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結合了中國的神怪故事和講歷史故事的傳統,合成一個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為故事主幹,和以闡教、截教、西方(佛)教的神怪相鬥為故事內容的平話小說,在明朝的中葉,很受中國老百姓喜愛。
這部書是諸多中國和尚所寫的作品中,唯一被稱為「經」的。它不但是禪宗最重要的典藉,也是探討中國文化的讀者們不可不讀的作品。胡適之將它列入「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當中;錢穆也認為它是探索中國文化必讀的典籍之一,還說它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白話文的作品。如此說來,壇經不但是佛學的、思想的必讀作品,還是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哩!壇經是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一生說法的記錄,也可以說是他一生多彩多姿的傳記。(記錄者是惠能大師的高徒--法海禪師。)一般相信,壇經是以惠能大師在廣東曲江大梵寺的說法為主要內容,再經後代禪師們的增刪、編纂而成的偉構。
《貞觀政要》為唐朝名史家吳兢所輯纂,分為十卷,廣泛地記載了唐太宗君臣的言論,主要是一部「語錄體」的書,內容包括了政治、制度、人事、教誡子弟、研討做人做事的道理、探究學術、討論國防軍事,乃至私生活等問題。這部書也和驥先前所編撰的《資治通鑑》一樣,為後代帝王常讀之書。本書約在第八世紀初期唐玄宗開元間(西元七一三──七四一)輯成,距離唐太宗之死不過數十年。這時史料未佚,書籍豐富,所以吳兢能夠採擷輯錄。正因如此,本書不僅是中國傳統論政的寶典,也是研究初唐歷史的基本史料。你要知道「貞觀之治」如何達成,此書是非讀不可的。吳兢卒於天寶八(西元七四九)年,享壽超過八十歲,死後六年即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也就是說,他的生存時間正是在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捩期,帝王的驕逸、政治社會諸問題,或許是使得這位曾任諫官的名史家立意輯纂本書的原因。吳兢經歷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和玄宗四朝,在武周末年出仕,這段時期也正是唐朝政權最不穩定、政治最動盪的時期,吳兢仰慕貞觀治世,是可想而知的。吳兢為人方直而鯁介,自少博覽經史,他是因「史才」而為宰相所推薦,入直史館而參與修國史的。由此以至逝世,一生均以研撰歷史為職志,而且著作豐富,有良史之譽,當世之人竟至稱他為「今董狐」。他的著作,優點在敘事簡賅,而缺點也在此,故晚年也自傷於太簡。本書編纂的基本方式是分類依年排列,常見的形式是「貞觀某年,太宗謂侍臣(或某人)曰……侍臣(或某人答)曰……」。單讀其言,對事情恐難有完整的認識,所以筆者的改寫方式,除了將古文譯為今語外,尚研究了對談之所由起,盡量加以補充,使讀者更易於完整的了解;某些重複出現的談話則作了刪削(此類不多),內容接近的則合併為一條。「貞觀之治」的締造者不止唐太宗一人,太宗君臣講究團隊合作,盛世的開創即由他們完成。本書原在第二卷〈任賢〉篇,扼略的介述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勣、馬周八人,其他名臣則闕如。驥意八人之中,只有前五人是太宗不可或缺的助手,失其一者即難以達成貞觀之盛;而且這篇是人物傳記,與其他各篇的語錄體例有異,所以特別抽出,而將前五人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列之為上篇。這是本人改動原書最大之處。
《大學》是入德之門,《大學》要旨,都已在「經文」章講完。而經文章的內涵又可以濃縮為十七個字。前面九個字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被稱為「三綱領」。它是大學的教育宗旨,也是儒家的教育理想目標。後面八個字「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就是所謂「八條目」,分別代表格物、致知、試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為實踐三大綱領所必須走過的人生進修階梯。八條目中,又以修身為樞紐,格、致、誠、正講的是修身的方法,就是所謂「脩己」,相當於「明明德」。而齊、治、平則是所謂「善群」,相當於「親民」。脩己和善群的工夫都做好了,「止於至善」也就水到渠成了。《中庸》是常理,也是「終極原理」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所謂「庸」就是永不變易的常理。《中庸》的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提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讀《中庸》,剛開始難免覺得其中有些虛玄成份,但細細品味,往往別有會心。一個「中」字,就涉及了宇宙的終極原理。一個「誠」字,像是道家的「道」,可以變化萬千。當它提及「天命之謂性」時,其中有人性的深層結構與基因密碼的影子;當它論及「盡人之性」,與我們現在所主張的「盡性教育」、「自我實現」及「多元智慧」無不相通;當它論及「天地之道」時,又與現代最先進的「大爆炸」、「演化論」若符合節。所以中庸內涵之豐富,實在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所以朱子說,「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也。」
