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末期活躍的學者型社會思想家潘光旦,在接受優生學、社會學、性心理學等新興學科時表現出怎樣的特徵?在接受這些學科並作出開創性貢獻之後,他結合這些學科內容和中國社會的實際闡發了哪些具有獨到見解的社會思想?這些社會思想在中國的社會政治變革和文化建設上具有怎樣的意義?這些以前鮮為人知的內容將是本書著力探討的問題。
在南北和議、《清帝遜位詔書》頒佈之前,清帝國之疆域大有分崩離析的解體之勢。正是在此存亡危機之關頭,清王室能夠果敢地接受辛亥革命之事實,屈辱而光榮地退位,將一個偌大的帝國疆域連同他們對於清王室的忠誠、臣服,和平轉讓於中華民國,從而為現代中國的構建,為這個未來中國的領土疆域之完整和鞏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此,現代中國的立國基礎不單純是辛亥革命那種激進主義的立憲精神。它的另一個精神基礎體現在《清帝遜位詔書》之中。遜位詔書雖不是一個形式完備的憲法文本,但它總結和承載了晚清以來若干次或被動或主動的改良立憲運動,有效地節制了革命激進主義的潮流,彌合了革命造成的歷史裂痕。可以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清帝遜位詔書》,共同構成和發揮了現代民國的憲法精神。
本書還原魯迅作為現代「人」的基本形象,揭示魯迅「為了人生」的所思所慮所痛所求,魯迅的奇異的文學世界和藝術趣味,作者以流暢生動的文筆勾勒魯迅的人生和創造活動,在大陸中國的「造神」與臺灣戒嚴時期的「造魔」之外,給我們不一樣的魯迅,不一樣的敘述和思考。
本書可謂是沈鵬年先生的回憶錄,記述了沈鵬年的傳奇人生及其年輕時從事現代史和現代文學探索的足跡。本書內容中的大量史料,收集文人著作存稿、手跡、照片、通信等圖文並茂,其中不泛精闢見解,珍貴異常,或可當信史來讀。
本書可謂是沈鵬年先生的回憶錄,記述了沈鵬年的傳奇人生及其年輕時從事現代史和現代文學探索的足跡。本書內容中的大量史料,收集文人著作存稿、手跡、照片、通信等圖文並茂,其中不泛精闢見解,珍貴異常,或可當信史來讀。
本書以人為主題,由二十幾篇專章探究現代中國史上深具貢獻的學人文士:劉大杰、胡雲翼、左舜生、余家菊、何炳松、崔萬秋、侯曜、廬隱、譚慕愚、胡適、常燕生、康白情、李金髮、王獨清、田間、衛聚賢、費鞏、蔣廷黻、丁文淵、顧孟餘、童冠賢、謝澄平。
我總覺得中國從晚清以來,局面越來越糟,當然包含著複雜的原因,過去人們研究歷史,往往將歷史前進的動力看做某一派勢力的作用,往往忽略了歷史本身多元而且豐富的面貌,歷史的發展,往往是由於多重力量合力的結果。晚清以來,從辛亥革命到國共合作,直至在這一局面下興起的北伐,以及隨之而來的清黨與國共黨爭,權勢之間的轉移,往往包含著歷史豐富的脈絡。
商鞅變法十九年,最後落得作法自斃 早在西元一世紀就實驗社會主義的王莽,理想終究隨著生命而終結 王安石十六年財政革新,富了北宋,也分裂了北宋 建立劃時代賦稅制度的張居正,身後遭到清算 光緒百日維新的壯闊藍圖,敵不過帝國的權力鬥爭 迎向市場和現代化的鄧小平,讓中國躍上國際舞台...本書透過中國歷史上六位代表性的改革先驅,反思現代中國的重生之路!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點。論者對這一運動聚訟紛紜、爭議不斷。對它的研究由於政治、黨派等因素滲入,深深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本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五四運動史研究,力圖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以原始材料為依據,回到歷史現場,對五四運動史作出符合歷史原貌的客觀解釋。本書圍繞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新青年》編輯演變、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等問題作了深入、獨特的解釋,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魯迅的死因眾說紛紜,究竟兇手為何?魯迅寫給女性友人許羨蘇的信比寫給他的戀人許廣平的信還要多,為何那些信後來失蹤成謎?是誰首先散佈魯迅「抄襲」的流言?魯迅刻印《百喻經》是為了慶祝母親生辰還是另有目的…… 一九八七年以《魯迅研究書錄》榮獲各界好評的學者紀維周,這次從全新的角度出發,以生動之筆,剖析魯迅疑案和軼事,提出客觀的史料來澄清真相。另外亦旁及多位魯迅專家如朱希祖、李霽野、蕭軍等人。書末並收入一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魯迅研究的相關著作目錄,頗具研究、參考價值。
