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部落的成長背景成為作者小說創作的養分故事皆圍繞於部落底層人物的生活、城鎮間生活的矛盾與衝突、親情與愛情的羈絆,以及謀生的落差,失業、失婚、失蹤、失職,伴隨著酗酒問題,資本主義入侵下,不復有人人景仰的獵人勇士,而成為只為求得溫飽的卑微人物,對女性心理與處境更有細膩描寫,堪稱原住民族的生活浮世繪。本書特色本書以〈哈勇來看我〉(2013年第4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組第一名)、〈村裡消息〉(2015年第六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組第一名)、〈告別〉(2017年第8屆臺灣原住民文學獎小說組第二名)、〈Puniq Utux〉(2020年臺灣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果園裡的撒韻〉(2021年第12屆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組佳作)、〈小祕密〉(2022年屏東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伊萬的踟躕〉(2022年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短篇小說正獎)、〈夏日午後〉(2022年打狗鳳邑文學獎小說首獎)、〈等待曙光〉(2023年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短篇小說評審獎)、〈最後的遺言〉(2024年第15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類佳作)等11短篇小說合集,堪稱獲獎含金量最高的作品集。
mamazangljan王國子孫分家的衝擊,讓部落的天空充滿不祥的耳語,vuvu樂歌安族老不以傳統方式分家後一病不起,轉眼很快過世。排灣族古葬禮當下,鷹族一隻接著一隻出現上空環繞,象徵祖靈護送樂歌安回到大武山。年輕的孫女魯真倉促繼承族長,但族裡因為外教的影響,Pulingav女巫繼承之路早已斷裂,傳統的安靈儀式只能拜託隔壁部落分支的女巫召喚祖靈與樂歌安亡靈到來。 在樂歌安的遺物中,魯真發現一柄古老木雕梳子與簪子,她問到ina吾艾——樂歌安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友伴,牽動一世紀的部落三代原住民女性們強韌的生命史就此打開…… 本書特色 以母系認同為核心,由個人女性生命經驗出發,連結家族史、部落史的女性經驗與處境,提出對臺灣殖民歷史、族群與父權體制的深刻反思與觀照的小說創作。
原住民文壇的一段傳奇故事 排灣族詩人溫奇與卑南族詩人林志興相互以詩往來唱和,僅流傳少數友人之間,劃時代改寫民住民文學史的佳話。詩人以哲學之姿思考並寫詩,80年代末至90年代發表的作品,充滿自我辯證的省思,其冷靜的筆調,用字遣詞精準,營造出獨特的個人詩風。從譏諷生活看似樂天無憂卻酸楚的一面之〈剝落的日子〉一詩,即可體會詩人的特殊風格—— 沒有人承認房子已經腐壞 也看不到那一點一屑,頑癬一般的 剝落。我們仍然快樂的乾杯大聲的歌唱 沒有山豬水鹿,總還有飛鼠、蝸牛或野菜 可供下酒。醉了,總有 漏雨較不嚴重的角落可供蜷伏 張網結罟的蜘蛛幫我們捉捕蚊蠅 本書特色 1.原住民文壇的一段傳奇故事,排灣族詩人溫奇與卑南族詩人林志興相互以詩往來唱和,僅流傳少數友人之間,劃時代改寫民住民文學史的佳話。 2.現代詩壇的都市傳說,兩位詩人相互以詩對話酬答,成為90年代原住民文壇的一段傳奇故事,是研究台灣現代詩史不可缺少的一拼圖。 3.詩人是哲學系出身,作品有廣泛的觸角,除了反省自己族群命運的議題之外,有更多對於人性、人生課題的探討,具有深刻的思索。 4.漢語中文的寫作表現,文字細膩,用字遣詞精準,惟創作量相當克制與謹慎,也代表詩作有其的品質。
