,移民都是被他人談論、書寫,彷彿他們幾乎沒有能動性,也彷彿他們無力塑造自己的命運。在最佳情境之下,在遷徙旅程中活下來並克服一國又一國邊界的移民,會在難民受到歡迎("refugees welcome")的敘述中,得到「獲救者」的名號。不管這些人遭歸類為難民或移民,他們的故事仍是白人的故事。」——白曉紅 本書特色 •我們還得受苦多久?——直面「義大利製造」的幕後真相 •以非洲移工的生命故事,探究歐洲如何創造出一個個「必要棄兒」,同時揭露歐洲大多財富其實是來自極其醜陋且嚴重的剝削壓榨。
「營區就是開放式監獄!」 「收容所充其量只是一處位於不毛之地的貧民窟。」 「我們對當地社會而言是隱形的、看不見的。」 「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 「我們離開祖國,為的是逃離苦難。但在此地又與之重逢。」 「我只想住在一個不管我的膚色和宗教如何,人們都會尊重我的地方。」 「我依靠神,也只依靠神。我只有神了。」 暨《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與《憤怒的白人》之後,白曉紅再一親身深訪鉅作! 我們眼下所謂的『危機』,其實是歐洲構築邊境壁壘所造成的後果。 年復一年,歐洲邊境湧入大量難民與移民潮,歐洲各國政府卻將之塑造為犯罪與社會動盪的待罪羊;在政治考量下,難民與移民成為權力博弈的棋子;粉飾太平的數據表面下,是一個個團聚無望的家庭、一個個囚於收容所的年輕生命、一個個悲傷而真實的人生故事…… 作者白曉紅走訪歐洲邊境,深造難民與移民收容所,與難民和移民直面接觸,第一線傾聽流離失所的難民與移民的真實境遇,並揭露歐洲政治領袖一手打造不公且殘忍的世界。
「營區就是開放式監獄!」 「收容所充其量只是一處位於不毛之地的貧民窟。」 「我們對當地社會而言是隱形的、看不見的。」 「我們受到的待遇比罪犯還糟糕──但我沒犯罪!」 「我們離開祖國,為的是逃離苦難。但在此地又與之重逢。」 「我只想住在一個不管我的膚色和宗教如何,人們都會尊重我的地方。」 「我依靠神,也只依靠神。我只有神了。」 暨《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與《憤怒的白人》之後,白曉紅再一親身深訪鉅作! 我們眼下所謂的『危機』,其實是歐洲構築邊境壁壘所造成的後果。 年復一年,歐洲邊境湧入大量難民與移民潮,歐洲各國政府卻將之塑造為犯罪與社會動盪的待罪羊;在政治考量下,難民與移民成為權力博弈的棋子;粉飾太平的數據表面下,是一個個團聚無望的家庭、一個個囚於收容所的年輕生命、一個個悲傷而真實的人生故事…… 作者白曉紅走訪歐洲邊境,深造難民與移民收容所,與難民和移民直面接觸,第一線傾聽流離失所的難民與移民的真實境遇,並揭露歐洲政治領袖一手打造不公且殘忍的世界。
我們總因為一首歌,抑或一個名字、一齣電影而記住一個時代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曾說:「在語言裡,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作者李志銘從自己的收藏與愛好中,爬梳中外電影配樂、台語老歌、戰爭(如納粹、西班牙內戰、二戰)中的歌謠、競選歌曲,甚至台灣別具特色的唱片行、樂器工坊等,介紹在大歷史背景下常被忽略的音樂景觀。
我們總因為一首歌,抑或一個名字、一齣電影而記住一個時代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曾說:「在語言裡,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作者李志銘從自己的收藏與愛好中,爬梳中外電影配樂、台語老歌、戰爭(如納粹、西班牙內戰、二戰)中的歌謠、競選歌曲,甚至台灣別具特色的唱片行、樂器工坊等,介紹在大歷史背景下常被忽略的音樂景觀。
