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講堂 書系 ,共計11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我所遇見的少年犯:韓國少年法官千宗湖,八年間遇見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的故事

千宗湖  著
聯經  出版
2022/12/22 出版

韓劇《少年法庭》,從千宗湖法官身上得到了靈感與啟發!   身心都受了傷,因為犯下罪行被社會唾棄的孩子, 該道歉的人不是你,而是我們這些大人,應該是我們要向你道歉。   擔任少年法庭法官的八年歲月裡,千宗湖法官遇見了超過一萬兩千名孩子們,他藉由分享自己在法庭上遇過的各種案例,以及在給予犯罪靑少年們處罰時內心的掙扎與思考,將這些身心受了傷,又因犯下罪行被社會唾棄的靑少年們的故事寫下,讓人們更加了解「不良少年」。眞誠又溫暖的文字感動了無數讀者。   ●大多數的非行少年,既沒有可以放心依靠的地方,也沒有一個可以安心休息的地方。雖然他們是犯錯的孩子,但只要有個足以撫慰心靈傷口、讓身心休息的小小空間,他們一定能有所改變。   ●我們如果想要改變一個人,就必須要給他希望,但是在被貼上「犯罪者」標籤的情況之下,他很難抱持希望。   ●該道歉的人不是你,反而是我們這些大人,應該是我們要向你道歉。孤單的你在外徘徊時,我們沒能對你說一句溫暖的話;年紀輕輕的你痛苦到想要尋死的時候,我們沒有向你伸出援手。   ●希望你們能夠持續努力地去理解每個孩子假面背後的真實模樣,因為在他們憤怒與訕笑的假面背後,可能隱藏的是一位正在哭泣的青少年。   ●青春期稍縱即逝,所以在這短暫的時期結束前,必須要給予孩子們一些美好的回憶。就算那美好的回憶如螢火蟲的亮光一樣微小,對於那些被放任不管、孤獨生活的孩子們而言,或許也能成為照亮昏暗道路的美麗星光。   這本書記述了因為家庭失和而處於危機狀態,以及被社會拋下、忽略的孩子們,再次尋求希望的治癒旅程。   本書特色   ▍〈爸爸的心情,法官的良心〉 即將被送到少年院的十七歲未婚媽媽,從法官手中收到了新生兒肚衣。   ▍〈如果萌生偷竊的念頭,就想想這個皮夾〉 法官把一個裝了零用錢的皮夾,送給因為飢餓而偷錢的姐妹,告訴她們:「想要偷竊的時候,就想想著個皮夾吧。」   ▍〈有個孩子非常愛你〉 當全家一起吃頓飯成為孩子唯一願望、當破碎的家庭在法庭上終於再度重逢時,總讓他感到心痛。   ▍〈法官大人,請吃「參雞湯」〉 即便事務繁忙,法官仍舊會抽空探望安置中心的青少年們,和他們一起吃飯。   ▍〈希望能成為一同分擔的苦痛〉 他給予暴力事件的被害孩子無限的鼓勵,讓他們的人生也能綻開美麗的花朵。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心安的練習:一位麻醉醫師的人間修行

