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智慧,駐星代表童振源與您一同探索新加坡獨立建國60年來的成功經驗! ★全書以「總體發展」、「政府治理」、「外交與國防」、「經濟發展」、「生產要素」、「教育制度」、「科技創新」、「城市規劃」、「社會和諧」、「觀光與文化等」等十大主題,六十篇專文,深入淺出,具體分析。 新加坡這個「小紅點」,如何從資源匱乏的貧困小島,憑藉卓越的高效治理與前瞻的全球化策略,成功轉型為全球領先的經濟與金融中心?揭開新加坡60年來從小島變強國,從零到全球標竿的成功祕訣!作為一個多元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社會,新加坡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經濟成就與行政效率,更深層的根基在於社會穩定、族群和諧及國民凝聚力。本書共分十大主題,收錄六十篇文章,深入剖析新加坡在總體發展、政府治理、外交與國防、經濟發展、生產要素、教育制度、科技創新、城市規劃、社會和諧、觀光與文化等各領域的政策制度與戰戰略思維。新加坡的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政府長期奉行唯才是用、推動良善治理並致力於維護社會和諧所孕育的成果。小國大智慧,駐星代表童振源與您一同探索新加坡獨立建國60年來的成功經驗,看見一座城市的蛻變,一部現代化國家的治理典範。
★小国大智慧,驻星代表童振源与您一同探索新加坡独立建国60年来的成功经验! ★全书以「总体发展」、「政府治理」、「外交与国防」、「经济发展」、「生产要素」、「教育制度」、「科技创新」、「城市规划」、「社会和谐」、「观光与文化等」等十大主题,六十篇专文,深入浅出,具体分析。 新加坡这个「小红点」,如何从资源匮乏的贫困小岛,?借卓越的高效治理与前瞻的全球化策略,成功转型为全球领先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揭开新加坡60年来从小岛变?国,从零到全球标竿的成功秘诀!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多语言、多宗教的社会,新加坡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成就与行政效率,更深层的根基在于社会稳定、族群和谐及国民凝聚力。本书共分十大主题,收录六十篇文章,深入剖析新加坡在总体发展、政府治理、外交与国防、经济发展、生产要素、教育制度、科技创新、城市规划、社会和谐、观光与文化等各领域的政策制度与战战略思维。新加坡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政府长期奉行唯才是用、推动良善治理并致力于维护社会和谐所孕育的成果。小国大智慧,驻星代表童振源与您一同探索新加坡独立建国60年来的成功经验,看见一座城市的蜕变,一部现代化国家的治理典范。
自1972年尼克森劃時代的訪華以來,美中關係日益重要;隨著21世紀初中國崛起,更成為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心目中最優先的外交事項。然而,早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美中雙邊關係便迅速惡化;疫情蔓延後,更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轉折。 本書作者群囊括各界中國專家,包括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瑪麗‧布朗‧布洛克(Mary Brown Bullock)、戴博(Robert Daly)、馮稼時(Thomas Fingar)、傅瑞珍(Carla P. Freeman)、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高龍江(John W. Garver)、黃嚴忠(Yanzhong Huang)、藍普頓(David M. Lampton)、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趙文詞(Richard