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我在偏鄉地區工作多年來的一些故事 這些故事雖然不大,也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但卻蘊含著無數個人和家庭的奮鬥與希望。 這些經歷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收穫,也是無數同行者共同的見證。無論是孩子們的成長,還是家庭的改變,每一個轉折點,都讓我看見了那光與影交錯之處,存在著無限的可能與希望。 在這條路上,我從未孤單。我身邊有無數像我一樣堅持的人,他們用自己的信念和專業,守護著那些需要幫助的生命。 我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情,無論處於多麼困難的環境,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就能創造出屬於每個人的未來。
2024年,高雄市迎來了設市第一個100年高雄,作為一座蓬勃發展的新興城市,自1920年成立高雄州起便揭開了歷史序幕。1924年,高雄州轄下的「高雄郡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從「打狗」(Takau)到「高雄」(Takao)的改名,象徵著高雄正式登上臺灣歷史舞臺。百年來,高雄市以其多元族群與豐富文化交織出深厚的發展脈絡。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在市設100週年之際,推出《典藏高雄:高雄市百年物語》更顯得意義非凡。本書利用高史博珍貴的館藏文物與史料,展現了高雄設市百年來的深厚底蘊,彙集不同時期與主題的典藏文物,生動再現高雄從日治時期設市以來的城市發展歷程,為讀者提供深入探索高雄歷史的寶貴機會。透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能更加了解典藏品與高雄城市歷史脈絡,還能深刻感受百年間的豐富歷史記憶。更期待此書不僅能成為高雄設市百年的紀念讀本,更是向這座城市百年歷史致敬的禮讚。本書特色為高雄設市100週年紀念,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以橫跨百年的典藏品為主題焦點,以時間為縱軸,從1914年高雄設市為起點,區分十大主題類型,用文物說高雄100歲的故事,含括〔從1924年開始──高雄市的誕生與茁壯〕、〔華麗轉身的打狗港──邁向國際大港之路〕、〔工業城市的印象──高雄工業發展的始未〕、〔戰爭歲月──烽火下高雄人的身分轉變〕、〔那段戒嚴的時代──爭取民主政治的高雄〕、〔運輸大進化──高雄人的日常出行與交通〕、〔瀰漫的香甜氣息──高雄的熱帶水果王國〕、〔戲說高雄──高雄人的娛樂文化〕、〔高雄去哪玩?──高雄的休憩空間大解謎〕、〔誰是高雄人──是誰把高雄變大了?〕等,以文物見證高雄市由日治時期設市至今百年來的城市發展歷程。
1959~1961年,鹿耳門天上聖母暨代天巡狩連續3年舉行了熱鬧的出巡遶境安南區16寮,第三年(1961)除擴大出巡遶境活動外,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曾因拾得王船,本身即有舉辦王醮之淵源,於是同時啟建禳災祈安醮,形成了「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結合的儀式,是為首科的土城香醮,俗稱「土城香」。土城地方基於對恩主天上聖母、五府千歲、代天巡狩、西天佛祖的共同信仰,善盡角頭職責,由地方子弟自組發起團練組陣,隨駕擔任開路先鋒,壯大的規模與聲勢來彰顯神恩,反應出地方族群的凝聚團結與對聖母廟的宗教信仰向心力。在臺灣社會少子化愈來愈嚴重之下,地方自組陣頭還能保存下來,是地方信徒對信仰的具體實踐,也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本書特色1.3年一科,具傳統信仰之特色。結合地方發展,由王爺、媽祖信仰發展而出,以王醮為主,具歷史意義與地方特色,於民國102年(2013)被臺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管理處,以「鹿耳門聖母廟土城仔香」之名登錄為市定民俗。2.土城香武陣有6陣和百足真人蜈蚣陣,形成在地特色,具有文化性和藝術性之信仰活動。活動內容整合多個村落相關民俗團體,共同營造頗具豐富性,屬有歷史、有特殊性的民俗活動。結合地方信仰與陣頭,形成龐大壯觀的香科。
