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18.05.14
你知道「寶爺」好好笑,但你真的認識梁嘉銘嗎?
文/丁慧瑋(寶瓶文化編輯)其實,很想把這篇人物特寫丟給作者金身自己動手,因為搜索枯腸,要精準描述「寶爺」梁嘉銘──這位三十三萬粉絲死忠追求的國際網帥,他的幽默、率性、才華、機敏、見識和氣度(以下省略三十三萬字),太難了。但是一想到《寶爺.org》這本萬冊暢銷書出版後,等了三年,才盼到他的世紀大作《從痛苦到痛快》(上市十天便旋風破萬)……想了想,還是編輯自己來吧。 「板橋金城武」、「大寶法王」、「邪教教主」……這些都是梁嘉銘,對於這樣一個犀利也溫柔的人,你可以從各種角度去理解,而他就有那份自在容君解讀,不影響他忠於自己。他常擺出各種指插鼻孔的好笑POSE,粉絲半路攔截他興奮狂喊:「寶爺!是寶爺!」也跟他要求做怪形怪狀的指插鼻孔合照,爸媽抱小兒、妙齡美女偕帥哥、阿公招阿媽……遇上他,大家都丟了偶像包袱。 為何那麼愛把手指插鼻孔啊?動機很簡單,人人都覺得挖鼻孔是很私密的事,但是當你能把公開挖鼻子看成一件好玩的事,那就成了自娛娛人... -
2018.05.07
一起成為真正願意聆聽、陪伴孩子的大人!
文/編輯 KuoKuo一般人印象中,律師主要工作不外乎是接受當事人的委託,進行訴狀、訴訟、出庭辯護……等。對於呂秋遠律師來說,在面對繁忙工作與龐大的負能量下,寫臉書成為他的情緒出口,沒想到卻意外的讓每則發文成為許多人競相搶頭香的地方,他的私人臉書粉絲數已達58萬人以上,年齡小自8歲大至78歲。無論是社會議題、兩性婚姻問題,或親子間的問題……等,律師的文章總能提醒大家,透過清楚的邏輯再一次思考問題。 而關於許多孩子們的提問,他也會直視問題本質,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比喻,寫成一篇篇的文章回應。但最讓律師本人無法理解的是:他只是一位律師,為什麼會有小學生寫訊息問他問題?為什麼孩子們的交友、求職或家庭問題會問他?家長有親子問題竟然也來問他? 這也是我們出版此書的初衷,究竟孩子們為何有問題不跟父母說,反而問了陌生人?許多父母親總愛說,「我是為你好」,但到底真正為誰好?親子間的緊張關係是否能夠透過律師的文章,獲得重新被理解而互動的機會? ... -
2018.04.23
咖啡人的自由靈魂:蔡婷如、蔡詩敏
文/魏于婷(有鹿文化企劃編輯);攝影/林煜幃真誠、坦率。 這是初次與蔡婷如(Tina)、蔡詩敏(Emily)兩姊妹見面時,兩位美麗的女孩給我的印象。 原來這世界真的有這樣的人類存在!對待每件人事物都認真、體貼,不會過度關心,或給予任何壓迫感。如此不冷不熱的微妙平衡,相處起來,特別舒服愉快。 或許,也就是因為她們流露出的淡淡卻不過火的熱情、微微絕不傾斜的堅持,YABOO鴉埠咖啡館才能自她們手中創造、生成。 一座咖啡館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 人類終生都在尋覓一處屬於自己的角落,不過於離群索居,也不與人太親密。太遠離社會心底孤獨感恐太重,太親近人群又會被種種人情綑綁。於是,如有一個空間、一座港埠的短暫收容,給予忙碌奔走的自己一個喘息的時刻,或一人享受寧靜,或與朋友共度咖啡香、共嘗生命悲歡離苦。那麼生活即使再波濤洶湧,也能獲得心靈靜好。 Tina和Emily兩姊妹個性迥異。Tina細心、情感豐沛,很容易被溫暖的人事物感動;Em... -
2018.04.09
沒有學校可以嗎?