主動脈  著
聯經  出版
2022/12/01 出版

練習心安,邁向人生的大自由!   成為醫師,是一種因緣; 成為佛弟子,是另一種因緣。 跟著主動脈半日醫師半日僧的奇幻旅程, 走過他以生命築起的安穩堅固的橋梁, 覺悟地哭、幸福地笑, 而且不經肉體痛苦便能渡河。   深度療癒力作《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推出之後,主動脈正處於人生最好的階段,但是這個狀態讓他深感不安,因為身為一個醫師必須做很多影響人的決定,為了保持自己的真心,他決定「停止」……   2022年初,麻醉醫師主動脈脫下白袍去禪寺進修,深信「坐在眾生的苦難之中就是解脫的開始。」更冀望禪修能讓他從人生這場大夢醒來!   身旁的人不懂他為何宛如苦行僧般生活,《心安的練習》記錄了他一邊修行一邊行醫的省思,是自我自叩問,也是給眾人的回覆:   「禪修是以一種身體健康的狀態,走過猶如地獄的諸多折磨, 當你都能平靜地度過一切,你已經不再是過去的你, 如此以全新的姿態重新面對娑婆世界,心就能夠自由。」   為了探索人生的新可能,主動脈某種程度勢必要捨棄現在擁有的,喜歡的事情不能做,就好像要斷去自己的一手一腳,或許自覺還是有某種程度的弱點,無法一次完全捨棄,還是需要錢跟最基本的經濟來源,於是他目前幻想中理想的生活典型就是:在禪寺裡面禮拜、掃地、讀經,然後接到電話有急診刀的時候,跟佛陀及師父告假,下山麻兩台刀。       師父對他說:為了利益眾生,可以暫時捨下成佛的腳步……然後且走且丟,過著半醫半僧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完全成為一個僧人,或者是證明了他沒辦法成為一個僧人,到那時他就算回到娑婆世界,帶著佛教的訓練跟戒律,也更能夠坦然自在地面對一切。   人生是一趟單向的旅程,旅程的路上有各種不同的風景,有歡樂也有悲傷,主動脈所描寫的醫病實況、禪修的心得,就好像是他眼裡所看到、所經歷的那一幕幕風景,不管季節如何變動,時間如何長遠,他們都會一直影響著他的心,以及所有讀者的心。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鄧巴數字與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

聯經  出版
2022/10/13 出版

社交上有疑惑、困難嗎? 劃時代的「朋友科學」經典──《朋友原來是天生的》 以數據、事實不斷刺激你反駁它、同意它、思考它, 詳述友誼發生、維持與逝去的科學實證,極可能就是你的交友解方。 朋友,是激發腦內啡、帶來幸福感的重要泉源。 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及人類學家羅賓.鄧巴, 將科學研究的洞見、親身的體驗與文化相融, 探索並整合了心理學、人類學、腦科學、社會學、神經科學、遺傳學等知識,巧妙地把它們編織起來,為你深度解析社交的神奇密碼! *一個人在6歲時社會整合的程度越高,到30歲出頭時,血壓和身體質量指數就 越低。換言之,童年時期參與社會的結果會影響到成年的健康。 *每當社交群體達到4的倍數時,就會分成另一個對話群組;4個人還能組成一組 對話,對話也最有效;5人以上,就會分裂為2組;8人以上將是3組…… *在一項為時7年、抽樣了近350萬人的研究中發現,人到了60歲之後,社交孤立、 獨居和感覺孤獨等因素,會使死亡機率提高約30%! 友質、友量,有關係! 朋友遠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羅賓‧鄧巴30年前就提出了「鄧巴數字」:一個人最多能保持關係的朋友是150人,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5人。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社群年代、臉友無數的現代人,將能透過鄧巴的科學分析與觀點,重新思考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從素昧平生變成摯友,窺探社交世界令人驚奇的複雜性,並且深刻理解友誼。 朋友就像阿斯匹靈,可以瞬間消除你的疲累和鬱悶! 然而更有趣的可能是與大腦的腦內啡(endorphin)系統有關。腦內啡是在化學上與嗎啡相似的神經化學物質,我們和朋友一起做的許多事情都會觸發它,例如,歡笑、唱歌、跳舞,甚至互相撫觸。 腦內啡也會刺激身體釋放自然殺手細胞,是免疫系統的突擊部隊,搜尋和摧毀使我們生病的細菌和病毒,調整免疫系統,增強我們對致病細菌的抵抗力。 男生女生,相處方式大異其趣 對於女生而言,保持友誼最有效的活動是一起聊天,無論是面對面還是透過電話都一樣。但對於男孩來說,一起聊天對是否能夠持續友誼毫無影響。造成男生友誼的不同之處在於比以前更頻繁地聚在一起「行動」──上酒吧、踢足球、爬山,或者做他們過去常做的其他活動。當然,一起「行動」對女生的友誼也有正面的影響,但其效果遠不如一起行動對促進男生友誼的效果大。 緣分早已注定?好友難尋嗎?請看看科學家們的研究與有趣解讀! 鄧巴認為「物以類聚」是有科學根據的,而友誼的誕生非常依賴時間累積。他引述了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觀察取樣,發現他們在初識後,大約需要45小時相處,才能變成普通朋友;後續需要在3個月內相處50小時,才能變成重要朋友;最後晉級為最好朋友的人,則還要再共處100小時。實際上,要成為「密友」,可能需要我們平均每天投入近2小時,日復一日的長久經營。 友誼絕不廉價,慶幸的是在檢視友誼的同時,鄧巴也發現了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相同的語言、成長地、學經歷、興趣、世界觀、幽默感、音樂品味,可以協助大家迅速辨識誰有可能成為朋友,也就是說具有越多同質性的人越容易互相產生歸屬感、建立友誼,你只需要找到他們!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哲蚌寺對話錄:達賴喇嘛與科學家談心智、正念覺察力和實在的本質

