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周安儀以王默人靈魂伴侶的視角,深情敘述王默人的生命旅程。王默人鐵骨錚錚,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畏世道艱辛,憑一雙慧眼洞察人性,以筆為刃,執著於寫實創作。他筆下所描繪的不僅是小說人物,更是他一生漂泊歲月的回聲與映照。在周安儀娓娓道來的篇章中,讀者得以窺見王默人樸實而慷慨的性格、堅韌不拔的意志,也能感受到他對生命與情感深切而真摯的投入。書末特別收錄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榮譽教授李瑞騰撰寫的評論文章,以及新竹縣北埔國民小學教師李勝吉對王默人的訪談紀錄,從多重角度補足王默人其人其事,使讀者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這位以真實為信仰的作家。
1924年9月18日,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於北京外交部召開第一次會議,宣告正式成立,至今已滿百歲。中基會負責保管、分配和運用美國第二次退還的庚子賠款餘數,而以促進中華教育與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宗旨。一個世紀的中基會會史,見證了我國科學教育及文化所經歷的百年滄桑,點滴積累成豐厚的人文底蘊,方興而未艾。其間,無論是主事者的擘畫付出,抑或是接受補助機構及人員的發榮滋長,究竟留下多少動人的故事?他們又是如何在時代浪潮的劇烈衝擊之下仍然堅持原則,並持續影響著我國近代以來學術和科學教育的發展?本書篇章概以1949年分作前後兩編,大致按照時序,娓娓道述中基會百載風華,關注其間光影變化,相信有助於拼湊我國複雜而恢宏的近代歷史圖景,也能為國家未來教育文化進程提供一條可行的道路。
《臺灣創業型大學之發展:理論與個案》這本專書詳細闡述了臺灣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歷程,從理論基礎、政策與組織發展、商業化策略的分析,與成功要素的剖析,均有深入探討。 本書回顧了發展創業型大學相關的8大重要理論,其中包括:(1)三絞螺旋創新模型(Triple-Helix Model of Innovation)、(2) 體制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ies)、(3) 科學治理(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4) 科技經濟學(Econo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5)學術創業(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6) 產學合作(Industry-University Relation)、(7)寬裕資源論(Organizational Slacks)、與(8)組織雙元(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等理論內容。書中提出的研究架構包括創業型大學的三個前置因子、四大商業化策略及其綜合性績效評估。前置因子涵蓋體制、組織及個人層面;商業化策略則包括專利活動、技術授權/移轉、產學合作及新創事業。研究指出,這些商業化策略間的相互影響對創業型大學的教學-研究-商業化績效至關重要。 書中分析了遠東科技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五所大學的案例,深入解析各校在推動創業型大學過程中的前因、過程及對各校發展成創業型大學的結果與影響。 整體而言,本專書具備豐富的理論基礎,還結合了實務個案,希望為推動創業型大學的研究者,大學研發、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與創新育成主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書現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為西班牙道明會神父Domingo de Nieva編譯Luis de Granada的Memorial de la Vida Cristiana,旨在為當地唐人教友提供成為天主教徒所需的教義知識,並當地唐人的協助下,將該書編譯成閩南語,於1606年由唐人刻版印刷傳世。全書分為上下兩卷,第一卷闡述教義,包括天堂與地獄觀念、告解、十誡等內容;第二卷則為祈禱與禱文的指引。全書具體呈現出大航海時代唐人與西班牙人在宗教與文化交流的過程與成果,為人類「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的重要資產。
