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灣生鈴木怜子所著回憶錄《南風如歌:一位日本阿嬤的臺灣鄉愁》為研究對象,討論灣生在臺日歷史上的意義與重要性。首先探討殖民地臺灣的在臺日人與灣生的生活經驗與情況,以鈴木怜子家族為討論中心,再分析「引揚」的集體記憶與離散的敘事問題。進一步詮釋分析回憶錄時,以敘事學理論討論書籍編排、人物形象、文化再現,且運用「敘事認同」的理論觀察,指出「灣生」的身分建構、國族認同與敘事意義呈顯多重混雜的敘事認同現象。本書凸顯灣生研究的歷史意義與詮釋的多元視角,包括重思「灣生」一詞與臺日歷史上的定位。透過灣生鈴木怜子與《南風如歌》,勾勒家族歷史的脈絡,亦有回憶錄的各種閱讀架構,期許能厚植臺日研究的底蘊,發揚臺日文學與文化的淑世意義。
本書寫作是一個漫長的路途,現在回望,這本書到頭來也是始自原鄉──安身立命之處,自我生命意義的探析。從凝視聲響到生命記憶所討論的,其實都是在邊緣失聲的人,我們凝視也被凝視著,這一鏡像互動脈絡的探析,就是要捕捉此一剎那,就是從無聲到有聲再到迴響。原本旁若無人的境地,其實是有人,有人說話才有新的世界。文學凝視著自我與他人,為自我與他人作聲,敘述著的文本與脈絡,都是最真實的生命記憶。邊緣之境曾經是痛苦,但站在邊緣才能看到遙遠山林中浩瀚眾星相隨,正因為邊緣才能體驗人類崇高、謙虛至理。本書的研究剛開始是遙不可及的路途,但透過邊緣之境的文學心靈引導,即能回頭記住這一旅程。雖然這一生命歷程似是作一段落,但願記著再見本是作別,但必定再回來之自我期許而持之勉勵。
「再現」為聯繫實在與意義的符號系統,是符號語句象徵的集合體。宦遊人士來臺或臺人赴海外旅行、留學、考察等移動經驗為實質存在,文學則蘊含記錄此類活動的意義。為詮釋臺灣近現代的移動意象,本書先結合數位人文學的應用,以時代為序,再現歷時性意義;並以移動經驗與論述為核心,探討再現文化的共時性。從廣泛蒐羅清治時期文本與外緣背景史料,分析采錄風俗及治理的主題。再以旅美的顏國年、黃朝琴、杜聰明與林獻堂的遊記及臺灣文化協會會員的論述為例,分析日治時期文學與文化對話的現代性。又以歌仔冊的再現風景、吳濁流的戰亂書寫及 《自由中國》所載跨界遊記,探討記憶與敘事的文化面向。期望以「再現文化」為主題,闡揚臺灣文化的形成、實踐與特色。
屢屢在台灣文壇帶動風潮、引起話題的李昂(1952-),在其長達近五十年的創作生涯中,評論者將極高的注意力聚焦於《殺夫》、《暗夜》、《迷園》、《北港香爐人人插》諸作,探析性別、情慾、政治、國族等論述間的轇轕。 然而在聚光燈的強力光束外,李昂文學仍有許多面向少人觸及。本論文集將目光投向聚光燈外,透過細緻的論析,呈現李昂文學世界的廣袤與多彩。
本書以五○年代崛起的重要小說家於五、六○年代的代表作品為研究對象,無分省籍性別。選定「成長」為研究主題,其目的與用意就在打破傳統論者自政治意識形態對五○年代小說所貼的文學標籤迷思。自此詮釋觀點立論,本書就將小說置放在五、六○年代臺灣的歷史語境下解讀,通過共時性與對照性的閱讀,希望藉由個人成長/家國想像/文藝政策三者間的對話辯證,彰顯出五○年代作家創作成長小說的特出意義。簡言之,本書是從「成長」的制高點,重新閱讀歷來被定位為「反共」、「懷鄉」的小說,以及五○年代臺籍與女性作家的文本,探析該時代成長論題的共相與殊相,並勾勒出各種成長書寫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