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下的閣樓,迴盪著初戀的朦朧, 以及縈繞心頭卻遙遠的琴聲。 光陰依舊,純白的約定依舊 少女的憂慮輕輕淺淺浮泛於彼此的眉間…… 吉屋信子的少女書寫系列Ⅱ 日本少女文學先驅——吉屋信子 以文字編織少女們曖昧的臉廓、髮尾與袖口 ★李欣倫 作家/何玟珒 作家/馬 欣 作家/徐佩芬 詩人/張嘉真 作家/劉梓潔 作家 ——少女心推薦(姓氏筆畫序) ★日系GL百合小說的濫觴者,終身未婚且有女性伴侶的吉屋信子,以自身青春經驗,衝撞舊年代體系的陳迂,述寫寄宿學校裡兩名少女的愛與尊嚴,成為讀者歌頌夢想與嚮往的目標,現實中亦成為女子同性愛的價值守護者。 ★吉屋信子「少女小說」精選系列第二卷,堪稱信子文學創作的原點、內容幽邃的半自傳力作。由於題材特殊,長年被視為「禁忌之作」,私相流傳。而今,跨越時空,將為您揭開這部動人故事的神祕面紗。 父母雙亡的章子自鄉下女學校畢業後,取得獎學金到東京念書,卻被有教會色彩的女子宿舍舍監指責「懶惰」、「缺乏信念」後,決定暑假搬進原是儲藏室的閣樓,以藍色木板隔出兩個三角形的奇異房間,四張半榻榻米大,卻是章子生平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房間。搬來的第一天,章子在食堂見到了住隔壁房間的學生,平靜而美麗的秋津。當晚,章子房內的燈籠燒了起來,秋津旋風般現身,撲滅大火後離開。 宿舍有一架鋼琴。章子雖然笨手笨腳,可是對喜歡的事物很有毅力。以前學琴時,老師給了她貝多芬第十五號奏鳴曲《田園》的樂譜。對章子來說,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她的夢想就是彈奏貝多芬。 感情昇華的章子和秋津在閣樓同居,共用兩個房間,一個作為書房,晚上在另一間睡覺。新年到來。秋津老家遠在北海道,沒有回家。章子返回伯父家,卻思思念念閣樓的秋津。她發燒般地提筆寫信,事後重讀時,又狼狽地把字一個個塗掉,只留一句「我愛你」。最後,連這一句話也刪了。章子回到閣樓,在秋津的書架上發現一封寫著「我等妳」的電報,一陣天旋地轉,才意識到自己在嫉妒。電報來自伴男爵夫人,趁丈夫不在家,把秋津叫去。秋津經常收到伴夫人的來信,每次讀後都變得陰鬱,章子惶惶不安,卻無能為力。章子害怕失去秋津,書也不下去,考試雖然勉強通過,但覺得自己每天像沒有生命力的泥人。 某次,妒火中燒的章子忍不住打了同學,舍監命令章子退宿。章子收拾行李時,秋津現身,並表示要跟章子一起離開。她給章子看了伴夫人的信,信中寫著「讓我們一起死吧」。秋津儘管動心,最後仍無法捨棄章子。無法自由戀愛的伴夫人,想透過死亡來表達強烈的自我意識,讓章子也意識到自己是有自我意識的人。秋津於是說:「讓我們以擁有自我意識的堅強女性一起生活吧。」就這樣,兩人向閣樓告別。 __ 閣樓裡的少女∣吉屋信子的早期代表作,時年二十三歲所創作的半自傳小說,一則純潔而美麗的故事,卻宛如禁書般被祕密流傳很長一段時間。故事以基督教寄宿學校為主舞台,保守價值與個人信念的衝突為主軸,年輕的章子與秋津為了守護純淨、永恆的愛情,相攜度過孤獨和痛苦的日子。在藍色三角閣樓裡章子的滿足、狂喜和孤獨,並愛上同住隔壁的秋津,讓讀者不禁對與周遭事物格格不入的章子深感同情。閣樓是一處象徵,內有祕密般的興奮感,以及黑暗、潮溼的氣氛,也正因為無處可去,浪漫的情感才得以醞釀、綻放。原書名「屋根裏的二處女」,處女一詞廣義代表心中純潔、無汙、真正的女人,不受粗俗和父權暴力的干擾。從明治、大正時代到昭和初期,女性很難依自身意願而活。無法對自己撒謊的章子遇到相同感受的秋津,當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反抗的力量就產生了,這是一個在難以生存的世界裡綻放出安靜、孤獨,但高貴而有尊嚴的故事。兩個年輕女子沒有被異性戀愛婚姻制度所撕裂,雖不清楚活著的目的,仍然生活在一起。信子是終生都有同性伴侶的作家,不避諱透過作品傳達同性感情觀,創作獲取成功時,不忘為了關注女性情感權益於社會上挺身而出。本書是一幅吉屋信子的自畫像,探索父權制度下,女子同性情感的信仰與歸屬之道。
