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從認知,你的心和眼愈來愈糊塗,居然錯過光線的信號。」 在這座城中,擁有壞眼睛的人很多。 人們聲稱視力愈趨衰劣,焦點散渙、色彩混濁、遠近失序,甚至過目即忘或眼部 肌肉疼痛, 尋遍所有治療的方法,仍無法擺脫問題,最後被推介至一所認知障礙治療中心。 「心清目明,心濁目盲」,歡迎走進認知障礙中心!請根據覆診卡上的指示進入房間,在四個分科的房間中,細心觀賞「照片治療師」拍下的照片,期望你能從中領悟,分清黑白,望清真象。 「眼睛不可信,視覺不可信,於是連照片的誠信也蕩然無存。對照片和視覺失去跟他人共同的認知,你漸漸感受不來生活中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眼中的亂象,領略用壞眼睛看東西的竅門;在開放的世界裏顧好自己,封閉自己的世界。」 推薦語 「小說不乏精彩思辯,時有妙論,往往話中有話,延伸至小說外,闡述了作者陳苑珊對真實虛構、作者主體、編輯介入、讀者張力等藝術創作命題的心得見解。小說剖釋光為何物,同時也是出版第四本小說的陳苑珊,現階段對創作的真誠剖白。」── 李日康(作家) 「從眾生相之中,探索藝術與生存的價值,及以視覺文化在現當代的重要性與雙重性──是光線造就了視覺紋理,而我們藉由相機,成為光明的盜賊,儘管視覺又是如此的不可靠,但依舊得藉由外在的光(gewalt),去指認內在的光(lumière),如同一場啟蒙,不只是除魅,而是放開視野,迎來人性真正的光明。」──曹馭博(作家)
戴上耳機,聽着流行曲,走進了一個被共鳴的空間,抒發着無法言明的情緒。在成長中,有人「學會不要離群」,也有人發現一個人也可以盡興。面對困難時,有人坦白自己「不是大無畏」,也有人無助地問其他人「真的會了解我」?在離別成為話題時,有人選擇「痛着來話別」,有人第一句就說「離不開」。 2010年,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是RubberBand的《Simple Love Song》,唱着「繁複的戀愛」,卻期待「愛是簡單的道理」;2021年,經過了十一年後,至尊歌曲大獎又再交在RubberBand的手上,一首《Ciao》唱盡面對時代的集體情緒,只能「好好掛牽」,「約守再見」。 這十幾年間,社會經歷了種種的變遷,香港的流行樂壇經歷過低迷後,卻迎來了另一個新的世紀 ── 我們會聽廣東歌,支持香港歌手,買唱片睇演唱會,肉緊頒獎典禮的賽果。這些在幾年以前只是樂迷的狂想,現在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實踐。 期望在下一個廣東歌盛世之前,記下了2010年後的香港樂壇,經歷過怎樣的日子,才回到很多人再次擁抱廣東歌與香港歌手的時刻 ─從社會背景開始,由大娛樂家至小眾歌手,由創作人至唱作人,由抗疫談到追星,以此作為備忘。
