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是大腦神經多樣性的一種展現,揭示的是人類的差異,而非缺陷。然而,在非自閉症者所建構的社會中,不符主流標準的人不得不「戴上面具」,偽裝成「正常人」。大眾對自閉症有哪些印象?很難同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會察言觀色,無法理解言外之意?遇到自己在意的事情就難以妥協、不善變通、一直重複某些動作、興趣狹隘而狂熱,或許還有高智商?這些描述具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透過非自閉症者的視角去觀看,帶有單方面的價值判斷,而結論往往是這些行為需要「改變」。然而,自閉症其實是大腦神經多樣性的一種呈現方式。神經多樣性的模式挑戰了過往對「正常」和「異常」的傳統觀念。自閉症譜系障礙並不是疾病,而是另一種思考、看待和處理訊息的方式。障礙二字真正彰顯的是:自閉症者的思考和行為模式並不符合非自閉症者(在此泛稱為「普通人」)所建構的社會要求,像是溫暖、聰明、自信、成熟、樂於助人……等等。◤什麼是「蒙面」?◢為了順利融入這個對自己不太友善的社會,在兒童時期被診斷出自閉症的人,往往會步上早療之路,同時被貼上「特殊」的標籤;沒有接受診斷或症狀不夠典型、「嚴重」的自閉症者,則在日復一日的社會化過程中蒙面。這是一種常見的應對機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偽裝」:亦即掩蓋並壓抑自己的自閉症特徵、模仿普通人的感受與溝通模式。二是「補償」:藉由一些藉口或小技巧,在不被發現的狀態下滿足自己的需求。簡而言之,蒙面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自我噤聲,也是對自己的過度矯正。◤為何「蒙面」?◢不只是自閉、亞斯,還包括ADHD等等,當這些具有神經多樣性的人缺乏自我認識的管道與資源,當他們被告知自己的特徵在他人眼裡代表了負面跡象,顯示出他們是不健全、異常,甚至危險的,他們只能練習偽裝出一副神經典型者的臉孔。但戴上面具並無法幫他們真正變成另一種人。他們為了生存而犧牲了真實自我,比一般人犧牲得更多,只是得到的回報更少。◤「蒙面」的後果◢為了躲避無盡的社會威脅而蒙面,會導致長期心理健康不佳,更普遍的是不斷否定、無法辨識自己的感受。其中一種後果是自閉症倦怠,一種慢性疲憊狀態,當事人的技能會開始下降,對壓力的耐受力也大幅降低。此外還包括注意力缺損、憂鬱症、躁鬱症和強迫症等精神症狀,也有些個案因為長期討好他人,變得容易受到操縱與虐待。成年後,許多自閉症者更容易用酗酒、藥物濫用、過度運動、飲食失調、情感依賴等來安撫自己,甚至加入邪教。◤面具有可能卸下嗎?◢卸下面具的第一步是重新思考外部所打造的敘事。第二步是打破外界對自閉症的刻板印象,重新建構,把所謂「有問題」的特徵重新描述為正面的特徵,因為許多自閉症者在兒時最有破壞性的行為其實正是他們獨立與意志的象徵。第三步是思考自閉症為生活帶來什麼樣有意義的事,即使這些意義在一般人眼中並沒有什麼。自閉症無法「治癒」,但面具可以卸下,因為自閉症可以是存在的核心,也是他們成為精采的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作者戴文‧普萊斯是社會心理學家、成人自閉症者,也是跨性別者。在本書中,他分享了自己及許多自閉症者的心路歷程、從小到大的蒙面經歷,以及自閉光譜與性別、種族、文化等因素的交織下,身處不同階級位置的個體在尋找認同之路時發展出哪些特殊的應對策略。這些經歷有些高度重疊,有些又截然不同。本書不僅是為了自閉光譜內的每個人所寫,也是為了渴望理解神經多樣性的美好與複雜的每一個人所寫。當我們站在全然不同的立足點去感知世界,無論是身在自閉光譜上的人,還是非自閉症者,都能從這本書獲得不同於過往的嶄新視角,與周圍的人建立更深的連結。