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供養
從《肉身供養》解讀關於美更深沉的隱喻,以及不可磨滅的肉身記憶。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在溫柔之中,震碎我們生命的慣性思考,
在肉身邊緣,我們知道了生命如此尊貴。
2011年,我們在《此生—肉身覺醒》面對生死、探討肉身,讚嘆人在脆弱中的美好。
2013年,我們從《肉身供養》解讀關於美更深沉的隱喻,以及不可磨滅的肉身記憶。
美學布道者蔣勳動人分享、建築師安郁茜藝術指導,
關於文明、關於藝術、關於肉身,最美的沉思。
夏娃、佛母、莎樂美;哪吒、岳飛、文天祥……在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中,藝術裡的「肉身」與真實的肉身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辯證關係。而藝術家往往藉由顛覆舊有的身體造型,以全新的角度觀看、記錄、思考肉身。在《肉身供養》中,美學布道者蔣勳縱橫古今中西藝術傑作,試圖反思儒家主義長久以來所催化出的文化慣性,並帶領我們在形形色色肉身的處境中,毫不隱諱地探索,發掘出動人、高貴,以及更多不同的人性可能與美的可能。
「是身如焰,從渴愛生」,《維摩經》的句子常讓我震動。肉身像熾熱燃燒的火焰,如此渴望著愛。如果不輕蔑地對待肉身種種慾望的難堪卑微,是否可以認真向每一尊存在的肉身合十敬拜?也許肉身種種都有我不知道的艱難。——蔣勳
「一切難捨,不過己身」,最難捨去的竟是自己的肉身啊。古老的信仰或許使我們重新省視起了自己肉身的眷戀不捨。——蔣勳
編輯推薦
藝術史裡的「肉身」,與真實肉身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辯證關係。但相較於西方,「肉身」在華人文化傳統中卻是鮮少被碰觸的主題,儒家更是把心靈精神放得太高,總是講真、談善,卻忽略了美的可能。
蔣勳說:「『一切難捨,不過己身。』古老的信仰或許使我們重新省視起了自己肉身的眷戀不捨。」綺麗或怪奇、高貴或卑微、狂喜或劇痛……人的生命價值,有著不同的、具體的、真實的肉體描述。在《肉身供養》中,蔣勳縱橫古今中西藝術傑作,在形形色色的肉體的處境中毫不遮掩也毫不避諱地探索;透過不含偏見的書寫,跨越儒家傳統,發掘出深層、動人的人性可能,以及美之所以撼動人心的關鍵。(文/有鹿文化總編輯許悔之)
目錄
【自序】肉身,肉身供養
美女
地母
女媧
夏娃
肉身受神懲罰
維納斯
維納斯誕生
維納斯婚外情
處女懷孕
白象入胎
樹下誕生
空行母
莎樂美的愛與死
褒姒
西施與曾雅妮
肉身思維
妓之肉身
妓女李娃
妓女蘇三
肉身交易
人間樂園
波希
屁王
早餐
亂箭肉身
捨身飼虎
文天祥的肉身
哪吒肉身
岳飛刺青
聖朱連外傳
序/導讀
序
肉身,肉身供養
巴黎居美美術館(Musée Guimet)亞洲藝術收藏非常好,是我常去的地方。居美收藏的印度、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吳哥窟的藝術品都很精采,從印度教到佛教,可以清楚看到兩千多年信仰流變在亞洲藝術造型美學上的影響。
印度教與原始佛教關係密切,也可以說,較晚出現的佛教,大量吸收了原始印度教的信仰,例如印度多神信仰中主管天空(雷電雨)的大神因陀羅(Indra),後來就成為佛教三十三天裡的一部。傳到中國,原來騎在三頭六牙大象背上赤裸肉身的因陀羅,改頭換面,穿起了漢族的寬袍大袖,仍然主管祂的天界,被譯稱為「帝釋天」。
