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與理性的結晶 像霧,像雨,又像風。 這是許多親身遊歷過法國的異域遊人所帶走的最不成印象的印象。他們可以為艾菲爾鐵塔的壯美和尼斯海灘的旖旎風光而心曠神怡,可以徜徉於羅浮宮、凡爾賽宮的藝術氛圍之中而恍惚回溯到本世紀前的典雅瑰麗,可以品著一百五十年前的干邑白蘭地而體驗到法蘭西那古久的醇香和浪漫,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地置身於巴黎現代美術館那些抽象得一塌糊塗的線條、色塊之中而故顯其心領神會地附庸「瘋」雅。 但無論他們如何自以為是地以為已將法蘭西的智慧了然於心,對於那些活生生、隨處可見的法國人,他們卻只能三緘其口,或尷尬地搖搖頭,低聲慨歎:看不懂的法國佬! 關於法蘭西的代表是什麼?不用說外人,就連法國人自身也未文都能讀得懂自己。著名的歷史學家、政治家托克維爾在其《舊制度與革命》一書中就曾為自己的民族下了這樣的斷語;「一個固守原則,本性難移的民族,以致從兩、三千年前畫的圖像中還能把它辨認出來;同時又是一個想法和愛好變化無窮的民族,最後變得連它自己也感到意外。」 五千多萬來源複雜的民族構合,綿延千年的歷史文化沈積,多種文明要素的匯合撞擊,固然是造成法蘭西民族智慧形象紛繁深厚、斑駁龐雜的原因;但探其究竟,最為根本的還是在於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豐富多采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內心情感。 由此,我們找到了理性和感性這兩個既無法界定,又無向無度的量,交叉構築了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坐標體系;然後,小心翼翼地把我們的主人公置乎其上,冀圖以此來定下其坐標,把握其智慧附。不曾想,剛一鬆手,主人公便如脫韁的野駒,在理性的波峰與感性的浪谷之間狂奔起來。惶惑情急之中,便抓起一個個法蘭西的智慧形象押在坐標系上―—上至路易十四、拿破崙、伏爾泰和莫奈,下至無影無形的一般民眾,從巴黎市民到鄉下農民,從政客到士兵,從男人到女人―—真實的和虛幻的,外顯的和內隱的,崇高的和庸俗的,無一不透析出法蘭西智慧的某一側面。 然而,很快我們就發現,這些智慧的閃光點同樣匯入了先前的波動之中而變得捉摸不定。無可奈何之間只餘下兩片印象:朦朧如霧般的迷情、急急如風般的激情。 耐心地品著這兩片印象,逐漸開朗起來,那些躁動於理性―—感性坐標之上的智慧形象開始劃出一條有跡可循的光滑曲線。儘管這條曲線實在是「曲」得不能再曲了,我們畢竟從中探究出法蘭西智慧的某些端倪,那種搖擺於理性與感性之間如履薄冰的微妙平衡,那種面對從最感性到最理性的陡然落差,依然能信馬遊崗,從容過渡的精湛技藝,那種為追求自我理念的價值重現而不斷去張揚、壓抑、反抗、融合理性與感性的執著精神,都無一不在向世人展示著一種獨具風韻的法蘭西智慧。
激情與理智的極致追求 德國人對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要歸功於浮士德身上永無休止的探索精神。這是德國人最大的動力。德國人正是以這種嚴肅認真,孜孜以求,永不滿足的精神,攀登人類文化的高峰。舒伯特在《流浪者之歌》中這樣寫道—― 流浪,不斷流浪,帶著血和淚 仰問蒼天:何處是我的歸宿? 靈魂在我的身邊暗告: 到你沒去過的地方,那兒有一切歡樂。 這種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是德意志民族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歷史學家認為,在文化融合的中世紀,日耳曼民族對歐洲文化的最大貢獻就是「活力」(力量、能量)。波瀾壯闊的民族大遷徙、浩浩蕩的十字軍東征、加洛林王朝的文藝復興所引發的人們對知識不辭勞苦的追求,一直到後來,康德、歌德諸賢哲對文化更明確的定位,從而扛起文化對抗文明,通過知識獲救的大旗等等,無不體現了他們的這種探索精神。
始終在經驗中實事求是 我們堅信,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源。但是,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為什麼有的民族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有的民族卻長期滯留於封建社會,資本主義萌芽始終無法成長、開花結果呢?還有,走向現代化的道路,為什麼有的民族是那麼一帆風順:政治穩定、經濟騰飛、社會進步,有的民族卻動盪不安、大起大落、曲曲折折呢?毫無疑問,在生產力這個根本因素之外,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也從深層決定著民及其社會的歷史走向。 英國就是那率先敲開了通向現代世界大門的民族:它把全世界從農業社會帶進了工業時代;它通過平穩的政治改革,逐步建成了一般形式上的高度民主,為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樹立了樣板;它求實與理性的民族性格奠定了科學思維的基礎,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這說明英國民族自有其獨特的思維能力和行事技巧―—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英吉利智慧。