在心理疾病醫療化的模式下,如今,人們只要正在經歷特別難熬的時期,好比憂鬱,就可能被視為缺陷或異常。有鑑於此,神經典型性更像是一種壓迫性的文化標準。事實上,沒有人能一直符合這些標準,正如父權結構會同時傷害異性戀和非異性戀,神經典型性也同樣會傷人。無論我們的心理健康是好是壞,都時時刻刻受到僵化的標準所箝制。一直以來,生物醫學都是自閉症研究的正統模式,而自閉症譜系障礙被視為腦功能缺陷。精神醫學在自閉光譜的議題上仍在演進中,神經多樣性模式提供了自閉症研究另一種取徑,促進更多討論。本書如同打開新的可能,讓醫學模型與神經多樣性模式或許更能互為輔助,「障礙」和「差異」不再是二分法。
自閉症,是大腦神經多樣性的一種展現,揭示的是人類的差異,而非缺陷。然而,在非自閉症者所建構的社會中,不符主流標準的人不得不「戴上面具」,偽裝成「正常人」。大眾對自閉症有哪些印象?很難同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不會察言觀色,無法理解言外之意?遇到自己在意的事情就難以妥協、不善變通、一直重複某些動作、興趣狹隘而狂熱,或許還有高智商?這些描述具有某種程度的真實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透過非自閉症者的視角去觀看,帶有單方面的價值判斷,而結論往往是這些行為需要「改變」。然而,自閉症其實是大腦神經多樣性的一種呈現方式。神經多樣性的模式挑戰了過往對「正常」和「異常」的傳統觀念。自閉症譜系障礙並不是疾病,而是另一種思考、看待和處理訊息的方式。障礙二字真正彰顯的是:自閉症者的思考和行為模式並不符合非自閉症者(在此泛稱為「普通人」)所建構的社會要求,像是溫暖、聰明、自信、成熟、樂於助人……等等。◤什麼是「蒙面」?◢為了順利融入這個對自己不太友善的社會,在兒童時期被診斷出自閉症的人,往往會步上早療之路,同時被貼上「特殊」的標籤;沒有接受診斷或症狀不夠典型、「嚴重」的自閉症者,則在日復一日的社會化過程中蒙面。這是一種常見的應對機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偽裝」:亦即掩蓋並壓抑自己的自閉症特徵、模仿普通人的感受與溝通模式。二是「補償」:藉由一些藉口或小技巧,在不被發現的狀態下滿足自己的需求。簡而言之,蒙面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自我噤聲,也是對自己的過度矯正。◤為何「蒙面」?◢不只是自閉、亞斯,還包括ADHD等等,當這些具有神經多樣性的人缺乏自我認識的管道與資源,當他們被告知自己的特徵在他人眼裡代表了負面跡象,顯示出他們是不健全、異常,甚至危險的,他們只能練習偽裝出一副神經典型者的臉孔。但戴上面具並無法幫他們真正變成另一種人。他們為了生存而犧牲了真實自我,比一般人犧牲得更多,只是得到的回報更少。◤「蒙面」的後果◢為了躲避無盡的社會威脅而蒙面,會導致長期心理健康不佳,更普遍的是不斷否定、無法辨識自己的感受。其中一種後果是自閉症倦怠,一種慢性疲憊狀態,當事人的技能會開始下降,對壓力的耐受力也大幅降低。此外還包括注意力缺損、憂鬱症、躁鬱症和強迫症等精神症狀,也有些個案因為長期討好他人,變得容易受到操縱與虐待。成年後,許多自閉症者更容易用酗酒、藥物濫用、過度運動、飲食失調、情感依賴等來安撫自己,甚至加入邪教。◤面具有可能卸下嗎?◢卸下面具的第一步是重新思考外部所打造的敘事。第二步是打破外界對自閉症的刻板印象,重新建構,把所謂「有問題」的特徵重新描述為正面的特徵,因為許多自閉症者在兒時最有破壞性的行為其實正是他們獨立與意志的象徵。第三步是思考自閉症為生活帶來什麼樣有意義的事,即使這些意義在一般人眼中並沒有什麼。自閉症無法「治癒」,但面具可以卸下,因為自閉症可以是存在的核心,也是他們成為精采的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作者戴文‧普萊斯是社會心理學家、成人自閉症者,也是跨性別者。