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3.04.22
孤寂,千萬別輕忽
文/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一九二七年,你能想像當《泰芮絲的寂愛人生》陳列在法國各大書店時,所引發的騷動?你能想像本書對當時社會所造成的衝擊?對一個男人來說,這無非是一生中最大的噩夢。一本本書像墓碑一樣挺立在櫥窗前,提醒著男性「小心你那言聽計從的小女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亞克在過了不惑之年,將二十年前喧騰一時的殺夫案,寫進他的小說。無愧為當代的大文豪,他將一位寂寞至極已婚婦人的心思,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男人不寒而慄。
真實事件發生在1906年的法國,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潛,作者再次掀起那看似已經被人遺忘的潘朵拉,這次,莫里亞克用他細膩的筆鋒與觀察,娓娓道出一個蘊藏女性心底深處的寂寥,同時,讓你知道「孤寂」如何啃食一個女人和關係上應該是最親密的丈夫。
這哪是男人能漠視的議題?女人知道,這樣的事件不只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法國;這樣的事情,以往有過,現在繼續,以後也不會消失。男人,根本不願意、也不敢想像有這樣的事情存在在自己身邊;還有什麼比枕邊人想毒害你,而且付諸行動還更令人毛骨悚然?
畢竟,男人離不開女人。
泰芮絲,作者筆下的女主角是如此平凡。正如所謂的鄰家少女,單純、開朗、順服、愛做夢。熟識的家族,同文、同種、門當戶對,從小看著她長大,跟自己的妹妹是最要好的朋友;主角貝納,說什麼也無法想像這麼單純的女子,婚後竟想致自己於死地。而更令他無法承受的是,他根本不是個壞人,從不惡言相向,沒有暴力傾向,也沒什麼見不得人的特殊癖好。佃農也都稱許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思路清晰,為人真誠的人。
貝納,始終無法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遭受妻子如此的對待。
對讀者來說,小說的確指出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貝納,除了無趣、自私、不懂得憐香惜玉之外,真的不是什麼壞人。性格單純、頭腦簡單,沒什麼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心機或野心。跟多數人一樣,重視家族利益,是當時典型標準化的男性,何罪之有?嚴格說起來,這樣的男人分佈在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族群,比比皆是,罪不足死。
不要說那是法國舊社會的現象,今日的台灣,有多少企業和家族也是以同樣的思維來替子女作婚姻考量。從一般世俗的眼光來看,不但習以為常,甚至也視為理所當然。然而,我們也隱約知道,在這種以利益為考量的安排下,多少看似幸福美滿的婚姻,底層卻暗藏了許多男人的冷漠與女人的暗自神傷。
乾枯的婚姻讓一個女人了無生趣。對生命毫無憧憬及幻想的泰芮絲,痛恨自己的生活,更不願意看到女兒跟自己一樣,因此,她敬女兒而遠之,只希望獨自停留在自己的絕望中,連一絲絲抗爭的力氣都沒有。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出口……
作者用他的筆,揭露了這類婚姻的冷酷。在沒有預期下,讓讀者一步一步走進這似是而非的歧途,一頁頁,如此扣人心弦。
身為女人,我瞭解女人那種陷在傳統裡哀莫大於心死的放棄。沒有娘家、親友、社會、金錢的支持,也沒有養活自己的一技之常。優渥的童年、手無縛雞之力,憑什麼自力更生?
