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輩子,只有一個願望,走進一間有屋頂的房間,睡在一張有床單的床上。」《屋頂》描述一個印度加爾各答的小乞丐願望:能走進一間有屋頂的房間,睡在一張有床單的床上。這個最大也最卑微的願望,終於在他生命垂危之際實現了。病重的他被帶進一家診療所,受到前所未有的照顧,即便生命將走入盡頭,他也覺得心滿意足、不枉此生了……從第一人稱出發,透過「我」的角度歷經父母的先後過世、居無定所的貧困生活、乞討的難堪與孤獨,而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竟是他一生最大的願望。透過平實的敘述,讓人反省階級的不公平待遇,進而激發個人的同情心。
「我是誰?」我是老闆、我是隊長、我是冠軍……但是「老闆」、「隊長」、「冠軍」這些職稱或頭銜真的能夠代表你嗎?如果認不清自己的價值,就算是教宗,也會被天堂打回票!迷失了自己卻一無所知的教宗在天堂吃了閉門羹。靠著各種響亮的頭銜都沒辦法保送進天堂,這該怎麼辦是好?最後教宗搬出了什麼法寶才獲得天堂的入門證呢?李家同教授以寓言式的幽默筆調,提醒著每個人思考自己的存在意義。只要隨時隨地問一下,「我是誰?」你會發現,在追求名利之餘,那個被你遺忘的真誠初衷。
一位歷史系教授來到美國休假,卻被一個中美洲的孩子尾隨跟蹤,這個孩子有什麼目的?為什麼非要盯上一個歷史教授?「只要歷史學家不從窮人的眼光來寫歷史,人類的貧窮永遠不會消失」李家同教授以淺顯易懂的小故事,點出中外古今歷史常見的偏頗:總是詳實紀錄帝王將相的事蹟,卻隱晦不提貧困流離的窮人。貧窮,就像人類永遠學不會的教訓一樣,在世界各地滋生蔓延。視而不見並不能解決問題,李家同教授讓一位歷史學者帶領著我們,從正視週遭的生活問題著手,邁向終結人類苦難之路。
兩個大學生無意間闖入「天籟村」,探索地震過後殘破不堪的村落時,巧遇了從城市搬回來故鄉的老先生。老先生為兩位大學生導覽這個村莊曾經有過的美好,也介紹教堂鐘聲過去是如何聯繫著村民的作息與情感。而就在兩位大學生離開天籟村的途中,他們聽到了往日的鐘聲再度響起……李家同在《鐘聲又再響起》中以淺白流暢的文字,提出對環境保育與人性關懷的警示。
李校長筆下三個性迥異、生活背景與際遇也完全不同的孩子,他們都那麼需要憐憫與關懷。不講話的孩子:一條繩子將他五花大綁,繩子一端由警察拉住,將他像牽狗一樣地在街上牽了走。他的表情是那麼的生疏與無力,整個世界似乎已經將他給遺忘了…不肯吃飯的孩子:這個孩子傻傻的,在學校裡念的是啟智班。我每次問他任何問題,他都回答「不知道」,真把我氣得半死…只能祈禱的孩子:六歲孩子告訴我:「我媽媽走得太早,爸爸要做工,無法照顧我,只好送我到這裡來」,當時教堂裡空無一人,只有這個孩子跪在聖母像前祈禱。他說:「我爸爸生病了,我是一個小孩,沒有能力替爸爸請好的醫生,只好祈求聖母保佑爸爸。」「三個小孩的故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並不冷漠,只不過人們經常忘了付出……
