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訪錄》共有二十一篇,討論的主題有十三個。其中《原君》、《原臣》、《原法》、《學校》等篇最為近人所注意。導讀者王汎森認為最能用來貫串《待訪錄》各篇大義的是兩種政治原理之對立,究竟三代以後的君臣關係、制度設計、法律、兵制……等林林總總的議題,是從哪一種原理出發的,是「以天下為天下之天下」這個原則出發,還是從以天下為帝王之私產出發的?黃宗羲回答這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是認為被他理想化了的「三代以上」與「三代以下」,是兩種政治原理之爭:一種是天下是天下之天下,是公的、萬民的、百姓的,並從此原理出發去思考、規畫一切制度。在《待訪錄》中對君臣、方鎮、封建、法律等重大問題的新思考,都是從這個原理出發的。與它相對的是「三代以下」之原理,即以天下為帝王「一家之私」為出發點的思考,對一切事物防之又防、密之又密,而最後歸於無效。正因為兩種政治原理截然相異,所以黃宗羲要求全變,而不是小小變革,要求有治法而後有治人,即要從原理出發,重新檢視兩千年來一切的政治設計與政治實踐。《待訪錄》中所討論的十三個重大主題,或顯或隱都與兩種政治原理的根本差異環環相關。這是一本極富刺激性的著作,它對君權的定義,對君臣關係的釐定,對「萬民」地位的肯認(recognition),對「國家」與「天下」的區分,對古代的理想政治與當代齷齰失敗的政象的對照等,提出非常前衛而犀利的論點。
《沉思錄》是由古羅馬的哲學皇帝馬可.奧理略(121-180年)所著,共十二卷,是一個皇帝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札記,後世則視此書為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作。《沉思錄》書名是由後人所取,因為奧理略並沒有想過要出版這本作品,這本書是留待自己用的──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說話跟懺悔、發自內心的一種靈性的反思。這本書的導讀者梁文道認為,在奧理略做皇帝的經驗裡,歷經戰亂、災難和帝國的衰落,使他不得不更依賴哲學,來把握住自己。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奧理略節欲的思想、過樸實的生活,以及主張以理性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激情,如:「那對深厚的名聲有一種強烈慾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的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堙滅無聞。」奧理略在這本書裡沒有什麼新見,他在重覆的是以前斯多葛派其他哲學家講過的東西,這本書重要的地方,在於他總結了別人教育他的東西之後,把它化為一組的規律,每天重覆地在寫這些規律,然後把這些規律應用到自己的生活處境之中。簡單講有三大規律。第一、你對世界的感知必須是客觀的,第二教條是要正義地對待他人,第三條是紀律化自己的意志。奧理略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非常講究用字,甚至是有推理的部分,把它當作書來看不夠完整;把它當日記來看的話,又太完美。奧理略的母語是拉丁文,但是他卻選擇用希臘文來寫。梁文道認為奧理略是要跟自己製造一個距離,他恰恰不想要自己像一般人寫日記那樣,他要的是跟自己保持一個距離,他透過寫作跟自己製作一個內在的張力,所以他用第二人稱,就是自己在跟自己對話。透過這樣的寫作過程裡,每天修練自己,簡單的說《沉思錄》其實是奧理略的修行筆記。今天的讀者也可以反覆在書裡尋得一種心靈的退隱與安慰、自我的意思訓練,使我們願意坦然地接受世界上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編年體」這種按照時序一年接著一年寫下來的史書,可以讓讀者對歷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效果超過《史記》、《漢書》之類的紀傳體。而「編年體」的典範,就是《左傳》。司馬光認為應該接續《左傳》,編寫一套上自戰國,下至五代,一年接著一年的編年體史書,讓我們看到過去的事件,宛如一幕又一幕的展現,其中有逐漸興盛的氣勢,也有衰敗下場的過程。導讀者張元教授告訴我們《資治通鑑》的編輯團隊是如何從眾多的史料選出他們認為可信、認為應該納入《資治通鑑》的歷史片段──要怎樣選取重點,要摘錄哪幾句話,用怎樣的文字陳述等。另外張教授亦強調胡三省是如何解讀及注解《資治通鑑》。