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4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走向轉變與結局的《紅樓夢》,愛與恨、因與果,扣人心弦……
《紅樓夢》是可以一讀再讀的書,我們一讀再讀,也慢慢理解自己和作者都在修行途中。──蔣勳
從七十回跨越到九十回,《紅樓夢》從繁華轉為頹敗,於是有讀者記憶很深的一段戲碼「抄檢大觀園」,有中秋團圓夜賈母聽笛的荒涼,有妒心生恨的王善保家的、王夫人、孫紹祖、夏金桂,就有晴雯遭讒、司棋被逐、芳官出家、迎春與香菱的受虐。
而尤氏的和善、惜春的冷酷、探春的擔當,寫得精采;還有一些小人物,如邢德全、燈姑娘、王一貼、賈代儒,也都有自己完成自己的方式;或是對比如黛玉與寶釵,反襯如薛蟠和薛蝌。《紅樓夢》作者看每一個人的生命處境,了解每一個人的生命嚮往,沒有褒貶,沒有結論,帶著讀者進入如此廣闊的世界,像在大觀園裡看百花盛放。
好的文學,是可以慢下來感受的,那一碟椒油蓴齏醬,是踏實生活的救贖;那一聲嘆息,是隱晦心痛的訊問;那一篇芙蓉女兒誄,是魂牽夢繞的記憶。而妙玉的情慾、巧姐的緣分、寶玉和黛玉參禪、柳五兒復生,八十回後的續筆,在人物著墨、敘事技巧、事件編織上,蔣老師悉心抽絲,帶我們對看那失落了的細節的快樂,那叛逆流浪的靈魂……
對《紅樓夢》原作者來說,因果沒有是非,結局彷彿遺忘。小說寫到不像小說了,卻真是動人。
名人推薦
深摯推薦
小人物,大人生。蔣勳細讀紅樓,以現代觀點細說古今不變的人性,使我們更加敬佩曹雪芹,更感受到這部經典的可親可愛。──林懷民
目錄
自序:紅樓夢的四個醫生
一、槍手
二、王善保家的
三、晴雯遭讒
四、抄檢大觀園
五、探春的巴掌
六、王善保家的與司棋
七、尤氏
八、椒油蓴齏醬
九、邢德全
十、一聲
試閱
〈抄檢大觀園〉
抄檢大觀園是讀《紅樓夢》的讀者記憶很深的一段戲吧,高潮起伏,事件層出不窮,人物個性也都一一鮮明起來。
抄檢大觀園起因於一個傻丫頭在花園山石洞裡偶然發現一個繡香囊,用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在花園的隱密處發現了「黃色小說」、「春宮畫」或「A片」。
大觀園裡住的成員很單純,大多是還沒有結婚的少女──林黛玉、薛寶釵、迎春、探春、惜春姐妹等,另外就是守寡的李紈,和唯一的男孩──寶玉。
這麼單純的環境,會是誰私藏著被大人視為淫穢、罪大惡極的「春宮」呢?
王夫人,寶玉的母親,因此策動了一次「突襲檢查」,希望查清楚大觀園的「醜聞」事件,要抓出「淫穢」「惡人」,逐出大觀園,保持大觀園的「潔淨」。
究竟是誰私藏著「繡香囊」呢?讀者一定好奇。
這一段讓人覺得像是在讀推理小說,如果是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寫到這裡一定大弄玄虛,讓情節撲朔迷離,吊讀者胃口。
《紅樓夢》的作者也懂懸疑,但他的創作關心的重點不是「推理」,這使他在描述抄檢大觀園時,一點也沒有偵探小說的意味。
讀者當然想知道「繡香囊」是誰的?但作者從頭到尾關心的似乎不是調查「案件」。小說讀完,讀者還是不知道「繡香囊」到底是誰的。
我曾經問過許多人:「你覺得『繡香囊』是誰的?」
王夫人是養尊處優的貴婦人,天天吃齋念佛,她其實最不懂人性,因此當然沒有調查案情的能力。王夫人一拿到「繡香囊」,氣得半死,即刻找王熙鳳,屏退左右,大罵王熙鳳不檢點,把「繡香囊」帶在身上亂逛,掉在園子裡,給人揀到。王夫人說,要是傳出去,「這性命臉面要也不要?」王夫人很笨,豪門出身,只顧性命臉面,毫無推理能力,把贓證栽到王熙鳳身上。
王熙鳳聰明多了,立刻「推理」,幫王夫人仔細檢查「贓物」,分析這東西可能從哪裡來,也觸動王夫人要夜間突襲,抄檢大觀園。