臺南土城延續「古鹿耳門媽祖廟」信仰,歷經道光11年(1831)一建古廟傾圮、寄佛寄普,大正7年(1918)迎回「鹿耳門媽」與眾神,二建廟宇重建落成,土城居民以媽祖信仰為中心,加上各角頭奉祀的原鄉神祇,為在地陣頭的起源奠定基礎,因應保衛家園、廟會慶典等不同因素,衍伸出「鹿耳門媽」的駕前護衛武陣,開拓各異之陣頭特色。「土城香」又稱「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自1961年成香後,境內五大武陣「蚵寮角宋江白鶴陣」、「虎尾寮宋江陣」、「郭岑寮金獅陣」、「青草崙百足真人蜈蚣陣」、「砂崙角八家將」在地方文化的深耕與傳承有目共睹。學甲寮慈興宮自1964年擔任「先鋒官」, 「學甲寮宋江陣」成為開路先鋒專屬駕前武陣,迄今已逾一甲子,海尾朝皇宮保生大帝擔任土城香之「主壇」,「海尾宋江陣」為駕前武陣,長期參與土城香,與「土城香」淵源極深,因此本書共蒐羅介紹此七大陣頭。土城老一輩常說:「阮細漢都是吃媽祖的爐丹大漢, 才有今日」。安南區土城聚落屬臺江陸埔的二次移民社會,先民篳路藍縷一路走來,遇土地爭墾糾紛、兩姓械鬥、盜匪入侵,都以強身團練來保庄衛民,尚武風氣在鄉間相當昌盛,背後並仰賴信仰的庇佑與慰藉得以身心安頓,鹿耳門媽祖是大家的依靠,「土城香」一到,各武陣都以感恩的心情來相挺,也為土城凝聚在地住民的向心力與宗教信仰的虔誠,為常民文化之永續傳承而努力。本書特色1.1960年,蚵寮角蒙受當地李府千歲指示「白鶴仙師及童子欲來庄頭相助」,取名為「宋江白鶴陣」,成為臺灣罕有宋江陣系統之白鶴陣,現今已是鹿耳門土城再地極有特色的陣頭。「蚵寮角宋江白鶴陣」也於2019年12月獲指定登錄為「臺南市定民俗類文化資產」。2.1961年鹿耳門聖母廟首辦「土城香」,獨特的曾文溪流域香科文化,耆老口傳是由於「青暝蛇」常常氾濫,需要由蛇的剋星「蜈蚣」來鎮壓,因此轄內十一角頭決議「蜈蚣陣」作為香科的護駕武陣之一,同年組成「青草崙百足真人」(蜈蚣陣)。今土城香蜈蚣陣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的陣勢,成為護駕陣頭中鎂光燈的焦點。3.「土城香」又稱「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自1961年成香後,境內五大武陣「蚵寮角宋江白鶴陣」、「虎尾寮宋江陣」、「郭岑寮金獅陣」、「青草崙百足真人蜈蚣陣」、「砂崙角八家將」在地方文化的深耕與傳承有目共睹。學甲寮慈興宮自1964年擔任「先鋒官」, 「學甲寮宋江陣」成為開路先鋒專屬駕前武陣,迄今已逾一甲子,海尾朝皇宮保生大帝擔任土城香之「主壇」,「海尾宋江陣」為駕前武陣,長期參與土城香,與「土城香」淵源極深,因此本書共蒐羅介紹此七大陣頭。 陣頭成幾乎皆為在地庄民,並由各角頭各自世代傳承迄今,堪稱珍貴的傳統文化展現。
觀自茶湯炭焙茶師的茶問:清、透、亮的茶湯境界與生命覺受對境自在,一個人的茶道以茶觀自,喝出自己的茶湯孤味一個人的茶,泡出去,喝回來◎直取茶湯之境,直扣觀自喝出自己◎與茶直心面對,泡出去自我的茶徑◎一個人的茶道,喝回來自己的茶湯泡茶,沒那麼難!一只蓋杯,即可入手。喝茶,喝到深入,其實是喝自己!《觀自茶湯》,直入茶的映見與叩問。談著茶的深入與淺出!從一只蓋杯的起手進入,言說焙、泡、聞、喝的由聞入品、由味入道,領入覺受茶湯香與味的清、氣的透、骨架的亮,循著理路投石問路,亮出一條路徑,在茶裡,映見自己,問出一些人生,以及對境的一點從容。炭焙茶師與茶與火與自我的尋尋覓覓,覺受終究,茶要喝到所謂的真實,無法假外求,必須向內問著,慢慢內觀體察。在瞭解自己的同時也直入茶,茶喝到最後,是喝自己。紫藤廬創辦人周渝喻為「茶中庖丁」的炭焙茶師賴彥廷,以茶觀自的茶書■品茶心法:炭焙茶師、泡茶師的茶書,以清、透、亮心法,談茶的沖、泡、喝。■茶氣之境:詮釋泡出茶氣、泡茶觀自,呈現「泡出去喝回來」茶與我的流動之境。■孤味之道:接續《直取茶湯》,扣住直心觀自,向內觀察自己身心覺受,在茶湯裡看見自己,引路出一個人的茶道。
鹿耳門,堪稱改變臺灣的「歷史之門」,在臺灣開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除了地理位置險要、扼守臺灣門戶之外,在民間傳說方面也帶有濃厚傳奇色彩。古鹿耳門地區不僅在地理上隨著臺江流域劇烈地形變化而產生地貌變遷,在歷史與經濟發展上亦因不同政權轉替而起伏,四百年來,鹿耳門歷經滄海桑田,唯媽祖信仰文化源源不墜。本書從歷史文獻、地理疊圖、耆老訪談、史蹟考證等多方資料交叉研究,以呈現臺南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與「古鹿耳門媽祖廟」之媽祖信仰間「延續傳承」的關係。本書特色1.釐清「古鹿耳門媽祖廟」鹿耳門媽祖信仰之傳承脈絡。2.統整四百年來有關「古鹿耳門媽祖廟」的文獻資料,補足「古鹿耳門媽祖廟」傾頹後,自清代晚期、日治時期、民國時期三個時代較為缺乏之文獻資料、媒體報導、文字記錄。3.正視「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從「1913年王船上岸」至「1918年二建落成」再至「1965年第三度重建」之發展歷程。4.蒐集、保留當代耆老對於近百年來「鹿耳門媽祖信仰發展」所親身經歷之口述歷史。
