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哲思 類別 ,共計50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江婉琦  著
木馬文化  出版
2022/10/05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二〇二〇年願景工程點閱率冠軍報導 榮獲二〇二一年國藝會創作補助 誠品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書店當月選書   「當我們回到個人與日常, 最後會發現啊!那也是我。」   「當移工直播的時候,他可以說話,表達自己。那一刻才終於不是一枚勞動力,而是個完整的人。」—〈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為什麼喜歡改車? 在臺灣怎麼交朋友?為什麼移工都在臺北車站圍圈圈? 照顧臺灣長輩的看護不能休假?移工來臺灣都是為了賺錢?   工廠到漁船上,從臺東部落到屏東東港,在今日全臺灣各行各業都少不了移工朋友協助與支持。作者江婉琦,以多年的田野訪談,腳踏實地走入移工日常生活中。一起聽移工朋友們的笑與淚,一同感受那些真實的情緒與渴望。   難得休假時與朋友相聚,想說話時開直播、喜歡流星花園、渴望談戀愛、唱臺語歌、跳舞、趁著倒垃圾的十五分鐘交同鄉朋友、與照護的臺灣阿嬤情感深厚,參加臺灣的民俗祭典……當然也會想家、懷念在故鄉的小孩,這些需求並不特別,只是過去我們缺少機會好好聽移工說自己的情感與故事。   本書不激憤血淚也不艱澀理論,像是聽移工朋友聊天,說說自己來臺灣發生的故事。 當放下成見與刻板印象,會發覺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邊。   「最後,這是一本看了不會令人憤慨的移工書,卻讓人進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壞的、普普通通的生命裡,一同晃遊轉移與生活著。」—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如果珠寶會說話:從蘇美女王耳環到紅毯巨星胸針,七種首飾的歷史趣聞與時尚故事

木馬文化  出版
2025/10/08 出版

一枚戒指守住愛情,一顆珠子連結遠方,連小小胸針,都能左右一場運動的風向。珠寶從來不僅是美麗的裝飾,它是愛與記憶的容器,是身分與權力的符號,更是人類文明最細緻的註解。英國珠寶研究權威卡蘿.伍頓,以七種首飾為題,蒐羅古今趣聞,開啟一場橫跨歷史、藝術與時尚的美麗之旅,從出土文物到伸展臺光芒,娓娓道來人類與珠寶的千年連結。◆我們佩戴珠寶,為的是確認自我、記錄愛、追尋永恆。從蘇美女王的黃金耳環,到傳奇巨星的鑽石手環;從維京人的銀項圈,到印度傳統的頭巾帽珠寶;從各民族祈求庇護的護身符,到名流政要宣示信念的胸針……在這本燦爛的文明故事集中,每一件首飾都是文明留下的閃亮註腳。你將看見珠寶如何映照價值觀的與時俱進,同時也傾訴著人類最深刻的情感與信念:愛與連結、認同與承諾。珠寶總提醒我們:生命中的脆弱與璀璨,都值得珍視。◆從珠寶中,讀懂時光的密語:流行,常是經典的甦醒。• 鎂光燈下當代流行天后的圈型耳環,和出土的蘇美女王黃金耳環竟然造型相仿?• 古埃及的蛇形與聖甲蟲符號,從維多利亞女王的定情戒到當代時尚精品,為何一再復興,重啟潮流?• 從瑪麗蓮夢露的鑽石手環,到神力女超人的手環,再到丹麥設計師的寬版銀手環,獨立女性的形象如何演變?【好評推薦】「卡蘿.伍頓是珠寶領域的百科全書,但她從不讓自己的知識變得艱澀。這本書充滿了迷人的故事,關於我們日常佩戴的飾品,以及人類自古以來的裝飾文化史。」──亞歷山德拉.舒曼(Alexandra Shulman),英國版《Vogue》前總編輯「充滿迷人的知識點與文化觀察,伍頓以引人入勝的筆法帶領讀者穿越歷史,令人真心期盼珠寶真的能開口說話。」──《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研究嚴謹,充滿古怪又有趣的洞見,任何愛珠寶的人都會愛不釋手。」──《太陽報》(The Sun)

79 特價38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如果珠寶會說話

木馬文化  出版
2025/10/08 出版

一枚戒指守住愛情,一顆珠子連結遠方,連小小胸針,都能左右一場運動的風向。珠寶從來不僅是美麗的裝飾,它是愛與記憶的容器,是身分與權力的符號,更是人類文明最細緻的註解。英國珠寶研究權威卡蘿.伍頓,以七種首飾為題,蒐羅古今趣聞,開啟一場橫跨歷史、藝術與時尚的美麗之旅,從出土文物到伸展臺光芒,娓娓道來人類與珠寶的千年連結。◆我們佩戴珠寶,為的是確認自我、記錄愛、追尋永恆。從蘇美女王的黃金耳環,到傳奇巨星的鑽石手環;從維京人的銀項圈,到印度傳統的頭巾帽珠寶;從各民族祈求庇護的護身符,到名流政要宣示信念的胸針……在這本燦爛的文明故事集中,每一件首飾都是文明留下的閃亮註腳。你將看見珠寶如何映照價值觀的與時俱進,同時也傾訴著人類最深刻的情感與信念:愛與連結、認同與承諾。珠寶總提醒我們:生命中的脆弱與璀璨,都值得珍視。◆從珠寶中,讀懂時光的密語:流行,常是經典的甦醒。• 鎂光燈下當代流行天后的圈型耳環,和出土的蘇美女王黃金耳環竟然造型相仿?• 古埃及的蛇形與聖甲蟲符號,從維多利亞女王的定情戒到當代時尚精品,為何一再復興,重啟潮流?• 從瑪麗蓮夢露的鑽石手環,到神力女超人的手環,再到丹麥設計師的寬版銀手環,獨立女性的形象如何演變?【好評推薦】「卡蘿.伍頓是珠寶領域的百科全書,但她從不讓自己的知識變得艱澀。這本書充滿了迷人的故事,關於我們日常佩戴的飾品,以及人類自古以來的裝飾文化史。」──亞歷山德拉.舒曼(Alexandra Shulman),英國版《Vogue》前總編輯「充滿迷人的知識點與文化觀察,伍頓以引人入勝的筆法帶領讀者穿越歷史,令人真心期盼珠寶真的能開口說話。」──《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研究嚴謹,充滿古怪又有趣的洞見,任何愛珠寶的人都會愛不釋手。」──《太陽報》(The Sun)

特價39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擁有還是存在?物質占有與精神追求的靈魂抉擇,佛洛姆談人類存在的真諦

木馬文化  出版
2025/01/22 出版

全球暢銷1,000萬冊,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與《愛的藝術》同樣廣受歡迎的必讀經典!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讚譽:《擁有還是存在?》是精神領域的非凡典籍,佛洛姆是人類的偉大啟蒙導師。《擁有還是存在?》出版於1976年。佛洛姆深入剖析人類生活方式的兩種樣態:「擁有」與「存在」,並挑戰現代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觀:擁有物質、財富與權力,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本書是1970、80年代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至今仍引起廣泛共鳴。佛洛姆指出,「擁有」與「存在」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重擁有樣態」強調對外在事物的占有,無論是物質、財富、權力,還是名聲;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精神上的空虛,以及無止境的焦慮。「重存在樣態」則強調愛、分享、創造與自我實現。佛洛姆認為,只有擺脫對「擁有」的依賴,轉向「存在」的生活方式,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佛洛姆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及哲學的理論,深刻分析當代社會的病態現象,包括貪婪、消費主義和異化。他認為,當人類過分沉溺於重擁有樣態時,個人的精神健康與社會的和諧都會受到嚴重威脅。佛洛姆不僅闡述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提出新的生活方式:重視個人的成長、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以及追求精神上的充實與平衡。隨著全球化、科技發展和資本主義體制的發展,人類對物質的追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內心的孤獨與焦慮也隨之加劇。閱讀《擁有還是存在?》,讓讀者反思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方向。

79 特價36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擁有還是存在?

木馬文化  出版
2025/01/22 出版

全球暢銷1,000萬冊,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與《愛的藝術》同樣廣受歡迎的必讀經典!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讚譽:《擁有還是存在?》是精神領域的非凡典籍,佛洛姆是人類的偉大啟蒙導師。《擁有還是存在?》出版於1976年。佛洛姆深入剖析人類生活方式的兩種樣態:「擁有」與「存在」,並挑戰現代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觀:擁有物質、財富與權力,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本書是1970、80年代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至今仍引起廣泛共鳴。佛洛姆指出,「擁有」與「存在」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重擁有樣態」強調對外在事物的占有,無論是物質、財富、權力,還是名聲;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精神上的空虛,以及無止境的焦慮。「重存在樣態」則強調愛、分享、創造與自我實現。佛洛姆認為,只有擺脫對「擁有」的依賴,轉向「存在」的生活方式,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佛洛姆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及哲學的理論,深刻分析當代社會的病態現象,包括貪婪、消費主義和異化。他認為,當人類過分沉溺於重擁有樣態時,個人的精神健康與社會的和諧都會受到嚴重威脅。佛洛姆不僅闡述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提出新的生活方式:重視個人的成長、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以及追求精神上的充實與平衡。隨著全球化、科技發展和資本主義體制的發展,人類對物質的追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內心的孤獨與焦慮也隨之加劇。閱讀《擁有還是存在?》,讓讀者反思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方向。

特價32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挪威哲學家史文德森.灰暗情感三部曲:《孤獨的哲學》、《謊言的哲學》、《恐懼的哲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12/18 出版