「『繡香囊』是誰的?」我問了很多愛讀《紅樓夢》的朋友,都沒有答案。
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都沒有管道跟外面接觸,十四、五歲的少女,在那個時代,對於「性」大概也一無所知吧。薛寶釵家裡開連鎖當舖,接觸複雜一點,但她一向謹慎到底,不像是做這種事還留下把柄的人。
如果對推理有興趣,可能會懷疑到寶玉,剛發育的青少年,他跟男性(秦鐘、蔣玉菡)、女性(襲人)都有曖昧關係。他又曾經託書僮茗煙,在外頭搞進一堆「野史」、「外傳」的禁書,偷偷在花園中閱讀,算是有「前科」的。
當然,我覺得嫌疑最多的是司棋,迎春的丫頭,她約會表哥潘又安就在花園中,「初次入港」,被鴛鴦撞見,潘又安躲在山石洞後,不知是不是就遺失了這件「情趣用品」。
「繡香囊」被發現了,鬧得沸沸揚揚,一個房子一個房子搜,丫頭的箱子、匣子、衣物都細細地搜,然而作者始終沒有再提「繡香囊」到底是誰的。
喜歡「推理」小說的讀者,往往被一步一步導向「水落石出」的結局,像錢德勒小說裡的偵探馬羅(Marlowe),先誤導幾個假線索,最後才讓讀者「恍然大悟」。
《紅樓夢》好像也可以寫成「推理小說」,像「繡香囊」事件,撲朔迷離,最後謎底揭曉,真相大白,告訴大家「繡香囊」是誰所有。
《紅樓夢》的作者卻完全避開了,他自始至終關心的不是「繡香囊」,不是大觀園裡的「醜聞」,也不是情節聳動的「突襲檢查」。他關心人,關心人性在抄檢大觀園時那麼幽微真實的反應,驚恐、逃避、豁達、痛心、絕望,這麼多表情,在那一夜一一被看到了。作者記得那些表情,他要記錄書寫,為每一個無辜者的表情做真實的見證。
那就是《紅樓夢》不同於一般推理小說吧,在「推理」之外,他有更深沉的關心。
有時候會想,《紅樓夢》的作者如果在今天,看到北京有藝人吸大麻被逮捕,上網、上媒體,痛哭懺悔,彷彿國恥,他會如何記錄書寫這一「醜聞」?寫「密告」、「審訊」、「媒體炒作」,還是靜靜記錄事件裡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人性狀態、人物表情。
抄檢大觀園開始了,王熙鳳帶領好幾房的管家,組成突襲小組,關上所有角門,從上夜的婆子開始查。
而這一個晚上,最興奮的人就是王善保家的。照理說,她只是六名管家裡的一個,可是這一場戲,彷彿是她的獨角戲,搶戲搶到不行,其他幾個人都沒聲音,大概也知道查不出什麼,上面要查,敷衍一下。可王善保家的不這樣想,被冷落多年,連丫頭也不太搭理她,現在忽然黃袍加身,有了尚方寶劍,要好好吐一吐冤氣,她就要興風作浪了。
抄檢那一夜,王善保家的變成主角,她在寶玉房裡還是要整她最恨的晴雯。那一場戲漂亮,王善保家的喝令「開箱」,晴雯「挽著頭髮闖進來,豁一聲將箱子掀開,兩手抓著底子,朝天往地下盡情一倒,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
讀這一段,熱淚盈眶,知道晴雯豁出來了,在小人面前,她不求苟活,只拚一死了
〈黛玉焚稿〉
第九十七回黛玉病重,焚燒詩稿,告別人間。
黛玉曾經是天上的一株絳珠草,她受一塊石頭的恩惠,澆灌甘露之水,得以生長茂盛。石頭後來日日夜夜修行,成了男身,口中啣著一塊玉,投胎人間,就是賈寶玉。那一株草,因為受他人恩惠,無以為報,身體裡就鬱結著一段深情。她也日日夜夜修行,最終修成了女體。她想:既然石頭下世為人,她也到人間走一遭,把得來的水還他。這絳珠草降世為人,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終日啼哭的,世俗中人都不知道她為什麼老是要哭。讀過前面的神話因果,知道林黛玉就是那株草,她沒有甘露之水可以還,就決定以一生的淚水來還。