聯經  出版
2021/04/29 出版

大自然具有本質嗎?你必須有大腦才會有意識嗎? 我們可以透過冥想修習轉化心智和大腦嗎? 請深入理解人類心智與世界觀的智慧,揭開生命奧妙的宏大景象……   《哲蚌寺對話錄》是一場重要對話的靈性實錄,引人入勝且充滿啓示。 從實在的本質、意識的本質,到有關冥想的神經科學以及其他話題, 請傾聽達賴喇嘛、科學先進、修行人……一起展開的豐富談話!   這本智慧之書將把你帶到印度, 在西方科學和藏傳佛教正展開對話的殊勝場合, 給你一個第一排的座位,可別錯過了!   第26屆心智與生命研討會,一場探索人類宗教與科學迷思的世紀對話!   2013年,在南印度的藏傳佛教僧院爲期6天的歷史性會議上,達賴喇嘛召集重要的科學家、哲學家和佛學家,深入討論了實在、意識,和人類心智的本質。   這本擴展眼界的《哲蚌寺對話錄》即是那次會議的靈性實錄。知名的學者如理查.戴維森、土登晉巴、馬修.李卡德、塔尼亞.辛格和阿瑟.查恩茨討論了廣泛的話題:大自然具有本質嗎?你必須有大腦才會有意識嗎?我們可以透過冥想修習改變心智和大腦嗎?科學對佛教僧侶有什麽用?佛教僧侶又能為科學做什麽?   在物理學、意識、神經科學和冥想修習的具體應用等方面,本書探索了西方科學和藏傳佛教在感知、研究和瞭解世界的方法上令人興奮、甚至有時出人意料的共同之處。它也是歷史性的對話,是各學科領域的先鋒,是對未來的展望,探索了兩大傳統如何互相學習,更能讓我們對自己、世界有深度的認識。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千分之三的意義:兩位聽損兒爸爸一起攜手走過的成長路程

聯經  出版
2020/12/17 出版

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 兩位聽損兒爸爸謝國樑、詹斯敦的相遇絕對不是偶然, 而是上天巧妙的設計,這段際遇背後也有其非凡的意義。 謝國樑:「在小愛確診是極重度聽損之後,有一段時間很容易感覺到自己沒有什麼活下去的欲望,過去那個單身時,瀟灑、自在、將一切狀況掌握在手上的謝國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小愛爸爸。」 詹斯敦:「當我得知衛斯理確診為雙耳極重度聽損時,即便我已經是個帶領百人團隊、手握數千萬資金的創業家,仍舊不知所措,在上海痛哭失聲。」 崩潰之後,兩位素昧平生、個性截然不同的爸爸在雅文基金會相遇,開啟了他們人生下半場的新里程。這是一個仍在發生的「生命故事」,證明在你生命艱困的時候,心裡有依靠是很重要的,領你走出幽暗山谷的摯友何其珍貴!祝福所有人身邊都有一個這樣的人,能陪你一同走過荊棘之路。 ●台灣每年新生兒中,有千分之三~四有先天性聽力受損問題。本書作者版稅收入全部捐給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聽損可以藉由手術、輔具,復原部分聽力功能,但是這個可以醫治的遺傳疾病,為什麼還是讓許多父母心痛呢? 聽損兒在手術、開頻後,第一次聽到聲音的瞬間,表情通常是驚慌疑惑。醫師解釋,多數人利用電子耳聽到的聲音,無論是清晰度、音量等等,都會與助聽器完全不同,孩子尤其會對這樣陌生又突如其來的刺激,感到不知所措。 啟動開頻不過短短幾分鐘,父母與孩子卻常常走了一整年。而當孩子可以努力跑著、跳著的那一刻,才總算與這個紛雜又吵鬧的世界真正連上線。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天主任用的佛教徒

