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東京字塔版)
日本名詞,收納異國情調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們愛日文,愛日本名詞,愛的就是那熟悉中帶著神祕感的味。
日本名詞,躲著味道。
玉子,春雨,蕎麥,牡丹肉……
可愛優雅的外表下,是樸實的味覺。
日本名詞,收納異國情調。
露西亞,彷彿流轉魚子醬光澤。
南蠻,傳現當年紅毛人的霸氣。
日本名詞,統整群體的憂愁。
就活,婚活,終活;福島,在日,風評被害……
社會現象與災難被語言理解,人心只能循規前進?
那些左右議題的人名,就是名詞。
(木尾)原一騎,上野千鶴子,孫正義,山口百惠,
他們各自代表了一個時代,幾種信念。
漢字中夾雜著平假名與片假名,留下了想像空間,形成獨特美感。
曖昧又美麗的語感,即是日文的魅力。
暫別中文的世界,新井一二三回到自己的母語裡悠遊,
新井一二三的快活,在字裡行間不時俏皮輕鬆的呈現。她說:
歡迎你參加新井一二三日文旅行團。
現在,我們就往日文的知識和感官世界出發啦!
本書特色
春雨≠春天的雨
玉子≠高級的玉石
狐蕎麥、狸烏龍、在日、南蠻……
這些日文漢字的真實意思是甚麼?
名人推薦
感謝讀者 好評推薦
「知識面之廣,真的很厲害,深感佩服。」___讀者 康樂股長王紫菜
「文字給人感覺實在又不缺浪漫。」___讀者 Azzurra
「在平和輕鬆的氣氛之下,學習到不少跨文化的有趣知識。」___讀者 tglin
「她是通過一個一個不起眼的日本名詞,深入剖析日本文化的精髓。」__讀者 書妝打扮
「讀一本書可以找到另一本書,興趣的併發在閱覽的過程中不斷出現。像一張網,蔓延開來。沒想到在自學日語的途中,制造了更多書籍的偶遇,進入了新的世界。」__讀者 loku小六
「本書的難能可貴在於,作者所記錄的一件件真實的小事,或身邊發生,或親身體驗,或有所感觸,這一個個小小的細胞交織在一起,以小見大,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別具一格的心靈之窗。」__讀者 禁十二宮詠嘆調
目錄
序/導讀
作者序
中文和日文之間
自從開始學中文,已過了三十多個春秋了。這些年,我都一會兒講日文,一會兒說中文,有時也講講英語,蝙蝠一般地生活過來。生活在語言和語言之間,感覺既自在又舒服。好比是擁有一套房子以外,還佔到一樣大的陽台,另外也有游泳池似的,生命中的空間就比原先大了很多。
如今凡事電腦化,取得資訊很方便,連外語都只要按一次鍵,就能夠自動翻譯過來了。於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社會和社會之間,語言和語言之間,溝通變得比以前順利了嗎?由我看來並不見得。不知為何,通訊發達的結果,人們往往變得更頑固。也許他們覺得,在這資訊大海中,若不要溺水的話,就非僅僅抓住自己的一套不可。然而,那樣做的結果,倒會使自己越來越沈。若想在水裡倖存,其實首先就得放鬆下來,讓自己浮在水面上才行的。
我跟台灣大田出版社的合作,也已有十多個春秋了。 這竟然是第二十本書,難怪當初還吃奶的小朋友,現在是身高一米八的棒球隊員了。多數書籍是報紙雜誌的專欄結集的。也有一些是通過跟莊老總討論,先決定主題後執筆的。例如《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大陸年輕讀者對它的反應很好,因為他們正在經歷著自由旅行被開放後的第一次全民性旅行熱潮。有一本《臺灣為何教我哭?》是專門談寶島的。幸虧美麗島讀者的反應不錯,讓作者嘗到如願以償的滿足感。另有幾本是介紹日本圖書的,如《讀日派》《我和閱讀談戀愛》《可愛日本人》等,個別文章引起編輯的注意,催生了中文版問世。