在本書中,他分享了自己及許多自閉症者的心路歷程、從小到大的蒙面經歷,以及自閉光譜與性別、種族、文化等因素的交織下,身處不同階級位置的個體在尋找認同之路時發展出哪些特殊的應對策略。這些經歷有些高度重疊,有些又截然不同。本書不僅是為了自閉光譜內的每個人所寫,也是為了渴望理解神經多樣性的美好與複雜的每一個人所寫。當我們站在全然不同的立足點去感知世界,無論是身在自閉光譜上的人,還是非自閉症者,都能從這本書獲得不同於過往的嶄新視角,與周圍的人建立更深的連結。在心理疾病醫療化的模式下,如今,人們只要正在經歷特別難熬的時期,好比憂鬱,就可能被視為缺陷或異常。有鑑於此,神經典型性更像是一種壓迫性的文化標準。事實上,沒有人能一直符合這些標準,正如父權結構會同時傷害異性戀和非異性戀,神經典型性也同樣會傷人。無論我們的心理健康是好是壞,都時時刻刻受到僵化的標準所箝制。一直以來,生物醫學都是自閉症研究的正統模式,而自閉症譜系障礙被視為腦功能缺陷。精神醫學在自閉光譜的議題上仍在演進中,神經多樣性模式提供了自閉症研究另一種取徑,促進更多討論。本書如同打開新的可能,讓醫學模型與神經多樣性模式或許更能互為輔助,「障礙」和「差異」不再是二分法。
▍全球銷售突破一千萬冊,喬登‧彼得森的《生存法則》▍ 《生存的12條法則》╳《秩序之上》兩冊套書 混亂與秩序都是表象 要生存,就要叩問未知背後的可能 這是一套生存之書,也是一套超越之書,來自一位當代最具爭議性的公共知識分子。 他的真正意圖並非勵志,更非安慰, 而是強烈要求你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性,成為更好的人。 《生存的12條法則》 ▍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橫空出世之作 ▍ ── 全球最突出的現象級大書 ── ★ 銷售突破300萬冊,多國暢銷榜Top1 ★ 衍生出無數的熱門激辯影片以及筆戰 ★ 50種語言版本陸續推出中 當討論嚴肅生存問題的YouTube頻道,也能擊敗網紅,創下9千7百萬點閱率;當心理學結合哲學及神學的著作成為全球暢銷書,我們知道,現代人需要的,不是虛假的勵志、無法帶來真實改變的安慰,而是直率到近乎殘酷地剖開生存的真相,讓我們看清人類這個物種有多麼擅長輕賤自己、傷害他人,也知道這一切不是無法改變。而解決之道,就藏在生物幾近永恆的演化史、人類亙古以來的集體智慧,以及嶄新的科學成果中。 作者試圖為這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處理人類受苦的問題。受苦來自一己的局限及不完美,也來自外界社會的嚴苛和評斷。然而,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事實是,人類並不會因為完美而感到幸福。 「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我們比誰都能看清自己的殘缺、軟弱,也比誰都為自己的不符合理想厭棄自己,然而正是這樣的不足,給了我們目標,而目標的追求則給我們生存下去的意義。我們正是踏在混亂和秩序的那條交界上,一步步向前完成自己── 一開始就到達目標的生命,不值得活。 混亂在哪裡?混亂在霸凌、壓迫,然而作者也解釋了階級結構等社會特性是如何在演化的長河中浮現,這些特性又如何幫助人類生存。他舉龍蝦為例,龍蝦這成功在地球上存活了幾億年的古老生物,跟人類的共同點比我們所能想到的還要多,而且由於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因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勘測龍蝦的神經電路,這有助於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龍蝦就有階級結構──戰勝的龍蝦取得一切,戰敗的龍蝦腦部基本上會逐漸消失,重新長出劣勢者的腦,並分泌較低的血清素和較高的章魚胺,以適應新的劣勢者地位:變得不好鬥(膽怯、垂頭喪氣、躲躲藏藏),只需要少量刺激就會觸發逃跑的反射動作(罹患創傷後壓力症的士兵或受虐兒童典型的高度驚嚇反應)。 