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演……韓劇為什麼能風靡全世界、感動千萬人?電視劇演的就是人的故事。在這個「平行世界」中,觀眾彷彿也在裡面過了一生。雖然偶爾也做作拖戲,但我們仍免不了「入戲」,跟著劇情歡笑流淚。而施展魔法的編劇、導演、演員們,又是怎麼想,怎麼工作的呢?韓劇推手、曾執導過《浪漫滿屋》《他們的世界》《IRIS 2》的表珉秀導演,首次分享電視劇製作的一切! 專業推薦:白色豆腐蛋糕 影評人吳洛纓 金鐘編劇李屏瑤 作家重點就在括號裡 影評人陳世杰 金鐘編劇、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陳慶德 韓國文化研究者、《韓味》作者陸玉清 資深編劇、華視文教基金會訓練中心主任講師劉奕成 中信金控科技長膝關節 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韓國知名的電視劇導演表珉秀(又譯為表民洙),他所執導的韓劇在韓國、全亞洲都擁有高收視率和人氣。他以擅長說故事、明快的運鏡見長,並能巧妙引導出演員的潛力與演技,是許多演員期待合作的導演。 本書特色:★台灣第一本由韓國人氣電視劇導演所寫、專談「韓劇製作」的最完整指南書。★作者以過去製作過的電視劇(如《謊言》、《傻瓜般的愛情》、《浪漫滿屋》、《他們的世界》等),以及知名演員(如宋慧喬、玄彬、李秉憲、尹汝貞等)為例,讓讀者輕鬆了解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些較難的專業術語。★作者表珉秀導演以他和盧熙京編劇的相遇、合作經驗,來說明編劇、導演在早期企劃階段的關鍵角色,以及兩人相知相惜、長達20年的友情分享。 精彩內容包括:企劃 是以主題,還是故事為重?劇本 主觀vs.客觀、事件與情感導演 連個鏡頭都有深意演技 表情、台詞,最重要是眼睛剪輯 創作的最後階段 身為電視劇導演,表珉秀罕見地擁有一票自己的死忠粉絲,被譽為「作家主義導演」。他所製作的韓劇甚至被稱作「表珉秀電視劇」,擁有品牌口碑。本書以作者實際製作的作品為例,完整公開從企劃、劇本、表演、美術設計、攝影、音樂、剪輯等關於戲劇製作各方面的訣竅和電視劇哲學,具有重要價值,是有志於影像創作、戲劇創作的您不可錯過的一本書。韓劇迷也會拍手叫好!★★★本書為《編、導、演!眾人追看的韓劇,就是這樣誕生的!》改版★★★
編、導、演……韓劇為什麼能風靡全世界、感動千萬人?電視劇演的就是人的故事。在這個「平行世界」中,觀眾彷彿也在裡面過了一生。雖然偶爾也做作拖戲,但我們仍免不了「入戲」,跟著劇情歡笑流淚。而施展魔法的編劇、導演、演員們,又是怎麼想,怎麼工作的呢?韓劇推手、曾執導過《浪漫滿屋》《他們的世界》《IRIS 2》的表珉秀導演,首次分享電視劇製作的一切! 專業推薦:白色豆腐蛋糕 影評人吳洛纓 金鐘編劇李屏瑤 作家重點就在括號裡 影評人陳世杰 金鐘編劇、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陳慶德 韓國文化研究者、《韓味》作者陸玉清 資深編劇、華視文教基金會訓練中心主任講師劉奕成 中信金控科技長膝關節 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韓國知名的電視劇導演表珉秀(又譯為表民洙),他所執導的韓劇在韓國、全亞洲都擁有高收視率和人氣。他以擅長說故事、明快的運鏡見長,並能巧妙引導出演員的潛力與演技,是許多演員期待合作的導演。 本書特色:★台灣第一本由韓國人氣電視劇導演所寫、專談「韓劇製作」的最完整指南書。★作者以過去製作過的電視劇(如《謊言》、《傻瓜般的愛情》、《浪漫滿屋》、《他們的世界》等),以及知名演員(如宋慧喬、玄彬、李秉憲、尹汝貞等)為例,讓讀者輕鬆了解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些較難的專業術語。