Madsen)、毛雪峰(Andrew Mertha)、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董雲裳(Susan A. Thornton)及石文安(Anne F. Thurston)等15位專家學者,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文化及教育醫療等多面向切入,回顧從毛澤東晚期迄今半世紀以來,歷經中國改革開放、美國聯中抗蘇、天安門事件、冷戰結束、中國河南血禍、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事件、南海撞機事件、世界金融危機、中國加入WTO、中國《九號文件》頒布、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美中貿易戰與資訊戰、新疆再教育營、香港抗爭與臺海問題等重要事件後,美中關係的變化,及其如何牽動了全世界。 如今,當中國進入習近平第三任期,統治益發極權,美國「對中脫鉤」的嘗試是否可行?在這近半世紀的交流中,美國是否不知不覺培養出一位全方位的競爭對手?應該如何衡量美國政策長期以來的成本與效益?理想中的美中關係,除了穩定、安全、公平、互惠,還有什麼樣的圖景?重新回首美中關係五十年,審慎評估,或許可以提供我們更多洞見! 本書特色 ★作者群包括出身學者、中國相關非政府組織領袖、前外交官和政府官員的中國專家,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商業、教育、醫療和軍事等多個角度分析美中交流五十年的利弊得失。 ★討論的時期涵蓋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五任中國領導人,以及自尼克森開始到川普的九任美國總統,拉開時間縱深,宏觀地審視美中雙邊關係的演進以及與世界的互動。 各界推薦 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 張登及(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業推薦──
★ 李貴敏時政針砭建言,讓你一窺廟堂之高! 想知道千頭萬緒的政治局勢嗎?想了解錯綜複雜的財政預算嗎?面對日漸蕭條的經濟和L型社會,政府拿人民辛苦的納稅錢大撒幣,你受惠了嗎?還是你深怕政府的監控而不敢說實話?也不敢抗議?本書透過分享國際局勢、針砭時事與提供建言,期冀台灣不再固步自封,更不能自絕於國際社會!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十年前,民進黨拿「過去四年,你過得好嗎?面對未來,你是不是更無力?」作為競選主軸,就是如此鏗鏘有力的吶喊,為民進黨贏得八年的執政權。 只是,無知、無為、無能和無感的民進黨政府卻讓台灣深陷戰略迷航。除了國家政策錯誤導致政經危機難解及產業外移外,政治掛帥的結果也讓憲法形同虛設、兩岸危機四伏。不務實的二十萬社會住宅等空頭支票拼命地開,再加上預算浮濫地編,人民辛苦的納稅錢大筆地花,真相卻一再被遮掩。當黑箱和獨斷成了習慣,當數字遊戲和誤導成了日常,貪瀆、詐欺、毒品氾濫、治安敗壞及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自然隨之而來。尤其,當政府罔顧現實高唱「經濟大好、政府會做事」之際,不但雞蛋搞不定、通膨也無法解決,再加上兵凶戰危等問題迄今無解,也難怪民怨沸騰! 本書彙整我在成功擋下《科技偵查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數位中介服務法》與數位身分證等高爭議性、涉及國人隱私或攸關言論自由的不當法案後,所陸續發表有關財經、國家預算與發展、新興產業等領域的評論。期冀藉此喚醒民眾對國政的關注,以群策群力搶救台灣,讓台灣能平安步出急診室,再建光輝燦爛的台灣奇蹟! 本書特色 ★ 立院女戰神李貴敏重磅推出評論集,深入分析有關財經、國家預算與發展、新興產業等領域之議題,直指執政黨近八年來的戰略迷航。 ★ 前國發會主委尹啟銘、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專序推薦 專序推薦 尹啟銘 前國發會主委、前經濟部長 杜紫軍 前行政院副院長