作者由此展開,用《創世記》裡最古老的人類故事講出人類這個物種自我輕賤、為惡的本質,以及追求超越的神聖形象,一路往下到心理學中的集體潛意識、哲學中的存在主義、文學中的邊緣人格,旁及道家的陰陽思想,以及作者在嚴寒、充滿歧視的生長環境中求生存的親身體驗──「我們知道懼怕和痛苦會如何打擊我們,因此也知道如何用別人的缺失來傷害、羞辱別人。然而,也正因如此,人類不分全體或個體都該得到一些憐憫…… 要治療人類的自覺所帶來的自我輕賤,最適當的處方正是憐憫,因為人類固然有理由自我輕賤,但那只傳遞出故事的一半真相。我們必須平衡掉自己對自我和人類的憎惡,而那有賴我們對傳統心存感激,並為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更別說真正傑出者的卓越成就)感到驚奇。」 人類的基因、大腦、生理和心理現狀,都是在漫長的生存奮鬥史中形塑而出。所謂生存法則,正是生物一路努力至今的成就。而作者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愛的關係、智慧的傳統,或是心理學的洞見的幫助,單一個人要處理自身受苦的問題,會是多麼孤獨、偏頗又困難。但他也讓我們知道,在面對受苦的問題時,人是可以從個人的、內在的層面,生發出力量去改變困境。 《秩序之上》 ▍當代最大膽無畏的公共知識分子‧睽違四年新作 ▍ 繼《生存的十二條法則》全球暢銷500萬冊 售出50種語言版本之後 喬登・彼得森針對陷入混亂、思想僵化的生命 提出另外十二道生命的新解方 每一個年代都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因為人類無法不依靠秩序而活,因為秩序之上總有混亂盤據,卻避無可避。在我們身處的這個年代,人類愈來愈常將自身意志強加於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上,使其為我們所用;人類為世界打造出重重秩序,而世界則回報以規模更巨大的天災人禍,更瞬息萬變的局勢,更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網絡,我們只是自以為尚且可以應付。 這是一本探討混亂與秩序、個人與集體之書,重點在於尋求平衡,看見同一件事物的不同面向。 ►我們需要保持個人的心智健全,但我們也會把維持心智健全的工作外包出去,讓社群提醒自己該如何思考、行事及發言。 ►我們有時會讓自己處於階級底層的位置,因為願意當一個愚笨的新手,就是願意從混亂走向秩序。進入結構、取得一席之地,就像一場接一場的遊戲╱比賽,在破關之前,你明白自己雖然身在底層,但所在之處卻擁有你可以奮力汲取的能量。 ►當混亂吞沒我們,當大自然的力量以疾病摧殘我們或所愛之人,當殘暴專橫的事件撕碎我們珍視的事物,要明白這些不幸都只是生命中痛苦難堪的那一半,另一半是生命英勇的一面,因為我們勉力承擔。 「我們並不無助。即使在最破碎的生活廢墟裡,也能找到可用的武器。」 在《生存的十二條法則》中,作者試圖為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找出秩序。在《秩序之上》裡,他則進一步以混亂為主題,為甫經歷過全球疫情的我們指出秩序與混亂如何互為雙生,缺一不可。生命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意義來自於探索未知領域,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找到適應之道。過度混亂違反人類追求安穩的天性,但過度追求秩序也會剝奪我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使我們屈從於僵化之中,喪失人類活著就需要的意義感,甚至走向極權主義式的法則。