現代詩壇的都市傳說 卑南族詩人林志興與排灣族詩人溫奇相互以詩對話酬答,成為90年代原住民文壇的一段傳奇故事。詩集的開始最早從台灣解嚴隔年1988年起,延續到90年代。其中〈母語〉一詩: 浸在綺麗迷濛的甜夢中 你用的是什麼話語呀! 禁不住痛疼哀號的時刻 是什麼樣的聲音 旋出你的口呀!…… 詩的呼喊,直擊90年代原民母語運動的核心,是詩人為時代留下的心聲之一。 本書特色 1.原住民文壇的一段傳奇故事,排灣族詩人溫奇與卑南族詩人林志興相互以詩往來唱和,僅流傳少數友人之間,劃時代改寫民住民文學史的佳話。 2.現代詩壇的都市傳說,兩位詩人相互以詩對話酬答,成為90年代原住民文壇的一段傳奇故事,是研究台灣現代詩史不可缺少的一拼圖。 3.詩人的創作不僅是新詩,還有膾炙人口的歌詞,如〈我們都是一家人〉、〈小姑娘〉、〈我們是同胞〉等,是介於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創作者。 4.詩人為卑南族人,具有人類學的學術背景,又因台灣東部較為特殊的風土涵養與個性,更加深詩作的趣味性。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分布地區主要在東部花東縱谷與海岸平原地區。 kawas(靈魂)是阿美族傳統信仰的核心,相信萬物有靈,口傳的創世神話,有女神、石頭、樹木、果實、植物等古老傳說,非常多元而豐富,皆是珍貴採錄的口傳文學。 而其中一首傳衍已久的起源之歌,也描述阿美族的祖先一路從貓公山遷徙而下的發祥想像與創生源起。無論是超自然神話或英雄傳說,上古時代由族群集體創造並流傳下來如此豐厚的故事,更為一代代的阿美族人帶來文化啟示。 本書廣泛搜羅阿美族的各種神話與傳說故事,有系統歸納分類每則口傳故事,及其構成的背景因素與演變過程,並解析故事的深層文化意涵,對阿美族社會的親族、部落、經濟、宗教、社會等制度,以及族群的原始社會、傳統風俗與思想體系,提供更周詳、更深層的思考面向。 本書特色 1.適合作為原住民各族的鄉土文化教材輔助,可促進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傳承,整合資源,促使原住民部落歷史重建、文化藝術及語言復振,有系統發揚原住民族的文化。 2.阿美族群分布在台灣東部花東縱谷及海岸山脈地區,也是台灣原住民人口第一大族群,阿美族神話與傳說新版的增修,可提供更為多元面向的文化史料與族群故事。 3.每一則神話傳說故事,作者皆作分析與說明,使故事的意義明朗易解。並對於同類型式的神話傳說故事會作比較之研究,使故事內涵更明白易懂。化藝術及語言復振,有系統發揚原住民族的文化。
相傳雲豹引領魯凱族人來到舊好茶建立部落, 以後居住地即被稱為「雲豹的故鄉」。 魯凱族是貴族階級的社會,神話與傳說多與貴族有關,例如創世神話、遷徙史、宗教祭祀、圖騰傳說、文身刺青、服裝、裝飾、器物、建築等,皆與貴族頭人緊密連結。 本書不僅收錄雲豹故鄉的傳說故事,更有關於魯凱族的祖先起源、節慶祭祀、狩獵農作、圖騰藝術等神話傳說;不論是膾炙人口的巴嫩公主鬼湖之戀、古老的文身刺青習俗,或祭典文化、飲食文化及服飾文化等,作者搜羅流傳於魯凱族各地方的相關故事,並在每個故事之後說明其構成的背景因素或發展過程,且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加以討論跟解析,綜觀本書,將可領略魯凱族文化的核心。 本書特色 1.本書《魯凱族神話與傳說》新版,完整收錄了各種版本的故事,可以讓讀者有所比較與吸收。 2.魯凱族的祭典文化、飲食文化及服飾文化也很特別,從本書可以領略魯凱族文化的核心。 3.從本書中可以窺探古代魯凱族人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的原始生活。透過本書,可全面了解有關魯凱族的文化。
