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21.10.04
如果世界是一場派對,你最好的舞伴會是誰?:街頭故事 李白
文/林雅萩(究竟出版社副主編)儘管他的名字和品牌早有不少人知道,先前也讀過許多媒體對他的專訪,但是當他真正出現在面前時,我心裡仍不免驚訝:這個沉穩、和善、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而且當時正準備出第一本書的年輕男子,真的才剛退伍、不到25歲?(天啊!我25歲的時候在幹什麼?) 「街頭故事 李白」是他出現在這個世界的姿態;聆聽陌生人的故事、一起專心安穩地度過一段時光,再以獨樹一格的似顏繪為來訪者繪製畫像,則是他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為了改善自己不善交際的「缺點」,他開始了一項名為「街頭故事」的計畫:在數年內聆聽上千名陌生人的故事,希望透過大量的交流與對談,讓自己不再害怕與人相處,甚至能變成無論在何處都能如魚得水的「社交咖」──然而連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是,這項計畫不但成為他個人事業的起點,甚至成為他最鮮明的標記。 這是許多人知道的李白。沒錯,真的很了不起,能持續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也累積了很可觀的成果,但是…… 他的故事呢? ... -
2021.09.27
理解人性中的複雜與無奈:呂秋遠律師
文/三采文化編輯部一年多未見新作的呂秋遠律師,在疫情之下罕見地一次推出雙書:《幸福了,然後呢?》《預見熟年的自己》──兩本與婚姻生活、家庭、熟年有關的法律書。從《噬罪人》開始,至今陸續出版八本書,無論是散文、小說或者臉書,故事中他一再想強調的不是法律而是「人性」這件事,面對許多人生中的難題,他總苦口婆心提醒著,當我們能真正明白,並且提得起、放得下時,許多人生的難題才能迎來曙光與希望。 呂律師的個人FB至今已累積超過77萬人追蹤(非粉絲專頁、非團隊經營),這大概算是絕無僅有或少之又少的紀錄吧!也許有人質疑身為律師卻如此不務正業,既寫臉書、出書又主持廣播節目,還要在大學授課,那本業一定無法花太多心思。我想,會如此說的人一定不是真的知道他。只要是粉絲或是曾向他諮詢的人都曉得,呂律師的本業工作天天都超過12小時,怎麼可能不費心?他犧牲的是自己的睡眠時間,才能寫寫臉書、回訊息。 合作多年,眼見呂律師名氣越來越大、追蹤人數越來... -
2021.09.20
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愛瑞克
文/新樂園編輯部「每一個人,都不是為了符合規定而生。」 「閱讀是靈魂的混血」 「心靈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上流。」 這些句子不是廣告金句,也不是心靈雞湯,而是出自上市第一天就再刷的暢銷話題新作《內在原力》。看過這本書的讀者,自發性地分享讀書心得;還有看過「閱讀人」鄭俊德、歐陽立中兩場直播的人,都深受感動,不僅直播時反應熱烈,更有網友分享直播心得。 於是,網路上形成一種不分年齡大小、職業別,一起分享《內在原力》的風潮。 愛瑞克是誰?為什麼他寫的這本《內在原力》會引起廣大共鳴?有些人自己買書還不夠,更是五本、十本、甚至是五六十本的買,再把引發共鳴的《內在原力》廣傳出去,送給自己在乎的親友、同事、客戶們。 ●●● 愛瑞克,台大商學院MBA、專業投資講師、職涯發展顧問、暢銷書作家。40歲左右,財富自由。 《內在原力》不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成功學。許多看了書的讀者,深受作者個人生命歷程、視野格局、生命智... -
2021.09.13