秩序與混亂是真實世界的必要元素,在上述兩者間創造平衡,並自發地打從內心深處承擔起混亂的責任,有助於我們在殘酷的真相中存活下來,確保我們即使身處黑暗深淵,也能少一點絕望和惡意。 當過度的秩序與安全為人類帶來危險,就是混亂崛起之時。若我們無法看到秩序之上的混亂,混亂之中的脈絡,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就很貧乏,才會只看單一面向、追隨單一意識型態。直面混亂,抵抗僵化的秩序,在必要時反之亦然──這就是漫長的人類演化史要傳授給我們的生存之道。 好評推薦 ● 當今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美國《紐約時報》 ● 當代任何思想家都無法比擬,我們這個時代的先知──英國《每日郵報》 ● 這不是一條政治正確或受到正式認可的道路,但它是一條非常實用卻又更強大的道路:過這種生活是有意義的。——《華爾街日報》 ● 作者提供的生活解方是一種嚴厲的解方,但它也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解方——對於數百萬的年輕人來說,事實證明,它是完美的解毒劑,解決了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溺愛和指責。——大衛‧布魯克斯(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意義治療法的必讀經典 很可能是自佛洛伊德和阿德勒以來,最重要的思想。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 人的一切,都來自尋求意義的意志。 無論是阿德勒的權力意志,或佛洛伊德的享樂意志,都只是意義意志的衍生物。 從二十世紀開始,空虛與無意義成了人人都會面臨的課題。以弗蘭可醫師的話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問題,就是存在空虛(existential vacuum)。 而在存在主義精神醫學之中,意義治療法是唯一演化出一套技法的學派。藉由「反反思」與「弔詭意向」這兩種技法,弗蘭可示範了治療師如何與患者共同對抗存在空虛。在意義已變得愈發輕薄微小的今日,意義治療法的位置在何處,又該如何應用?本書詳細闡明了意義治療法與存在主義、精神醫學甚至神學領域的重疊與差異,是深入了解弗蘭可思想的必讀之作。 世人皆知,弗蘭可醫師曾待過四個納粹集中營。當他倖免生還,重回醫療崗位,不時會遇到身染不治之症的患者哭喊著問: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那樣毫無道理的無妄苦難也曾深深折磨著弗蘭可,而正是在集中營的煎熬經歷讓他開創出意義治療法。這是他走出死蔭幽谷之後所創的生命之道,其後四十年,他將一生都奉獻給意義治療,協助人們走出憂鬱、自殺意念,以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感與存在空虛。 本書由弗蘭可的演講所彙編而成,闡釋了意義治療法特有的體系、假設與主張,還有基礎信念。各章交織成一面關聯之網,說明了意義治療法的三大概念:意志的自由、朝向意義的意志、生命的意義。 意志的自由指的是人類意志的自由。但它絕非無條件的自由,而是指面臨任何條件時,都有採取立場的自由。人生來即是關注意義與價値的動物,但若想激發出朝向意義的意志,就要先闡明意義為何物。弗蘭可強調,意義必須設法去發現,而非由誰任意給出,並且有一定答案。換言之,每個問題總有一個答案,亦即正確的那個。在各種特定處境中,都只有一個特定意義,那便是它眞正的意義。而只要意義存在,人類就有意志朝它前行。人一生持續在追尋,也有自由著手實現的,正是生命的意義。 人類要活著,便需要意義──意義治療法的理論即奠基於此。