挪威哲學家史文德森.灰暗情感三部曲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孤獨、謊言、恐懼、自由、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孤獨的哲學————————我們真的活在最孤獨的時代嗎?★2022年漢諾威哲學研究所.最佳哲學圖書獎★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淬鍊最灰暗複雜情感的光亮之作唯有為自己的孤獨負責,才能找到生命的歸屬——「我們今日面對的並非孤獨感愈來愈重,而是獨處的機會太少。」孤獨向來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儘管事實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孤獨。在安靜無聲的家中、在空蕩的午後公園裡、在熱鬧的陌生派對上,甚至走在繁忙街道上被人群包圍時,都可能感到孤獨。就像許多流行歌曲都低聲唱著,我們內心有多孤獨……☆協助自我理解、釐清孤獨成因與排解孤獨感的思想工具書☆《孤獨的哲學》借鑒哲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區分不同類型的孤獨,分析了孤獨的心理和社會特徵,也討論孤獨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以及身心健康,並提出了數項值得深究的思考:  ○1孤獨、單獨與獨處三者有何異同?  ○2孤獨是一種現象,還是一種情感?  ○3擁有愛情與友情,就不孤獨了嗎?  ○4幸福是能為自己的孤獨負起責任?本書更提出: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不是我們有太多的孤獨,而是太少的獨處。作者認為身處孤獨時刻,實際上能讓我們更深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立足在世界的什麼位置。本書特色 大量引用自古到今的哲學論述、做全面的概念分析,更以貼近讀者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細膩而共情的闡述關於孤獨經驗的發現。 打破大眾對孤獨的成見,彙整各方資料一步一步推導出年紀、性別、時代、個人主義、社群網路、新聞媒體等與孤獨的關係和影響層面。 給予讀者面對孤獨的思考基礎、協助自我發現、建立個人邏輯,進而理解孤獨、享受獨處。————————謊言的哲學————————為何有人生氣朋友說謊,卻全盤相信政客的謊言?★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刊物《情報研究》推薦★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拆解虛實交雜之現世的爭議之作沒有信任,人類生活幾乎不可能存在——「偶爾被騙,總好過一輩子疑神疑鬼、不相信別人說的話。」日常中總有大大小小的謊言,而「詐騙」、「假新聞」和「另類事實」也滲透到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流中,虛實交雜的社會互動令人感到不安。若情節嚴重,很可能毀掉一個人的友誼、婚姻、事業,甚至是人生……☆擺脫自我欺騙、學會與謊言共存、誠實面世的社會生存之書☆從自欺、對朋友說謊、對陌生人說謊,到政治謊言,挪威知名當代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全面性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謊言。以哲學倫理為基礎,探究善意的謊言是否為必要之惡、信任對人類生存的意義,並從柏拉圖的「高貴謊言」理論到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巨大謊言」,權衡政治謊言中的弔詭之處,提供多重面向的思考:○1謊言、似是而非和鬼扯有何不同?○2為何對朋友說謊比對陌生人糟糕?○3唯有國家領導人的謊言該被接受?○4誠不誠實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徵兆?最後,作者提到該如何與每日生活皆可能觸及的謊言共處,他主張即使我們偶爾都會撒謊,但基本上我們是值得信任的。相信他人會讓人變得脆弱,我們很可能一次次地上當,但總的來說,活得真實和脆弱,好過活在不信任他人的狀態中。本書特色 多方引用古今的哲學論述、全面性研究日常謊言,並以通俗的電影、戲劇、文學列舉,讓讀者易於理解此一現象的發生情境。 清楚定義何謂謊言,區分不同說謊對象的影響差異。也基於倫理角度,從說謊者的動機、目的、性格、性別、情境,推導出謊言的代價、實話的效益。 給予讀者如何與謊言共存的思考基礎:看清謊言的本質、學習誠實與信任,進而擺脫自我欺騙、建立起自身的品格。————————恐懼的哲學————————身處史上最安全時代,為何恐懼感更無孔不入?★英國《衛報》強力推薦★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對抗巨大而無形威脅的自由之作 我們的恐懼,是奢侈的副產品——「我們應當懼怕恐懼,它損害我們生命中太多真正重要的事物了。」監視器。機場安檢。鐵柵窗戶。我們每天都看得到社會中各種表現出恐懼的具體形式,新聞報導中最新的家庭危險或提高的恐怖威脅級別,不斷激起我們「厄運即將到來」的感覺……☆超越社會恐懼、看清楚真實風險、樂觀相信未來的希望之書☆恐懼是種強大的情感。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先從神經生物學出發,分析恐懼如何支配我們「戰或逃」的本能,而後探討恐懼在娛樂形式中的矛盾性,如恐怖電影、極限運動。接著研究恐懼文化、大眾媒體的渲染,如何高度侵蝕人際間的信任而形成「風險社會」。最後再轉向政治和社會領域,提出恐懼在馬基維利和霍布斯哲學、恐怖主義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一步一步深入思考:○1 為何我們既追求刺激又迴避恐懼?○2 恐懼文化來自本能還是政治媒體?○3 焦慮與恐懼的相似相異之處為何?○4 風險意識是一種流行或真實需要?令人懼怕的事物始終都在,它提醒了我們生活的意義。但本書最後叩問:當恐懼持續不斷、成了操弄手段與社會氛圍,侵害了身而為人最重要的自由,我們能否從中逃脫出來,又如何以希望取代恐懼——本書特色 跨領域分析結合哲學論述,全面釐清恐懼此一情感從何而來,並以流行文化下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探討恐懼所引起的各種具體形貌。 深入批判當今恐懼文化,關於其造就的矛盾性、政治手段和社會現象,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 予以讀者重新審視自我處境的思考根基,進而活得更加自由、富安全感、懷抱希望。

75 特價85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從演算機制、音樂經濟到文化現象,前Spotify資料鍊金師全剖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12/04 出版

音樂變得觸手可及之後,如何在茫茫歌海中找到下一首{你可能喜歡}★前Spotify資料鍊金師★——深入探索坐擁5億會員、全球最大音樂串流平台如何顛覆音樂產業————完全解密演算推薦機制、數據背後的文化現象——「一首歌只要在空氣中振動過,它就應該要能夠被重新召喚出來。」從九〇年代的錄音帶、黑膠唱片、CD,到現在串流平台,中間歷經了網際網路、Napster、iTunes、iPod 與音樂下載的混亂時期。有的人難以割捨實體音樂的美好,但更多人擁抱串流的便利。曾有一時蔚為風潮的研究顯示:「人在30歲左右就會停止發掘新的音樂。」但這匯集全世界全種類音樂於一鍵的平台卻能讓人欲罷不能、盡情探索,你不禁會開始猜想:這如同音樂導師般精準推薦的演算究竟有何魔法?或者好奇: ♪ 串流如何取代實體音樂,並讓我們重新願意付費?♪ 演算法真的懂你的音樂品味嗎?它如何與「播放清單」共同運作?♪ 除了點擊播放,還有粉絲大軍入侵、音樂詐騙,付的訂閱費到底去哪了?♪ 當排行榜被泰勒斯和小賈斯汀霸佔,小眾音樂還有生存空間嗎?♪ 爵士樂可能已經消亡,而ASMR早已成了新的龐克?曾為Spotify資料鍊金師的作者葛倫.麥當諾,研究分析5億的Spotify會員數據、探索了數據告訴我們關於音樂和我們自身的祕密。作為個人化推薦功能與音樂體驗創始人之一的他,以風趣明快的筆調,結合深厚的科技知識,從文化歷史、工程技術到音樂類型的劃分,深入剖析串流平台與演算法如何在短短20年間重塑我們的聆聽習慣。他用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情,精闢且透徹地暢談推動音樂產業變革的種種核心議題,一一解答關於我們對音樂的所有疑問,例如:♪ 我心愛的那首歌會不會因為版權問題消失?♪ 推薦機制是否因著音樂流行趨勢,加深了性別偏見與族群隔閡?♪ 音樂數據能帶我們看見在地文化,例如菲律賓為何9月開始聽聖誕歌?♪ 音樂如何被拆分成6000多種類型,引領我們探索嘻哈、重金屬或其他未曾想過的音樂?♪ 只要將音樂上傳串流平台,我也有成為搖滾明星的可能嗎?無論你是音樂愛好者、音樂創作者,還是對數位革命充滿興趣,這本書都將讓你大呼過癮!讀者五星好評——★ 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音樂人,且日常工作與科技相關,讀完這本書後,我真想與葛倫喝杯咖啡聊一聊!★ 不論你是音樂創作者、平台運營者,還是音樂消費者,這本書都讓你受益良多。畢竟,在現今這個時代,三者缺一不可。★ 作為一名每年Spotify聆聽時長達12.5萬分鐘的用戶,我認為這本書既有趣又實用。★ 窺探到一位深愛音樂的推薦系統工程師的內心世界。許多工程師會用數學將文化轉為技術問題,卻忽略了藝術的本質,但這位作者與眾不同。本書特色 前Spotify數據專家深度解析:音樂數位革命對樂迷與音樂創作人的影響。 演算機制與技術解密:探討歌曲如何進入串流平台,以及藝人如何獲得應有的收入。 全球熱潮大公開:揭示哪些歌曲與藝人在世界各地最受歡迎。 收錄10個私藏播放清單:掃描書中Spotify條碼,一鍵開啟暢聽之旅、探索音樂新體驗!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12/04 出版

音樂變得觸手可及之後,如何在茫茫歌海中找到下一首{你可能喜歡}★前Spotify資料鍊金師★——深入探索坐擁5億會員、全球最大音樂串流平台如何顛覆音樂產業————完全解密演算推薦機制、數據背後的文化現象——「一首歌只要在空氣中振動過,它就應該要能夠被重新召喚出來。」從九〇年代的錄音帶、黑膠唱片、CD,到現在串流平台,中間歷經了網際網路、Napster、iTunes、iPod 與音樂下載的混亂時期。有的人難以割捨實體音樂的美好,但更多人擁抱串流的便利。曾有一時蔚為風潮的研究顯示:「人在30歲左右就會停止發掘新的音樂。」但這匯集全世界全種類音樂於一鍵的平台卻能讓人欲罷不能、盡情探索,你不禁會開始猜想:這如同音樂導師般精準推薦的演算究竟有何魔法?或者好奇: ♪ 串流如何取代實體音樂,並讓我們重新願意付費?♪ 演算法真的懂你的音樂品味嗎?它如何與「播放清單」共同運作?♪ 除了點擊播放,還有粉絲大軍入侵、音樂詐騙,付的訂閱費到底去哪了?♪ 當排行榜被泰勒斯和小賈斯汀霸佔,小眾音樂還有生存空間嗎?♪ 爵士樂可能已經消亡,而ASMR早已成了新的龐克?曾為Spotify資料鍊金師的作者葛倫.麥當諾,研究分析5億的Spotify會員數據、探索了數據告訴我們關於音樂和我們自身的祕密。作為個人化推薦功能與音樂體驗創始人之一的他,以風趣明快的筆調,結合深厚的科技知識,從文化歷史、工程技術到音樂類型的劃分,深入剖析串流平台與演算法如何在短短20年間重塑我們的聆聽習慣。他用他對音樂的無限熱情,精闢且透徹地暢談推動音樂產業變革的種種核心議題,一一解答關於我們對音樂的所有疑問,例如:♪ 我心愛的那首歌會不會因為版權問題消失?♪ 推薦機制是否因著音樂流行趨勢,加深了性別偏見與族群隔閡?♪ 音樂數據能帶我們看見在地文化,例如菲律賓為何9月開始聽聖誕歌?♪ 音樂如何被拆分成6000多種類型,引領我們探索嘻哈、重金屬或其他未曾想過的音樂?♪ 只要將音樂上傳串流平台,我也有成為搖滾明星的可能嗎?無論你是音樂愛好者、音樂創作者,還是對數位革命充滿興趣,這本書都將讓你大呼過癮!讀者五星好評——★ 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音樂人,且日常工作與科技相關,讀完這本書後,我真想與葛倫喝杯咖啡聊一聊!★ 不論你是音樂創作者、平台運營者,還是音樂消費者,這本書都讓你受益良多。畢竟,在現今這個時代,三者缺一不可。★ 作為一名每年Spotify聆聽時長達12.5萬分鐘的用戶,我認為這本書既有趣又實用。★ 窺探到一位深愛音樂的推薦系統工程師的內心世界。許多工程師會用數學將文化轉為技術問題,卻忽略了藝術的本質,但這位作者與眾不同。本書特色 前Spotify數據專家深度解析:音樂數位革命對樂迷與音樂創作人的影響。 演算機制與技術解密:探討歌曲如何進入串流平台,以及藝人如何獲得應有的收入。 全球熱潮大公開:揭示哪些歌曲與藝人在世界各地最受歡迎。 收錄10個私藏播放清單:掃描書中Spotify條碼,一鍵開啟暢聽之旅、探索音樂新體驗!