陳世賢  著
聯經  出版
2020/11/26 出版

宗教交談只說給準備好的、有信仰的人聽,無須爭辯,不必勉強。 宗教,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 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方式打開心靈地圖,帶你去遊歷豐富的心靈世界。 而宗教交談,就是和不同信仰者分享彼此體會到的心靈世界, 因為交流,而擴大對世界的認識; 因為交流,或許就在某個瞬間,你將以嶄新的視野重獲新生。   ‧封面畫作〈比西里岸之夢 Pisilian 17-17〉(2017年,油彩/畫布 170 × 270 cm) 由著名藝術家江賢二授權。   陳世賢: 我是誰?我是一名佛教徒,在天主教醫院擔任執行長長達十年,白天讀〈天主經〉,晚上念〈大悲咒〉,二十年的宗教交談經驗,我與其他宗教信徒一起經驗了許多神秘奇蹟。   神秘呼喚我、引導我,逐漸發現自我,我慢慢地理解到我的「天命」──種種奇妙的安排,就是要我去做「宗教交談」。   因宗教所引起的流血衝突年年發生,是造成人心惶惶的不定時炸彈,但是許多人仍不知警醒。如果宗教沒有和平,世界不可能和平!   宗教交談重要嗎?可不可以拿香拜拜?可不可以拜祖先?拜過的供品能不能吃?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如何相處?能談些什麼?有沒有禁忌?如何避免衝突?不同信仰可不可以結婚?婚後如何生活?從生到死,與宗教相關的問題實在太多了。   馬天賜神父曾說:「宗教交談是什麼?是傳什麼好消息嗎?不是。是瞭解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在你生命中的意義,你對他們都有一個特別的責任,要幫助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得到的幸福有這麼大。由愛來推動,讓所有的人都能分享這個愛。」   宗教交談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幸好我們還有佛陀、有耶穌、有經典、有信仰,還有無數精彩的人物千百年以來示範了信仰的真意,帶給我們信心。   陳世賢嘗試從《法華經》的架構,以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去探究宗教交談在人間的種種可能,或許也可以替不同意識形態的衝突提供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可能。希望本書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禁得起考驗。更希望,大家都可以因為宗教交談,找到屬於自己的神恩,獲致更大的幸福。   《法華經》人稱經中之王,在佛法流布的紀錄上,《法華經》是佛陀生命晚期最後八年的說法內容。在歷史考證上,《法華經》出現在公元前後,是小乘佛教進入大乘佛教的重要關鍵,從強調個人修持、離苦得樂的「阿羅漢」層次,擴展到幫助世界解脫的「菩薩」境界,直到覺悟成「佛」。   全書二十八品,佛陀鼓勵不同層次的修行人,讚嘆不同世界的覺悟者,不斷破除許多既定概念:無論學識高低、性別差異、年齡資歷、善惡好壞、甚至時間與空間等限制,「超越」的發展出「與神對話」、「與神同在」的覺悟境界,最後匯流成法花盛開的美好天堂。   著名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是其中一篇,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三種化身尋聲救苦,恰恰呼應了宗教交談的開始,是從「聆聽」開始,是友誼、是服務,正是菩薩的慈悲本懷。   換言之,對於佛教徒來說,宗教交談是大乘佛法的具體實踐。對於不同宗教信徒而言,宗教交談可以擴大自己信仰的深度與廣度。 好評推薦 是時候了,打開窗,讓聖神的風吹進來吧。──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台東均一國際教育實驗中學董事長)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在悲傷與死亡的面前,我們如何說愛?