陳三火,臺南麻豆人,人稱「火師」,自稱「火獅」。 曾文農工畢業後即追隨長兄學習寺廟剪黏技藝,屬於北派洪坤福的第三代傳人,奠定了扎實的剪黏根基。偶然機緣下,利用廢棄的碎花瓶,隨手拼黏出一尊達摩,這個不經意的創作,開啟了陳三火日後獨特的隨緣創作剪黏,以後並發展出創意且環保的「以摃代剪」剪黏風格,作品獨樹一格。 三火師至今仍堅持運用創作的方式留下作品,用「剪」的溫度,用「摃」的巧思,發揮創意在其廟宇的裝飾作品上,以喚起民眾對傳統工藝的認識與欣賞。臺南玉皇宮、鄭子寮福安宮、臺南佳里子龍廟、臺南麻豆三元宮等皆有代表作品。 本書特色 1.在眾多藝術類型中,民俗藝術(Folk Arts)常被稱為「民間藝術」或「常民藝術」、「鄉土藝術」,由於具有可觀可觸的實體造型,也由於大多具有實用性,而與常民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關連,於是被廣泛地運用並呈現在歲時節慶、生命禮俗、信仰習俗、廟宇裝飾和廟會祭典之中,因此也常被稱為民俗工藝,其中有許多傳統工藝技藝的傳承,也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各界人士珍視。 2.陳三火剪黏工藝多次獲國家肯定,曾獲2005年南瀛藝術獎、2007年獲選「臺灣工藝之家」、2015年獲臺南市政府頒發「藝術貢獻終身成就獎」,2016年獲第22屆全球中華藝術薪傳獎。2020年11月,因嫻熟傳統剪黏工藝知識、題材與技藝,突破傳統開創新局,作品富有獨創性與藝術價值,榮獲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工藝保存者,亦即「人間國寶」。2021年9月,再獲選為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其人其事以及「以摃代剪」創意剪黏作品皆呈現工藝家風範,值得雅俗共賞。 3.本書內容除個人成長與習藝傳承背景介紹外,其中鉅細靡遺的紀錄藝師陳三火之剪黏技巧與理念,並以流程圖解方式呈現剪黏工藝的細節,堪稱最具保淳價值的傳統工藝著作之一。
杜牧河,人稱「炎師」,原名「木河」。 家族為捏麵人世家,從小即展現美術方面的興趣與天份,耳濡目染之下,自學捏麵人,13歲以後開始捏麵人擺攤工作。由於個人對傳統藝術非常有興趣,加上「目色巧」,求知慾高,常特意將擺攤移到正在施工中的廟宇,以便親近觀摩、學習「建廟」的工法。 杜牧河師承多樣傳統工藝,如捏麵人習自杜定仁、彩繪承襲杜瑞玉、佛像學習陳金泳、泥塑秉承黃順安,使得杜牧河能夠觸類旁通,比單一師承者少了束縛而多了自由,並綜合其技藝成為國內少數兼擅多元的傑出藝師。 1970年代開始製作大型神像,有「神韻的塑手」之稱。作品有後甲關帝殿鎮殿泥塑聖像、歸仁修元堂室外泥塑、灣裡舉喜堂、喜樹萬皇宮佛祖殿、下茄萣金鑾宮大士殿、總趕宮大士殿等。 本書特色 1.在眾多藝術類型中,民俗藝術(Folk Arts)常被稱為「民間藝術」或「常民藝術」、「鄉土藝術」,由於具有可觀可觸的實體造型,也由於大多具有實用性,而與常民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關連,於是被廣泛地運用並呈現在歲時節慶、生命禮俗、信仰習俗、廟宇裝飾和廟會祭典之中,因此也常被稱為民俗工藝,其中有許多傳統工藝技藝的傳承,也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各界人士珍視。 2.泥塑藝師杜牧河主張泥塑應考量當代材料,「新材料做新作品,都是後世傳統。」2015年臺南市政府登錄「泥塑」為傳統工藝,炎師為保存者,作品見諸臺灣南部各地,充分表現地方流派特色。2020年文化部登錄杜牧河為重要傳統工藝泥塑保存者,亦即「人間國寶」,認定炎師投身傳統泥塑工藝數十年,融會各家之長,技藝高超,手法細膩,擅長區分神佛個性姿態,堪稱一代巨匠。 3.本書內容除個人成長與習藝傳承背景介紹外,其中鉅細靡遺的紀錄藝師杜牧河之泥塑技巧與理念,並以流程圖解方式呈現泥塑工藝的細節,堪稱最具保存價值的傳統工藝著作之一。
《看不見的戰爭系列——聯手入侵》 收錄〈往前〉、〈因果〉、〈新境界〉、〈救贖〉、〈聯手入侵〉五篇小說,每篇故事有不同的主軸,如〈聯手入侵〉藉著不同的神魔正邪故事,諭示著靈界為取得人類「供養和崇拜」所發生之「看不見的戰爭」,也不斷重演在人間……。 在各篇故事演繹中,透顯出宗教情懷,在人性善惡、正邪之爭中,公義與慈愛兼顧之重要。 名人推薦 「藉著他(梁德煌)的小說循循善誘,幫助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在善惡之間掙扎的芸芸眾生,能感受到一絲溫暖,可以激發出更多的善念與勇氣,繼續去追尋光明幸福的人生。這是一本有趣、充滿人生智慧、能發人深省的好書。」——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 黃維仁 博士
