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一本修行筆記 也是現代人心靈上的寶貴指南近年來,我們可以感受到,現代人生活異常忙碌,腳步不停歇的為生活奔走,相對而來的卻是心靈的空虛感,常常惶然不知所措,不著邊際,渴望尋求方向,冀望能有改變的力量。《看見改變的力量》是作者張群因緣際會下接觸佛教,透過佛法的薰習,逐步茁壯成長;遂而將自己多年來學習的體悟,生活的歷練,行於文字。是作者對自己與生活的觀照,對佛法的理解,更是對人生的一份柔情與智慧的分享。隨著每篇啟發人心的字句,作者更是引用經典譬喻故事,讓讀者對每一篇章節的內容,能隨文解意,進而深入了解。內心渴望改變,是嚮往成長的希望。期許藉由本書能相互共勉,幫助我們安住身心,充滿勇氣的走向正見、智慧的人生,看見改變的力量。
我是風吹,你是線愛阮飛偌遠,你就放偌長《風吹 周蘇宗臺語詩》是周蘇宗的第二本詩集,依著二十四節氣,從立春寫到大寒,每個節氣各收錄二至三首「情詩」。寫節氣、寫親情、也寫土地及萬物的愛,如:湯圓、水餃、草仔粿、風箏、腳踏車、炒飯及泡麵等,全都入詩。他用柔軟的心,將日子化做詩句。其中〈送行寫予蘇嫚〉更是寫下與他相伴十六年,已逝的狗女兒蘇嫚滿滿的疼惜及懷念。作者周蘇宗在短短兩年內出版第二本詩集,他的詩有生活感想的投射,親人思念的傷懷,甚至擴及土地關懷及時代觀察的探究。在過往的理性投資領域下,斜槓出細膩感性的文人情懷。本書特別收錄第九屆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現代詩社會組第三名作品─〈永遠的臺灣島:寫予竹內昭太郎先生〉★掃QR Code收聽作者親自朗讀每一首臺語詩。
南無阿彌陀佛喀喀鏗 喀喀喀喀鏗…… 〈吃齋唸佛的老奶奶〉是黃春明在2000年時發表的詩文。文中反覆出現的重複詞句,音律活潑,琅琅上口,讀來諧趣生動,短短的故事可以很快讀過,也能細細咀嚼發現什麼。有發現圖文樂趣的,有感動於故事中相似記憶的……。 黃春明撕畫獨樹一格,俯拾即來的巧妙素材撕作總藏驚奇。本書封面紅紅的經堂,是黃春明撕畫創作。書中收錄的老奶奶、蛀蟲及木魚、銅磬等手繪稿,是他早期的構思。 由於撕畫須有極細的指尖動作,對病後的黃春明相當吃力,未撕作的部分由繪者發揮,老少聯手,以撕畫和繪圖透過不同媒材聯結,詮釋老奶奶的故事。 黃春明豐沛的創作力,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皆源於他筆尖不停歇。老頑童的堅持不懈,正如同他筆下的老奶奶,日日虔誦經卷,歲月力行,唸到身心合一,唸到心佛不二,聲聲「南無阿彌陀佛」,是一首老奶奶的生命之歌。
國寶文學大家黃春明 睽違三十年的文學漫畫創作 無法動彈的石羅漢,沉重納悶的過著恆無變化的日子,直到老石匠的靈棺來到他的面前,才意識到經年累月的自怨自艾,錯過與老石匠相處的機會,但為時已晚,自責不已。從那天起,石羅漢終於知道,靜觀外面世間,豐富內心的生活,石羅漢的日記就這樣誕生了。 《石羅漢日記》裡共有21幅水墨文學漫畫,是黃春明先生,藉由佇立於路口的石羅漢,反映世間眾生相,亦從石羅漢內心的獨白中,刻畫行者的解脫自在,頗具禪趣。 黃春明謙稱《石羅漢日記》為戲筆之作,卻是對底層人物與土地自然的關注,在其多元創作上,呈現另一面動人的才華。 「老師,石羅漢幾歲了?」 「說真的,你問我石羅漢貴庚,吾亦不詳不知。」──黃春明
