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9.05.25
天才不是夢 蔡志忠漫畫傳道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某月某日,我說。約莫兩、三秒鐘吧,「星期二」他說,我翻開行事曆一對,果然沒錯!
對蔡志忠來說,這不是心算也不是記憶,而是一種趨向真理的方式。整個過程他只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他自己今年的生日是星期幾,據此就可以推出每一個人的生日在星期幾。確知「某月某日星期幾」這件事就像剝開洋蔥的第一層皮,再往下一層、兩層,到第三層,真理就顯露出來了。
剝開第一層皮,再一層,再一層,三千年前的畢氏定理這樣思考出來,蔡志忠也是這樣去破解它。「真理很簡單。人類跑不過老鼠,打不贏猩猩,唯一厲害的就是大腦。」蔡志忠微笑說。他老是掛著微笑,微笑著親自泡咖啡切西瓜招待訪客,微笑著打開電腦叫出各種檔案給人看,帶著靦腆,有一些害羞,但那微笑隱含的意思是「請聽我說,我說的不會錯。」
他是自學出來的天才,也認為所有人都能夠成為天才。因一系列中國古籍經典漫畫受封為華人漫畫天王的他,已閉關十年,如今現身說明這件事宛如傳道──關於學習的觀念,關於成為天才的方法。天才不是夢,「推行數位書、天才運動和巧克力(以巧克力)學習法」,這是六十歲以後的有生之年,蔡志忠努力要達成的三件事。
蔡志忠閉關十年,讀書、思考、思考、讀書,2009年4月,北京商務書店推出《漫畫佛家思想》《漫畫道家思想》《漫畫天才巧克力》《漫畫天才學習法》……等七部書,大陸《新京報》用掉兩個版專訪他,之後在杭州國際漫畫節發表「動漫一生」演說,「被虐待了十九天」。5月《漫畫天才巧克力──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和《漫畫天才學習法──每個人都是天才,只是自己不相信!》(皆為圓神)在台灣出版,「現在我在大陸比台灣紅十倍」蔡志忠又微笑起來。
「漫畫天才」系列正是蔡志忠的傳道之書。「每個人都可以很厲害,有獨立思考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可以非常清楚的用所有的籌碼做出最好的……」這是蔡志忠定義的「天才」,而訓練天才,就要先改變觀念。
無論任何人,只要智力正常,蔡志忠認為都可以被訓練成天才,「但是要及早,從0歲開始都不算早」。三歲以前,因為家裡信了天主教,蔡志忠被帶進教堂,他的腦袋裡因此灌進了三百多個聖經故事,這改變了他的一生。所以要成為「天才」的第一件事,蔡志忠說,便是父母要做到「讓孩子在三歲以前聽一千個故事。」這一千個故事從何而來?「我已經建立一個故事資料庫,將來會發展成一套有一千O一個故事的數位書。」
第二,大人要及早問孩子「將來要做什麼?」也許這是蔡志忠的天賦異稟,他兩歲多就知曉未來要做什麼,小學就認為花三分之一時間在學校根本是打壓自主學習,浪費生命。一直到十五歲離開學校開始漫畫創作,他的人生方向從來沒有變過,十五歲就比老爸老媽賺更多的錢。
「將來你要做什麼?」等到有了女兒,蔡志忠便這樣問她「不只是問,還要追問細節,問了細節,還要能夠執行。」他的女兒念幼稚園時就決定絕不畫漫畫,想成為設計家,曾經用紙板、色紙做了一組看起來完全不像出自小小孩之手的筆筒,蔡志忠一直到現在還保留這個作品。他從來不對女兒疾言厲色,總是鼓勵與讚美;從來不質問女兒什麼,女兒凡事不需要和他商量,只有告知。
在蔡志忠眼中,沒有一個小孩不會畫畫,沒有一個小孩不會唱歌。不會,都是大人沒有引導,或者引導錯誤,給予的鼓勵和讚美不夠多,信任不夠多。17歲那年,蔡志忠離家又回家,足足住了一個月,連最心愛的唱盤都帶回來了,但母親從頭到尾沒有問他一聲。對他來說,這就是最寬容的愛,也是家的意義。
許多母親(蔡志忠特別強調母親,因為通常由母親掌管孩子的教育)和學校卻經常以愛之名聯手扼殺孩子。蔡志忠見識過太多控制型的媽媽,NBA籃賽進入三分鐘延長賽,神經繃到最緊的時刻,「睡覺時間到!」她會把電視關掉以展現權威。控制型媽媽還安排小孩上各種才藝課程,緊盯小孩的成績,憂心考不上好學校……把孩子推向天才的反方向。
學校的問題之一,則是讓人產生「一切都等畢業再說」的錯覺,彷彿在學校的人生不過是實驗的人生,非正式的人生,「但是人生沒有實驗階段,每一天都是正式的,沒有等大學畢業再說這回事。」蔡志忠仍舊微笑著說。
很多觀念必須重新思考,需要打破,如此人人始能成為天才。天才有路,天才不是夢,這就是蔡志忠《漫畫天才巧克力》和《漫畫天才學習法》要證的道。
*************************************
@蔡志忠推薦好書
你管別人怎麼想/天下文化/理查.費曼
本來要推薦《一顆細胞的誕生》,但這本書已經絕版,它改變了我的觀念,世界原來和我想的不一樣,生命是重重疊疊的相加,任何東西都是別人的載體,這就是地球的實相。後來我自修讀了幾百本物理學、數學,最想向一般人推薦的是《你管別人怎麼想》,它是物理學家寫的,卻不是講物理的書,這書名擺明一種態度,我們不要管別人怎麼想,要相信自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就是這樣想的。
先知/志文/紀伯倫
沙與泡沬/格林/紀伯倫
我讀了泰戈爾《漂鳥集》後,很受刺激,第一個念頭就是也想要寫詩來挑戰他,就像當年看了江兆申的畫展回家後便畫了生平第一幅水墨。後來讀了紀伯倫的《先知》和《沙與泡沫》……寫詩?我想都不敢想了。我和紀伯倫比,一個是地下的泥,一個是天上的雲,我怎麼敢向他挑戰呢?這就是紀伯倫在我心中的地位,和愛因斯坦、拉法弟、畢卡索一樣。*文中蔡志忠照片,由圓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