一切都是昔日的他, 在每一天的風吹日照下改變一點顏色而已。 ☆[㍾-㍽-㍼] 無賴派文豪太宰治首部小說集完整呈現,太宰治一切創作的原點 ☆太宰治最初作品裡有意想不到的純真,以自嘲式手段,揶揄自我,譏諷現實,作品充滿頹廢主義和虛無主義,藉由揭開人性的暗面,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 ☆王憶雲(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讀了我的小說,不會讓您的生活更加輕鬆,也不會變得比較偉大,什麼都不會發生。所以我並不推薦這本書。」——太宰治 本書粗糙、鬆塌、妄為、反邏輯……卻是太宰治一切創作的原點。 一些活像諷刺畫情景的生活, 一種被現實打垮的男人勉強擺出的忍耐態度, 一種人在絕望中產生的美感。 —— 敏感、易碎,天生的作家,卻陷入對世俗的高度疑慮之困局。「在寫作過程當中,諸如羅曼蒂克的氣氛之類的描寫,就益發令我感到不堪,我就越要刻意去破壞。」(〈戲謔之花〉)太宰治以文字抵抗身而為人的自我,那是屬於太宰的溫柔;他刻意迎向世界暗面,尋找幽寂之花——內心的寧靜。 《晚年》是太宰治第一本正式小說集,作品顯見青年時期的叛逆與動盪,以及對家族、生活與情感的思索,然而懊喪的敘事,藏不住鋒利的文氣,簡潔有力、於心無愧:斷簡式描繪碎裂人生的〈葉〉;以母性記憶來撕毀寫壞的人生原稿的〈回憶〉;對乏味情感倍感徒勞的〈列車〉;處理知識分子對創作的焦慮與辯證的〈猴臉男〉;亦有形式後設的〈玩具〉與意識流的〈逆行〉等等對小說語法(命運)的試探(扣問)。 書中收錄的中短篇,擁有獨立視角又貫穿於不信任、不安、抑鬱的核心氛圍,虛構與紀實交錯,哀戚與戲謔交織成歪斜之網,一角一角碰觸著讀者,每一不耐、拉扯而翻頁卻見另一纏擾在前,搔刮讀者痛處。太宰自成隱喻,無形遮罩閱讀的神經,他的文學既書寫無良,亦表露善良。
一去不返的少女時光, 夢裡盎然花飄香, 朵朵綻放輕摘下,全都獻給—— 令人愛憐的你。 繁花錯肩,百年綻放 日本少女文學先驅——吉屋信子 以文字編織少女們曖昧的臉廓、髮尾與袖口 ●♀♀♀百年鉅作——華文世界首度出版♀♀♀● 嬌柔、縹緲、多夢的純情歲月, 大正、昭和年代的青春馥郁…… ★日本少女小說史上最重要作品,自大正年間開啟女性文學新時代,經昭和時期發酵至今,成為後世諸多女性作家的創作啟蒙,影響日本後世諸多文學、美學與漫畫作品! 澄澈的少女傷懷,永恆的綺麗短篇——與美麗手帕交的青春回憶、與失散母親的偶然相逢,以及失恃失怙的姊弟所遭遇的悲劇……苦戀女校內高人氣學妹的學姐、與孤高美麗的學生情意相投的女教師,以及為妹妹奉獻一切的姊姊……吉屋信子透過細膩端麗的筆觸,編織少女們曖昧的臉廓、髮尾與袖口。鈴蘭、野菊、勿忘草、緋桃花、小蒼蘭……女孩之間深厚的情感如植物生命超乎想像的堅韌,冷靜地燃燒,永盛不墜。 本書自連載期間便牽繫起大正與昭和年的少女生活共感,形成現象式的深遠影響,故事韻致起伏,行文簡潔又鋪設諸多纖細敏銳之枝節,將少女心緒的濃淡、晴雨不定描寫如實、如詩。即便當時社會氛圍傾向女性宜家賢慧,以致情節多糾扯灰暗、悲劇落場,然而那些「難以釋懷」醞釀成一種時代的嚮往——傷與美共振之嚮往。 身處當代,我們能把握更多選擇權,卻不一定能擁有踏實的幸福,唯一確切的是,吉屋信子小姐筆下構築的情感短篇,可以看見純潔的浪漫,和少女般的你。 專文導讀 王憶雲(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楊双子(作家、大眾文學研究者) 感動推薦 王盛弘(作家)、宇文正(資深媒體編輯/作家)、許俐葳(作家)、黃以曦(影評人/作家)、葉美瑤(資深出版人)、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鍾文音(作家)