任何史書上的文字,都有立場、觀點和關懷,都是一種「解釋」,而不是過去發生事情的真相表述。當然,不同的解釋之中,也有高下優劣之分,我們在閱讀時需要細加辨析。讀史的人不能不發揮想像力,遙想當時情景,進入人們心中,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得多一點、深一點。胡三省的做法,就是很好的示範。我們想回到過去,去看看那展示世運興衰、人物賢奸,無數精采的、動人的圖像與情景。只要仔細閱讀那記載著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歲月的篇章,用心去體會許許多多的記錄者、撰述者,一字一句寫下這些文字時,蘊藏心中的關懷與感動,這些圖像與情景就會發生撼動的力量,讓我們有所轉化,把我們的情志修養帶向更高的境界,讓我們成為繼承傳統優良文化,形塑明日理想社會的好公民。
《閒情偶寄》是中國清代一部關於藝術生活和審美現象的內容駁雜的著作。刊行於康熙十年(1671)。《閒情偶寄》一書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部,其中相當大篇的幅論述了戲曲、歌舞、園林、建築、花卉、器玩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審美現象。書中有關戲劇美學的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導讀者漢寶德卻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讀書人其精神和美學觀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怎麼樣去遊戲人間,尋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過得愉快,活得痛快,尋求的是感官的滿足。漢先生的著眼點在於李漁談居屋的設計,並歸納出三個美學原則:用人情來表達王道。第一是不要儒家的倫理思想與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條新路。如果每個事情還是要回復到中庸之道,那就沒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變是很重要的原則。第二點是既要風雅,亦談莊論,實質上是情理兼備,在追求風雅生活時不忘的禮制,而禮制實際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點是李漁認為非常重要、一再強調的觀念,就是要節儉。把這些原則運用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經營出富於情緻的居住空間。李漁在《閒情偶寄》裡,十分具體地提出了改善空間設計的建議:房子要有藏垢納污的空間、要注意日照、建造房子需要善於利用地勢、要怎麼利用窗戶借景等等,即使時代不同,但當中的基本理念直到今天仍是設計者所必須注意的,那就是生活的利便與情趣,漢先生甚至認為李漁是「現代理性主義理論的老祖宗」。李漁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其實是一種心靈生活,這種渴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當中所包含對「美」的堅持,是一種持久、永恆的價值。」
《自己的房間》出版於1929年十月二十四日,這本書其實是透過一系列的演講彙集而來的。吳爾芙應邀到劍橋大學紐南學院和格頓學院兩個女子學院演講,演講題目是「女性與小說」,她是按照這個系列的演講稿發展出這本書。這本書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文學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經典,也是最具顛覆性的性別思考。《自己的房間》開宗明義告訴你,女人要寫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房間和每年五百英鎊的收入。吳爾芙以自己為例,一個過世的姑媽給了她一筆遺產。她相信女人必需要先有經濟物質條件的穩定,才能擁有時間和空間。而何謂「自己的房間」?最粗淺最直接的定義,就是女人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個房間可以上鎖,鎖上之後誰都不可以進來,當然這個實體的「自己的房間」,更可以延伸成為心靈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創作的空間。