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書系 ,共計10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李夏苹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24/04/26 出版

一個進過殯葬業、賣過線上遊戲寶物、 做過房地產廣告文案和翻譯機中文編輯的另類基層社會課公務員, 建議大家獨居安老該有的準備。 趨勢話題「無緣社會」、「長壽地獄」之後,臺灣現場實況,基層公務員說給你聽。 老死人生大事國家如何處理?計畫獨居安老個人如何準備? 六十五歲算是人生的一個大考,之前所有累積的事物,無論是關係、負債、病痛,都會成為在轉職成「老人」這個身分時,無以迴避的重量。 坐鎮區公所社會課老人福利櫃檯的我,何其有幸,在這些生命隕落之前,成為接住他們最後一張網子的一條絲線,提供或多或少的幫助。──李夏苹 李夏苹初入職場時,曾短暫待過殯葬業、賣過線上遊戲寶物、做過房地產廣告文案和翻譯機中文編輯,但都待不久。求職不順的她努力考上了公務員,原本在區公所處理文化行政業務,突然被調到社會課,負責老人福利櫃檯業務。 有一天她被交辦處理一項「點交獨居老人遺產」的工作,讓她心中生起莫名恐懼,且冒出許多執行流程的疑問,「如果第一線的我們都不知道要怎麼做,那麼,一般人應該更難清楚國家是怎麼處理獨居老人的遺體和遺產?」為此她透過訪談、研究,並添入職場實際案例及個人反思來撰寫此書,試圖勾勒出老死大事在國家機器下可能的面貌,以及人們可以如何安排老後生活的誠摰建議。 洪士峰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大師兄 殯葬作家 方荷生 忠勤里里長 王薏絜 電視台資深文字記者 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汪其楣 拈花微笑聾劇團藝術總監 房慧真 作家 秦綾謙 TVBS 新聞主播 畢柳鶯 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陳維萍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安老所所長 劉紹華 醫療人類學家 劉維公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燕茹 遺屋清潔社工 鍾彥彬 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當我們開始面對孤獨死,正視這個議題,臺灣社會也將鋪陳屬於我們避免孤獨死的光明故事。 ──洪士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副教授 生老病死,人間四味,是我們無可迴避的歷程。然而,在生老病死之前,若加上「孤獨」這個狀態,許多人可能會感受到深深的無助和悲傷,彷彿秋風吹過,整個世界變得陌生而荒涼。 作者在公務生涯中,負責處理獨居長者遺產點交,近距離嗅到「即使死去也無法擺脫的邊緣苦味」——那正是社會工作現場日常瀰漫的氣息。當我們步入有史以來人類活得最長、卻也最孤獨的時代,如何找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連結,不僅僅是個人六十五歲「轉職」成為老人的一次大考,也是政府、企業及第三部門對應孤獨死議題,迫切需要研發的處方。僅此,才能讓那些飄零的心、疲憊的靈魂,仍願意盼望,不致失去對人間的信心。 ──鍾彥彬,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們一起向前一步:讓改變真的發生