本書是民國早年詩人兼學者常任俠的日記集之一,全書依年代先後編年為序,共分四冊,本書為第一冊。作者常任俠在日記中如實呈現其生活細節,舉凡文人往來、觀劇讀書等活動,皆一一記錄,也從而帶出那個年代的文化現象。本書並有長年研究常任俠的學者沈寧為其考訂校注,補充日記中徵引的人物、劇目與書籍,有裨讀者進一步進入常任俠的世界。
全書分為近代會黨與民間信仰兩大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部分。 近代會黨部分以檔案為中心,集中闡釋了太平天國時期、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的歷史軌跡、代表人物以其與時代潮流的互動作用。 民間信仰部分以經典為中心,研討了近代以來至抗戰爆發這一歷史時段普通民眾的社會心理、價值傾向與倫理觀念,並對華北、華中以及江南等區域進行了重點探究。
抗戰爆發後,作者由塞北而南下,在上海出版了他的處女作《烽煙萬里--由塞北到孤島》,這是當年上海灘有著一定影響的一部來自前線見聞的作品,可是後來還居然被國民黨政府查禁過。作者後來在《大公報》工作,抗戰勝利後又赴上海任《文匯報》總編,最後赴北平任該報駐華北特派員,這一階段他的代表作品曾彙輯為《北平三年》。以上兩部作品,其背景正是抗戰和新中國成立的前夜,也是中國發生歷史大動盪大分化的關鍵時期,作者通過自己的觀察,忠實記錄了這一歷史畫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歷史滄桑。
本書是一位青年學者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反思,談論處於中國「革命時代」--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共戰爭、文化大革命--種種變局中的知名學人,包括王國維、陳寅恪、魯迅、陳獨秀、周作人、胡適、蔡元培等。經由對這些歷史人物生命歷程的深入理解,作者不僅感慨其命運之無常,更知古鑑今,聯想到當世時局:「現實中的諸多問題也令我深信中國已然面臨當年五四時代所面臨的歷史當口,中國向何處去的命題雖然蒼老,但歷久彌新。我所寫下的認知雖然與當下相去甚遠,但其間的內涵,讀者之中若有人領悟一二,便也覺得寫作此著不枉心血。」
打撈歷史塵煙,沉歲月往事。翻檢如煙往昔,追憶逝去傳統,或許是基於對當下浮躁的反撥,抑或基於對民國歷史一種特殊的情感。本書收錄作者解讀梅汝璈、葉公超、張元濟、王芸生、魯迅、胡適等民國文人,大公報社、西南聯大、商務印書館等現代公共機構的隨筆十餘篇,走進風采照人、令人神往的民國時代,在溫情與敬意之中接續歷史深處的氤氳地氣。「憶昔午橋橋上飲,座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只可= 1丑A更難消幾番風雨,歷經此後無窮的政治摧折,「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遙想當年,亦真亦幻,今天的讀書人只有一聲長歎而已。
本書主要描述巴金及同時代知識分子在二十世紀的創作和思想歷程。巴金自稱「五四運動的產兒」,作者正是從巴金與五四新文化精神這一視角來考察他的人生和創作,以洗禮、踐行、迷失和復歸四個人生階段突出巴金作為「五四之子」的特點,勾勒出他接受五四精神影響、實踐五四的精神,乃至恢復和高揚五四精神傳統的生命歷程。此外還考察了巴金代表性作品的形成過程,用大量最新資料勾勒它們與作者的生活和所時代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巴金研究權威學者李存光認為:本書「視角新穎,構思別致而有深度,由於盡可能吸納了近些年新發掘的文獻材料,內容更為準確充實」。
本書特別選取五十位三國人物,藉其生動且最富教育的『性格』方面為導讀,不但有人物品頭論足時,會心的一笑;其中,人情世故的細膩運作,更足為處事成敗之借鏡。都是作者積長久之心得、看法,不乏古人今看或借古看今的顛覆討論,希望以更直接、靈活的寫作詮釋方式,「始則轉俗為真,終則回真向俗」的角度,讓歷史與想像交織貫串,激盪讀者對這段歷史與人物有特殊的觀察和體會,帶來新的思考與發現,而同一般三國的老生常譚。
