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工廠」創辦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劇場版編導—— 黃致凱首本散文集! ★ 當一回說故事的人, 為自己導一場理想人生。 當悲劇演到極致,就是準備大笑的時候了! ◎ 本書特色 ★ 李國修嫡傳弟子、故事工廠創辦人暨藝術總監——黃致凱首本散文創作 ★ 聯合報「青春名人堂」專欄集結,多篇新增。 ★ 劇場裡的「故事學」:與自我、戲劇、生活、社會展開多重哲思對話 ——再平凡的人生,都藏有一段動人江湖! 「劇場編導」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說故事的人」,聽起來是個蠻浪漫的職業。所以這本書可以算是「說故事的人的故事」,裡面有我充滿驚喜的成長歷程、創作排練時的點滴心情,還有荒誕不經的親子趣事。散文集中的每篇文章,幾乎都有一個我所經歷過的心靈衝突,而衝突正是戲劇的本質,衝突就是自我固有的價值觀與他人或是外界的矛盾,面對衝突時必須做出抉擇,從抉擇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把抉擇的答案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人生。——黃致凱 ◎ 本書內容 小時候遊戲中的刀光劍影, 延伸為日後剪不斷的江湖; 當我們長成悲傷超載的大人, 幸好還有那些故事,還有夢。 母親做清潔工幫他換來新鞋、父親在棒球場無聲遞來棗泥月餅, 那嶄新的Nike和棗泥餡的甜膩,包藏著隱而未見的幽微情感⋯⋯ 至於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對的人」? 他明白了在衝動與猶豫之間,除了問自己值不值得, 有時更是「我恨,故我愛」;當你明白了恨,才懂得如何去愛⋯⋯ 而當躍上舞台,捏塑一個又一個勾人幻夢, 大幕拉起,危機當前不容NG, 畢竟扮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 是所有劇場人的宿命⋯⋯ 卓别林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對故事工廠掌門人黃致凱而言,戲劇與人生,夢裡夢醒皆是同一場江湖。那界線模糊的苦澀酸鹹,搬上舞台就成為梗梗相連到天邊的瘋狂笑點;挑戰生命多荒謬之餘,也逼出一顆顆或悲或喜的眼淚。 自童年「二十分鐘的江湖夢」開始布局,拉長到舞台上的浮想聯翩,黃致凱不斷說故事,說自己的、說他人的、說生而為人的種種擁有和失去。奇妙的是,「我」與「找」只差一撇距離,這本由青春時光、戲劇生涯及其生命哲思提煉的紙上劇場,便是一段「我找我」的奇幻旅程;讓人感受到生活和戲劇本為一體兩面,透過串串奇想連結,卸除僵化執念、重新尋找對這世界的新定義;每個人的舞台,都會是獨一無二的爛漫江湖。