從2021、2022,直到2023,名醫林逸民以醫者之心,針砭台灣時政,站在台灣的關鍵轉折點,以一週一篇、累計破100篇的政論,無所畏懼地針對當下時局發出振耳之聲! 2021,這是大疫之年,又逢川普卸任、拜登上場的新時代。中美貿易戰會如何發展?台美關係又將如何變化?年底尚有「反萊豬」、「公投綁大選」、「重啟核四」及「珍愛藻礁」的四大公投,執政的民進黨是否能成功地說服民眾投下反對票? 2022,這是兵凶戰危的一年。年初,俄烏戰爭開打,震驚全球。七月,倡議「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前日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八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訪問。中共戰機擾台,舉世關注台海局勢。年底又逢九合一大選,台灣的地方政治版圖將如何變動? 2023,這是備戰的一年。民進黨遭逢九合一大選的潰敗,務求痛自整頓,在黨主席交棒之後,整軍再出發,以新氣象面對來年的總統大選。挺台派該如何重整旗鼓,重新站起來? 針對眼下種種挑戰,本書盱衡全局,逐一提出犀利解方。作者立足本土價值,放眼天下局勢,舉凡國際關係、世界歷史、在地文化,無不信手拈來;既評事理,亦臧否人物,字句鏗鏘,致力讓台灣在詭譎的國際現實中存活與茁壯,終成一個光榮而偉大的國家! 本書特色 ★國際局勢與在地民生兩不偏廢,以醫者之心,針砭台灣時政! ★賴清德副總統、立法院長游錫堃、資深媒體人盧世祥、作家范疇、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專序推薦
✔入聯以來第1位在聯合國擔任常設委員會主席的以色列人 ✔第一線見證川普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 ✔卸任後獲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邀赴杜拜參加世博會 2015年以色列大選後,丹農主動向納坦雅胡總理爭取擔任以色列第17任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任內五年,丹農在外交第一線目睹甚至參與了諸多重大國際事件,例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334號決議,譴責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屯墾區活動;又如美國川普政府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引發連串的邊境抗議和國際反彈。 不論台前幕後,丹農都果斷而積極地透過行動爭取外交突破。他在安理會中因耶路撒冷反恐問題和法國大使針鋒相對,嚴厲批評聯合國縱容哈馬斯及真主黨在以色列邊境進行恐怖主義活動,公開譴責委內瑞拉大使對以色列的出言不遜;看來鷹派,但他也同時多次親自邀請各國使節參訪以色列,促進彼此瞭解,並成功撮合以色列與聯合國間的商業合作。 2018年,丹農當選聯合國法律委員會主席,成為以色列入聯以來第一位在聯合國六大委員會中擔任主席的以色列人,創下歷史。他搭建橋梁,向外推廣以色列的新創科技,甚至與傳統的敵營建立友誼,在多次議案表決中獲得穆斯林國家大使的支持,2021年卸任以後更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政府的邀請,前往杜拜參加世博會。可以說他的工作實錄,就是小國爭取大影響力的最佳範本! *特別收錄──丹農‧致台灣讀者* 本書特色 ★從搭建橋梁到建立友誼,突破包圍的敵意爭取最佳機會! ★從見證歷史到創造歷史,小國爭取大影響力的絕佳範本! 各界推薦 李雅萍(台灣駐以色列代表) 妮基‧海莉 Nikki Haley(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