2022年「第八屆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臺語現代詩社會組第一名」 〈斯卡羅戰歌〉作者首部著作 讀詩,是一種美麗的邂逅; 聽、讀臺語詩,或許可能成為傳說中的一見鍾情…… 《觀音 周蘇宗臺語詩》作者周蘇宗可謂斜槓人生最佳代表,他的第一本著作,更可以充分感受其濃厚的情懷,對人生、對母親的感恩與思念,甚至是對文學、藝術、對信仰的熱情與精進,對母語的喜愛與疼惜等等。 本書共收錄作者32首詩作,分成PART I「交織」及PART II「放光」兩部分。PART I「交織」收錄的16首詩,寫的是悲歡離合,人生體驗。PART II「放光」收錄的16首詩,是少數難得一見的佛詩創作。每首詩的字字句句,都是一場又一場讓你倘佯其中的文學饗宴。 觀音 伊坐佇蓮花懸頂,觀音 觀看芸芸眾生的哀聲苦音。 伊坐佇蓮花懸頂,聽心 傾聽凡夫俗子的動念起心。 伊倒駕慈航,聞聲救苦。 聞眾聲,救眾苦,伊是慈悲的 觀音。---周蘇宗 ★特別收錄作者親自錄音朗讀每一首臺語詩。 精彩視聽 https://lihi2.cc/hr2eG https://lihi2.cc/MQaOv 好評推薦 佛光山南屏別院住持 妙樂法師 周居士創作臺語佛詩來禮讚佛陀,是「勤於著作,筆耕弘法」……我領著周居士參訪各殿堂,他每到一個殿堂,就能口誦一首詩句,這樣出口成章的才智,讓我十分驚奇……不唯自己在佛法中感受到法喜,也分享給周遭親朋好友,幫助對佛法有錯誤認知的校友,建立正知見,並且認識了「人間佛教」,如法演繹了〈佛光祈願文〉中對在家信眾的禮讚──「出廣長舌,助佛宣化」。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金河 蘇宗兄的創作如泉湧般,他在人生60大壽之後,由投資專家搖身變成詩人,把斜槓人生作了最極致的發揮。 臺江臺語雜誌總編輯 陳建成 周老師使用臺語寫作,相信除了對成長歷程中充滿親情記憶的母語由衷珍愛之外,應該也期盼透過作品改變大家對臺語的刻板印象,共同領略臺語之美。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 我們就是一見鍾情! 因為一見鍾情的悸動,愛上一個人,也愛上他生長的地方。 婚前,大謀因漸凍症而逐漸出現症狀。海峽界線,從未影響兩人的愛情,從愛情而始,更因堅持的信念,兩人跨越各道關坎,面對大大小小的質疑、困難,終使兩人結為夫妻。 婚後,更是考驗的開始。 夫妻倆始終相信,冥冥中一直有道光召喚和指引著,從當初的相識、相知、相惜,並在無數次的凝視和對望下,更加確定那股潛藏在心底,只有遇見,才能產生出更閃耀的能量,彼此就是對方生命中的北極星,明亮著指引未來的方向! 也許,生命就像河流,流過無痕,卻在無聲息中滋養了河道與岸邊的萬物,當這些河流化作雲、霧、雨、露,再次回歸大地,又與新的河流匯聚。生命就是這樣繁衍、生生不息,浩瀚如海,燦若星辰,無問西東。 這是一本記錄愛情的書, 也是一本描寫親情的書, 是一部蕩氣迴腸的文學, 一場海峽兩岸的情感紀實, 更是一首奔騰澎湃的生命之歌。 跨越海峽兩岸,連結兩代女性的生命旅程 謹以此書獻給 劉學慧女士 及所有成為我們翼下之風的父母、祖輩們 !
