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至今,詠物詩是古人寄身於山林澗水,神遊物外、以物擬情。而今,人彷彿將自然山林去背退隱,與現代人為伍的對象,或許是這些商品外殼的消費物與其形。正當透明包裝保護殼裡的物品被取走之後,附在商品外層的泡殼塑膠轉瞬淪為廢品,曾依附其上的保護及展示作用隨即消失,在消費的洪流中淪落為無用之物。陽光照射在泡殼塑膠這個「空的空間」,徒留淺淡的虛影,輸出的質地如同素描作品般的簡樸,卻為此虛空留下完美的捉形(drawing),物品的「形」跳脫出「實」的界線,讓觀者能對物品的實體產生多重的思考,當物品的定義在此弱化,詩意便有蝸居的空間。莊子在《逍遙遊》所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肯定人與物存在的獨特性與價值。影像為「詩」留下了空隙,為物、為我的想像留下了餘地。《詠物》系列作品留下的空,是缺席、是餘地、是空隙,意圖鬆開生活裡形影不離的限制與固定性,延展無用之用的創造價值。鄭秀如以對世界的細緻洞察與感受,構築出隱於日常的詩意宇宙。
在質樸的語言、生猛而強健的表達張力下,流淌著溫柔與深厚的情感。江郎財進的詩紮根於現實生活--在宜蘭縣一座小漁村成長的他,從小看見父母、祖父母為生活打拼的艱苦身影,而北漂讀大學時,他也勤奮打工來賺取學費、房租與生活費,並從事電影、電視、劇場幕後工作,後來改行,進入基層農業金融機構任職,接著步入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 深入不同社會階層而練達的他,以詩記述生命的歷程與淬鍊後的感悟,並企圖透過語言,召回那存放於童年歲月的純真、青澀與無邪──儘管貧困拮据,卻有著往後時光無法取代的美好與純粹。於是在詩裡,詩人渴望藉由兒時遊戲「騎馬打仗」的「馬」之「詩蹄」,踢開那隨著年歲而漸增、未解的內在困惑或紛雜的心緒,並越過現實的荊棘而持續往前──一如他的詩中經常流露的一股進取氣息──也許那正是來自討海人家庭所具有的堅毅、率真與剛強的生命力。
本書為詩人陳秀枝的童詩創作共11首的結集,內容可愛淺近,又蘊含生活智慧。為推廣台語及羅馬拼音寫作,及國際童詩交流,共分台、羅、華、英、日、美五語六輯編排,並邀請插畫家張明玥繪製11幅插畫,更添圖文並茂及閱讀的樂趣。本書並有知名詩人學者蔡榮勇、丁鳳珍、陳敬介、邱若山、蔡秀菊共同推薦序文。
不在前,不在後,當下,瞬間。瞬間是另一個無垠無涯。生命奧秘,盡在其中。 我似懂非懂。沉溺在紛雜的生活漩渦中,有所警覺時,便會設法抽出,將飛揚奔逐的心撿了回來,擺在那裡。歸零,重新開機,而獲得無比的澄靜。 對易經亦如是。接觸、探索,前前後後亦有頗長的時日。看它,仍是片大海。一爻一世界,64卦384爻,一個個極神秘,極富吸引力的大宇宙小宇宙。 我非常喜歡。老師上課,聽著聽著,滿心歡喜;書房捧讀,看著看著,竟有滿溢的幸福感。 將它轉成現代詩的創作又如何?《易》創作之始「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文字非常精簡,充滿意象性、延伸性、多義性,和詩創作與解讀有諸多可通之處。 以易經六十四卦取意取象,融合近身生活經驗,社會觀察及自然生態,用現代語言,探觸深邃智慧之光的可能有多少? 於是開始著手,構思,將易經卦爻內容的知識系統,轉化為內在思考,和近身生命經驗、生活觀察,及社會及自然現象作連結呼應,以現代詩語言形式來表現。
就如同書名《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瓦歷斯・諾幹以樸實而又溫暖的筆觸寫下家族、理想、現實,乃至國際時事。在瓦歷斯・諾幹的散文詩裡,保留了散文明確、清晰的敘述,卻又蘊含著詩的意象,在領略瓦歷斯・諾幹眼中世界的同時,仍舊為讀者保留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本書以「文學招領」為題,多層面、多角度論述文學、旅遊與文創產業的多元共構,就是作者經之營之,累積十多年相關研究的成果。他以「文學作品」、「文學旅遊」和「文創產業」的互動、連結為論述核心,窮究三者之間環環相扣,可以共生、互聯的空間;以身體力行的產學合作案例、教學實績和實務研習為參照,討論文學如何應用於文創產業、分享給社會,促進文化發展,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教學,乃至文學應用的深化均具有參考價值。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的學術論域,約從上個世紀末葉開始,上有政府重視,中有學界參與,下有產業推波,因而蔚為顯學。這個關鍵詞拆解開來,可細分為「文化」、「創意」、「產業」三個核心,有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的嚴肅意義,有文學藝術的活潑創意,也有產業提升的加值利益,三者之間若能融合無間,自能如魚得水;若僅各取所需,只從單方需求思考,則三敗俱傷,容易流於形式或偏於庸俗。作者在本書各篇之中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三者共構,共創榮景的積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