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中創造了一個文學史上根本不存在的「莎士比亞的妹妹」,來表達她對女性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一種質問,她的質疑正是企圖帶出社會文化的重男輕女,以及女性創作者沒有房間、沒有財產、沒有資源的困境。而「莎士比亞的妹妹」一詞更被當成女性主義認同與實踐的象徵。導讀者張小虹認為《自己的房間》不斷讓「女性書寫」流變成「陰性書寫」,不斷在美學與政治之間滑動。《自己的房間》所凸顯的,正是「間」美學∕政治,由「間」去顛覆「自己」與「房」作為獨立固定的指涉,讓「擁有」(one’s own)的封閉性,能真正成為「非擁有」的開放性、「非人稱」的流動性、「非主體」的創造性。
梅爾維爾的《白鯨記》不僅是十九世紀第一流的小說作品,倘若從晚近四、五十年的自然書寫角度來看,此書也是被公認為「自然寫作」(nature writing)的經典。《白鯨記》的內容使用非常多的鯨魚知識,包括鯨魚的分類、如何捕捉鯨魚、連魚叉的細節,甚至連如何採取鯨油,都有詳細的描述。這部小說於1851年出版,經過時代更迭,很多的小說都消失了,但為何《白鯨記》的繁複意義與內涵並未遭受減損?反而益發重要?再者,我們從這個時代去閱讀《白鯨記》,反而更能從政治、生態、流浪、宗教,甚至是同性戀議題的方面去解讀,當中隱含了許多豐富的東西,可以不斷從故事的情節中被挖掘出來。導讀者劉克襄指出《白鯨記》是一艘滿載各種隱喻、明喻、顯喻和暗喻的船,航向一個未知生死的不安海域。他認為這樣的定義是這部小說成為一流與經典的重要訊息,而這些訊息將會從這樣簡單情節的敘述裡,慢慢繁複地浮現。另外,劉克襄還整理了八個面向來閱讀《白鯨記》。
●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全套書籍1-25本,並附「24位華文世界大師導讀經典全紀錄」(一組六片光碟)與「2800年閱讀時間地圖」●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 全華文世界大師導讀●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等美術系學生共同參與繪圖「閱讀」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不在於一個人擁有多少書,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閱讀」神奇的價值和意義,在於我們是否能遇上一本書,讀過了這本書之後,從此開啟了新的夢想與未來,自己的人生從此開始不同。許多書都可以產生這個作用。其中一些流傳久遠,就稱之為「經典」。我們永遠不知道,如果錯過這些書,自己錯過的是什麼。我們希望在網路時代,藉助這個時代的特質,來看看我們可以如何重新接觸這些傳說中的書,看到書中的魅力與神奇,然後,和其他人分享。這樣,大家都有機會打開這本書,「經典」就有了新的價值與作用。這就是「經典3.0」。「經典3.0」,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今天的閱讀,應該同時顧及「書」、「網路」和「旅行」這三個層面。我們閱讀,同時也思考閱讀在真實世界裡的價值。第二重意思,是我們的這個活動計劃,呼應Web 3.0時代的精神。web 1.0指的是一人講,眾人聽。Web 2.0指的是你講我講,眾聲喧嘩。那麼Web 3.0指的應該是結合以上這兩種精神的一種新的精神。所以,我們這個計劃會有三階段的活動:第一階段:空前跨海峽兩岸三地四個城市香港、上海、北京、台北的系列演講。第二階段:每場演講都有網路播放,充分利用現代網路傳播迅速擴散的功能,也邀請網友共同編輯跨媒體的內容。第三階段:邀請大家一起打開未來,實現夢想。鼓勵讀者在閱讀、網路之外,也能行萬里路。經過城市與城市間的巡迴演講後,經典3.0也匯集了兩岸三地著名學者的演講資料,進行書籍的出版,每位學者都是各領域的名家,這個夢幻陣容,在華人世界無出其右。除了導讀之外,每一本書均配合大量圖片、方塊小文、年表、地圖、漫畫、網站、景點、延伸閱讀。讀者只要閱讀本系列,就可以掌握該部經典的精華與全方位的資訊。不僅只有著名學者組成的夢幻團隊,每一本書還邀請知名漫畫家搭配以圖像詮釋經典。漫畫家陣容包括:蔡志忠、阿推、歐陽應霽、可樂王、平凡、張妙如等,名家搭配名家的超級組合,使得每本書更具閱讀與收藏價值。每一本書會摘選精采的原著文字,較為艱澀的部分會加上詳實的注釋或翻譯,使讀者可以一窺經典的堂奧。