帝釋天,《雜阿含經》還譯INDRA為漢字「因提利」,多次被提到,保有許多原始印度教的特徵。但是信仰教義,無論口傳或文字紀錄,多繁難蕪雜,不容易理清。從印度教到佛教,如果從現存的圖像造型入手,有時反而是一個簡易明瞭的入門方式。因陀羅的造像在印度本土、吳哥窟、東南亞洲南傳佛教,一脈相承,一直傳到東北亞大乘信仰帝釋天的造型出現,脈絡清楚。來自同一個宗教概念,各地區又依據自己的習俗加入創意,演變出千變萬化的藝術形式,在巴黎居美美術館追索同一宗教原型的演變,會看到圖像歷史有趣的源流變化。
居美美術館的二樓有一個空間,陳列今天印度北部阿富汗、塔吉克一代古代貴霜王國的古佛教造像,有許多件我極喜愛的作品。古貴霜王國在漢唐之際是歐亞文明的交會通道,希臘雕刻與佛教本土信仰結合,形成犍陀羅形式,再由此一道路北度葱嶺,傳入中土,影響敦煌等地石窟造像的出現。
單純從圖像直覺來看,很容易發現這些佛教造型與我們原來熟悉的一般東北亞洲的佛菩薩像非常不同。宗教靜修,講求超凡入聖,一般佛教造像多追求精神性靈昇華,然而阿富汗一帶古佛教造像特別具備人間的氣息。佛菩薩多肉身豐腴飽滿,面容嫵媚曼妙,紅唇豐潤,唇下一綹鬚髯,男身又似女相,眸光流轉,顧盼生姿,加上彩飾艷麗,彷彿如此耽溺享樂,使人不覺得這是努力要超脫肉身之苦的修行者。
燃燈佛
上個世紀七○年代開始,我常愛在居美素描這些佛菩薩像,感覺石雕中特別柔軟委婉的線條,彷彿可以聽到近兩千年前這一條歐亞文化道路上肉身修行者婉轉的歌聲。
因為去的次數多了,就注意到這個地區佛教藝術的某些喜好重複的主題,例如:燃燈佛的故事造像。
燃燈佛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過去佛」,《本起經》、《大智度論》、《增一阿含經》都提到燃燈佛。
《大智度論》第九卷說燃燈佛名字來源:燃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
我常想到的是《金剛經》裡大家熟悉的句子:「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佛陀問須菩提的問題讓人心中一驚,須菩提回答得也讓人一驚:「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很篤定地再次重複說:「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彷彿無限感慨地說:「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每天清晨誦讀,我總覺得這是金剛經裡重要的一段對話,但始終領悟得不夠徹底。
久遠劫來,兩個生命相遇了,據說,燃燈佛要進城,城門口有一灘汙髒的水。燃燈佛一腳正要踩進汙水,一修行者即刻伏身下拜,頭髮布散在汙水上,讓燃燈佛的腳踏在他的頭髮上。
居美有好幾件石雕重複表現這一故事。有的石雕已很殘破,但是看得出來燃燈佛的一隻腳,也看得出來恭敬伏身下拜以頭髮鋪地的修行者。
這修行者因此從燃燈佛「授記」,燃燈佛告訴修行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金剛經》裡釋迦跟須菩提說的故事,如果依據其他經文旁證,應該是祂九十一劫以前的記憶了。
肉身流轉生死途中,可以傳遞好幾世以前的記憶嗎?那一劫中,肉身曾經匍匐在地上,曾經用一頭長髮襯墊在汙水上,讓另一個肉身的腳踏過。那是一次「授記」的經驗嗎?
清晨誦讀《金剛經》,每讀到這一段,居美美術館一次又一次看過、素描過的作品又都浮現面前。
我們的記憶在大腦裡,但是,《金剛經》說的「授記」,彷彿是大腦以外肉身無所不在的記憶。
記憶在軀幹、在手掌、在腳趾裡、在牙齦齒根,在每一絲每一絲頭髮裡。眼、耳、鼻、舌、身,幾世幾劫,氣味、溫度、痛癢、聲音、甘苦,所有的記憶都還存在,隨肉身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然而記憶竟然還都還存在嗎?