★作者表珉秀導演以他和盧熙京編劇的相遇、合作經驗,來說明編劇、導演在早期企劃階段的關鍵角色,以及兩人相知相惜、長達20年的友情分享。 精彩內容包括:企劃 是以主題,還是故事為重?劇本 主觀vs.客觀、事件與情感導演 連個鏡頭都有深意演技 表情、台詞,最重要是眼睛剪輯 創作的最後階段 身為電視劇導演,表珉秀罕見地擁有一票自己的死忠粉絲,被譽為「作家主義導演」。他所製作的韓劇甚至被稱作「表珉秀電視劇」,擁有品牌口碑。本書以作者實際製作的作品為例,完整公開從企劃、劇本、表演、美術設計、攝影、音樂、剪輯等關於戲劇製作各方面的訣竅和電視劇哲學,具有重要價值,是有志於影像創作、戲劇創作的您不可錯過的一本書。韓劇迷也會拍手叫好!★★★本書為《編、導、演!眾人追看的韓劇,就是這樣誕生的!》改版★★★
編、導、演……韓劇為什麼能風靡全世界、感動千萬人?電視劇演的就是人的故事。在這個「平行世界」中,觀眾彷彿也在裡面過了一生。雖然偶爾也做作拖戲,但我們仍免不了「入戲」,跟著劇情歡笑流淚。而施展魔法的編劇、導演、演員們,又是怎麼想,怎麼工作的呢?韓劇推手、曾執導過《浪漫滿屋》《他們的世界》《IRIS 2》的表珉秀導演,首次分享電視劇製作的一切! 專業推薦:白色豆腐蛋糕 影評人吳洛纓 金鐘編劇李屏瑤 作家重點就在括號裡 影評人陳世杰 金鐘編劇、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陳慶德 韓國文化研究者、《韓味》作者陸玉清 資深編劇、華視文教基金會訓練中心主任講師劉奕成 中信金控科技長膝關節 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韓國知名的電視劇導演表珉秀(又譯為表民洙),他所執導的韓劇在韓國、全亞洲都擁有高收視率和人氣。他以擅長說故事、明快的運鏡見長,並能巧妙引導出演員的潛力與演技,是許多演員期待合作的導演。 本書特色:★台灣第一本由韓國人氣電視劇導演所寫、專談「韓劇製作」的最完整指南書。★作者以過去製作過的電視劇(如《謊言》、《傻瓜般的愛情》、《浪漫滿屋》、《他們的世界》等),以及知名演員(如宋慧喬、玄彬、李秉憲、尹汝貞等)為例,讓讀者輕鬆了解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些較難的專業術語。★作者表珉秀導演以他和盧熙京編劇的相遇、合作經驗,來說明編劇、導演在早期企劃階段的關鍵角色,以及兩人相知相惜、長達20年的友情分享。 精彩內容包括:企劃 是以主題,還是故事為重?劇本 主觀vs.客觀、事件與情感導演 連個鏡頭都有深意演技 表情、台詞,最重要是眼睛剪輯 創作的最後階段 身為電視劇導演,表珉秀罕見地擁有一票自己的死忠粉絲,被譽為「作家主義導演」。他所製作的韓劇甚至被稱作「表珉秀電視劇」,擁有品牌口碑。本書以作者實際製作的作品為例,完整公開從企劃、劇本、表演、美術設計、攝影、音樂、剪輯等關於戲劇製作各方面的訣竅和電視劇哲學,具有重要價值,是有志於影像創作、戲劇創作的您不可錯過的一本書。韓劇迷也會拍手叫好!★★★本書為《編、導、演!眾人追看的韓劇,就是這樣誕生的!》改版★★★
每一本談音樂的書,都是獨特而珍貴的。因為它試圖描述那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那不可言說之物。 而有趣的是,沒有什麼人是真正不懂音樂的。 音樂可能觸動每一個人的心,傳達那不可言喻的情感。 樂團裡的指揮,是古典音樂當中最一眼可辨之人。這樣一個人人皆知的職業卻引發如此多的疑問,卻是很少見的: 「樂團沒有你,不是照樣可以演奏得很好嗎?」 「音樂會的演出有沒有你,真的有差嗎?」 「樂手有在看你指揮嗎?」 這不是一本指揮的養成手冊,也不是一本指揮史。這本書是寫給對於指揮「做什麼事、有何重要性」感到好奇的人。 