排灣族人自稱「太陽之子」,傳說太陽神在一棟白色小石屋的陶壺產下兩顆蛋,這兩顆蛋孵化成一對男女,成為排灣族的祖先…… 每個民族都有解釋自己族群由來的創世神話,保存豐富文化的排灣族,也擁有自己的美麗創世起源神話與傳說。原始的人民,面對不可抗拒的天然災害,以及不能克服的自然險阻和不可思議的天雲變幻,自然產生種種傳說、信仰與民俗,這是所有原住民均有的現象。其中,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有一特別之處,就是可以用吟唱的方式呈現出來。 作者收錄豐富的材料,分析與說明每一則排灣族的神話傳說故事,使故事的意義明白易懂。並對同類型式的神話傳說故事進行比較研究,使故事內涵更清晰易解。樸實、流暢的文字敘述,如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圖畫,一步步導引我們走入原住民的心靈世界,且深刻的感受到原住民的集體意識與生命熱度,也是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化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 本書特色 1.適合作為原住民各族的鄉土文化教材輔助,可促進原住民文化保存與傳承,整合資源,促使原住民部落歷史重建、文化藝術及語言復振,有系統發揚原住民族的文化。 2.排灣族群分布在台灣許多區域,由於近年影視作品大量的曝光,讓排灣族的議題受到廣泛討論,排灣族陳畫與傳說新版的增修,提供更為多元面向的文化史料。 3.每一則神話傳說故事,作者皆作分析與說明,使故事的意義明朗易解。並對於同類型式的神話傳說故事會作比較之研究,使故事內涵更明白易懂。
南投縣仁愛鄉是賽德克族的祖居地,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為高山峻嶺,風景美不勝收,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和多樣性的文化型態與內涵,其獨特的生活美學與人文資源,已成為台灣文化資產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本書從賽德克族的始祖神話開始,深層敘述賽德克族傳統領域的生存觀、巫醫與徵兆、文面、獵首、夢占、鳥占、基督宗教信仰、婚喪禮俗、飲食、建築、娛樂、工藝、植物、語文,到霧社事件等主題,及其背後深刻的waya∕gaya文化意義。成書期間,作者並多方實際訪查,賦予賽德克族的神話與傳說、史實與文化、生活美學與智慧,最為完整而精華的呈現。 本書特色 1.完整呈現從賽德克族始祖神話,到巫醫與徵兆、文面、獵首、夢占、鳥占、基督宗教信仰、婚喪禮俗、飲食建築、娛樂、工藝、植物、語文等文化表徵,及其背後深刻的Waya/Gaya文化意義。 2.首次完整呈現賽德克族歷史意識,並實際訪查探討賽德克族傳統文化的專著。