文/MaoPoPo《沒有學校可以嗎?》講的是玫怡和兒子小福在六年級下學期嘗試自學的過程,如果你是爸媽,成天為著孩子的教育傷腦筋,我想不用多介紹,速速下單就對了。 但身為一個沒有小孩的讀者(編輯),我想分享一下看這本書的感想和收獲。 先前常和同事聊到,玫怡和妙如的《交換日記》系列可說是超級難得的第一手台灣女性成長紀錄。將近二十年累積的二十本交換日記,兩人大方坦誠地和讀者分享她們的生命歷程,那些重大的生命轉折、艱難但勇敢的決定,面對周遭人事的幽默和智慧,在瑣碎日常中找出靈光乍現的趣味,在在鼓舞著也努力過著平凡每一天的我們。記憶所及,中文出版界沒有其他可相比擬的例子。 也因此,當玫怡成為媽媽,她也是一個不太一樣的媽媽。她不會因為成為妻子和母親,而失去了身為女人的自己。她在談小福的時候,依舊充滿自覺,而且有著熟齡才能達到的豁達與智慧。舉例來說,我們都有過工作死線逼人但忍不住還是飄來晃去東摸西摸的時候,罪惡感如大石壓頂... -
2018.03.26
以寫作打破權力與創作枷鎖的前東德女作家:克里斯塔.沃爾夫
文/啟明出版編輯部克里斯塔.沃爾夫,這個已在西方飄揚逾半世紀的名字,終於在今年,以她的成名之作《分裂的天空》首度讓台灣讀者看見。 一九二九年生於今屬波蘭的蘭茨貝格,二戰納粹德國戰敗後,隨家人遷居東德。大學畢業後,擔任新德意志文學雜誌的文學編輯之餘,為響應旨在呼籲勞動階級寫作、打破知識份子及勞工階級隔閡的「比特菲爾德路線」(Bitterfelder Weg),她到一家工廠體驗勞動生活。這段期間的觀察便是第一本長篇小說《分裂的天空》的創作背景。 《分裂的天空》之所以能一出版便獲得東德文學界矚目的原因,在於其以時空跳躍、人物切換等寫作手法描繪小說人物的心理以及人物之間的衝突,除了誠實道出計劃經濟下工廠作業問題外,亦突顯東德基層社會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對白藏入大量隱喻,逃過政治對文學作品的用語審查:書中提到在一場晚宴中,有位酩酊大醉的博士提議以「燒焦的大地」為祝酒賀詞,酒酣耳熱的氛圍頓時降到冰點,原來是「燒焦的大地」這個口號... -
2018.03.19
與鐵共生的男人
文/柿子文化編輯部「絕對的衝突,這種相互矛盾與衝突的個性,卻在同一個人身上!他有著鐵工的精湛技術,又有著不同於常人的細膩心思。新詩帶感情暖暖的,鋼鐵冷冰冰硬梆梆的;粗獷的鐵工與善感的詩人,這就是他!」這是客戶對鐵工人昌仔的形容。 沒錯!如果你看過他部落格裡的文字,再與他本人面談,然後再看過他施作後的鐵件工程,你真的會這般訝然。 昌仔是一個學歷不高的人,歷經幼年的困頓、青少年期的叛逆,最終在家族長輩的安排下安身於一家鐵工廠。但大家都想得到,一個還沒定性的孩子怎麼可能安於在一個場域工作,而且還要頂著烈焰驕陽一直不停地刷著油漆,「不停的刷,不停的刷,不停的刷……好像這個城市的鐵窗都是我刷的。」所以,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的心態自然湧現,但他最後被老闆阿生的話感動了,從此安定心性,走上了鐵工之路。 三十多年的鐵工生涯並不是一路順遂,期間有挫折、有嘲諷、有打壓,遭遇不良工頭、黑心設計師,甚至工廠遭小偷……但他有著一顆不服輸... -
2018.03.05
以博學者自居的探險家,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文藝復興人
文/飛踢娜(大塊文化主編)羅伯特‧特維格曾於二○○一年出版《憤怒白道服》(Angry White Pyjamas),敘述他在日本傳統武術道場的生活,榮獲「希爾年度最佳運動書籍獎」(William Hill Sports Book of the Year Award)與「毛姆文學獎」(Somerset Maugham Award),其他著作還包括二○一三年的《紅色尼羅河》(Red Nile)等。他曾徒步橫越撒哈拉沙漠,用樺樹皮獨木舟橫渡北美洲,以及擔任國家地理頻道電影《Big Snake》的領隊。近年除了寫書,他也為各大企業演講,題目從「生命變遷」、「工作部落」、博學到領導學,包羅萬象。 特維格是個熱中學習各種新事物的人。他在自己的官網下了如此註解:「我的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探險,更廣義地說,那不只是為了追求刺激而已。」對他來說,有一些探險讓他嘗試自己的極限,甚至發掘其他更有潛力的探險者,瞭解他們是如何完成挑戰。對一名探險者來說... -