此書作者為文寶峰(H.Van Boven),是比利時人,曾在綏遠、北京一帶傳教,喜歡中國新文學。一九四四年,被日本侵略軍關進集中營後,他繼續閱讀新文學作品和有關書籍,用法文完成了《新文學運動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e),一九四六年作為「文藝批評叢書」的一種,由北平普愛堂印行。 正文共有十五章,除〈序言〉和〈導論〉外,分別是1.桐城派對新文學的影響;2.譯文和最早的文言論文;3.新文體的開始和白話小說的意義;4.最早的轉型小說──譯作和原創作品;5.新文學革命;6.文學研究會;7.創造社;8.新月社;9.語絲社;10.魯迅:其人其作;11.未名社;12.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新寫實主義;13.民族主義文學;14.自由運動大同盟;15.新戲劇。
本書專述晚近學人的生平,它特意從若干「文化遺民」帶有謎樣的往事說起,如龔自珍兒子的龔橙與圓明園之毀滅、王國維以及其子王仲聞之死、陳寅恪與魯迅的關係、「卿本佳人」的劉師培的悲劇結局、黃遠生和夏瑞芳的被害、徐高阮與丁則良徘徊於「革命」和史家之間,以及翦伯贊、老舍、季羨林等大陸學人和作家的悲情,最後述及張其昀、衛聚賢等流落臺灣的學人之一生,作者於悲涼意緒之餘,發掘幽深的文化地礦往事,並彰顯士子儕輩在百年中國思想和學術的試驗場和政治舞臺上的身段,其或勇健,或頑拙,或瘋癡,然多苦苦掙紮於潮流與學問之間,讀之頗有滄桑之感。
西元前三十三年,王昭君——一個絕代佳人為了民族和解而遠嫁異邦,一千六百多年後,李來亨——一個末路英雄為了抗擊清軍而壯烈犧牲,二人均與湖北興山縣有著不解之緣。 作者謝源遠先生在鄂西歷三十年探尋,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還原了兩位鮮活的中華兒女,令人為之歌哭,為之悵恨,為之掩卷太息…… 昭君之名家喻戶曉,李來亨則鮮為人知,他是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之孫,1644年明亡之後,在川鄂邊堅持抗清達十四年之久,直至1664年,抗清烽火才被撲滅。本書考證了明末農民軍由反明到聯明抗清的過程及其最後結局。
他們,在五四的年代裡,勇敢地涉足神秘的性領域禁地,掀起了一陣性學旋風。 歷史上被誤讀的大師不在少數──尤其是在黑暗的文化專制年代,更是屢見不鮮,他們既不能容於統治當局,又不能容於身處的時代,也不能容於後世,傳統習俗巨大的陰影始終籠罩他們,以至於一般人根本看不見他們身上的光環,甚至於發生錯覺,誤把光環當作了鬼火。本書講述的張競生、劉海粟、黎錦暉,史稱「民國三大文妖」。此處「文妖」是「時代的潮流到底把『文妖』證明為先知者」,是對這三位同時期的離經叛道者進? 瑼爾s體化統稱。他們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際遇,是社會與人生的多重悲劇。寫《性史》、畫裸女Model、作流行音樂,張競生、劉海粟、黎錦暉三位大師,猶如一條線上拴著的蚱蜢,拴著他們的,是個臭名昭著的字眼:性。 張競生(1881 ~ 1970),廣東饒平人,中國性學研究第一人,也是中國倡導計劃生育的第一人。 劉海粟(1896 ~ 1994),江蘇武進人,畫家、美術教育家,開時代之新風氣,創辦了上海圖畫美術院,先後赴歐洲、日本等地考察,回國後,效仿西方美術界的慣常做法,聘請裸女模特讓學生們寫生。 黎錦暉(1891 ~ 1967),湖南湘潭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創立「明月音樂會」,成立「中華歌舞專修學校」,旨在培養藝術人才。 二十一世紀,終於,我們有了機會,對三位聲名狼藉的大師作客觀評價。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與抗日戰爭關係的專著。書中介紹了這所戰時最高學府的戰時遷徙、戰時教育、戰地服務、學術參戰、國防科學等活動,同時對師生們的形勢分析、國際關係、日本研究等問題,也進行了有益的攷察。本書不僅開拓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的若干空白領域,並且力圖從更高層次上,表現中國知識分子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努力與貢獻。
