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近。
10/16 彼得・納瓦羅不只是本書的作者,他還是川普的白宮貿易顧問,是「對等關稅」的幕後設計師。川普為何大打貿易關稅戰?目的不只是解決貿易赤字,更是要把「美國製造」拉回本土,避免美國經濟對中國的過度依賴。這正是納瓦羅縝密算盤的展現,也讓我們得以從他的觀點理解美中角力背後的戰略考量。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納瓦羅感嘆道:「全球化的力量,有時候真的讓人愛不下去!」全球貿易雖讓世界緊密相連,卻也將美國置於潛在危險之中──想像一艘澳洲設計的中國雙體船,搭載法國柴油引擎,發射俄國購買的飛彈,攻擊美國、日本或越南的軍艦。此場景令人警醒:經濟便利與國家安全,往往並非同一條路。 正是這種覺悟,形塑了納瓦羅的核心思維──抑制中國武力崛起的方法,或許反而是降低經濟合作的程度。 隨著美中之間的關係越趨緊張,讓人不禁懷疑:美中真的有可能會爆發戰爭嗎?正如納瓦羅在書中也用一連串的問題帶領讀者思考:美國與中國──這兩個緊密依存的全球最大經濟體,真的有可能走到開戰那一步嗎?在經濟學的觀點裡,戰爭通常被視為最昂貴、最不理智的人類行為,諾曼・安吉爾在《大幻覺》一書中也指出,經濟全球化時代,戰爭已不再有利可圖。 然而國際政治卻往往背離理性,正如近日全球紛爭四起,世界局勢已逐漸超乎我們的預料。 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封面設計也是一大挑戰。與美編多次討論後,我們決定用大膽的色彩與細膩的人物神情對比,呈現川普與習近平之間的緊繃張力。習近平面露微笑,卻似乎暗藏算計;川普直視前方,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不可動搖的意志。背景中閃爍的雷電閃光,更是營造出一種電火交錯、戰爭陰霾籠罩的視覺張力。 對處於第一島鏈的台灣而言,這本書更是一記警鐘,我們身處美中之間,既是地緣政治的前線,也是全球供應鏈的樞紐。納瓦羅的提醒,讓人意識到:戰爭從來不是遙遠的新聞,它可能就潛伏在我們的日常背後。 美中真的會開戰嗎?也許沒有人能給出確定答案,但唯有理解其中的邏輯與風險,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裡,保有清醒與選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