「欠淚的,淚已盡」,熟悉《紅樓夢》原作者的生命價值,或許不會堅持林黛玉一定要跟賈寶玉結為夫妻。她到人間來,不是為了結婚,只是為了還眼淚。眼淚還完,就可以走了。
《紅樓夢》原作者的小說沒有寫完,大家都覺得遺憾。後四十回的補寫者,很努力安排結局,第九十七回就是極重要的一段結局:〈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
有學者讚美補寫者這一段結局的安排,沒有落入傳統中國戲劇小說「大團圓」的陳腐窠臼。林黛玉沒有跟所愛的賈寶玉結婚,成為夫妻。相反的,她絕望而死,焚燒了詩稿,留下令人惋嘆的悲劇。這是中國傳統才子佳人故事裡,少有以悲劇結束的特例,因此讓補寫者受到了某些學者的讚美。
如果是原作者,究竟會怎麼寫這一段結局?許多人都好奇,也都在猜測。
如果以小說一開始的神話故事來看,一塊石頭,一株草,他們有「水」的緣分。石頭用甘露之水澆灌這株草,草修行成人,幾世幾劫,她無以為報,便決定在人間,在這一世,用眼淚來償還。
眼淚償還完了,她也就要走了。這才是真正的結局吧。
把婚姻做為結局,會不會只是一般世俗的概念?把結為夫妻,或不結為夫妻,做為唯一結局來思考,會不會誤解或限制了原作者對「緣分」的多元看法?
《紅樓夢》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原作者思想的自由,他在這本書中,對性別、對緣分、對生命與生命的關係,都沒有落入保守固定的世俗成見。
討論林黛玉和賈寶玉要不要結婚的結局,也許應該回到原作者對生命最本質的關心原點來觀察。他在小說裡維持一貫對生命的開放態度,不貼標籤,不下結論,不落褒貶,使一個人物角色始終在流動不定型的狀態。
應該舉小說裡實際的例子來看,原作者談人與人的情感,自由而開放,有許多今日的概念與成見都無法框架的關係。
例如,賈寶玉與秦鐘,兩個同性少年戀愛的關係,究竟是愛情?還是友誼?或者只是青春期很本能的同性吸引?因為撲朔迷離,作者從不明確定義,歷來討論的學者也眾說紛紜。習慣歸類的人,自然很輕易把賈寶玉和秦鐘歸類為「gay」。張愛玲說她在美國教《紅樓夢》,美國學生就明指賈寶玉是「gay」,張愛玲也大不以為然。
以賈寶玉和秦鐘來看,他們的真實關係始終只是若即若離。他們當然要好,好到什麼程度?作者不說。他們最要好的同時,秦鐘姐姐死了,出殯停靈在饅頭庵,秦鐘就調戲起小尼姑智能兒,肆無忌憚到半夜在廟裡就壓著智能兒強迫求歡。
這些關係,作者只當不可解的「緣分」來寫,人與人的關係複雜多元,可能是「愛情」,可能是「友情」,可能是「婚姻」,可能是「性慾」。把這些元素拆散來看,我們跟著《紅樓夢》的文字繼續思考:「婚姻」中,可不可能沒有「愛情」?「愛情」,可不可能沒有「婚姻」?「婚姻」,可不可能沒有「性」?「性行為」,當然常常沒有「婚姻」,也沒有「愛情」。
把人的關係拆解開來,賈寶玉和秦鐘,就很難貼上標籤,作者也因此沒有一點是非褒貶。作者只寫事件細節,讀者在最開放的方式下,閱讀一段一段故事,一個一個人物,沒有任何作者的指導或暗示。
喜好下結論的人,喜好評斷是非的人,喜好褒貶他人的人,喜好在事件裡發表意見的人,其實是不能寫小說的,寫了,也不會好看。作者太多意見,太多結論,讀者看不到事件真相,只被狹隘主觀的結論牽著鼻子走,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文學,好的文學,在於給人自由,啟發思考,而不是越讀越不自由,越讀越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好的創作者,應該在讀者開始思考的時候停止說話。
《紅樓夢》如此長時間被無數人討論,正是因為它無限開放的書寫方式,給予讀者最大的思考自由吧。
所以,林黛玉會糾纏在作者「結婚」或「不結婚」這樣的世俗的結局中嗎?