你、我都會老;我們現在照顧父母的方式,也是我們將來被對待的方式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尋找一個新作者,邀請新作者寫下編輯心中夢寐以求的新書,這件事難不難?難,超難。有時連續幾日、幾周,你在網路上不斷看、戮力思索,可就是找不著一個能打動你,讓你的心一揪的書寫。 而陳乃菁醫師就是很偶然機會下,讓我的心一揪的作者。那個一揪,就是當你讀完她的書寫,你關上檔案,關上電腦,夜色降臨,一天即將過去,你準備入睡,可是你眼前、你腦海、你全身的細胞,都仍是被幾幅景像所佔據著。而那景像是來自乃菁醫師的書寫。 其中一個景像,是乃菁醫師拜訪一處安養中心,而安養中心裡有位老奶奶。奶奶提到洗澡時,雖有安養中心工作人員在旁協助,但卻總催促她洗快點。 乃菁醫師看著南台灣豔陽高照的八月,奶奶卻穿著薄長袖。她對奶奶說:「奶奶,你很怕冷吧?」 奶奶一聽,眼淚啪啦啪啦地掉不停。 或許是長久以來,終於有人願意傾聽,且理解,甚至說中了奶奶的心事,因此奶奶急切地對乃菁醫師描述,因為洗澡被人催促,所以她在洗澡時,... -
2021.07.12
升起你的靈性天線,一起踏上通往高我的回家之路──謝宜珍
文/遠流編輯部前作《遇見豐盛的自己》出版是去年初的事,相隔不到一年半,宜珍老師再度推出新作《生命的意義,你的靈魂都知道》。書寫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不免也好奇:「老師的靈感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老師自承,寫這本書的動機來自於某一天的靈光乍現,腦海中有個聲音告訴她:「寫你最想寫的那本書!」無獨有偶,許多讀者在閱讀完前作之後,也都給予了希望能學習更多靈性知識的回饋,因此,第二本書以「靈性躍升」為主題很快就拍板定案。書寫過程更是如行雲流水,直覺與靈感源源不絕地湧入。 靈性對很多人來說是有些虛無飄渺,甚至是頗有距離的概念,然而透過宜珍老師平易近人的文字、貼近生活的事例,我們會發現原來靈性一直都在自己身上,只是有沒有意識到和加以運用而已。 我們已經太習慣在物質世界裡汲汲營營,但即使取得了成就,內心依然感到茫然,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這樣的渴望是每個人的本能,也是每個人必經之路,那些對人生的疑問,老師也... -
2021.06.07
令人羨慕的30體悟:黃山料
文/三采編輯部時隔兩年,山料再度推出全新書寫作品《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不同於前作講述北漂的離鄉心情,這次的山料決心沉澱,選擇回到故鄉──金門,整理自己離鄉十年的心情,然後,找到自己想要成為的自己。 身為一個虛長幾歲的人生前輩,山料的文字總讓我回憶起曾經的青春過往。 曾經,以為愛情是唯一;曾經,期許著有著彼此就好了;曾經,想著只要全心付出,就能有所回報;曾經,把另一半捧在手心裡,把對方當作生活軸心,甘願繞著轉、轉啊轉,轉到忘了自己…… 然後呢? 閱讀山料的文字時,嘴角會不禁上揚,微笑。這個笑容是一種被刺中心情的感慨,或許還得再搖搖頭、嘆出一口長長的氣。 人,似乎總得在受傷了、失去些什麼了,才甘心停下腳步。 但也唯有停下腳步,難過地舔舐傷口時,才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看看那些始終守在身邊的一切。 喜歡山料在書中的好一些話: ▎不再要求自己過度完美,明白有些努力,適度就好。 ▎一... -
2021.05.24
當你真心喜歡自己,那個對的人就會出現──海苔熊