苗博雅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23/11/02 出版

*苗博雅首次公開談論童年、求學、愛情生活、參加社運、從政的全路程 *剖析政治人物的「孤獨十一講」,如何從「理想主義者」進化成「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從大安區到國會,如何邀請大家一起向前一步,讓改變真的發生 *一本了解苗博雅的書,也是了解解嚴後世代成長、挫折、追求自我進化,抱著理想並實踐對臺灣希望的書   身為太陽花世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苗博雅從八年前開始從政以來,因為清晰的思維和口才,以及對改革社會鮮明的主張,廣受各方注目。   《我們一起向前一步》不只全方位公開苗博雅自己童年、求學、成長、社運、從政的路程,並且也坦誠剖析愛情、孤獨與自我進化之路。還有他從家庭內部的省籍情節、從社運到政治、從「理想主義者」到「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從「讓改變發生」到「讓改變真的發生」的進展。   本書呈現苗博雅坦率感性又理性務實的一面,由他娓娓道來人生一路走到現在,沉澱和累積下來的所有想法,不只寫他自己如何成長,更敘寫可以代表臺灣解嚴後世代的心路歷程。從爬梳自身到世代的全方位書寫,邀請各位讀者一同走出臺灣理想的關鍵下一步。   「小說讓我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像我就很不喜歡看《鹿鼎記》,我覺得韋小寶不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偷雞摸狗的人。」   「高中開放的環境,讓我真正體會到我可能有點不一樣,但是我沒有不正常。」   「在還沒進議會之前,我主張的是要改變。但是進來議會之後,我不斷在歷練的是讓改變真的發生。」   「把事情講清楚是重要的,因為我本來就是個不喜歡和稀泥的人。……如果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好像很優雅,很溫良恭儉讓,一來需要花費不必要的精力,二來也可能就永遠說不清楚這個事情的道理了。」   「做政治,要耐得住孤獨感。即使有一天,只有你了解自己的理想;即使有一天,外界的人全都誤會你,你可能還是要耐得住性子說:『我還是願意承擔這一切。』」   「我也看到大安區幾乎可以說是臺灣的縮影。這裡一方面保守,但是一方面,又有另外一群主張進步價值的選民。……而我要服務這樣一個充滿許多不同族群、價值觀和需求的地方,不覺得困難和挑戰,而是感到非常有興趣……我父親家庭的外省背景,和我母親家雲林的背景;我爺爺奶奶住臺北市,我外公外婆住西螺,這些都讓我從小就習慣於從不同族群的視角去觀察世界、體會不同地方的人的不同價值觀。」   「立法院就是一個新的賽局、新的戰場。……我希望我可以建立起一個品牌,是協商對象、潛在的合作對象。」   「我希望臺灣社會可以選擇一種負責任的政治……我是要來服務國家主人的管家。我的工作是讓我的主人了解每一個選擇的利弊得失,然後大家一起做這選擇之後,共同承擔這個家的未來。」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

網路與書  出版
2022/12/12 出版

以「記疫」之名, 我們一同記錄三年走過的疫情起伏, 累積未來面對危機的共存基礎。   * 臺灣人社學者跨界視野 * * 千人精選日常記疫風景 * * 抗疫期間實際行動見證 * * 三年疫情完整年表紀事 *   八大主題、百篇文章,綜觀抗疫之路的思辨軌跡與局勢演化, 深刻思考後疫情時代共同體的「新日常」樣態。   《記疫》八大主題   【經濟與科技新常態】 【後疫情時代的自然、生態與風險】 【後疫情社會的公民、人權與民主治理】 【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防疫第一線新日常】 【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 【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   【簡介】   因應百年大疫,「記疫」計劃持續推動網站、演講、紀錄片、Podcast等各面向的探討與記錄,累積了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作者的參與。本書從中精選22位學者及數十名作者的寫作,共有八大主題,涵蓋疫情間與後疫情階段的各項議題,每個議題都由「記疫風景」、「人社分析」與「行動記疫」構成。其中的人社分析來自我們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座談會時,各領域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對話發展而成;也嘗試匯集各界經驗與行動。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們都能體會防疫體制並非單一網絡,其運作仰賴各界合作。如同疫調過程彰顯出個人在疫情中的各種活動、連結與蹤跡,面對疫情的考量交織著各種慣性與情境理性,如醫護、警消、鄰里長的使命與壓力、移工的污名與日常、各種產業的經濟考量、運輸業的責任與壓力、分眾的兩岸情結與政治偏好、各種弱勢者看不見的壓力、母職的工作負擔、眾人生活變與不變、生涯規劃與展望、鄰里凝聚合作與猜疑獵巫、全球移動者的新常態、海外臺灣人的世界觀察與自救、科技產業與股民的起伏、邊緣群體的恐慌與污名、政客的投機與見獵心喜等,這些都未必在某一瞬間是翻轉社會的決定性事件,但卻點點滴滴地,以各自方向位移著社會。本書試圖綜觀回顧上述種種現象,關注不同經驗的多元視野,深刻記錄三年疫情的多面社會現象與省思,從試煉中累積臺灣社會未來面對重大危機的共同基礎。   【記疫的三種練習】   ►記疫做為「集體參與」的練習    這些經驗與反思中所交錯折射浮現疫情的在地人文與社會樣貌,都是此重大社會危機的堅實後盾,不但證實疫情不斷開啟人社領域參與貢獻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也是累積人社知識社群共同學習的機會。    ►記疫做為「共存」的練習    本書蒐集了疫情中的大眾日常,盡力保留這些轉瞬即逝的片段,期待有助累積公共反思的資產。社會中你我的無數行動都同時在切割、縫補,也同時有更多持續介入、想像著更好社會的努力。這些就是人文社會本身的樣貌,也是我們共存的多重面向。    ►記疫做為「認識在地」的練習    我們可以說「記疫」是一種「在地認識論」。疫情暴露全球化產業長鏈「及時」模式的缺失,因而必須轉向「以防萬一」的在地短鏈模式。臺灣的疫情策略與表現,不正是改變臺灣習於歐美知識與政策風潮的及時快速追隨慣性,轉為正視在地萬中選一、獨特處境的短鏈模式?指出這個不同的認識策略,有助於提醒各種意義下的知識與政策模仿慣性,轉向在地公共經驗資產,探索未來。   ►以及精選「人社風景」、「記疫行動」數十位各界作者選文分享! ►「記疫」網站 +《記疫臺灣》紀錄片,共三集:口罩背後/疫正當中/大疫家園。   相關資訊連結(「記疫」國圖典藏):covid19.ncl.edu.tw/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