山谷裡有一個寧靜的小村莊,每到春天,這裡到處都會開滿淡紫色的丁香花。某天,突如其來的戰爭,打亂了村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村裡的男人都被徵召入伍,田裡的粗活落在老弱婦孺身上;而成天隆隆的砲聲,更是讓人飽受驚嚇。小男孩的父親,也在戰爭中失去了消息。一位年輕的士兵受傷了,由於軍隊醫療設備不足,只好借住在小男孩的家中。這個可憐的傷兵變成了盲人,腿也斷了,失去了對生命的希望,於是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由於村裡沒有棺材,村民們僅用床單將他裹起來埋葬,敵軍回教徒看了非常驚訝,以為他也是回教徒,因為回教徒都是這樣埋葬死者的。回教徒軍官感慨:「想不到死亡使我們都一樣了。」年輕人的墓地由於春雨的滋潤而長滿了草,丁香花凋謝以後,都會落在這塊新的草地上。小男孩的心裡有個願望:如果將來自己有一天因為戰爭回不了家,至少希望自己能被埋葬在丁香樹下,等到春天來的時候,讓淡紫色的丁香花灑滿身上。
年輕時參與過韓戰的張爺爺,在家中的園子栽植了一棵好大的蘋果樹。孩子們都愛到張爺爺家玩耍,不但可以在盡情地在寬闊的庭園跑跳,還能夠免費吃到美味的蘋果。有一回大夥兒又到張爺爺家玩,張爺爺的小孫子手裡拿著一顆大蘋果,忽然靈機一動,將蘋果當成壘球,叫了好大一聲:「爺爺,看球!」然後將蘋果擲了過去。沒想到張爺爺突然臉色大變,試圖躲避那顆蘋果,但他年紀大了,動作已經不敏捷,還來不及躲開,竟然就昏了過去。張爺爺清醒後,跟大家說了他年輕時當兵打仗的故事,才明白蘋果跟張爺爺有著很深的淵源。某天,身體硬朗的張爺爺突然過世了,原來張爺爺始終沒能擺脫韓戰的陰影,雖然在戰爭中平安存活下來,沒想到,最後他仍然死於韓戰……。內容摘錄張爺爺是我們大家的最愛。我們之所以喜歡張爺爺,是因為他家裡有一個很大的園子,小孩子喜歡去,可以在那個大園子裡頭玩耍。張爺爺的園子裡有一棵好大的蘋果樹。張爺爺的蘋果是只送不賣的,我們要多少,就拿多少。每次去張爺爺家,大家都可以拿到好多美味的蘋果。上次蘋果成熟時,我們又去張爺爺家玩。張爺爺的小孫子很愛打壘球,他手裡拿著一顆大蘋果,忽然靈機一動,將蘋果當成壘球,叫了好大一聲:「爺爺,看球!」然後將蘋果擲了過去。沒想到張爺爺突然臉色大變,試圖躲避那顆蘋果,但他年紀大了,動作已經不敏捷,還來不及躲開,竟然就昏了過去。張爺爺很快的清醒過來,看到大家慌做一團,感到很不好意思。於是他叫大家坐下來,聽他講故事。張爺爺說他出身於農家,抗戰時,被抓去當兵。之後韓戰爆發,張爺爺的部隊變成了志願軍,越過邊境抵達韓國。進入韓國以前,張爺爺的部隊配給每個志願兵三日份的乾糧,也警告他們要省著點吃,不到餓得受不了,絕對不要吃。張爺爺進入韓國,不到一週,乾糧就一點都不剩了。有一天,張爺爺和幾位弟兄在一座村莊裡看到一戶農舍,農舍中只有一位中年農婦。他們比手畫腳的向她要東西吃,後來那位農婦終於明白他們的意思,領著大夥兒前往一座蘋果園,樹上掛滿結實纍纍的蘋果。這些餓得發昏的大兵立刻大啖蘋果,不一會兒,蘋果樹上的蘋果便一顆也不剩了。一直到現在,張爺爺都對那位婦人滿懷歉疚,他說她一定是靠那些蘋果維生的。大家把她的蘋果吃光了,她該怎麼辦呢?
一個男孩出生不久後就被遺棄在火車站,有人發現後,將他送往新竹天主教德蘭中心,由修女們撫養他長大。修女們對於無家可歸的他特別關照,給予他完善的教育,使他成為一位優秀有為的青年。某次在服役期間,男孩回德蘭中心拜訪,修女交給他當年夾在襁褓中的兩張公車及火車票票根,做為探尋身世的線索。對母親滿懷怨懟的他,對於母親當年拋棄他的原因一直難以釋懷。修女卻仍鼓勵男孩去找母親,認為男孩已有光明的前途,沒有理由讓自己身世之謎永遠成為心頭的陰影。男孩終於去了。在屏東的一個小山城裡,他一一的找出關於自己的過去,解開一道道繫在心上的謎,也對自己的親生母親全然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