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 2025.09.24

    2025年度話題大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未盡之言──竜樹諒最誠摯的靈性告白

    文/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副主編/邱凱蓉
    在書市與媒體熱議中,竜樹諒這個名字始終帶著神祕色彩。從少女漫畫家到被譽為「預言漫畫家」,她的命運似乎早已與夢境緊密相連。 竜樹諒1999年的封筆之作《我所看見的未來》,揭示了她獨特的預知夢能力,書中夢日記所記錄的事件竟一一與現實吻合,從親人逝去到名人死訊,甚至連東日本大地震的發生都早有蛛絲馬跡。時隔二十多年後,這部作品以「完全版」之姿重返書壇,卻也帶來無數風波與誤解。 媒體的放大、陰謀論的渲染、假冒者的橫行,將竜樹諒推向更複雜的漩渦。當《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提及的「2025年7月大災難」這句話被斷章取義、無止境地傳播時,真正的竜樹諒只感受到沉重的壓力與心靈的掙扎。她所想傳達的,從來不是恐懼,而是提醒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把握當下、好好活著。於是,她選擇以最直接的方式──自費出版──在《天使的遺言》中留下屬於自己的深沉告白。 這本書與《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不只是夢境與事...
  • 2025.09.23

    孩子,謝謝你說錯了——在錯誤中,才能發現真正重要的事

    文/Peko(碁峰童書產品經理)
    閱讀許多國內外的童書繪本,真正能觸動我的,往往不是那些最新穎、最流行的作品,而是經得起時間淬鍊的經典之作。這本《教室裡,說錯了沒關係》正是如此——日文原版最早出版於1987年,至今已近38年,如今嶄新再現讀者眼前,依舊歷久彌新,仍能對現今的校園教育與生活帶來深刻啟發。 細想我們身邊那些待人處事充滿魅力、表現出色的人,他們往往不是小心翼翼、不會犯錯的乖乖牌,而是勇於表達、敢於探索、眼神裡閃爍著自信光芒的人。而這樣的人,最大的共同特質就是——敢於提問。 特別是在 AI 時代,我們能快速、有效地找到答案,卻往往忽略幫助如何孩子勇敢地「提出問題」。 然而,所有創意的起點究竟是什麼?正是「問題」。 因為心中有疑問,所以才會發問;因為勇於提問,才會展開討論。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也許會犯錯,但也正因為錯誤,才有機會找到更接近真理的答案。 我的女兒有一位溫柔又細心的老師。孩子曾分享過,如果在課堂上...
  • 2025.09.18

    走過最黑暗的夜:一位母親書寫愛與陪伴的見證

    文/健行文化編輯部
    因為編輯工作的關係,我時常與各式各樣的書稿相遇,有的傳遞知識,有的帶來慰藉,有的啟發思索。然而,能讓我在校閱書稿間不自覺停下,因胸口壓抑、眼眶微熱而難以繼續的作品中,《當女兒悄然崩潰》便是其中之一。 這並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一份赤裸而真實的生命紀錄。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將她與女兒共同走過的七年,以一種幾近自我解剖的方式呈現。這七年,對任何家庭而言,都是一場難以言喻的考驗──從最初的不敢相信、否認,到徹底崩潰,再到一次次住院、治療、復發與重來。每一個篇章,都像是生活親手寫下的證言。 初讀書稿時,我對「崩潰」二字特別有感。作者其實並沒有誇張,它真的是一種全面性的崩潰。當母親看見女兒白皙的手臂上滿布自殘的刀痕,當手機訊息長時間停留在「已讀未回」,她的心就像被一隻手無情攫住,緊繃而無法呼吸。 但《當女兒悄然崩潰》不只是一本母親的哭訴。它更是一份沉重卻極具價值的社會紀錄。身為醫療專業的一員,作者本該...
  • 2025.09.15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勇敢—