吳明益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19/08/27 出版

————「海好嗎?」———— 吳明益×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寫給下個世代的藍色國土備忘錄 一趟融合了科學家之眼、文學家之筆, 以及航海家氣魄的島航壯遊。 【隨書贈『黑潮島航計畫』書衣海報】 海要好,我們才會一起好! 成為槳,這就出發遶島~~ 一群海人與浪共舞的福爾摩沙海岸巡禮,守護藍色國土!! 「會勇敢出海的不是『勇士』,而是『普通人』。 唯有普通人像相手蟹那樣降海繁殖的群體意志,才能創造『怎麼可能』的大規模遷徙。」—— 吳明益 「黑潮島航」是距離15年前的「福爾摩沙遶島」行動,再次對臺灣海域的總體檢。 過了這些年,我們身邊的海域和地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湛藍水面之下是鯨豚及各種海洋生物的家,當陸域的過度開發、空氣汙染、垃圾和缺乏管制的漁撈行為造成海中生態系統的崩毀;棲地喪失、誤捕混獲使野外族群的存續受到威脅,甚至面臨滅絕的危機…… 「海好嗎?」對於臺灣周遭「藍色國土」現況的擔憂與焦慮,就這樣伴隨著十多年來如影隨形的遶島傳說,讓「黑潮人」決定順應來自海洋的深切召喚,再一次策劃了島嶼航行的壯遊行動。 《黑潮島航》由吳明益、張卉君等具影響力作家、攝影家、插畫家合著,耗費16天環繞臺灣海域,以獨特的航行日誌形式,書寫對於海洋、生態和島嶼的深度省思。