《原本》成書於西元前三百年左右,距離今天兩千三百年,《原本》的作者是亞歷山卓的歐基里得(Euclid of Alexandria),他的生卒年根據推測大概是公元前330~260年,正是馬其頓英主亞歷山大開始發展勢力,開創希臘化文化的初期。《原本》是一本數學著作,章節安排有著嚴謹的結構,全書由定義、公設、設準、命題(定理)、證明,以及符號和圖像所構成,全書共十三卷。 《原本》其實是歐基里得將古希臘數學集大成的著作,包括了希臘科學數學家:泰利斯、畢達哥拉斯、希波克拉提斯等人的成果。導讀者翁秉仁教授認為《原本》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歐基里得採用了非常特殊的編纂法,就是推理的方法或邏輯。歐基里得的原創性不是表現四百多個命題的敘述,因為許多命題在當時是已知的知識。歐基里得的天才表現在他有精準深刻的眼光,選擇恰當的公設,又有驚人的推理能力,可以一步步將這許多命題整合成一個體系。引用笛卡兒的譬喻,歐基里得不是只找出一條鐵鍊,而是將許多條推理的長練,編織成一張鐵鍊網,將所有的《原本》命題都固定在五個牢靠的首環上──亦即五個公設上,包括著名的「平行公設」。 歐基里得運用希臘文明的資源,將過去零散的經驗知識,整理成不容置疑的真理。他展示的這種發展人類知識的新方法,日後稱為「公設演繹法」,讓人類得以在這個變化、偶然、不可知的世界上,平地一聲雷,突然有了一個典範,可以協助人類分析、判定並取得確定的真理,這在人類的思想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成就。本書重點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 ●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
《蔡孑民先生言行錄》是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一部重要思想言論著作,1920年由新潮社編輯出版。全書分六類:第一類「關於最重大普遍的問題」(十八篇),第二類「關於教育」(十六篇),第三類「關於北京大學」(十八篇),第四類「關於中西文化的溝通」(十一篇),第五類為「普通的問題」(十一篇),第六類為「範圍較小、關係較輕的問題」(十篇)。 蔡元培的大學觀,不能不提他的名言:「愛國不忘讀書,讀書不忘愛國」,導讀者陳平原教授指出蔡元培、北京大學以及新文化運動有著緊密的關係,回顧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動力,來自北大師生,理解蔡元培之於北大,也就部分理解了現代中國的大學之路。 陳教授認為所謂「大學」,不僅僅是一種「功業」,同時也是一種「言說」。後人評價蔡元培,看他如何「辦大學」,也看他如何「談大學」。蔡孑民先生在追憶北大歲月時,總不忘闡述自家的大學理想。因為所謂大學精神、大學文化以及大學管理等,既是一門高深學問,也是一種日常生活;如此兼顧理論與實踐,需要一種特殊的文體來實現。校長之即席發揮或精心準備的各種「演說」,便成了關鍵的一環。這些演說,若足夠精采,也可能成為「傳世文章」。陳教授相信,辦大學,需要做,也需要說——持續不斷地闡述大學的宗旨、功能、風格、日常運作乃至專業設置等,某種意義上,也是辦大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今天我們閱讀《蔡孑民先生言行錄》,可以從此角度進入。本書重點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 ●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共分十三篇。 導讀者王守常教授認為《孫子兵法》一書共13篇,只有6000字,而關於道、境界、道德這一類的辭彙,儘管字數很少,但卻體現了《孫子兵法》的精髓和核心思想。閱讀《孫子兵法》時,要理解兩個概念:「道」和「器」。這兩個概念出現在《易經》當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即說有形的上面就是「道」。那麼「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器」就是指具體的東西。也可以用「術」來直陳,「術」就是理性認知的具體運用方法。「道」與「器」、「術」之間的關係是「道在器中,器不離道」,這是中國哲學的根本思考方式。在中國文化中一直認為「道」是「本」,「術」是「末」;「道」是「體」,「術」是「用」。另外,孫子倡導「全勝」、「智勝」是因為他看到了戰爭的殘酷性,因而提出了「慎戰」的思想,並提出從五個方面去考察戰爭問題:「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孫子兵法》幾千年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兵學的經典,就是因為《孫子兵法》並非只講具體的戰術或謀略,而是對戰爭本質的深刻反思,凝集了中國兵學思想的精萃。本書重點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香港、上海、北京、臺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 ●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