★側寫林佳龍對於台灣下一階段的觀察與思考,專章介紹他於交通部長任內的危機管理實例、卸任部長後投入光合基金會的參訪交流,以及正式參選新北市長以來的活動紀實 ★特別收錄「龍媽」口述記錄〈他鄉是故鄉〉 矢志翻轉新北之前,沒有人注意到在萬華長大的林佳龍,原來從小也就住在板橋埔墘和港仔嘴附近。也沒有人料想到,林佳龍會真的邁出這一步,踏上這個嶄新的戰場。 然而,這就是林佳龍。 幾度走過人生低谷,職涯屢次遭逢各種危機與挑戰,林佳龍卻都能重新整裝再出發。 在交通部,他跳脫框架,開創新路,化解UBER和罷工僵局,預作5G和疫期觀光業規畫;下了台之後那些沉潛歸零的時刻,他走進台灣社會各個角落,與民間的有志者切磋交流。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機遇,對他來說,都是讓台灣「共好」的一份承擔。 這是林佳龍——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願意以一輩子的時間,去打造理想中的國家。
★知名攝影師陳建仲17年來四次記錄林佳龍的轉折時刻,從一個鏡頭外的距離,看見一個政治人物不常被看見的樣貌。 ★一本不一樣的人物寫真,從不同視角看見林佳龍的各種身分角色,不只是一個政治人物,也是一位我們身邊可能識得的友人、上司、伴侶或母親的兒子…… 曾為總統陳水扁掌鏡拍攝寫真的攝影師陳建仲,以拍攝人像著稱,擅長捕捉人生百態及光影神韻,替許多不擅面對鏡頭的作家,留下一生中少有的經典照片。 這本攝影集是他極少數長期觀察一位政治人物的寫真紀錄,從林佳龍踏入政壇爭取民意代表開始,歷經多次選舉,同時也面對多次政治生涯的抉擇。這些轉折,有著沉潛打拚的時刻、也有意氣風發的時刻、更包含了挫敗落寞的時刻。 17年來的四次攝影紀錄,可以看見歲月改變了一個人的面貌,也改變了一個人的氣宇和神態,然而陳建仲在鏡頭外所看見沒有改變的,是一個政治人物的理想與初衷。那個年輕鋒芒的靈魂,仍在堅持勇往向前,為這片土地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透過這本攝影集,再一次看見,林佳龍。
即使夢想是農夫,只要你心甘情願! 「年輕人,田種得不錯哦。」 志願農民賴青松離開都市生活,回到宜蘭鄉間種田維生。人們嘲笑著「不施農藥怎麼能種稻」,等著看他的笑話,卻漸漸地被他的認真感動。整整十年,日子好像年復一年地在春耕、夏收、秋休、冬藏中度過,一些細小的變化卻開始積蓄起力量,在慢慢改變他們棲居的員山鄉深溝村,甚至宜蘭、整個臺灣鄉村社會。 在臺中,陳孟凱和馮小非等四位創辦人召集志願者共創「合樸」農學市集,合樸諧音「HOPE」(希望),不只是要辦一個市集幫有機小農賣產品,還要讓生產者與生活者互相學習,透過課程、講座、市集,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回歸到他們的初心——營造適切的社會關係。 「我們相信,美好生活需要眾人合作,和諧、志願地簡樸過活;簡樸的生活需要從農藝生產和學問反思開始;而實踐簡樸、合作、和諧的生活,需要一群人交流切磋,互助支持;所以我們在此相聚,希望和你一起學習:好好務農,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好好讀書。」 本書介紹的宜蘭深溝村和臺中合樸市集,是作者藺桃在臺期間深入採訪的「美好生活實踐樣本」。她把臺灣近年的青年返鄉風潮和慢活理念放在臺灣農業運動的脈絡下,將這兩個方向和組織形式不一樣的新農群體,從線到面地進行分析,並通過人物故事側寫,讓整個群體鮮明可見。同時,本書也在世界性的小農生活、食農教育脈絡下,分享了泰國、加拿大以及美國的三個案例。什麼是「美好生活」?或許看過了這些實踐樣本,你會有更具體的想像。 本書特色 ★深入訪察宜蘭深溝村及臺中合樸市集,田野調查與親身經歷累積成書! ★特別收錄「世界可持續食農地圖」,遍訪全世界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的具體實踐,你也可以! 名人推薦 張典婉(資深媒體工作者) 陳明珍、蘇至弘(友善書業合作社共同發起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心動推薦
本書紀錄四十年來台灣的民主進程,也見證了台灣智庫自2001年成立至今,心繫台灣的海內外老中青世代匯流,以腦力激盪政策,以合作針砭時政,以行動守護台灣的故事。 自1980、1990年代社會力迸發,進而初步達成民主化開始,至2001年台灣智庫成立;歷經三度政黨輪替,台灣智庫始終為台灣尋找政策方向,為本土政權培養人才。在台灣智庫成立屆滿二十週年之際,本書透過訪談、專文,依時序詳實記載一群認同台灣、學有專精的志士,自威權獨裁時期,到民主新苗萌發,再到本土政權朝小野大左支右絀,最終見證本土執政在全球疫情及國際局勢劇變中站穩腳步的歷程。