地球是一艘孤獨的太空船,沒有無限物質的儲備庫,既沒有開採也不能被汙染,人類必須要回到自己在生態系統循環中的位置,進行物質再生產──鮑爾丁(K.E. Boulding) 生態綠總經理徐文彥、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綠學院執行長楊雅雲 共同推薦 ★ 深入淺出的說明 + 手繪插圖 = 易懂有趣的循環經濟 ★ 師法自然創造零廢棄物的生產設計──改變觀念、改變世界 ★ 以桌遊找尋企業存在的意義 → 改良固有且產生垃圾的生產模式 → 讓眼前的廢料成為未來的獲利 不論從經濟、社會、環境甚至衛生的觀點而言,世界上到處都是沒有用的垃圾。這些垃圾幾乎代表今日社會的所有惡果──汙染、氣候暖化、資源枯竭、物種多樣性衰退,連人類自身的健康都受到侵害。每一天,這些亂象都促使我們探索新思維與新作法,希望我們的努力能觸發思想與社會型態的深層轉變。 到目前為止,循環經濟在產業界依然相當冷門。相反的,大自然中處處可見循環經濟的例子。循環經濟是一種可周而復始、永久存續、帶來正面影響的生產製造方式。這是一種正向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要求我們時時修正,讓生產過程和能源需求達到最佳狀態,才能儘可能以最少的資源生產更多、更好的產品。循環經濟並非只是單純的資源回收,或是像大家常說的降低負面衝擊。回收出現在產品生命的最後階段,而且有時候某些材料只能回收一次!循環經濟要求我們儘可能全面性的檢視整個體系,一開始就要慎選材料,好讓我們(理想上)不需要進行回收。最好的垃圾就是不製造垃圾。 本書提倡的思考方式以下列兩種理論為基礎: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經由夥伴的共同創作、簡易的原型設計及持續的修正,開發新的想法與做法,並付諸實行。 仿生學(biomimétisme):從三十八億年的大自然研發史中學習,重新檢視現有的系統、材料與形式。 本書作者尼古拉.布丹與畢爾.薩佛黑協助企業、地方自治團體及民間團體重新思考所提出的產品或服務,讓這些產品與服務不但提供更高的經濟效益,對使用者與自然環境而言也更加友善。 相關報導: 「一邊遊戲一邊開會」:Wiithaa用桌遊工作坊,讓企業跨部門員工一同改寫商業模式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39436
讓土地上拆毀的,在紙上重建。 讓自然中滅絕的,在筆下復育。 讓生活中磨滅的,在文字中想念。 消失的腳步 早在1962年,瑞秋‧卡森寫下《寧靜的春天》一書,預告殺蟲劑濫用所造成的生態浩劫,引起世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儘管有歷歷的證明,環境變化的腳步似乎永遠慢不下來。生態浩劫,世事更迭,技藝消逝。我們不禁想像,是否有一天記載著各式各樣物種名字的字典,會成為一則則訃聞? 所幸,我們手中仍有一枝筆,還能將消逝的身影書寫下來。 藏在文字裡的秘密 「沉舟記」出版計畫邀請大家回想已經消失/即將消逝/意義上質變的物件、技藝、情感、生活習慣......等所代表的字,也許是流傳在民間的習俗,或者日漸被取代的技法,用詩加以記錄。喚回美好而即將消逝的經驗,不論是好久沒吃上的一頓團圓飯,還是單純對身體的感受,尋找一個對應的文字,寫成詩句記錄下來,將珍貴的回憶,依部首編列成字典形式的詩集。 筆尖下的寧靜革命 「沉舟記—消逝的字典」邀請臺灣詩壇老、中、青三代百餘位詩人,以現代詩喚回即將消逝或已消逝的事物或生命經驗,藉時間的跨度對比世代差異。也邀請跨界創作者、不同語言使用者創作,拓寬這島嶼的消逝體察。最後,將這些珍貴的回憶,依部首編列成字典形式的詩集。 2017年向民眾徵稿,收錄29位民眾作品。全部稿件集結成冊後,由南方家園出版社出版。而這場筆尖革命也將從紙上躍出,成為不同形式的展演,走進全民的生活中,觸動更深的觀察與對話。 「沉舟記—消逝的字典」希望能藉此紀錄我們一同在島上走過的世代,讓土地上拆毀的,在紙上重建;讓自然中滅絕的,在筆下復育;讓生活中磨滅的,在文字中想念。 本書特色 結詩人與跨界創作者,以現代詩凝形而成的字典。跨世代跨領域的158位詩人,以詩召喚消逝的事物與生命經驗。從不可見的時間中煉出形體,詩壇的鄉愁字典。