林黛玉是草,賈寶玉是石頭,他們沒有「婚姻」,甚至不是「愛情」,不是「友誼」,他們只是前世的知己,一個澆灌過水,一個要用眼淚來還。
把林黛玉跟賈寶玉送作堆,那畫面一定難看不堪。但是,想一想,因為黛玉不和寶玉結婚,因此扼腕嘆息,好像也不應該是作者的原意吧。
第九十七回不是原作者寫的,許多人覺得寫成了悲劇,沒有落俗套,已經難能可貴。但是,我還是好奇,原作者會怎麼寫?
因為前八十回處處令人意外,處處令人吃驚,作者寫一個青春期的少年,就是不要讀學校的書,就是不肯讀考試做官的書,可以在夢裡跟姪媳婦發生性關係,可以迷戀一個男戲子,第一次見面就交換貼身繫內衣的汗巾子。
微塵眾生,他如此一一寫來,無憎無愛,他究竟會如何寫這一株草的結局?
抄檢大觀園是讀《紅樓夢》的讀者記憶很深的一段戲吧,高潮起伏,事件層出不窮,人物個性也都一一鮮明起來。
抄檢大觀園起因於一個傻丫頭在花園山石洞裡偶然發現一個繡香囊,用今天的話來說,也就是在花園的隱密處發現了「黃色小說」、「春宮畫」或「A片」。
大觀園裡住的成員很單純,大多是還沒有結婚的少女──林黛玉、薛寶釵、迎春、探春、惜春姐妹等,另外就是守寡的李紈,和唯一的男孩──寶玉。
這麼單純的環境,會是誰私藏著被大人視為淫穢、罪大惡極的「春宮」呢?
王夫人,寶玉的母親,因此策動了一次「突襲檢查」,希望查清楚大觀園的「醜聞」事件,要抓出「淫穢」「惡人」,逐出大觀園,保持大觀園的「潔淨」。
究竟是誰私藏著「繡香囊」呢?讀者一定好奇。
這一段讓人覺得像是在讀推理小說,如果是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寫到這裡一定大弄玄虛,讓情節撲朔迷離,吊讀者胃口。
《紅樓夢》的作者也懂懸疑,但他的創作關心的重點不是「推理」,這使他在描述抄檢大觀園時,一點也沒有偵探小說的意味。
讀者當然想知道「繡香囊」是誰的?但作者從頭到尾關心的似乎不是調查「案件」。小說讀完,讀者還是不知道「繡香囊」到底是誰的。
我曾經問過許多人:「你覺得『繡香囊』是誰的?」
王夫人是養尊處優的貴婦人,天天吃齋念佛,她其實最不懂人性,因此當然沒有調查案情的能力。王夫人一拿到「繡香囊」,氣得半死,即刻找王熙鳳,屏退左右,大罵王熙鳳不檢點,把「繡香囊」帶在身上亂逛,掉在園子裡,給人揀到。王夫人說,要是傳出去,「這性命臉面要也不要?」王夫人很笨,豪門出身,只顧性命臉面,毫無推理能力,把贓證栽到王熙鳳身上。
王熙鳳聰明多了,立刻「推理」,幫王夫人仔細檢查「贓物」,分析這東西可能從哪裡來,也觸動王夫人要夜間突襲,抄檢大觀園。
「『繡香囊』是誰的?」我問了很多愛讀《紅樓夢》的朋友,都沒有答案。
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都沒有管道跟外面接觸,十四、五歲的少女,在那個時代,對於「性」大概也一無所知吧。薛寶釵家裡開連鎖當舖,接觸複雜一點,但她一向謹慎到底,不像是做這種事還留下把柄的人。
如果對推理有興趣,可能會懷疑到寶玉,剛發育的青少年,他跟男性(秦鐘、蔣玉菡)、女性(襲人)都有曖昧關係。他又曾經託書僮茗煙,在外頭搞進一堆「野史」、「外傳」的禁書,偷偷在花園中閱讀,算是有「前科」的。
當然,我覺得嫌疑最多的是司棋,迎春的丫頭,她約會表哥潘又安就在花園中,「初次入港」,被鴛鴦撞見,潘又安躲在山石洞後,不知是不是就遺失了這件「情趣用品」。
「繡香囊」被發現了,鬧得沸沸揚揚,一個房子一個房子搜,丫頭的箱子、匣子、衣物都細細地搜,然而作者始終沒有再提「繡香囊」到底是誰的。
喜歡「推理」小說的讀者,往往被一步一步導向「水落石出」的結局,像錢德勒小說裡的偵探馬羅(Marlowe),先誤導幾個假線索,最後才讓讀者「恍然大悟」。