首屈一指的英國指揮家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在本書中帶領我們從指揮連結到作曲家、演出的曲目、樂團成員、演出前的排練與演出的當下、聽眾、及整個古典樂界。指揮對於演出既有影響力,也有壓力,從他走進排練室、走上舞台,他就必須利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手勢、眼神來溝通。 這本書也會談到指揮所面對的公共與私人的責任,也分享指揮這門藝術的竅門:精確、魅力、直覺、圓融與熱情。 ------- 在一般的刻板印象中,指揮是個目中無人的自大狂,他自以為是,但在旁人看來,他的貢獻似乎跟樂手無法相比──這種滑稽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卻很老套。他是那個最後登場的人,此人顯然擁有不尋常的能力,能掌握音樂開始的時間點,然後比出各種與音樂的動勢隱然相符的誇張手勢,讓人聯想到魔法師,用一根棍子調製出一鍋神奇的聲音,最後擺出一副謙卑順從的樣子,接受聽眾的掌聲,踏著凝重的步履離開舞台…… * 樂團的指揮,要設法讓所有的團員對於樂曲的表達趨於一致,在情感上也趨於一致。指揮自己可能對於曲目有一套看法或理想,但他必須透過聆聽(排練時)、口語或非口語的方式,求取最大公約數。他會想要向自己的理想靠近一些,但也要留意不要放入太多自己,免得扼殺了作曲家的原意;或許要民主地接納一下團員的意見;排練不要把團員操到爆,以免到了現場演出時變得很僵化,完全缺乏靈性…… 指揮就像用手握住一隻鳥。抓得太緊,可能會掐死牠;抓太鬆,牠可能會飛走。 * 有些我很喜歡的作品,我已經指揮了將近三十年。一定也有一些八十幾歲的指揮家演出某些作品的時間超過一甲子。對我來說,馬勒和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十號交響曲就像我每年都會碰到的表兄弟一樣。指揮跟每隔一陣子就會演出的作品之間的關係是長達一輩子的合作,隨著年紀漸長,這首作品會碰觸到你個性的不同部分。從這一點來說,這首作品總會讓你覺得有新意──它一直在那裡,但不斷會讓你感到驚奇。它們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每次指揮這首作品,就會在你跟它之間的關係鋪上一層新的記憶。每一次演出都匯集了你與這首作品共有的體驗。能持續這麼久的友誼並不多──我想這是因為音樂的本質已經固著,這讓你與作品之間的往來變得簡單──在生活中,這種單戀可能是不健康的,但在指揮的職業生涯中卻提供了許多慰藉。如果你能記得自己第一次「約會」時的單純、讚嘆與震撼,你的體驗還會更豐富。 * 指揮只用肢體來表達音樂,別有一番好處。不管情感有多麼特定,如果不受文字語彙所限定的話,表現起來會更加強烈。文字很容易受到誤解,而樂團的樂手對於我們說的話所做的反應,不太可能一致同意,但是對我們的動作,比較會有相近的看法。音樂能化繁為簡,但若用話語去討論它,很容易適得其反。音樂是一種超越國界的語言,但這種語言並不能翻譯。要描述那無法形諸文字的,除了音樂之外,就只能用肢體語言來溝通。而指揮結合了這兩者。 * 當音樂本身已經俱足,不需添加分毫時,就是指揮停止揮動手臂最好的時候。有些作曲家所寫的某些作品的某些時刻實在是妙不可言,其精神高深莫測,肢體動作只會有損其神妙而已。指揮只有保持靜止不動,才能讓樂手和聽眾找到想像力最私密的核心。艾爾加(Edward Elgar)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尼姆諾德〉(Nimrod)的開頭一片靜謐,讓人屏氣凝神,在我認為,如果指揮不做任何動作、不做一分增減,最能表現這段音樂的力量。不動作並不表示無所作為。靜止之中仍有流動,指揮仍然在指揮,只是以最細緻的方式在指揮。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連哄帶誘,讓別人把內心的情感表露出來,而且還鼓勵人們往內心深處探索,並讓音樂把在場的人拉到一起,這是當指揮最大的殊榮之一。