主動脈  著
聯經  出版
2019/09/26 出版

熱血小鎮醫師「主動脈」‧暖心粉絲最愛,深度療癒力作,為你的身、心止痛! 一篇篇沁人心靈的故事,刻鏤人性的掙扎思考……醫學人文的珍貴紀實。醫病之間的往來感動,更是生命試煉與盡頭的解方! 戴正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倫理/醫學人文講座教授、國際臨床生命醫學倫理學會前理事長、國際醫學倫理獎〔Fritz Jahr Award〕2019年得主):主動脈醫師的每一篇文章都富有令人感動的故事,與對人性的思考。這本書應是每一位醫護人員應加以思索的,也是一本醫學人文的紀實。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筆名「主動脈」之麻醉科醫師,勤於筆耕,時而在「醫病平台」發表文章,筆尖流露醫者以同理心為病人、家屬設想,感人肺腑。 生性疏懶,對於寫論文研究、升等、當上教授實在沒有興趣的「主動脈」,學成後便決定走另一條路──下鄉,把老師教導的麻醉與疼痛治療,帶到最偏遠、最沒有醫師要去的角落。 他同時在臉書經營「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粉絲專頁,這些記事無關乎醫學論文,只是他跟病人互動,以及對抗疼痛的故事。但是篇篇沁人心靈、刻鏤人性的掙扎思考……皆是醫學人文的珍貴紀實,其中醫病之間的往來感動,更是生命試煉與盡頭的解方! 麻醉醫師的心靈風景 ‧我以為在這鄉下地方,開一家醫院並不能幫助病人什麼,因為他們平常根本不來醫院,最後來到醫院時,都已經太晚。 ‧當「擁有」不能教導你去珍惜,生命只好用「失去」來教會你。 ‧麻醉有時候就像是在走鋼索一樣,底下是萬丈深淵,你要讓天秤的兩端保持平衡。一邊是血壓太低導致死亡,一邊是麻醉深度不夠術中甦醒,你必須常保持戰戰兢兢。 ‧當我坐在診間裡,我就害怕門診的門被開啟。當門診的門一被開啟,就有病人走進我的生命,當有病人走進我的生命,我們就各自受苦,病人為病痛所苦,我苦他們的病痛。 ‧我知道這些疼痛都不會好,當疼痛都不會好的時候,死亡似乎就是這無止盡疼痛最終的解脫之道。 ‧大部分的病人放棄治療的時候,我都不會多講一句話,病人走了他就再也不會痛了,也是我的心不會再痛了。 ‧我以為在這個年代,當一個醫師其實是一件很殘忍的事,當我還是醫學生的時候,老師教我們要給病人最好的,要幫病人做最好的決定,但是在真實的世界裡,我並沒有辦法永遠給他們最好的。 ‧有時候你並不知道,等待在前方的到底是死亡還是奇蹟,有時候你並不明白,是你在折磨病人,還是病人在折磨你,最重要的是,你並不知道到底是要繼續,還是要放手? ‧我以為當人生到了最後,假若有一雙可以這樣緊緊握住的手,或許死亡也就沒有那麼可怕。 ‧當你看到這些醫師們像受盡折磨一樣徹夜未眠,在疲倦的時候努力保持清醒,你就會明白,在這個即將崩解的醫療世界中,仍然有很多醫師擁有不被擊倒的熱情。因為有他們,在黑暗裡,你仍然看得到希望……。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打開生命的 16 封信(二版)