你相信一見鍾情嗎? 我們就是一見鍾情! 因為一見鍾情的悸動,愛上一個人,也愛上他生長的地方。 婚前,大謀因漸凍症而逐漸出現症狀。海峽界線,從未影響兩人的愛情,從愛情而始,更因堅持的信念,兩人跨越各道關坎,面對大大小小的質疑、困難,終使兩人結為夫妻。 婚後,更是考驗的開始。 夫妻倆始終相信,冥冥中一直有道光召喚和指引著,從當初的相識、相知、相惜,並在無數次的凝視和對望下,更加確定那股潛藏在心底,只有遇見,才能產生出更閃耀的能量,彼此就是對方生命中的北極星,明亮著指引未來的方向! 也許,生命就像河流,流過無痕,卻在無聲息中滋養了河道與岸邊的萬物,當這些河流化作雲、霧、雨、露,再次回歸大地,又與新的河流匯聚。生命就是這樣繁衍、生生不息,浩瀚如海,燦若星辰,無問西東。 這是一本記錄愛情的書, 也是一本描寫親情的書, 是一部蕩氣迴腸的文學, 一場海峽兩岸的情感紀實, 更是一首奔騰澎湃的生命之歌。 跨越海峽兩岸,連結兩代女性的生命旅程 謹以此書獻給 劉學慧女士 及所有成為我們翼下之風的父母、祖輩們 !
古風言 今風語 風言肺腑 風語弦外 古代《詩經》有「四始六義」之說,其中「風」為地方色彩民歌,甚可謂地方文學、民間文學。作者依空法師取其妙意,以「詩的語言」,效詩三百篇,采擷民俗風情,藉古諷今,自謙抒發心中臆想。 依空法師師從星雲大師,為佛光山文化人與著名弘講師,無論佛學、文學拈來皆文章,且善說法要,往往座無虛席,令人意猶未盡。 《風言風語》中,可窺其深厚的佛學、文學底蘊。撫文探意,篇篇不僅文字優美流暢,每位人物,乃至事件,述其歷史淵源及與佛教的因緣,行文釋義讓人易懂明白,邏輯清晰,讀來暢快,令人拍案叫絕也不為過。 「風言肺腑,風語弦外」,各自讀來各有千秋;世事繁雜,不妨稍駐,共謂「風言風語」兮。
古風言 今風語 風言肺腑 風語弦外 古代《詩經》有「四始六義」之說,其中「風」為地方色彩民歌,甚可謂地方文學、民間文學。作者依空法師取其妙意,以「詩的語言」,效詩三百篇,采擷民俗風情,藉古諷今,自謙抒發心中臆想。 依空法師師從星雲大師,為佛光山文化人與著名弘講師,無論佛學、文學拈來皆文章,且善說法要,往往座無虛席,令人意猶未盡。 《風言風語》中,可窺其深厚的佛學、文學底蘊。撫文探意,篇篇不僅文字優美流暢,每位人物,乃至事件,述其歷史淵源及與佛教的因緣,行文釋義讓人易懂明白,邏輯清晰,讀來暢快,令人拍案叫絕也不為過。 「風言肺腑,風語弦外」,各自讀來各有千秋;世事繁雜,不妨稍駐,共謂「風言風語」兮。
跨越十年 縱橫南半球到北半球 一步一腳印 人間雲遊的菩提行者 深山古寺,崎嶇小徑, 一襲長衫翩逸而行,步履堅定。 每尋訪一處, 無論眼前所見、耳中聽聞, 皆化為一筆一字行文而來…… 從世界的最南端紐西蘭出發,歷經大陸千年古寺、東瀛島國,再西行回到佛陀的故鄉印度,慧是法師跨越十年的歲月,一篇篇書寫著人間行者的菩提慧眼。無論老松翠竹,鬱鬱黃花,出家僧侶超越世俗的細膩心眼,一木一葉皆自有拈花微笑的奧妙。而每至一處,當地的歷史、地理、人文,如行雲流水般躍然紙上,透過慧是法師攝影鏡頭的鋪陳,仿若我們竟也跟著尋走了一路,洗滌一身世塵。 《行者》,是一本不同以往的「旅遊文學」。旅者,有時單純的只為找尋回家的感覺;行者,從風光明媚中如實面對心的依循。無論山水風雨,無論行走駐足,行行重行行,腳步似歇非歇,步履卻更為身心一如,安然自在,走出曜曜如實的生命對話。 「行者」,永不止歇。 「只有暫時離開熟悉的地方,再重新回來,才知道如何在原點上,去創新、去蛻變,這才是雲遊的意義。然而趕路中的你,是否聽得到沿途的風聲水聲?是否看得見周圍的古松奇石?」──慧是法師