這是私密情感的交流。聲音靜靜落下。 * 演出歌劇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很多。知道這一點並不會澆熄雄心壯志,反而能讓你用健康持平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熱望。你很可能著手指揮一首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希望每一次都能實現理想的樣貌。這樣的事能否存在,沒有定論,但是在歌劇院,沒有人會期待這種事情會發生。大家都知道這個過程一定會發生預想不到的事,所以就有了非常刺激而真實的開放性。但有時候每個環節都很順利:歌手、樂團、後台技術人員、指揮和觀眾,他們的表現都超過自己和別人的預期,在你的人生中,有幾個晚上,因為每個個人和團隊的努力投入而實現了夢想。終極的藝術形式生出一個終極的演出,這是很少見的。但是那些能成為其中一分子的人,實屬三生有幸。
每一本談音樂的書,都是獨特而珍貴的。因為它試圖描述那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那不可言說之物。 而有趣的是,沒有什麼人是真正不懂音樂的。 音樂可能觸動每一個人的心,傳達那不可言喻的情感。 樂團裡的指揮,是古典音樂當中最一眼可辨之人。這樣一個人人皆知的職業卻引發如此多的疑問,卻是很少見的: 「樂團沒有你,不是照樣可以演奏得很好嗎?」 「音樂會的演出有沒有你,真的有差嗎?」 「樂手有在看你指揮嗎?」 這不是一本指揮的養成手冊,也不是一本指揮史。這本書是寫給對於指揮「做什麼事、有何重要性」感到好奇的人。 首屈一指的英國指揮家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在本書中帶領我們從指揮連結到作曲家、演出的曲目、樂團成員、演出前的排練與演出的當下、聽眾、及整個古典樂界。指揮對於演出既有影響力,也有壓力,從他走進排練室、走上舞台,他就必須利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手勢、眼神來溝通。 這本書也會談到指揮所面對的公共與私人的責任,也分享指揮這門藝術的竅門:精確、魅力、直覺、圓融與熱情。 ------- 在一般的刻板印象中,指揮是個目中無人的自大狂,他自以為是,但在旁人看來,他的貢獻似乎跟樂手無法相比──這種滑稽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卻很老套。他是那個最後登場的人,此人顯然擁有不尋常的能力,能掌握音樂開始的時間點,然後比出各種與音樂的動勢隱然相符的誇張手勢,讓人聯想到魔法師,用一根棍子調製出一鍋神奇的聲音,最後擺出一副謙卑順從的樣子,接受聽眾的掌聲,踏著凝重的步履離開舞台…… * 樂團的指揮,要設法讓所有的團員對於樂曲的表達趨於一致,在情感上也趨於一致。指揮自己可能對於曲目有一套看法或理想,但他必須透過聆聽(排練時)、口語或非口語的方式,求取最大公約數。他會想要向自己的理想靠近一些,但也要留意不要放入太多自己,免得扼殺了作曲家的原意;或許要民主地接納一下團員的意見;排練不要把團員操到爆,以免到了現場演出時變得很僵化,完全缺乏靈性…… 指揮就像用手握住一隻鳥。抓得太緊,可能會掐死牠;抓太鬆,牠可能會飛走。 * 有些我很喜歡的作品,我已經指揮了將近三十年。一定也有一些八十幾歲的指揮家演出某些作品的時間超過一甲子。對我來說,馬勒和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十號交響曲就像我每年都會碰到的表兄弟一樣。指揮跟每隔一陣子就會演出的作品之間的關係是長達一輩子的合作,隨著年紀漸長,這首作品會碰觸到你個性的不同部分。從這一點來說,這首作品總會讓你覺得有新意──它一直在那裡,但不斷會讓你感到驚奇。