為什麼古代貴霜王國地區如此重複大量製作燃燈佛一腳踩在頭髮上的圖像?為什麼《金剛經》反覆說那一次「授記」?為什麼燃燈佛跟年輕的修行者說:你來世要成佛,號釋迦牟尼。然而,九十一劫過去,釋迦告訴須菩提,那一次「授記」,他在燃燈佛那裡,於法無所得。
我們並沒有得到任何領悟嗎?傷痛,或者喜悅;生,或者死亡;記憶,或者遺忘。
踏過頭髮的腳,給年輕修行者的「授記」,只是告知還有九十一劫那樣漫長的生死輪轉嗎?
那一尊我們希望藉他有所領悟的肉身,那一尊我們徬徨無助時仰望膜拜的肉身,祂說:在燃燈佛那裡,沒有得到任何領悟--「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燃燈佛前,那一次「授記」,一無所得。那麼,這肉身帶著一世一世的記憶要到哪裡去?
肉身記憶
去年六月,重回巴黎居美,站在二樓陳列櫃前,看到那幾件燃燈佛像,看過、素描過,匆匆已是近四十年過去。隔著玻璃拍照,反光很強,拍不清楚。「授記」或許虛妄,只是我們自己執著嗎?
《金剛經》的肉身記憶似乎並不合現代人的邏輯,我們都會讀到如來跟須菩提說:「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他記得好幾世好幾劫以前,身體有一次被「節節支解」,一段一段割開斬斷,分解成碎片。
他記得的是肉身上的痛嗎?
肉身的痛會通過一次一次死亡還留存在筋骨肌肉的記憶裡嗎?
如果痛的記憶不會隨肉身死亡消逝,那麼也沒有真正的「解脫」了嗎?
經文上多說燃燈佛的名字來源於他誕生時大放光明。然而有另一個畫面,我記憶深刻。一部紀錄片,拍攝密教在川藏一帶至今還存在的信眾燃指供養修行的事件。
紀錄片裡是兩名信徒,發願步行千里,三步一長拜,徒步跋涉去拉薩大昭寺。行前發願苦修,便以細繩纏左手無名指指根,血脈阻斷,就在指上燃火,以肉身供養,以手指燃燈,以此供養諸佛,以求願力。
不同宗教,以肉身受苦行心靈救贖,例子很多。
不只原始佛教《本生經》裡充滿「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的故事,基督教影響全世界的耶穌釘十字架的圖像,仍然是以真實肉身受苦來救贖解脫的符號。
要忍住「節節支解」的痛,要忍住荊棘鞭撻的痛,要忍住鐵釘穿過掌心的痛,要忍住腳骨碎裂的痛。
小時候閱讀聖經,總是記得那一時刻,釘子釘過肉體,那個被稱為「人子」的肉身曾經痛到對天呼叫。
痛到呼叫,祂的肉身,此時是「神」?是「人」?
心靈的痛,是不是比肉身上的痛更難承當。或者,肉身的痛恰好可以轉移心靈上的痛吧。
佛教的燃指供佛,與基督教的肉身贖罪,都有可能在試探著肉身承擔「痛」的能力嗎?