這本書重點在建立以審美比對不同書論技法的差異,由建立書學基本概念和品評書法的審美角度切入,依據五個審美感(質量感、力量感、節奏感、韻律感、立體感),分別研究典範目標的王羲之書學要素,期許明辨古今書學技法異同,澄清書法術語概念,使書論得以實踐驗證二王帖學,理論不再玄微難懂,有志書學者能樂學實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開展傳承創新的個人書風,提昇生活美學境界,悠遊於古今書法藝術創作的神采天地。 本書特色 目前書法教育的技法訓練,主要承續唐末官方主流的提按用筆,依筆順直筆牽裹臨習名家書體碑帖,可以速學速用,加上現代書法創作追求自由化、個性化的造形與不同墨法表現,也會加速學習成效,符合社會大眾易懂易學快速進入創作的書法教習需要,但在長期投入後,有許多學者會問:『一、歷史上公認的書家學習典範是誰?書法史上記載的的書論繁多,有沒有整合性的系統書論和技法可供參用?二、習書多年,為何臨寫王羲之《蘭亭序》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粗看都有些像,但仔細比對師生寫的一樣,和原帖字跡線條形質,卻很難相似,為什麼?三、為什麼書法比賽都將各體書(篆隸草行真)放在一起比,不同書體評審標準是什麼?書法審美的項目和要素為何?』其實這些提問,都圍繞在想要學好書法的思考上,解決方向在:『一、明確取法乎上的書學目標;二、找到理論依據和書學要素、步驟、技法;三、建立書法要素與審美感連結的明確概念;四、訂定評鑑書學成效的具體作法。』這就是本次講題的方向和重點。 這本書是從書法審品賞角度切入,分析「王羲之書法造形美、線條美」的「質量感、力量感、節奏感、韻律感、立體感」審美書法元素與書學要點,並從中探討書家不同論點的「執筆、用腕、筆法、中鋒、偏鋒、筆勢或筆順」問題,「確立典範目標、溯源書論依據、澄清理論概念、建立書學系統、設定品鑑標準」,期望重啟對王羲之書學的興趣與深度學習,俾能沉浸在二王書法帖學的神采天地中,怡情養性,以藝會友,自娛娛人。
《閱讀魔法屋:洪瓊君的身體閱讀》系列書分為〔理論篇〕與〔實用篇〕二本,是作者洪瓊君老師累積30年教學經驗,寫給閱讀教學帶領人的指南書,以遊戲方式帶領跨越年齡╱階級的學習者,進入閱讀之門。 以繪本為文本,以身體為閱讀工具,將文字立體化,意象具象化,帶出各種能與各個學科融合的學習活動、從知識感官出發,最後回歸對身體對心靈的關照——創意、想像、感受、同理,是最重要的啟發。 在第二部實踐篇中的內容共分為四個Chapter: Chapter 1:親子身體閱讀。作者提出了一種不同於一般形式的親子共讀,而是以創作性戲劇及身體的遊戲為主的互動式閱讀。在前半段,我挑選了三本閱讀年齡層較低的繪本,讓親子透過活潑的身體閱讀拉近距離增加親密感,並讓親子威權角色自然轉換。後半段,開始進入心靈層次的閱讀,透過身體的互動讓親子跨越平日習慣扮演的角色與界限,更深的看見彼此內在,促進自我表達的療癒。 Chapter 2:用身體閱讀心靈。作者選了十三本跟自我探索、閱讀自己身體和情緒、討論勇敢、分享和同理他人等特質相關的繪本,跟孩子一起探索情緒、釋放壓力,並學習從更多面向瞭解自我,與自己對話,同時也練習以多重角度瞭解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學習與他人溝通。最後,製作一本專屬的心靈繪本,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在。 Chapter 3:是以大自然書寫為文本所設計的閱讀深究與開啟感官、深化感受的教學活動,透過身體閱讀大自然、閱讀自然書寫,領受生命的源頭——大自然的愛。 Chapter 4:樂齡身體閱讀。這是臺灣第一份針對樂齡的戲劇課程,也是唯一一份樂齡身體閱讀經驗的研究,過程與資料都彌足珍貴。因此,作者特別以札記的方式記錄她與學員的互動和演出經驗,以及如何使用文本與樂齡長者一起身體閱讀,並描述幾位長者在過程中的轉變。讀者可以在札記中看到作者如何運用繪本與樂齡長者進行身體閱讀的步驟和方式,文末也整理了在課堂中帶長者玩過的一些戲劇暖身遊戲供讀者們參考。 本書特色 1.累積30年的寫作與教學經驗,獨創新穎的「身體閱讀」教學法。 2.寫給閱讀教學帶領人的指南書,以遊戲方式帶領跨越年齡╱階級的學習者,進入閱讀之門。
《洪瓊君的身體閱讀》分為〔理論篇〕與〔實用篇〕二本,是作者洪瓊君老師累積30年教學經驗,寫給閱讀教學帶領人的指南書,以遊戲方式帶領跨越年齡╱階級的學習者,進入閱讀之門。 以繪本為文本,以身體為閱讀工具,將文字立體化,意象具象化,帶出各種能與各個學科融合的學習活動、從知識感官出發,最後回歸對身體對心靈的關照——創意、想像、感受、同理,是最重要的啟發。 在第一本《洪瓊君的身體閱讀》〔理論篇〕裡,先提及自創的身體閱讀發展的源頭和理論基礎,接著教大家如何進行身體閱讀,如何對身體閱讀做個別能力的訓練——包括用身體閱讀大自然的感官開發、肢體開發,創造性舞蹈、創作性戲劇應用在身體閱讀的身體開發及動作記憶法等。 身體開展之後,進入理解文本、詮釋、演繹並轉化文字意象,進而導出文字與圖像創作的腦力開發的層次,最後提升到身體閱讀心理素質與療癒轉化能力的開發。 刻意將教學的流程以教學筆記呈現,希望讀者如觀看教學影片般,跟著文字看到教學過程的每個細節,等於在紙上看到一場又一場的教學示範。另以兒童詩及國語課文為例,分享身體閱讀可以無限延伸、不斷變奏的教學概念。 本書特色 1.30 年累積的寫作與教學經驗,獨創新穎的「身體閱讀」教學法。 2.寫給閱讀教學帶領人的指南書,以遊戲方式帶領跨越年齡/階級的學習者,進入閱讀之門。