李登輝前總統的統治時期正好是台灣最重要的民主轉型期,他個人的政治主張及政治領導、與之相對應的體制及其所身處的時代和當時所面臨的挑戰,都相當值得研究,可統稱為「李登輝學」。面對當年環境巨變,國內解嚴、民主化、開放赴中經商,國際上中國經濟崛起、美國經濟的起落、亞洲金融危機,李前總統的對外與經貿戰略不是傳統的策略,也不是跟隨潮流的做法,而是用遠見開啟一種創新的領導與治理,最終帶領台灣走出自己的路。 研究「李登輝學」,既可說是研究「台灣學」,也是深化台灣民主,團結台灣人民的具體方式之一。本書由台灣智庫與李登輝基金會統籌,針對先前已進行的「李登輝學」系列活動,包括三次大型民調、一場前導講座、五場座談會、為期兩天的大型研討會和一場線上紀念講座,詳加記錄,書中呈現了各界專家學者對於李登輝的見解與定位,並以世代對話探討台灣今昔,引領我們繼續思考作為一個台灣人的意義、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與幸福,以及國家正常化的未竟之業。台灣人如何才能成為具有主體性的自由人、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決定自己的模樣?這也將是本書期待所有台灣人在「李登輝學」的基礎上,跨越時代與世代共同探索的重要課題。 各界推薦 蔡英文總統專序推薦
Sabai, Sabai! 長年在政大授課的童教授,人生第一次來到泰國這個「微笑國度」,竟然就是擔任中華民國駐泰國大使! 學者從政,童振源駐泰1000多天,帶回什麼寶貴經驗? 他發現── ✓唯有尊重當地文化,推出切合在地需求的政策,才能真正打造互惠利基! ✓影視節目與歌曲是臺泰共同的話題,文化軟實力零距離凝聚兩國民情! ✓僑胞力量無限大,外交無黨派,結合各界力量的實惠合作,有效外交突圍! 他做到── ✓臺泰雙向往來人次及兩國互相投資金額雙雙創下新高! ✓設立數位一站式服務、建構數位平臺,匯聚巨大能量與資源! ✓運用網路社群,多面向行銷臺灣的教育、觀光與醫療,推動新南向! 由泰返臺,辭去終身教職,毅然扛下僑委會委員長的挑戰,童振源將以他駐泰時期的公眾外交經驗,彙集國內資源,推動僑務升級: 從面對面傳統交流服務的「僑務工作1.0」開始,借鑑泰國經驗,建立數位化整合平台後的「僑務工作2.0」;再到目前結合臺灣優勢與僑胞能量的「僑務工作3.0 」;下一步,童振源要努力的是透過全方位智能化,進階為「面向全球,精準服務」的「僑務工作4.0」! 新時代,新思維,童振源從實務經驗具體分享如何透過「數位科技」加上「機制整合」,以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能量,讓臺灣走出去! 本書特色 臺泰雙向往來人次及兩國互相投資金額雙雙創下新高! 學優而仕的童振源,駐泰期間透過哪些具體策略,成功推動「新南向」? 返臺後,毅然辭去終身教職轉任僑委會委員長,他又將走出什麼不一樣的路? ★童振源自述駐泰期間及僑委會任內迄今的歷程,分享「數位科技」結合「機制整合」如何以有限資源、發揮最大能量的寶貴經驗!
洞悉問題本質,跳脫既定思維, 化危機為轉機,展現你的領導力! 一上任就遇到史上首次華航機師罷工,2019年甫任交通部長的林佳龍,任內充滿考驗:攸關未來台灣重大發展的5G執照競標,不能置身事外;南方澳發生斷橋事件,連夜進駐指揮搶救;總統大選因素,陸客團停止來台,觀光產業面臨衝擊,加上年末的肺炎疫情,跨年後襲捲全球,在在都讓林佳龍必須正面接招,打開風向雷達,大膽部署與行動。 危機處理考驗領導者的智慧與膽識。決策過程中如何保持冷靜、清晰分析,並透過各種管道及策略解決問題,以創新突破格局的思維,在危局中衝出一條生路?本書透過採訪追蹤,記錄林佳龍解決以下八個具體案例的內幕與過程,分享危機處理的實務經驗! ✔全民防疫也要救觀光>>公共安全不忘產業紓困振興 ✔華航罷工&長榮罷工衝突排解>>勞資爭議如何排解?公親事主立場大不同 ✔小黃計程車 vs. Uber的平衡點>>多方利益角力戰,創新思維「讓大家一起贏」 ✔從集集列車彩繪事件到台鐵美學復興>>一則IG留言解除公關危機,借力使力扭轉負評 ✔南方澳斷橋災難應變>>跟時間賽跑!掌握制高點,促成各方無障礙合作平台 ✔普悠瑪事故後續>>用柔軟的同理心與明快處理的決心,撫慰傷痛 ✔遠航春節無預警停飛>>提早偵辨高風險,迅速應變不受要脅 ✔5G頻譜規畫>>突破政策三不管地帶,打造產業新未來