這次是我聽從莊老總的提示,以「名詞的故事」為暫定書名,花一年多時間,一篇一篇寫下來。文章分別發表在台灣《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大陸《萬象月刊》《信睿月刊》《暸望東方週刊》等刊物上。期間發生了前所未聞的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以及核電站事故,我的書寫,也一方面多起來了記錄性文章。但是,另一方面,無論周遭環境多麼喧嘩,我都在電腦前邊一坐了下來就跳進清靜的思索空間裡去,繼續埋頭寫作了「名詞」系列的文章。
老總最初的意圖,大概是要我多寫關於日文新詞的故事。我這方面,倒是天生的牛脾氣發作,從新舊不一的詞兒切入,爾後仙遊於日文世界,感覺滿舒服,好比在澳門橢圓形游泳池的水面上仰面朝天浮著曬太陽。
一套語言猶如一個大海或說宇宙。這些年,我都注意中文多於注意日文。可是,一旦開始注意日文裡的詞彙以後,我馬上發覺,箇中的故事也實在很多,不勝枚舉,根本數不清,就是中文所說的恆河沙數了。
在台灣,學日語的人相當多。同時在台灣,亦存在著日文學習的代溝問題。日據時代末期,所謂皇民化時期念書的一代人,曾被灌輸了軍國時代的日文。結果,他們很多人會說非常流利的日文,然而戰後沒有機會﹁更新﹂的緣故吧,詞彙和觀念等有時出現跟當代日文嚴重脫節的現象。他們的孩子是戒嚴時期受國民黨的黨國教育長大的一代人,學過日文的人似乎很少,導致了父母一輩的溝通有所困難。解嚴後,尤其是一九九○年代末哈日風颳起來之後,年輕一代台灣人重新開始了學日文。他們的老師往往是祖父母一代的台灣人,但是學習成果上,兩代的差距相當大。年輕一代是出於興趣自願學習的,並不是被誰強迫、被灌輸,結果經常留在愛好的水平線上,很難達到爺爺奶奶斷然說﹁我是比現在的日本年輕人還要地道的日本人呢﹂的高水準。於是我們不能不發覺,外語學習和政治環境之間有特別敏感的關係。學不會一門外語或許比非得學會幸福得多。
話是這麼說,台灣很多年輕人對日文有好感,我還是覺得非常高興。他們看漢字裡夾雜的平假名、片假名說:似乎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有獨特的美感。同樣以中文為母語的大陸朋友則說:假名製造成不確定的感覺,令人不舒服。由他看來,假名永遠是假的。於是我估計,美與不美,大概都在觀察者的眼睛裡吧。就像中文所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日本人所說的麻子也看成酒窩。不過,愛上一個人,有可能就是從她酒窩開始。那麼,多瞭解點別人的語言,說不定能增加地球上的好感和愛心,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幸虧如今的世界處於後帝國主義時代。沒人迫使你學外語。若有,也至多是父母或老師,而不是殖民統治者了。我自己就是純粹出於嗜好,學中文學到今天今日的。而日文呢,又是我想甩都甩不掉的母語,可以說是生命中無法割開的一部分。
這本書最後問世時候的標題是《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我很高興能夠當上帶領中文讀者們走走日文世界的文字導遊。學外語,最難也最重要的環節是,掌握一個個詞的語感,乃辭典裡解釋語義的幾個字經常不易表達的。為了說明一個詞的語感,有時候需要一篇文章。希望這本書能讓你摸到一些日本名詞的質感,甚至讓你聞到嘗到幾個日本名詞的味道。你知道嗎?學語言的樂趣,既是知識性的又是感官上的。
歡迎你參加新井一二三日文旅行團。現在,我們就往日文的知識和感官世界出發啦!
試閱
【春雨はるさめ】
【玉子たまご】
【豆腐とうふ】
中文的「粉絲」,到了日文裡就翻身為「春雨」。
美吧?