《紅樓夢》好像也可以寫成「推理小說」,像「繡香囊」事件,撲朔迷離,最後謎底揭曉,真相大白,告訴大家「繡香囊」是誰所有。
《紅樓夢》的作者卻完全避開了,他自始至終關心的不是「繡香囊」,不是大觀園裡的「醜聞」,也不是情節聳動的「突襲檢查」。他關心人,關心人性在抄檢大觀園時那麼幽微真實的反應,驚恐、逃避、豁達、痛心、絕望,這麼多表情,在那一夜一一被看到了。作者記得那些表情,他要記錄書寫,為每一個無辜者的表情做真實的見證。
那就是《紅樓夢》不同於一般推理小說吧,在「推理」之外,他有更深沉的關心。
有時候會想,《紅樓夢》的作者如果在今天,看到北京有藝人吸大麻被逮捕,上網、上媒體,痛哭懺悔,彷彿國恥,他會如何記錄書寫這一「醜聞」?寫「密告」、「審訊」、「媒體炒作」,還是靜靜記錄事件裡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人性狀態、人物表情。
抄檢大觀園開始了,王熙鳳帶領好幾房的管家,組成突襲小組,關上所有角門,從上夜的婆子開始查。
而這一個晚上,最興奮的人就是王善保家的。照理說,她只是六名管家裡的一個,可是這一場戲,彷彿是她的獨角戲,搶戲搶到不行,其他幾個人都沒聲音,大概也知道查不出什麼,上面要查,敷衍一下。可王善保家的不這樣想,被冷落多年,連丫頭也不太搭理她,現在忽然黃袍加身,有了尚方寶劍,要好好吐一吐冤氣,她就要興風作浪了。
抄檢那一夜,王善保家的變成主角,她在寶玉房裡還是要整她最恨的晴雯。那一場戲漂亮,王善保家的喝令「開箱」,晴雯「挽著頭髮闖進來,豁一聲將箱子掀開,兩手抓著底子,朝天往地下盡情一倒,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
讀這一段,熱淚盈眶,知道晴雯豁出來了,在小人面前,她不求苟活,只拚一死了
〈黛玉焚稿〉
第九十七回黛玉病重,焚燒詩稿,告別人間。
黛玉曾經是天上的一株絳珠草,她受一塊石頭的恩惠,澆灌甘露之水,得以生長茂盛。石頭後來日日夜夜修行,成了男身,口中啣著一塊玉,投胎人間,就是賈寶玉。那一株草,因為受他人恩惠,無以為報,身體裡就鬱結著一段深情。她也日日夜夜修行,最終修成了女體。她想:既然石頭下世為人,她也到人間走一遭,把得來的水還他。這絳珠草降世為人,就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終日啼哭的,世俗中人都不知道她為什麼老是要哭。讀過前面的神話因果,知道林黛玉就是那株草,她沒有甘露之水可以還,就決定以一生的淚水來還。
「欠淚的,淚已盡」,熟悉《紅樓夢》原作者的生命價值,或許不會堅持林黛玉一定要跟賈寶玉結為夫妻。她到人間來,不是為了結婚,只是為了還眼淚。眼淚還完,就可以走了。
《紅樓夢》原作者的小說沒有寫完,大家都覺得遺憾。後四十回的補寫者,很努力安排結局,第九十七回就是極重要的一段結局:〈林黛玉焚稿斷痴情,薛寶釵出閨成大禮〉。
有學者讚美補寫者這一段結局的安排,沒有落入傳統中國戲劇小說「大團圓」的陳腐窠臼。林黛玉沒有跟所愛的賈寶玉結婚,成為夫妻。相反的,她絕望而死,焚燒了詩稿,留下令人惋嘆的悲劇。這是中國傳統才子佳人故事裡,少有以悲劇結束的特例,因此讓補寫者受到了某些學者的讚美。
如果是原作者,究竟會怎麼寫這一段結局?許多人都好奇,也都在猜測。
如果以小說一開始的神話故事來看,一塊石頭,一株草,他們有「水」的緣分。石頭用甘露之水澆灌這株草,草修行成人,幾世幾劫,她無以為報,便決定在人間,在這一世,用眼淚來償還。
眼淚償還完了,她也就要走了。這才是真正的結局吧。
把婚姻做為結局,會不會只是一般世俗的概念?把結為夫妻,或不結為夫妻,做為唯一結局來思考,會不會誤解或限制了原作者對「緣分」的多元看法?