神話與傳說故事是生活經驗的投射,保存了祖先豐富的生命經驗。 賽德克族自古以來,流傳有許多神話與傳說故事,述說著他們的信仰觀、生命觀、宇宙觀和人生觀等,也是他們傳宗接代繁衍的依據,對族人具有重大的影響。也因此,賽德克族人發展出了Gaya與Utux信仰,創造了他們的歷史與文化。 本書是目前所見賽德克族神話傳說故事中最廣博,收集最多材料,內容最豐富的一本書,包含古代徵候占卜、巫術、禁忌、日常生活、織布服飾、喪葬、婚俗、狩獵、動物、文面、馘首、戰爭、飲食、遷徙、天象、鬼魂與神明、器物等傳說故事,以及洪水、射日、小矮人與巨人神話故事,皆羅列其中。 是追溯古代賽德克族人的歷史發展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入門功課。 本書特色 1.全面性涵蓋賽德克族的神話與傳說故事,包含古代徵候占卜、巫術、禁忌、日常生活、織布服飾、喪葬、婚俗、狩獵、動物、文面、馘首、戰爭、飲食、遷徙、天象、鬼魂與神明、器物等傳說故事,以及洪水、射日、小矮人與巨人神話故事,皆羅列其中。 2.賽德克族最新口訪與田野調查,全面性採集紀錄賽德克族的神話與傳說,是了解賽德克族生命經驗與發展的故事文本。
古代,太魯閣族人用弓箭想要把太陽射下來,結果射偏了,射到了太陽的邊緣。有一箭射到太陽下方的一角,發生了連續的大爆炸,這一角爆裂的岩塊分別四處散落,宇宙至此有了大大小小的星辰散布著。另一箭也射中太陽的另一角,這塊岩石沒有分裂,變成了月亮。從此宇宙天空上有了星星、月亮和太陽。 ──花蓮可樂部落採錄‧太魯閣族太陽神話 神話傳說故事起源於一個民族的情感與信仰,先民對自然災害的恐懼與未知,以及對萬事萬物的想像力,都是神話傳說故事的來源之一。每個民族都流傳著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也反映了人類發展史演進的生活經驗與關係,包含許多人與自然界相處的內容。從太魯閣族的神話傳說故事裡,看到他們在大自然中必須面對的困難,也獲得了與大自然生活的重要思維與相處的邏輯。此外,太魯閣族口傳故事也和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有很密切的關係,並在部落裡不斷的流傳,是族群文化的源頭,也是一個族群的精神寄託,更是表現其族群的特殊性與思維脈絡。神話傳說故事植根於一個種族初民的信仰,圖騰與禁忌往往是超自然解釋宇宙萬物的現象。本書歷經七年時間訪查花蓮地區太魯閣族,無論是社會組織、經濟生活、原始宗教信仰或是生命與價值觀等口傳故事,皆有全面而完整的紀錄,是太魯閣族神話與傳說故事探索的最新讀本。本書特色1.第一本針對台灣第12個原住民太魯閣族群之神話與傳說的口傳文化進行田野調查與探討的著作2.透過太魯閣族神話與傳說故事的紀錄,認識部落的社會結構、情感生活與歷史,另外也保留太魯閣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思維意識,是了解太魯閣族文化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記錄復興區泰雅族耆老們如何在那個動盪的時代, 順應變遷,演繹出獨有的生活型態。 2018年作者楊馥祤因綠際會拜訪復興區泰雅族十位耆老, 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了泰雅族人因應時代而演繹形成的生活型態如: 祖訓規範、嫁娶文化、教育、禮俗、傳統工藝等的變遷與轉變。 因感悟歲月無情地摧折了耆老們的容顏與記憶, 為了不讓過往美好的泰雅文化最終只能被黃土埋葬, 2019年開始著手整理、編輯、重新書寫口述歷史文稿, 期望能留下祖輩珍貴、值得紀念的泰雅舊時光。 本書特色 1.訪談泰雅族耆老留下最珍貴的第一手百年泰雅歷史生活誌。 2.口述記錄泰雅族因應時代而演繹形成的祖訓規範、嫁娶文化、教育、禮俗、傳統工藝等的變遷與轉變。