跨越十年 縱橫南半球到北半球 一步一腳印 人間雲遊的菩提行者 深山古寺,崎嶇小徑, 一襲長衫翩逸而行,步履堅定。 每尋訪一處, 無論眼前所見、耳中聽聞, 皆化為一筆一字行文而來…… 從世界的最南端紐西蘭出發,歷經大陸千年古寺、東瀛島國,再西行回到佛陀的故鄉印度,慧是法師跨越十年的歲月,一篇篇書寫著人間行者的菩提慧眼。無論老松翠竹,鬱鬱黃花,出家僧侶超越世俗的細膩心眼,一木一葉皆自有拈花微笑的奧妙。而每至一處,當地的歷史、地理、人文,如行雲流水般躍然紙上,透過慧是法師攝影鏡頭的鋪陳,仿若我們竟也跟著尋走了一路,洗滌一身世塵。 《行者》,是一本不同以往的「旅遊文學」。旅者,有時單純的只為找尋回家的感覺;行者,從風光明媚中如實面對心的依循。無論山水風雨,無論行走駐足,行行重行行,腳步似歇非歇,步履卻更為身心一如,安然自在,走出曜曜如實的生命對話。 「行者」,永不止歇。 「只有暫時離開熟悉的地方,再重新回來,才知道如何在原點上,去創新、去蛻變,這才是雲遊的意義。然而趕路中的你,是否聽得到沿途的風聲水聲?是否看得見周圍的古松奇石?」──慧是法師
無論何時何地 我都有自己的Style 因為 我就是我 總是希望, 夢想的時候,能寫下心中的憧憬; 旅行的時候,能記錄美好的時刻; 不管在哪裡,都有你陪我…… 步諦森Buddhism Style 既是詩集也是自填式的圖文日誌手札 閱讀書寫動線流暢 你有你的Style 我有我的Style 書名由來 步諦森Buddhism Style,以Buddhism(佛教)的音譯為發想,透過日常影像的第一人稱,引領讀者走出生活框架,漫步在真諦的森林,發人省思的短句與日常影像相映成趣。 商品規格 尺寸12.8X18.2cm 內頁176頁 可180∘完全攤平書寫 跨頁形式圖文日誌 收藏秘密 夢想 日常生活的Style手札
行旅中有太多的故事在演進 開了眼界 啟發一份屬於人生不計得失的文化風情 黃光男旅外行腳的驚異感應,探求生存的意義, 發現「生命」 的長短或尊貴,不在財富的多少, 而是對文化發展是否有些貢獻, 即使名不經傳,依然有股悠悠之情在蠕動、在伸長。 從美術館、國史館、臺藝大、政務委員……黃光男不論是教書或擔任公職,均保持閱讀習慣,且勤於筆耕,同時以校長、教授的專業角度與公職的職位高度,動筆寫下行腳國內外公餘的感觸。 《竹泉遊蹤》一書延續《石坡記遊》的風格,是黃光男在旅途中利用餘暇所看、所思的記錄,也是沿途觸景即情的感想,甚至是自在、自省人生存在的現實;或者說是個人的生活記事,在異地對於自我省思的種種雜記,期在文化、藝術、社會等等現場上多些學習的資源。 「從縫細之間尋找被遺落的真實,一葉一花一世界,何須整園無蜂蝶。盆栽滿眼是花圃,懸掛藤蔓是花葉,還有水浮花簇成蓮影,不知何處是真心花蕊。」 黃光男隨處觀察細微,興之所起,即寫速畫,充滿悲憫天地、關懷生命的真摯情懷;書中收錄作者的手繪線圖,待讀者體會其細緻情思。