特價36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恐懼的哲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07/10 出版

身處史上最安全時代,為何恐懼感更無孔不入?   ★英國《衛報》強力推薦★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對抗巨大而無形威脅的自由之作                                                           我們的恐懼,是奢侈的副產品——   「我們應當懼怕恐懼,它損害我們生命中太多真正重要的事物了。」 監視器。機場安檢。鐵柵窗戶。我們每天都看得到社會中各種表現出恐懼的具體形式,新聞報導中最新的家庭危險或提高的恐怖威脅級別,不斷激起我們「厄運即將到來」的感覺……   ☆超越社會恐懼、看清楚真實風險、樂觀相信未來的希望之書☆ 恐懼是種強大的情感。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先從神經生物學出發,分析恐懼如何支配我們「戰或逃」的本能,而後探討恐懼在娛樂形式中的矛盾性,如恐怖電影、極限運動。接著研究恐懼文化、大眾媒體的渲染,如何高度侵蝕人際間的信任而形成「風險社會」。最後再轉向政治和社會領域,提出恐懼在馬基維利和霍布斯哲學、恐怖主義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一步一步深入思考:   ① 為何我們既追求刺激又迴避恐懼? ② 恐懼文化來自本能還是政治媒體? ③ 焦慮與恐懼的相似相異之處為何? ④ 風險意識是一種流行或真實需要?   令人懼怕的事物始終都在,它提醒了我們生活的意義。但本書最後叩問:當恐懼持續不斷、成了操弄手段與社會氛圍,侵害了身而為人最重要的自由,我們能否從中逃脫出來,又如何以希望取代恐懼——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孤獨、謊言、恐懼、自由、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跨領域分析結合哲學論述,全面釐清恐懼此一情感從何而來,並以流行文化下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探討恐懼所引起的各種具體形貌。 ●深入批判當今恐懼文化,關於其造就的矛盾性、政治手段和社會現象,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 ●予以讀者重新審視自我處境的思考根基,進而活得更加自由、富安全感、懷抱希望。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恐懼的哲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07/10 出版

身處史上最安全時代,為何恐懼感更無孔不入?   ★英國《衛報》強力推薦★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對抗巨大而無形威脅的自由之作                                                           我們的恐懼,是奢侈的副產品——   「我們應當懼怕恐懼,它損害我們生命中太多真正重要的事物了。」 監視器。機場安檢。鐵柵窗戶。我們每天都看得到社會中各種表現出恐懼的具體形式,新聞報導中最新的家庭危險或提高的恐怖威脅級別,不斷激起我們「厄運即將到來」的感覺……   ☆超越社會恐懼、看清楚真實風險、樂觀相信未來的希望之書☆ 恐懼是種強大的情感。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先從神經生物學出發,分析恐懼如何支配我們「戰或逃」的本能,而後探討恐懼在娛樂形式中的矛盾性,如恐怖電影、極限運動。接著研究恐懼文化、大眾媒體的渲染,如何高度侵蝕人際間的信任而形成「風險社會」。最後再轉向政治和社會領域,提出恐懼在馬基維利和霍布斯哲學、恐怖主義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一步一步深入思考:   ① 為何我們既追求刺激又迴避恐懼? ② 恐懼文化來自本能還是政治媒體? ③ 焦慮與恐懼的相似相異之處為何? ④ 風險意識是一種流行或真實需要?   令人懼怕的事物始終都在,它提醒了我們生活的意義。但本書最後叩問:當恐懼持續不斷、成了操弄手段與社會氛圍,侵害了身而為人最重要的自由,我們能否從中逃脫出來,又如何以希望取代恐懼——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孤獨、謊言、恐懼、自由、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跨領域分析結合哲學論述,全面釐清恐懼此一情感從何而來,並以流行文化下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探討恐懼所引起的各種具體形貌。 ●深入批判當今恐懼文化,關於其造就的矛盾性、政治手段和社會現象,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 ●予以讀者重新審視自我處境的思考根基,進而活得更加自由、富安全感、懷抱希望。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謊言的哲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02/29 出版

為何有人生氣朋友說謊,卻全盤相信政客的謊言?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刊物《情報研究》推薦★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拆解虛實交雜之現世的爭議之作 沒有信任,人類生活幾乎不可能存在—— 「偶爾被騙,總好過一輩子疑神疑鬼、不相信別人說的話。」 日常中總有大大小小的謊言,而「詐騙」、「假新聞」和「另類事實」也滲透到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流中,虛實交雜的社會互動令人感到不安。若情節嚴重,很可能毀掉一個人的友誼、婚姻、事業,甚至是人生…… ☆擺脫自我欺騙、學會與謊言共存、誠實面世的社會生存之書☆ 從自欺、對朋友說謊、對陌生人說謊,到政治謊言,挪威知名當代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全面性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謊言。以哲學倫理為基礎,探究善意的謊言是否為必要之惡、信任對人類生存的意義,並從柏拉圖的「高貴謊言」理論到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巨大謊言」,權衡政治謊言中的弔詭之處,提供多重面向的思考: ○1謊言、似是而非和鬼扯有何不同? ○2為何對朋友說謊比對陌生人糟糕? ○3唯有國家領導人的謊言該被接受? ○4誠不誠實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徵兆? 最後,作者提到該如何與每日生活皆可能觸及的謊言共處,他主張即使我們偶爾都會撒謊,但基本上我們是值得信任的。相信他人會讓人變得脆弱,我們很可能一次次地上當,但總的來說,活得真實和脆弱,好過活在不信任他人的狀態中。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自由、孤獨、謊言、恐懼、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晦澀情感和狀態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及現象,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多方引用古今的哲學論述、全面性研究日常謊言,並以通俗的電影、戲劇、文學列舉,讓讀者易於理解此一現象的發生情境。 *清楚定義何謂謊言,區分不同說謊對象的影響差異。也基於倫理角度,從說謊者的動機、目的、性格、性別、情境,推導出謊言的代價、實話的效益。 *給予讀者如何與謊言共存的思考基礎:看清謊言的本質、學習誠實與信任,進而擺脫自我欺騙、建立起自身的品格。 誠實推薦 沈伯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 超級歪SuperY/書評暨影評人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謊言的哲學》自陳為一本『對日常生活中的謊言進行全面研究』的著作,提出了一些從業人員可能認為值得進一步思考或探索的問題,也以易於理解的寫作方式補足了一般讀者需求的缺口。《謊言的哲學》不僅適合在海灘上閱讀,也適合出現在大學研討會中。作者史文德森善用現代人的喜好,引用了許多非傳統人物作為舉例,包括小螢幕上的動畫角色荷馬.辛普森和《廣告狂人》的主人公唐.德雷柏。」——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刊物《情報研究》(Studies in Intelligence) 「若要真誠面對謊言,該怎麼做呢?……史文德森給了我們輕鬆通往哲學傳統中最優秀和聰明思想的途徑,且表現得機智、迷人且清晰。但他給的不僅僅如此。他在謊言普遍存在的現實中,提供了全面的建議,關於最重要的問題:如何活得更好。」——傑佛瑞.科斯基(Jeffrey Kosky)/華盛頓與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宗教學教授 「史文德森寫給大眾讀者,為謊言的本質和倫理提供了引人入勝的哲學思考入門。……史文德森的例子生動鮮活,他的寫作生氣勃勃且通俗易懂。一些分析相當具有爭議性,讀者可能會發現他們對案例的直覺與作者不符,但弄清楚原因是參與實踐倫理學研究的樂趣之一。我們求助於道德哲學,是為了獲得指導,但或許也是為了刺激:一個思考和摩擦的機會。」——《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謊言在何種情況下是允許的,一直以來都是評估規範倫理理論的試金石。為此,哲學的歷史充滿了對謊言和欺騙的討論。在這個對該主題的簡要調查中,史文德森將有關謊言的主要理論提煉成一種指南,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謊言和欺騙。」——書評媒體《選擇》(Choice) 「哲學家史文德森在這個關於謊言和說真話的巧妙觀點中寫道:『偶爾被欺騙要比終身懷疑更好。』……雖然人們可以不誠實,但史文德森對有脈絡性的謊言仍抱有希望。他的反思是微妙的,結論是明智的,且他避免使用學術術語。具有哲學思考背景的讀者會發現這是一個令人愉快且啟發性的研究。」——《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謊言的哲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02/29 出版