讓土地上拆毀的,在紙上重建。 讓自然中滅絕的,在筆下復育。 讓生活中磨滅的,在文字中想念。 消失的腳步 早在1962年,瑞秋‧卡森寫下《寧靜的春天》一書,預告殺蟲劑濫用所造成的生態浩劫,引起世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儘管有歷歷的證明,環境變化的腳步似乎永遠慢不下來。生態浩劫,世事更迭,技藝消逝。我們不禁想像,是否有一天記載著各式各樣物種名字的字典,會成為一則則訃聞? 所幸,我們手中仍有一枝筆,還能將消逝的身影書寫下來。 藏在文字裡的秘密 「沉舟記」出版計畫邀請大家回想已經消失/即將消逝/意義上質變的物件、技藝、情感、生活習慣......等所代表的字,也許是流傳在民間的習俗,或者日漸被取代的技法,用詩加以記錄。喚回美好而即將消逝的經驗,不論是好久沒吃上的一頓團圓飯,還是單純對身體的感受,尋找一個對應的文字,寫成詩句記錄下來,將珍貴的回憶,依部首編列成字典形式的詩集。 筆尖下的寧靜革命 「沉舟記—消逝的字典」邀請臺灣詩壇老、中、青三代百餘位詩人,以現代詩喚回即將消逝或已消逝的事物或生命經驗,藉時間的跨度對比世代差異。也邀請跨界創作者、不同語言使用者創作,拓寬這島嶼的消逝體察。最後,將這些珍貴的回憶,依部首編列成字典形式的詩集。 2017年向民眾徵稿,收錄29位民眾作品。全部稿件集結成冊後,由南方家園出版社出版。而這場筆尖革命也將從紙上躍出,成為不同形式的展演,走進全民的生活中,觸動更深的觀察與對話。 「沉舟記—消逝的字典」希望能藉此紀錄我們一同在島上走過的世代,讓土地上拆毀的,在紙上重建;讓自然中滅絕的,在筆下復育;讓生活中磨滅的,在文字中想念。 本書特色 結詩人與跨界創作者,以現代詩凝形而成的字典。跨世代跨領域的158位詩人,以詩召喚消逝的事物與生命經驗。從不可見的時間中煉出形體,詩壇的鄉愁字典。
讓土地上拆毀的,在紙上重建。 讓自然中滅絕的,在筆下復育。 讓生活中磨滅的,在文字中想念。 消失的腳步 早在1962年,瑞秋‧卡森寫下《寧靜的春天》一書,預告殺蟲劑濫用所造成的生態浩劫,引起世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儘管有歷歷的證明,環境變化的腳步似乎永遠慢不下來。生態浩劫,世事更迭,技藝消逝。我們不禁想像,是否有一天記載著各式各樣物種名字的字典,會成為一則則訃聞? 所幸,我們手中仍有一枝筆,還能將消逝的身影書寫下來。 藏在文字裡的秘密 「沉舟記」出版計畫邀請大家回想已經消失/即將消逝/意義上質變的物件、技藝、情感、生活習慣......等所代表的字,也許是流傳在民間的習俗,或者日漸被取代的技法,用詩加以記錄。喚回美好而即將消逝的經驗,不論是好久沒吃上的一頓團圓飯,還是單純對身體的感受,尋找一個對應的文字,寫成詩句記錄下來,將珍貴的回憶,依部首編列成字典形式的詩集。 筆尖下的寧靜革命 「沉舟記—消逝的字典」邀請臺灣詩壇老、中、青三代百餘位詩人,以現代詩喚回即將消逝或已消逝的事物或生命經驗,藉時間的跨度對比世代差異。也邀請跨界創作者、不同語言使用者創作,拓寬這島嶼的消逝體察。最後,將這些珍貴的回憶,依部首編列成字典形式的詩集。 2017年向民眾徵稿,收錄29位民眾作品。全部稿件集結成冊後,由南方家園出版社出版。而這場筆尖革命也將從紙上躍出,成為不同形式的展演,走進全民的生活中,觸動更深的觀察與對話。 「沉舟記—消逝的字典」希望能藉此紀錄我們一同在島上走過的世代,讓土地上拆毀的,在紙上重建;讓自然中滅絕的,在筆下復育;讓生活中磨滅的,在文字中想念。 本書特色 結詩人與跨界創作者,以現代詩凝形而成的字典。跨世代跨領域的158位詩人,以詩召喚消逝的事物與生命經驗。從不可見的時間中煉出形體,詩壇的鄉愁字典。
本文集收錄差事劇團團長鍾喬、文化工作者、文字工作者、劇團成員等,共計32篇文章,內容包含差事劇團的發展、差事民眾戲劇的特色,以及差事劇團廿年以來所參與的各項文化工作。在廿年的時光中,回顧、探索民眾戲劇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本書特色 差事劇團自1996年成立,是台灣少數運用民眾戲劇(People’s Theatre)的訓練方法暨理論系統,針對現實的思考出發,融合在地的歷史與生活經驗,在現代劇場中探索表演美學。 除了常規年度性的演出外,並且透過經常性的社區/教育劇場工作坊,與學校、社區和弱勢團體間共同發展戲劇環境。在冷戰/戒嚴的體制性延伸下,開啟了第三世界的身體行動劇場,在這樣的脈絡下,以探索前行的霧之旅程,摸索著全然轉換了場景與腳色的亞洲第三世界民眾戲劇。