丹慧的詩,流透心與境的閒逸脫俗,這種直白無隱,正也是禪心寂靜後的消息丹慧的畫,虛實與異想交融,迷宮般的趣味線條內化心想,禪趣人生更顯靈透 丹慧是旅美油畫藝術家李自健的夫人,也身兼詩人、插畫家、經紀人、翻譯、妻子、母親及繪畫模特兒的角色。多重身分的視角及淬鍊,丹慧的思想及感情更為純然,新作也更貼近內心的探索與對話。「世界好喧譁,我卻躲在自己的心境呆在當下,物我兩忘,身心合一」「禪思裡,心如止舟,停在當下」全書139首嘔詠山水自然、花草蟲鳴及自身的受想行識,俐落簡明的現代詩文,妝點華美的白描畫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駐留書冊扉頁時,帶我們拾輟生命大開大合的悸動;體味詩畫餘蘊後,卻讓你娓婉回歸靜謐的心靈享受。猶如丹慧在書封一隅的觀照:「生命的過程是一個圓,當你自覺很高,其實才到達直徑的高點,往下走彷彿走到最底處,其實是回歸原點,生命終於獲得圓滿。」這本清新、靈動的詩禪創作集,兼融作者榮獲優秀新詩獎與自學白描畫作的精煉功力,可作為一般讀眾個人的生命筆記書。書中特別為你預留一方自由與獨白的天地,只要執起你的心靈畫筆,終能照見與修補生命的圓!
第七冊 那去過的過去 卷一「憶往」:歲月,總迎風吹拂。瞬間,擦身而過。偶而俯首,拾前塵,亦有晶亮者,散落人生路上。 就處世智慧而言,人生真像倒吃甘蔗:稚嫩的幼年,甜味不足卻清爽有餘;青春年少漸嚐清甜多滋味;壯年歲月或許憂心勞碌,但屢經磨練,應對進退也掌握得恰到好處;老年人擁有圓融的閱歷,理應甘甜無比,而衰疲的肉體卻已近使用年限了。世間無常,悲歡離聚也在無常中,縱有所感,也只能不勝唏噓。 本卷所選課文,多是作者在人生的中途回首來時路,對過往的歲月或驚或歎。如果能踏實地面對生命的每個階段,努力以赴,那麼,縱然一生辛苦,當也堪堪可喜了。 卷二「逝水」:年華似水,流走的是歲月,留不住的是青春。 歲月,最無情也是最公平,從不在乎旁人對它的珍視或輕忽,自有定見。每個人都擁有等長的時間,有人在歲月中成熟、練達了;有人則在世間虛晃一招,無丁點鴻爪雪泥。生命的價值不以長短來衡量,「暫遊久住均如夢」,許多可敬可愛的人,雖天不假年,生命卻仍發光發亮。狐狸笑獅子一胎只生一隻,獅子冷然地說:「只生一隻,卻是獅子!」 本卷所選課文,多是作者從另一角度重新省視「時間」。時間並不具體,然而,世間的成、住、壞、空卻折服在它腳下。儘管有人不覺時間的運行,時間仍不露痕跡的轉移;儘管有人總認為來日方長,無常也可能剎那即到……。 卷三「釋然」:面對死亡,終於,比較瞭解,所謂的人生。 多數人認為生命是直線進行的,在出生伊始起步,終點則繫在死亡,兩端同樣伴隨哭聲。只是,在起點哭的是主角,觀眾通常微笑以對;在終點哭的是觀眾,主角已不置可否。弘一大師說:真實的藝術應該從無常去看,人生的美都包涵在無常之中。因此,他臨終時留下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前者勉勵後人:安心之道豈在心外?後者敘己心懷:涅槃境界,天心月圓。 本卷所選課文,著重於思考生命的各個面相。詩人說「莫向窮途苦問津」,人要怎麼樣,才算有價值?人生是無常,人生亦是美,只要認真活過,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可取代的藝術。 卷四「智境」:做人為先,學思為後。精進修為,而達智境。 佛家稱我們立足的世間為「娑婆世界」,意為「堪忍」,堪堪可忍也。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在滾滾紅塵裡,尋得一方淨地安身立命。可是,行走在紛紛擾擾的世間,如何才有餘力拈花微笑?倚仗聰明、才氣,還是家勢、富貴? 本卷所選課文,多是作者立身處世的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藉由他人的睿智明燈,可以減省自己在黑暗中摸索。 