有一種幕僚,是不折不扣的特洛伊木馬,他的身體裡潛藏著顛覆的基因。替閣下參謀、經營、佈置,輾轉往復間,轉移了您的視線,崩塌了您的礎柱,摧折了您的計畫。他的特徵,就是聰明,頭腦異常靈活,做人則八面玲瓏,尤擅投最高當局之所好。 北洋以來,內憂外患,政出多門,此正縱橫捭闔人物用事之秋,得立楊妙筆寫之,必有許多好看情景。 ——王學泰 伍立楊著書,一如老吏決獄,索隱探賾,洞燭幽微;又如名廚主理,將才華、史識、文筆燴於鼎鼐,成其絕佳滋味。 ——王開林 立楊寫出厚厚一本書《烽火智囊——民國幕僚傳奇》,我先睹為快,閱後,大開眼界,這是立楊繼《鐵血黃花》、《讀史的側翼》等名著後,奉獻給讀書界的又一本佳作,可喜可賀。 ——王春瑜
這是一九四九年之前的最後一部新文學史類著作,也是新文學研究中的第一部斷代史。史著保留了不少很有時代氣氛的史實,人們看到戰爭造成的震撼對於文藝的巨大影響。作者如此迅疾地完成對剛剛落幕的一段規模宏大的歷史記錄,這與他親自經歷了那個風風雨雨的偉大時代有關。如果後人研究抗戰文藝面對的是史料,那麼藍海面對的是生活,是親歷的見聞。這些生活經他的手才變成史料而保存下來,因而讀這樣的書,首先的收穫往往是瞭解到許多史實,並且增加對那個時代的感性認識。
袁世凱是一名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曾經輝煌,也曾經遭致最惡毒的罵名,歷史的侷限性決定了他終身的道路。 本書以袁世凱為主線,剖析其一生的複雜經歷,同時也描述了兩百年來袁氏家族六代群體的演變,以及在歷史中留下的痕跡。透過這位顯赫人物的家族史,揭示了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和剖面,並披露不少鮮為人知的材料,更能讓讀者對袁世凱家族有進一步深入的瞭解。
聞一多是中國現代史上的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鬥士,作者為聞一多的長孫,從事聞一多研究多年。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概括了聞一多的家世求學、詩歌創作、學術研究、教書育人、家庭生活、社會活動等生平經歷,是本通俗易懂的讀物。
本書介紹蔡元培、鈕永建、居正、吳忠信、王雲五、戴傳賢、朱家驊、楊亮功、尹仲容、孫運璿等三十餘位民國政界、學界、軍方精英人物,與開國先賢之生平及傳奇故事,並詳述他們對國家之卓越貢獻。著者根據史料撰述,評析力求客觀,絕不妄加推測之,讀後可增進對民國史實之瞭解,並可收「見賢思齊」的效果。
本書重點拷問半個世紀以來曾經流行、曾經佔領話語領域強勢地位的若干語言辭彙。我們曾經奉為圭臬、目為真理而自覺服膺,曾經因盲目無知而接受遵從,或者因恐懼而不得不曲意附和的若干強勢話語,曾經指點江山、統馭思想、改造靈魂、扼殺個性。對這些至今高高在上、金碧輝煌、仍然威勢赫赫的話語,予以拷問、予以清理,大有必要,以打破話語霸權的壟斷、清算霸權話語的歷史責任,還個性思維的天賦人權、給異質思維一席之地,讓思想衝破牢籠。思想無罪。書中共拷問關鍵字彙及曾經流行的辭彙100條,不在理論上故作高深,不奢望建立理論體系。而力求深入淺出,在感性認知「皮肉親歷」的角度切入話語深層介面。以大眾容易接受可以理解的話語為舟楫,穿越經典話語騰起的霧瘴,願與更多讀者共同抵達領悟的彼岸。而彼岸,原來一派清明,恰如我們精心呵護的赤子之心。
本書是一部比較系統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專書,作者利用多年積累的史料和研究經驗,大體梳理了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存在形式和可能存在的基本史料方向,對於從事本學科研究有相當的幫助。無論中國大陸還是港臺地區,同類著作目前還不多見,本書有一定的開拓性,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建立和發展有啟發意義。本書簡潔明快,敘述清晰,史料扎實,特別易於初學者在短期內熟悉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基本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