不得不佩服莫里亞克縝密的心思與文學造詣。在保守的年代,女人的溫順、嬌嫩是社會所期待的;醜陋、真實的一面只有留給自己。礙於自我保護,女人不可能如此坦誠的披露自己不為人知的黑暗。女人的心思,哪是一般男人所能理解或觀察得到的。 除非擄獲女人的心,否則,男人永遠無法洞悉女人錯綜複雜的欲望。但他,看懂了,也看透了。
《泰芮絲的寂愛人生》披露了一位女性沉默的叛逆。它幫助男人瞭解父權社會下一個簡單的男人,如果硬要用威權把一個女人鎖在自己身邊,是多大的災難啊。她會一點一滴的削弱這個男人,在他毫無預警下消失。
這個女人謀殺丈夫的動機不是因為恨他,只因為婚姻生活太過「無聊」。她描述:我也許會羞愧,焦慮,自責,疲憊而死,但絕對不會因為無聊而死。
想更瞭解自己或枕邊人的思維,千萬不要錯過這本另類剖析親密關係的名著。為了得到更圓滿的幸福,這種一般男人會犯的錯,千萬別太輕忽……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亞克在過了不惑之年,將二十年前喧騰一時的殺夫案,寫進他的小說。無愧為當代的大文豪,他將一位寂寞至極已婚婦人的心思,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男人不寒而慄。
真實事件發生在1906年的法國,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潛,作者再次掀起那看似已經被人遺忘的潘朵拉,這次,莫里亞克用他細膩的筆鋒與觀察,娓娓道出一個蘊藏女性心底深處的寂寥,同時,讓你知道「孤寂」如何啃食一個女人和關係上應該是最親密的丈夫。
這哪是男人能漠視的議題?女人知道,這樣的事件不只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的法國;這樣的事情,以往有過,現在繼續,以後也不會消失。男人,根本不願意、也不敢想像有這樣的事情存在在自己身邊;還有什麼比枕邊人想毒害你,而且付諸行動還更令人毛骨悚然?
畢竟,男人離不開女人。
泰芮絲,作者筆下的女主角是如此平凡。正如所謂的鄰家少女,單純、開朗、順服、愛做夢。熟識的家族,同文、同種、門當戶對,從小看著她長大,跟自己的妹妹是最要好的朋友;主角貝納,說什麼也無法想像這麼單純的女子,婚後竟想致自己於死地。而更令他無法承受的是,他根本不是個壞人,從不惡言相向,沒有暴力傾向,也沒什麼見不得人的特殊癖好。佃農也都稱許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思路清晰,為人真誠的人。
貝納,始終無法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遭受妻子如此的對待。
對讀者來說,小說的確指出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貝納,除了無趣、自私、不懂得憐香惜玉之外,真的不是什麼壞人。性格單純、頭腦簡單,沒什麼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心機或野心。跟多數人一樣,重視家族利益,是當時典型標準化的男性,何罪之有?嚴格說起來,這樣的男人分佈在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族群,比比皆是,罪不足死。
不要說那是法國舊社會的現象,今日的台灣,有多少企業和家族也是以同樣的思維來替子女作婚姻考量。從一般世俗的眼光來看,不但習以為常,甚至也視為理所當然。然而,我們也隱約知道,在這種以利益為考量的安排下,多少看似幸福美滿的婚姻,底層卻暗藏了許多男人的冷漠與女人的暗自神傷。
乾枯的婚姻讓一個女人了無生趣。對生命毫無憧憬及幻想的泰芮絲,痛恨自己的生活,更不願意看到女兒跟自己一樣,因此,她敬女兒而遠之,只希望獨自停留在自己的絕望中,連一絲絲抗爭的力氣都沒有。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出口……
作者用他的筆,揭露了這類婚姻的冷酷。在沒有預期下,讓讀者一步一步走進這似是而非的歧途,一頁頁,如此扣人心弦。
身為女人,我瞭解女人那種陷在傳統裡哀莫大於心死的放棄。沒有娘家、親友、社會、金錢的支持,也沒有養活自己的一技之常。優渥的童年、手無縛雞之力,憑什麼自力更生?
不得不佩服莫里亞克縝密的心思與文學造詣。在保守的年代,女人的溫順、嬌嫩是社會所期待的;醜陋、真實的一面只有留給自己。礙於自我保護,女人不可能如此坦誠的披露自己不為人知的黑暗。女人的心思,哪是一般男人所能理解或觀察得到的。 除非擄獲女人的心,否則,男人永遠無法洞悉女人錯綜複雜的欲望。但他,看懂了,也看透了。
《泰芮絲的寂愛人生》披露了一位女性沉默的叛逆。它幫助男人瞭解父權社會下一個簡單的男人,如果硬要用威權把一個女人鎖在自己身邊,是多大的災難啊。她會一點一滴的削弱這個男人,在他毫無預警下消失。
這個女人謀殺丈夫的動機不是因為恨他,只因為婚姻生活太過「無聊」。她描述:我也許會羞愧,焦慮,自責,疲憊而死,但絕對不會因為無聊而死。
想更瞭解自己或枕邊人的思維,千萬不要錯過這本另類剖析親密關係的名著。為了得到更圓滿的幸福,這種一般男人會犯的錯,千萬別太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