美麗老師助人親身經驗,以生命映照生命的史詩。 在混亂世代帶來光的智慧結晶,能閃亮與溫暖人心。 這是一個法鼓山首屆關懷生命獎得主的助人故事。 吳美麗老師創立牧愛生命協會將近二十年,陪伴及協助一個又一個生命走到幽谷的人,提升許許多多的當事人活下去的希望感,產生許多驚人的生命改變,其中的助人哲學是什麼?助人的技巧又該怎麼進行?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能不能讓更多人學會當身旁有人陷入心理危機時有力氣拉一把?能不能讓這些影響似漣漪一樣擴散?能不能溫暖更多人的心,讓台灣社會更認識牧愛? 藉由整理及出版美麗老師服務的精髓與故事,回答以上的問題,並達成上述的目標,盼望為二十年的足跡留下記錄,除了為「以愛牧養生命」的理念留下記錄,讓愛傳出去,並提供助人者實務上操作之典範。 美麗老師以人為本,重視個體生命存在的尊貴,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接受消防隊與警察人員邀請,在自殺危機現場對當事人進行自殺企圖危機談判;對自殺未遂當事人進行重建工作;協助自殺遺族哀傷輔導與生活重建;帶領團隊以生命教育的精神陪伴輔導青少年藥癮者及其家庭。美麗老師愛護正在發展中的兒童青少年,更接受學校邀請進入校園義務輔導有自殺企圖危機的學童;在社區推動弱勢兒童青少年照顧服務;在莫拉克風災之後,接受教育部委託,長途跋涉到阿里山六個部落、七所國中小,對學童進行校園災後輔導長達四年;協助嘉義縣的中輟輔導服務長達十一年;基於對社會人口老化及跨國婚姻新住民的關注,更在社區常年推動長者關懷輔導,開辦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服務。 除了針對社會問題投入財力、人力,美麗老師也接受軍隊、學校、社福組織邀請,常年奔走各地講授自殺防治、親職教育、輔導知能等相關主題,希望透過知識與經驗的傳遞,協助專業工作者能以正確的態度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她以真誠、無私的氣度,將自己奉獻給社會,除了時間、心力與專業的投入,二十年來已捐出一千三百多萬的講學所得,用來推展「以愛牧養生命」的志業。這本書將忠實的記載她助人的心路歷程,她是如何承載人們生命中的種種內外在的苦難,她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方式去解決人們生命的難題,及她又是怎麼樣處理複雜的挑戰,都會在本書娓娓道來,見證人性的溫暖與生命改變的可能。 「以當事人為師」、「花開需要時間」、「堅定而溫暖的陪伴能產生驚人的力量」、「如果不是此時又是何時」、「有價值的事情都是不容易的」、「堅定而溫暖的等待是最好的禮物」……,所有生命改變的奧妙奇蹟,都蘊藏在美麗老師這些樸實無華的信念中,她將用親身故事與你分享,請你一起來見證生命改變的可能。
我是重度多重障礙者, 但我對生命充滿美麗的憧憬, 孜孜不懈、努力向下扎根, 期待有天能成長為茁壯的大樹。 本書作者也是封面繪圖者陳義宗,為重度多重障礙者(腦性麻痺),義宗的身心狀況是肢體障礙(行動不方便、肢體平衡不佳)、重度聽障(即使戴上助聽器,仍無法分辨聲音)、語言障礙(構音不清楚,與人溝通的方式主要依賴讀唇、手語或筆談)。但他仍依靠自身努力考上台中一中,順利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畢業。 二〇一七年一月,義宗首次將自己的成長故事整理出來,出版第一本作品《陽光的微笑》,受邀至眾多學校的演講,在一場一場的演講中,與更多的同學們分享成長故事。義宗期許自己能像畫中的天使般,所以,將本書命名為《微笑天使》,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路程影響每一位聽眾,並讓他們了解身心障礙者各種不便,期盼他們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能主動協助並給予關懷。 本書特色 1.微笑天使也能展翅飛翔。本書既是微笑天使陳義宗的成長故事,更是他2017~2019年校園巡迴演講的實時記錄。每篇演講日記詳細記載著,作者如何因應不同年齡層的聽眾,準備相應的講座簡報;如何學習剪輯照片及影音檔案;如何設計講座互動環節,突破自身限制,讓每場講座都充滿聲音影像及讀者的歡樂互動。 2.演講日記文末特別以作者親身經驗撰寫出多篇微笑天使秘方,讓讀者們明白如何與微笑天使相處與溝通。更希望有助於學校教育者或是家長,進一步了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而提供教育或生活上的協助。 3.本書作者陳義宗是一位積極向上,活力四射的微笑天使,更是永不言敗的生命鬥士。希望本書能以他克服身體多重障礙,考上臺中一中及臺灣師範大學特教系的真實故事,鼓舞每一位大小讀者勇敢突破生命禁錮,活出自我,走出一條永不服輸的人生大道。
