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5.09.18

    走過最黑暗的夜:一位母親書寫愛與陪伴的見證

    文/健行文化編輯部
    因為編輯工作的關係,我時常與各式各樣的書稿相遇,有的傳遞知識,有的帶來慰藉,有的啟發思索。然而,能讓我在校閱書稿間不自覺停下,因胸口壓抑、眼眶微熱而難以繼續的作品中,《當女兒悄然崩潰》便是其中之一。 這並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份赤裸而真實的生命紀錄。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將她與女兒共同走過的七年,以一種幾近自我解剖的方式呈現。這七年,對任何家庭而言,都是一場難以言喻的考驗──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否認,到徹底崩潰,再到一次次住院、治療、復發與重來。每一個篇章,都像是生活親手寫下的證言。 初讀書稿時,我對「崩潰」二字特別有感。作者其實並沒有誇張,它真的是一種全面性的崩潰。當母親看見女兒白皙的手臂上滿布自殘的刀痕,當手機訊息長時間停留在「已讀未回」,她的心就像被一隻手無情攫住,緊繃而無法呼吸。 但《當女兒悄然崩潰》不只是一本母親的哭訴。它更是一份沉重卻極具價值的社會紀錄。身為醫療專業的一員,作者本該...
  • 2025.09.15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勇敢—

    文/小木馬出版編輯部
    門外的獅子,真實存在於孩子的心裡 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頭「獅子」。它或許沒有具體的樣貌,但卻足以讓人不敢往前一步。《門外有一頭獅子》裡的小黃在門口徘徊,他想出去但卻被恐懼困住。他的模樣,或許讓人聯想到真實生活中,在校門口卻步、在舞台邊緣遲疑、在黑暗裡害怕的經驗。 作者尹我海受訪時曾說:「大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害怕,因為在我們眼裡那看似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一頭真實的怪獸。」這句話,讓我們更能理解這本書的力量。因為它並不是在告訴孩子「不用怕」,而是溫柔地承認:害怕,是真的。 與小黃相對的是小藍:為了出門看世界,他思考、研究並自我鍛鍊,最終邁開堅定的步伐到世界闖蕩。小黃和小藍,就像兩種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也像是我們都會有的兩種心境:一個是猶疑不安,一個是昂首前行。 勇氣,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續篇《門外仍然有獅子》在開頭就寫著:「即使不踏出門外,門外仍然有獅子。」接著我...
  • 2025.09.12

    供應鏈不是數字,而是人與故事

    文/今周刊資深主編 李志威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過去幾年全球的荒謬現象,大概就是:「有錢,卻買不到東西。」 疫情期間,你可能搶過口罩,或者在超市看著空蕩蕩的雞蛋、奶粉貨架乾瞪眼。國外買車的人更得等上大半年,只因為一顆小小的晶片缺貨。更誇張的是,連全世界最強的美國,也在 COVID-19 爆發時連防護衣、呼吸器都缺得要命。那一刻,我們才真正驚覺:原來「全球供應鏈」這套聽起來很厲害的系統,其實像紙牌屋一樣脆弱。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就是要帶我們拆開這副紙牌屋,一張張看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供應鏈不是數字,而是人與故事 作者彼得・古德曼(Peter S. Goodman)是《紐約時報》的全球經濟特派員。和一般解說供應鏈的「硬梆梆」書籍不同,他選擇從最貼近人的故事切入:中國工廠裡的工人、美國中西部開卡車的司機、德州鐵路罷工的工人、甚至種杏仁的加州農民。透過這些第一線人物,他讓我們看到所謂的「效率奇蹟」其實建立在壓榨...
  • 2025.09.11