它們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每次指揮這首作品,就會在你跟它之間的關係鋪上一層新的記憶。每一次演出都匯集了你與這首作品共有的體驗。能持續這麼久的友誼並不多──我想這是因為音樂的本質已經固著,這讓你與作品之間的往來變得簡單──在生活中,這種單戀可能是不健康的,但在指揮的職業生涯中卻提供了許多慰藉。如果你能記得自己第一次「約會」時的單純、讚嘆與震撼,你的體驗還會更豐富。 * 指揮只用肢體來表達音樂,別有一番好處。不管情感有多麼特定,如果不受文字語彙所限定的話,表現起來會更加強烈。文字很容易受到誤解,而樂團的樂手對於我們說的話所做的反應,不太可能一致同意,但是對我們的動作,比較會有相近的看法。音樂能化繁為簡,但若用話語去討論它,很容易適得其反。音樂是一種超越國界的語言,但這種語言並不能翻譯。要描述那無法形諸文字的,除了音樂之外,就只能用肢體語言來溝通。而指揮結合了這兩者。 * 當音樂本身已經俱足,不需添加分毫時,就是指揮停止揮動手臂最好的時候。有些作曲家所寫的某些作品的某些時刻實在是妙不可言,其精神高深莫測,肢體動作只會有損其神妙而已。指揮只有保持靜止不動,才能讓樂手和聽眾找到想像力最私密的核心。艾爾加(Edward Elgar)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尼姆諾德〉(Nimrod)的開頭一片靜謐,讓人屏氣凝神,在我認為,如果指揮不做任何動作、不做一分增減,最能表現這段音樂的力量。不動作並不表示無所作為。靜止之中仍有流動,指揮仍然在指揮,只是以最細緻的方式在指揮。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連哄帶誘,讓別人把內心的情感表露出來,而且還鼓勵人們往內心深處探索,並讓音樂把在場的人拉到一起,這是當指揮最大的殊榮之一。這是私密情感的交流。聲音靜靜落下。 * 演出歌劇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很多。知道這一點並不會澆熄雄心壯志,反而能讓你用健康持平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熱望。你很可能著手指揮一首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希望每一次都能實現理想的樣貌。這樣的事能否存在,沒有定論,但是在歌劇院,沒有人會期待這種事情會發生。大家都知道這個過程一定會發生預想不到的事,所以就有了非常刺激而真實的開放性。但有時候每個環節都很順利:歌手、樂團、後台技術人員、指揮和觀眾,他們的表現都超過自己和別人的預期,在你的人生中,有幾個晚上,因為每個個人和團隊的努力投入而實現了夢想。終極的藝術形式生出一個終極的演出,這是很少見的。但是那些能成為其中一分子的人,實屬三生有幸。
每一本談音樂的書,都是獨特而珍貴的。因為它試圖描述那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那不可言說之物。 而有趣的是,沒有什麼人是真正不懂音樂的。 音樂可能觸動每一個人的心,傳達那不可言喻的情感。 樂團裡的指揮,是古典音樂當中最一眼可辨之人。這樣一個人人皆知的職業卻引發如此多的疑問,卻是很少見的: 「樂團沒有你,不是照樣可以演奏得很好嗎?」 「音樂會的演出有沒有你,真的有差嗎?」 「樂手有在看你指揮嗎?」 這不是一本指揮的養成手冊,也不是一本指揮史。這本書是寫給對於指揮「做什麼事、有何重要性」感到好奇的人。 首屈一指的英國指揮家馬克.維格斯沃(Mark Wigglesworth),在本書中帶領我們從指揮連結到作曲家、演出的曲目、樂團成員、演出前的排練與演出的當下、聽眾、及整個古典樂界。指揮對於演出既有影響力,也有壓力,從他走進排練室、走上舞台,他就必須利用自己的肢體動作、手勢、眼神來溝通。 