為何有人生氣朋友說謊,卻全盤相信政客的謊言?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刊物《情報研究》推薦★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拆解虛實交雜之現世的爭議之作 沒有信任,人類生活幾乎不可能存在—— 「偶爾被騙,總好過一輩子疑神疑鬼、不相信別人說的話。」 日常中總有大大小小的謊言,而「詐騙」、「假新聞」和「另類事實」也滲透到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流中,虛實交雜的社會互動令人感到不安。若情節嚴重,很可能毀掉一個人的友誼、婚姻、事業,甚至是人生…… ☆擺脫自我欺騙、學會與謊言共存、誠實面世的社會生存之書☆ 從自欺、對朋友說謊、對陌生人說謊,到政治謊言,挪威知名當代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全面性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謊言。以哲學倫理為基礎,探究善意的謊言是否為必要之惡、信任對人類生存的意義,並從柏拉圖的「高貴謊言」理論到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巨大謊言」,權衡政治謊言中的弔詭之處,提供多重面向的思考: ○1謊言、似是而非和鬼扯有何不同? ○2為何對朋友說謊比對陌生人糟糕? ○3唯有國家領導人的謊言該被接受? ○4誠不誠實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徵兆? 最後,作者提到該如何與每日生活皆可能觸及的謊言共處,他主張即使我們偶爾都會撒謊,但基本上我們是值得信任的。相信他人會讓人變得脆弱,我們很可能一次次地上當,但總的來說,活得真實和脆弱,好過活在不信任他人的狀態中。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自由、孤獨、謊言、恐懼、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晦澀情感和狀態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及現象,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多方引用古今的哲學論述、全面性研究日常謊言,並以通俗的電影、戲劇、文學列舉,讓讀者易於理解此一現象的發生情境。 *清楚定義何謂謊言,區分不同說謊對象的影響差異。也基於倫理角度,從說謊者的動機、目的、性格、性別、情境,推導出謊言的代價、實話的效益。 *給予讀者如何與謊言共存的思考基礎:看清謊言的本質、學習誠實與信任,進而擺脫自我欺騙、建立起自身的品格。 誠實推薦 沈伯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 超級歪SuperY/書評暨影評人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謊言的哲學》自陳為一本『對日常生活中的謊言進行全面研究』的著作,提出了一些從業人員可能認為值得進一步思考或探索的問題,也以易於理解的寫作方式補足了一般讀者需求的缺口。《謊言的哲學》不僅適合在海灘上閱讀,也適合出現在大學研討會中。作者史文德森善用現代人的喜好,引用了許多非傳統人物作為舉例,包括小螢幕上的動畫角色荷馬.辛普森和《廣告狂人》的主人公唐.德雷柏。」——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刊物《情報研究》(Studies in Intelligence) 「若要真誠面對謊言,該怎麼做呢?……史文德森給了我們輕鬆通往哲學傳統中最優秀和聰明思想的途徑,且表現得機智、迷人且清晰。但他給的不僅僅如此。他在謊言普遍存在的現實中,提供了全面的建議,關於最重要的問題:如何活得更好。」——傑佛瑞.科斯基(Jeffrey Kosky)/華盛頓與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宗教學教授 「史文德森寫給大眾讀者,為謊言的本質和倫理提供了引人入勝的哲學思考入門。……史文德森的例子生動鮮活,他的寫作生氣勃勃且通俗易懂。一些分析相當具有爭議性,讀者可能會發現他們對案例的直覺與作者不符,但弄清楚原因是參與實踐倫理學研究的樂趣之一。我們求助於道德哲學,是為了獲得指導,但或許也是為了刺激:一個思考和摩擦的機會。」——《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謊言在何種情況下是允許的,一直以來都是評估規範倫理理論的試金石。為此,哲學的歷史充滿了對謊言和欺騙的討論。在這個對該主題的簡要調查中,史文德森將有關謊言的主要理論提煉成一種指南,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謊言和欺騙。」——書評媒體《選擇》(Choice) 「哲學家史文德森在這個關於謊言和說真話的巧妙觀點中寫道:『偶爾被欺騙要比終身懷疑更好。』……雖然人們可以不誠實,但史文德森對有脈絡性的謊言仍抱有希望。他的反思是微妙的,結論是明智的,且他避免使用學術術語。具有哲學思考背景的讀者會發現這是一個令人愉快且啟發性的研究。」——《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哲學家女王:20位追求真理、自由、正義、性別平權,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哲學家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01/04 出版

精彩的思想,就是她們撼動世界的力量!   ★一本介紹20位全球歷代重要女性思想家的簡明讀本★ \由20位當代女性哲學研究者合力撰寫∕   ▍「等這本書的出現等很久了!」 ──Amazon 4.7星.Goodreads 4.2星 ‧全球讀者熱烈好評 你可能聽過柏拉圖、笛卡兒、康德、黑格爾、尼采等哲學家的大名; 但除了西蒙‧波娃、漢娜‧鄂蘭……為什麼,我們不太記得還有哪些女性哲學家?   ▍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女性從不曾缺席!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哲學家國王」時,認為女性同樣能是城邦的理想領導者;人類史上確實也有許多女性哲人提出深刻論述,對世界做出深遠影響。   無論你是想知道她們精采的思想火花,或期待填補因性別盲點而形成的哲學史空缺,還是單純對人類的智慧與文化發展感到好奇──本書都是你開始認識這些哲學家女王的最好選擇!   ▍看她們如何以思想的力量,改變我們生存的世界── 本書選題深具當代視野與多元觀點,對二十世紀後的十多位女性思想家尤多著墨,能令讀者一窺現今世界與社會的結構和樣貌是如何成形。她們以哲學訓練為基礎,各自建立對道德、政治、種族、宗教等各種社會秩序的思考,乃至對代孕、隱私權、社會正義、難民處境等當代議題的發展做出貢獻,展現女性公眾知識分子的風範。   § 除了漢娜‧鄂蘭、西蒙‧波娃,更多女性哲學家的思想火花等你認識 § ◇班昭(45-120)|中國古代第一位女性史學家與思想家,為女性在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中提供求生的權宜之計 ◇萊拉(Lalla,1320-1392)|中世紀印度教與穆斯林傳統共同推崇人物,以詩歌與瑜珈傳達對自由本質的追尋 ◇瑪麗‧阿斯特(Mary Astell,1666-1731)|主張女性與男性心靈本質相同,為早期女性主義思想的倡議者 ◇瑪麗‧安妮‧艾凡斯(Mary Anne Evans,1819-1880)|以文學家筆名「喬治‧艾略特」著稱,其文學作品中呈現哲學深度 ◇伊迪絲‧史坦(Edith Stein,1891-1942)|對現象學論述深具貢獻,學術生涯卻因性別而受挫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1919-2001)|以「意圖」為行為之道德評估,寫出現代倫理哲學經典 ◇瑪麗‧沃諾克(Mary Warnock,1924-2019)|促成英國《代孕施行法》,是當代「生物倫理學」發展的要角 ◇安吉拉‧戴維斯(Angela Davis,1944-)|二十世紀美國黑人運動的智慧女神,組織許多集會、示威和行動 ◇阿齊爾‧Y‧阿爾希布里(Azizah Y. al-Hibri,1943-)|專研伊斯蘭教法和性別平等的交叉點,做出兩者兼容而非互斥的深刻論述   本書特色   ‧每章簡介一位哲學家生平、重要思想及其影響力,並給予客觀評價,為讀者建立清晰的第一印象。 ‧選題具當代多元觀點:從種族、宗教、性別,到社會正義、動物倫理、代孕法、隱私權,展現哲學思考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彰顯女性與男性等量齊觀的哲學貢獻:詮釋學、現象學、存在主義、語言哲學、道德哲學,都有她們不容輕忽的聲音。 ‧每章皆提供進階閱讀資訊,書末更附有其他94位女哲學家名單,邀請讀者繼續探索。   衷心推薦   吳澤玫 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潘怡帆 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冀劍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哲學家女王

木馬文化  出版
2024/01/04 出版

精彩的思想,就是她們撼動世界的力量!   ★一本介紹20位全球歷代重要女性思想家的簡明讀本★ \由20位當代女性哲學研究者合力撰寫∕   ▍「等這本書的出現等很久了!」 ──Amazon 4.7星.Goodreads 4.2星 ‧全球讀者熱烈好評 你可能聽過柏拉圖、笛卡兒、康德、黑格爾、尼采等哲學家的大名; 但除了西蒙‧波娃、漢娜‧鄂蘭……為什麼,我們不太記得還有哪些女性哲學家?   ▍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女性從不曾缺席!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哲學家國王」時,認為女性同樣能是城邦的理想領導者;人類史上確實也有許多女性哲人提出深刻論述,對世界做出深遠影響。   無論你是想知道她們精采的思想火花,或期待填補因性別盲點而形成的哲學史空缺,還是單純對人類的智慧與文化發展感到好奇──本書都是你開始認識這些哲學家女王的最好選擇!   ▍看她們如何以思想的力量,改變我們生存的世界── 本書選題深具當代視野與多元觀點,對二十世紀後的十多位女性思想家尤多著墨,能令讀者一窺現今世界與社會的結構和樣貌是如何成形。她們以哲學訓練為基礎,各自建立對道德、政治、種族、宗教等各種社會秩序的思考,乃至對代孕、隱私權、社會正義、難民處境等當代議題的發展做出貢獻,展現女性公眾知識分子的風範。   § 除了漢娜‧鄂蘭、西蒙‧波娃,更多女性哲學家的思想火花等你認識 § ◇班昭(45-120)|中國古代第一位女性史學家與思想家,為女性在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中提供求生的權宜之計 ◇萊拉(Lalla,1320-1392)|中世紀印度教與穆斯林傳統共同推崇人物,以詩歌與瑜珈傳達對自由本質的追尋 ◇瑪麗‧阿斯特(Mary Astell,1666-1731)|主張女性與男性心靈本質相同,為早期女性主義思想的倡議者 ◇瑪麗‧安妮‧艾凡斯(Mary Anne Evans,1819-1880)|以文學家筆名「喬治‧艾略特」著稱,其文學作品中呈現哲學深度 ◇伊迪絲‧史坦(Edith Stein,1891-1942)|對現象學論述深具貢獻,學術生涯卻因性別而受挫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1919-2001)|以「意圖」為行為之道德評估,寫出現代倫理哲學經典 ◇瑪麗‧沃諾克(Mary Warnock,1924-2019)|促成英國《代孕施行法》,是當代「生物倫理學」發展的要角 ◇安吉拉‧戴維斯(Angela Davis,1944-)|二十世紀美國黑人運動的智慧女神,組織許多集會、示威和行動 ◇阿齊爾‧Y‧阿爾希布里(Azizah Y. al-Hibri,1943-)|專研伊斯蘭教法和性別平等的交叉點,做出兩者兼容而非互斥的深刻論述   本書特色   ‧每章簡介一位哲學家生平、重要思想及其影響力,並給予客觀評價,為讀者建立清晰的第一印象。 ‧選題具當代多元觀點:從種族、宗教、性別,到社會正義、動物倫理、代孕法、隱私權,展現哲學思考對社會的深遠影響。 ‧彰顯女性與男性等量齊觀的哲學貢獻:詮釋學、現象學、存在主義、語言哲學、道德哲學,都有她們不容輕忽的聲音。 ‧每章皆提供進階閱讀資訊,書末更附有其他94位女哲學家名單,邀請讀者繼續探索。   衷心推薦   吳澤玫 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潘怡帆 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冀劍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孤獨的哲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3/12/27 出版

我們真的活在最孤獨的時代嗎?   ★2022年漢諾威哲學研究所.最佳哲學圖書獎★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淬鍊最灰暗複雜情感的光亮之作   唯有為自己的孤獨負責,才能找到生命的歸屬——   「我們今日面對的並非孤獨感愈來愈重,而是獨處的機會太少。」 孤獨向來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儘管事實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孤獨。在安靜無聲的家中、在空蕩的午後公園裡、在熱鬧的陌生派對上,甚至走在繁忙街道上被人群包圍時,都可能感到孤獨。就像許多流行歌曲都低聲唱著,我們內心有多孤獨……   ☆協助自我理解、釐清孤獨成因與排解孤獨感的思想工具書☆ 《孤獨的哲學》借鑒哲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區分不同類型的孤獨,分析了孤獨的心理和社會特徵,也討論孤獨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以及身心健康,並提出了數項值得深究的思考:   ①孤獨、單獨與獨處三者有何異同? ②孤獨是一種現象,還是一種情感? ③擁有愛情與友情,就不孤獨了嗎? ④幸福是能為自己的孤獨負起責任?   本書更提出: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不是我們有太多的孤獨,而是太少的獨處。作者認為身處孤獨時刻,實際上能讓我們更深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立足在世界的什麼位置。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自由、孤獨、謊言、恐懼、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大量引用自古到今的哲學論述、做全面的概念分析,更以貼近讀者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細膩而共情的闡述關於孤獨經驗的發現。 ●打破大眾對孤獨的成見,彙整各方資料一步一步推導出年紀、性別、時代、個人主義、社群網路、新聞媒體等與孤獨的關係和影響層面。 ●給予讀者面對孤獨的思考基礎、協助自我發現、建立個人邏輯,進而理解孤獨、享受獨處。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孤獨的哲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3/12/27 出版