《七俠五義》全書共一百二十回。前二十七回,步步深入地描寫了賢臣包拯的事蹟;隨後的四十回,以御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的「貓鼠」之爭為線索,交代了「五鼠」歸附包拯的經過以及包拯與俠客們舉拔年輕清官、彈劾懲處權奸與貪官的情形;最後五十回,以顏敏巡撫襄陽為中心,由七俠引出王義剪除襄陽王黨羽、打探襄 陽王陰謀的故事。 從《史記》裡的荊軻、豫讓,談到《七俠五義》裡的展昭、白玉堂,導讀者張大春認為中國的俠,或是俠義是基於在一個共享、共有的背景、價值觀,以及思想傳統而形成的。俠最初就是由非常典型的隱形契約──信諾──出發,轉變為另外的各種價值,比如說「不二心」、「為後世法」,也有人認為「齊生死」還不算,甚至要「泯是非」、「一得失」乃至於「去榮辱」。張大春認為俠的概念是活的、是流動的,但是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無論這個俠是什麼時代出現,俠客都是距離最核心的,最高的權力有一段最遙遠的距離,這是俠的一個獨特的人格特質,所以張大春說:「真正的俠是要懂得《逍遙遊》和《養生主》的」。 張大春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閱讀觀點:「我會看到背後被武功、機關、陰謀所遮擋的社會關係、人情世故,甚至是到底什麼是市井生活當中必備的知識,這些都是《七俠五義》告訴我的。包括透過錦毛鼠白玉堂和書僮雨墨的對話胡扯閒篇(第三十三回),講吃魚的方法,我想到就會樂。」本書重點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 ●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共分成〈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大宛列傳〉記載了古代中亞地區的地理、歷史、各民族的風俗,是研究古代中亞歷史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替張騫立傳,但卻把張騫如何率領使團順利到達烏孫,又到了大宛,他的隨員將西域的葡萄、苜蓿引入漢朝,成功鑿通了絲綢之路等經歷,全記錄在〈大宛列傳〉裏。張騫的遊蹤完全突破了漢朝人的地理知識圈,開闢了一片新天地——西域。導讀者葛劍雄教授認為張騫這個人物他忠於國家,一心建功立業,膽子大,想像力豐富,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善於用人,愛護下屬。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像張騫這樣的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後繼無人的原因,是由於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鄉土觀念,形成安土重遷的習俗;「夷夏之辨」民族的優越感,以及中央集權體制,控制人民行動自由產生的負面影響,導致缺乏外向發展的動力。因此,我們可以把張騫的成就看成一個時代的產物,在他背後有著無數的無名英雄促成這個劃時代的成就。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 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茶經》,分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十章,而十章中的其中五章是關於茶業的宏觀記述。導讀者鄭培凱教授認為陸羽的《茶經》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茶文化經典。它不是單純只講喝茶的一本書,而是中華文化在飲茶這個領域的開山祖師,是飲茶從物質生活到精神境界的提升與飛躍。鄭教授強調的是,陸羽對茶的論述與總結,為茶的物質性帶來了「非物質文化」的文明提升,飲茶有了文化傳統,成了文化傳承。而這個傳承一直都有發展,一千多年來枝葉蔓延,在不同的土地上發展成茂密的森林。鄭教授從神農的傳說開始談起,再對照《茶經》的內容並旁徵博引各種考古和古籍資料,細述歷代茶人在製茶、泡茶、喝茶、茶儀的演變。