文/三采文化編輯Wei終於(吶喊~),睽違了六年,海苔熊終於帶著最新作品《對愛,你一直以來都想錯了:學會愛自己,也能安然去愛的24堂愛情》回到我們面前。 認識海苔熊,要從他在網路上旺盛的創作力開始。2013年,他的第一本書出版,但那時的我更喜歡他在網上發表的那些文章,轉化了深奧的心理學理論,用平易近人的語言書寫,更貼近心裡,就像是一個理解你的好朋友的陪伴,關於在那些感情慌張的時刻。 默默買書、悄悄閱讀了一段時間。在2014年,和海苔熊第一次見面,在一個下班後的咖啡廳,那時他台大碩士畢業,在國中擔任輔導老師,聊了一個晚上。一晃眼七年過去,但仍記憶猶新,和只從文字認識他的印象有些相符、也有些不同。和講話速度很快、思考也很快的他,當時聊了很多對心理學相關書籍的想法。後來書因故沒合作成,深感可惜的我,之後的數年,仍讀著他的專欄文章,透過他的文字,能鬆開某些對於情感很難跨越的時刻。 而終於!終於!到了2020年,在某個契機... -
2021.05.03
在恐懼中迸放生命力:幾米
文/徐意筑幾米穿著黑衣,從黃澄澄的陽光裡走來。這位國際級的繪本作家,竟像鄰居般親切隨和,粗框眼鏡下的眼神帶著真誠。幾米的作品陪伴許多人度過青春歲月,經典作品《向左走‧向右走》、《星空》不只風靡臺灣,更翻譯成多國語言,有些還改編成電影、舞臺劇。 身為知名繪本作家,幾米至今仍不習慣成為眾人的焦點,行事非常低調。相反的,他的作品一出場便迸放出炫目的生命力,而且畫風細膩溫暖。一頁頁翻讀後發現,那是個真實的世界,有風雨烈焰,有悲歡離合。每個人或多或少能在其中看見自己,然後,心靜下來了,時間暫停了,只剩下自己和自己對話。問起他成功的祕密,幾米說,其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安慰自己,不小心也安慰了別人。而他作畫的歲月,幾乎是一場與「恐懼」共處的歷程。 太害怕了,反而顯出寧靜 聽大家說,讀幾米的故事深受感動,他常會嚇到,覺得:「怎麼可能呢?我只是想畫什麼就畫什麼。」幾米說自己有「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讚賞總覺得自己不配。他... -
2021.04.19
山不是終點或是起點,目的地永遠是你自己
文/山女孩Kit去年因為疫情使得世界停了下來,台灣也停了下來。因為無法出國旅遊,也要盡量減少出入群聚而封閉的公眾場所,於是開放的山林戶外突然湧進了許多新臉孔。我雖早習慣戶外生活的諸多不變,但也能同理新手在初入山林時會有的陌生與新奇。 這一年多的山裡,突然變得熱鬧了,但也覺得變得有點太快。山裡的時間感與速度感,倏地被湧進的人群加速,以前能悠遊自在地依照自己的速度前進,現在則是會被很多年輕的臉孔大聲:「借過!借過!」的超越,那一張張青春、看什麼都新鮮、躍躍欲試的神情,我是認得的。 大多數的時候,他們的眼神都很執著,拼了命往三角點衝去,低著頭一步一步喘氣吁吁,眼神是落在腳尖的。對我來說,爬山最重要的是過程的體驗,有沒有抵達終點其實不重要,因為山不是終點或是起點,目的地永遠是你自己。台灣人喜歡收集百岳,在每一個三角點拍下自己的照片,但這個山頂與那個山頂,望出去的風景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對我來說重點是「怎麼來的」。 ... -
2021.04.12
是的,你的方向是對的
文/寶瓶文化編輯 丁慧瑋親愛的: 想要告訴你,無論如何,你的方向是對的。 不管你下定什麼決心,或者是被決定的那一方;也許有時忍不住想著「要是當初」、「是不是我……」;或前一秒明明心意堅決,轉瞬卻又發冷地猶疑、恐慌…… 脆弱也好、堅強也罷,都不要再責備自己了。你面對的是「婚變」這人生中可怕的天崩地裂啊。儘管傷心、儘管去恨、儘管自憐,請你先好好陪伴這樣的自己,給自己最大的安慰。 然後,慢慢地試著開始放過自己。 放手,接著,重新創造。 ──你要相信你能夠。《「1」的力量》這本書,正是為此誕生。── 雖然副書名是「走出離婚低谷,30個過來人經驗,陪伴你自信重生」,但其實精算下來更多,連同作者劉威麟自己的經歷,總共有三十三位「學長姊」的親身故事。 因婚後才發現價值觀不合而分;丈夫外遇而離婚;太太帶孩子出走,再也見不到小孩的痛苦爸爸;與家暴丈夫分手,卻又復合且竟生了第二個小孩的女人…… 劉威麟則是在婚後的第一年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