    即使恐懼與不安,仍有可能找到連結彼此的契機

    文/采實文化編輯部
    在這個時代,人們似乎任何時候更容易感到孤獨。《綠崖上的老房子》正是一部關於孤單、勇敢靠近他人,以及跨越隔閡的溫柔繪本。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恐懼與不安中,也仍有可能找到連結彼此的契機。 故事的主角是一隻住在懸崖邊老房子的白貓。一天早晨,貓在窗邊撿到了一顆閃閃發光的石頭。令人驚訝的是,那塊石頭會不斷變大:一開始是手掌大小,再來變成桌子大小,最後甚至化成一張大床。當暴風雨襲來、房子被水淹沒,秘密也終於揭曉──原來背後一直有「人」在默默守護著他們。 作為編輯,我特別喜歡這個故事的「模糊感」。到了結尾,故事沒有把一切解釋清楚,卻真實傳達了我們都曾有的不安和期待:想要靠近他人,卻又害怕被拒絕,被自己的恐懼嚇得裹足不前。 其實,書中那顆「逐漸變大的石頭」,就是我們心中渴望交流的象徵,當渴望沒被滿足,就可能會引發災難。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往往可以被真誠與小小善意打破。有時我們只需要一個微笑,甚至只要「看見...
  • 2025.09.10

    被診斷製造出來的我們

    文/何韋毅(行路出版副總編輯)
    開始校閱《製造診斷的時代》譯稿後,我才知道自己過去對於「病名」、「標籤」的理解甚為表面:我以為,獲得診斷標籤是一個精準的過程,當我們得到診斷,關於後續治療的可以或不可以,自然都會有了定見。 然而,作者歐蘇利文的這段話讓我理解,產出一個診斷的過程裡,其實有許多複雜的變因,甚至不確定性: 「診斷既是藝術,也是科學,而或許會令某些人驚訝的是,藝術在先……建立新診斷同樣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但和診斷不一樣的是,科學必須在先。」 作者在書中訪談了各種病症與患者案例,為的是讓讀者明白,每個診斷產出的過程可能並非精準、標準,影響層面也遠超乎想像。而且,診斷既能解釋我們的痛苦,幫助我們找到歸屬,但同樣也能把我們困在框架裡,甚至改變整個社會的想像。 歐蘇利文是一位腦神經專科醫師,先前曾以《腦內風暴》獲得英國惠康圖書獎,她的論述總能精準、犀利地直擊核心,但這本書卻意外地帶著一種同理的溫暖。她以「亨丁頓舞蹈症」作...
  • 2025.09.09

    鋪上青春的紅毯!用SEL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楊俐容(青少年心理專家)
    「走紅毯」是現代人熟悉的盛典儀式,也是象徵尊榮、被關注的標誌。而青春期正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需要鋪上紅毯的一段道路! 青春期是尊榮,因為這是人類自出生以來,大腦變化最劇烈、可塑性非常高的時期。夢想能否實現?生活是否幸福?都要看青春路走得順不順。青春期需要被關注,因為大腦的變動與不成熟,可能導致情緒起伏大、衝動反應強,唯有青少年本身和關心他們的大人,都能以對青春期發展有利的方式好好因應,青少年才有機會從孩童蛻變為自己渴望成為的大人,並且能夠適應社會。 每個孩子的青春路都值得鋪上紅毯,然而並不是每位青少年都能有幸獲得紅毯相迎的待遇,或者有機會為自己舖上紅毯。其中關鍵就在於,青少年能不能在大人的支持和協助下,發展出SEL大能力。 SEL是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的簡稱,中文叫做「社會情緒學習」。這是從1980年代至今,經過許多心理學和大腦科學的研究,證明是促進青...
  • 2025.09.08

    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卻讓她要殺夫才能活命?

    文/鍾昀珊(一起來出版編輯)
    你或許聽過她的案件,但只有打開這本書,才能聽見她的心聲。 2017年,一名法國女子瓦蕾麗.巴科(Valérie Bacot)槍殺丈夫被捕,背後故事震驚全球,甚至感動超過百萬人連署,希望總統特赦她。 原來,巴科從12歲開始,長期被繼父當成性奴隸,之後被迫跟這個強暴犯結婚,還生下4個小孩,並持續受到監控、虐待和死亡威脅。她直到2016年開槍殺了對方,才擺脫持續20多年的地獄生活。 我跟很多人一樣,起初是從新聞報導和真實犯罪故事節目中,認識這位當事人。但在《視而不見》選書、編輯的過程中,我才透過這本回憶錄,第一次從她的視角完整讀到她的故事,聽見她案件背後的心聲。 這本書寫在2021年案件判決之前,雖然篇幅不長,卻濃縮了她比戲劇更加離奇的人生;更真誠紀錄了她既是兇手,也是受害者的矛盾心理。本書當初一出版就登上暢銷榜,激起整個法國極大的聲援與檢討聲浪。不僅澈底改變現代法治社會對家暴的想像,更引發...
  • 2025.09.06

    是「需要」?還是「想要」?