《大學》是入德之門,《大學》要旨,都已在「經文」章講完。而經文章的內涵又可以濃縮為十七個字。前面九個字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被稱為「三綱領」。它是大學的教育宗旨,也是儒家的教育理想目標。後面八個字「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就是所謂「八條目」,分別代表格物、致知、試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為實踐三大綱領所必須走過的人生進修階梯。八條目中,又以修身為樞紐,格、致、誠、正講的是修身的方法,就是所謂「脩己」,相當於「明明德」。而齊、治、平則是所謂「善群」,相當於「親民」。脩己和善群的工夫都做好了,「止於至善」也就水到渠成了。《中庸》是常理,也是「終極原理」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所謂「庸」就是永不變易的常理。《中庸》的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提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讀《中庸》,剛開始難免覺得其中有些虛玄成份,但細細品味,往往別有會心。一個「中」字,就涉及了宇宙的終極原理。一個「誠」字,像是道家的「道」,可以變化萬千。當它提及「天命之謂性」時,其中有人性的深層結構與基因密碼的影子;當它論及「盡人之性」,與我們現在所主張的「盡性教育」、「自我實現」及「多元智慧」無不相通;當它論及「天地之道」時,又與現代最先進的「大爆炸」、「演化論」若符合節。所以中庸內涵之豐富,實在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所以朱子說,「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也。」
《大學》是入德之門,《大學》要旨,都已在「經文」章講完。而經文章的內涵又可以濃縮為十七個字。前面九個字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被稱為「三綱領」。它是大學的教育宗旨,也是儒家的教育理想目標。後面八個字「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就是所謂「八條目」,分別代表格物、致知、試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為實踐三大綱領所必須走過的人生進修階梯。八條目中,又以修身為樞紐,格、致、誠、正講的是修身的方法,就是所謂「脩己」,相當於「明明德」。而齊、治、平則是所謂「善群」,相當於「親民」。脩己和善群的工夫都做好了,「止於至善」也就水到渠成了。《中庸》是常理,也是「終極原理」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所謂「庸」就是永不變易的常理。《中庸》的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並提出「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以現代人的觀點來讀《中庸》,剛開始難免覺得其中有些虛玄成份,但細細品味,往往別有會心。一個「中」字,就涉及了宇宙的終極原理。一個「誠」字,像是道家的「道」,可以變化萬千。當它提及「天命之謂性」時,其中有人性的深層結構與基因密碼的影子;當它論及「盡人之性」,與我們現在所主張的「盡性教育」、「自我實現」及「多元智慧」無不相通;當它論及「天地之道」時,又與現代最先進的「大爆炸」、「演化論」若符合節。所以中庸內涵之豐富,實在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所以朱子說,「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也。」
《世說新語》裡的五、六百條故事,可以說是漢魏晉宋時期,上層社會人文藝術的活動影片。作者劉義慶以文學家的態度,把歷史的素材,加上他的想像、渲染,來完成他這本創造性的著作。他以「人」為本位,有意識的去反映社會現實,刻畫人性,是唐人短篇小說「傳奇」的先導。儒家的理想主義,經過春秋、戰國到兩漢的實驗,在現實社會上,遭受很大的挫敗。所以漢、魏、晉、宋的知識份子,對儒家做了許多的修正和擴充。《世說》三十六篇的分類,便是說明儒學大解體後,人性落實在社會層面上,所展現的複雜的實相。本書卷首四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是儒家原有的分類。卷中、卷下共有三十二篇,是劉義慶所創作的新的分類。卷中包括: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爽九篇。卷下包括: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侈汰、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二十三篇。用這三十二種實相來觀察、透視社會人性的複雜,作者對於這個社會,如果不是具有無量的同情、無量的慈悲,哪會留下這樣偉大的文學傑作?
《西遊記》可說是神話小說的代表作品。它是以唐朝貞觀年間玄奘至天竺取經的史實加以想像而成,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西遊記》全書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部分:1孫悟空的來歷。2取經的因緣和唐三藏的身世。3災難的磨煉。改寫本以花果山那隻美猴王為主,寫他如何出世,以及他如何隨唐僧西行,獲得真經正果的故事。《西遊記》強調:如何克服內在人性的暗潮洶湧和外在環境的危機四伏,以求取心靈的安頓和人類的福祉。又把這個主題落實在與邪魔六賊抗爭的心猿意馬,而置場景於似幻而真的火燄山、荊棘嶺、稀□衕。希望你我享受它的神怪和機智之餘,卻也觸發面對生命真相的智慧!
《三國演義》是中國的第一部歷史演義,描寫三國時代戰爭英雄的風雲際會與鬥爭的故事。作者對於戰爭的場面、英雄與梟雄之間的鬥爭、以及各個政治勢力的勾心鬥角,都有十分精采的著墨。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手法是「文學的」而不是「歷史的」,能生動的復原歷史的真實感。在改寫時,有一些權宜的措施:章目:原書分章回是為了說書的方便,如今因時制宜,為求整體的效果,而把章回打散,分成廿四章。章目為求簡明,用四字句,然常不能收提綱挈領之效。語言:原書以淺白的文言為骨幹,間雜摻用當時的口語。譬如某人說話穩重,便以文言表達;某人說話粗獷,便以口語表達。現在把這些語言全改寫成白話文,不免有損於原書一部分語言的奧妙。對白:對白的出現,依書中原有的先題名的方式:「某曰……」。由於人物繁多的緣故而未能把對白穿插在情節的敘述中。情節:採重點處理的方式。情節中涉及迷信的部分盡可能刪去,或者加以簡化。書中的專有名詞,如官名、職稱、地名,為免影響整個故事的進行,依原典,不作解釋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