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夏南瓜新品種及栽培管理方式,展現夏南瓜多元的運用,讓消費者能輕鬆上手使用夏南瓜,設計15道夏南瓜料理、3種夏南瓜派提供民眾參考應用。
山高水急的台灣,地勢陡峭險峻,是一座美麗的寶島,但卻時常面臨颱風豪雨帶來山崩、地滑、土石流等災害之危險。生活在台灣,我們何其有幸,山川壯麗、物產豐饒,但也無法避免大自然所帶來的考驗。我們期待,孩子們也能有深刻的體認,並且珍愛家園。因此特別編製了這本書,以一位都市少年的眼光來看台灣的地理環境,並透過生態插畫家實地勘景所繪製的解說圖,從鳥瞰的視野,了解各類水土保持工法都不能單獨存在,而是必須因地制宜、互相串連才能發揮作用;同時也讓讀者看見,有一群默默奉獻的水土保持專家及土石流防災專員,無時無刻都在為我們的家園安全把關。
本書「愛上農村-體驗農村好幸福」是一農村再生專書,提供民眾來南臺灣農村尋寶的尋寶地圖。透過文字與圖像的紀錄,期盼能讓更多人深入了解臺灣南部地區農村再生各社區的四季風情農產品、地理景觀以及人文特色的展演。書中也闡述許多在社區背後默默耕耘的人,他們對農村的態度和視角都十分縝密而且深度當地核心需求,並以經驗法則開創屬於他們自己的農村哲學,以及對自己家鄉服務的熱忱,讓人感受到濃厚的鄉土人情味,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靠得更近一些。
面對全球性極端氣候挑戰,臺灣水土保持將面臨嚴峻挑戰,加上102年「看見臺灣」紀錄片上映後,引發各界關注,身為水土保持專責機關,除了精進工程技術 外,更導入應變式管理方法,同時修正過去大興土木的方式,調整為減少環境衝擊、工程減量與節能減碳的新方向,追求保育治理工作與生態融合、共生的積極目 標。
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的施政方針,坡地保育治理防災與推動農村再生活化,為本局現行二項重要業務。第一章、重要施政措施與成果:推動整體性治山防災、土石流防災與應變、推動農村再生、山坡地利用管理與監督、多元化山坡地資源保育、教育宣導與行銷、科技研發與資訊整合運用、短期促進就業措施、國際及兩岸交流。第二章、一般行政:人事行政、預決算編製、新聞及國會聯繫、便民服務、文書及檔案管理、廉政工作。第三章、優質服務團隊:第12屆「公共工程金質獎」、101年度優良農業建設工程得獎及入圍、其他及個人榮譽。第四章、大事紀:重大事件回顧。第五章、重要出版品。
民國50年4月11日,隸屬於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的山地農牧局正式成立。山地農牧局作為水土保持局前身,在彼時仍處於農業社會的臺灣,開啟了對於山坡地保育與農牧經營輔導的重要任務。當時序經歷30年,民國78年山地農牧局卸下照護山坡地與農業畜牧的工作,並已於水土保持領域行之數年之際,政府有感於名實相符之必要,以及國土保安的迫切,於是正式更名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水土保持局,並於民國88年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從20世紀跨到21世紀,從農業時代、經濟起飛至尖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面對劇烈氣候變遷與臺灣地質脆弱考驗之際,伴隨國人走過50年歲月的水土保持局即將面臨另一次重要的組織改制。因是之故,需執史筆為志,以茲紀念水保人員半世紀行跡。
本成果專輯記載了本局歷年土石流年報防災重點工作及演進,首先介紹本局土石流防災工作之演進,包含策略目標演進、重點工作演進;再者記載落實基層自主防災能力,包含協助地方政府落實土石流防災準備工作、提昇基層土石流自主防災能力、土石流防災教育宣導等;以及強化土石流防災應變機制,包含土石流警戒基準值修訂、土石流觀測示範站建置等。
本手冊中所規劃的活動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與親子為主要對象,活動手冊總共包含6項教學活動與1項DIY課程,教師可依路線、時間、配合室內教學等考量,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本系列活動手冊的重要精神,在於落實環境教育的在地化、鄉土化,透過活動方案展現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與農村社區之特色,將環境永續的意義,以及對環境的關愛、尊重的疼惜,有效傳遞給民眾。
本手冊中所規劃的活動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與親子為主要對象,活動手冊總共包含6項教學活動與1項DIY課程,教師可依路線、時間、配合室內教學等考量,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 環境教育法於100年6月5日開始實行,主要在促進人類社會語環境的依存關係,培養環境公民以達到永續發展。
為推廣農村環境景觀美學,邀集728個培根社區及13個再生社區,經評選後篩選20個培根社區及4個再生社區參與農村景觀美學競賽,協助農村社區提昇對美學之認知,提升工程效益及景觀、生態環境品質,塑照兼具景觀及生態的農村風貌,將24處社區之成果彙整成冊,作為未來社區操作之參考。
桃米社區在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後,卻沒有因為困境而敗落,而是將危機變成轉機,成為重新出發的一大特色。本手冊整體課程設計從「困難」的概念出發,讓學員對於桃米社區在九二一大地震所面對的困境有所了解,從桃米社區重建過程作為引子,重新省思環境與人的關係。桃米社區在許多人、單位的協助下,重新踏穩腳步,居民意識到社區資源特性以及發展競爭的特殊條件,以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社區活化的契機。手冊中以桃米社區的豐富資源作為發想,將溼地生態、動植物作為課程之主軸,透過故事的聯想,讓學員重新認識桃米這個社區。
本手冊中所規劃的活動對象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與親子為主,活動方案共包含5項教學與1項DIY課程,教師可依路線及時間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活動。本系列活動手冊的重要精神,在於落實環境教育的在地化、鄉土化,透過活動方案展現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與農村社區之特色,將環境永續的意義,以及對環境的關愛、尊重與疼惜,有效傳遞給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