在許許多多的藝術圖像裡,那些肉身受苦祈求救贖的畫面,彷彿都在做著「肉身覺醒」的功課,而在功課未完成之前,還沒有結論,眾生就用不同的方式供養自己的身體,給基督,給神佛,或者只是自己修行長途中「肉身供養」的必要功課。
如同紀錄片裡看到的兩名信眾,燃指成燈,肉身在供養裡一吋一吋燒毀,如同蠟炬,油脂成煙,火光閃爍。
St.Sebastian
基督教的「肉身供養」是西方藝術史圖像的主流,「ICON」原意是在公元三、四世紀形成的宗教「聖像」繪畫。然而歷經一千多年,通過中世紀,一直到文藝復興,基督教的「聖像」,形成系統龐大的「聖像學」(iconography)。米開朗基羅貫穿一生的聖母抱耶穌屍體的〈聖殤〉(Pietà),達文西的〈最後晚餐〉(LastSupper)都還是「聖像」的衍義。一直到近現代,西方的藝術形式中還常見從「聖像」創新
試閱
美女
兩萬多年的歲月過去,肉體上的騷亂沉澱了,
變得極為安靜、莊嚴、充滿人的尊嚴,充滿女性的自信。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時間裡,「圖像」發生的作用,往往大過「文字」。
文字的歷史很短,只有五千年上下,「圖像」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
「圖像」是抹滅不掉的具體符號,留在歷史上,見證每一個時代最大多數人心裡共同有過的夢想、渴望。
兩萬五千年前,今天奧地利威廉朵夫地區(Willendorf)當地初民,用一塊石灰岩雕出了一個裸體的女人像,大乳房,大屁股,豐滿壯碩。
我在博物館裡凝視這件只有十一公分高的女性裸體,很久很久。
兩萬五千年前,石器時代,還沒有文字,也沒有青銅,手中的工具也是石頭。
天荒地老,一個人蹲在曠野裡,呆呆看著著一塊石頭。
看久了,他覺得那沒有生命的石頭裡好像有一個人。一個他很熟悉的人,一個他心裡念念不忘的人──大屁股,大乳房,肚腹飽滿柔軟,結結實實的大腿,大腿之間微微突出的女陰,像一朵盛放的花。
這一定是兩萬五千年前大部分人心裡的「美女」吧,他看著石頭,朝思暮想,那人形的輪廓,從朦朧模糊變得越來越清晰,他的慾望也越來越強烈,他決定要把那石頭裡的「美女」叫出來了。
要有多麼大的渴望,才能把夢想裡的女人呼喚出來?
他拿起另外一塊石頭,開始敲打,石灰岩不是很堅硬的石材,敲打以後,慢慢就會突顯出形象。
女人的頭低垂著,像是在欣賞自己碩大飽滿的乳房。
她兩隻手放在乳房上,對自己擁有這樣巨大飽含乳汁的乳房,充滿了得意自信。
這一對乳房是經過琢磨的,初初敲打的石塊,原來粗糙尖銳,疙裡疙瘩,摸起來不舒服。
他記憶中,那一對乳房,不只是形狀,還有肉體的香味,有許多觸摸過的快樂。
乳房的柔軟,細膩,溫度,充滿乳汁的重量感,都在雕刻者的心裡,他忘不掉那一次一次撫摸或吸吮乳房時愉悅的記憶。
他要把那些停留在手掌、口腔、鼻孔中圓潤、飽滿、芳香的感覺,全部複製在一塊石頭上。
尖銳被磨平磨細,粗糙變得光滑圓潤,記憶裡忘不掉的女人的肉體,一點一點,被反覆「撫摸」。
於是他一次又一次「琢」「磨」。他陶醉沉溺在記憶裡,「愛撫」一個女性肉體的所有記憶,變成了細細「愛撫」一塊石頭。
他要把所有女性肉體美好溫暖的記憶都記錄在這一塊石頭上。
現在收藏在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的這件女性裸體雕像,因為在威廉朵夫地區發現,被稱為〈威廉朵夫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裸體美女。
「維納斯」是希臘的美麗女神,西方後來把藝術史上女性裸體都泛稱為「維納斯」。
我曾經拿這「維納斯」給一個愛看女性裸體、大量收藏「美女」裸體圖片的朋友看,我說:「給你看一個美女裸體。」
他看了大吃一驚,「哇」了一聲說:「肥肥呢──」
我笑著說:「兩萬年前的美女。」
他瞠目結舌,懷疑我在騙他。他的表情,使我知道兩萬年前的「美女」今天可能不「美」了。