我用戀想與愛幻, 塞滿你的一生。 ★隨書製造浪漫 視覺藝術家——詹雨樹設計之「正大浪漫」長3K海報 ★「黑狼那卡西」奇才譯者——黃大旺絕美轉譯! ★室生犀星、伊藤野枝、芥川龍之介、谷崎潤一郎、與謝野晶子、江戶川亂步、佐藤春夫、橫光利一,始於不同面向之愛的大正年代文豪文選,所有的渴盼、狂囂、幽微、癖念、乖張、悖德、純粹……執著於感受之上,皆為浪漫。 平庸的幸福才是不能原諒之惡! 「犀星、野枝、龍之介、潤一郎、晶子、亂步、春夫、利一啊…… 沒有浪漫,我們什麼都不是了呢。」 思想解放與新潮流紛呈的大正年代, 文豪筆下,願為浪漫送命的眾角色皆熠熠生輝! 「黑狼那卡西」——黃大旺絕美轉譯 大正的浪漫∣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六年的「大正」,屬於日本一場短時燦爛的花火,然而浪漫意念卻永恆持續。受十九世紀歐陸的浪漫主義所影響,大正時代各種思潮與理念齊放,無論西化的生活、女性意識的探掘,文學藝術是最能直接反映自我的項目。本書編選的「浪漫」,是文豪們筆下的執念,或說瘋狂、對於人事物的癡迷與纏扯;可以是馬戲班的女飛人(室生犀星)、車班上的傭工女孩(芥川龍之介)、倉庫的女人偶(江戶川亂步),甚或對身體的癖戀(谷崎潤一郎)與自我認同(與謝野晶子)、以及兩性價值的辯正(伊藤野知),而所有浪漫收束在純白潔淨的病日愛情裡(橫光利一)。故事或將充滿不解、低俗、無可理喻,然而、那是真實的「人」的情緒投射。廣義而言:愛與恨是一致的。感悟自身欲望,無需罪惡。
◆日本神道文化體驗者、最理解大和魂的西方人◆ ——小 泉 八 雲—— 十四篇記錄民俗與傳說、人性與玄怪的奇情短文 細膩捕捉日本文化中質樸深幽的陰翳之美 =================== ▋命運多舛,卻成就小泉八雲不平凡的一生 在日本文學史上,一旦說起妖怪文學,小泉八雲毋庸置疑是此文類的鼻祖;而在日本近代史上,小泉八雲更是將日本文學推向世界潮流的第一人,被稱為是最理解大和魂的西方第一人! 原為希臘人的小泉八雲,由於童年顛沛流離的生活所致,養成其敏銳的觀察力與感性多思的共情能力。在他初次接觸日本文化後,便對這異國風情心生嚮往,自此投身日本文化與文學的研究、翻譯與創作領域中。 小泉八雲與日本的連結,除了在於他翻譯不輟、為西方打開一窺日本文化的窗扉,自己更與日本女子小泉節子婚娶,歸化日本籍,就連日本名八雲也出自最古老的書籍《古事紀》中的歌謠「八雲立,出雲八重垣」。 ▋以細膩文采紀錄民俗傳說,幽微展現人性的真面目 小泉八雲透過西方人的視角,以獨到的觀察力將日本文化中幽微隱密的部分抽絲剝繭,成為日後人稱妖怪文學的濫觴。也有人說在小泉八雲筆下的民俗傳說恰如日本版的《聊齋》,以玄怪的包裝訴說人性真實面。 而在《幽冥》一書中,小泉八雲便以十四篇充滿怪誕奇想的短文,揭露日本人內心深層最為陰暗、恐懼、甚至是自私的那一面。這些短文全是小泉八雲所整理,關於民俗傳說、鄉里見聞的深夜奇談,呈現一個西方人對日本傳統、故事、文化及信仰的獨特觀察。 