從審美觀照的角度來看,鄭教授認為《茶經》有四個方面值得注意:一、審美感覺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具體講的是茶碗,由此延伸到其他茶具、茶儀、飲茶環境;二、擇水與用火,講究「活水」與「活火」;三、本色,強調茶有本色,茶有真香,不假外求;四、「茶性儉」,講求質樸,強調儉樸之美,發展出簡約哲學,把形而下的飲茶行為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此後的茶道演變,無論是宋代宮廷與士大夫的點茶鬥茶,寺院茶儀的持修空靈,明清文人的清雅茶聚,日本茶會的和敬清寂,都因陸羽的開示,而得以開創自成體系的飲茶天地。本書特色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稱《三言》,總收小說一百二十篇,每書四十卷,每卷一篇。導讀者張曼娟教授從《三言》中挑選了《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和《賣油郎獨佔花魁》這四個故事,所描述的是從古至今永恆的愛情題材:婚外情、始亂終棄、身分的懸殊,還有緣分的錯落。從《三言》這四個作品裏,張曼娟教授要談的主題是人的欲望和沉淪。她認為《三言》雖具有教化功能,許多篇章卻赤裸裸地展示出人類沉淪的一面,但是,人在向上提昇的時候需要很大的力氣,向下沉淪並不需要,感覺上沉淪比提昇更「符合自然」。在理學最昌盛的時代,在那驚天動地改朝換代的時候,人們是怎麼樣在愛情當中沉淪,怎麼樣在愛情當中提昇?張教授指出馮夢龍小說當中提到的人物,都是勇於面對自己的欲望的,對照現在與當時的「末世」氛圍,以及古今之人在追求愛情上截然不同的態度,生活在幾個世紀前的人們是否更勇於面對自己的欲望?《三言》在清代被列為禁書,在還沒被禁絕之前,人們可能也視它為一種消遣性的讀物而已,但是在消遣當中,我們卻觸碰到一個世界,看到了人生真實的樣貌。網站SPECIAL:張妙如漫畫版《三言》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蘇軾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在寫下了首遣興的詩作,表達了他的人生之歎。詩意蒼涼,表達了蘇軾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之中,下筆而出的。導讀者蔣勳老師認為《寒食帖》不能單一看某一個字,整個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響曲樂章龐大壯闊的配置,感受到創作者行走於文學與書法之間驚人豐富的魅力。蘇東坡嘲笑自己的書法是「石壓蝦蟆體」,而一般他的字會被解讀成「豪放」。閱讀《寒食帖》上的字,則會發現其實豪放的大架構裏不失細節的溫柔婉約。《寒食帖》最後一句「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蔣老師把這幾個字,形容成像詩人的表情,愁鬱、荒涼、困頓,像最頑強的生命,像冬寒禿枝,看似頹敗,卻在內裏蘊含隱匿發枝發葉的生命力。而在歷史的騷動裏,《寒食帖》經歷了各種的劫難,重疊著許多時代的記憶:上面留下了黃庭堅、董其昌、乾隆、納蘭容若等人的墨跡與印章,以及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和關東大地震東京大火在《寒食帖》留下各種時間的痕跡。從《寒食帖》,可以了解蘇東坡如何在自我調侃、自我嘲笑裏完成一種毀譽之外的豁達。豁達指的是生命本質的了悟,了悟之後,下筆為文學,下筆為書法,都有不同境界的領悟。
在佛教中,所有被稱為「經」的書,都是印度的書,必須是佛說的才是「經」。但唯一有本由中國人講的,中國人編的也叫「經」,這就是《壇經》。葛兆光在講解《壇經》時,特別切入幾個重點。一是六祖惠能所代表的南宗,與神秀所代表的北宗之間的差異。神秀認為,每個人心都有可能是清淨的佛性,卻也跟明鏡一樣,避免不了外在灰塵的污染。所以需要採用傳統佛教所保持的一些修行方法,通過漸修來達到真理境界。但是惠能所代表的南宗認為,外在世界是虛幻的,這些都是因緣湊合的結果。所以你只要轉過身去,此岸就是彼岸。過去北宗認為,從此岸走到彼岸,要苦苦修行,走得非常辛苦。但是南宗回轉過來,認為原來此岸就是彼岸,人心就是佛心,於是當下解脫,所以惠能的說法,是一個頓悟之說,這就和北宗神秀的說法截然不同。在這一點上,北宗和南宗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點點的差異,但是實際上差別非常大,二、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壇經》不同年代出現的版本字數有所不同,越晚出現的版本字數越多,可見我們現在看到的《壇經》除了惠能口述之外,也加上後人整理修訂的文字。