套書簡介 本套書彙編於《人間福報》連載六年的「書香味」專刊,套書定名為《書香味》,全十冊。由星雲大師擔任總編輯,原「書香味」專刊主編蔡孟樺為編著人。內容主要為民國以後的現代文學之作,亦收入古典文學精品;從地域來說,則台海兩岸及海外華人地區的作家作品都在蒐羅之列。共收錄近300位作家、450多篇古今名作,分為三十七卷。 編者以「文學的美、哲學的理、人生的用」為選文標準,依內容題旨,從文學、哲學到佛學依序分冊、分卷;其次,各卷再以作者的出生年為先後之編排標準。 編輯內容,從第一冊的〈人生〉出發,逐漸體悟文史哲的醇厚美感,幫助提升人文精神及生命境界。第二、三冊,分別選錄青年、中年之人生作品,思維紅塵間變與不變的平衡哲學。第四冊至第八冊為各樣的人生風景,包含山水田園、自然、季節、旅遊文學、正確積極的人生價值等。第九冊為老年的人生智慧,體會天地運行的生命感悟。第十冊為佛學相關文章,展現更為超越的宗教情操。 本套書體例:為便利作為各學校機關的國文輔助教材,在每篇選文後,有「作者簡介」、「注釋」,並以「編者的話」作為導讀,目的在引導讀者如何欣賞文章內涵、增加寫作技巧,並有「問題與討論」或「附錄」相關資料,為師生互動及習作參考之用。每一卷末,再佐以「延伸閱讀」,提供讀者更寬廣豐富的視野及思維面向。 在文學史上,《書香味》套書為首度嘗試以佛教觀點評析、導讀,彙編而成的文學叢書。並同時為「人間佛教讀書會」指定教材。
第四冊 波光裡的夢影 卷一「閱寫」:我讀,我寫,我存在。捧著一本愉悅的生命,如此貼近自然的樂章,感動,飛揚。時代不安的濤浪不斷湧來,大家都深陷其中,載浮載沈。閱讀、寫作不見得特別高尚,但至少能在忙碌的生活外,讓人感受到潛藏於肉體內的靈魂是如何存在。閱讀,讓人把文章讀進心裡。寫作雖文字形諸於外,但寫的也都是心裡的聲音。或許我們忘情的閱讀寫作,只是想保留些逐漸從指縫流瀉遠去的靈魂。本卷收錄作家閱讀、寫作的感想及心理意識流動的聲音。 卷二「愛情」:金風玉露一相逢,更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因為有了感情,世間才顯得如此美好;因為有了感情,才讓世界有了溫度。情感是一條透明的線,綁著了彼此的關係,跨越了人與人的距離。愛情,總讓得到的人滿心歡喜,得不到的人只好苦苦壓抑。在愛情海上航行,有時風雨有時晴,永遠不知道這一次滑入喉頭的,是否依然清甜如昔,還是鮮血淋漓?本卷「愛情」脈絡分明,收錄陳幸蕙〈愛自己的方法〉、張愛玲的〈愛〉、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劉淑慧的〈疲倦的臉〉等,由愛自己、愛別人、愛國家到愛眾生,由小愛至大愛,一層還勝一層。 卷三「隨筆」:是穿衣吃飯的平淡,讓人忘記了生活的滋味?還是因為人生匆忙,時光不斷地沖刷記憶,只剩下浮光掠影。詩不見了,不要感嘆,並非都市裡的車水馬龍把它衝散,或許只是現實的雙眼,見不著鏡花水月的空靈美感。同樣佳景當前,有人放開心胸欣賞花飛葉落、細雨清風,有人卻只會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無動於衷地多拍幾張照。於是,生活只剩下等待日升月落,因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愛好,所以只好依照大家的喜好,瘋狂地追逐流行。