不過,把「綠豆粉絲」稱起「綠豆春雨」來,則有點傻了。
中菜「螞蟻上樹」,日本人叫做「麻婆春雨」,難免有化外的味道。
川菜較晚才傳播到日本來。東瀛人熟悉的四川料理也只有「麻婆豆腐」而已。凡是辛辣味道的東西,日本人都稱為「麻婆××」的。例如,把「魚香茄子」叫做「麻婆茄子」。
優雅的「春雨」跟俗氣的「麻婆」結合在一起,喚起來的想像也怪裡怪氣。好在日本人始終不知道中文「麻婆」是甚麼意思。
中文的「蛋」,到了日文裡是「卵」。
有點怪。
在日本,「卵」也寫成「玉子」,兩者的讀音完全一樣,均為「tamago」。日語的「tama」指著球型的東西。東京地名「多摩」、「多磨」也都念成「tama」。
「玉」字在日文裡頭,基本上是「球」的意思。日本人跟西方人一樣,知道翡翠,卻不懂得欣賞「玉石」。因此,日本人看到「玉」字,也不會想到寶石。首先聯想到的一般很不雅,也就是「蛋」了。
「玉子」的語感,對日本人來說稍微滑稽,至多可愛,但是絕不可能優美。所以,菜名「玉子豆腐」,由日本人看來也就是「雞蛋豆腐」,平淡得很。
沒想到,從中文角度看「玉子豆腐」這名稱,會喚起很不一樣的想像來。
我有一次看香港張小嫻在專欄裡寫到「玉子豆腐」。她眼裡出的果然是跟玉石一樣滑亮、陰涼、高貴的舶來美味。居住於亞熱帶的中文女作家喜歡喝冷牛奶、吃「玉子豆腐」,顯然對滑潤、涼爽的口感情有獨鐘,連化外之地傳來的家常便飯,都想像成傳說中的醍醐。
日文跟中文之間,有時存在誤會造成的美感。〈社會自由化時代〉
【就活しゅうかつ】
【婚活こんかつ】
【終活しゅうかつ】
日本的大學生,一年級同學和三年級同學有完全不同的外表。剛剛入學的新生,終於擺脫了多年來的升學壓力,忽然擁有一輩子最高的自由度,非好好享受不可,於是紛紛去澀谷、原宿買時裝,也去流行美容院弄頭髮,要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來,人人都像是娛樂圈新人的樣子。然而,過兩年上了三年級,大家都染回黑頭髮,個個都穿上黑色西服套裝,也帶著黑色公事包。「難道已經上班了?」「不是啊。在『就活』!」
「就活」是「就職活動」的簡稱。日本的大學生,一般來說三年級的下半年就開始搞「就活」的。首先在網路上尋找合意的公司,然後登記參加「採用說明會」,跟著是學力測驗了,唯獨通過了筆試的人才被邀請來面談,也不止是一次兩次,往往得通過好幾層的面談以後方能得到一份工作。整個過程最短也需要半年,有時要持續一年半或更長時間。假使中途遭到了拒絕,又得從頭開始了。
這個雙六棋盤,到底甚麼時候能「和」,除了靠個人能力和運氣之外,還得靠經濟景氣等外在因素。遇上了蕭條,連最優秀的學生都很難達到面談階段。好不容易贏得了面談機會,絕不想由於外表不佳而被嫌棄,於是大家都穿上最標準的「就活套裝」,帶上最正派的「就活包」。結果,每人都顯得一模一樣,根本沒個性可說。新生時期對個性的熱烈追求究竟丟到哪裡去了?