陽光基金會發起人陳明里繼《在疤痕印記中找到真實的自己》後, 持續以樂觀態度面對不可測的人生,並關懷身心障礙權益的誠摯之作。 寫給你我的激勵之書,振奮人心,感動加倍! 疤痕是美麗的! 曾經陷入絕境,在痛苦與掙扎中度過漫漫長夜, 如今擁抱自己,面向陽光,更勇敢的向前走。 1974年,因為一場化學原料槽機器爆炸,讓陳明里全身百分之三十八的部位遭受三度灼傷,歷經二十六次的手術重建。 本書與讀者分享他災後身心復健過程,以及如何找回勇氣並走過人生的低潮。重新回到社會後,陳明里致力為弱勢人士爭取人權與身障福利,書中更分享他的職涯境遇、工作態度與參與社運過程,忠實的記錄平凡中的不平凡事蹟。曾經在生離死別邊緣掙扎後,一度失去所有,如今他相信「疤痕是美麗的」,他擁抱並更加喜歡全新的自己,也積極的發聲為身障者爭取權益,勇敢的面向陽光。 本書特色 ※ 陽光基金會發起人陳明里,持續以樂觀態度面對不可測的人生,並關懷身心障礙權益的誠摯之作。寫給你我的激勵之書,振奮人心,感動加倍! ※ 各界人士真情推薦,張恒豪(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范雲(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陳曼麗(不分區立法委員)、王幼玲(監察委員)。 名人推薦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張恒豪 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范雲 不分區立法委員 陳曼麗 監察委員 王幼玲 │ 真情推薦! │
不管處在人生的哪一個位置上, 賴浩敏總是全力以赴,用穩健平實的風格, 留下俯仰無愧的法曹典範! ---------------------------------------- 賴浩敏出生於日治時期,幼年時家道中落,過著靠人接濟、寄人籬下的日子。在逆境刺激與母親的身教下,賴浩敏養成了處變不驚的人生態度,奠定「關關難過關關過,做事只求全力以赴」的人生信念。自初中就確立以律師為志向的他,高分考取台大法律系,更以第一名成績成為日本東京大學的公費留學生,踏上法律人之路。 留日回國後的賴浩敏,結合黃柏夫、范光群、陳傳岳等志同道合的夥伴,創辦本土最大的萬國法律事務所。四十多年來,靠著正派經營、維護正義與公益的創業信條,弘揚法治、投入民主化與法治化運動,締造台灣律師執業的新典範。 二○一○年,賴浩敏獲時任總統馬英九提名,成為首位由律師出任的司法院大法官並為院長。六年任期中,賴浩敏積極推動《法官法》、《提審法》、人民參與審判制度及廢除最高法院保密分案等司法改革,試圖重拾人民對司法的信任,並以恪守法律、堅守原則與有話直說的態度,獲得不分黨派的信任。卸任後,更以其長年推動台日交流而獲日本天皇親授旭日大綬章之最高殊榮。 本書回顧賴浩敏不屈不撓、多采多姿、豐富而穩健的一生,講述一位法律人在劇烈變動的時代下,把持著「做什麼,像什麼」的座右銘,遇到困難從不逃避,坦然面對。到該時,擎該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
筍盤哪裡揀?該租還是該買? 在香港住劏房當一世樓奴? 別傻了!同樣的錢,來台灣住市區大到無朋友! 為自由,為生活品質,「定居寶島」是港人謀未來的好選擇! 從香港興沖沖奔台灣,買樓?租樓?別心急上車,想好需求再下手! 一本全方位的「台灣屋基本認識」,港人「定居寶島」最實用的指南! 本書由「在台香港人」團主傑拉德精心策劃,特邀台北住房通鄧樂文、羅伊、黃文彪律師、列當度、林靚、藍色水銀等具實際經驗的專業作者群,逐項說明台灣房市的房型、土地業權、購屋流程、法規稅務及城市環境,例如電梯大樓、電梯華廈、無電梯公寓,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雅房、套房、公寓、華廈、大樓、透天、別墅等等,詳加介紹;並就斡旋金、簽約金、代書費、過戶費、仲介費,地價稅、房屋稅、增值稅等購屋費用實際分析,帶你深入了解台灣樓市,挑到合意的台灣好房! 本書特色 何時是台灣樓的多頭市場?何時又是空頭市場? 建商、代銷、房仲、屋主、法拍,該跟誰買房? 房型介紹‧土地業權‧購屋流程‧法規稅務‧城市環境樣樣談, 深入了解台灣樓市,帶你挑到合心水的台灣樓! 「在台香港人」團主傑拉德精心策劃+台北住房通鄧樂文&羅伊不藏私經驗分享+黃文彪律師、列當度、林靚、藍色水銀專業分析!