79 特價4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韓國MBC記者提供的鏡子

李容馬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18/06/29 出版

沒有理想的現實,就像沒有未來的現在; 選擇未來,唯有改變。 讀懂韓國!了解台灣! 由韓國獨立媒體「打破新聞」製作的紀錄片《共犯們》,報導韓國兩大公共電視台的罷工實況,在影片的最後,本書作者、長期參與罷工的李容馬,被問到行動的意義時,回答說:「在黑暗的時代,我們沒有選擇沈默,這就是意義了。」書中也提到有人問他為何不退出工會,他回答:「我沒有那樣活過⋯⋯」 韓國兩任總統李明博與朴槿惠以政治力干預新聞編播,促使KBS和MBC兩家公共電視台記者為爭取新聞自由大舉抗爭。雖然有強勢的工會力量做為後盾,但記者們付出的代價卻是將近十年的青春年華,還有往後的新聞生涯。一直到2017年12月初工會的發聲與抗爭終於獲得逆轉勝,全員復職。 本書為2012年,身為MBC工會宣傳局長的李容馬記者,為了訴求公平報導,與其他工會成員一同策畫為期170天的罷工活動,最後卻因此遭到解雇。爾後,他又被醫師診斷為腹膜癌末期。即使是重病纏身,仍未澆熄李容馬記者的希望,他一邊奮力地與病魔抗戰,一邊著手為兩個雙胞胎兒子寫的書。 透過本書,李容馬訴說自己一路以來所生活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未來該有的走向;記述著他曾經歷過的韓國現代史(如民主化運動等),並以將近二十年的記者角度,融合曾經採訪過經濟、文化、外交、司法、政治等領域的經驗,分析韓國社會與媒體的弊病所在,除此之外,也向讀者傳遞「為了讓下一代可以在更加自由平等、充滿人情味的社會生活,韓國國民必須團結起來」的信念,自始至終他堅持相信「世界可以改變」,變得更好! 近代史上與韓國有著許多相同軌跡的台灣,作者所看到的韓國歷史與社會糾結,以及他為什麼要奮鬥打破的熱情和動力,不啻是提供給台灣的鏡子,可以讓我們對照現況,思索如何改變自己的世界。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書包裡的美術館

網路與書  出版
2018/02/01 出版

「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 如果你也相信改變,請和我們由紙頁間一同仰望星空。 12,760 小時,這是從國小到高中十二年下來,升學制度裡的每個台灣學生要和教科書相處的時間。課本除了做為知識的載體之外,還能承載些什麼? 2013 年,反媒體壟斷、反強拆迫遷、抗議軍法不公的一年,青春熱血躁動不安的一年。這一年,三個剛完成海外交換計劃的柏韋、慕天和宗諺,一邊回味著在異鄉受到的視覺洗禮,一邊思考著如何讓大家與美時時相處,再造台灣美感教育。他們反覆研究,決定由不分貧富城鄉人手一本的教科書做起,讓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小小課本承托起這個大大理想。 這三個年輕人發起了「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希望利用多元的課本視覺設計,培養孩子對美的各種想像。經過四年多的探索,他們看穿理想與現實間的層層迷霧,爬越過體制內相互牽制的重重阻隔,在不斷跌倒與站起中踩出改變的腳步,讓教科書化身美術館,告訴世界「美」與「教科書」的無窮可能。 如果台灣學子能浸淫在不同視覺語言中,那我們是否就能學會用更豐富的姿態表達自我?如果社會裡人人同心求變,那我們是否就可以逆推被稱為「現實」的巨輪?美感細胞要藉著再造教科書推動全民的美感教育,也要藉記錄這段歷程,把改變的種子撒進台灣每一個角落。 *年輕世代立志改變社會的奮鬥歷程記錄。 *由教科書看台灣社會問題,號召全民一同面對體制內環環相扣的問題,凝聚共識齊心改變,以眾人之力推動社會改革。 *打開讀者對「美感」與「教科書」的想像,並藉「不考試」之後就被丟在一旁的課本提醒讀者: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應受大到眾更多重視。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足球家庭指南:輸贏以外,一顆球打破傳統教育框架,踢出孩子創造力。