最初網路上登記的時候,要交出電子entry sheet(登記單),如果寫得不好,連參加「採用說明會」的權利都得不到的。有些人寫了幾十次都沒有結果。因而出現了「就活補習班」,教教大學生怎麼寫有魅力的登記單。當然是收費的,搞不好還要騙錢的。
以前,日本大學生是上了四年級以後慢慢開始找工作的。直到一九九〇年左右,大學生在同齡人口中佔的比率相對少,日本的經濟景氣又長期不差。為數不多的精英分子在景氣好的社會裡找份工作,成功率自然會很高。可是,現在,超過一半的高中畢業生都上大學,使得學士文憑失去了「物以稀為貴」的價值。同時,日本經濟一直面對著困難。換句話說,人才供應越來越多,人才需求倒越來越少。難怪,今天的大學生要早早開始找工作。
當年跟現在,還有個很大的區別是網路的存在。從前的大學生到了就職的季節,先去大學「就職科」問問有甚麼樣的招聘啓事,然後要麼直接去參加「採用說明會」,或者打電話給公司人事科約會。也有學生獲得導師的推薦,直接「保送」到特定的公司任職了。那些就職途徑,都是通過人對人的溝通,互相瞭解,彼此下結論的。反過來看今天的「就活」,同學們大部分時間都孤獨地坐在家裡的電腦前耗費,最後往往單方面地遭拒絕。雖然網路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結果產生的孤獨感也會非常難堪的。
家庭社會學家山田昌弘一九九九年發表《單身寄生蟲的時代》一書而出名,二〇〇六年以「格差(落差)社會」一詞獲得了日本流行語大賞。他對社會生活觀察及分析之敏銳,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的。二〇〇八年,山田跟記者白河桃子共同出版了《「婚活」時代》。文中他說,正如這些年的大學生非得搞「就活」才能找到工作一樣,今天的日本年輕人除非搞搞「婚活」恐怕一輩子都不能結婚。
山田的論說很有說服力。他說,「就活」和「婚活」其實是同一項變化必然帶來的後果。那變化就是社會的自由化。從前的日本人很不自由:大多數人中學畢業以後,自動繼承了父親的職業。大學生也基本上按照導師或前輩的意思去就職了。當年很少有人自由選擇了職業,但是也很少有人找不到工作。至於女性,曾經更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只好唯唯諾諾聽從父母之命嫁人了。可同時,那年代也甚少又女性找不到對象,廣大社會亦沒有少子化問題,都是因為沒有選擇。當年,日本男性都不必自己去追對象,因為總會有親戚、上司、鄰居來提親的,不管多麼被動內向的男性也娶得到太太。
今天大學生找工作難,一般都說是升學率提高、經濟不景氣所致。山田指出:還有個因素就是兩性平等,女性都上大學,出社會工作了。以前是少數男性跟少數男性競爭,現在是多數男女跟多數男女競爭。找一份工作,自然難多了。
他也說:少子化的原因是非婚化,今後大約四分之一的日本人一輩子都不結婚了。這非婚化又是戀愛自由化導致的。直到一九八〇年代,社會共識是:戀愛應該以結婚為前提,否則不道德。現在,兩個大人談戀愛,誰也管不著。可以不結婚就不結婚的結果,越來越少有人要結婚了。同時,有工作的女性,經濟上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對婚姻沒有緊迫的必要。
因為可要可不要,她們對男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具體而言,日本女性要求男方的收入比自己多出一倍才肯結婚。她們說:「要不然,為了生育辭職時,不可能保持跟婚前同一水準的人均收入嘛」。可是,收入那麼高的男人,在同一個年齡階段裡連百分之五都不到,而那些鑽石王老五早就給別人搶走了,沒剩下呢。
山田昌弘造新詞「婚活」,要強調的是:以前社會規矩多,結果大家自然能夠結婚;現在社會自由化了,結果非得主動想辦法才能結婚。「婚活」的主要內容則是調整對婚姻的觀念。社會變化了,觀念也非改變不可。自由化社會裡不會有白馬王子來接你,也沒有大和撫子等著你。如何相愛,怎樣生活,想想這些問題,找出答案,並且身體力行,就是「婚活」。真不容易。