我們真的活在最孤獨的時代嗎?   ★2022年漢諾威哲學研究所.最佳哲學圖書獎★ 挪威當代哲學家史文德森淬鍊最灰暗複雜情感的光亮之作   唯有為自己的孤獨負責,才能找到生命的歸屬——   「我們今日面對的並非孤獨感愈來愈重,而是獨處的機會太少。」 孤獨向來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儘管事實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孤獨。在安靜無聲的家中、在空蕩的午後公園裡、在熱鬧的陌生派對上,甚至走在繁忙街道上被人群包圍時,都可能感到孤獨。就像許多流行歌曲都低聲唱著,我們內心有多孤獨……   ☆協助自我理解、釐清孤獨成因與排解孤獨感的思想工具書☆ 《孤獨的哲學》借鑒哲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區分不同類型的孤獨,分析了孤獨的心理和社會特徵,也討論孤獨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以及身心健康,並提出了數項值得深究的思考:   ①孤獨、單獨與獨處三者有何異同? ②孤獨是一種現象,還是一種情感? ③擁有愛情與友情,就不孤獨了嗎? ④幸福是能為自己的孤獨負起責任?   本書更提出: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不是我們有太多的孤獨,而是太少的獨處。作者認為身處孤獨時刻,實際上能讓我們更深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立足在世界的什麼位置。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家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自由、孤獨、謊言、恐懼、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面,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從而構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大量引用自古到今的哲學論述、做全面的概念分析,更以貼近讀者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細膩而共情的闡述關於孤獨經驗的發現。 ●打破大眾對孤獨的成見,彙整各方資料一步一步推導出年紀、性別、時代、個人主義、社群網路、新聞媒體等與孤獨的關係和影響層面。 ●給予讀者面對孤獨的思考基礎、協助自我發現、建立個人邏輯,進而理解孤獨、享受獨處。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家住垃圾山:孟買拾荒者的愛與失去

木馬文化  出版
2023/02/08 出版

一則揭露消費神話黑暗面的故事 見證現代生活的欲望如何滋養垃圾山 以及在此成家的人們,如何於掙扎中催生出信念與愛 「我將垃圾山視為現代生活的揭露,我們對欲望無盡的追求只是讓垃圾山不斷擴大,卻看不見被我們丟棄的物品所創造出的世界。」 ──作者 索米雅.羅伊 維塔貝.坎伯勒在城市邊緣的垃圾山上工作,需要向基金會貸款。基金會提供小額低利貸款,協助市內最貧窮的居民發展事業。我擔心她要如何用她那奇特的生意來償還借款:「如果你只能賣雙手收集到的東西,那我們的貸款要如何幫助你發展?」 維塔貝迅速反駁:「垃圾會有減少的一天嗎?」她在孟買飛快成長的產業工作,並表示願意帶我去看他們取之不盡的山。 ──本書摘文 迪歐納山占地一百三十公頃、十八層樓高,是印度全國規模最大的垃圾山,矗立在孟買郊區已經一百二十個年頭。 最年長的拾荒者還記得這裡曾經平坦的樣子。終年不止的垃圾車隊滋養群山,也吸引了懷抱「孟買夢」的人前來。他們搭起搖搖欲墜的家,在惡劣的環境工作,希望從此發家致富。幾十年過去了,有人一夕發財轉瞬樓塌,有人加入幫派鋌而走險,還有人深信自己被山區鬼魂糾纏、不得超脫;垃圾山的陰影長存每個人心中,沒有人能真正離開。在他們搖晃不穩、一無所得的人生中,只有愛是唯一恆定不變的,也是他們僅所擁有的。 二○一六年的一場大火,讓孟買市府注意到這個長年隱藏起來的世界,因而採取嚴厲的控制措施。山的財富銳減,並衝擊拾荒者的家園與生活…… 作者索米雅‧羅伊以八年時間走入迪歐納鎮區,如實記錄四個家庭在垃圾山下展開的生活與事業,並爬梳這項人工奇觀的進程,從英國殖民者建立此地的歷史,到市政當局對其公安與公害問題徒勞無功的嘗試。索米雅於書中隱身在一旁,以帶領讀者走入這個拾荒者從丟棄的物品創建的家園與生活。本書所描寫的,是迪歐納垃圾鎮區及隱身於山影下的人生,也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正發生的故事。 「如果只讀一本關於印度的書,就讀這本。」 ──「普立茲釋義性報導獎」得主 吉塔.阿南德(Geeta Anand)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家住垃圾山

木馬文化  出版
2023/02/08 出版

一則揭露消費神話黑暗面的故事 見證現代生活的欲望如何滋養垃圾山 以及在此成家的人們,如何於掙扎中催生出信念與愛 「我將垃圾山視為現代生活的揭露,我們對欲望無盡的追求只是讓垃圾山不斷擴大,卻看不見被我們丟棄的物品所創造出的世界。」 ──作者 索米雅.羅伊 維塔貝.坎伯勒在城市邊緣的垃圾山上工作,需要向基金會貸款。基金會提供小額低利貸款,協助市內最貧窮的居民發展事業。我擔心她要如何用她那奇特的生意來償還借款:「如果你只能賣雙手收集到的東西,那我們的貸款要如何幫助你發展?」 維塔貝迅速反駁:「垃圾會有減少的一天嗎?」她在孟買飛快成長的產業工作,並表示願意帶我去看他們取之不盡的山。 ──本書摘文 迪歐納山占地一百三十公頃、十八層樓高,是印度全國規模最大的垃圾山,矗立在孟買郊區已經一百二十個年頭。 最年長的拾荒者還記得這裡曾經平坦的樣子。終年不止的垃圾車 隊滋養群山,也吸引了懷抱「孟買夢」的人前來。他們搭起搖搖欲墜的家,在惡劣的環境工作,希望從此發家致富。幾十年過去了,有人一夕發財轉瞬樓塌,有人加入幫派鋌而走險,還有人深信自己被山區鬼魂糾纏、不得超脫;垃圾山的陰影長存每個人心中,沒有人能真正離開。在他們搖晃不穩、一無所得的人生中,只有愛是唯一恆定不變的,也是他們僅所擁有的。 二○一六年的一場大火,讓孟買市府注意到這個長年隱藏起來的世界,因而採取嚴厲的控制措施。山的財富銳減,並衝擊拾荒者的家園與生活…… 作者索米雅‧羅伊以八年時間走入迪歐納鎮區,如實記錄四個家庭在垃圾山下展開的生活與事業,並爬梳這項人工奇觀的進程,從英國殖民者建立此地的歷史,到市政當局對其公安與公害問題徒勞無功的嘗試。索米雅於書中隱身在一旁,以帶領讀者走入這個拾荒者從丟棄的物品創建的家園與生活。本書所描寫的,是迪歐納垃圾鎮區及隱身於山影下的人生,也是在世界其它地方正發生的故事。 「如果只讀一本關於印度的書,就讀這本。」 ──「普立茲釋義性報導獎」得主 吉塔.阿南德(Geeta Anand)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月經不平等:一段女性身體的覺醒之路(二版)

木馬文化  出版
2022/10/05 出版

★第一本全方位談論「月經」的專著,含括神話宗教、社會文化與醫學新知 ★重新思考女性身體,破除月經汙名,終結月經貧窮,發展月經平權必讀之作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 我們究竟是怎麼把代表生之禮讚的月經,扭曲成一則髒話或詛咒? ──光明正大談論月經的時刻已經到來! 每個女性一生會在40年間經歷約400次月經,這個按時報到的生理現象再自然不過, 但為什麼人們提到它,常像是說起一件不可告人的祕密,小心翼翼? ▎什麼是「月經禁忌」?你我都不陌生~ →有各種代稱:那個、大姨媽、好朋友、例假、MC……就是不稱其名。 →宗教經典裡總說經血不潔,而依照民俗,月經來的女性不准拿香、不准進廟。 →人們多半私下輕聲求借生理用品,不好意思像需要ok繃那樣公開詢問。 ▎「現在哪還有月經汙名化!」──這是真的嗎? →馬拉松選手參賽時運動褲經血外漏的照片,招致網路上的激烈反彈與攻擊…… →「她又發神經了,真是受不了,一定是她那個來了!」 →「請什麼生理假,有那麼不舒服嗎?不會是裝的吧?」 無法談論自己的身體,是一種最有效的壓迫形式。 對月經的靜默不語,即是對女性生命的不以為意、視若無睹。 本書揭示歷來關於月經的諸多傳說、迷信,以及至今依舊滲透大眾內心的偏見。 月經汙名化令男性對創造人類生命的生理現象懵懂無知,對經血有無來由的反感; 令女性難以安心且清楚談論自己身體狀態,以致相關病痛未獲得足夠的醫療支持。 作者從神話宗教的意蘊出發,談及生理用品的潛藏風險與推陳出新,再到醫學知識的遞進,引領讀者思索各種長久以來被隱而不見的月經議題;她更不吝分享自己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個人生命經驗,包括初經的懵懂、經痛的折磨、避孕的選擇,乃至子宮手術與人工受孕的歷程,因此,本書也是她回顧自身40年月經生涯的追憶錄,深深引發女性讀者的感同身受。 本書為所有流著血、流過血、即將流血的女性,也為所有身而為人的男性而寫。 邀請你參與這場平和又流血的革命── 理解、鬆綁、拆除那些對於月經錯綜複雜的情緒與認知, 讓我們不再尷尬、不再無知,坦然自如地談論生命的真實。 #關於月經,你知道的有多少? ‧人類為什麼會有月經?只有人需要每月增厚的子宮內膜嗎? ‧月經來潮的女性有如煉金術般的轉換能力,能讓酒變酸、讓肉腐壞? ‧男人也會有「月經」?神話與宗教中,男性的割禮之血是對應女性月經之血的某種替代象徵。 ‧衛生棉成分曾驗出劇毒戴奧辛!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用品,或者,可以自在放血流? ‧歇斯底里到底存不存在?什麼是男女的荷爾蒙不公?男性就沒有情緒化的時候嗎? ‧可樂的課稅竟然比做為必需品的生理用品更低?終結月經貧窮是人權議題! ‧你的經痛是「經前症候群」,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致?別輕忽不論而耽誤治療。 ‧經血真的可以救命!據最新生物科學研究,經血裡有幹細胞。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月經不平等