本書在解明日治時期的洪耀勳(1903-1986)與曾天從(1910-2007)所開創的「真理論」及其可能的發展。日治時期的真理論與戰後的新儒家,分別代表了新康德學派在臺灣的兩個不同發展,相對於臺灣新儒家對價值(善)、應然、實踐的推崇,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家毋寧著重於真理(真)、現實、理論,其目標在建立一門越出理論與實踐的「超對立的學問」。儘管有如此的差異,解明康德式的「自體存在」仍然是雙方共同的問題性,而洪耀勳與曾天從皆試圖透過「現象學的改造」來完成這個目標,讀者在這裡可以看到臺灣哲學的一個可能性。
本書論述從性別、鄉土、歷史、文化翻譯、敘事學等視角介入,在小說的核心關懷中,更融入跨媒介的展現,諸如:音樂、漫畫與電影,以創新的研究視角,從中提煉出深刻的研究課題。持續與當代社會對話,深化台灣文學的多重向度,並持續推展台灣文學新的研究課題,展現出值得關注的新時代人文想像。
前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出生於台中大肚農家,從小養成刻苦耐勞的性格,憑藉優異的數理能力、殷切的求知新以及自律的求學態度,就讀台中一中高中部、國立清華大學,取得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電機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博士。學成後,受聘回清華大學擔任副教授,升任教授、研究所所長,創立電機資訊學院,擔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他以卓越的學術成就,獲得國內外知名獎項之肯定,並影響台灣教育、產業發展。歷任教育部科技顧問、顧問室主任、經濟部及行政院科技顧問,以及主持多項國家型科技計畫,全力協助國家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 這本書敘述從農村到學術殿堂的追求卓越歷程,不僅是他個人的一生努力傳記,可作為下一代年輕人的榜樣,亦可一窺二戰後台灣社會的轉型與進步、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高科技產業的萌芽與崛起。
顧獻樑教授是將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引介進入臺灣的第一人,其思想影響了臺灣許多藝術家的創作思維與藝術生涯。1959年8月,顧獻樑教授接受教育部的聘請,以藝術教育顧問的身分第一次來臺灣講學,1960年4月他再度受邀返臺後定居臺灣,為推動臺灣的藝術現代思潮與藝術教育,奉獻畢生所學長達二十年。六〇年代末七〇年代初的臺灣,正值經濟蓬勃發展之初,然而文藝活動等知識資源有限,顧獻樑教授除了清大、成大等多所大專院校任教,也書寫藝術論述、藝術批評等相關的文章,刊登於期刊、報紙或雜誌,甚至在士林自宅成立「新代藝術中心」,帶來西方現代藝術思想,推動了臺灣的美學意識,也帶入藝術批判的視野與活力,並且不遺餘力地支持協助音樂、攝影、文學、藝術等各種領域之年輕創作者。在故藝評家顧獻樑教授去世四十多年後,《多寶格開箱——顧獻樑文集》正式出版。由師母黃艷華女士整理並謄稿,挑選最精華的72篇文章,時間跨度從1944年在重慶書寫的〈新詩的問題〉,至1979年最後一次講稿〈中國繪畫的色彩與精神〉,內容涵蓋音樂、美術、文學、舞蹈、戲劇、建築領域。閱讀文字,,可感受顧教授對待藝術的嚴肅思維,對台灣藝文發展的關切,對後進的提攜與殷殷叮囑。畢生將藝術視為生命的顧教授,讀者可在此書中一睹其博雅謙和的風采。
本書立基於先秦語言事實,一仍「激進構式語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以語義關係為本的語法觀,既取消語法與語用的界線,也將先秦小自單詞、大至語體的言語結構體一概視為語法構式的產物。在此基礎上,本書提出「先秦文篇語法」,闡述先秦言語結構體如何在語法體系、言說語境的雙向制約下,循詞組關係、事理關係、合成與連貫關係逐步組成;繼而在基本文篇階段確立所屬的文篇類型特徵,成為有意義的整體;最終進入使用階段,由文篇特徵限定的組合意義與使用條件限定的語境意義相結合,從而實現為具特定言說效力與表達內容的語體。本書也關注語體的後續發展,勾勒表達目的、表達需求、使用域等使用條件如何形塑語體的言說效力與形式變異,終至新語體或文體分化而出。