日治末期,高雄市區逐漸擴大,作為新興高雄市的鐵道門戶,帝冠式建築高雄新驛於1941年落成啟用。 二十一世紀初,高雄捷運工程及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全面啟動,帝冠式車站主體幸運地保留下來,以十七天的時間大挪移,搬遷至臨時位置,作為高雄願景館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展示館。 2002年至2018年,第四代臨時車站擔負起鐵路地下化工程進行與大高雄縣市合併後的交通重任。2021年9月,移位十九年的歷史建築高雄火車站,回歸新高雄車站中軸線定位。高雄鐵路地下化全部工程於2025年完成,本書收錄長達二十年的影像紀錄,見證二十一世紀以來高雄城市風貌的大躍進,尤其是從左營到鳳山,沿線十五公里鐵路切換下地後,都市縫合地景的蛻變,成為大高雄煥然一新的都會風貌。 本書特色 1.集高雄鐵路地下化20年影像史,一方面記錄地下化工程發展,一方面保存了消失的鐵道地景紀錄,具有鐵道文化資產面向的影像書。 2.忠實紀錄下都市演變的過程,將高雄老車站遷移保存及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的過程影像,透過書冊影像說故事的方式,收藏鐵道與市民依存的生活記憶。
關於這本書《AI機器人》感覺很硬、很現實……但其實很美、很浪漫……全書分三大面向一開始,以17首詩來省思,有環境破壞、有喜樂哀愁、也有無奈憤怒~章一「現代科技與人類生活」人類善用自己的聰明,創造非生存必須物資,擴張非生活必須環境……先毀了別人、再毀了自己?在真真假假的人生中,要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心魔。接著,用11首詩來抒發對家人、寵物、生活與旅行的情懷章二「生命與生活的體會」寫首詩給兒子、給父親、給女兒、給自己不一定誰能看到,誰能讀懂,有時連自己也不清楚……就像梵谷的自畫像,你可能比梵谷更有感。最後,再用21首詩和短文勾勒人生不同視角的美麗與哀愁章三「佛說:別問愛情」人間有情,願意看見,學一棵樹、一頭鹿……不願有時間的存在,只願擁有你的青睞。不要說我濫情,我只是揣摩古詩人的前世今生。
八卦山做 龍骨白沙湖 好肚量雲尪仔入湖內梳妝佮照鏡透早 鳥隻樹林唱歌孔子公 徛佇林中聽風聲詩人坐佇青草埔思考性命的存在佮錯誤「白沙書院彰師大,半線人文進德門」,2021年,受聘彰化師大駐校作家,少了南來北往奔波的演講,康原老師恰如靜觀的雲,在彰師大與師生們談文論藝,有他半生創作的詩文結晶,有歌謠、影像的呈現,以啟蒙學生進入詩文的情境,體會作家的靈魂悸動,認識彰化的生活場域,延續磺溪的文化精神。每年 攏有一陣一陣的南路鷹 飛佇八卦山的天頂走揣暫時歇睏的 夢飛入 青蘢蘢的寶山充電後 閣再起飛去吐性命的劍光逐年攏想欲轉來 永遠的 寶山康原老師從小就在這塊土地生活,求學與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彰化,都在八卦山下的和調里生活,也一直透過文學的形式去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或找尋臺灣這塊刻意被消滅的歷史文化,以文字表現鄉土的熱愛,然後創作成文學作品或歌詞去傳播土地的愛。他詳盡的把駐校期間所運用到的詩文作品以及展覽、演講、教學或導覽的書面資料等等,寫入書中,當成認識臺灣土地與人民的一種補助教材,尤其是對彰化地理、歷史文化的了解。因此,透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略知彰師、彰工兩所學校的校園文化,認識八卦山周圍的生活情境,甚至整個彰化地區人民的常民生活史。剛好飄入白沙湖畔,成為一朵靜止的雲,靜觀,尚未觀止……透過文學的形式,他回顧與省思一年來在白沙山莊的活動,記錄校園的詩境情景,書寫對鄉土的人文關懷、抒發對詩人作家的感念情懷,希望引導讀者見識跨領域與文學創意的妙趣,期待白沙山莊成為傳遞鄉土火種的炬臺,臺灣文學的新地標!本書特色1.以彩色的照片和記實的文字,記錄康原一年來在白沙山莊活動的心路歷程,在彰化師大的日子與對學校的生活記憶。2.本書詳盡取自康原半生創作的詩文作品結晶,用文學作品回饋在土地上,當成展覽、演講、教學或導覽的書面資料,是認識臺灣土地與人民的教材讀物。3.導讀賴和、路寒袖、林雙不、岩上、蕭蕭、鄭愁予、林亨泰、渡也、李長青等多位名家有關於白沙山莊或磺溪的作品,進入詩文的情境,體會作家的靈魂悸動。
這本畫冊是作者歷年來的經驗積累的創作,涵括諸多色鉛筆的繪書素描技巧,希望可以啟發大家學習繪畫的樂趣。本書乃創作於新冠肺炎疫情漫延時期,作者製作出色鉛筆畫作~花卉及蔬果範本,祈能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中學習獲得更多的基本技巧。本書在範本製作完成時前期予多位學畫的朋友學生分享而深受好評,大家喜愛的原因是本畫冊由簡入繁地介紹以利初學者能不費力地進入色鉛筆素描豐富多彩的繽紛世界,因而本書可參考自學自創,亦可分贈親朋好友學習,老少咸宜。