    文/Peko(碁峰童書產品經理)
    最近我正在搬家,一邊整理物品,一邊懊惱家中重複購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有些是跟風購入的育兒用品,有些則是為了湊滿額折扣,在百貨公司周年慶時囤積的不實穿衣物。 我原以為是孩子長大了,家裡的空間才顯得越來越擁擠,直到物品逐漸搬空,我才驚覺——問題不在於房子太小,而是我買得實在太多了! 購物的初衷,是為了滿足生活基本需求,卻不知不覺成了生活的負擔。 在《什麼都不買的那一天:兒童金錢品格教育》中,故事的主角明浩和爸爸原本過著毫無節制的消費生活。明浩總是有買不完的玩具,爸爸則沉迷於過度飲食和電視購物,讓媽媽對他們的行為感到無奈。直到他們搬到純樸的彩緞村,遇見新鄰居蕾妍一家,一切才開始改變。 蕾妍是個特別的女孩,她積極參與社區耕作、舉辦跳蚤市場,與家人一起實踐分享與循環經濟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實踐「不買任何東西的日子」,遠離過度消費,回歸簡單、知足的生活。 其實,「不買任何東西的日子...
  • 2025.09.05

    當比較被濫用……

    文/成怡夏(鷹出版總編輯)
    有一段時間,娛樂新聞熱衷於製作表格,逐項比對兩位女星的年齡、身高、胸圍,甚至感情史,最後再宣布其中一人勝出。這樣的比較看似熱鬧,實則荒謬──兩個生命軌跡完全不同的人,被硬生生放上擂台,只憑幾個能滿足偷窺欲的項目來定輸贏。輸贏對觀眾來說並不重要,因為真正的目的是炒作話題和娛樂,卻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生活中,這樣的比較比比皆是,卻總讓人不自在。《這樣比太扯!讓你看穿荒謬比較的思考武器》一書作者安德魯・布魯克斯提醒我們:隱喻深植於語言之中。若能善用,隱喻能賦予文字層次與意義;然而,一旦被濫用,它就淪為誤導與操弄的工具。比較原是一種有用的方法:透過隱喻,我們能更立體地理解事物;透過模範,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透過標準,能感知並抓住事物的核心。但當比較本身偏差時,就只會剩空洞的排名與受傷的社會。 那麼,什麼時候比較才真正成立?兩個性質迥異的事物如何放在同一基準下衡量?一顆蘋果與一條魚如何比較?而...
  • 2025.09.04

    魔法研究生的地獄求生指南

    文/臉譜文化編輯部
    起初在奇幻文學類型出道的暢銷作家匡靈秀以《巴別塔學院》的獨特世界觀吸引眾多書迷,上一本小說《黃色臉孔》出人意料地轉向寫實諷刺風格,最新作《地獄修業旅行》終於又回到幻想文類,但這次除了如同《巴別塔學院》的知識型魔法設定與暗黑學院背景,也加入了對現實世界學術生態的批判。 每個研究生都盼望早日順利畢業──即使主修的領域是魔法,也要腳踏實地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發表論文、拿到學位,在僧多粥少的學術界爭取一席之地。嚮往學者生涯的劍橋大學研究生愛麗絲原本也期望自己憑著勤奮努力,克服博士班的重重考驗,朝成為魔法學者的目標邁進。但指導教授偏偏在她畢業前意外身亡,靈魂落入地獄,為了找回教授主持論文口試、撰寫求職推薦信,她只好跟亦敵亦友的資優生同學彼得聯手,賭上性命展開一趟地獄之旅…… 他們冒險走入的地獄又是什麼風貌呢?是惡魔統治的國度,還是刀山油鍋林立的刑場?令他們意外的是,地獄裡的許多場景和他們熟悉的校園並無不同:有...
頁數1/154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