日本社會沒有了規矩的結果,非搞不可的其實不僅是「就活」和「婚活」,如今還有「終活」了。「終活」跟「就活」諧音,指的是:生前為自己準備好後事。從前的日本,無論誰去世,都有一套默契大家遵守去辦白事。具體而言,是連絡殯儀業者來醫院,用靈車把遺體運回住家,在和式房間里擺設靈堂,請和尚來念經,並由家人親戚守夜。第二天或第三天下午舉行葬禮,然後把遺體運到火葬場,家人親戚把骨灰帶回住家,請和尚為死者取個法名。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日本人,越來越失去宗教信仰。平時不拜佛也不拜神,到了家裡有人去世才臨時抱佛腳,不僅自己都覺得沒道理,而且嫌付給和尚的酬金太貴。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社會結構都跟從前不同;很多人過了八十歲才往生,這時離他們從職業崗位退下來有將近二十年。許多老同事、老知己要麼已經不在了,或者年紀太大不方便前來燒香了。再說,高齡化和少子化的結果,多數老人獨自生活,分居的孩子們對高齡父母的朋友關係不太掌握。加上,都市化導致了街坊組織面臨崩潰,從前一有白事就自動來幫忙的鄰居們,如今個個都關在公寓鐵門裡面,平時也很少有來往,有時連名字都不知道的,舉行傳統形式的葬禮談何容易。
那怎麼辦?日本越來越流行的「直葬」,其實就是取消葬禮,把遺體從醫院直接運到火葬場去的,省掉宗教典禮,也省掉社會儀式。一個人從人間消失了,除了幾個家族親戚以外,誰也不會知道。不請和尚,不需要法名,遺族能省掉費用。但是墓碑呢?買一塊墓地花費很高,而且少子化時代不一定一直會有後代來掃墓。還是可省就省為好。如今有的是公司經辦「散骨(海葬)」或「樹木葬(把骨灰埋在山地,上面種一棵樹作為紀念)」呢。
所謂「終活」實際上就是事先表明:謝絕葬禮、謝絕送殯。同時留下有法律效力的遺書來指示如何分配或處理遺產和遺物。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紀,在日本常聽到的口號是:自我責任。政府應該越來越小,福利也應該越來越少,能自己解決的,千萬不用給別人或公家添麻煩。死後更不要期待別人給你辦白喜事了。
雖然有人說,「終活」也可以是生前舉行一次派對,在歡樂的氣氛中向朋友家人道謝告別,可是卻只有少數名人才舉辦過「生前葬禮」。因為普通人不好意思讓別人為自己花錢花時間,普通人也心底下希望能參加傳統形式的葬禮。原來,傳統葬禮有「終活」的因素,讓人直接向故人告別,同時也讓人為自己生命之終結慢慢做心理準備。今天流行的「終活」,表面上看來替別人省麻煩,實際上倒奪取了他們為故人悼念並體會人壽有限的機會。
強調個人責任的美國式自由主義,背後有新大陸人民為自己的理想,親手開拓荒野生存下來的歷史。日本則是古老的島國,居民一貫以和為貴,互相依賴彼此妥協生活過來的。如今的世界凡是要自由化,島國人民也唯唯諾諾趕潮流,但是「就活」中的大學生往往感到絕望,「婚活」中的年輕人充則滿焦慮,至於「終活」中的老年人個個都象為廣大社會犧牲小我的殉教者。〈不自由的日文稱代詞〉
【彼氏かれし】
【彼女かのじよ】
學會外語可以說是一種解放,或者說從母語的束縛被解放出來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從小就覺得說日語很不自由,因為它缺乏中立的第二人稱代詞,如中文的你,英文的you。
日文裡其實充斥著第二人稱代詞, 例如: 貴方( 念あなたanata )、貴女(同)、貴方樣( 念あなたさまanata-sama ) 、貴女樣(同)、御前(念おまえomae )、貴樣( 念きさまkisama ) 、其方( 念そちらsochira)、自分(念じぶんjibun )、御宅(念おたくotaku )等等。問題在於其中沒有一個是中立的,反之不是褒就是貶。
如果在東京街上對陌生人喊「御前」啦、「貴樣」啦,就等於自找麻煩。但是喊了「貴女」啦、「御宅」啦,人家也會以為你神經有點問題。講日語最符合禮節的是盡量迴避人稱代詞而永遠用對方的職位或姓氏,例如在公司裡就喊「社長」、「部長」,在學校裡就喊「校長」、「先生」,對朋友就喊姓、名、外號,在家裡則喊「爸爸」、「媽媽」等。
青春時代,我覺得最麻煩的是,跟母親說話非得叫她「媽媽」不可。我有一次試圖用「貴女」這代詞來跟她交談,結果她馬上大喊起來毅然宣佈:「別叫我『貴女』。我是你母親。」但是,沒有中立、平等的代詞,就不可能有中立、平等的關係,也不可能有中立、平等的對話。所以在日本,許多對話是提前被禁止的。日語沒有中立的第二人稱代詞,那麼第三人稱呢?
