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是生者依照自己對生命、死亡的理解所建立,因而,死亡文化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生存文化。圍繞死亡事件而展開的活動涉及到生者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社會心理、民風民俗、人情世故和禮尚往來等,因而死亡文化不僅是一個大體系,而且殯葬在中國古代被視為國家進行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槓桿。 本書著重探討了中國古代社會何以形成「隆喪厚葬」傳統的諸社會原因,以及中國古代殯葬文化的特徵和社會治理的關係。自然,本書絕非囿於討論死亡及殯葬,廣義上更旨在透過殯葬這一社會風俗的重要方面,以說明人性、人們的生存和社會治理等問題。殯葬歷來是社會的一個窗口、一面鏡子,透過它,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脈搏在跳動,窺視到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興衰榮辱。
組織傳播是關乎人們組織生活與溝通行為的學科,人的一生無法脫離組織,而溝通互動則是組織生活的重心所在,瞭解組織中訊息產製、意義建構、管理說服、領導統御以及文化形塑等傳播行為,除有助於我們每天工作的進行,也能幫助我們脫離既有組織結構的限制,創造出更多元與民主的組織生活。本書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除透過系統性的介紹,使讀者能夠全面且深入的瞭解組織傳播的理論基礎與歷史發展、並進一步探討組織傳播在台灣與華人社會發展的可能性外,亦透過在地的實證研究,幫助讀者將理論與實際生活中的組織扣連,以解決實務問題與建構生活世界。這是一本強調組織傳播知識與行動實踐的書,從學養知識、到優質組織人的素養,乃至當代人連結社群的修養思維來看組織傳播,本書跳脫了傳統對於「學門」討論的框架,而以一種新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學術領域--透過傳播,我們得以瞭解組織與展現人性;透過傳播,我們才有擺脫既存組織結構的制約並開展個體能動與創造性的可能。
本書主要以王教授長期對殯葬服務的理解,進行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彙整;部分章節係徵引中國大陸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於1995年編寫的《防腐整容學》及醫學院校編寫的一些同類教材,並根據殯儀館現行的防腐、整容、化妝的實際情況進行摘錄,並重新排列順序;至於治喪禮儀的內容讀者可參考了台灣地區業者所提供的禮儀專業服務,以補中國大陸地區簡易治喪過程的不足。此外,於本次繁體版的附錄中,由蘇家興撰寫,特別增列了台灣地區殯葬服務產值數據,與使傳統殯葬服務更為人性化、現代化的臨終關懷與後續關懷等單元,期使讀者瞭解近十年來台灣地區的現代化殯葬服務概況,以及永續關懷服務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