從小學開始,早熟的男生就常在書包裡藏著裸體美女的照片。到了中學,更為嚴重。如果一班都是男生,一張美女裸體圖片在教室轟傳,雄性動物發育的騷味就濃濃瀰漫在教室的空氣中,像一場世界大戰。
人類其實沒有離動物太遠,動物在固定的季節發情,人類二十四小時都可能隨處隨地發情。
動物有騷味,人的肉體也有騷味。騷味太原始,誘惑性太直接,有時候就添加一些香精、香水、古龍水,稍稍掩蓋,表示一種異於動物的人類文明。
其實「騷味」是一種生命力,原始世界的動物、植物都氣味強烈。沒有氣味(不騷)無法有性的誘惑,也無法完成生殖。
夏天的夜晚,夜來香的氣味,玉蘭花的氣味,月桃花的氣味,野薑花的氣味,一陣一陣傳來,濃郁強烈,騷動不安。
生命的性與繁殖,可以讓空氣都騷亂起來。
〈威廉朵夫維納斯〉是人類最早性與繁殖的女性肉體符號。
兩萬多年的歲月過去,肉體上的騷亂沉澱了,變得極為安靜、莊嚴、充滿人的尊嚴,充滿女性的自信。
這樣豐厚的肉體,這樣結實有力的大腿,這樣寬廣富裕的肚腹,這樣飽滿的臀部與乳房,可以受孕、懷胎,可以有最健康穩定的子宮承擔胎兒,可以有寬厚的肩膀胸膛護佑嬰兒,有源源不斷的乳汁餵養剛出生的嬰兒──這就是「美」。
兩萬年前,在曠野中,與野獸搏鬥,與風雨搏鬥,茹毛飲血,與不同的雄性交配,交配後,雄性走了,女性必須單獨承當受孕、懷胎、生產、哺乳──所有生命成長的責任,這個女性身體的「美」被記憶了。
每一個曾經匍匐在這樣寬厚身體上的孩子,每一個曾經雙手環抱著這樣身體吸吮乳汁的孩子,成長以後,都不會忘記揮之不去的氣味、體溫、寬闊如大地的肉體。
長大以後,在一塊石頭上反覆琢磨,他要找回那個記憶。
我的朋友牆上貼的「名模」圖片,都很瘦,細腰,窄屁股,竹桿腿,兩萬年前,肯定是曠野大地裡活不下去的女人,不美,也不會有人紀念歌頌。
我跟朋友說:「這維納斯送給你。」
他拒絕了,「不要,太像我媽了。
【內文節選二】
維納斯誕生
她等待了一千年,肉身在大海的浪花裡濺洴而出,
肉身如此坦蕩光明,要昭告自己存在的價值。
維納斯誕生在大海的浪濤之間,海洋浪花激濺、盪漾、迴旋,維納斯美麗的肉身就從迴旋不去的浮沫裡出現了。
她的希臘名字開頭「Aphro」就是大海的浪花浮沫的意思。
也有更早解釋浪花生出一個女神的傳說,據說天空之神烏拉諾斯(Uranus)被兒子克羅諾斯(Cronus)一刀割去生殖器,生殖器被丟進大海中,大海浪花激濺,浪花起了白色浮沫,泡沫中就誕生了維納斯。
希臘神話充滿幻想,多讀了使腦子不呆滯,也因此對現實世界種種都不會大驚小怪。
神話有它在民間長期演變的過程,在還沒有文字的時代,傳唱的人,曠野田陌,大街小巷走唱,你一句我一句,集體創作出了偉大的神話故事。
唱得不好,當然沒有人要聽。聲音悅耳,語言豐富,詞彙生動活潑,音韻鏗鏘,富於節奏變化,很容易被人記憶,很容易讓大家都跟著琅琅上口,民眾就跟著唱。這就是最早的神話,也是最早的傳唱文學,絕不是幾個傻頭傻腦的文學院教授就能搞出一個維納斯誕生這麼美麗的傳說的。
許多希臘的美麗神話被歸屬在一個叫「荷馬」的詩人名下的。但是那只是學院裡的說法,好像沒有一個有名字的詩人,坐在書房裡寫作,就不會有詩。
或許恰恰好相反,最早的美麗神話,大多不是文字書寫,而是大街小巷田野海邊一般庶民唱出來的歌,庶民或許才是最偉大的創作者。
一直到九○年代,舊曆年前後,我還在貴州某些山區聽到「花子」,數千人聚在河邊台地,隔河對唱山歌。可以連唱幾天幾夜。唱歌的人多不識字,卻能掌握精準的音韻,語言簡單,一聽就懂,絕不需要掉書袋,賣弄典故。
此岸男子一句歌聲悠悠揚揚,拔尖飛起,從這一岸傳到對岸,餘音嫋嫋,隔一會兒,對岸女子回唱一句,有時潑辣,有時嫵媚,柔情似水,用的韻腳、文字的意象都與男子對仗相和。他們幾天裡都如此即興唱著,從不需要翻書本,找韻譜,矯揉造作。
我問一個男子:「這麼愛唱歌啊?」
他傻笑著,似乎覺得我問得奇怪:「啥?來討老婆啊!」
是吧,「文學」、「藝術」那些造作的事其實與他們無關,他們是來找老婆的,對他們而言,找老婆才是人生大事。
維納斯的故事也這樣一段一段在大街小巷傳唱開了吧,「荷馬」或許是那個唱得最好的一個,或者是他東聽一句西聽一句,每一句他都覺得好,最後就串連整理成一首長長的「史詩」。