孫效智等  著
聯經  出版
2018/08/24 出版

打開生命的16封信 給自己一份成長的禮物 從閱讀看見生命的價值 從真實的生活故事開展生命教育 臺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教授與16位生命教育合格教師,依不同生命教育的主題為內容,以書信方式寫給年輕人。由孫效智教授寫導言,帶領生命教育合格師資群完成全書,展現國內生命教育的專業與傳承。 本書分為三大主旨: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又如何能活出應活的生命?各篇書信以真實的生活故事為例,傳達面對生命問題不同的思考方式。 孫效智教授的導言闡述生命教育「人生三問」的精義,16位生命教育合格教師合力完成各單元。每一篇文末穿插四格漫畫、文末提供五點思考,希望學生們能因此了解並面對人生各階段將面臨的功課,同時認識自己所追求的生命意義。 生命的答案,終究必須自己去尋求。由外而內的答案如果不能與由內而外的生命經驗相呼應,那麼,答案即使是適切的,甚至是深刻的,恐怕也終將與我們擦身而過,而無法與我們的生命真正相遇。 以我自己為例,透過人生的各種經驗與思考,我深切相信:人生無常,唯愛永恆;愛是人生的起點,更是人生的終點。這樣的相信是很重要的,它能激發內在的力量,幫助人在日常生活中以真愛的精神來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問題是,理性的認知與認同並不足夠,還需要情意的調和與靈性的提升,才能竟其全功。 知與行之間的關係更是相互為用的,知之愈深,行之愈篤;行之愈篤,知之愈深。真知與力行之間具有一種良性循環,使得越明白的,越能去力行;而越能去力行的,也越能有真切的明白。── 孫效智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

丁一夫  著
聯經  出版
2018/07/17 出版

從「客廳對話」發展成「公開對話」, 藏傳佛教的高僧怎麽會和當代的一流科學家持續對話三十年? 他們怎麽談那些深奧的科學和佛學知識? 怎麽對待西方科學和東方佛教之間的深刻分歧和巨大鴻溝? 這樣的對話對當代佛教和科學意味著什麽? 對我們每個人又有什麽啓示? 以智慧出發,從廣袤的陸地到深邃的海洋,當宗教遇上科學後激發出哲思的火花! 達賴喇嘛:佛教科學與現代科學之間的切磋,無疑是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的交流,不只我們可以從西方科學研習到不少事理,現代科學家也能從佛法的擇法智慧中學習到許多知識。這樣的心智交流研討會不僅對雙方非常有益,而且對於人類聰慧之提升,對於世界祥和也有幫助。 達賴喇嘛和西方科學家的「心智與生命研討會」,已經持續了三十年。作爲藏傳佛教根本上師、藏民族的精神領袖,他倡導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對話交流,倡導並身體力行於東方佛學傳統和西方當代科學之間的對話,倡導普世價值和普世責任,倡導建立在科學和理性基礎上的超越宗教的世俗倫理。 《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這本書就是介紹藏傳佛教的高僧,怎麽會和西方的一流科學家持續對話三十年?他們怎麽談那些深奧的科學和佛學知識,怎麽對待西方科學和東方佛教之間的深刻分歧和巨大鴻溝?這樣的對話對當代佛教和科學意味著什麽?對我們每個人又有什麽啓示? 跨世紀的精采對話,一方面是學術探索,一方面是利益衆生,幫助大衆尋找達到快樂內心的途徑。在這兩個層面上,現代科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實在的本質,即佛教所說的「實相」,而長於「內觀」的藏傳佛教和浩瀚的佛學經典,能够彌補現代科學在探索人性方面的不足。 達賴喇嘛和科學家究竟談了什麼? 談大爆炸 達賴喇嘛說根據佛學,曾經有那麼一瞬間,整個宇宙在此瞬間形成,然後持續存在一個階段,然後解體,最後一切又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歸於空。佛教談論世界系統的形成、持續、毀滅、歸於空,這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地循環,就是「成、住、壞、空」,佛教經典中稱為 「四劫」,是佛教關於世界生滅變化的基本觀念。 談心智的本質 達賴喇嘛還講解了一些密宗的觀點:心智的根本性質是潔淨的,這種純淨的本質稱為「明光」(clear light)。各種使人痛苦的情緒,如欲望、仇恨、妒嫉等等,都是條件的産物,佛教即稱其為「緣」,那不是心智本身的性質。當心智的明光被各種「條件」遮蔽或抑制時,就産生痛苦的情緒,佛教稱為墮入苦境。但是,運用適當的靜坐冥想和修習,人可以超脫苦境,體驗心智的明光性質,走上解脫和根本開悟之道。 談AI 神經科學家大衛‧波特問達賴喇嘛:如果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我們有了足够多的知識能够用遺傳工程的蛋白質和氨基酸,或者用工程上的晶片和電路做出一個有機體,讓「他」具備我們所有的優點而沒有我們的任何缺點,您會去做嗎? 達賴喇嘛笑著回答說,如果可能做得到,儘管去做好了,那省了我們好多麻煩。 談如何解決世界問題 達賴喇嘛評論說,世界領袖開會,無論是G7,還是G20,都不重視人們是不是快樂的問題。我們需要建立在信任、尊重和愛的基礎上的更多人際合作。 當今之世充滿痛苦和殺戮,以及種種災難。「災難是人類自己製造的,」尊者說,「但人們卻期望上帝去解決,這不是荒謬嗎?對佛教徒來說,我們佛教徒製造的問題,怎能祈求佛祖來解決?」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現文因緣