    文/小木馬出版編輯部
    門外的獅子,真實存在於孩子的心裡 每個孩子心裡都住著一頭「獅子」。它或許沒有具體的樣貌,但卻足以讓人不敢往前一步。《門外有一頭獅子》裡的小黃在門口徘徊,他想出去但卻被恐懼困住。他的模樣,或許讓人聯想到真實生活中,在校門口卻步、在舞台邊緣遲疑、在黑暗裡害怕的經驗。 作者尹我海受訪時曾說:「大人常常忽略孩子的害怕,因為在我們眼裡那看似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那就是一頭真實的怪獸。」這句話,讓我們更能理解這本書的力量。因為它並不是在告訴孩子「不用怕」,而是溫柔地承認:害怕,是真的。 與小黃相對的是小藍:為了出門看世界,他思考、研究並自我鍛鍊,最終邁開堅定的步伐到世界闖蕩。小黃和小藍,就像兩種性格迥然不同的人,也像是我們都會有的兩種心境:一個是猶疑不安,一個是昂首前行。 勇氣,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日復一日的練習 續篇《門外仍然有獅子》在開頭就寫著:「即使不踏出門外,門外仍然有獅子。」接著我...
  • 2025.09.12

    供應鏈不是數字,而是人與故事

    文/今周刊資深主編 李志威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過去幾年全球的荒謬現象,大概就是:「有錢,卻買不到東西。」 疫情期間,你可能搶過口罩,或者在超市看著空蕩蕩的雞蛋、奶粉貨架乾瞪眼。國外買車的人更得等上大半年,只因為一顆小小的晶片缺貨。更誇張的是,連全世界最強的美國,也在 COVID-19 爆發時連防護衣、呼吸器都缺得要命。那一刻,我們才真正驚覺:原來「全球供應鏈」這套聽起來很厲害的系統,其實像紙牌屋一樣脆弱。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就是要帶我們拆開這副紙牌屋,一張張看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供應鏈不是數字,而是人與故事 作者彼得・古德曼(Peter S. Goodman)是《紐約時報》的全球經濟特派員。和一般解說供應鏈的「硬梆梆」書籍不同,他選擇從最貼近人的故事切入:中國工廠裡的工人、美國中西部開卡車的司機、德州鐵路罷工的工人、甚至種杏仁的加州農民。透過這些第一線人物,他讓我們看到所謂的「效率奇蹟」其實建立在壓榨...
  • 2025.09.11

    即使恐懼與不安,仍有可能找到連結彼此的契機

    文/采實文化編輯部
    在這個時代,人們似乎任何時候更容易感到孤獨。《綠崖上的老房子》正是一部關於孤單、勇敢靠近他人,以及跨越隔閡的溫柔繪本。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恐懼與不安中,也仍有可能找到連結彼此的契機。 故事的主角是一隻住在懸崖邊老房子的白貓。一天早晨,貓在窗邊撿到了一顆閃閃發光的石頭。令人驚訝的是,那塊石頭會不斷變大:一開始是手掌大小,再來變成桌子大小,最後甚至化成一張大床。當暴風雨襲來、房子被水淹沒,秘密也終於揭曉──原來背後一直有「人」在默默守護著他們。 作為編輯,我特別喜歡這個故事的「模糊感」。到了結尾,故事沒有把一切解釋清楚,卻真實傳達了我們都曾有的不安和期待:想要靠近他人,卻又害怕被拒絕,被自己的恐懼嚇得裹足不前。 其實,書中那顆「逐漸變大的石頭」,就是我們心中渴望交流的象徵,當渴望沒被滿足,就可能會引發災難。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往往可以被真誠與小小善意打破。有時我們只需要一個微笑,甚至只要「看見...
  • 2025.09.10

    被診斷製造出來的我們

    文/何韋毅(行路出版副總編輯)
    開始校閱《製造診斷的時代》譯稿後,我才知道自己過去對於「病名」、「標籤」的理解甚為表面:我以為,獲得診斷標籤是一個精準的過程,當我們得到診斷,關於後續治療的可以或不可以,自然都會有了定見。 然而,作者歐蘇利文的這段話讓我理解,產出一個診斷的過程裡,其實有許多複雜的變因,甚至不確定性: 「診斷既是藝術,也是科學,而或許會令某些人驚訝的是,藝術在先……建立新診斷同樣既是科學,也是藝術,但和診斷不一樣的是,科學必須在先。」 作者在書中訪談了各種病症與患者案例,為的是讓讀者明白,每個診斷產出的過程可能並非精準、標準,影響層面也遠超乎想像。而且,診斷既能解釋我們的痛苦,幫助我們找到歸屬,但同樣也能把我們困在框架裡,甚至改變整個社會的想像。 歐蘇利文是一位腦神經專科醫師,先前曾以《腦內風暴》獲得英國惠康圖書獎,她的論述總能精準、犀利地直擊核心,但這本書卻意外地帶著一種同理的溫暖。她以「亨丁頓舞蹈症」作...
  • 2025.09.09