本論叢集結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優秀畢業生論文的部分篇章,展現新世代的觀察視角,探索台灣文學多元的面向。張晏菖〈反身映照社會運動者自我:「編輯者賴和」與《台灣民報》上的戲劇新文類〉,探究賴和主編《臺灣民報》文藝欄期間所刊登的一批新劇劇本,論文中針對劇作所呈現的知識份子形象進行分析,詮釋出其中所反映賴和的文藝實踐,並融入對於當時台灣文化協會分裂現況的觀察,切入視角獨特,深具歷史感與文化意涵。前三篇包括陳震宇〈論甘耀明《殺鬼》與《邦查女孩》「少年/少女成長」的性別書寫意義〉。該文探討《殺鬼》與《邦查女孩》中帕與古阿霞的成長之路,特別關注主角的童年經驗、父權力量、身分認同等重要議題,並延續對於身體政治與身體觀的探討,回應作家對於性別意識之思索,解讀出更多元深刻的面向。陳妍融的〈原住民族文學中的同志書寫—以原住民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本文從族裔與性少數關懷出發,開拓出原住民同志的多元閱讀視角,探討原住民同志的呈現樣貌,來回應差異政治與身分認同(identity)的議題,以凸顯族群多樣性,和台灣學界原住民文學研究具有多重對話空間。 後三篇包括了尹振光的〈鄉土作為一種方法—以《夕瀑雨〉、《等路》以及《花甲男孩》為觀察對象》。本文透過三部兩千年後鄉土小說作品中全球與地方之間的互動,提出「鄉土作為方法」的嶄新視野,分別探討其如何回應全球化的挑戰,以探討這些作品所呈現出獨特的地方建構方式,定錨出台灣後鄉土小說在全球化時代的特殊定位,研究新穎,具有獨創性。鍾志正的〈乙未戰役遲塚麗水《大和武士》與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的對讀研究〉一文以《台灣縱貫鐵道》和《大和武士》兩本 日文乙未戰爭小說為研究材料,探討有關不同世代殖民者對於乙未戰爭的小說敘事與台灣再現。作者不僅能結合文本分析與史料研究,還為我們呈現了殖民者對台灣的看法與野心,同時也呈現出過往研究較少提及的對於撤台清軍的書寫,擴展了對日治時期小說研究的視野。曾瓊臻的〈黃崇凱的「台灣轉折」——論《文藝春秋》〉,在此之「台灣轉折」是著眼探討《文藝春秋》此一作品,如何傳達七年級台灣人對於台灣的「過去」與「未來」歷史轉折之思考,深入解析黃崇凱筆下的認同政治、文化反思與敘事手法,並追問小說所呈現後現代情境所寓寄對於台灣未來的關懷,深刻回應台灣歷史與當代社會。 以上論述都持續開發新的議題,從嶄新的研究視角,深化台灣文學的深廣度,和台灣學界與當代台灣高度對話,其中研究主題多元,從日治時期橫跨兩千年後台灣小說家的創作,關懷議題從社會運動、性別關懷、族裔研究、鄉土小說到新歷史小說,極具思考力,並具有跨文類的視野,呈現出新世代的觀點,具有嶄新的研究視域,是為新世代對於台灣文學來世的思索,並持續推進台灣文學研究的課題。
《似水流年》完稿於疫情高峰之年,多篇文章之時空背景,即在封城、居家、隔離等脈絡下開展。新冠病毒出乎意料地大大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原本暢行無阻的地球村,在各國陸續宣佈鎖國、封城之後,彷彿人類文明頓時退回穴居時代,人們被嚴禁跨越居家安全防線,人與人之間被迫保持社交距離,上述種種防疫政策也如實反映在新書中。也許是受到時代氛圍的感染,《似水流年》小說集以悲劇收場居多,大多是病體折耗的消磨、婚姻破裂的心理傷痕,或是投資失利失去活下去的希望,最終以「死亡」付出代價。上述客觀因素中並沒有直接扣連疫情,顯然周女士並無意放大疫情災難,導致悲劇主因始終聚焦在夫妻嫌隙和人性貪念。然而我們仍從小說中感受到病毒侵襲人體的威脅,以及疫情對現代生活模式的衝擊,這是小說家說故事的功力,更是文學家紀錄時代的使命。周女士的創作主題向來跨度多元,觸及各種人性百態和情慾暗影,尤其在兩性關係和房產交易兩者著墨最深,所有故事都架構在家庭關係的基礎上,凡涉及性愛、誘惑、出軌等敏感議題,最終都會回到婚姻誠信和家庭倫理的框架予以批判與省思。——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誠如柯華葳教授在書中所言,「閱讀是百年來被研究最多,也是許多跨領域學者投入的研究項目之一。研究結果豐盛,帶出今日所謂有研究證據支持的閱讀教學、共讀等活動」。的確如此,談如何「教」閱讀的書或是分享「閱讀經驗」的書很多。但是,一直沒有一本書,能將豐富的中英文研究文獻,寫成一本眾人都能讀的書。在這本書裡,柯華葳教授將她長年在閱讀研究所累積的菁華,簡單卻完整的分享給讀者。這本書從語言發展談起,循序漸進的帶領讀者一窺影響閱讀發展的各種因素。接著為讀者介紹閱讀以學習及數位發展對閱讀素養的影響。這是一本生手與專家都值得一讀的好書。從每章起頭都有的一段引文,以她特有的寫作風格所陳述之主文,到每章末尾都有的重點提要,都值得讓人回味再三,進而一窺閱讀理解的完整面貌。
本書是專為文言入門學習者編寫的語言與文化教材,共計三十二課,每一課都包含課文、課前練習、詞語表、語法點、課後練習、文化引導單元。本書備有文言語法概說,針對語法點提供深入淺出的講解;由於語法點有限,課文出現而未列入語法點的語法現象,也可以從語法概說找到相關的講解。此外考慮到學習需求不同,依據語文難易度、文化主題關聯性提供兩種目次。本書的目標是讓學習者熟悉文言常見的詞組和句式,體察不同時期的文言文樣貌,透過選文主題探索古代中國文化。詞語表對照文言和現代詞語,以利認識古今詞彙的關聯性。文化引導使用正式的語體文撰寫,以利提升語體文閱讀能力並學習如何以語體文表達文化意涵。總之是希望讀者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更強化整體語文能力。