本文集收錄差事劇團團長鍾喬、文化工作者、文字工作者、劇團成員等,共計32篇文章,內容包含差事劇團的發展、差事民眾戲劇的特色,以及差事劇團廿年以來所參與的各項文化工作。在廿年的時光中,回顧、探索民眾戲劇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本書特色 差事劇團自1996年成立,是台灣少數運用民眾戲劇(People’s Theatre)的訓練方法暨理論系統,針對現實的思考出發,融合在地的歷史與生活經驗,在現代劇場中探索表演美學。 除了常規年度性的演出外,並且透過經常性的社區/教育劇場工作坊,與學校、社區和弱勢團體間共同發展戲劇環境。在冷戰/戒嚴的體制性延伸下,開啟了第三世界的身體行動劇場,在這樣的脈絡下,以探索前行的霧之旅程,摸索著全然轉換了場景與腳色的亞洲第三世界民眾戲劇。
一位google工程師,在三座城市遇見動容的生命 微暗幽光中,最珍貴的側顏 捷運上望著乘客發呆,公車裡偷瞄隔壁手機 在十字路口避開發傳單的手,穿越斑馬線時與路人匆匆對望 「歡迎光臨!」、「甜度冰塊?」短短句子、微小相遇,建構了每日生活。 這些與我們擦身而過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故事與夢想? 透過鏡頭捕捉市井小民的生活與夢想 宛若《Humans of New York》的小人物故事 二○一四年,一位咖啡師的燦爛笑容讓索納莉踏上蒐集夢想的旅程。 來自印度的她,揹著相機穿梭在臺北、德里與舊金山的大街小巷,捕捉街角小民的豐沛情感與故事,展現三座大城市的多元性格與樣貌。 世界各地的小人物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卻都在圓夢路途上,或許徬徨、掙扎與不安,但腳步從未停下! 72 則人生故事,僧侶、裁縫、魔術師、服務生、家庭主婦、計程車司機…… 小人物的夢想,讓城市有了靈魂。 〈臺北篇〉 廟裡賣金紙的婆婆靜觀人生百態;家庭主婦燦爛笑容背後的辛酸;櫃檯後的女孩有著創業夢。 在臺灣,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中埋藏的動人故事。 〈德里篇〉 印度首都德里,古老與現代並存的繁雜都市。 描繪Henna的手繪師、拋亮寺廟金頂的技藝傳承者、廟宇中的沉靜僧侶……,他們對未來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望。 〈舊金山篇〉 為一解移工的思鄉之苦,皮包店老闆娘轉行開網咖;網站工程師兼差當Uber司機,只因不想宅在家;喜歡扮家家酒的女孩成為動畫設計師。 種族文化多元的背景讓舊金山充滿豐富色彩,而科技業的進駐,也讓城市風貌逐漸改變。 本書特色 宛若《Humans of New York》的小人物故事
一位google工程師,在三座城市遇見動容的生命 微暗幽光中,最珍貴的側顏 捷運上望著乘客發呆,公車裡偷瞄隔壁手機 在十字路口避開發傳單的手,穿越斑馬線時與路人匆匆對望 「歡迎光臨!」、「甜度冰塊?」短短句子、微小相遇,建構了每日生活。 這些與我們擦身而過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故事與夢想? 透過鏡頭捕捉市井小民的生活與夢想 宛若《Humans of New York》的小人物故事 二○一四年,一位咖啡師的燦爛笑容讓索納莉踏上蒐集夢想的旅程。 來自印度的她,揹著相機穿梭在臺北、德里與舊金山的大街小巷,捕捉街角小民的豐沛情感與故事,展現三座大城市的多元性格與樣貌。 世界各地的小人物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卻都在圓夢路途上,或許徬徨、掙扎與不安,但腳步從未停下! 72 則人生故事,僧侶、裁縫、魔術師、服務生、家庭主婦、計程車司機…… 小人物的夢想,讓城市有了靈魂。 〈臺北篇〉 廟裡賣金紙的婆婆靜觀人生百態;家庭主婦燦爛笑容背後的辛酸;櫃檯後的女孩有著創業夢。 在臺灣,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中埋藏的動人故事。 