據說「荷馬」是瞎子,是不是因為看不見,耳朵的聽覺特別乾淨,可以聽到浪花迴旋的夢幻泡影的聲音,可以聽到浮沫裡肉身誕生的聲音。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原文,本意是「再一次誕生」(Re-naissance)。在中世紀,宗教的教條綑綁著肉身,肉身被侮辱、被禁錮、被凌虐壓迫,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義大利中部托斯卡納省(Toscana)的幾個小城,西恩納(Siena)、翡冷翠(Firenze),因為商業發達致富,出現了開明家族,像梅迪奇(Medici),發展銀行業,推動自由貿易,對抗當時教會嚴厲的思想控制,資助學者翻譯古希臘禁書,資助考古家挖掘教會視為「異端」的古希臘文物,被教會打壞埋在土裡的維納斯,一尊一尊重新「誕生」了。
梅迪奇家族有自己辦的學院,學院裡有許多這個家族資助的詩人畫家、建築師,推動文化全面革新。
畫家裡有一位叫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閱讀了維納斯的故事,朗讀了可能剛翻譯成當時文字的荷馬史詩,嚮往著維納斯在海洋浪花裡誕生的美麗畫面,受到開明家族第三代勞倫佐(Lorenzo)的鼓勵,他動手畫下了驚動世人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這件舉世聞名的傑作目前收藏在翡冷翠的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畫前面永遠擠滿世界各國來的遊客,讚嘆著維納斯肉身誕生的美麗時刻。
維納斯站在一枚扇貝上,裊裊婷婷,像一莖初生蓮花的蓓蕾,如此潔淨,一塵不染。公元前五世紀左右,最初古希臘的維納斯誕生浮雕,女神是穿著長袍的。波提切利讓女神完全赤裸,他對抗著教會嚴厲禁忌裸體的戒令,讓肉身還原到生命誕生時的莊嚴,如此純粹,如此尊貴。
女神右手撫在胸前,左手拉著長髮輕輕遮掩下身。她好像有一點點詫異──「怎麼就有了這樣的肉身了?」
她彷彿覺得這是久違了的肉身,一千年過去,這麼漫長的歲月,這個肉身被禁錮著,被教條的禁忌層層封死,見不到陽光的肉身,呼吸不到芳香空氣的肉身,無法舒展四肢的肉身,沒有被愛人的手撫觸過的肉身,沒有被溫暖的體溫環抱過的肉身,如此荒涼,如此蒼白,如此冰冷,等待了一千年,肉身在大海的浪花裡濺洴而出,肉身如此坦蕩光明,要昭告自己存在的價值。
夏娃的裸體都是受詛咒懲罰的肉身,卑屈、受苦、羞辱,然而波提切利用維納斯的誕生呼喚出了女性美麗的肉身。
海洋的風輕輕吹拂,天空一朵一朵花靜靜飄落,維納斯的髮絲也靜止在空中,彷彿畫家要讓那「誕生」的時刻停格,成為永恆的紀念。
一旁有女神拿著衣袍,正要為維納斯披上,然而畫家要眾人看一看女神初生的美麗身體,古希臘認為肉身是神的創造,遠比人所創造的衣服要更尊貴,更值得珍惜。
去歐洲的朋友,常常忙碌,多出一天空閒,我就建議去翡冷翠,「看一看〈維納斯的誕生〉吧──」或許會讓我們回頭看一看自己久違了的肉身。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
《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典藏精裝書盒版】(附贈「歲月風華手札」、萬用卡一組三張)
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收縮膜平裝版套書,附贈蔣勳攝影「扶桑花」萬用卡兩張)
歲月無驚(平裝)(附贈蔣勳攝影「扶桑花」萬用卡一張)
《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限量作者親簽典藏精裝書盒版】(附贈「歲月風華手札」、萬用卡一組三張)
歲月,莫不靜好(平裝)(附贈蔣勳攝影「扶桑花」萬用卡一張)
欲愛書:寫給Ly`s M(20週年‧珍藏蔣勳手繪人體素描明信片)