這本書也會談到指揮所面對的公共與私人的責任,也分享指揮這門藝術的竅門:精確、魅力、直覺、圓融與熱情。 ------- 在一般的刻板印象中,指揮是個目中無人的自大狂,他自以為是,但在旁人看來,他的貢獻似乎跟樂手無法相比──這種滑稽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卻很老套。他是那個最後登場的人,此人顯然擁有不尋常的能力,能掌握音樂開始的時間點,然後比出各種與音樂的動勢隱然相符的誇張手勢,讓人聯想到魔法師,用一根棍子調製出一鍋神奇的聲音,最後擺出一副謙卑順從的樣子,接受聽眾的掌聲,踏著凝重的步履離開舞台…… * 樂團的指揮,要設法讓所有的團員對於樂曲的表達趨於一致,在情感上也趨於一致。指揮自己可能對於曲目有一套看法或理想,但他必須透過聆聽(排練時)、口語或非口語的方式,求取最大公約數。他會想要向自己的理想靠近一些,但也要留意不要放入太多自己,免得扼殺了作曲家的原意;或許要民主地接納一下團員的意見;排練不要把團員操到爆,以免到了現場演出時變得很僵化,完全缺乏靈性…… 指揮就像用手握住一隻鳥。抓得太緊,可能會掐死牠;抓太鬆,牠可能會飛走。 * 有些我很喜歡的作品,我已經指揮了將近三十年。一定也有一些八十幾歲的指揮家演出某些作品的時間超過一甲子。對我來說,馬勒和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十號交響曲就像我每年都會碰到的表兄弟一樣。指揮跟每隔一陣子就會演出的作品之間的關係是長達一輩子的合作,隨著年紀漸長,這首作品會碰觸到你個性的不同部分。從這一點來說,這首作品總會讓你覺得有新意──它一直在那裡,但不斷會讓你感到驚奇。它們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每次指揮這首作品,就會在你跟它之間的關係鋪上一層新的記憶。每一次演出都匯集了你與這首作品共有的體驗。能持續這麼久的友誼並不多──我想這是因為音樂的本質已經固著,這讓你與作品之間的往來變得簡單──在生活中,這種單戀可能是不健康的,但在指揮的職業生涯中卻提供了許多慰藉。如果你能記得自己第一次「約會」時的單純、讚嘆與震撼,你的體驗還會更豐富。 * 指揮只用肢體來表達音樂,別有一番好處。不管情感有多麼特定,如果不受文字語彙所限定的話,表現起來會更加強烈。文字很容易受到誤解,而樂團的樂手對於我們說的話所做的反應,不太可能一致同意,但是對我們的動作,比較會有相近的看法。音樂能化繁為簡,但若用話語去討論它,很容易適得其反。音樂是一種超越國界的語言,但這種語言並不能翻譯。要描述那無法形諸文字的,除了音樂之外,就只能用肢體語言來溝通。而指揮結合了這兩者。 * 當音樂本身已經俱足,不需添加分毫時,就是指揮停止揮動手臂最好的時候。有些作曲家所寫的某些作品的某些時刻實在是妙不可言,其精神高深莫測,肢體動作只會有損其神妙而已。指揮只有保持靜止不動,才能讓樂手和聽眾找到想像力最私密的核心。艾爾加(Edward Elgar)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尼姆諾德〉(Nimrod)的開頭一片靜謐,讓人屏氣凝神,在我認為,如果指揮不做任何動作、不做一分增減,最能表現這段音樂的力量。不動作並不表示無所作為。靜止之中仍有流動,指揮仍然在指揮,只是以最細緻的方式在指揮。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連哄帶誘,讓別人把內心的情感表露出來,而且還鼓勵人們往內心深處探索,並讓音樂把在場的人拉到一起,這是當指揮最大的殊榮之一。這是私密情感的交流。聲音靜靜落下。 * 演出歌劇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很多。