在心理治療中,真正重要的並非技法與動力的詮釋,而是治療師與個案、醫師與患者之間作為「人」的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存在會遇(existential encounter)。唯有當一個人遇上了另一個人,一個存有(being)遇上了另一個存有,會遇的意義與效果才會顯現。弗蘭可的主張與當時只強調動力論的精神分析不同,他認為人並非只會被各種驅力或本能推動,人也會被意義拉住。意義治療法不僅關注人作為存有的狀態,更強調意義本身。 此外,它增加了新的向度,將「特屬於人的現象」這個向度加入心理治療,而所謂「特屬於人的現象」,就是「自我超越的能力」,以及「自我抽離的能力」,兩者都是讓意義得以存在的關鍵因素。人本質上即有一種自我超越性與自我抽離性,前者會使人的存有往外延伸、超越自己,後者則讓人得以抽離於處境之外,乃至抽離於自身之外,也因此能賦予自己真正的態度價值,實現自己非做不可之事。 本書的核心主旨在於,人的一切,都來自尋求意義的意志。無論是阿德勒的權力意志,或佛洛伊德的享樂意志,都只是意義意志的衍生物。享樂與其說是目的,不如說是實現意義後所得的副作用;權力與其說是目的,實際上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人只有找不到意義時,才會轉而尋求權力與享樂。而在命運的不可改變性之下,人總是可以改變自己。人有能力型塑以及再型塑自己,對弗蘭可而言,這是人的特權,也是構成存在的要件。 好評推薦 我認為《意義的意志》是過去五十年心理學思想的傑出貢獻之一。―― 卡爾•羅傑斯《成為一個人》作者
意義治療法的必讀經典 很可能是自佛洛伊德和阿德勒以來,最重要的思想。 ――――――《美國精神病學雜誌》―――――― 人的一切,都來自尋求意義的意志。 無論是阿德勒的權力意志,或佛洛伊德的享樂意志,都只是意義意志的衍生物。 從二十世紀開始,空虛與無意義成了人人都會面臨的課題。以弗蘭可醫師的話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問題,就是存在空虛(existential vacuum)。 而在存在主義精神醫學之中,意義治療法是唯一演化出一套技法的學派。藉由「反反思」與「弔詭意向」這兩種技法,弗蘭可示範了治療師如何與患者共同對抗存在空虛。在意義已變得愈發輕薄微小的今日,意義治療法的位置在何處,又該如何應用?本書詳細闡明了意義治療法與存在主義、精神醫學甚至神學領域的重疊與差異,是深入了解弗蘭可思想的必讀之作。 世人皆知,弗蘭可醫師曾待過四個納粹集中營。當他倖免生還,重回醫療崗位,不時會遇到身染不治之症的患者哭喊著問: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那樣毫無道理的無妄苦難也曾深深折磨著弗蘭可,而正是在集中營的煎熬經歷讓他開創出意義治療法。這是他走出死蔭幽谷之後所創的生命之道,其後四十年,他將一生都奉獻給意義治療,協助人們走出憂鬱、自殺意念,以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感與存在空虛。 本書由弗蘭可的演講所彙編而成,闡釋了意義治療法特有的體系、假設與主張,還有基礎信念。各章交織成一面關聯之網,說明了意義治療法的三大概念:意志的自由、朝向意義的意志、生命的意義。 意志的自由指的是人類意志的自由。但它絕非無條件的自由,而是指面臨任何條件時,都有採取立場的自由。人生來即是關注意義與價値的動物,但若想激發出朝向意義的意志,就要先闡明意義為何物。弗蘭可強調,意義必須設法去發現,而非由誰任意給出,並且有一定答案。換言之,每個問題總有一個答案,亦即正確的那個。在各種特定處境中,都只有一個特定意義,那便是它眞正的意義。而只要意義存在,人類就有意志朝它前行。人一生持續在追尋,也有自由著手實現的,正是生命的意義。 人類要活著,便需要意義──意義治療法的理論即奠基於此。