這本書大致可以歸納為主要是在從事社會工作第二個十年的工作經歷與故事。 這十年我也慢慢想通我對社會工作的概念,因此也將這些概念陸陸續續地寫下來,作為工作歷程足跡的記錄,有了這些概念,才能理解接下來文章的第二部分─外展機構的困境與希望與第三部分─中國大陸參訪的發現與差異當中的脈絡與角度,期待不管是一般社會大眾或是社工相關從業人員都能夠更了解社會的不同層面與不同的社會問題,我相信如果我們多一分了解與理解,我們就能有更多的協助機會與可能,那麼社會上的苦難就更有機會能減少一分,因此我也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弱勢者的處境,唯有越多人知道與理解,才會有更多的資源與協助出現。
國際旅遊作家-溫士凱 在臺南 遇見西拉雅 發掘繽紛藝境美好時光 他看見這片土地不一樣的感動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繽紛藝境旅遊線」串聯台20、台20乙、南168線道及周邊地區帶狀觀光,以書為策展空間,帶領讀者跟著溫士凱老師的文字脈絡及陳耀恩攝影師鏡頭視角,發掘西拉雅的美,從人心、從文化、從建築、從藝術、從飲食、從地景等等,展開一場美學行旅。 美好旅時光不用出國遠尋,盡在西拉雅繽紛藝境旅遊線! 本書特色 1.國際旅遊家溫士凱老師接地氣,深入巷弄尋找感動,透過文字敘述以簡單故事軸鏈結日本文化、地方產業脈動、國外旅遊體驗和美學地景等故事軸,說好每個故事,傳遞延續,讓西拉雅輪廓更為清晰,跟著本書展開旅行,西拉雅繽紛藝境不再只是一個行程代名詞,而是專屬於自己有溫度有感動的旅行故事! 2.德國蔡司ZEISS 光學大使-陳耀恩攝影師透過鏡頭視角,發掘西拉雅的美,從人心、從文化、從建築、從藝術、從飲食、從地景等等,展開一場美學行旅。
本書以左營舊城為中心,從巨觀角度勾勒清代臺灣築城及左營舊城的歷史脈絡,並從微觀角度討論舊城內外各祭祀空間的興衰變遷與發展現況。可以鉅細靡遺看見舊城的發展軌跡,包括: ◎探討清代臺灣的築城及其祭祀空間的發展歷程,綜覽嘉義、臺南、彰化、恆春、新竹、臺北、鳳山、左營等古城,及城內常有的祭祀空間。 ◎細部考察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的發展歷程,共有不築城、土城、雙城、石城、日治、戰後等6個時期,討論舊城及其內外祭祀空間的興衰與變遷歷程。 ◎分別就舊城內外各個官祀與民祀空間之歷史沿革、所在環境、建築空間、祭祀及信仰狀況等進行探討。 ◎以具有特色的圖解說明,引導讀者走讀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看見舊城文化資產的特色、意義與價值。 本書特色 1.左營舊城為中心,從巨觀角度勾勒清代臺灣築城,綜覽嘉義、臺南、彰化、恆春、新竹、臺北、鳳山、左營等古城,及左營舊城的歷史脈絡,並從微觀角度討論舊城內外各祭祀空間的興衰變遷與發展現況。可以鉅細靡遺看見過往台灣各地舊城的發展軌跡。 2.細部考察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的發展歷程,共有不築城、土城、雙城、石城、日治、戰後等時期,討論舊城及其內外祭祀空間的興衰與變遷歷程。 3.以具有特色的圖解說明以及鳥瞰地圖,引導讀者走讀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看見舊城文化資產的特色、意義與價值。
美麗山城的百年今昔筆記 旗山是以農業為發展基礎的鄉鎮,日治初期村落中多數人口以農業維生,種植稻米和甘藷為主食,是自給自足的農業村落。香蕉產業在日治時期發展,成為帶動旗山經濟的重要動力。 香蕉產業的發展,使蕉農收入增加,消費力提高,外地人口到旗山集貨促使人口移動頻率增加,這些因素刺激相關的二、三級產業的發展。因為香蕉促使旗山市場流通增加、經濟活絡,再加上日治時期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備,使旗山逐漸成為附近鄉村地區的消費、交易中心,形成以生活機能為主的旗山生活圈。 香蕉產業曾是旗山最重要的產業,旗山香蕉發展在1965年左右達到最高峰,使旗山成為香蕉王國。在旗山發展的過程中,香蕉產業為旗山帶來了發展的經濟動力,也成就了旗山的山城風華,如今,旗山雖不再是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卻嘗試將香蕉產業的文化性整合為旅遊的資源並發展各式美食和文創商品,而香蕉王國的輝煌紀錄,則成為旗山發展旅遊產業的歷史文化和基礎。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以左營舊城歷史遺址考古為範圍,呈現出左營地域五千年來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脈絡。本書使用簡潔易懂的文字,以及豐富的圖像與圖解說明,深入淺出的介紹考古工作所得的成果,令一般者也能透過閱讀,觀想左營舊城地區過去人類活動的歷史,重視不同區域不同的人類發展史。本書特色1.將生冷的考古知識與報告,重新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像,說明考古工作的發現,讓讀者有一定的了解。2.人類發展的歷史不僅只是地上的活動,更包含地底下的文化遺留,本書即是以考古學為出發點,藉由考掘出來的史前物質,說明左營舊城地區人類史前歷史的活動紀錄,有別於一般台灣古城的介紹書籍。3.以拉頁插圖呈現左營舊城的空間,以及考古地質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讓讀者對左營考古遺址有更清楚的時空認識。