小矮人很厲害,他們經常與布農族人作戰……善於使用弓箭,躲在土裡面,有的躲在草叢裡,布農族人不知道他們藏身在那裡,他們會突然從樹上射擊布農族人,有時候從土裡面冒出來,也會從草叢裡面發箭突擊布農族人。 後來他們很像被關起來了,不知道是誰關了他們,也不知道他們被集中在那裡關起來,其後就不知道他們的下落如何了? 早期的布農族人,深居在高山部落,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狩獵生活。閒暇時用歌聲表達情緒,部落耆老也會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述古老的的神話傳說故事,「小矮人消失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本書深入調查的濁水溪上游四社部落(達瑪巒、迪巴恩、馬拉飛、羅羅谷),皆各具特色:達瑪巒部落是「布農族象形文字的故鄉」;迪巴恩部落是「布農族織布的故鄉」;馬拉飛部落是「布農族巫術的故鄉」;羅羅谷部落則是巒社群的大本營。而從口傳中也得知,各社族群的最初原生地及生活範圍、幻想世界與理想、哲學與思想等;知道祭祀活動的始末及對生活的影響、動物與布農族的密切關係、布農族人化解災難的能力等,可知其在族人的重要性。故為瞭解布農族群的最原始資料,甚具參考與研究的價值。 本書特色 1.本書作者在濁水溪上游布農族的四個部落調查數十年,深入訪查的濁水溪上游四社部落(達瑪巒、迪巴恩、馬拉飛、羅羅谷),皆各具特色:達瑪巒部落是「布農族象形文字的故鄉」;迪巴恩部落是「布農族織布的故鄉」;馬拉飛部落是「布農族巫術的故鄉」;羅羅谷部落則是巒社群的大本營。本書為瞭解布農族群的最原始資料,甚具參考與研究的價值。 2.本書神話與傳說故事,有部分是作者與俄羅斯漢學家李福清(B.Riftin)教授一起採錄。李福清(B.Riftin)教授是國際知名的漢學家,在中國民間文學、古典文學、民間藝術等研究領域有非凡的成就。本書的採集成果極具國際上的價值與意義。
「雲端上的民族」布農人與大自然環境共存,不僅生態知識深厚,尊重森林和保育大自然的土地倫理觀念,更是世代傳承。舉凡傳統飲食動植物來源、狩獵文化、採集經濟、漁撈經濟、飼養經濟、傳統住屋、交通運輸、民族服飾、傳統樂器、傳統衛生與醫療、民族工藝、紡織工藝、編器工藝等,都來自於善用大自然「上天」的恩物。 布農族長期生活在中央山脈高山深林中,大自然的資源提供了他們生活的資源,也涵養了他們樸實渾厚的生活哲學。 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越豐富,大自然可資利用與運用的資源也就越多樣化。這也是第一本探究布農族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及其利用與運用的專書。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的謀生方式,因為居住環境的差異而有不同,各族群為適應自然環境,也建立自己的謀生方式。從早期的漁獵發展到農耕,以至近代,不同的營生方式都成為原住民的傳統知識系統,如何利用與運用,往往也產生不同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本書即針對布農族人往昔的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系統,長期以來所衍生的利用與應用,做全面性的觀察、調查與記錄。 2.原住民長久以來的傳統生活空間、家園,保留了生物多樣性而與山林環境共生的智慧,包括動植物、工藝藝術、各式器物等與環境相關之利用與運用,本書有極為全面性的調查與記錄。