從政以來,林佳龍似乎給人一種「模範生」般的距離感。 然而這幾年,林佳龍率領團隊,讓公車和自來水管延伸至偏鄉、點亮深山的路燈、將大安到梧棲串聯成中台灣的璀璨藍帶,立志「讓舊市區和舊縣區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台中人」;他積極招商,吸引國際大廠進駐台中,拓展城市的就業與發展機會,同時不忘「顧小的,也要顧老的」,推動「托育一條龍」和長青學苑,讓家有老小的市民,能夠無後顧之憂,真正「安居樂業」。 台中花博,林佳龍柔軟的為石虎轉彎,避開石虎棲息地,調整園區用地;面對空汙,他則堅持講求實證,針對各種汙染源進行處理,不媚俗,不妥協。 林佳龍重視軌道建設,期待透過路網,帶動經濟效益;不過開發之餘,他也主張保留歷史建物,整治河川,倡導為城市「留白」的重要。 這些政策,無一不是源自林佳龍那份對人和土地的「疼惜心」。 他或許無法在鏡頭前熱情寒暄,但他的溫度卻透過實際的政策,具體展現。 同樣,林佳龍的溫柔,也很難說出口,總是低調又含蓄地表達。 很難想像,他曾誤以為部屬沒做好準備工作,站在街頭罵人;卻也會在同仁加班後,默默遞上親筆寫下的關懷。 他長情念舊,用了十七年的日誌本,都是同一款;他卻又求新,常常走在時代的前面,在沒人看好的2005年,便提出「大台中山手線」的構想,現在又規畫低碳、智慧與創新的「水湳智慧城」。 面對夢想,林佳龍就像個「傳教士」,具有永不放棄的意志力與行動力。 而這背後,正是一種「要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起為了更好的未來流汗打拚」的執著與拚勁,這股熱度,持久不熄。 這是一本很「不政治人物」的政治人物書。透過作者的實際觀察,以及林佳龍身旁朋友幕僚的分享,帶你看見鏡頭外,不一樣的林佳龍。
§海派宗師的覺醒之路§跨越時代的哲學思辨§ 海派文學宗師徐訏,在文藝方面有多部經典傳世,著作等身。能有驚人的豐沛創作力,且被譽為「最會說故事的人」,正源自於徐訏本身深厚的哲學底蘊,與身為知識分子的理性思辨。 本書由徐訏自剖其內心思想的轉變,自述如何從馬克思主義的信徒,逐漸走向自由主義的道路。而即使流離於亂世中,他堅持個人覺醒與民主自由的呼聲,依然能夠穿越時代鴻溝,帶領讀者找尋自己的人生定位。 本書特色 ◎海派文學宗師徐訏在文學創作之外,經典哲理著作 ◎中國知識分子從馬克思主義,轉向自由主義的時代縮影
即便在紅歌唱遍中國之時, 仍然不乏有識之士將副旋律奏響── 集結部落格文章的精華,看作者用短小精悍的文章,旁及各式徵引,嘲諷現在中國這個世道。 透過嘯聲與狼音,講述在這泱泱國土之中,過去與現在上演的各式滑稽大戲! 看過之後,絕對會再一次顛覆你對中國的認識! 本書特色 集結作者在新浪博客發表的熱門文章,從中國新聞中的社會現象分析中國現在普羅大眾的心態與趨向,看看中國人怎麼看中國人! 除了時事評論,也有作者從自身出發,將看見的種種現象進行比較、蒐集資料,分析種種面向,進行評論。 ※部分收錄文章曾被推薦至新浪博客的首頁,造成上萬瀏覽率! ※作者對發表文章進行增補,內容更加豐富,統整精華!