網路與書  出版
2017/10/03 出版

*完整呈現台灣唯一具有AFC「職業級」教練證書的足球教練陳信安的教學理念。 *作為足球教練同時也是足球員的家長,陳信安親述足球如何能培養孩子心智成長,養成團隊精神、自律與獨立思考等品格。 *扭轉足球運動與學業是不能並存的固有觀念,相反地,足球能拓展超乎一般人想像的視野;比賽輸贏不是首要的事,盡情玩耍與發揮才是最重要。 *讓足球進入家庭的Lifestyle會變得不一樣!家長在場外為孩子打氣,凝聚親子之間的關係,同時和其他足球家庭發展應援團的社群關係。 *陳信安扎根本土、取經國際,積極建立梯隊系統,促進台灣的足球風氣。 用足球培養小孩、激發快樂,發展新的家庭生活風格。 陳信安是大家口中的足球「國腳」,後來成為國家代表隊總教練,更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國際職業級教練。本書完整呈現陳教練的教學理念。台灣的孩子在面臨升學之際,往往得在課業與嗜好之間二選一,陳信安認為不必然如此,只要做好時間分配,學業與足球運動絕對可以並行。在足球場快樂奔跑的過程中,不是只有輸贏,更重要的是孩子學會自律、團隊合作、判斷與獨立思考。家長的支持與陪伴,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寬闊的人生視野,一個家庭因為足球而充滿凝聚力。足球也不僅是生活教育,這股「瘋足球」從家庭擴散到社群,它是一種Lifestyle,並能為體育、觀光、娛樂、文化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能量。 陳信安投身足球教育,在本土扎根、取經國際,積極建立完整的梯隊系統,並把英超切爾西足球學校的專業訓練引進台灣。他的願景是透過推動職業俱樂部,啟動整個足球生態產業,希冀在未來台灣這片足球的沙漠上,開出更茂盛的花。 我教小孩子踢球,不是為了讓他們現在贏球,目標是要他們在十八歲之後發光發熱,成為頂尖的運動員。——陳信安

79 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

張卉君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16/11/02 出版

六段虛實交錯的藍色身世、六個陸地上長腳的說書人, 揉合小說與散文的敘事情調,帶你走進大海的一千零一夜。 「黑潮」是臺灣本土的海洋環境組織,它以北赤道洋流命名,自詡為陸地上的黑潮,清澈、溫暖且堅定,象徵著臺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黑潮」組織中這些和海洋交融、遭遇各異的人們,載負著你我或許熟悉也可能陌生的海洋記憶:海景、潮汐、鯨豚、水手、恆星以及洋流等,原來這些記憶無時無刻不在召喚著我們這群海洋的子民。這些人與海洋之間的真情故事,勾勒出與陸地完全不同的巨幅風景,帶領我們看見臺灣最豐盛的擁有,也教導我們重新開始認識海洋。

79 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最後安慰

邱比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16/09/30 出版

The greatest untold story is the evolution of God. 所有祕而不宣的故事中,最精妙的便是神的演化。 ──G. I. GurdjieffG.I.葛吉夫 兩個世界:邁向毀滅的世界與由毀滅中重生的世界。毀滅中的世界科技登峰造極,但自然已然衰亡;重生的世界循著舊世界發展,漸漸再次走向抉擇的岔路口,人類在跳入下個輪迴前徘迴……自然與科技、人文與經濟、齊一與多元、開始與毀滅……人們追逐著夢想、欲望、愛,來到交叉路口上,將選擇哪一條叉路?兩條叉路還有沒有交會的可能? 作者以蒙太奇手法剪輯多重時空:毀滅的世界、重生的世界、外在的歷史波濤、內心的情感曲折。人類的集體命運在讀者眼前如電影分鏡一般展開。敘事的清新筆調如詩、如寓言、如神話,書寫人心的神性與魔性,觀照當下,預想將來,架構出人類經歷末世重新創世的輪迴歷程,以天真純淨的眼光細細撿拾拼湊人間歷史的碎片,輕輕勾勒出人世的美好與滄桑。 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給讀者一種全新又堅固的自信,用聲東擊西的方式。──邱比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公門菜鳥飛:一個年輕公務員的革新理想