黑人是非洲三大人種之一(另外是白人和黃種人),他們主要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通常稱之為「黑非洲」)。因為他們的體格特徵是膚色都呈黑色或較黑,頭髮一般呈螺旋狀捲曲,鼻翼較寬,嘴唇較厚,並且往往向外翻捲。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包括在現在某些人的頭腦中,常常存在對黑人的種族偏見。他們總認為黑人極其落後、原始,沒有創造出什麼文明。既然如此,何來「智慧」可言呢? 早在五百年多前的十五世紀,一批來到西非沿海的葡萄牙人發現當地黑人使用的器皿非常精緻,上面雕有各種花紋,便要求工匠們用象牙也為他們製作一些,帶回歐洲販賣。這是歐洲人首次直接從黑非洲訂購商品。黑人工匠們為葡萄牙人生產的產品有胡椒瓶、鹽罐和盤子等,每一件都製作得非常精巧,上面刻有人或動物的圖案,鹽罐的蓋上刻的是帆船的模型。這些物品一直保留到現在,成為稀世之寶。在今日梵蒂岡的博物館裡,還保存著許多當年從非洲訂購的雕花喇叭、帶蓋盤碟、鹽罐和餐具等。 黑人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在生產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和文化藝術等方面獨闢蹊徑,形成了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在近代反對外來人入侵的過程中,黑人各族也積極探索有效的反抗形式,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了多次反殖民鬥爭的勝利。 本書對黑人的生存和發展智慧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討,涉及到黑人的宗教、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藝術。以期為非洲智慧研究作出綿薄的貢獻。
古代埃及是一個獨特的民族,它神祕而又矛盾。 一群勇敢而又具有遠見卓識的人,為擺脫乾旱的困擾,忍痛背井離鄉,尋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源頭―—尼羅河。 ―—他們無奈地走出愚昧與落後,卻一下子站到了人類文明的前沿。同尼羅河接觸的一瞬間迸出的火光,開啟了一個種族偉大的智慧。 ―—他們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這條河流,並隨河流的起伏而律動。但他們又把命運操縱在自己手裡,使河流在被改造中馴從了大地。 ―—他們崇敬神,認為神無處不在。但他們敬神而不畏神,而是極力把神由天國拉向人間,讓人神共處於同一自然之中。 ―—他們注重死亡,修建了高聳雲天的金字塔,製作了千古不腐的木乃伊,編寫了充滿睿智的亡靈書。但是,在人人為死而準備的忙碌中,卻處處顯示著他們追求再生與永恆生命的願望。 ―—他們崇尚穩健,趨於保守,注重傳統而不思激變。但是,他們又不願把自己關閉在國門之內,而是循著尼羅河的軌跡,走出國土,走向大海。 ―—他們把法老尊為神,接納以神君為主的大一統體制,把美德與權力賦予這位首領。但是,他們從未接受社會的鐵板一塊,權力的分散與獨立一直存在於他們的政治形態之中,就像冰封的外表無法阻止汩汩的水流。 ―—他們追求藝術中的「靜」與「恆定」,把多彩的內容限制在有限的規則與模式中。但是,這些冷冰冰的模式掩蓋不住他們的生活氣息及表現出的力量。 大自然是多元的,生活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正是這些多元因素的交叉與矛盾構成了生活的豐富多彩,歷史的跌岩起伏,也同時構成了古埃及人的智慧。 也許,古埃及人在時空上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儘管古埃及人的具體生活場景已離我們而去,古埃及作為一個文明也已經歷輝煌而衰亡,但是,古埃及人所面臨的生活環境並未隨歷史而作古,他們所面對的生存問題遠未解決。一代代人為生存和發展而鬥爭而思索,也便有了一代代人的智慧。智慧並不因其古而神祕莫測,也不因其新而魅力動人。它既跨越了空間,也超越了時間。正是智慧的閃光,為古今搭起了一座永不會阻斷的橋樑。