〈德里篇〉 印度首都德里,古老與現代並存的繁雜都市。 描繪Henna的手繪師、拋亮寺廟金頂的技藝傳承者、廟宇中的沉靜僧侶……,他們對未來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望。 〈舊金山篇〉 為一解移工的思鄉之苦,皮包店老闆娘轉行開網咖;網站工程師兼差當Uber司機,只因不想宅在家;喜歡扮家家酒的女孩成為動畫設計師。 種族文化多元的背景讓舊金山充滿豐富色彩,而科技業的進駐,也讓城市風貌逐漸改變。 本書特色 宛若《Humans of New York》的小人物故事
一位google工程師,在三座城市遇見動容的生命 微暗幽光中,最珍貴的側顏 捷運上望著乘客發呆,公車裡偷瞄隔壁手機 在十字路口避開發傳單的手,穿越斑馬線時與路人匆匆對望 「歡迎光臨!」、「甜度冰塊?」短短句子、微小相遇,建構了每日生活。 這些與我們擦身而過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故事與夢想? 透過鏡頭捕捉市井小民的生活與夢想 宛若《Humans of New York》的小人物故事 二○一四年,一位咖啡師的燦爛笑容讓索納莉踏上蒐集夢想的旅程。 來自印度的她,揹著相機穿梭在臺北、德里與舊金山的大街小巷,捕捉街角小民的豐沛情感與故事,展現三座大城市的多元性格與樣貌。 世界各地的小人物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卻都在圓夢路途上,或許徬徨、掙扎與不安,但腳步從未停下! 72 則人生故事,僧侶、裁縫、魔術師、服務生、家庭主婦、計程車司機…… 小人物的夢想,讓城市有了靈魂。 〈臺北篇〉 廟裡賣金紙的婆婆靜觀人生百態;家庭主婦燦爛笑容背後的辛酸;櫃檯後的女孩有著創業夢。 在臺灣,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中埋藏的動人故事。 〈德里篇〉 印度首都德里,古老與現代並存的繁雜都市。 描繪Henna的手繪師、拋亮寺廟金頂的技藝傳承者、廟宇中的沉靜僧侶……,他們對未來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望。 〈舊金山篇〉 為一解移工的思鄉之苦,皮包店老闆娘轉行開網咖;網站工程師兼差當Uber司機,只因不想宅在家;喜歡扮家家酒的女孩成為動畫設計師。 種族文化多元的背景讓舊金山充滿豐富色彩,而科技業的進駐,也讓城市風貌逐漸改變。 本書特色 宛若《Humans of New York》的小人物故事
英國脫歐,川普崛起 「極右派」狂潮襲來,世界將何去何從? 將種族主義描述為「瘋狂」當然很容易,把種族主義者稱為「暴徒」也無助於真正理解。 .來自英國的第一手報導,體驗仇恨政治,直視極右派! .本書中,作者白曉紅觀察與追蹤英國極右派的街頭運動與組織,跟隨著其中成員,拼湊其生活背景、環境影響。有別於媒體非黑即白的報導,《憤怒的白人》探討他們的動機、政治策略、目標與社會影響。 在全球化時代,這是每個人必須正視的危機。 .「憤怒的白人」的仇恨反撲! .法西斯、納粹、3K黨……皆是極右派代表,過去曾顛覆世界。如今川普銳不可擋,歐洲極右派強勢崛起,排外情緒日益高漲。在全球化時代,這是每個人必須正視的危機,並思考如何應對未來不可避免的種族與文化融合。 〈憤怒的白人語錄〉 1. 所有已知的穆斯林激進分子都該被遣返,包括他們的家人—無須經過法院審判,也不談人權,滾! 2. 必須接受我們的習俗,而不是我們接受他們的! 3. 所有人只要不能讀寫令人滿意的標準英文,立刻滾! 4. 不再接受移民,我們已經滿了! 5. 「我們應該開始試著找回彰顯英國價值的光輝歲月。每個人都得做出選擇,如果不堅持,只能等著完蛋。」 我們還有什麼扭轉情勢的可能選項? 極右派團體領導階層究竟如何吸引成百上千的人上街,就為了對抗一特定宗教及其習俗與教徒? 究竟是什麼樣的個人與社會條件導致他們做出這種基於偏見與迷思的決定? 他們所宣稱的目標背後是什麼?透過行動真正想達成的目標又是什麼? 能如何挑戰這類的種族意識形態? 如果光是藉由稱頌多元文化無法與其有效對抗,我們還有什麼扭轉情勢的可能選項?