木馬文化  出版
2022/10/05 出版

★第一本全方位談論「月經」的專著,含括神話宗教、社會文化與醫學新知 ★重新思考女性身體,破除月經汙名,終結月經貧窮,發展月經平權必讀之作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 我們究竟是怎麼把代表生之禮讚的月經,扭曲成一則髒話或詛咒? ──光明正大談論月經的時刻已經到來! 每個女性一生會在40年間經歷約400次月經,這個按時報到的生理現象再自然不過, 但為什麼人們提到它,常像是說起一件不可告人的祕密,小心翼翼? ▎什麼是「月經禁忌」?你我都不陌生~ →有各種代稱:那個、大姨媽、好朋友、例假、MC……就是不稱其名。 →宗教經典裡總說經血不潔,而依照民俗,月經來的女性不准拿香、不准進廟。 →人們多半私下輕聲求借生理用品,不好意思像需要ok繃那樣公開詢問。 ▎「現在哪還有月經汙名化!」──這是真的嗎? →馬拉松選手參賽時運動褲經血外漏的照片,招致網路上的激烈反彈與攻擊…… →「她又發神經了,真是受不了,一定是她那個來了!」 →「請什麼生理假,有那麼不舒服嗎?不會是裝的吧?」 無法談論自己的身體,是一種最有效的壓迫形式。 對月經的靜默不語,即是對女性生命的不以為意、視若無睹。 本書揭示歷來關於月經的諸多傳說、迷信,以及至今依舊滲透大眾內心的偏見。 月經汙名化令男性對創造人類生命的生理現象懵懂無知,對經血有無來由的反感; 令女性難以安心且清楚談論自己身體狀態,以致相關病痛未獲得足夠的醫療支持。 作者從神話宗教的意蘊出發,談及生理用品的潛藏風險與推陳出新,再到醫學知識的遞進,引領讀者思索各種長久以來被隱而不見的月經議題;她更不吝分享自己從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個人生命經驗,包括初經的懵懂、經痛的折磨、避孕的選擇,乃至子宮手術與人工受孕的歷程,因此,本書也是她回顧自身40年月經生涯的追憶錄,深深引發女性讀者的感同身受。 本書為所有流著血、流過血、即將流血的女性,也為所有身而為人的男性而寫。 邀請你參與這場平和又流血的革命── 理解、鬆綁、拆除那些對於月經錯綜複雜的情緒與認知, 讓我們不再尷尬、不再無知,坦然自如地談論生命的真實。 #關於月經,你知道的有多少? ‧人類為什麼會有月經?只有人需要每月增厚的子宮內膜嗎? ‧月經來潮的女性有如煉金術般的轉換能力,能讓酒變酸、讓肉腐壞? ‧男人也會有「月經」?神話與宗教中,男性的割禮之血是對應女性月經之血的某種替代象徵。 ‧衛生棉成分曾驗出劇毒戴奧辛!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用品,或者,可以自在放血流? ‧歇斯底里到底存不存在?什麼是男女的荷爾蒙不公?男性就沒有情緒化的時候嗎? ‧可樂的課稅竟然比做為必需品的生理用品更低?終結月經貧窮是人權議題! ‧你的經痛是「經前症候群」,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致?別輕忽不論而耽誤治療。 ‧經血真的可以救命!據最新生物科學研究,經血裡有幹細胞。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江婉琦  著
木馬文化  出版
2022/10/05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二〇二〇年願景工程點閱率冠軍報導 榮獲二〇二一年國藝會創作補助 誠品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金石堂書店當月選書   「當我們回到個人與日常, 最後會發現啊!那也是我。」   「當移工直播的時候,他可以說話,表達自己。那一刻才終於不是一枚勞動力,而是個完整的人。」—〈移工怎麼都在直播?〉   移工怎麼都在直播?為什麼喜歡改車? 在臺灣怎麼交朋友?為什麼移工都在臺北車站圍圈圈? 照顧臺灣長輩的看護不能休假?移工來臺灣都是為了賺錢?   工廠到漁船上,從臺東部落到屏東東港,在今日全臺灣各行各業都少不了移工朋友協助與支持。作者江婉琦,以多年的田野訪談,腳踏實地走入移工日常生活中。一起聽移工朋友們的笑與淚,一同感受那些真實的情緒與渴望。   難得休假時與朋友相聚,想說話時開直播、喜歡流星花園、渴望談戀愛、唱臺語歌、跳舞、趁著倒垃圾的十五分鐘交同鄉朋友、與照護的臺灣阿嬤情感深厚,參加臺灣的民俗祭典……當然也會想家、懷念在故鄉的小孩,這些需求並不特別,只是過去我們缺少機會好好聽移工說自己的情感與故事。   本書不激憤血淚也不艱澀理論,像是聽移工朋友聊天,說說自己來臺灣發生的故事。 當放下成見與刻板印象,會發覺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邊。   「最後,這是一本看了不會令人憤慨的移工書,卻讓人進入移工的日常,那些好的、不壞的、普普通通的生命裡,一同晃遊轉移與生活著。」—林楷倫(真心純情好魚販)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2/03/03 出版

EVERYBODY GO & FIGHT! 性別平權從來就不是一場只屬於女性的抗爭   「至今我讀過對女性主義最準確、最簡單、最清晰的描述。」   ★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瑞典發放給全國16歲高中生每人一冊 ★改編自TEDx talk知名演講,Youtube瀏覽次數超過700萬 ★《紐約時報》暢銷書、翻譯超過三十多種語言,好評再刷不斷   你們真的了解什麼是女性主義嗎?   「當我十六歲時,我壓根不知道『女性主義』是什麼意思。 不過,當時我已開始實踐『女性主義』的精神了。」──阿迪契   性別運動發展至今,不平等問題仍持續存在。然而要做出改變,這個社會不只是需要女性的力量,若你相信性別平權,就該大聲疾呼:「我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   別讓性別定義自己!   我們應該以自己的模樣來界定自己,而不是依據性別。 中性的女孩又怎樣,陰柔也可以是男性的氣質。 讀了這本書後你會發現,性別價值遠比你我想像得還來得多元且豐富。   「性別規定我們應當怎樣,而非認可我們就是怎樣,這也正是問題所在。請你想想,如果我們無需背負性別期望的重擔,我們會多麼快樂、多麼坦然地面對真實。」   突破社會上性別刻板的窠臼,你也可以是名女性主義者。     一部二十一世紀的女性主義宣言, 給所有年輕的心。   女性主義者既不是一個特定標籤的族群,更不是特定國家、特定族群、特定性別、特定年齡層女性所專有。相信性別平等,願意一起在日常中實踐的女人男人,你與我,都應該是女性主義者。──楊翠   本書特色 1.改編自TEDxtalk上的知名演講,作者為知名小說家,以多個故事來談論深切議題,內容深入淺出,成為最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性別書籍之一。 2.出版後即成為歐美學校指定教學用書,已翻譯超國三十種語言。瑞典曾發放給全國高中生一人一冊,可見其用以推廣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3.歌手碧昂絲曾引用書裡的文字加入歌曲,並與作者阿迪契共同入圍葛萊美獎「年度專輯」。   獲獎紀錄 ●2003年 榮獲歐‧亨利獎 ●2004年 布克獎提名 ●2005年 大英國協圖書獎最佳新人獎、最佳首部小說獎 ●2007年 筆會PEN Beyond Margins獎 Orange Broadband ●2008年 入圍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 讀者文摘年度最佳作者獎 奈及利亞:年度最佳人物 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麥克‧阿瑟天才獎」 ●2013年 獲選《BBC》、《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2014年 美國國家書卷獎小說獎 英語寫作女性代表榮譽「百利女性小說獎」 ●2015年 《時代雜誌》百大人物 與碧昂絲以共同作者身分入圍葛萊美獎「年度專輯」  ●2018年 PEN Pinter獎  ●2019年 以小說《半輪黃日》獲選《衛報》二十一世紀百大好書 ●2020年 百利女性小說獎二十五週年,讀者票選最大贏家

79 特價2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後來,我告了報社老闆:一本直擊新聞製造內幕的前總編輯回憶錄

木馬文化  出版
2021/12/08 出版

對從業二十多年的資深新聞記者來說, 最險惡的新聞現場,不在阿富汗、北韓等地── 而在總編輯辦公室!   ★西班牙新聞業最不樂見出版的一本書,頂尖跨國製片公司影視改編中 ★一段捍衛新聞獨立性、決心抗衡政經勢力宰制的戰鬥人生 ★西班牙大報《世界報》前總編的良心告白!好奇新聞製造真相者必讀   新聞媒體信誓旦旦地說,他們會告訴你真相; 這位前總編輯將告訴你,什麼是新聞媒體的「真相」。   「我永遠和記者與讀者站在同一陣線。 該我離開這裡的那天,我的背包會與今天帶來的一樣,輕盈沒負擔。」 ──大衛.希門內斯的總編就任演說   大衛‧希門內斯成為《世界報》總編輯之前,二十年來奔走於世界各地的戰爭、災難及革命現場,發出一則則新聞報導。但他沒萬萬想到,回到報社總部擔任總編,才讓他真正涉身最槍林彈雨的新聞製造現場,看見那些不可告人的「真相」:   #「樞機」這位老謀深算的上司令人疲於應付:表面說支持數位轉型改革,卻不給資源;一再干預新聞報導內容,為權貴朋友們說情;甚至利用裁員策略,讓總編裡外不是人。 #「當權派」始終如揮之不去的頂上烏雲:舉凡政治人物、財閥總裁,每天傳來無止境的抗議訊息,並透過利誘、脅迫等種種手段,從不放棄插手控制新聞走向。 #報社內的人事政治也一樣棘手:守舊的「貴族們」不思長進;野心勃勃的「副座」隨時想奪位;「鼠輩」記者自甘墮落收取外部好處,還以在社內散布流言為樂。   大衛‧希門內斯以獨特視角,闡述他如何度過在報社編輯總部裡的那一年。擔任總編輯,原本是令人心生嚮往的挑戰,但後來,卻漸漸演變成一場維護新聞獨立性的防衛戰。在作者筆下,操控一國運作的各方派系勢力盡顯無疑:國家總理、王室成員、政府部會首長、政治人物、企業財閥──當然,還有新聞媒體與記者們。他以犀利的文字,描繪出這些力量如何盤根錯節地交織成新聞業內最幽暗的祕密,充分解釋了新聞媒體與權貴人士之間如何相互運作著「恩惠遊戲」──以及不願意參加這項遊戲的人(如他本人),究竟得付出什麼代價。   作者不僅如實寫出他與上述各路人馬斡旋交鋒的受創與致勝經驗,與此同時,身為總編輯的他還要因應當前全球新聞業所共同面臨的考驗:讀者流失、數位轉型、罷工、裁員──這些危機他一項也都沒少碰上。   本書是作者的深刻自白,是來自西班牙大報之一的總編輯辦公室的現場紀實,歷歷在目地刻畫出一位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面對的倫理道德、人際關係、人性考驗等兩難境遇。   ‧從編輯台後的祕密交易,一路直探組織內核的腐敗氣息,新聞媒體的祕辛與詭計無所遁形,更清楚感受各方勢力如何共同形塑「媒體第四權」。 ‧作者寫志業的實踐,寫抉擇的艱難,更寫重重人性考驗中的莫忘初衷,細述在龐大組織中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者的心情。   「現在換作是我,也願意與我們駐外記者之中任一人交換,將總編輯室裡該做的事都留給他,換我前往世界上衝突最嚴重的地方採訪──在那些地方,人們幹壞事,為的是比升職要嚴重許多的事,而且你會比較清楚知道子彈是從哪飛來。」──大衛‧希門內斯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後來,我告了報社老闆