脫胎自日本三大怪談的〈牡丹燈籠〉,以女子對情人至死不渝的愛慕為基底,形式上將燈籠與鬼魂、祭祀信仰的概念結合,訴說因果報應的故事,發人深省;此外,〈因果話〉傳達欲望與嗔念的極致恐懼並非肉體殞滅便能了結;〈嗚嚎〉更以耳聞犬獸之聲的探究,進入討論生命哲理與精神信仰的層次;最後在〈燒津〉一篇結合盂蘭盆節的地方風俗、羽島娘的鄉里傳說與追水燈的個人體驗,將一個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觀察描寫得絲絲入扣,盡顯日本文化中質樸深幽的陰翳之美。 如同小泉八雲在〈碎片〉一文中所提:「我們爬的永遠是自我心靈的山,害怕、恐懼的惡魔不過也是自我顯現的一部分。」本書所寫的鬼神信仰、傳說見聞,更大程度是體現大和民族面對無法言說、對未知事物的真實感受,其中穿插了宗教與民族性的演示,在在傳遞這個民族所具備的精神哲思。
◆日本神道文化體驗者、最理解大和魂的西方人◆ ——小 泉 八 雲—— 十五篇剖析傳統精神與信仰價值的哲思隨筆 深入觀察日本人的民族性、體驗生活的內在本質 =================== ▋命運多舛,卻成就小泉八雲不平凡的一生 在日本文學史上,一旦說起妖怪文學,小泉八雲毋庸置疑是此文類的鼻祖;而在日本近代史上,小泉八雲更是將日本文學推向世界潮流的第一人,被稱為是最理解大和魂的西方第一人! 原為希臘人的小泉八雲,由於童年顛沛流離的生活所致,養成其敏銳的觀察力與感性多思的共情能力。在他初次接觸日本文化後,便對這異國風情心生嚮往,自此投身日本文化與文學的研究、翻譯與創作領域中。 小泉八雲與日本的連結,除了在於他翻譯不輟、為西方打開一窺日本文化的窗扉,自己更與日本女子小泉節子婚娶,歸化日本籍,就連日本名八雲也出自最古老的書籍《古事紀》中的歌謠「八雲立,出雲八重垣」。 ▋深入日式精神與神道信仰,領悟珍貴的民族心性 小泉八雲起初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之所以對日本文化心生嚮往,始於一次博覽會所接觸的日本文物之美,後來透過雜誌社的採訪邀約,他終於有機會一睹大和魂的真相,也終於知道,這個島國在十九世紀末明治時期面臨全面西化,究竟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遺失了哪些珍貴的民族特性。 如同本書《心》的書名原文「Kokoro」,在日文中具有許多含意,漢字寫作「心」,但在不同意境下,也象徵著「精神」與「記憶」──也就是大和民族的靈魂。在作者的自述中,本書收錄的文章皆在探討日本生活的內在,而非外表。「Kokoro」的「心」字,在情感上也指涉精神、心靈、勇氣、決心、感性、情愛,及內在的意義,一如英文常見的「the heart of thing」——即為「物之心」。 比如〈在火車站〉一文中,以目睹警察讓被害者稚子直視兇手臉龐的畫面,傳達日本人勇敢面對創傷、莫忘犧牲代價的重要性;〈阿彌陀的比丘尼〉利用女子阿豐的身世驟變,輕巧闡釋入世與出世轉換的真諦;〈旅行日記〉、〈霍亂流行〉投射自己深入日本生活的隨想觀察;以〈業力〉、〈前世觀念〉有系統地論述形而上的日式精神;〈關於祖先崇拜的二三事〉探討神道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以及與大自然共存的和諧性。 本書的十五篇短文便是小泉八雲在日本展開追尋、探求大和民族最真實一面的散文筆記。他時而以對話形式淺談在變與不變的社會變遷裡,最令日本人有所感悟的生活體驗;時而以外來者的宏觀立場,觀察這個民族建構人心與社會價值的內在精神為何。全書盡顯小泉八雲身兼記者、作家的文字功力,以點到為止的筆觸書寫所見、所聞、所想,而意在言外的觀察心得,卻在字裡行間靈動流轉,帶領讀者進入大和魂的最深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