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1.09.06
向自己開啟的《精神病院》
文/大塊文化副總編輯 林盈志
在台灣新詩的歷史上,鯨向海是有個特殊的「歷史地位」——一般將他當作網路寫詩世代興起的代表,在他之後出生的詩人,就被認為是網路世代了。
這是很奇妙的斷代象徵。
網路的影響力遠大,不單只是創作詩,不管創作散文創作小說創作戲劇——好,台灣的戲劇創作很被忽略——就現在來說,很難不使用電腦,也很難不貼在從古老的BBS電子報部落格以至於社群媒體上,而我們也幾乎沒聽過從哪一位作家開始就算是進入網路小說、網路散文年代的說法,唯獨鯨向海。
從早年中山大學山抹微雲藝文站的詩版版主一直寫到臉書時代,鯨向海活躍於網路,但卻又隱形於現實。2003年我有幸第一次在關於新詩的座談活動見到鯨向海本尊,但這也是最後一次在現實世界的公開活動上見到他,直到幾年後我們認識,進而有出版上的合作關係,一直到現在,鯨向海一直保持只在虛擬世界活動,現實世界裡他有意識地將自己縮到最小。
也許,我們可以將這詮釋為鯨向海是一個只願意以詩作面對人的創作者,他不光是「詩人」,應該說鯨向海這三個字,他有意是讓其變成「詩」。我們只能讀到他的詩作,而無法觸及其人。如他所寫的「我們總是急於見到那些寫詩的人,更甚於好好研讀他們的詩」,也許因此而試著將現實的肉身隱藏起來,只留下詩作、詩集。
這樣子有意識地讓自我形象限縮到詩本身,拿來看這本我覺得是鯨向海從青春期跨入成年期的《精神病院》,更是充滿象徵的詩性。如同鯨向海在序文〈摘下帽子來相認〉一開始提的,馬奎斯有名的短篇小說〈我只是來借個電話〉裡那個到精神病院借電話而被當作病人的旅客,不管怎麼辯解自己不是院內住客,好說歹說怎麼聽起來都像是病人想逃院的遁辭,沒人相信她只是路過。詩人神入而想像力與創造力奔馳,不也就是同樣的情狀?詩人寫出的佳作,也只有彷彿具有精神科醫師解讀能力的讀者,可以讀懂詩人的創作,像是在魔山上的神啟釋讀。
讀詩解語,有時也要精神與意識流動不居,串接自己的意識深層,才能觸摸到以具象文字試圖凝固的流動狀態。我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讀到《精神病院》裡的〈都知道了。〉,那令人難以抑止的意識流動,彷彿從青春期快轉人生走馬燈到成年期,稚嫩的愛戀的心,就這麼在四闕濃縮的詩句中固化,一句「你們都知道了。」(一定要加句點)就走過了千山萬水,再也不會輕易打動,無懼亦無怖。
有過一個愛人
《精神病院》就像是精神時光屋,高度濃縮的青春觸感漸次熟成,流動的意識充分解放,鯨向海因此寫道,「詩集的處境,有時更像是座落在荒郊野外的一座精神病院。」人們都是被圈入這龐大精神病院的住客,在意識時光之流中泅泳。
回頭看,這本《精神病院》現在變成是可以找到的最早的鯨向海詩集了。鯨向海的第一本詩集《通緝犯》已經絕版,後來詩人精選其中作品加上新作,重新整理為《犄角》,雖不至於讀不到《通緝犯》裡的作品,但按年代算,《精神病院》已經成為最年長的詩集。這次《精神病院》新版,完全復刻當年的模樣,全新精印,還原初始樣貌,畢竟原初場景是精神分析伊底帕斯情結的核心,原初復刻也是進入《精神病院》的鑰匙。
鎖孔中的鑰匙
這是很奇妙的斷代象徵。