中文的他和她,英文的he和she,都沒有特別的含義。日文就不一樣。你說到「彼氏(念かれしkareshi)」或「彼女(念かのじよkanojo )」,人家會以為你在談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如果純粹當代詞來用「彼氏」、「彼女」的話,別人則覺得你在把外語直接翻譯成日語講話,也嫌太洋氣了。所以,講日語,不僅得忌諱「你」而且要迴避「他」和「她」,結果話語裡氾濫「社長」、「部長」、「校長」等尊稱以及「山田桑」、「鈴木桑」等專用名詞。這麼一來,好比在到處埋著地雷的草地上走路一樣,始終得戰戰兢兢提心吊膽,不能夠放鬆下來談天說地。總而言之,不自由。
在日本夫妻之間,如何稱呼對方也會成為問題。如今在文化程度較高的夫妻之間,常見到丈夫叫妻子「奧桑(念おくさんokusan )」的情形。這個詞兒的語感相當於中文的「太太」,例如家僕叫女主人,或者叫鄰居主婦時候用的稱呼。顯而易見,夫妻之間用起來嫌太褒。儘管如此,今天的日本先生們寧願謙虛到把自己貶低為家僕,都不想被扣上大男人主義者的臭帽子,所以絕不敢像他們的父親一輩那樣向妻子叫喊「喂,御前」。
另外也有不少丈夫叫妻子為「媽媽」,即「孩子他娘」。只是,一旦稱妻子為「媽媽」,自己也要反過來被稱為「爸爸」了。以往的「彼氏」和「彼女」演變成「爸爸」和「媽媽」,多多少少會失去談戀愛時期的浪漫情感吧?其實,曾經做「彼氏」、「彼女」的時候,很多人都用名字來互相稱呼的。結婚以後,不少妻子繼續用名字叫丈夫,然而對方卻用起「奧桑」、「媽媽」等角色稱呼來,有意無意地淡化妻子的個性,並且試圖用語言把她關在家庭裡。另有一個解釋則說:日本人的集體依賴性特別強,大家都下意識地尋找著母性的懷抱;因此去酒吧就把女主人叫做「媽媽」,回到自己的家又把妻子叫為「媽媽」。聽起來不無道理。
我年輕時候曾覺得說日語很不自由,其實不單純是語言問題,而是跟日本的文化環境分不開的。現實中的語言不可能是中立的,也不可能是透明的,它有它的偏向,也有它的味道。然而,只要自己有堅定的原則,並且懂得操縱語言的話,日子仍然可以過得滿自在。例如:有資格叫我「媽媽」的只有我孩子們。不是很簡單嗎?
(未完待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東京散步: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認識日本傳奇與岡本太郎
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東京字塔版)
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東京家庭的四季飲食故事
我們與台灣的距離:寫給美麗之島的七封情書
櫻花寓言:孤獨的青春日記(第3號作品復刻)
再見平成時代
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新井一二三逃出母語的陰影
心井.新井:東京1998私小說(新版)
我和中文談戀愛
東京閱讀男女:新井一二三解開創作者的祕密花園
旅行,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
和新井一二三一起讀日文【貳】:你一定想知道的日本名詞故事
歡迎來到東京食堂
東京故事311
臺灣為何教我哭?
沒有了鮪魚,沒有了奶油-你無法想像的日本
我這一代的東京人
偏愛東京味
東京生活意見
東京迷上車:從中央橙線出發
東京上流
午後四時的啤酒
我和閱讀談戀愛
東京時刻8點45
123成人式
東京的女兒
櫻花寓言
東京人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