三、禪宗的中心思想。最重要就是要瞭解,什麼是靜坐?什麼是空、無?什麼是直心、頓悟?為什麼要不立文字?本書特色●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成吉思汗是一位影響廣大,爭議甚多,並且永具大眾魅力的歷史人物。而有《成吉思汗實錄》之稱的《蒙古秘史》則是一部具有重大歷史與文學價值,卻又充滿迷思的經典著作。就成吉思汗而言,一方面,他及他的子孫征服大半個歐亞大陸,創建歷史上最大的陸上帝國,世界政治與文化地圖因而永遠改變。一方面,七百年來,成吉思汗的歷史地位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即是在現代,他的評價仍是一個高度政治性與情緒性的課題,不斷隨著國際政治發展而變化。以一個古代人物而具有如此巨大現實意義,可說極為罕見。另一方面,成吉思汗作為一個征服世界者,一生充滿傳奇與英雄色彩,足以吸引大眾注意,因而成為通俗傳記、電影、電視製作者最為寵愛的主題。《蒙古秘史》是十三世紀前期蒙古宮廷作者根據神話、傳說及文字記錄而撰寫的一部大蒙古國崛興史。內容涵蓋成吉思汗的先世及其繼承者窩闊台汗(《秘史》作斡歌歹,1229-1241在位)的歷史,重點則是成吉思汗歷盡艱辛,削平群雄、統一蒙古及開創世界帝國的一生事業。此書是唯一存世的十三世紀蒙古人撰寫的歷史著作,也是研究蒙古前期政治、社會及文化的原始史料。全書是由散文與韻文所組成,其中甚多篇章都是英雄史詩,洋溢濃郁的草原氣息。此書不僅是遊牧民族史學史及文學史上的創始之作,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史學史及文學史上也佔有獨特地位。本書特色●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 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李商隱的詩向來被認為玄妙難解,如同謎語一般。葉嘉瑩先生在解讀李商隱詩時,除了導引讀者進入詩文情境中,認識李商隱獨特的表現方法外,還特別提出如何欣賞詩歌的美學價值。她認為,詩歌的美學應該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它能夠感知的因素,它是怎麼樣感受世界的。在西方的現象學裏,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當你的意識接觸到外界的景物事件的時候,你那個意識是怎樣在活動,那個本質那才是重要的,那是能感知的一種力量。作為一個詩人,除了要有能感知的力量,還要有能寫之的力量。所謂的能感之能寫之,不是說你寫的本事是什麼,而是你能感的心靈是什麼。不是說你寫的事情是什麼,不是說你寫的人物是什麼,而是你的心靈是什麼。是「誰能有此」,什麼人能有這樣的心靈。葉嘉瑩認為,我們真正要評說一首詩的好壞,是要從能感之與能寫之兩方面來衡量。一個人最微妙的一點,實在就是你的心靈、你的意識、你感受的時候的作用和姿態,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本書特色●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從康熙九年(1670)的第一篇〈蓮香〉,到康熙十八年(1679)全書《聊齋誌異》初稿完成為止,總共九年的時間,其實也正是蒲松齡一生中最為落魄潦倒的時光。他不斷地考科舉,但都沒有考上,又得了大病,家中窮到無米可炊,面對妻子和幼兒,他慨嘆自己的無用:「花落一溪人臥病,家無四壁婦愁貧」。屋外的大自然,是「花落一溪」的美,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屋內不堪的醜陋人世。郝譽翔認為,這段時間的蒲松齡,彷彿被困在一個「血汗暴流,扭筋拔力」、「家無四壁」的牢籠裡,而唯一能把他拯救出去的,唯有文字,唯有想像力,所他以筆墨為刀斧,鑿穿了時間和空間的牆壁,而創造出一個如夢似幻,無窮無盡的「美」的天地。郝譽翔指出,對於「美」的高度評價,正是蒲松齡與六朝志怪小說分岐,而要上追屈原〈離騷〉、〈九歌〉所歌頌的「香草美人」。不僅如此,蒲松齡《聊齋誌異》的「美」,也頗接近日本物語中的「物之哀」,甚至讓他想起了同樣是在談美、也同樣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日本文學經典《源氏物語》。《源氏物語》以「源氏之君為中心,他翩然登場,絕世的美貌吸引了男女眾生,為之讚嘆、癡迷、瘋狂、顛倒,甚至無由來的不禁感到一陣恐懼和悲哀:「這副姿容焉得不感動鬼神?簡直是美得有些令人駭怕。」然而,這部小說背後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呢?