我想知道,迷宮的後面⋯⋯有什麼? 滅火器樂團成軍二十週年首本音樂成長小說! 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記住你不妥協的樣子! ★ 〈島嶼天光〉、〈長途夜車〉創作樂團——「滅火器」成軍二十週年紀念。由《白搖滾》作者張仲嫣執筆,歷經多次訪談,真實和虛構交錯,寫就第一本記錄台灣樂團成長的音樂小說。 ★ 深刻書寫少年夢想追尋、親子跨世代對話,是一本融合音樂、土地與社會思辨的人文之書。 ★ 精美書衣海報收藏:將摺疊書衣攤開,背面呈現以樂團為主視覺的大幅海報;此外書中也含藏多張團員珍貴照片。 ◎ 本書內容 音樂交織成一片繁茂巨林, 男孩們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去, 踩踏於長大和失去的變奏之間, 他們還是不放棄做夢,並且保持溫柔。 「我始終認為,寫字的本質是撕裂傷口,探究受傷的皮肉筋骨。每一道傷,都是新生可能的突破口。與團員相處的過程,我時常在恍惚間遇見傷口的重合點。近似移動的軌跡——高雄、台中、台北——使我隱隱約約見得一座巨大的冰冷迷宮,我們早在以為倖免時身於其中。」——張仲嫣 青春彆扭的像支打不開的可樂瓶, 掩藏一百種隨時爆炸的祕密。 當想說些什麼的欲望試圖敲開瓶蓋, 創作的引信在體內點燃, 前面有什麼?是停不了的寫、沒有盡頭的唱。 任迷宮兜轉至記憶原鄉:高雄八重洲、新堀江、原宿廣場, 自青澀的追尋一路唱到黑暗盡處的島嶼天光, 他們將生命丟失的拼圖一一撿回, 為時代配樂,在母語彈唱間傳遞火種, 或許每個人、包含島國本身就像龐克一樣無法被標籤定義, 唯有直視晦澀才能感受光明、撫摸傷痕才懂得勇敢的隱喻。 二十年了,迷宮裡的男孩始終對抗長大; 「再不瘋狂,可就老了呢!」 本書完整呈現「滅火器」成團二十年奮鬥歷程,作者貼合時間軸虛實交錯,提煉樂團沿途走來的疼痛拉扯、彼此相伴至今的情誼,並鋪展台灣龐克搖滾的音樂生態。 故事折射出青年面對學業、前途與理想的茫然困境,不避諱體制內各種遺憾傷痂、以及和家人好友間的愛怨對峙。沒有人是壞人,但還是會留下傷痕。於是找不到出口的迷惑只好交給音樂了……跟著龐克批判、思辨,其中仍保有面向世界的純真,對待自我的誠實;「這是我的人生,我有權利自己作主!」 這份「作主」並非衝動孤行,而是為生命負責的起點—— 面對源源不絕的惡意, 未來還是一直一直來!該怎麼辦呢? 只好繼續唱、繼續寫; 不低頭屈服,就是他們所選擇、 最對得起自己的生存方式。 ◎ 書衣設計概念 「唱片是圓的,不管怎麼最後都會轉回原點,起點也是終點,終點又是起點。」 本書封面由知名設計師莊謹銘操刀,整體色調以「滅火器」鮮明的紅、黑搭配呈現。主視覺結合文內反覆出現、探問「前面是什麼?」的迷宮意象,設置一「CD圓迷宮軌道」,貫穿音樂與理想,隨著唱盤輪轉,彷彿穿行於現實、記憶和未來之間。 摺疊書衣攤開後的反面,則是印有滅火器團員的精美海報。在一片深黝中浮現四人極具生命力的演奏姿態,映襯出本書希望傳達的另一核心主題——「記住你不妥協的樣子!」
個性女聲──鄭宜農首本散文集! 他們與我,一隻隻妖精與反覆變形的獸; 潛行在現實與想望的拉鋸之間, 不在乎毀壞,不恐懼墜落。 【本書特色】 ◎在宜農豐沛的音樂能量之外,本書透過她細膩善感的獨到觀察,層層剝解人性,以虛實交錯的散文,描寫、想像周遭友人的故事。 ◎每一篇皆是獨立散文故事。宜農筆下的朋友,在世間擠壓的隙縫中不斷變換姿態。透過各式形貌特質,呈現出與生命的種種擦撞及無能為力,記錄那些關於人的純粹、瑕疵、惶惑與溫柔。 ◎各篇名頁皆由宜農為各個朋友的故事量身繪製獨家插畫,筆觸充滿奇想,讓這些妖獸角色躍然紙上。 鄭宜農華麗轉身,首本既奇幻又幹意十足的文字展演── 天真與混帳是一線之隔, 於是我們都愛得頭疼! 妖獸自黑洞探頭,躍出社會的框格; 他們變形、隱蔽、幻演不同波形與輪廓, 以抵抗這世界源源不絕的陣痛! 「對我來說,愛與恨、虛與實、精神與肉體、此方與彼方,就像是重疊在一起的3D空間。真正的單純其實是複雜的集大成,唯有理解複雜、才有萃取純真的可能。因為有這些人的純真,我得以繼續去愛這個世界。」──鄭宜農 偶爾跑廟宇、身懷台灣血統的美國黑人基督徒/不斷弄丟貝斯的貝斯手/正面裡有靠腰、靠腰裡又閃著微光的妖精/打鼓神獸、驚豔樂壇的章魚少女/緊緊抱著球往終點奔去的孤獨跑衛/直率又強悍的婊子好友……生物是複雜的,人更如此。他和她彷若一隻隻虛幻的獸,穿梭於飽受現實荒耗的寂寞城市,進駐人們快要被遺忘的心。獸群們各自的靈魂,皆是一偌大3D立體空間,延展、蛻生出多樣面貌,既穿戴面具又裸赤真心;在絕處仰望、於振作中傷感,雖矛盾也期待著無聲的理解。 「我身邊有很多很美的人,他們身上布滿瑕疵,也不一定都快樂,在對與錯、傷害與理解之間打滾,他們的形貌,因此複雜得令人目眩,即便如此,這些人總會在某些時刻流露幾乎透明的純粹。」作者自漫布菸氣、酒精、海水、吉他、電子樂的氤氳空間中,摹畫一隻又一隻獸的輪廓。勾描理解與傷害的紋路,透過文字將純粹顯影、讓瑕疵說話。而眼前需要表意或無法言詮的碎片,深埋在散文的寫實與虛構之間;只要拉開線頭,便立現一整個斑斕猖狂的世界。 〈妖精與她的少女宿體〉:「妖精是一種質地柔軟、形體變化多端的物種,寄居在人型宿體之中,以捕食情感為生。情感來自話語、眼神,來自一抹呼吸或者一段手指敲打桌面的節奏。」 〈章魚少女〉:「變成章魚的好處是,因為有八隻腳(手)能運用,打鼓確實可以出一些奇招。一般人都是兩隻手拿鼓棒,兩隻腳分別踩一個高音的鈸(我們稱之為hihat)跟一顆大鼓。現在有鼓廠商特別為她量身打造件數多了一倍的鼓組,她四隻手(腳)握(捲著)鼓棒,四隻腳(手)踩(吸著)踏板,一人便可以扮演兩個鼓手。」 〈我的婊子好友〉:「婊子這個詞在一般人的使用之中,是一個滿不好的字。它用來形容那些手段高明、玩弄他人情感的女性,可能是欲拒還迎、可能是善於使用撒嬌與脆弱。但怎麼說呢,我們在彼此身上使用婊子這個字,絕對是一種對對方的稱讚。」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人們說夏天就是要去海邊,冬天最美好的是有陽光的日子,可是對他來說,午夜的空氣才是鬆弛劑,晦暗的陰影才是永遠的庇護。」 〈漏接〉:「簽字的時候,我聽見他深深呼吸。他總是這樣深深呼吸,在想事情的時候、決定事情的時候、決定完事情以後。他簽上他的名字,我簽上我的。下了樓,陽光照在吹了冷氣的身體上,暖和起來。」