*繼《隱形生產線》後,白曉紅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揭露看似文明的大英帝國,性產業不為人知的黑暗與秘密! *作者白曉紅以化名的方式,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書中巨細靡遺的描述來自中國、波蘭、羅馬尼亞與阿爾巴尼亞女性(無證)移民如何透過各種明示、暗示的招募,或被「男朋友」拐騙的方式,進入英國的性產業從事性工作,並透過觀察這些(無證)移民性工作者和業者、管理者、性消費者的日常互動,來呈現(無證)移民性工作者的日常勞動圖像。 *原報導《Invisible:Britain’s Migrant Sex Workers》,於2013年由英國導演Nick Broomfield翻拍紀錄片《性:我的英國工作》(Sex: My British Job) 「為什麼對性和性工作有興趣?」曾於<衛報>服務,長期關注非法勞工之議題的白曉紅,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她開始關注性產業是從第一本書Chinese Whispers的採訪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她走訪了英國上上下下的工廠、農場,發覺男性移民的比例總是比女性移民多。但從男性移民那裡,聽到有些女性進入性產業的故事,而且在採訪的過程中注意到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移民來到英國工作。移民的女性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這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結構不平等性造成的,而這個趨勢一直在增長。 阿敏,來自中國瀋陽,是一名將近四十歲的單親媽媽。她在國營酒廠企業裡賣命一輩子,直到2003年公司解雇她。阿敏說,她是所謂改革開放的受害者之一,席捲了中國東北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失業。失業後,她無法負擔七歲的女兒和年邁父母的生活。在那裡找不到甚麼好工作,出國打工是唯一的選擇。就這樣,她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借了大筆錢到國外討生活。 貝婭塔,來自卡托維治(Katowice),波蘭南方的一個老舊工業城市。她的家庭是典型的工人階級家庭,收入微薄。將近三十歲的她,已結婚生子,但她的丈夫卻因失業酗酒,家計全落在她一人身上。貝婭塔每天都在反覆思考改變和逃離絕望的可能,逃離已經失敗的婚姻,逃離這個不快樂的地方。於是她想為甚麼不離開波蘭去西歐?去西歐尋職的想法並不是不尋常——早在2004年歐盟擴張之前,許多波蘭人就已經在西歐各處打工。就這樣,她忍痛離開幼子,也踏上往海外工作的旅程。 葛麗娜,來自立陶宛的維也尼斯(Viennes),一家三代住在一間破落小屋裡,生活非常非常貧窮。二十歲出頭的她,在村裡的食品工廠工作,賺取極微薄的薪資。然而村裡的生活,讓這個樂觀又年輕的少女覺得快要窒息了,她一心渴望離開村子去外面世界闖蕩,追求情感上和經濟上的獨立。因緣際會,她認識了一個女孩,女孩說可以帶她一起到海外工作,她不疑有他,滿懷希望地飛往海外。 然而沒想到,她們好不容易到了國外後,才發現一切盡不如預期。像她們這種沒有身分文件的移民,只能從事低薪的勞力工作。於是她們別無選擇只好進入餐廳、工廠等工作。然而就算是她們已忍受低薪工作,卻也經常失業或再被剝削。為了賺取更多錢,為了家人、孩子,最後她們不得不選擇「下海」,從事性產業。而最悲慘的莫過於如葛麗娜一般的少女——原本充滿希望的旅程竟是噩夢的開始。原來女孩是一群阿爾巴尼亞人口販子在立陶宛的仲介,她的任務就是從窮困的村子裡拐騙年輕女孩,將她們推入火坑,在海外從事性交易。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是白曉紅繼《隱形生產線》後,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她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親身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真實描述許許多多家庭經濟供應者的女人,在結構之惡下,跨國移動、匱乏之下,「被迫」選擇了性行業。這些女子被迫移動成為性工作者,絕大多數是從經濟弱勢的國家、底層弱勢婦女而來。她們因為經濟匱乏、機會匱乏,不得已「選擇」移動,甚而被推進這個行業,因而陷入更多的弱勢與被剝削。她們必須為最基本的生存而戰,這些女性的勇氣與處境讓你無法視而不見。而本書讓我們目賭了移民性工作者求生存的真實面貌,這裡面的每個人物,都能告訴你,我們身處的是甚麼樣的一個社會。