《紅樓夢》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原作者思想的自由,他在這本書中,對性別、對緣分、對生命與生命的關係,都沒有落入保守固定的世俗成見。
討論林黛玉和賈寶玉要不要結婚的結局,也許應該回到原作者對生命最本質的關心原點來觀察。他在小說裡維持一貫對生命的開放態度,不貼標籤,不下結論,不落褒貶,使一個人物角色始終在流動不定型的狀態。
應該舉小說裡實際的例子來看,原作者談人與人的情感,自由而開放,有許多今日的概念與成見都無法框架的關係。
例如,賈寶玉與秦鐘,兩個同性少年戀愛的關係,究竟是愛情?還是友誼?或者只是青春期很本能的同性吸引?因為撲朔迷離,作者從不明確定義,歷來討論的學者也眾說紛紜。習慣歸類的人,自然很輕易把賈寶玉和秦鐘歸類為「gay」。張愛玲說她在美國教《紅樓夢》,美國學生就明指賈寶玉是「gay」,張愛玲也大不以為然。
以賈寶玉和秦鐘來看,他們的真實關係始終只是若即若離。他們當然要好,好到什麼程度?作者不說。他們最要好的同時,秦鐘姐姐死了,出殯停靈在饅頭庵,秦鐘就調戲起小尼姑智能兒,肆無忌憚到半夜在廟裡就壓著智能兒強迫求歡。
這些關係,作者只當不可解的「緣分」來寫,人與人的關係複雜多元,可能是「愛情」,可能是「友情」,可能是「婚姻」,可能是「性慾」。把這些元素拆散來看,我們跟著《紅樓夢》的文字繼續思考:「婚姻」中,可不可能沒有「愛情」?「愛情」,可不可能沒有「婚姻」?「婚姻」,可不可能沒有「性」?「性行為」,當然常常沒有「婚姻」,也沒有「愛情」。
把人的關係拆解開來,賈寶玉和秦鐘,就很難貼上標籤,作者也因此沒有一點是非褒貶。作者只寫事件細節,讀者在最開放的方式下,閱讀一段一段故事,一個一個人物,沒有任何作者的指導或暗示。
喜好下結論的人,喜好評斷是非的人,喜好褒貶他人的人,喜好在事件裡發表意見的人,其實是不能寫小說的,寫了,也不會好看。作者太多意見,太多結論,讀者看不到事件真相,只被狹隘主觀的結論牽著鼻子走,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文學,好的文學,在於給人自由,啟發思考,而不是越讀越不自由,越讀越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好的創作者,應該在讀者開始思考的時候停止說話。
《紅樓夢》如此長時間被無數人討論,正是因為它無限開放的書寫方式,給予讀者最大的思考自由吧。
所以,林黛玉會糾纏在作者「結婚」或「不結婚」這樣的世俗的結局中嗎?
林黛玉是草,賈寶玉是石頭,他們沒有「婚姻」,甚至不是「愛情」,不是「友誼」,他們只是前世的知己,一個澆灌過水,一個要用眼淚來還。
把林黛玉跟賈寶玉送作堆,那畫面一定難看不堪。但是,想一想,因為黛玉不和寶玉結婚,因此扼腕嘆息,好像也不應該是作者的原意吧。
第九十七回不是原作者寫的,許多人覺得寫成了悲劇,沒有落俗套,已經難能可貴。但是,我還是好奇,原作者會怎麼寫?