金鐘影后王琄的四十則大齡絮語。 被時光淘洗過的讚美、祝福與疼惜, 留給不再青春,卻更加風華絕代的自己。 斷絕中年危機、擺脫老臭威脅, 大齡女子必抄必背十六字箴言── 你的眼光,干我啥事? 自己的認同,自己給! 為了戰勝自我,她潛入水中,腳一蹬、腿一伸,往前方未知的恐懼游去;為了徜徉單獨,她一個人前往不丹,從最原始的奇幻之旅,看見那神一般勇敢的自己;為了擺脫更年期困境,她學習不再拒絕對抗,終於坦然接受已是「免經(驚)俱樂部」的一員;為了治好「愛情肌無力」症狀,她溯游至童年,找到讓感情陰鬱漫漶的源頭;為了老後有伴,她與朋友組織共老社區,雖無社會約定俗成的家庭,反而處處都是家;為了減少遺憾、製造別人麻煩,她將「生命清單」逐一寫下,也理解自己來到世上,是如何走到現在…… 當你看出去的世界都對大齡充滿歧視,那支被詛咒的箭鐵定回過頭射向自己:固執、老臭、衰敗、癡肥、沒人愛……每一支箭都沾滿「偏見」劇毒;而王琄,偏偏就有讓毒箭轉向的功力,「我希望自己有一種『管他媽媽嫁給誰』、不理會外在世界目光的勇氣,也可擁有將『干我屁事』當座右銘的率性。」就是這般「你能拿老娘怎樣」的瀟灑與堅定,讓她更能深刻透視中年,專注於當下,為自己而存在。然而,當一棵樹能同時並存盛開與凋萎,枯枝綠葉像是媽媽帶著孩子的感動;對王琄而言,所謂風華絕代的樣貌,便是能如此欣賞、展現自己的花謝與花開,導引出心中汩汩溫柔,從容自適,並且無所畏懼。 本書共分四輯:輯一【大齡,不怕】從生理、外貌、心境等面向呈現大齡女子各種切面,拆解「恐懼」,而能接受、欣賞現下的自己。輯二【愛,要睏不要困】描述大齡面對愛情的惶惑與種種困境;原來,每個大齡女子都仍擁有一顆少女心;輯三【我和我們在一起】則書寫與家人、朋友間的人情互動,每一分情誼、每一個階段,都有汩汩暖流注入心中;愈大齡,愈難忘。輯四【把大齡變達令】則言及生活本質,好好清理、經營自己,即能擁有輕盈自在、無所負擔的大齡人生。 *金獎影后的大齡金語錄: 談離婚──「為什麼離開婚姻不能高調?就像離開不適合的學校,是幫助學習及成長,離開不好吃的餐廳,只是為了保持自己對食物美味的堅持。」 談無子──「無子年代來臨,少子化的必然趨勢,似乎在提醒著我們,別再將期望投射在他者身上,想做的事、想冒的險,由自己完成吧!」 談單身──「單獨是我知道我是一個人,我接受我是一個人,我進而享受我自己陪伴自己的時光,我成為我自己最初的旅伴,最好的朋友。」 談更年──「我們不再意氣風發、不再妖嬈可人,所有外在形體開始下降、衰弱了,但也在此刻臻至心智成熟,心靈渴求強烈,於是內在成為此時的主人。」 談愛情──「渴望愛情出現,就要去想清楚核心是什麼。是希望生活有人陪伴,還是忍受不了短暫夜晚的孤枕難眠?」 談說話──「聽比說重要,思考也比話語重要,如何『心口如一』是一種練習,如何『話到嘴邊留三分』,更是忍字訣的大功夫。」 談拒絕:「不再委屈自己,學會拒絕不合自己狀態的要求,是因為不想失去最真實的自己。」 談死亡:「突然明白,死亡是人生旅程中,換搭上另一種交通工具而已。父親轉換了交通工具,走向他的下一段旅途。我自問,如果是去旅行,為什麼會遺憾?會覺得可惜呢?」 談遺囑:「這世代的我們是幸運的,最起碼好好地活著;將生命清單逐一寫下,也理解了自己來到世上,是如何走到現在。」 本書特色 ★王琄首本散文集,最幽默感性的大齡懺情錄!多年戲劇經驗養成一雙動見世情的眼,以自由叩問生命,用溫柔直視內心。 ★吳念真、萬芳、林依晨三世代熱情跨刀作序,力挺輕盈無負擔的大齡人生! ★全面解析大齡生活與心理狀態,挑出迫害中年的刺,讓所有大齡女子重新愛上自己。 ★王琄親筆手繪插圖、金蝶獎得主楊雅棠操刀封面與內文設計;從妙齡的青春自適到大齡的絕代風華,內頁照片精采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