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雖是作者照顧丈夫的個人生活紀錄,卻處處反映當今困擾許多人的長照議題。 從緊急就醫、與醫護人員合作、在醫院的生活,直到出院、復健、飲食等生活起居,都是照顧者的親身經歷,有血淚心情也有實用技巧。書中穿插主治醫師的疾病介紹,也有復健師、看護、居服員、神職人員的經驗談。 由於作者的丈夫罹患極為罕見的「自體免疫性腦炎」,免疫系統攻擊腦部,以致神智紊亂,行為失序,認知功能減退,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照顧生病的丈夫,作者除了身體上的勞累,心靈也承受各種煎熬;照顧過程中頻頻憶起家人的過往,如何憑藉著溫柔的愛走下去,是非常深刻的掙扎。 在朋友的鼓勵下,她將照顧日記節結成書,也搭配自己精彩的線條手繪;希望同在長照路上辛苦的照顧者們,可以透過本書感到不孤單。
本書描述金龍旅遊董事長沈鵬溶先生參與並見證台灣旅運業發展六十年的全紀錄。沈鵬溶先生1936年生於台灣嘉義榮町,嘉義中學畢業後保送成功大學電機系,但因幼年對航空的興趣而轉系至甫成立的交通管理學系,成為該系首屆畢業生。退伍後,經金龍裝運(金龍旅遊前身)創辦人成大老師莊漢開教授邀請,從歐亞裝運見習生做起,從此投入台灣旅遊市場,並在莊教授的「不求金玉貴,但求子孫賢」家訓下,銜命帶領金龍旅遊,寫下諸多「台灣第一的金龍傳奇」。1965年,因代理環球航空(TWA)業務的沈鵬溶突發奇想,計畫環球首發團。台灣遲至1979才開放出國觀光,在那之前,國人只能以商務考察名義,手續繁複、審批嚴格,團費更足可買下當時台北市區一幢房子。然而沈鵬溶硬是憑著一股傻勁,克服萬難,「環球首發團」終於成行,成為國內觀光旅遊與航空的先驅。沈鵬溶先後參與TWA台灣開航(1969)、促成荷蘭航空台北首航、實現華航「環球航線」開通(1983)、法航台北開航(1994)以及促成香港航空台中首航(2006)等。1986年,為了提振國內外旅遊風氣,沈鵬溶在主導創立中華民國觀光領隊協會,擔任創會理事長,更因為曾多年代理全球數家航空公司,在票務以及相關企業的關係整合上都相當熟練,可說是業界第一把交椅;沈鵬溶同時曾任美洲旅遊協會(ASTA)台灣分會會長;並獲法國政府頒發「法國旅遊貢獻獎」金、銀質勳章表揚(1995、2000)。
本書以黑格爾辯證法為基礎,創造出一種以符號的表意、排列與運作次序所形成的辯證法符號。辯證法所探究的對象,是哲學中的形上學對象,而形上學對象包含了上帝、本體與心靈等等被現代科學排除在外、卻仍被人類情感與理性強烈需求的對象。本書在哲學上所嘗試的努力,在於通過符號的規劃再次賦予理性一種清楚與明晰的方法,以求正確地掌握形上學對象,並以佛教的觀念界定出這種理性需求對於人類身心的有效範圍。
本書以「性別」、「族裔」及「移民」的生命書寫及藝術越界為主旨,關注當前台灣在比較文學及跨文化研究中,多重語境交錯之下邊緣族群的形象與自我再現議題。作者彙集並修訂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從離散研究、跨國族裔流動、影像藝術與再現、華語語系女性書寫、性別科技等不同觀點視角切入,探討性別、族群及移民在文本書寫、影像藝術及數位科技等領域所呈現之多元面向。
繼2017年許哲齊的首本《太魯閣行旅散記》頗獲好評後,相隔四年作者再度以太魯閣志工身份抒寫行旅花蓮、太魯閣的一切。此次以遊記、散文、新詩、小說不同型式,打造出不同於前的續集面貌,呈現行旅太魯閣的心情感動,全書分為七個單元:原野山林、志工點滴、變與不變、浮光印記、私心推薦、詩意情懷、異想天地。 【原野山林】是作者在花蓮太魯閣山水間的遊蹤,包括兩次重裝登頂大山的紀實與一些步道踏訪;【志工點滴】則是將其擔任志工時的所見所思以及與志工相關的活動情事記錄下來與讀者分享;【變與不變】是作者將多年來對同一個地方所拍攝的照片整理對比,加以說明,讓地與景留下歷史的影像與記錄,是極具用心的單元;【浮光印記】是作者在花蓮太魯閣各地行旅時留下的戳章記錄,每個蓋印都有著背後的故事與回憶! 【私心推薦】的單元中深度介紹了幾間作者相識多年的好友所開設的店家與民宿,希望「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詩意情懷】則是作者以太魯閣為題材用另一種很個人的方式進行抒寫;【異想天地】只有唯一一篇長文,那是作者以太魯閣園區內的合歡越古道為背景所寫的奇幻小說,希望能讓這本行旅散記續集有不同的趣味。 本書相較於首本《太魯閣行旅散記》,內容同樣真切有趣,卻又更顯現多種風貌,值得細細品味!