在心理治療中,真正重要的並非技法與動力的詮釋,而是治療師與個案、醫師與患者之間作為「人」的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存在會遇(existential encounter)。唯有當一個人遇上了另一個人,一個存有(being)遇上了另一個存有,會遇的意義與效果才會顯現。弗蘭可的主張與當時只強調動力論的精神分析不同,他認為人並非只會被各種驅力或本能推動,人也會被意義拉住。意義治療法不僅關注人作為存有的狀態,更強調意義本身。 此外,它增加了新的向度,將「特屬於人的現象」這個向度加入心理治療,而所謂「特屬於人的現象」,就是「自我超越的能力」,以及「自我抽離的能力」,兩者都是讓意義得以存在的關鍵因素。人本質上即有一種自我超越性與自我抽離性,前者會使人的存有往外延伸、超越自己,後者則讓人得以抽離於處境之外,乃至抽離於自身之外,也因此能賦予自己真正的態度價值,實現自己非做不可之事。 本書的核心主旨在於,人的一切,都來自尋求意義的意志。無論是阿德勒的權力意志,或佛洛伊德的享樂意志,都只是意義意志的衍生物。享樂與其說是目的,不如說是實現意義後所得的副作用;權力與其說是目的,實際上是達成目的的手段。人只有找不到意義時,才會轉而尋求權力與享樂。而在命運的不可改變性之下,人總是可以改變自己。人有能力型塑以及再型塑自己,對弗蘭可而言,這是人的特權,也是構成存在的要件。 好評推薦 我認為《意義的意志》是過去五十年心理學思想的傑出貢獻之一。―― 卡爾•羅傑斯《成為一個人》作者
▍當代最大膽無畏的公共知識分子‧睽違四年新作 ▍ 繼《生存的十二條法則》全球暢銷500萬冊 售出50種語言版本之後 喬登・彼得森針對陷入混亂、思想僵化的生命 提出另外十二道生命的新解方 每一個年代都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因為人類無法不依靠秩序而活,因為秩序之上總有混亂盤據,卻避無可避。在我們身處的這個年代,人類愈來愈常將自身意志強加於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上,使其為我們所用;人類為世界打造出重重秩序,而世界則回報以規模更巨大的天災人禍,更瞬息萬變的局勢,更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網絡,我們只是自以為尚且可以應付。 這是一本探討混亂與秩序、個人與集體之書,重點在於尋求平衡,看見同一件事物的不同面向。 ►我們需要保持個人的心智健全,但我們也會把維持心智健全的工作外包出去,讓社群提醒自己該如何思考、行事及發言。 ►我們有時會讓自己處於階級底層的位置,因為願意當一個愚笨的新手,就是願意從混亂走向秩序。進入結構、取得一席之地,就像一場接一場的遊戲╱比賽,在破關之前,你明白自己雖然身在底層,但所在之處卻擁有你可以奮力汲取的能量。 ►當混亂吞沒我們,當大自然的力量以疾病摧殘我們或所愛之人,當殘暴專橫的事件撕碎我們珍視的事物,要明白這些不幸都只是生命中痛苦難堪的那一半,另一半是生命英勇的一面,因為我們勉力承擔。 ►當混亂吞沒我們,當大自然的力量以疾病摧殘我們或所愛之人,當殘暴專橫的事件撕碎我們珍視的事物,要明白這些不幸都只是生命中痛苦難堪的那一半,另一半是生命英勇的一面,因為我們勉力承擔。 「我們並不無助。即使在最破碎的生活廢墟裡,也能找到可用的武器。」 在《生存的十二條法則》中,作者試圖為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找出秩序。在《秩序之上》裡,他則進一步以混亂為主題,為甫經歷過全球疫情的我們指出秩序與混亂如何互為雙生,缺一不可。生命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意義來自於探索未知領域,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找到適應之道。