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本書特色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重回泰雅,是因為意識到失去的東西太多太劇烈? 重回泰雅,是因為意識到族群的面目已模糊! 重回泰雅,是因為意識到人的尊嚴的基礎點上! 一個三十歲的泰雅漢子,重新攤開歲月的痕跡時,才猛然發現到,教科書不再記述泰雅的歷史;教科書不再鋪陳泰雅精神的可貴;教科書不再記載台灣這塊士地的人文。 當我們無法知悉祖先的血汗,當我們無法傳遞祖先的文化瑰寶,當我們失去了在土地上的時空感時,很自然地就成為「空心人」。所以,重回泰雅,做一個身為台灣原住民族所應該做的事! 唱歌,就唱原住民的歌! 雕刻,就雕原住民的作品! 寫作,就寫原住民的土地! 作曲,就作原住民的曲子! 跳舞,就跳祖先留下來的舞! 喝酒,就大力地喝小米酒! 說故事,就說祖先的神話與傳說! 本書特色 1.喜歡瓦歷斯‧諾幹的讀者及喜歡原住民文學的讀者。 2.最經典的原民文學:瓦歷斯‧諾幹最經典的原民文學著作,非讀不可的原民文學經典。
在這條川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 泰雅族人和櫻花鉤吻鮭, 都在不斷地洄游, 不斷地找尋一線生機。 終於, 我循著故事情節來到羅葉尾溪, 沁涼的山風迎面輕拂。 清澈的溪水裡 , 櫻花鉤吻鮭如精靈般自在悠游, 當我專注欣賞著牠們水中群舞的同時, 那跨越80年的情感洄游也一幕幕展開…… ——野呂 尤命 1935年,大島正滿完成一本《泰雅在招手》的調查紀行,這也是唯一一本見證了從日治時期迄今,泰雅族人與櫻花鉤吻鮭在面對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下,仍不斷奮力洄游向上,找尋生命出口的軌跡。2016年撒韻因拍攝櫻花鉤吻鮭紀錄片,因而意外踏上了愛努民族的土地,更驚喜的串連起台灣櫻花鉤吻魚與日本鮭的一段洄游尋根之旅。 本書特色 1.以歷史為綱,小說情節為緯,撰寫出似幻似真的泰雅族及櫻花鉤吻鮭的洄游尋根之旅。 2.2017年最美的小說,電影「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藝術指導邱若龍最想拍成動畫電影的故事。
本名拓拔斯‧塔瑪匹,漢名田雅各,布農族,高雄醫學院畢業之後,放棄醫生的高薪,自願赴蘭嶼為原住民服務,堪稱台灣的史懷哲。拓拔斯從小就夢想出入山林當獵人,可是他的舅舅看看他的小腿肉,只是笑笑,並不想把獵槍給他,他暗地裡祈禱上帝,原諒舅舅的驕傲,雖然如此,他卻完成這一部偉大的獵人小說。本書特色拓拔斯.塔瑪匹瑪1981年以短篇小說〈拓拔斯.塔瑪匹瑪〉獲得南杏文學獎初露鋒芒,作家李喬稱譽為「一顆新星的誕生」,1986年再以短篇小說〈最後的獵人〉榮獲吳濁流文學獎。本書是拓拔斯.塔瑪匹瑪第一本小說集,同時收錄這兩篇得獎之作。得獎記錄〈拓拔斯.塔瑪匹瑪〉獲得南杏文學獎〈最後的獵人〉榮獲吳濁流文學獎
妳是光妳是太陽的光在太陽之前妳就已經有了妳是名妳是kazangiljan的名字來自古老的部落巴達因在深淵之處黑暗的地方人們探頭向著最高的光源在漆黑的大武山世界在孵化的發源之地仰慕妳就已經在交頭接耳裡流傳著這一抹受景仰的晨光── 讓阿淥˙達入拉雅之〈晨光〉本詩集分為六卷,首卷vuvu的哀歌。以七首新詩,細細敘述著,被遺忘於部落的祖父母們,以枯槁的手,輕撫著孫兒稚?的臉龐,說著:「你們的vuvu(祖父母)只剩下我一個了啊!」言談中,歲月不饒人的悲傷輕輕流瀉。卷二為雨中河,十五首新詩不住緬懷被水泥屋取代的石板屋、被花布傘取代的姑婆芋,弔唁部落傳統的消失,原民意象的模糊。卷三巴達因頌,頌讚大武山之雄偉、述說祖靈之崇高。卷四獵人詩篇,溢滿濃濃的父母情深,以及獵人蓄勢待發的激昂。