過往的日子有不少聊天的機會,其中兩次印象比較深,一次在一個夏日營地,連續幾個晚上跟一班大學生聊;星光下依不同的主題說故事,聽意見。一次在旅舍中遇見一位有學問、有經歷的老人家,作了題材廣泛的對談。 對談時各抒己見,獲得不同視點,互有得益;也聽了不少有啟發性的故事。 當年我有寫生活札記的習慣,每次談完,趁印象猶新,把聊天的內容記了下來。 這幾年我寫了一系列中國文化的書……卻沒有介紹余光中說的「一切作家的身分證」的散文。本書就把我談散文的十一篇文字作為「個人文談」,收在第二部分。 相信這本書能夠為讀者增加知識,刺激思考,獲得閱讀樂趣。 本書也是一種提倡,提倡朋友之間聊天時,能夠把談話內容的質素提高一些。 阿濃
八個故事,長短不一,都環繞著「情」: 埋藏心底的、由憐生愛的、相濡以沫的、不求自己益處的、共患難的、不配卻仍思念的、默默守望的‥‥‥‥即或長短深淺,總是念念不忘。 小說的特點是想像力豐富,故事在現實和非現實之間發展,這給紫砂更大的寫作自由。而每個故事後面都有她想表達的理念。──阿濃 作家 迷人的作品是:當你在平滑無風的湖面,划舟而過,也可以欣賞百潯之下,一堆一族的忘憂游魚──紫砂可以做得到。──草川 詩人 作品不拘於愛情小說的套路,加上超乎常人的想像力,引領讀者屏息緊跟情節發展,不期然代入了故事人物之中。──關則輝教授- M.H., J.P 不可多得的情節、細膩的筆法、清新可喜的詞彙運用,就好像她坐在你身旁,細數她所見、所經歷、所感受的人和事。──莫華勳大律師 皇仁舊生會中學有限公司主席
多年來,與讀者交流不斷,從紙張書寫到網絡, 有曇花一現,神龍見首不見尾; 有欲罷不能,一直保持談興。 積累既多,其中部分重讀仍覺頗有意思, 可引發思考,作生活的參謀。 及後乃有兩本書信集《阿濃短簡》、《紙短情長》的出版。 今決定將兩書合併, 去其事過情遷者, 由兩書原有共一百八十九篇減為九十三篇。 相信此書又能繼續結緣,緣起不滅。 阿濃
余家寶,八十後,土生土長香港人。 被起名「家寶」,父母卻先後離家,留下她與嫲嫲相依為命,視名字為世界上最短的詛咒──她從「余家寶」三字開始,認識周遭的一切,遇上名字相同性格迥異的同學,愛上一個願意許諾她姓氏的人,見證一些名字的輝煌與墜落。 幾十年間,她從嫲嫲的孫女,變成她人的母親;生活的城市從借來的地方,成為了她立志面對命運之地。一路走來,她見證人事轉變,經歷屬於這地的喜怒哀樂。 因為名字,我們記得,我們保存,我們重逢,我們聯繫。一切從名字而生,這是余家寶的故事,也是香港的故事。 「《家‧寶》的創作起始點也是源於生命的痛。於我,她是一個向內心挖掘傷痛的故事,由成長而來的疑惑,到命運弄人的殘酷,再進一步挖掘在歷史的宿命加諸幾代人身上的傷痕。如果命運是一場不能避免的大風暴,似乎人就只能走進風暴之中,消化苦難存在的意義,在蕩漾著的苦痛生命中結出花果。」──蔣曉薇
第四十五屆青年文學獎共徵得稿件一千五百多份。本書為得獎作品結集,共收錄五十九篇得獎作品,作品體裁包括小說、新詩、散文、小小說、兒童文學、文學評論、翻譯文學。 【各組評審】 小說初級組:可洛、徐焯賢、黃怡 小說高級組:伍淑賢、黃念欣、韓麗珠 新詩初級組:陳子謙、鄒文律、璇筠 新詩高級組:淮遠、黃燦然、廖偉棠 散文初級組:李洛霞、麥樹堅、黃子程 散文高級組:張婉雯、黃仁逵、樊善標 小小說公開組:袁兆昌、殷培基、謝傲霜 兒童文學公開組:宋詒瑞、何巧嬋、孫慧玲 文學評論公開組:郭詩詠、鄧正健、羅貴祥 翻譯文學公開組:陳潔瑩、潘漢光、廖鳳明