一群茨岡人有說有笑, 在比薩拉比亞到處流浪。 他們搭起破爛的帳篷, 今天過夜就在小河旁。 多自由自在,在露天底下, 宿夜既快樂,睡夢也安詳。 這是偉大的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敘事長詩《茨岡》中的詩句。俄羅斯人所說的茨岡人,就是吉普賽人。他們還有許多其他稱呼,如波希米亞人、羅姆人等。 這是一個生活在傳聞、小說、詩歌、音樂和人們想像之中的民族。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帶著世代相襲的偏見來認識這個流離失所的民族,誤解和歧視像濃重的陰雲般遮蔽了他們瑩瑩閃爍的智慧光華;正如意大利學者G.卡貝切拉特羅所說的:「我們已經用一種輕便的、逃避民俗學的線,一種荒謬而帶有偏見的線,和那麼多無根據之幻想的線,彌縫了這個民族的歷史。」 吉普賽人的身世和智慧一直湮沒在種族偏見的塵埃之中,就連吉普賽人自己也混沌無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自我失落」的民族,卻對自身的存在意義擁有獨特的體察:「我們是同一個血統,我們有同一種眼睛,有完全一樣的思想、一樣的習俗和一樣的運氣。」在外族文化圍剿、全盤同化的懷柔政策下,在民族主義分子殘酷剝削、血腥屠戮的高壓政策下,吉普賽人用生命捍衛著民族血脈的純淨、獨立和統一,用汗水、眼淚和鮮血守護著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最後一片聖潔的領地。 在人類文明日新月異的今天,吉普賽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宛如古老的化石,幽幽地散發出懷舊的浪漫情懷。世界上也許找不出第二個民族像他們這樣頑固地堅守著傳統的餘暉。然而,生活在外族社會的邊緣和夾縫之中,他們又是開放的一族,永恆變動的一族。開放、變革與超越是吉普賽人智慧寶庫中最為絢麗的光環。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頑強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使這個弱小的民族像飄零的種子一般,雖然沒有溫室,但是一旦接觸到大地的熱力,便能迅速紮根、萌芽、成長、繁衍。 吉普賽民族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民族。他們的智慧是傳統與未來、保守與開放、靜與動的奇妙組合。在他們身上,光明與陰暗、善良與罪孽、智慧與欺詐、美與醜開放出令人困惑的並蒂蓮。他們獨特的道德規範常常使外族社會公認的道德信條失去評判的立足點。在他們自足的世界裡,生存的需求是高於一切的,越軌和反常的行為在這個龐大的主題之下會被賦予某種合理和必然的色彩。這是一種苦澀、灰色的智慧。 吉普賽人的智慧是貫穿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之中的。長期以來,他們的文化傳播和傳承是以口語為媒介的,直到近百年才出現自己的文字,因此,他們無法像其他民族那樣貢獻出洋洋灑灑的智慧文庫。對他們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智慧。熱愛生活、理解生活,在尋常的生活狀態中創造出生命的異彩,這是生活的藝術。 生存的渴望與浪漫像熊熊的聖火,燃遍吉普賽人生命的征程,也像充滿魔力和魅力的磁石,吸引著我們這些好奇的心靈、不安的靈魂。正如威爾伯在《世界史綱》中所言:「文明在歷史上是一件那麼新穎的東西,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它又是一件那麼局限於一地的東西,以至於它還得征服和同化我們大部分的本性來適應它的需要。我們中間多數人討厭它的陳詞濫調太繁文褥節,遊牧的素質勃然激發。我們只是半心半意安家守業之人。我們血管裡流著的血液既是在耕地上,也是在草原上釀成的。」 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浪漫的激情永遠是生命之中最富於詩意的衝動和動機。無數關於吉普賽人的生花妙筆也許只是我們內心情懷的寄託和補償,是現實生活中無法浪漫起來的我們一種浪漫的想像。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提起太平洋島嶼,恐怕浮現於腦海的只是輕柔的海風、美麗的海灘、動人的草裙舞,或者是那些在復活節島上不知已佇立了幾千年的巨石雕像。說起太平洋島嶼文化對現代人類的影響,恐怕也只有印象派大師高更曾居住於塔希提島那段故事較為著名。對世界各大洲,各民族文化及智慧的了解中,恐怕太平洋島民的文化被探討得最少、最淺表、最支離破碎了。 既然大多數人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看待太平洋島嶼,那麼就很自然地會提出以下幾個疑問―—太平洋島嶼上存在著智慧嗎?如果其民族文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於原始狀態,現在才剛剛從這一狀態中蛻變出來,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之中,那又何來「智慧」可言? 太平洋島嶼上存在著智慧,這是可以肯定的。向讀者提供一個太平洋島嶼上文明及智慧存在的較為客觀、詳細的介紹,本書即試圖做這方面的努力。 透過對太平洋島嶼文明的描述,與現代其他文明的比較,以理解、突出太平洋島民的智慧。島嶼的文明受制於以下的基本條件:即居住的環境被海洋包圍,食物來源較多取自於海洋,以海洋為重要的活動天地,或者說由於海洋的隔絕,只能以封閉的島嶼內陸為生活天地。由於與外界缺乏交流,文化保持濃厚、強烈的個性。符合這些條件的島嶼主要集中在大洋洲地區。因此,一言以蔽之,本書的重點就在於介紹具有海島文明特色的大洋洲島嶼文明及其智慧。