讓阿淥這樣寫著:「走 我們走吧/最堅固的捕獸夾已經磨好了它的五顆大牙/獵刀已經再鋒利不過了/最尖銳的矛已經接合好了/聽著taiquras的後方有隻山羌正在吼叫//菸草已經準備好放在我的腰帶/背籃我已經縫合好了/我們還要做甚麼//我的獵區正等候著/看吧有隻鷹盤旋在我獵區的上方巡視著//時間已經拖延了/不要哭鬧不捨/我們要長驅直入我的獵區……」閱讀間,情緒也不禁激昂。卷五吟思鄉、卷六射鹿人讀詩,緩緩述說著遠居他方的年輕原住民,思鄉情濃。本詩集四十七首充滿原住民意象的新詩,或思鄉、頌讚大自然;或思念父母、感懷祖父母的綿綿親情;或訴說獵人出發打獵前激昂澎湃,讀來皆讓人感動良久。本書特色作者來自於排灣族最古老部落「巴達因」部落,且身為酋長家族的傳人,熱切地學習排灣族的習俗文化,也有感而發的寫作。作者以精簡的詩句描述自幼在山中射鹿部落裡的成長經歷,以及下山前往都市工作之後,對於山林生活的感念。詩中真情流露、遣詞造句自然不造作,排灣族依山傍水的傳統生活方式,感動的不只是作者,也召喚著現代都市人心中那一份對於大自然的嚮往。
一部排灣領袖家族的百年抗爭血淚史太陽神、神祇們以及我們的祖先們啊!請接受我們的祈求啊!感謝眾神祇們平日的照顧,使吾族吾民不再生病、不再患難!請接受這一份獻禮,表示我們由衷的謝忱。我們從以前就崇拜您,到現在,一直到永遠!──排灣族祭典歌詞巍峨聳立的大武山下、蜿蜒曲折的大竹高溪沿岸,世世代代居住著一群排灣族人,他們的體內流竄著陽光一般熾熱奔放的血液,他們在五年祭大肆慶祝狂歡、在尋伴舞會盡情歌舞示愛,誰要是敢侵犯他們的地盤,就免不了要遭受被獵取人頭的命運! 然而,這一支崇拜太陽神的強悍民族,在面對挾帶著龐大野心和武器而來的荷蘭人時,只能選擇轉進東部狹窄的山谷裡,艱難地適應大自然嚴苛的環境。之後歷經清朝的統治、又面臨日本殖民者的壓迫,嘗盡了被異族奴役的悲慘歲月……。太陽神的子民是從來不屈服的!排灣族人的性格就像大武山一樣地粗獷與倔強!他們反抗入侵者的情緒,就像大竹高溪湍湍奔瀉的流水一樣,日日夜夜,永不休止!本書特色一部排灣領袖家族,百餘年來歷經數次異族統治仍不低首屈服的抗爭血淚史。作者陳英雄先生是台灣第一位出書的原住民作家,在台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及先驅者的地位。
祖靈的聲音,你聽到了嗎?在寧靜之中月光皎潔的夜裡,在雲霧迷漫之中螢火蟲漫妙飛舞的原野,祖靈藉由各種不同的面貌,與卜袞展開一場心靈的對話。本詩集為作者卜袞繼《山棕月影》後的第二本以原住民布農族語創作的詩集。作者以文化、語言、書寫的角度,探索布農文化最深沈的內涵,並透過布農族語的寫作提供作為原住民母語教材,以漢語對照讓讀者一窺原住民文化的精緻之美與語言音律之美。本書特色:布農族語、漢文雙語對照詩集,呈現原住民的文化與音律之美。台灣文學中特殊的且罕有的原住民語文學創作詩集。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文學補助。
達悟族,日據時曾由島居龍藏取名為「雅美族」,達悟族是台灣原住民部落,唯一離島居住的部落群,因此漢化的腳步也最慢;因為受漢人影響較小,其傳統歲時祭儀仍留有獨特時間觀:達悟族人的曆法是依其計算時間的方式,以月亮元缺為主,以日落、日出、午前、午後等主觀的體驗法來估算時間及進行各種活動,包括達悟族人最重視的捕魚活動及其農作時間等。 本書便收錄了許多關於達悟族人的宇宙、農耕、漁獵等神話傳說,讀者可藉由這些故事中去了解達悟族人的各種觀點;且作者於每個故事後面皆有加以說明故事構成的背景因素或發展過程,並提出問題加以討論跟解析,讓讀者更容易掌握達悟族神話傳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