木馬文化  出版
2021/12/08 出版

對從業二十多年的資深新聞記者來說, 最險惡的新聞現場,不在阿富汗、北韓等地── 而在總編輯辦公室!   ★西班牙新聞業最不樂見出版的一本書,頂尖跨國製片公司影視改編中 ★一段捍衛新聞獨立性、決心抗衡政經勢力宰制的戰鬥人生 ★西班牙大報《世界報》前總編的良心告白!好奇新聞製造真相者必讀   新聞媒體信誓旦旦地說,他們會告訴你真相; 這位前總編輯將告訴你,什麼是新聞媒體的「真相」。   「我永遠和記者與讀者站在同一陣線。 該我離開這裡的那天,我的背包會與今天帶來的一樣,輕盈沒負擔。」 ──大衛.希門內斯的總編就任演說   大衛‧希門內斯成為《世界報》總編輯之前,二十年來奔走於世界各地的戰爭、災難及革命現場,發出一則則新聞報導。但他沒萬萬想到,回到報社總部擔任總編,才讓他真正涉身最槍林彈雨的新聞製造現場,看見那些不可告人的「真相」:   #「樞機」這位老謀深算的上司令人疲於應付:表面說支持數位轉型改革,卻不給資源;一再干預新聞報導內容,為權貴朋友們說情;甚至利用裁員策略,讓總編裡外不是人。 #「當權派」始終如揮之不去的頂上烏雲:舉凡政治人物、財閥總裁,每天傳來無止境的抗議訊息,並透過利誘、脅迫等種種手段,從不放棄插手控制新聞走向。 #報社內的人事政治也一樣棘手:守舊的「貴族們」不思長進;野心勃勃的「副座」隨時想奪位;「鼠輩」記者自甘墮落收取外部好處,還以在社內散布流言為樂。   大衛‧希門內斯以獨特視角,闡述他如何度過在報社編輯總部裡的那一年。擔任總編輯,原本是令人心生嚮往的挑戰,但後來,卻漸漸演變成一場維護新聞獨立性的防衛戰。在作者筆下,操控一國運作的各方派系勢力盡顯無疑:國家總理、王室成員、政府部會首長、政治人物、企業財閥──當然,還有新聞媒體與記者們。他以犀利的文字,描繪出這些力量如何盤根錯節地交織成新聞業內最幽暗的祕密,充分解釋了新聞媒體與權貴人士之間如何相互運作著「恩惠遊戲」──以及不願意參加這項遊戲的人(如他本人),究竟得付出什麼代價。   作者不僅如實寫出他與上述各路人馬斡旋交鋒的受創與致勝經驗,與此同時,身為總編輯的他還要因應當前全球新聞業所共同面臨的考驗:讀者流失、數位轉型、罷工、裁員──這些危機他一項也都沒少碰上。   本書是作者的深刻自白,是來自西班牙大報之一的總編輯辦公室的現場紀實,歷歷在目地刻畫出一位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面對的倫理道德、人際關係、人性考驗等兩難境遇。   ‧從編輯台後的祕密交易,一路直探組織內核的腐敗氣息,新聞媒體的祕辛與詭計無所遁形,更清楚感受各方勢力如何共同形塑「媒體第四權」。 ‧作者寫志業的實踐,寫抉擇的艱難,更寫重重人性考驗中的莫忘初衷,細述在龐大組織中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者的心情。   「現在換作是我,也願意與我們駐外記者之中任一人交換,將總編輯室裡該做的事都留給他,換我前往世界上衝突最嚴重的地方採訪──在那些地方,人們幹壞事,為的是比升職要嚴重許多的事,而且你會比較清楚知道子彈是從哪飛來。」──大衛‧希門內斯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失控的努力文化: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木馬文化  出版
2021/11/03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為什麼我們努力工作,沒有換得快樂, 反而像是關進了生產力牢籠裡? ──我們真的不必時時刻刻對自己喊加油 「追求生產力」讓我們有安全感,但誰說凡事「努力」一定不會錯? 小心!它可能就是令你過度耗損的枷鎖! ◆Check!以下症狀你有幾項: ‧認為該將清醒的時間全部投入有生產力的事,才不算浪費? ‧常常把工作帶回家,休假總是用不完,越積越多? ‧一閒下來就心慌、有罪惡感?老想找事做,填滿行程? ‧下班時間仍忍不住打開電子信箱回信,在工作群組上二十四小時待命? ‧有各種時間管理或記錄APP,以求提升工作、學習、飲食、運動、作息的效率? #二十世紀經濟學家凱因斯曾預言2030年人們將一週只需工作15小時# →如今我們有無人機、電腦、網路、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為什麼我們還是忙碌不堪? #曾經,有閒暇時間是高收入階級的身分象徵#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忙碌反倒取代休閒成為「榮譽勳章」,成為成功人士的地位標誌? 你我都被困在要求不停提升效率的文化體制裡 不知不覺努力過了頭,沒活出更幸福的人生,還自傷而不自知 →為什麼我們閒不下來? 作者瑟列斯特.赫莉在本書中提出,身在過度重視生產力的文化中,我們扭曲了對時間的感知:相信「時間就是金錢」,不容浪費,空閒時間開始令人覺得有壓力,人們打從心底擔憂他們沒賺到的錢;而且,當人越是有錢,時間就越昂貴。我們因而漸漸忽視「閒暇」的重要性,也一點一滴失去創造力、同理心以及歸屬感…… →「追求時時刻刻都有生產力」是有害的 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習慣用各種清單、表格、APP安排工作與私人行程,記錄飲食與運動等成效;結果卻行程滿檔、一閒就心慌,不時擔心自己的一切努力是否還不夠,甚至,即使已「能者過勞」,仍質疑是自己效率不彰……我們崇尚效率,執迷於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時間好好思考真正的目標:什麼是我們想過的理想生活? →停下來!別讓「效率」綁架你的人生 作者從自身過度努力的經歷出發,對工作的意義提出質問,並從歷史和社會學觀點進行考察,描繪出勤奮的努力文化如何被形塑而成;更援引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的研究,明確指出人類的大腦需要放空、沉澱,才能真正地充電、運作。 本書更校正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給予「空閒時間」正確的評價。作者強調,想充分利用每一分鐘時間的欲望,導致我們執迷於快速解決問題,但「效率」只是手段,不該本末倒置,而迷失了真正的目標: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創造出人際關係優先於生產力的文化。 →幸福的生活是在勞動與閒暇之間保持平衡 即使改善自我是件好事,但用不著時時刻刻想辦法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唯有戒除對效率與生產力的成癮,才能達到真正的身心平衡。對此,書中也提供取回生活主導權的六項建議,幫助你停止不必要的自我消耗。當我們容許自己擁有「閒暇」,放下對效率和生產力的執迷,將更有創意與洞察力,也將更能與人建立幸福的歸屬感。 ◆打破生產力迷思: ‧努力工作更有生產力?→過度工作反而影響工作表現! ‧努力工作能賺更多錢?→獲利未必真的反應在你的薪水上、進到你的口袋! ‧努力工作有助於升遷?→調查顯示,休假天數多的人比起休假更少的人更有可能加薪! ‧薪水比較高未必比較快樂。在滿足基本需求後,更能令人快樂的,是閒暇的時間。 ‧科技未必使真正提升效率,而是創造出「有效率的錯覺」。 ‧追求效率可能讓人失去變通與適應的彈性,變得更脆弱。 ◆邁向身心平衡的解決之途: ‧培養需要大量時間的嗜好:繡個不賣人的十字繡、做好幾隻天竺鼠車車的羊毛氈。 ‧提升「時間知覺」:清楚自己的時間規劃,能更感受到時間的充裕。 ‧建立真正的人際連結:社交接觸是人的天性,能讓你感覺更舒服和減輕壓力。 ‧隨機行善:就算只是小事一樁,也能觸發腦內啡的釋放,有助於阻斷疼痛和產生欣快感。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失控的努力文化