當一位醫術精湛的專業醫師卻偶然發現自己的腫瘤已經是末期癌症,他將如何自處?當他以為拿到博士學位,即將抓住人生的榮華富貴時,自己掃描超音波卻讓他從碧藍的青天墜落至死蔭的幽谷,他的心情轉折如何?本書紀念故臺大廖永祥醫師逝世十五周年,收錄廖永祥醫師的成長、成家、抗癌、轉換信仰、面對死亡的日記、生前與女兒的書信對話,以及廖醫師逝世十五年後,女兒們的回信。
人們為什麼守護老房子、欣賞舊建築? 新的不好嗎?因為故事, 老房子裡的前塵故舊、物是人非, 正是老房子最無可取代的迷人之處。 青田七六文化長、知名走讀講師水瓶子 繼《台北漫步》之後又一老屋力作。 水瓶子說,我的日子,盡在追尋這些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這次,他不只帶大家漫步,更要鑽進老屋的老故事裡, 看看這屋子是誰起造的?曾經住過什麼人? 房子為何建成這樣?有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功能需求? 從清代、日治到戰後,老屋的主人更替, 或安穩地代代傳承,或歷盡滄桑而數度易主。 循著這些故事,便來到了那古老的台北城。 本書作者親自走訪大臺北36處老屋,從現任屋主、前屋主後人、鄰居、店家等訪談,輔以文獻資料、不同年代的空照圖,發揮福爾摩斯的精神,慢慢串起散佚的老故事,找出城市發展的蛛絲馬跡。 這些老屋大多數都已開放參觀,本書並邀請插畫家橘枳為每一幢老屋繪製精美水彩插圖;加上作者拍攝的老屋現況,編輯團隊繪製的老屋地圖,很適合循著書本的引導,在大台北地區安排幾次老屋之旅,一一探訪。
一道歡笑的浪沖進了白皙的海灘,如今的富國島儼然已是世界級的觀光勝地。 但在1949年國共內戰之時,這裡卻曾是流離顛沛到越南異域三萬多軍民的「中繼所」, 至今仍有誰還記得,那原本是座「讓人等不到黎明」的荒島? 至今仍有誰還記得,黃杰將軍所帶領那支如同幽靈般、未納入編制的「富臺部隊」在島上經歷的風雨血淚? 新聞人出身的劉元章,在他敏銳的眼光之下, 將七十年前,困於異國荒島三萬多人的苦難, 用最真摯樸實的筆和彷似照耀著史實的相機鏡頭, 記錄並傳達給如今正活在自由世界的我們。
來自科技業的一蘭的第一本詩集《站在原地的旅行》,收錄了六十首詩, 為她在病床上命危之間的大夢初醒時所搗出的一張秘方。 她說她的生活被迫旅行, 青春與思念奔騰的花東縱谷、 愛與不愛都將擱淺的淡水河邊到野火與閃電交叉的澳大利亞, 於是她以一種黏稠卻又豁然開朗的語氣, 書寫著那些她曾不願意前往或不願意離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