或許我們都應該思考,該如何看待我們的生活,畢竟一頓飯、一杯茶,就是人生。本卷所選多是作家們在生活中點滴的紀錄,或散步、或水桶、或電視都可以引發作家們種種情思,讓人發現生命中的精彩。 卷四「奮鬥」:年輕,所以能用汗水、淚珠來築夢。堅持、奮鬥,相信終能開天闢地。人生中究竟什麼才是成功?又有什麼才值得我們去奮鬥?或許為個人、為家庭、為國家都值得歌頌,能活在當下,認真過生活便是成功。因為無論是宋代張載所冀圖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或是顧炎武窮盡了一生想要為明朝復國,還是許多父母辛辛苦苦為一家溫飽而打拼,或像抗癌鬥士周大觀為自己的身體跟死神搏鬥,都值得我們尊敬,畢竟他們都用盡了全身的氣力,用汗水、淚珠來築夢。
卷一「旅行」:背著行囊,寄張風景明信片,給未來在家鄉的自己。懷著憧憬,尋幽訪勝,旅遊,是一樣很巧妙的東西,如果攤開地圖來解釋,就是一個點,前進到另一個點,對現代人來說實在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就怕你沒有時間,或者不肯花錢。也許,你只是想關掉手機,遠離城市,到某個小島放鬆一下;也許,你精心規劃的是一趟堪稱走在時尚最尖端的名牌SHOPPING之旅;更有可能,出來走走,沒有其他目的,JUST FOR FUN! 卷二「中國」:文人的魔力,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背著行囊,走過瀾滄江邊,踏過陽春白雪,行經彩雲之南,最後躺在黃土大漠的夜空下,望著遠方的晨星。風雨千年,遙遙長路,江山萬里,漫漫長河,走過五千年飄搖的歷史,炎黃子孫背負著的似乎是一種無以計算的文化重量,但同時也享受著一種外國人永遠都無法理解的、永不褪色的藹藹光華。 卷三「亞洲」:印度的聖象、東方的巨龍,在亞洲激盪。文明古國的邊陲,因而開出一片燦爛的櫻花。近年來全球迅速颳起金磚四國的風潮,相較於歐美大陸的成熟穩定,亞洲諸國在地球村的政經地位似愈顯重要,亞洲人的智慧依然不斷製造一個接著一個的讚嘆,締造一片又一片的輝煌。繼前卷的中國之後,本卷接著走訪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印度、錫蘭島。 卷四「西方」:漫步、浮遊,從這一座迷宮飛越歐、美、非,進入文明或野蠻?盪漾的漣漪,是開放、是抑鬱、是緬懷、是沉寂,如一艘探險的古船,繼續向前划進。本卷所收錄的文章,內容多是作者們深入歐、美與非洲生活後,其所見、所聞、所感所譜成的文字,而透過作者的眼晴,這些文字也可帶領讀者們突破時空的侷限,進一步貼進歐非的生活與內涵。 當然,從這些作家記述之事,讀者們在閱讀過後,或許也只是加強了原有對歐美進步、非洲落後的既定印象,然而這些文字表面對異邦生活方式的記載,真是如此嗎?會不會有一種更深層的文化意涵,未曾讓我們看見?郭象注莊曾云:「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故大鵬之能高,斥鴳之能下,樁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 此即謂:萬物只要能謹守他們的分位,不向外造作營求,即可在他們存在狀態而逍遙。故若我們一直用既有的眼光來看待某些事物,甚而直觀地把他們評為優秀或落後,而完全沒考慮到他們所處的環境或生活是否適合這一種形態,這是否可視為一種偏見?