本書現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為西班牙道明會神父Thomas Mayor所寫,他為了向馬尼拉唐人宣揚天主教教義,在當地唐人的協助下,使用閩南語翻譯教義,並於1607年由唐人刻版印刷傳世。全書分成三卷,第一卷主要是講述當時西方的科學知識,第二卷是《聖經》故事,第三卷主要講述天主教的知識,並批評當時唐人的宗教信仰。全書具體呈現出大航海時代唐人與西班牙人在宗教、科學知識交流的過程與成果,為人類「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的重要資產。
本份手稿現藏於義大利羅馬安吉利卡圖書館,為1604年耶穌會會士Pedro Chirino與菲律賓唐人合作編撰而成,作為西班牙人學習閩南語之用。手稿分成雜字與生活用語兩部份,前者依循閩南地區流行的《雜字》書籍內容,收錄日常使用的字、詞,後者則是摘錄當時唐人生活使用的句子,在這些用語之旁,加注西班牙文對應字與拼寫閩南讀音。此一手稿為現存所見最早的西班牙與閩南人語言交流的文本,為人類「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World)的重要資產。
此書應算是《曹雪芹大傳》的前傳,訴求對象是每一位認真的紅迷。內容乃以曹家抄沒後歸旗北京做為分際,希望能重新定義紅學中有關曹氏家族史的研究基準,並提供一本最接近歷史真實的傳記。書中仔細梳理曹家的人脈網絡,及其家族間過繼、兼祧與歸宗的複雜關係,並期盼能通過大歷史、家史與小說間的對話,耙梳出《紅樓夢》中帶有作者特殊生命經驗的DNA浮水印,從而確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人。是書還首度揭開封王者當中「二女皆為妃」的世紀之謎,成功自141位封王者當中,篩出曹寅次婿的最佳人選即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進而發現一個從大觀園跨越到蒙古大草原的精彩故事,曹家及其親友們竟然曾如此深刻地介入中國西疆奠定以及康熙諸子奪嫡的歷史舞台!
洪耀勳(1903-1986)是日治時期臺灣哲學的代表之一。本書集結了他在日治時期的五篇論文、兩篇斷想,以日文、中文雙語對照的方式呈現。重構並確定其哲學的構想與形態是選文的重點所在。在這裡讀者可以看到洪耀勳對「個體性」、「生存交涉」與隨之而來的「絕對否定」、「無的辯證法」與「風土的詮釋學」的思考。這些論題雖然可以說是繼承了京都學派的討論,然而洪耀勳的立場是「真理論」(Aletheiologie)的,這是京都學派哲學所欠缺的部分。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日治時期臺灣哲學的創造性。
本書是寫給一般人看的,只要有高中程度的生物及化學基礎即可理解。藥理學向來是醫學院科系如醫、牙、藥及護理等科系的基礎課程,其他院系對此領域通常較為陌生。過去資訊不普及,病患對自身服用藥物的知識空白,完全信賴醫護人員囑咐,其潛在的危機不小;現在資訊通暢,病患對相關藥物或治療手段的知識水平提升,處置是否適當的判斷力也隨之增加,這對醫療資源的有效應用是正面的。作者以藥學的背景,領先全國於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開授藥理學入門,讓學生在接受生物資訊的訓練、探索新藥開發同時,亦能具備藥理概念,以免落入象牙塔。如今,作者累積十餘年教學經驗,以淺易的方式將講義編輯成書,方便讀者在這個假訊息充斥的時代,有本簡明的入門工具書作為參考。
The limitations of Voronoi model based on Euclidean geometry in designing and micro structure analysis are over bridged by fractal nature approach. This model fractalization is quite original. New frontiers in more precise material sciences structure morphology reconstruction and designing are established. This integrated Voronoi-fractal model in sub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multi-functional integrations especially within fractal micro-electronics enlights the new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