「物之哀」的論說,當最能夠切中核心。本書特色●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一般研究《老殘遊記》的人,大部分只注重這本小說的政治的意義。到底作者是不是對於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可是作者是把它當作一個有哲學意義的抒情作品來看。胡適認為,中國傳統小說裡面,寫景寫得這麼細緻的,寫得這麼有抒情味道的,《老殘遊記》是第一本。這本小說是老殘,或者可以說是作者劉鶚,感嘆身世的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釋,都以為他為中國的衰亡而哭泣,為帝國的末日而哭泣。但作者覺得它的意義,遠不只如此,他用一種抒情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帝國末日的情景,帶出來一種中國山水畫的寫意傳統。本書特色●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柯裕棻在導讀《簡愛》時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介紹。其次是把《簡愛》的故事軸線做一個簡單的整理,這個整理不單是故事整理,還會分析故事的脈絡以及特點。第三是討論通俗文學經典化的過程,有哪些文化和內容上的改變。最後,則是延伸閱讀的介紹,因為《簡愛》在西方文學市場不單單是一個經典,實際上市場價值也很大。不僅多次改編成電視電影,也有其他作家從《簡愛》故事裏發展成其他小說,也成為經典。本書特色●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英國詩人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最重要的作品《失樂園》(Paradise Lost),內容是聖經裡面創世紀的第一章:亞當與夏娃受到撒旦的引誘,吃下了禁果,而被上帝驅逐出伊甸樂園。張隆溪教授解釋,以往西方傳統的史詩故事,比如荷馬或維吉爾的史詩,總是關於戰爭和英雄,然而米爾頓的《失樂園》,它所描寫的不是一個肉體的形容,不是大英雄,也不是打仗、戰功,它寫的完全是精神性的。故事裡面最中心、核心的一個動作,就是一個女人從樹上摘了一個果子吃,這個動作雖然很微小,但卻充滿了象徵意義,它的象徵就在於善跟惡之間的區隔,在於無知跟知識間的區別。因此,張隆溪教授認為這部史詩是精神的史詩,因為它描述不是人肉體的力量,而是描寫人的精神,永恆的追求。此外,不同於傳統史詩,米爾頓選擇的主題是人──亞當和夏娃──而不是一個王。他寫的是很多人生活當中最根本的精神矛盾的追求,而不是王的輝煌業績,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也就是這一個特點,使得《失樂園》這部經典對於今日的讀者仍然充滿了吸引力,而其中所探討的知識、自由意志、及善惡的問題,無論在任何時代,都值得人們深思。本書特色●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 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
每個人在閱讀《戰爭與和平》時,可能會側重不同的角度。作為一位小說家,王安憶是從「人物」來理解這部經典小說。王安憶認為,《戰爭與和平》事實上只寫了兩個人,一個是安德列,一個是彼爾。托爾斯泰描述這兩個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歷程,主要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很複雜,就是怎麼樣才是幸福。在全世界各地的民間傳說中,主人公經歷了很多的艱難和困苦,最後一句話往往是:從此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那麼什麼是幸福呢?這是困惑每個人的問題。在托爾斯泰筆下,安德列和彼爾也是要從不同的途徑來解答,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而在這兩人的生命中,王安憶認為娜塔莎在他們的思想變革中起到關鍵性作用。而這也是托爾斯泰作品的特色之一,他總是在女性身上賦予神聖的使命。本書特色●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平凡、可樂王、541、吳孟芸、李志清等十位漫畫創作者參與●台師大、台藝大、北藝大共同參與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