木馬文化  出版
2021/11/03 出版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為什麼我們努力工作,沒有換得快樂, 反而像是關進了生產力牢籠裡? ──我們真的不必時時刻刻對自己喊加油 「追求生產力」讓我們有安全感,但誰說凡事「努力」一定不會錯? 小心!它可能就是令你過度耗損的枷鎖! ◆Check!以下症狀你有幾項: ‧認為該將清醒的時間全部投入有生產力的事,才不算浪費? ‧常常把工作帶回家,休假總是用不完,越積越多? ‧一閒下來就心慌、有罪惡感?老想找事做,填滿行程? ‧下班時間仍忍不住打開電子信箱回信,在工作群組上二十四小時待命? ‧有各種時間管理或記錄APP,以求提升工作、學習、飲食、運動、作息的效率? #二十世紀經濟學家凱因斯曾預言2030年人們將一週只需工作15小時# →如今我們有無人機、電腦、網路、洗碗機、掃地機器人,為什麼我們還是忙碌不堪? #曾經,有閒暇時間是高收入階級的身分象徵#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忙碌反倒取代休閒成為「榮譽勳章」,成為成功人士的地位標誌? 你我都被困在要求不停提升效率的文化體制裡 不知不覺努力過了頭,沒活出更幸福的人生,還自傷而不自知 →為什麼我們閒不下來? 作者瑟列斯特.赫莉在本書中提出,身在過度重視生產力的文化中,我們扭曲了對時間的感知:相信「時間就是金錢」,不容浪費,空閒時間開始令人覺得有壓力,人們打從心底擔憂他們沒賺到的錢;而且,當人越是有錢,時間就越昂貴。我們因而漸漸忽視「閒暇」的重要性,也一點一滴失去創造力、同理心以及歸屬感…… →「追求時時刻刻都有生產力」是有害的 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習慣用各種清單、表格、APP安排工作與私人行程,記錄飲食與運動等成效;結果卻行程滿檔、一閒就心慌,不時擔心自己的一切努力是否還不夠,甚至,即使已「能者過勞」,仍質疑是自己效率不彰……我們崇尚效率,執迷於快速解決問題,卻沒時間好好思考真正的目標:什麼是我們想過的理想生活? →停下來!別讓「效率」綁架你的人生 作者從自身過度努力的經歷出發,對工作的意義提出質問,並從歷史和社會學觀點進行考察,描繪出勤奮的努力文化如何被形塑而成;更援引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的研究,明確指出人類的大腦需要放空、沉澱,才能真正地充電、運作。 本書更校正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給予「空閒時間」正確的評價。作者強調,想充分利用每一分鐘時間的欲望,導致我們執迷於快速解決問題,但「效率」只是手段,不該本末倒置,而迷失了真正的目標: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創造出人際關係優先於生產力的文化。 →幸福的生活是在勞動與閒暇之間保持平衡 即使改善自我是件好事,但用不著時時刻刻想辦法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唯有戒除對效率與生產力的成癮,才能達到真正的身心平衡。對此,書中也提供取回生活主導權的六項建議,幫助你停止不必要的自我消耗。當我們容許自己擁有「閒暇」,放下對效率和生產力的執迷,將更有創意與洞察力,也將更能與人建立幸福的歸屬感。 ◆打破生產力迷思: ‧努力工作更有生產力?→過度工作反而影響工作表現! ‧努力工作能賺更多錢?→獲利未必真的反應在你的薪水上、進到你的口袋! ‧努力工作有助於升遷?→調查顯示,休假天數多的人比起休假更少的人更有可能加薪! ‧薪水比較高未必比較快樂。在滿足基本需求後,更能令人快樂的,是閒暇的時間。 ‧科技未必使真正提升效率,而是創造出「有效率的錯覺」。 ‧追求效率可能讓人失去變通與適應的彈性,變得更脆弱。 ◆邁向身心平衡的解決之途: ‧培養需要大量時間的嗜好:繡個不賣人的十字繡、做好幾隻天竺鼠車車的羊毛氈。 ‧提升「時間知覺」:清楚自己的時間規劃,能更感受到時間的充裕。 ‧建立真正的人際連結:社交接觸是人的天性,能讓你感覺更舒服和減輕壓力。 ‧隨機行善:就算只是小事一樁,也能觸發腦內啡的釋放,有助於阻斷疼痛和產生欣快感。

特價252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如何做一本書: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了解書的架構,重新認識一本書

木馬文化  出版
2021/06/30 出版

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 解剖一本書,認識書的架構,開發閱讀新樂趣   ◎書衣原本的作用竟然是包裝紙! ◎該不該先讀序?會不會爆雷? ◎要依照目錄上的順序看書嗎? ◎題辭、獻辭與書的內容有什麼關聯?   書是各種知識與感受的載體,除了主要的文本,組成一本書還有哪些構件? 它們被創建的時空背景是什麼?人們又是如何拼架起一本本實體書?   將一本書解剖開來會是什麼樣子? 在正文周圍,不論在頁面上點綴邊緣,或是在書首、書尾包夾正文, 還存在著十多種其他副文本:序、頁碼、書眉、獻詞、註腳、版權頁和勘誤表, 它們各有特色與生動的發展過程。   而書本封面雖然印著作者大名,但每一本書都是一連串合作的總和: 出版者、編輯者、印刷者、設計者,甚至律師、圖書館員, 眾人成就了一本又一本由傳統與創新的概念堆疊出來的讀物。   本書是一趟書籍史的豐富之旅。 將書拆解,利用二十二個章節,述說每個書本構件的故事: 從標題扉頁到封裡頁;從書衣到索引,以及中間幾乎所有環節; 涵蓋的歷史範圍,從手抄本、印刷術發明、紙本書普及,討論到數位時代。 盼能提供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些隱藏在書本中、我們視而不見的元素。   本書特色   翻開《如何做一本書》,你會看到許多珍貴的圖片,以及註解、參考資料。乍看之下會以為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書。其實不然。   細讀行文,會發現這本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企劃出版的書,是一本些微的學術味,加了英式幽默與慧黠的書。用意是告訴讀者,每一本你捧讀在書上的書,為什麼除了正文之外,還需要這麼多配件(書衣、序、引言、獻詞、目錄、版權頁等等)?是哪些因素促使這些配件出現?而所有這些配件對閱讀與理解一本書有哪些幫助?   為了說明組成一本書的「配件」史,本書集合印刷術、書籍裝幀、文化史、文學史領域的專家,也讓這本書與先前台灣書市曾經出版過的、談書的歷史的書大不相同。   其他書多半以年代作為區分,談書籍隨著印刷術的演進所產生的改變。本書既是書籍的配件史;也像是把一本書從裡到外解剖開來,看組成一本書需要哪些內容。   於是我們會讀到許多有趣的描述: 【關於序】序是自相矛盾的體裁,出現在主文本之前,但往往在文本完成後才寫成。 【關於書衣】書衣到底是什麼,是可丟棄的包裝紙?還是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關於目錄】你會從哪裡開始讀一本書?很可能你翻開這本書,略過引言,翻到目錄,挑了某一章開始讀。有可能是這一章,也可能是其他章。也許,就在來來回回之間,你看完了整本書,不是從頭讀到尾,但是按照你自己選擇的路徑。   閱讀本書,可以瞭解這些圍繞正文而生的配件對閱讀一本書有哪些幫助之外,還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出版產業鏈——內容提供者(作者、編輯)、製造商(印刷、裝幀設計)、通路(書商)——如何通力合作,將一本書詮釋到位,送到讀者手上。《如何做一本書》忠實呈現書是集體智慧的結合體,且還在進化中。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非良心豬肉:加工肉品如何變成美味毒藥

木馬文化  出版
2021/06/09 出版

●揭露肉品添加物祕史與風險的良心之作● WHO:每日50克加工肉品,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增加18% 別讓「亞硝酸鹽」威脅你的健康! 你或許知道:亞硝酸鹽本身不是致癌物。 但你可能不知道:亞硝酸鹽在肉品中更易形成「N-亞硝基化合物」, 包含強力致癌物質「亞硝胺」。 業者們聲稱亞硝酸鹽有其必要,但你敢放膽一賭嗎? 或者,我們可以追求製程更令人安心的加工肉品? 香腸、火腿、培根、熱狗…… 加工肉品滋味鮮美,為何卻蒙上致癌陰影? 2015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品明文列為「一級致癌物」,指出每日食用50克,便提高18%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事實真相為何?本書作者長年關注肉品加工議題,細細梳理歷往諸多爭端脈絡,帶我們直視亞硝酸鹽的美麗與危險。 ▍為了「避免肉毒桿菌中毒」? 業者告訴我們:若不添加亞硝酸鹽,加工豬肉就有「肉毒桿菌中毒」的致命風險。但作者舉出有力反證:品質享譽國際的帕爾馬火腿,自1990年代便正式禁用硝酸鹽與亞硝酸鹽,遵循傳統只用海鹽醃製,至今未引致任何中毒案例。 ▍業者不願捨棄亞硝酸鹽的真正原因…… 事實是,亞硝酸鹽能將肉品染上令人垂涎的粉紅色澤;更重要的是,肉品不再需要長期熟成──30天的製程甚至可縮短至12小時!比起放棄這速成祕方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罹癌風險似乎是堪可負擔的小小代價。 ▍加工肉品不該被亞硝酸鹽綁架! 幸好,不是所有加工肉品都有致癌風險,我們只需反對,「因加了亞硝酸鹽而有致癌風險」的加工肉品。追求更理想的製作程序,重新確立美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現在正是時候! 關於亞硝酸鹽,你或許聽過以下說法: ‧口水、蔬菜中都有亞硝酸鹽,所以加入肉裡沒問題?   ‧亞硝酸鹽能調節血壓,所以含此添加物的肉品有益健康? 本書一一駁斥這些半真半假的論點,並提醒我們留意: 遊說人士如今仍持續產出模糊焦點的偽科學知識。 全球已有許多製造者不向亞硝酸鹽妥協, 進而致力於追求更理想的製程: ‧購買品質更好的肉 ‧採行嚴格的衛生規範 ‧回到較長的冷藏期與熟成期 ‧採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技術 ‧升級設備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木馬文化  出版
2021/01/13 出版

沙灘上沒有界線,年輕與年老之間也沒有越過之後就開始衰退的交叉點 不理會變老,便是不理會活著 我們從小就被變老會很悲慘的訊息轟炸。皺紋令人尷尬,老年人一無是處。作者暨行動主義者艾希頓‧亞普懷特也曾經相信這些說法,直到她明白這種偏見的來源和所造成的傷害。 亞普懷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和活力筆調,書寫自己如何透過深入研究,破除一個個關於晚年的迷思,探討年齡歧視如何演變成世代對立;提出一項項數據,質疑視熟齡者為社會負擔的說法;檢視偏見和刻板印象如何癱瘓我們大腦和身體;查看工作場所乃至臥室裡的年齡歧視…… 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當社會把一切推給老年族群,將使我們視而不見真正的問題-- 經濟上所謂的「銀色海嘯」,可能是政府政策失準、預算分配錯誤的託辭; 一個合理化年齡歧視的社會,意味著各種形式的歧視都更容易成立; 個人內化的老年恐懼,將使人們隨著年歲下意識停止追求快樂; 這些隱形成本終將是整體社會的損失。 反之,消除偏見讓我們得以想像一個對全年齡友善,更具包容性與同理心的社會樣貌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年齡歧視

木馬文化  出版
2021/01/13 出版

沙灘上沒有界線,年輕與年老之間也沒有越過之後就開始衰退的交叉點 不理會變老,便是不理會活著 我們從小就被變老會很悲慘的訊息轟炸。皺紋令人尷尬,老年人一無是處。作者暨行動主義者艾希頓‧亞普懷特也曾經相信這些說法,直到她明白這種偏見的來源和所造成的傷害。 亞普懷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和活力筆調,書寫自己如何透過深入研究,破除一個個關於晚年的迷思,探討年齡歧視如何演變成世代對立;提出一項項數據,質疑視熟齡者為社會負擔的說法;檢視偏見和刻板印象如何癱瘓我們大腦和身體;查看工作場所乃至臥室裡的年齡歧視…… 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當社會把一切推給老年族群,將使我們視而不見真正的問題-- 經濟上所謂的「銀色海嘯」,可能是政府政策失準、預算分配錯誤的託辭; 一個合理化年齡歧視的社會,意味著各種形式的歧視都更容易成立; 個人內化的老年恐懼,將使人們隨著年歲下意識停止追求快樂; 這些隱形成本終將是整體社會的損失。 反之,消除偏見讓我們得以想像一個對全年齡友善,更具包容性與同理心的社會樣貌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頁數1/2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