十二位年輕創作人, 共同書寫一場令人回味的文學盛宴。 以創作憶起城市昔日的軌跡, 用文字留住街區地景與情味。 願這本文藝創作集可以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作品完成了,只有在被閱讀時才得重生。──潘國靈 文集內每一位青年作者都有他們的夢想與天地,他們不甘於只苦苦吞讀前人刻鑿的經典,而銳意揮筆繪畫心中的天空。──麥欣恩
本書十個青少年故事源自真人真事,來自三間兒童院,包括:寶血兒童村、播道兒童之家及善牧會。故事中的孩子成長路都較崎嶇,例如原生家庭在照顧上有缺失、孩子先天的缺陷、學習上的障礙、社交困難等。 培育一個孩子成長本身已不容易,如果孩子的家庭未能正常運作,孩子自己又受過身心痛苦,或先天有身心病況,成長更是一條崎嶇不平的路。書中的十位孩子,有的曾受家庭創傷,有的天生各種病況未能適時診斷,有的情緒受創,在成長路途上荊棘滿途。然而憑著院舍的愛心服侍、醫生、治療師的介入,不只治療身心,也療癒家庭。足證需要一群人的努力,才能培養一個孩子。而孩子也是滿有生命力,即使傷痕累累,仍能克服創傷,茁壯成長。
港區聯賽最後一場常規賽──「太平洋石油」VS「騰龍」,被偷走的「黑鷹八線」戰術,會否令「太平洋石油」陷入苦戰?抑或是故意誘敵,殺敗對手的一着?及後步入季後賽更是一關一險!且看「太平洋五王」如何力戰宿敵,爭奪聯賽總冠軍戰一席,與阮志成麾下的常勝戰隊「騰龍」一決高下!幾近同時,由馮英和殷青藍領軍的「U19亞洲男子籃球菁英賽」代表隊,進入最後選拔階段,由二十人大軍淘汰八人,選出最後十二強。年輕好手凌少軍與阮志成麾下新星易之朗定下戰約,競爭劇烈,迸發出最激烈的菁英選拔戰。昔日最強中鋒凌昭如以浪人身分加盟「煜TATOO」,失去昔日光輝,意志消沉,淪為後備。他如何在親弟凌少軍的激勵下重新振作?《爆籃.絕殺時機》捲起連番激戰,兄弟、宿敵,一戰功成,情義永在。
隨着港區十二位青年籃球代表隊成員踏上NBA亞太區青少年集訓之旅開始,殷青藍被分派到紐約人隊,接受NBA式籃球訓練,過程中遇上亦敵亦友的日本代表上本直宏,認識了天才球員艾素‧夏威,在接受正規NBA訓練的同時,也隨着艾素‧夏威參加地下街霸三人籃球比賽。 在地下聯賽中,殷青藍見識到美國黑人在階級和種族上的宿命,而他們以籃球為事業的生命歷程裏,面對黑暗的街頭歲月:毒品、搶劫、黑幫等等,當中的起跌辛酸,震動人心。黑人,似與黑幫已畫上等號,當中有多少不甘屈膝的黑人青年,掙扎成長,奮鬥向上?又有多少個甘於活於低下層討生活的悲劇? 故事透過殷青藍的交友歷程,與及激戰地下街霸聯賽中,帶出不甘敗於黑暗現實的熱血故事,正途與歪路,就在一念之間。而成功,往往都握在自己的掌中。
在我寫了「中國文化系列」七本後,終於決定介紹一下中國古典小說,這是一個龐大的文學載體,高度、寬度、深度都渺無邊際,有人畢生研究一部《紅樓夢》,還未能「吃透」,因此我完全沒有學術研究的野心。我有點像在一次全國性試菜大會上,遍嘗京菜、滬菜、粵菜、川菜、湘菜、魯菜、淮揚菜……把我當時所想、所感、所發現說出來,目的在引發大家也有一試的興趣。我做的是每一樣試少少,目的正如《呂氏春秋》和王安石說的「嘗鼎一臠,旨可知也。」吃鍋裡的一片肉,整煲的滋味也可知道了。當你覺得味道不錯時,就會一鍋又一鍋的大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