知道這一點並不會澆熄雄心壯志,反而能讓你用健康持平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熱望。你很可能著手指揮一首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希望每一次都能實現理想的樣貌。這樣的事能否存在,沒有定論,但是在歌劇院,沒有人會期待這種事情會發生。大家都知道這個過程一定會發生預想不到的事,所以就有了非常刺激而真實的開放性。但有時候每個環節都很順利:歌手、樂團、後台技術人員、指揮和觀眾,他們的表現都超過自己和別人的預期,在你的人生中,有幾個晚上,因為每個個人和團隊的努力投入而實現了夢想。終極的藝術形式生出一個終極的演出,這是很少見的。但是那些能成為其中一分子的人,實屬三生有幸。
大約有90%的產品開發案是失敗的,其中30%並沒有開發出任何產品,其他的雖然有產品問世,但人們不喜歡,或從來不使用;即便使用了,也是毛病一大堆。 做好需求分析,是新產品成功的關鍵 本書是暢銷書《你想通了嗎?》兩位作者又一傑作。他們總結與各大小企業合作60餘年的經驗,來探討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如何設計出「高品質」的產品或系統。在本書裡,「品質」的定義是:「符合客戶的需求」。 為什麼有那麼多新產品的專案會胎死腹中?為什麼新東西要符合客戶的需求這麼難?由此看來,客戶需求、品質、與客戶溝通、設計等等環節,都大有學問。而且,可能客戶「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因此,要做出客戶想要的產品或系統,不僅需要專案管理的技巧,還要先做好「客戶需求分析」,這就是本書的主題,內容包括:需求要件(requirements)、減少語意曖昧(ambiguity)、使用者參與、激發概念的會議、專案命名、調和衝突、客戶要什麼(功能、特性、限制、偏好、期望)、技術審查、測試使用者滿意度、黑箱測試等等。還有許多實際案例,以及豐富的心得分享與建議。 本書中提到的技巧,曾經成功運用於許多產品或系統──包括電腦硬體、電腦軟體、汽車、家具、建築、消費性產品、書籍、影片、訓練課程等等。 本書對於新產品專案的所有利害關係人——團隊成員、客戶、使用者、還有必須綜觀全局掌控進度的經理人,都大有幫助。本書可以幫助你有效帶領團隊,讓新產品專案邁向成功!
大約有90%的產品開發案是失敗的,其中30%並沒有開發出任何產品,其他的雖然有產品問世,但人們不喜歡,或從來不使用;即便使用了,也是毛病一大堆。 做好需求分析,是新產品成功的關鍵 本書是暢銷書《你想通了嗎?》兩位作者又一傑作。他們總結與各大小企業合作60餘年的經驗,來探討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如何設計出「高品質」的產品或系統。在本書裡,「品質」的定義是:「符合客戶的需求」。 為什麼有那麼多新產品的專案會胎死腹中?為什麼新東西要符合客戶的需求這麼難?由此看來,客戶需求、品質、與客戶溝通、設計等等環節,都大有學問。而且,可能客戶「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因此,要做出客戶想要的產品或系統,不僅需要專案管理的技巧,還要先做好「客戶需求分析」,這就是本書的主題,內容包括:需求要件(requirements)、減少語意曖昧(ambiguity)、使用者參與、激發概念的會議、專案命名、調和衝突、客戶要什麼(功能、特性、限制、偏好、期望)、技術審查、測試使用者滿意度、黑箱測試等等。還有許多實際案例,以及豐富的心得分享與建議。 本書中提到的技巧,曾經成功運用於許多產品或系統──包括電腦硬體、電腦軟體、汽車、家具、建築、消費性產品、書籍、影片、訓練課程等等。 本書對於新產品專案的所有利害關係人——團隊成員、客戶、使用者、還有必須綜觀全局掌控進度的經理人,都大有幫助。本書可以幫助你有效帶領團隊,讓新產品專案邁向成功!
