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5.06.01

跨越死亡之牆

文/周希誠(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安寧緩和病房主任)
台灣人忌諱講「死」,避諱談「死」,然而不去談論死亡,死亡就不會發生嗎?面對生命中,必然發生的死亡,我們不但正視它、面對它,更要隨時準備死亡,一旦它來臨時,我們才能為自己,迎來「平穩死」的機會。

平穩死是什麼?就像我們平時所謂的善終。不僅在日本,在台灣傳統觀念中,能在家裡,於家人陪伴之下安祥的離去,是大多數人的希望。這在過去很容易,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臨終的人,常常被送去醫院,並由各種醫療儀器、管路伴隨著,最後辛苦的離世。因此,處於現代醫療發達的我們,在健康的時後,就應該要思索,自己對善終的定義為何?又如何期望走完最後一段路?

《平穩死:為自己寫下期望的人生結局》書中長尾醫師使用了「死亡之牆」一詞,敘述人在自然臨終的過程,會經歷一段生命即將終結的掙扎。雖然臨床上,我們會使用一些症狀制的藥物,但更重要的是,身邊的人是否能圓滿的,陪伴臨終者人生最的旅程?

由於看到過去,許多家人在慌亂及悲傷的情緒交錯下,匆匆為病人,選擇了使用各種延命醫療。本書中對於延命醫療,特別提到了無效醫療,尤其對生命末期的病人,只為了延命,而無差別的使用無效醫療,只是徒增痛苦。但現實醫療環境上,不僅是病患或家屬,連部分的醫療人員,對於無效醫療的理解,仍有許多需要討論的空間。本書透過醫療行為的人工營養、人工造口…等等用於生命末期的病患,是否仍有所幫助?以及疾病帶來的腹水、胸水…是否都需要「醫療」?以及臨床經驗中,「不予」並不一定會加速病患的死亡進程,反之,醫療的給予,是真的有益於病患的嗎?是加速病程?還是為了減少罪惡感?不論是「給予」或「不予」,都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倫理問題,是需要深入討論的。

生命有其自然運行的方式,當生命遇見危機時,也有其自然的平衡機制,假如違反生命自然之流動,雖然是出自於對病患的心疼,卻也可能變成另無心的傷害,讓病人受苦而死。

本書作者長尾醫師說:有九成的人,都希望能夠平穩安祥地逝去,但是卻只有一成的人,能夠實現這項心願……為了追求平穩死,所必須作的種種準備,大致上可分為三個範圍來探討:本人的課題、家屬的課題,以及醫師的課題。要迎來善終,不只現代醫療需要改變,個人也要做準備;每個人都有權利了解、選擇正確、適合的醫療處置,因為每個人都有,接受和拒絕醫療的自主權。蘇格拉底說:聰明的人活著,是為了準備死亡。是的,為掌握自己生命臨終的自主權,需及早準備,才能邁向平穩善終!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