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部分「《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補述」的文字,是收錄〈胡適1970年代重要著作書目提要的補述〉,與〈近代學人1970年代重要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兩篇。作者係採取圖書館學的研究途徑,和檢證其個人經驗的歷史方法,記述1970年代前後胡適與其他學人之間重要著作的文化互動。 本書第二部分「中華儒家文化」的文字,是收錄〈余英時人文主義的通識治學之探討〉。余英時先生通識史學方面的著作和論述,還有其和胡適自由主義思想,迄今仍深刻影響著後人處事與治學之道。 本書第三部分「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字,收錄〈徐復觀激進的儒家思想與本土化〉一文,敘述徐復觀早期從事的政治與軍旅生涯,及五十歲來臺定居之後,脫離了政治圈的後半生的學術研究與文化評論的生活。 本書特色 從「歷史整合性」與「相互主體性」的思維與研究途徑開展, 在解析近代重要學人胡適、傅斯年、梁啟超、林語堂、柏楊等人學術中, 掌握臺灣全面而宏觀的歷史脈絡流變,開拓讀者更廣闊超脫的思維。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卷一敘述遷臺與聯管處、遷徙與館舍建築,因事名篇,本末原委也依時間編寫,構成完整的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卷二敘述了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共5章。卷三將日美歐等國學術圖書館分別從中國海、陸兩方蒐集漢學研究資料之經過,以其作為建立漢學圖書館館藏基礎,並加以分類編目整理,完整呈現漢學家及政府應用的過程。 本書特色 深入解析國家圖書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館藏及館舍建築的各面向細節,還有最完整的海外漢學圖書館建構史,具體呈現漢學家及其政府對於中華文物文獻應用的過程。為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鉅著。
國民中學在少子女化的衝擊與市場化的影響之下,學生數量大幅減少,學生來源取得面臨高度競爭,學校為求長遠發展及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實應具體展現學校特色、提升辦學績效與競爭優勢,增進教師教學效能、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以滿足或超越相關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與期望。 校長領導對學校的成功與發展扮演關鍵角色;身為學校領導者,因應十二年國教相關政策的推動、處理繁雜的校務工作及面對校內外各項人事物時,應善用正向領導與思考模式,適時調整工作壓力、維持情緒平穩及提高挫折容忍度,並能運用正向溝通管道,強化與成員的良性互動,積極營造支持信任、溫馨和諧的學校氣氛,進而與成員共創學校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特色 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是學校辦學績效重要指標, 校長領導對學校的成功與發展扮演關鍵角色, 正向領導,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環。
第一輯【愛鄉土更要知鄉土】收錄於本書中的六篇文章,不管是老街或書院等有形之文化資產,或者是文化旅遊、布袋戲、歌仔戲、京劇等非物質文化資產,它們都是共同建構形塑臺灣文化資產重要的元素,當中包含眾多文化形式與內涵,相信對當代臺灣社會大眾文化之理解,有所提升及助益。 第二輯【我們時代的影劇生活文化】呈現熠熠閃亮的影劇作者,汲取和吸納了臺灣充沛的文化和生活,在對的時空之下,以電影或戲劇形式,借取繼承和創新的手法,創作出令人矚目的大眾影劇作品。如侯孝賢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刺客聶隱娘》;李安戲劇假扮的《色∣戒》;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和《天臺》的跨界電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全能戲劇《八月雪》與《冥城》,以及;李國修《三人行不行》系列的生活喜劇等,臺灣,雖是蕞爾島國,但當代民眾幸福地享受到花團錦簇的大眾影劇文化。 本書特色 聚焦當代臺灣大眾文化的新視野與多面向呈現, 順應當代大眾新文化思潮趨勢, 形塑臺灣能成為一座不斷被發現的深層多元文化島嶼。
本專書係就近四年來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並已在學術期刊刊載之論文,依其論文探討主題,經加整理,並以最新之數據或文獻,重加修正後編輯為上下二冊專書。上揭三十篇論文,多在探討治理模式,且以地方自治法制、地方治理為主軸,進行實證研究。 上揭二本專書皆在分析和探討臺灣的自治理論發展;尤其地方自治為華人社會典範,其政策作成與執行自有深入分析的學術價值。此外,兩岸對地方治理皆有深入的研究,本專書乃就臺灣的治理成就分由多層面進行分析,藉以呈現地方治理的多樣性,從而理解地方治理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本書特色 將臺灣的治理成就進行多層面分析,呈現地方治理的多樣性,深層理解地方治理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本書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將臺灣治安史的結構與變遷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治安,包括原住民、荷蘭西班牙、鄭氏東寧,和清領臺灣;第二階段是軍管治安,包括日治殖民和國府戒嚴;第三階段是解嚴之後迄今,警管治安的轉型治安與法治治安。臺灣治安史在凸顯國家、警察與人民之間的關係,亦是一部臺灣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發展歷程。 本書特色 一部以治安史呈現臺灣政治民主化與經濟自由化的發展歷程, 為型塑服務性政府型態治安的偏重保障人權與促進服務效率的模式,提供一新指引。
漢學圖書館係指海外蒐藏漢學(中國學)圖書資訊備供研究人士教學研究及政府參考的圖書館。 本書敘述日本、美國在1946年以前一些學術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大學圖書館及學術研究機構,經年累月,透過派員或委託書商代理等方式,在中國華東、華北、東北、華南,尤其是藏書家最多的江浙兩省,大肆蒐購漢學相關研究資料,如中國善本書、方志、史料文物等。到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還有英、俄、德、法、日等國探險隊、考察團頻繁的出入亞洲腹地活動,將大量的古民族文物文獻等歷史資料,移藏各國學術圖書館。 本書將日美歐等國學術圖書館分別從中國海、陸兩方蒐集漢學研究資料之經過,以其建立漢學圖書館館藏基礎,並加以分類編目整理,完整呈現漢學家及政府應用的過程。 本書特色 最完整的海外漢學圖書館建構史,內容關照日美歐等國學術圖書館建立漢學圖書館館藏基礎,具體呈現漢學家及其政府對於中華文物文獻應用的過程。
本專書係就近四年來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發表,並已在學術期刊刊載之論文,依其論文探討主題,經加整理,並以最新之數據或文獻,重加修正後編輯為上下二冊專書。上揭三十篇論文,多在探討治理模式,且以地方自治法制、地方治理為主軸,進行實證研究。 上揭二本專書皆在分析和探討臺灣的自治理論發展;尤其地方自治為華人社會典範,其政策作成與執行自有深入分析的學術價值。此外,兩岸對地方治理皆有深入的研究,本專書乃就臺灣的治理成就分由多層面進行分析,藉以呈現地方治理的多樣性,從而理解地方治理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本書特色 將臺灣的治理成就進行多層面分析,呈現地方治理的多樣性,深層理解地方治理的學術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