*繼《隱形生產線》後,白曉紅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揭露看似文明的大英帝國,性產業不為人知的黑暗與秘密! *作者白曉紅以化名的方式,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書中巨細靡遺的描述來自中國、波蘭、羅馬尼亞與阿爾巴尼亞女性(無證)移民如何透過各種明示、暗示的招募,或被「男朋友」拐騙的方式,進入英國的性產業從事性工作,並透過觀察這些(無證)移民性工作者和業者、管理者、性消費者的日常互動,來呈現(無證)移民性工作者的日常勞動圖像。 *原報導《Invisible:Britain’s Migrant Sex Workers》,於2013年由英國導演Nick Broomfield翻拍紀錄片《性:我的英國工作》(Sex: My British Job) 「為什麼對性和性工作有興趣?」曾於<衛報>服務,長期關注非法勞工之議題的白曉紅,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她開始關注性產業是從第一本書Chinese Whispers的採訪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她走訪了英國上上下下的工廠、農場,發覺男性移民的比例總是比女性移民多。但從男性移民那裡,聽到有些女性進入性產業的故事,而且在採訪的過程中注意到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移民來到英國工作。移民的女性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這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結構不平等性造成的,而這個趨勢一直在增長。 阿敏,來自中國瀋陽,是一名將近四十歲的單親媽媽。她在國營酒廠企業裡賣命一輩子,直到2003年公司解雇她。阿敏說,她是所謂改革開放的受害者之一,席捲了中國東北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失業。失業後,她無法負擔七歲的女兒和年邁父母的生活。在那裡找不到甚麼好工作,出國打工是唯一的選擇。就這樣,她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借了大筆錢到國外討生活。 貝婭塔,來自卡托維治(Katowice),波蘭南方的一個老舊工業城市。她的家庭是典型的工人階級家庭,收入微薄。將近三十歲的她,已結婚生子,但她的丈夫卻因失業酗酒,家計全落在她一人身上。貝婭塔每天都在反覆思考改變和逃離絕望的可能,逃離已經失敗的婚姻,逃離這個不快樂的地方。於是她想為甚麼不離開波蘭去西歐?去西歐尋職的想法並不是不尋常——早在2004年歐盟擴張之前,許多波蘭人就已經在西歐各處打工。就這樣,她忍痛離開幼子,也踏上往海外工作的旅程。 葛麗娜,來自立陶宛的維也尼斯(Viennes),一家三代住在一間破落小屋裡,生活非常非常貧窮。二十歲出頭的她,在村裡的食品工廠工作,賺取極微薄的薪資。然而村裡的生活,讓這個樂觀又年輕的少女覺得快要窒息了,她一心渴望離開村子去外面世界闖蕩,追求情感上和經濟上的獨立。因緣際會,她認識了一個女孩,女孩說可以帶她一起到海外工作,她不疑有他,滿懷希望地飛往海外。 然而沒想到,她們好不容易到了國外後,才發現一切盡不如預期。像她們這種沒有身分文件的移民,只能從事低薪的勞力工作。於是她們別無選擇只好進入餐廳、工廠等工作。然而就算是她們已忍受低薪工作,卻也經常失業或再被剝削。為了賺取更多錢,為了家人、孩子,最後她們不得不選擇「下海」,從事性產業。而最悲慘的莫過於如葛麗娜一般的少女——原本充滿希望的旅程竟是噩夢的開始。原來女孩是一群阿爾巴尼亞人口販子在立陶宛的仲介,她的任務就是從窮困的村子裡拐騙年輕女孩,將她們推入火坑,在海外從事性交易。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是白曉紅繼《隱形生產線》後,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她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親身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真實描述許許多多家庭經濟供應者的女人,在結構之惡下,跨國移動、匱乏之下,「被迫」選擇了性行業。這些女子被迫移動成為性工作者,絕大多數是從經濟弱勢的國家、底層弱勢婦女而來。她們因為經濟匱乏、機會匱乏,不得已「選擇」移動,甚而被推進這個行業,因而陷入更多的弱勢與被剝削。她們必須為最基本的生存而戰,這些女性的勇氣與處境讓你無法視而不見。而本書讓我們目賭了移民性工作者求生存的真實面貌,這裡面的每個人物,都能告訴你,我們身處的是甚麼樣的一個社會。