2018.02.26
Priest:有匪江湖武林事、刀刃永遠須向前
文/奇幻基地 編輯武俠是結合歷史與幻想的小說類型,更有人說「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發展由來已久,而小編好久好久沒為武俠小說這樣痴迷了——它就是《有匪1:少年遊》,讓人驚艷與期待!作者Priest走在傳統武俠的路線,卻不沈溺於文言古風,敢於創新現代文字風格體現「新武俠」精神,當你以為書中武俠為主線時,殊不知在短短的字裡行間卻湧現了滿滿的兒女情長、江湖義氣,武功招式承襲傳統附有畫面臨場感,再打通奇經八脈,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再加上作者文筆幽默,劇情有哭有笑,出人意表,走出了創時代新武俠風格且鋒芒十足,不僅成為網友追捧的武俠小說,更令人期待後續! 話說Priest這位作家,不說不知道,原來是晉江文學城網站的人氣大神,網路超人氣作家,筆下作品網站積分超過200億,且部部破億。她的語言幽默諷刺,文風灑脫,題材多變,涉獵現代、未來、古風等多種類型,深受讀者歡迎。多部作品影視版權已被搶訂。代表作:《有匪1:少年遊》、《山河表裡》、《... -
2018.02.12
筆桿一甩,釣出魔術史上最傳奇對決
文/帖千函張國立最新長篇創作《金陵福》 寂暗舞台乍現人影,突然迸出一線火光,引眾聲喧譁,接著空手翻出鮮花,再一轉,花變鴿子躍出,掌聲四起,觀眾手還沒拍熱,高禮帽往上一扔,花鳥消失,黑衣人兩手一攤,什麼都沒有,倒是有了歡呼。無中生有,再讓有歸於無,正是魔術招數,六歲小男孩伙同玩伴挖地道,偷偷鑽進來,掀開神秘帆幕往裡頭一探,不尋常的瑰奇在眼前展開,就此迷住了,那是張國立記憶中的魔術起點。 一九六○、七○年的台北,很多馬戲團來台表演,沿著中山北路遊行到士林,老老少少追看小丑與大象,河邊的大帳篷藏躲奇幻,空中飛人和拋環表演歷久不衰,縱然彼時的演出現在看來可能破綻百出,但童年驚嘆擱在心裡亦是未曾褪色,況且當年鑽地道的男孩後來也成為文字的大魔術師--小說家。推理、奇幻、軍事、歷史無所不包,信手拈來都是題材,魔術小說醞釀在心中多年,因為一個名字的觸發而全面啟動。金陵福( Ching Ling Foo),一位在二十世紀初... -
2018.02.05
陳淑瑤:把潮水帶回家養魚
文/印刻 編輯寶藍色的海面亮著金沙流光,靜謐中帶點幽秘,好似專注凝視著什麼到某刻突然恍神,朦朧中見到的澤亮,隱約的幻影,島或沙洲,伏流還是伏光?陳淑瑤答,都是,也都不是,我們是不是可以讓它既是什麼,卻又不只是什麼? 收到《潮本》書的當晚,我把也算是書裡跳出的那隻小魚撈出來放在書封上,拍照做成電子賀卡傳給淑瑤,隔天收到她的回信:「你把潮水帶回家養魚了!收到第一張賀卡,今年總算沒有掛零。」想起書中的兩篇文章〈無〉和〈照片輸出〉,在這個手書卡片幾近絕跡的年頭,她感悟,「原來我們的卡片短缺的是想念,以及想念的對象,像一幅空洞沒有海岸和浪濤的海景,終究無以為繼。」讓我也忍不住拖出藏在書桌底下裝滿字條賀卡的紙盒,想知道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不再互寄卡片了呢? 陳淑瑤寫散文如養花草,不急,等點陽光,偶爾澆些水,抓抓小蟲,修枝剪葉耐心得很,或許隔日天一亮花苞就綻放了,也許有的種子要在泥土裡悶個三五年,它還不想發芽時,不要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