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附贈「蔣勳十講/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影音導覽DVD)
孤獨六講【暢銷紀念版】附贈蔣勳手寫書籤
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隨書附贈:蔣勳朗讀四季節氣)
傳說(附蔣勳說佛經故事CD)
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
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附《大江東去:蔣勳的宋詞朗讀》音檔QR Code)
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附《坐看雲起:蔣勳的唐詩朗讀》音檔QR Code)
池上‧駐村‧蔣勳(典藏套裝組)
池上日記(附贈「大地行走:蔣勳朗讀池上縱谷詩句」CD)
池上印象
身體記憶52講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5
蔣勳孤獨三書:《因為孤獨的緣故》、《島嶼獨白》、《孤獨六講》
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二版)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4
中國美術史 (平裝本)
破解竇加(隨行版)
微塵世界:蔣勳念誦金剛經(有聲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蔣勳手抄
我願:金剛經的祝福(盒裝典藏獻禮)
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 (隨書附贈蔣勳念誦金剛經音檔QR Code)
蔣勳破解藝術名家(精裝本套書六冊)
破解竇加:凝視繁華的孤寂者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3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2
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
肉身供養
夢紅樓
破解高更(隨行版)
吳哥之美
破解達文西密碼(隨行版)
破解米開朗基羅(隨行版)
九歌:諸神復活
此時眾生(附贈蔣勳美與肉身的功課CD)
少年台灣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此生:肉身覺醒
《手帖──南朝歲月》套裝:蔣勳出版紀念郵票/蔣勳出版紀念書卡
手帖:南朝歲月(平裝)
手帖:南朝歲月(精裝)
多情應笑我
【經典 3.0】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
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增修初版)
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
孤獨六講有聲書(4片光碟+1本畫作萬年曆
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
生活十講
破解高更
破解米開朗基羅
秘密假期
破解達文西密碼
給青年藝術家的信
舞動白蛇傳
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
因為孤獨的緣故
寫給LY`SM:1999
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
島嶼獨白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