聯經  出版
2016/07/13 出版

台灣文學史上第一本完整記錄 《現代文學》雜誌創刊、休刊、復刊、停刊、重刊的故事與因緣 38位作家娓娓道出各自與雜誌之間的因緣互動 增收1959年白先勇致夏濟安信件 及從未公開發表的夏濟安〈祝辭〉專文等10篇文章 由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董陽孜女士題寫書名 經典重現,為時代做一註解。 現在沒有什麼「派」什麼「體」可供模仿,只好憑自己的本事來摸索,來創造了。你們也許會成一個什麼「派」,創一種什麼「體」,也許還會有那種不爭氣的生在你們以後的人來模仿你們。你們現在既然不能模仿,那只有創造了。不用說,你們的責任重大,你們的工作艱鉅。── 夏濟安 這本雜誌結集了青年精英,做「五四」的再傳播,傳播民主和科學─現代化的種子,影響力普遍而深遠。我不是說其他一些優秀的刊物沒有這麼做,而是其他一些優秀的刊物,沒有《現代文學》這麼早和這麼認真。── 柏楊 《現文因緣》,收集了《現文》作家的回憶文章,這些文章看了令人感動,因為都寫得真情畢露,他們敘述了個人與這本雜誌結緣的始末,但不約而同的,每個人對那段消逝已久的青春歲月,都懷有依依不捨的眷念。── 白先勇 我和幾乎所有全部為《現代文學》的創刊,休刊,復刊有關係的朋友一樣,我們都不約而同保有一份對新文學之現代精神的期待,所以在一長期,延續的過程裡,我和他們曾經確切地以這刊物為重心,在互相噓問關照著,互相激勵,安慰著。── 楊牧 回望《現文》,似乎它一直就注定了是個「新銳」雜誌,一批批年輕的學子參與,然後離開走上他們各自更成熟的道路。因而《現文》標誌的正是在那一段歲月中,許多人的青春。── 柯慶明 《現代文學》雜誌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雜誌之一。1960年3月5日,由台大外文系的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人發起,張先緒設計封面,劉紹銘撰寫發刊詞的第一期《現代文學》創刊了,從此創造台灣文學史上的一頁傳奇,開拓了許多台灣作家和讀者的文學視野。 《現代文學》雜誌致力於發掘新作家,以研究並提倡最新文學寫作技巧為宗旨,一方面譯介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如卡夫卡、福克納、海明威、喬伊斯、勞倫斯、卡繆、艾略特等人的創作與理論,一方面刊載大量的短篇小說、散文等創作,造就許多迄今猶屹立文壇的詩人、小說家,例如王禎和、施叔青、黃春明、陳映真、七等生、李昂……等,對於台灣文學有非常大的貢獻,是引領台灣現代主義潮流的關鍵刊物,在帶動1960年代台灣的現代文學進程上,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現代文學》出版發行的13年間,編輯人事不斷變動,從雙月刊轉為季刊,出刊至1973年9月第51期後因為資金問題宣布停刊。1977年7月遠景出版社負責人沈登恩支持復刊《現代文學》,到1984年5月發行了第22期後再度停刊。1991年12月,當時任職於《聯合報‧聯合副刊》、《聯合文學》雜誌的丘彥明,有感於《現代文學》雜誌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影響力,策畫重刊《現代文學》雜誌,編纂整理曾於《現代文學》雜誌上發表過文章的作家大事年表及作品索引,同時廣邀與《現代文學》雜誌曾經有關係的主編和作家們撰寫、記錄、過去編輯雜誌時,或投稿、校稿過程的回憶與往事。於是復刊前的51期雜誌變成19冊精裝合訂本,由現文出版社出版發行。《現文因緣》原隨《現代文學》重刊問世,為套書之一冊,並未單獨發售。經時日淘洗早已絕版,現重新編排出版,為時代做見證,留下美麗的文學印記。 本書作者群 三毛、水晶、王文興、王禎和、白先勇、朱西寗、何欣、余光中、李昂、李黎、李歐梵、杜國清、辛鬱、林清玄、林懷民、姚一葦、施叔青、柏楊、柯慶明、夏志清、夏濟安、奚淞、荊棘、張錯、陳雨航、陳映真、陳若曦、楊牧、葉維廉、蓉子、劉大任、劉紹銘、歐陽子、鄭樹森、戴天、鍾玲、叢甦、羅門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瘋子成就了驚人之愛:創世基金會