第三冊 聽星子在歌唱有時在絕對的闃寂中,往往有和諧的天籟洋洋盈耳。說是現實也好幻想也好,我總覺得這繽紛的世界,永遠在啟示我、充實我、美化我。── 郭楓讀書、看書,本來就該是生活的一部份,就像享用三餐一般自然。讓我們以諦聽「花開的聲音」的那顆詩人的心,體會生命的美味!一起諦聽遠方星子的歌唱,一起觀賞遠方星子既靜而美,大雪紛飛。
本套書彙編於《人間福報》連載六年的「書香味」專刊,套書定名為《書香味》,全十冊。由星雲大師擔任總編輯,原「書香味」專刊主編蔡孟樺為編著人。內容主要為民國以後的現代文學之作,亦收入古典文學精品;從地域來說,則台海兩岸及海外華人地區的作家作品都在蒐羅之列。共收錄近300位作家、450多篇古今名作,分為三十七卷。編者以「文學的美、哲學的理、人生的用」為選文標準,依內容題旨,從文學、哲學到佛學依序分冊、分卷;其次,各卷再以作者的出生年為先後之編排標準。編輯內容,從第一冊的〈人生〉出發,逐漸體悟文史哲的醇厚美感,幫助提升人文精神及生命境界。第二、三冊,分別選錄青年、中年之人生作品,思維紅塵間變與不變的平衡哲學。第四冊至第八冊為各樣的人生風景,包含山水田園、自然、季節、旅遊文學、正確積極的人生價值等。第九冊為老年的人生智慧,體會天地運行的生命感悟。第十冊為佛學相關文章,展現更為超越的宗教情操。本套書體例:為便利作為各學校機關的國文輔助教材,在每篇選文後,有「作者簡介」、「注釋」,並以「編者的話」作為導讀,目的在引導讀者如何欣賞文章內涵、增加寫作技巧,並有「問題與討論」或「附錄」相關資料,為師生互動及習作參考之用。每一卷末,再佐以「延伸閱讀」,提供讀者更寬廣豐富的視野及思維面向。在文學史上,《書香味》套書為首度嘗試以佛教觀點評析、導讀,彙編而成的文學叢書。並同時為「人間佛教讀書會」指定教材。 卷一「人生」:因緣聚散,猶如夢幻泡影。悠悠數十載,其實亦於電光石火間。生命不應只是存著呼吸起伏,更重要的是,我們該用怎樣的姿勢看待人生…。 卷二「沉思」:你看不見孤獨,但孤獨存在。見不著滄桑,而滄桑依然。在這講求實用的黑暗大陸,你是否點燃過人文這根小小的火柴? 卷三「凝望」:字裡行間存在著另一個世界。在字與字,行與行間的隙縫。閱讀,是奇幻世界唯一的入場券。 卷四「書影」:望著你眼裡所映射的世界,我看見了你的看見。
馬教授就有這樣的才情,論事評理,直捷曉暢;下筆文辭駢麗,體兼華藻,所以「人間世」短評叫好又叫座,成為「人間福報」閱讀焦點,深獲許多讀者的喜愛。這本書收的大約是從一年半的短評中,選了百篇上下,其中好多篇造成了極熱烈迴響,對寫作者而言,受到青睞是最甘美的榮寵,是一輩子不會忘記的喜悅,是繼續寫下去的力量。其中「首富的貧窮」一文,曾經在網路上熱烈大量的轉寄,一時之間頗有「洛陽紙貴」的味道。有一天老妹轉寄給我,說一定要看,我告訴她是老哥寫的,她在電話那頭大笑不己,後來她告訴老爸,老爸幽默的說:「妳老哥會寫,自己都做不到。」後來有學生也轉寄來,得知是老師寫的後,告知有那些網站有轉貼,寫作最大的快樂與意義,全在這裡了。當初選擇「人間世」為名字,因為「人間福報」存在的最大意義,在關懷人間、守望人間、與世人同呼吸,與世界同脈動。但是寫評論,不能只寫明朗燦麗的一面,也要寫靈魂幽暗的一面,但是在進入幽暗事件後,重要的是用文字一起守候陽光,找到明朗燦麗的方向。這是本書主要的風格,收錄的也以此為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