*繼《隱形生產線》後,白曉紅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揭露看似文明的大英帝國,性產業不為人知的黑暗與秘密! *作者白曉紅以化名的方式,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書中巨細靡遺的描述來自中國、波蘭、羅馬尼亞與阿爾巴尼亞女性(無證)移民如何透過各種明示、暗示的招募,或被「男朋友」拐騙的方式,進入英國的性產業從事性工作,並透過觀察這些(無證)移民性工作者和業者、管理者、性消費者的日常互動,來呈現(無證)移民性工作者的日常勞動圖像。 *原報導《Invisible:Britain’s Migrant Sex Workers》,於2013年由英國導演Nick Broomfield翻拍紀錄片《性:我的英國工作》(Sex: My British Job) 「為什麼對性和性工作有興趣?」曾於<衛報>服務,長期關注非法勞工之議題的白曉紅,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她開始關注性產業是從第一本書Chinese Whispers的採訪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她走訪了英國上上下下的工廠、農場,發覺男性移民的比例總是比女性移民多。但從男性移民那裡,聽到有些女性進入性產業的故事,而且在採訪的過程中注意到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移民來到英國工作。移民的女性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這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結構不平等性造成的,而這個趨勢一直在增長。 阿敏,來自中國瀋陽,是一名將近四十歲的單親媽媽。她在國營酒廠企業裡賣命一輩子,直到2003年公司解雇她。阿敏說,她是所謂改革開放的受害者之一,席捲了中國東北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失業。失業後,她無法負擔七歲的女兒和年邁父母的生活。在那裡找不到甚麼好工作,出國打工是唯一的選擇。就這樣,她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借了大筆錢到國外討生活。 貝婭塔,來自卡托維治(Katowice),波蘭南方的一個老舊工業城市。她的家庭是典型的工人階級家庭,收入微薄。將近三十歲的她,已結婚生子,但她的丈夫卻因失業酗酒,家計全落在她一人身上。貝婭塔每天都在反覆思考改變和逃離絕望的可能,逃離已經失敗的婚姻,逃離這個不快樂的地方。於是她想為甚麼不離開波蘭去西歐?去西歐尋職的想法並不是不尋常——早在2004年歐盟擴張之前,許多波蘭人就已經在西歐各處打工。就這樣,她忍痛離開幼子,也踏上往海外工作的旅程。 葛麗娜,來自立陶宛的維也尼斯(Viennes),一家三代住在一間破落小屋裡,生活非常非常貧窮。二十歲出頭的她,在村裡的食品工廠工作,賺取極微薄的薪資。然而村裡的生活,讓這個樂觀又年輕的少女覺得快要窒息了,她一心渴望離開村子去外面世界闖蕩,追求情感上和經濟上的獨立。因緣際會,她認識了一個女孩,女孩說可以帶她一起到海外工作,她不疑有他,滿懷希望地飛往海外。 然而沒想到,她們好不容易到了國外後,才發現一切盡不如預期。像她們這種沒有身分文件的移民,只能從事低薪的勞力工作。於是她們別無選擇只好進入餐廳、工廠等工作。然而就算是她們已忍受低薪工作,卻也經常失業或再被剝削。為了賺取更多錢,為了家人、孩子,最後她們不得不選擇「下海」,從事性產業。而最悲慘的莫過於如葛麗娜一般的少女——原本充滿希望的旅程竟是噩夢的開始。原來女孩是一群阿爾巴尼亞人口販子在立陶宛的仲介,她的任務就是從窮困的村子裡拐騙年輕女孩,將她們推入火坑,在海外從事性交易。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是白曉紅繼《隱形生產線》後,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她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親身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真實描述許許多多家庭經濟供應者的女人,在結構之惡下,跨國移動、匱乏之下,「被迫」選擇了性行業。這些女子被迫移動成為性工作者,絕大多數是從經濟弱勢的國家、底層弱勢婦女而來。她們因為經濟匱乏、機會匱乏,不得已「選擇」移動,甚而被推進這個行業,因而陷入更多的弱勢與被剝削。她們必須為最基本的生存而戰,這些女性的勇氣與處境讓你無法視而不見。而本書讓我們目賭了移民性工作者求生存的真實面貌,這裡面的每個人物,都能告訴你,我們身處的是甚麼樣的一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