匯集大林蒲地區的日常生活與民俗活動之歷史影像紀錄,忠實呈現今昔歲月、土地與人民的脈動,看見在地歷史記憶與生活印信的變遷樣貌。本書特色1.忠實呈現大林蒲的今昔歲月、土地與人民的脈動,並紀錄大林蒲的日常社會與民俗活動。2.為保存在地相關之歷史記憶與生活印象,積極與居民串連,徵集該地史料、文物及影像,以行動關懷在地,留存珍貴的歷史影像與文化資產。
六龜林業,在一般人眼中或許是陌生的,但這個山城卻有一段值得被記錄的歷史。而建築,尤其是此地發展重要的文化脈絡。 本書以繪本形式書寫,將六龜的林業建築與在地生活記憶,一一留下有溫度的足跡,讓人看見六龜──一個擁有可愛地名的區域,其精彩萬分的身世。 本書特色 1.本書針對地方的老建築與生活記憶有大量的手繪圖,風格清新具手感溫度,可提供讀者閱讀上的親近感,增加對地方了解興趣。 2.六龜擁有林業珍貴的人文與自然資源,長期以來一般人較為生疏,透過本書對在地的介紹,可提供深度行旅的輔助閱讀。
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 客家歲時祭典中之「還神」祭典,為客家生命禮俗極重要的一項祭典,也是各種祭典儀式之依據,如傳統婚禮之敬外祖、拜天公還神祭典、插新娘花、上燈、祭祖、謝媒等,都有其重要的意涵存在,但在時代變遷快速的當今社會,各項傳統祭典皆逐漸簡化而消失於大眾記憶之中,是極為可惜的事情。 本書為多年來客家地區的各項傳統祭典儀式與客家八音之輯錄,以紀實性田野採集方式呈現,希冀提供給有興趣者做為參考,並保存這些即將消失的客家祭典與音樂資產。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4.整體看見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的民間信仰民俗活動。
一本七十年前遺落的手記簿,交疊出一場橫跨世紀的家族生命史追尋之旅 一本七十餘年前遺落下的輕薄手札,數個名字疊合出一個血緣的繫絆。一個橫跨不同時代的青年蕭水妹,他的生命史蜿蜒跌宕,與日治時期的農業發展息息相關,見證了日本殖民下糖業帶來的現代性,以及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的現代農業教育,且背負了皇民身分的原罪,歷經岡山大轟炸與二二八事件。這是臺灣命運與大時代悲劇流轉不息的故事,也是一個客家族裔的尋根與踏查的救贖。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每個講臺語的家庭必備的傳家手冊 陳世明博士只因為小孩子學習母語,持「明仔載」三字詢問怎麼唸,直覺認為這三個字非本字,進而跳下去研究臺語。 短短三個月期間,即發現河洛漢字理論,並解開西漢揚雄《方言》乙書的密碼。發現原來臺語是漢語的源頭,且普通話、河洛話(臺語文讀)、客語、粵語、臺語白讀等漢語方言,早在西漢之前,就已經存在中原的證據。 《臺語漢字學》乙書,又稱《河洛語言學》,是每個講河洛話的家庭必備的傳家手冊。本書採用逆向工程技術,以明清話本歸納整理河洛語言學,並發現漢朝的官話即河洛話,可謂是顛覆傳統漢學的繼往開來之作。 本書特色 每個講臺語的家庭必備的傳家手冊。閱讀本書,清楚的理論與脈胳,讓講臺語不再是難事。
古早來自唐山的戎客船從打狗港進來後,沿打狗川到三塊厝港,可達縣治鳳山新城西門外;從三塊厝有通道南連能雅寮,北渡龍水港接左營舊城,三塊厝為打狗水陸交通重鎮。加上農田地利,拓墾範圍逐漸擴大,到了晚清,已是《鳳山縣采訪冊》登錄的打狗古街市之一。 對老三塊厝人而言,庄頭廟三鳳宮的意義特殊。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太子爺聖誕,對三鳳宮的信徒而言,是最重要的慶典。 從上香、董事長讀祝壽文、繞行廟埕,到象徵享用分沾太子爺福澤的肉脯等,如今仍一絲不苟的執行著先祖留下的慶讚聖誕儀式。 三鳳宮附近也因宗教民俗活動頻繁,而發展出頗具特色的佛具櫥街、青草街等老街,其中青草街也躍居全台最大的青草批發中心。本書從老聚落信仰談到老車站、老三塊厝人、特色產業發展,看見風華鼎盛、交織三百年的高雄老三民地區。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本書站在不同的視角,說著旗津島上人和物的故事。故事可以從十七 世紀的旗津島開始,由高屏溪的泥沙沖積漸漸而成開拓的歷史洪流;做為高雄的發源地,曾有過數不盡的輝煌篇章;如2011年上半年的旗津海水浴場湧入了超過一百六十萬觀光人潮的紀錄…… 此刻更直接走入社區,訪問居民,傾聽訪談對象的人生故事,感受他們與島的聯結,透過不同的角色敘事構築出旗津的樣貌;追尋消失的或仍存留的物件—消波塊、日本公學校、污水處理廠……撫摸歷史銘刻的痕跡,梳理旗津從過往歷史時空至今日科技島的樣貌。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