因為前八十回處處令人意外,處處令人吃驚,作者寫一個青春期的少年,就是不要讀學校的書,就是不肯讀考試做官的書,可以在夢裡跟姪媳婦發生性關係,可以迷戀一個男戲子,第一次見面就交換貼身繫內衣的汗巾子。
微塵眾生,他如此一一寫來,無憎無愛,他究竟會如何寫這一株草的結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
79折
特價332元
加入購物車
《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典藏精裝書盒版】(附贈「歲月風華手札」、萬用卡一組三張)
75折
特價900元
加入購物車
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收縮膜平裝版套書,附贈蔣勳攝影「扶桑花」萬用卡兩張)
75折
特價630元
加入購物車
歲月無驚(平裝)(附贈蔣勳攝影「扶桑花」萬用卡一張)
79折
特價332元
加入購物車
《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限量作者親簽典藏精裝書盒版】(附贈「歲月風華手札」、萬用卡一組三張)
9折
特價1080元
停售
歲月,莫不靜好(平裝)(附贈蔣勳攝影「扶桑花」萬用卡一張)
79折
特價332元
加入購物車
欲愛書:寫給Ly`s M(20週年‧珍藏蔣勳手繪人體素描明信片)
9折
特價315元
加入購物車
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附贈「蔣勳十講/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影音導覽DVD)
9折
特價540元
加入購物車
孤獨六講【暢銷紀念版】附贈蔣勳手寫書籤
9折
特價359元
加入購物車
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隨書附贈:蔣勳朗讀四季節氣)
79折
特價356元
加入購物車
傳說(附蔣勳說佛經故事CD)
9折
特價359元
加入購物車
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
9折
特價405元
貨到通知
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附《大江東去:蔣勳的宋詞朗讀》音檔QR Code)
9折
特價359元
加入購物車
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附《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音檔QR Code)
9折
特價359元
加入購物車
池上‧駐村‧蔣勳(典藏套裝組)
9折
特價972元
加入購物車
池上日記(附贈「大地行走:蔣勳朗讀池上縱谷詩句」CD)
9折
特價432元
貨到通知
池上印象
特價600元
加入購物車
身體記憶52講
9折
特價306元
加入購物車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5
9折
特價270元
加入購物車
蔣勳孤獨三書:《因為孤獨的緣故》、《島嶼獨白》、《孤獨六講》
9折
特價765元
貨到通知
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二版)
9折
特價432元
貨到通知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4
9折
特價270元
加入購物車
中國美術史 (平裝本)
9折
特價540元
貨到通知
破解竇加(隨行版)
79折
特價300元
加入購物車
微塵世界:蔣勳念誦金剛經(有聲書)
特價299元
加入購物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蔣勳手抄
特價420元
貨到通知
我願:金剛經的祝福(盒裝典藏獻禮)
9折
特價989元
貨到通知
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 (隨書附贈蔣勳念誦金剛經音檔QR Code)
9折
特價342元
貨到通知
蔣勳破解藝術名家(精裝本套書六冊)
9折
特價2700元
貨到通知
破解竇加:凝視繁華的孤寂者
79折
特價435元
加入購物車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
9折
特價270元
加入購物車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2
9折
特價270元
加入購物車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
9折
特價270元
加入購物車
肉身供養
9折
特價342元
停售
夢紅樓
9折
特價270元
加入購物車
破解高更(隨行版)
79折
特價277元
加入購物車
吳哥之美
9折
特價324元
加入購物車
破解達文西密碼(隨行版)
9折
特價315元
貨到通知
破解米開朗基羅(隨行版)
9折
特價315元
貨到通知
九歌:諸神復活
9折
特價315元
加入購物車
此時眾生(附贈蔣勳美與肉身的功課CD)
9折
特價288元
貨到通知
少年台灣
9折
特價288元
加入購物車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9折
特價432元
貨到通知
此生:肉身覺醒
9折
特價342元
加入購物車
《手帖──南朝歲月》套裝:蔣勳出版紀念郵票/蔣勳出版紀念書卡
9折
特價449元
加入購物車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9折
特價288元
貨到通知
手帖:南朝歲月(精裝)
9折
特價351元
貨到通知
多情應笑我
9折
特價207元
加入購物車
【經典 3.0】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
79折
特價174元
加入購物車
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增修初版)
9折
特價315元
貨到通知
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
9折
特價315元
貨到通知
孤獨六講有聲書(4片光碟+1本畫作萬年曆
9折
特價675元
停售
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
9折
特價315元
加入購物車
生活十講
9折
特價252元
貨到通知
破解高更
79折
特價395元
加入購物車
破解米開朗基羅
9折
特價450元
貨到通知
秘密假期
9折
特價288元
貨到通知
破解達文西密碼
9折
特價405元
貨到通知
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9折
特價216元
貨到通知
舞動白蛇傳
9折
特價198元
貨到通知
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
9折
特價594元
貨到通知
因為孤獨的緣故
9折
特價144元
貨到通知
寫給LY`SM:1999
9折
特價162元
貨到通知
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
9折
特價162元
貨到通知
島嶼獨白
9折
特價162元
貨到通知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