    鋪上青春的紅毯!用SEL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楊俐容(青少年心理專家)
    「走紅毯」是現代人熟悉的盛典儀式,也是象徵尊榮、被關注的標誌。而青春期正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需要鋪上紅毯的一段道路! 青春期是尊榮,因為這是人類自出生以來,大腦變化最劇烈、可塑性非常高的時期。夢想能否實現?生活是否幸福?都要看青春路走得順不順。青春期需要被關注,因為大腦的變動與不成熟,可能導致情緒起伏大、衝動反應強,唯有青少年本身和關心他們的大人,都能以對青春期發展有利的方式好好因應,青少年才有機會從孩童蛻變為自己渴望成為的大人,並且能夠適應社會。 每個孩子的青春路都值得鋪上紅毯,然而並不是每位青少年都能有幸獲得紅毯相迎的待遇,或者有機會為自己舖上紅毯。其中關鍵就在於,青少年能不能在大人的支持和協助下,發展出SEL大能力。 SEL是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的簡稱,中文叫做「社會情緒學習」。這是從1980年代至今,經過許多心理學和大腦科學的研究,證明是促進青...
  • 2025.09.08

    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卻讓她要殺夫才能活命?

    文/鍾昀珊(一起來出版編輯)
    你或許聽過她的案件,但只有打開這本書,才能聽見她的心聲。 2017年,一名法國女子瓦蕾麗.巴科(Valérie Bacot)槍殺丈夫被捕,背後故事震驚全球,甚至感動超過百萬人連署,希望總統特赦她。 原來,巴科從12歲開始,長期被繼父當成性奴隸,之後被迫跟這個強暴犯結婚,還生下4個小孩,並持續受到監控、虐待和死亡威脅。她直到2016年開槍殺了對方,才擺脫持續20多年的地獄生活。 我跟很多人一樣,起初是從新聞報導和真實犯罪故事節目中,認識這位當事人。但在《視而不見》選書、編輯的過程中,我才透過這本回憶錄,第一次從她的視角完整讀到她的故事,聽見她案件背後的心聲。 這本書寫在2021年案件判決之前,雖然篇幅不長,卻濃縮了她比戲劇更加離奇的人生;更真誠紀錄了她既是兇手,也是受害者的矛盾心理。本書當初一出版就登上暢銷榜,激起整個法國極大的聲援與檢討聲浪。不僅澈底改變現代法治社會對家暴的想像,更引發...
  • 2025.09.06

    是「需要」?還是「想要」?

    文/Peko(碁峰童書產品經理)
    最近我正在搬家,一邊整理物品,一邊懊惱家中重複購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有些是跟風購入的育兒用品,有些則是為了湊滿額折扣,在百貨公司周年慶時囤積的不實穿衣物。 我原以為是孩子長大了,家裡的空間才顯得越來越擁擠,直到物品逐漸搬空,我才驚覺——問題不在於房子太小,而是我買得實在太多了! 購物的初衷,是為了滿足生活基本需求,卻不知不覺成了生活的負擔。 在《什麼都不買的那一天:兒童金錢品格教育》中,故事的主角明浩和爸爸原本過著毫無節制的消費生活。明浩總是有買不完的玩具,爸爸則沉迷於過度飲食和電視購物,讓媽媽對他們的行為感到無奈。直到他們搬到純樸的彩緞村,遇見新鄰居蕾妍一家,一切才開始改變。 蕾妍是個特別的女孩,她積極參與社區耕作、舉辦跳蚤市場,與家人一起實踐分享與循環經濟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實踐「不買任何東西的日子」,遠離過度消費,回歸簡單、知足的生活。 其實,「不買任何東西的日子...
頁數1/154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