大約有90%的產品開發案是失敗的,其中30%並沒有開發出任何產品,其他的雖然有產品問世,但人們不喜歡,或從來不使用;即便使用了,也是毛病一大堆。 做好需求分析,是新產品成功的關鍵 本書是暢銷書《你想通了嗎?》兩位作者又一傑作。他們總結與各大小企業合作60餘年的經驗,來探討新產品開發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如何設計出「高品質」的產品或系統。在本書裡,「品質」的定義是:「符合客戶的需求」。 為什麼有那麼多新產品的專案會胎死腹中?為什麼新東西要符合客戶的需求這麼難?由此看來,客戶需求、品質、與客戶溝通、設計等等環節,都大有學問。而且,可能客戶「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因此,要做出客戶想要的產品或系統,不僅需要專案管理的技巧,還要先做好「客戶需求分析」,這就是本書的主題,內容包括:需求要件(requirements)、減少語意曖昧(ambiguity)、使用者參與、激發概念的會議、專案命名、調和衝突、客戶要什麼(功能、特性、限制、偏好、期望)、技術審查、測試使用者滿意度、黑箱測試等等。還有許多實際案例,以及豐富的心得分享與建議。 本書中提到的技巧,曾經成功運用於許多產品或系統──包括電腦硬體、電腦軟體、汽車、家具、建築、消費性產品、書籍、影片、訓練課程等等。 本書對於新產品專案的所有利害關係人——團隊成員、客戶、使用者、還有必須綜觀全局掌控進度的經理人,都大有幫助。本書可以幫助你有效帶領團隊,讓新產品專案邁向成功!
著名的工業設計師山中俊治分享近四十年的經驗, 詳述如何將抽象的概念成形,在設計中展現架構之美, 將最完美的產品交到使用者的手中。 一本書,看穿表象、深入本質。 作者談人前風光的成功,也談無法商品化的失敗。 這不只是一本談論設計的書, 而是告訴我們如何享受人生這場遊戲的人間觀察。 為什麼自動驗票閘門的IC卡(非接觸式電子票證)判讀角度要傾斜13.5度? 為什麼設計機器人之前,要先了解動物標本的骨架? 為什麼蘋果(Apple)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堅持產品外型必須是直角? 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和設計架構有關。本書作者山中俊治(Shunji YAMANAKA)是日本著名的工業設計師,以他設計手錶、桌燈、辦公椅、3C產品,到義肢、機器人、汽車的經驗,在書中提出解答。 作者以自傳式的筆觸,從他擅長的機械工學領域談起,娓娓道來近四十年設計生涯的觀察和心得。分享他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然科學、物理現象、材質特色、衡量推算的觀察,也穿插他和不同領域的頂尖人物合作的經驗,像是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劇作家小山薰堂、創業家猪子壽之、機器人專家古田貴之和石井裕等,字裡行間顯露他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特質,以及對於綜觀全局的用心。 「產品設計,是設計師送給使用者的禮物」,作者提醒設計師除了重視外型,也要在第一線的現場發揮「多看、多問」的好奇心,深入了解藏在表象之下的內在,從人際互動和觀察之中回歸「人」的本質,並且深入使用情境,進而掌握架構、關照整體,這才是設計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