魚凱  著
網路與書  出版
2016/07/29 出版

★政府為何崩壞?甘冒被標記的風險,一位基層公務員寫給新政府的熱血建言。  ★老鳥寄語菜鳥「依法行政、廣結善緣、全身而退」,公務員的核心價值是服務群眾,還是服務長官?我們要什麼樣的公務員?  ★臨時工般的長官,流水般的政策;政府缺乏長遠藍圖的點狀施政,計畫精神到底是什麼?靠數字說話,政府傾全力防弊、防止公僕怠惰,為何也成為防礙台灣創新發展的主因?  ★GOV與NGO如何能裡外配合?公民、公僕如何共同參與協作改革?  ★緊咬口中的肥肉,年金改革推不動,台灣年輕人的未來很嚴峻!如果新政府真的要創造一個年輕人能實踐夢想的台灣,必須要改變、改革什麼      想要當公務員的人,要和公務員打交道的人,都需要讀這一本書。    政府儼然成為人生的墳墓、稅金的墳墓。  擁有最大資本的一間公司,卻可能是全台灣最沒效率的一間,  而且,大家還默默地接受了。    當了六年的公務員,從文官學院新生訓練開始,菜鳥便被耳提面命要「依法行政、廣結善緣、全身而退」。面對公部門裡各種人事關說、防弊也防創新的採購制度,或只看數字、要不斷填表格的研考制度⋯⋯都讓作者覺得很弔詭。年輕人前仆後繼投入國考,考上後才發現是一個無力的開始。到底公務員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2016年台灣執政黨再度輪替,並且有許多年輕勢力揭竿而起,配合資料開放、公民參與的層面擴大,在在都顯示出新的政治模式必須被啟動——不符時代產業需求的法令必須被調整、人事制度必須更有彈性、文官的專業性及使命感必須找回、跨領域的議題必須整合等等,都是台灣要向前走必須突破的。  希望有志於公職的年輕一代,仔細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菜鳥不死,莫忘初衷」的精神,是不放棄希望、不滿足現狀而衍生出的改變動力,正是台灣現在所需要的。    推薦人  田秋堇(僑務委員會政務副委員長)  朱淑娟(獨立記者)  邱銘源(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副執行長)  李鴻源(前內政部長)  柯金源(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製作人)  張善政(前行政院長)  張鐵志(文化及政治評論家、報導者共同創辦人暨顧問)  黃國昌(立法委員)  彭盛韶(前北市資訊局專門委員)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依姓名筆畫排序    推薦語  他成為我心目中另類的公務員,不只在體制內尋求理想的實踐,也透過書寫傳達他的見解,同時熱中參加非營利組織⋯⋯這是一本魚凱用他六年公務員生涯的熱誠寫出來的書,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言,期待能因此促成改變。我要套用書中的話跟公務機關的朋友們互勉:「公務員,是個需要理想的行業;台灣,需要更多有熱忱、具憧憬、行動派的公務員加入!」──朱淑娟(獨立記者)    我期待台灣公門的年輕菜鳥,也要勇於改變大步向前;我期待你們要成為夜空中熱情燃燒的星光,也不要溫馴地被姑息主義的黑暗所吞噬;我也期待大家一起為台灣奮鬥,只要動手去做,願意昂首高飛,根本不必等待風起,馬上就可以自己振翅。只要行動,我們都可以讓世界看見台灣,忘記自己的私利與本位,揚棄和稀泥。在每個崗位上努力,為自己,也為這塊土地。這段文字送給魚凱,也給所有有心改變公門的菜鳥,莫忘初衷,一路向前,KEEP WALKING!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適合菜鳥看,當然小英和林全也應該拜讀才是。──邱銘源(財團法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副執行長)    台灣官僚文化的貼身觀察,來自公務人員的深層自省與吶喊、期待,衷心推薦。──柯金源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製作人)    魚凱這本書,描述了他公務體系的所見所聞,都是我們公務員應該參考檢討之處。同時,我也期待所有的政務官應該珍惜常任公務員,好好體會運用他們的能力。一個公務員不能夠充分發揮的國家,是不會有希望的!──張善政(前行政院院長)    我們有個變態的社會,父母總希望子女變成公務員,社會氛圍卻憎恨公務員,但每一個人卻都需要公務體系解決與管理人生需求,如果我們還是有好的公務員,國家卻壞了,那問題在哪?怎麼解?快來看這個還沒放棄希望的傻小子的現身說法。──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