本書特色: ✔2014年底五都大選,林佳龍是台中市長熱門人選,高新聞點,高話題性。媒體曝光度高。 ✔本書攝影者為台灣知名攝影師陳建仲,其作品的人文氣息廣受肯定。曾為《中國時報‧藝文版》、《聯合文學》長期特約攝影記者,著有《文學心鏡》《總統開門》等書。 ✔本書圖文創作者都認識傳主林佳龍長達十年以上,內容具可信度。 ✔內容跳脫選舉宣傳路線,回歸「人的精神」進行側記,在政治人物傳記中,具清新感。 內容介紹: 中規中矩的西裝頭,縫製合身的西裝褲,正經八百的樣子──這是許多人對林佳龍的刻板印象。在台大學運時代,甚至有人因此而認為他可能是國民黨派來臥底的「抓扒子」,因為那個時代的「學運份子」看起來不應該是穿西裝褲的呀! 不 過其實,這不是因為林佳龍家境特別富裕,而是因為早年他家?是手工西裝店。當年林佳龍的父母就是憑著一雙剪刀,兩手空空到台北討生活,他們總會利用客人做 剩下來的布料親手為兒子縫製西裝褲。那個年代,師傅學徒吃住全都在一起,入夜以後,林佳龍的家裡,桌上桌下隨地都有人打地舖。 這樣一個裁縫師之子,一個穿西裝褲的「學運份子」,從很年輕的時候,便知道在社會上討生活的辛苦;也從很小的時候,就感受到人與人之間那股樸實真誠的濃厚人情味。 結識林佳龍長達二十餘年的高中同學文以崴以及名攝影師陳建仲,聯手透過文字側寫與影像紀實,娓娓道出一則則生命的故事,讓你看見媒體鏡頭之外,更真實的林佳龍。
史上最完整出版人の養成祕笈! 台灣出版產業完全攻略! 編輯工作真輕鬆,只要盯著文字看? 寫書編書真簡單,印好就能躺著賺? 網路社群電子書,是什麼?能吃嗎? 面對新時代與無法複製的每一本產品,你該怎麼成功?資深出版觀察家王乾任帶您在書中深入企劃、選題、行銷、通路、電子書等環節:掌握上游「出版社」的 編輯、企劃、美編、排版、印務,中游「經銷商」的業務,下游「通路書店」的一線服務,回顧出版政策,展望數位趨勢。身為編輯或出版從業人員,每一個出版環 節你都得知道! 本書特色 1.第一本完整介紹『台灣出版產業』的專書!本書詳細介紹出版產業的各個環節,具實用性,從作者、讀者、書店店員、經銷業務、行銷企畫編輯,都涵蓋在內,讀者群廣。 2.作者王乾任長期在「台灣出版資訊網」的定期電子報發表專文,對於出版產業的觀察深獲專業肯定。 3.本書獲聯合發行公司總經理林建仲、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理事長羅愛萍聯合推薦。 名人推薦 林建仲,陳夏民,羅愛萍
「知青」,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一群人,如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王岐山等皆為知青出身。本書是中國女知青子蘊歷經文革,卻青春熱血,樂觀進取,散發人性善良,宛如抗戰時期《未央歌》式的勵志傳記。細述中國1950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會生活,顛覆一般民眾對文革僅有的刻板負面印象,是文革傳記中另一種正面的題材。此外子蘊為愛情奮不顧身,遠赴東北、蒙古下鄉建設,圖文對照下,讀者如置身實境。 書中收錄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本人都是現在在中國深具影響力的「知青」。正值習近平的上台,本書正是認識「知青」最好的開始。 我們沒有花樣年華 我們只有青春似火紅 我們在雲南的烈日下燒灼著自己 我們在北大荒的嚴寒中臥雪趴冰 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我們煉就了鐵骨錚錚 那些善良的父老鄉親給了我們溫暖 我們相扶著走過艱苦的歲月 而冬日終究走到盡頭了 春天還會遠嗎 本書特色 1. 「知青」,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一群人,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王岐山等為代表。 2. 一位中國女知青子蘊,歷經文革,青春熱血,樂觀進取,散光人性善良的《未央歌》式勵志傳記。 3. 細述中國1950至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會生活,顛覆對文革僅有刻板負面印象,是文革傳記中另一種題材。 4. 子蘊為愛情奮不顧身,遠赴東北、蒙古下鄉建設,全書圖文對照下,讓讀者置身實境。 5. 作者也是在中國深具影響力的「知青」。
2011年福島事件發生後,德國於當年6月30日八座核能廠便停止使用,剩下的九座也確定到2020年都要全面關閉。雖然德國反核走了好長一段時間,經此事件第一次國會順利通過反核條款。可見德國對於環保意識已經是全體國民的意識。反核和環保並非是只是口號,更是生活態度。比利時人的時裝品牌如Martin Margiela逐漸走入國際時裝市場,講求環保概念研發輕便、舒適、自然原料,反對不環保的尼龍布料。在飲食方面,也有20多個復古團體成為時尚,自定一星期吃兩次魚兩次肉,每天三蔬菜二水果,盡量食用時令的蔬果,並吃多少做多少,不浪費。來自歐洲各國的作家提供歐洲各國的人民,對於環保和綠生活的思想態度和實際作為,可供正在努力反核和提倡環保的台灣一個參考。本書特色來自12個歐洲國度,28位作家,分別從衣、食、住、行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環保概念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