網路的影響力遠大,不單只是創作詩,不管創作散文創作小說創作戲劇——好,台灣的戲劇創作很被忽略——就現在來說,很難不使用電腦,也很難不貼在從古老的BBS電子報部落格以至於社群媒體上,而我們也幾乎沒聽過從哪一位作家開始就算是進入網路小說、網路散文年代的說法,唯獨鯨向海。
從早年中山大學山抹微雲藝文站的詩版版主一直寫到臉書時代,鯨向海活躍於網路,但卻又隱形於現實。2003年我有幸第一次在關於新詩的座談活動見到鯨向海本尊,但這也是最後一次在現實世界的公開活動上見到他,直到幾年後我們認識,進而有出版上的合作關係,一直到現在,鯨向海一直保持只在虛擬世界活動,現實世界裡他有意識地將自己縮到最小。
也許,我們可以將這詮釋為鯨向海是一個只願意以詩作面對人的創作者,他不光是「詩人」,應該說鯨向海這三個字,他有意是讓其變成「詩」。我們只能讀到他的詩作,而無法觸及其人。如他所寫的「我們總是急於見到那些寫詩的人,更甚於好好研讀他們的詩」,也許因此而試著將現實的肉身隱藏起來,只留下詩作、詩集。
這樣子有意識地讓自我形象限縮到詩本身,拿來看這本我覺得是鯨向海從青春期跨入成年期的《精神病院》,更是充滿象徵的詩性。如同鯨向海在序文〈摘下帽子來相認〉一開始提的,馬奎斯有名的短篇小說〈我只是來借個電話〉裡那個到精神病院借電話而被當作病人的旅客,不管怎麼辯解自己不是院內住客,好說歹說怎麼聽起來都像是病人想逃院的遁辭,沒人相信她只是路過。詩人神入而想像力與創造力奔馳,不也就是同樣的情狀?詩人寫出的佳作,也只有彷彿具有精神科醫師解讀能力的讀者,可以讀懂詩人的創作,像是在魔山上的神啟釋讀。
讀詩解語,有時也要精神與意識流動不居,串接自己的意識深層,才能觸摸到以具象文字試圖凝固的流動狀態。我記得十多年前第一次讀到《精神病院》裡的〈都知道了。〉,那令人難以抑止的意識流動,彷彿從青春期快轉人生走馬燈到成年期,稚嫩的愛戀的心,就這麼在四闕濃縮的詩句中固化,一句「你們都知道了。」(一定要加句點)就走過了千山萬水,再也不會輕易打動,無懼亦無怖。
有過一個愛人
感動時牽手
幸福時擁抱
災難來臨時,更熱烈地親吻
然後??
你們都知道了。
常常想起
他允許我可以愛他那時候
上山的路仍然下著冬雨
我們為彼此撐傘
以為從此
不會再濕透了
但是……
你們都知道了。
我們是經過了那麼多的試探
終於停止萬古長夜的折磨
卻也是同一雙救援的手
發出了同樣的聲音
驅逐我如焚化一具
全然陌生的屍體
飛蛾是多麼痛恨那些火啊
可惜……
你們都知道了。
愚人節的夜晚
不能再回到當時的初戀
這麼多年來
說服著自己
那不過是一種惡作劇罷了
此後,每當有人用各種邪惡手段
驚嚇我的時候
我都不會再恐懼了
因為……
你們想必已經知道了。
《精神病院》就像是精神時光屋,高度濃縮的青春觸感漸次熟成,流動的意識充分解放,鯨向海因此寫道,「詩集的處境,有時更像是座落在荒郊野外的一座精神病院。」人們都是被圈入這龐大精神病院的住客,在意識時光之流中泅泳。
回頭看,這本《精神病院》現在變成是可以找到的最早的鯨向海詩集了。鯨向海的第一本詩集《通緝犯》已經絕版,後來詩人精選其中作品加上新作,重新整理為《犄角》,雖不至於讀不到《通緝犯》裡的作品,但按年代算,《精神病院》已經成為最年長的詩集。這次《精神病院》新版,完全復刻當年的模樣,全新精印,還原初始樣貌,畢竟原初場景是精神分析伊底帕斯情結的核心,原初復刻也是進入《精神病院》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