王建煊  著
聯經  出版
2013/01/21 出版

你或許不知道瘋子曹慶,但一定知道:順手捐發票.救救植物人大家稱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子,但是瘋子成功了!植物人、三失老人、街友、單親媽媽、不受期待的胎兒都得救了!請大家跟著王建煊一起進入創世的社福桃花園……瞭解瘋子的名言:有路走,抬起頭,挺胸闊步走;沒有路,找路走;找不到路,拿鋤頭開路走;沒有鋤頭開路,爬著走過去。這四句話,是曹慶常勉勵創世基金會同仁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的座右銘,它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家邁向卓越的不二法門?本書主要人物曹慶簡介:創世基金會的創辦人曹慶先生,是1949年隨政府隻身來台灣的流亡學生,靠著自己的努力,考上高考,有機會在台糖服務,由於自身遭遇過許多艱難困苦的經驗,一心想做慈善事業,提前退休後,刻意投入慈善工作,選擇了沒人做的植物人照顧工作。當時曹慶是零人、零錢、零醫護技術,他戲稱這是「三零主義」。當時包括好友、家人、專家學者、慈善機構、政府機關、大企業,包括伊甸基金會創辦人劉俠女士,每次見到曹慶就警告他「你千萬不能碰」,台灣廣捐輪椅的曹族宗長更加告誡他:「你將身敗名裂,曹姓將蒙羞」。沒有一個人看好他的這一偉大理想可以實現,好則勸退,大則嘲笑,大家稱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瘋子,但是瘋子成功了,植物人及其家庭得救了。在正式成立機構服務前,曹慶花了四年時間,沿著鐵路線的城市,一個個跑,廣徵民意尋求支持,在極簡陋的設備環境下,從收第一個植物人開始,到了現在的規模。他共創辦了四個社會福利基金會,分別是創世、華山、人安、星沙,名稱不同,服務項目涵蓋植物人、老人、街友、單親媽媽及拯救胎兒,範圍甚廣,其中以照顧植物人最受社會重視與信賴。曹慶脖子上經常掛一個他所謂的狗牌,上書「日落之前,勤耕社福」,因年近九旬的曹慶自感餘日無多,必須加快步伐,多做社會大愛工作,掛著狗牌,時時提醒自己,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79 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