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7.11.20

什麼是善終?我們要如何告別?

文/s編輯部
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的安排,前陣子瓊瑤與丈夫平鑫濤家人為了插鼻胃管爭吵,顯示現代人對於臨終議題的歧見愈發明顯。去年熱門電影《遇見你之前(電影【我就要你好好的】原著)》中男主角因一場意外失去健康與事業,人生一切都被摧毀的他最後也選擇安樂死結束一生。死亡的議題逐漸成為社會與小說中的討論問題,除了現實面資源的妥善運用外,就人的立場而言,我們是否真的有選擇死亡的權利?善終又是否只有安樂死的選擇?在風氣越來越開放的台灣,越加長壽的我們不斷討論各種死亡的可能,但如果,生前能好好告別,無論最後如何死亡,我們是否都能更加無憾?

醫學不斷進展,我們的壽命一直延長,死亡的定義也在改變。

理想的告別:找尋我們的臨終之路》作者在父親罹患淋巴癌後辭去工作,回到賓州老家照顧父親。安本來打算協助父親在自己蓋的家中好走,但父親臨終前失智、狂暴,最後一刻安還是把他送到醫院,他最後還是在那裡死去。此後安不斷思索,什麼是善終、我們是否能尊嚴、平靜地死去。父親死後,安想要知道什麼是善終,去當安寧病房志工、也走遍美國各地,特別是訪問支持與反對尊嚴死的各方人士。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當中會涉及到傳統價值與意識形態,這也是社會歧見隱約透露出的無解之處。

在生命倒數時刻,她記敘自己對於死亡的糾結情緒

柯瑞.泰勒是澳洲知名作家,六十歲時,擴散到腦中的黑色素瘤使得她的生命逐漸走向衰亡,治癒無望。柯瑞被一股強大的創作靈感驅動,以幾個禮拜的時間記錄下自己因「垂死」而體會到的真實、深切的感悟。《2017870011393》柯瑞在書中以平靜、釋然,甚至幽默的態度,寫下自己在面對大限將至前的脆弱與力量,憤怒和接受,同時映照出西方和東方文化對於生死的思索。

這本書會像一個紙鎮,令我們想起生命的重量。

《2014150395211》是今年討論度極高的死亡議題書籍。一位才華洋溢的年輕神經外科醫師,在確診自己罹患末期疾病後,從醫師、病人、兒子、伴侶、父親等不同身分,審視自己37年的生命歷程,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雖然書籍本質是悲傷的。可是很值得讀者投注情感於其中:一本感人而深思的家庭、醫學與文學的回憶錄。儘管調性灰黯,卻意外地振奮人心。

以31個令人流淚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善終,是每個人都可以規劃與準備的。

馮以量在13歲時,父親罹癌過世,4年後,母親也不幸罹癌過世。讀中學、大學和剛畢業時,他心中共有3次的自殺念頭,有一次,還幾乎成真。之後成為安寧療護社工的他,在書寫本書《最好的告別:善終,讓彼此只有愛,沒有遺憾》時,數次落淚。死亡,總是那麼傷痛與沉重,於是,我們避而不談,但馮以量認為,只有當我們願意面對、願意放手、願意規劃,我們才能減少傷痛與沉重,才能微笑著與摯愛道別,那也才是最有尊嚴、最無憾的人生謝幕。

台灣人雖有善終意識的覺醒,卻無法彌補「臨終教育」的不足。

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發展許久,甚至在新加坡連氏基金會所作的評比之中,台灣安寧療護的品質名列亞洲第一。只是,在我們生活的日常之中,還是看到很多病人,還來不及討論自己對於善終的想法,就被插上管子,氣管內管、鼻胃管,各式各樣的管子。即使,病人已經對死亡有所準備,也討論好了,但是環境的支持卻可能無法讓他安心留在家中。於是我們看到,台灣大部分的老年人,最後一程必須要在醫院度過,而這就是台灣人在臨終教育上的不足。《2014190059210》這本書,也許給了我們一個方向去解答。

有些事早點做,人生結局或許就會不一樣!

《2011771101481》作者約翰.伊佐(John Izzo)年輕時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陪伴瀕死的人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他發現每個人在死之前的心境都不一樣,有的人渾身活出朝氣,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有的人卻是老淚縱橫,覺得自己這輩子有太多遺憾。大家都不喜歡「死」或「辭世」等字眼,但我們的時間有限、人終究會死這件事,依舊是個事實,也因為如此,了解怎樣才能讓人生過得幸福、有意義,才那麼重要。有些真相越早知道越好,有些事情要早點去做,因為我們都沒有永遠的時間。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