這片太平洋上的島國像馬賽克一樣,在海面上玩著自己的拼圖遊戲。表面上看它花花綠綠,異彩紛呈。但是,在這種彩色下面,掩不住的是它原本的單純和簡單。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是這裡的人最樸素的想法,千百年從來沒有改變過。 翻開今日的《辭海》,「東南亞」的條目上有一個簡單確切的說明:「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中南半島上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西馬來西亞部分,馬來群島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的東馬來西亞部分等國家和地區,面積448.6萬餘平方公里,人口二億九千多萬。」我們已經了解,在這十一個國家,由於地形、民族的不同,差別何止千萬。然而,任何差別本身都是有限度的。難以想像,這裡的各個民族千百年來,幾乎「同住一個屋簷下」,卻沒有相互影響。 事實上,我們在看待東南亞時,總是非常容易犯一個錯誤:往往專注於東南亞各國歷史文化的不同特點,即多樣性,而忽略了其作為一個地區的相對統一性。 本書將努力把東南亞當成一個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和文化緊密聯繫的整體進行綜合介紹。當然,要在多樣性和同一性間取得平衡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我們已經確定以東南亞作為整體論述,有了這個前提,討論多樣性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如果帶著這樣的眼光走進東南亞,我們就會看到這裡獨有的豐富與單純。
神奇的民族 神奇的智慧 對於猶太民族和猶太文化,您也許還不很熟悉;其實只要留心身邊發生或出現的種種事件和現象,就可以發現猶太人和猶太人的智慧,一直在我們不知不覺之中參與著我們的生活。 關心國際政治的,一定經常聽到中東地區的以阿衝突,這以色列就是猶太人新建立的國家;相信基督教的,一定知道《聖經》、上帝和耶穌基督,這《聖經》中的〈舊約全書〉就是猶太教的正典,上帝就是從猶太人的至高唯一神耶和華演化而來,耶穌基督本人更是道道地地的猶太人。 熟悉哲學的,一定知道斐洛、斯賓諾莎、維特根斯坦;熟悉社會科學的,一定知道馬克思、涂爾幹、塞謬爾森;從事自然科學的,一定知道愛因斯坦、埃爾利希、科恩伯格;從事心理學的,一定知道弗洛伊德、弗洛姆、馬斯洛;喜歡美術的,一定知道夏卡爾、里普希茲、愛潑斯坦;喜歡音樂的,一定知道門德爾松、馬勒、奧芬巴赫…… 即使對所有這些猶太人一個都不認識也沒關係!我們就來談談與現代人息息相關的―—每週休息一天的規矩,便源自於猶太文化;諸如股票交易、可轉讓票據、政府債券,都有猶太人的創造痕跡;醫院裡的打針吃藥,螢幕上的電影、電視,許多也是猶太人的創造和出品。 沒有猶太人、沒有猶太智慧,世界絕不可能是現在這個樣子!要了解這個世界,必須了解猶太人、了解猶太智慧!
出生入世渾然一體 按我們約定俗成的「智慧」概念去考察印度民族的智慧,用我們自身的「智慧」標準去衡量印度人的思維結晶,這難免會產生偏差。 例如,對於印度宗教經典中有些詞句再三、再四重複的現象,印度人認為這是前輩們用來突出重點,表示秩序、甚至神聖性的好方式,是他們為達到上述目的,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的上佳方法。但是按照我們的標準,這也許是「冗煩」、「拖沓」,令人難以忍受;就像廟裡的和尚在有滋有味地誦經,而一旁的我們卻眼皮直往下垂一樣。 一位印度學者曾嚴肅而略帶自豪地告訴筆者,印度歷史上各大宗教都倡導節慾,因此節慾的理論能體現出印度人智慧的一個側面。在這種智慧的指引下,印度民族至今仍十分注重節慾。然而,筆者內心不免嘀咕,印度當前人口爆炸,這總不是節慾的結果;印度長期以來盛行童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是提倡盡早泄慾嗎?…… 因此,要把握一個不同民族的智慧,實在很難、很難,事實上也是不可企及的。印度人認定的「智慧」,筆者也許毫不理解?對於筆者測度的印度民族「智慧」,他們卻露出詫異的神色。這就是須向讀者言明的。 本書力求能表現出印度民族的睿智閃光點,唯智者才不斷然給「智慧」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