過度混亂違反人類追求安穩的天性,但過度追求秩序也會剝奪我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使我們屈從於僵化之中,喪失人類活著就需要的意義感,甚至走向極權主義式的法則。秩序與混亂是真實世界的必要元素,在上述兩者間創造平衡,並自發地打從內心深處承擔起混亂的責任,有助於我們在殘酷的真相中存活下來,確保我們即使身處黑暗深淵,也能少一點絕望和惡意。 當過度的秩序與安全為人類帶來危險,就是混亂崛起之時。若我們無法看到秩序之上的混亂,混亂之中的脈絡,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就很貧乏,才會只看單一面向、追隨單一意識型態。直面混亂,抵抗僵化的秩序,在必要時反之亦然──這就是漫長的人類演化史要傳授給我們的生存之道。 喬登・彼得森以驚人的博學歸納出深沈而難以察覺的人性, 從中提煉出可供遵循的12道日常法則, 讓我們看清人類的存續如何從遠古時期便留下固定軌跡 我們又是如何成為有能力扭轉自己命運的生物 他的YouTube訂閱人數超過7百萬,總觀看次數逼近6億 他的言論正在改變世界,改變數百萬讀者和聽眾的生活和思想 它指出了一條或許並不安穩舒適的道路,但卻非常實際,而且讓你變強 推薦好評 ● 這不是一條政治正確或受到正式認可的道路,但它是一條非常實用卻又更強大的道路:過這種生活是有意義的。——《華爾街日報》 ● 作者提供的生活解方是一種嚴厲的解方,但它也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解方——對於數百萬的年輕人來說,事實證明,它是完美的解毒劑,解決了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溺愛和指責。——大衛‧布魯克斯(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當代最大膽無畏的公共知識分子‧睽違四年新作 ▍ 繼《生存的十二條法則》全球暢銷500萬冊 售出50種語言版本之後 喬登・彼得森針對陷入混亂、思想僵化的生命 提出另外十二道生命的新解方 每一個年代都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因為人類無法不依靠秩序而活,因為秩序之上總有混亂盤據,卻避無可避。在我們身處的這個年代,人類愈來愈常將自身意志強加於生活的各個層面之上,使其為我們所用;人類為世界打造出重重秩序,而世界則回報以規模更巨大的天災人禍,更瞬息萬變的局勢,更加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網絡,我們只是自以為尚且可以應付。 這是一本探討混亂與秩序、個人與集體之書,重點在於尋求平衡,看見同一件事物的不同面向。 ►我們需要保持個人的心智健全,但我們也會把維持心智健全的工作外包出去,讓社群提醒自己該如何思考、行事及發言。 ►我們有時會讓自己處於階級底層的位置,因為願意當一個愚笨的新手,就是願意從混亂走向秩序。進入結構、取得一席之地,就像一場接一場的遊戲╱比賽,在破關之前,你明白自己雖然身在底層,但所在之處卻擁有你可以奮力汲取的能量。 ►當混亂吞沒我們,當大自然的力量以疾病摧殘我們或所愛之人,當殘暴專橫的事件撕碎我們珍視的事物,要明白這些不幸都只是生命中痛苦難堪的那一半,另一半是生命英勇的一面,因為我們勉力承擔。 ►當混亂吞沒我們,當大自然的力量以疾病摧殘我們或所愛之人,當殘暴專橫的事件撕碎我們珍視的事物,要明白這些不幸都只是生命中痛苦難堪的那一半,另一半是生命英勇的一面,因為我們勉力承擔。 「我們並不無助。即使在最破碎的生活廢墟裡,也能找到可用的武器。」 在《生存的十二條法則》中,作者試圖為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找出秩序。在《秩序之上》裡,他則進一步以混亂為主題,為甫經歷過全球疫情的我們指出秩序與混亂如何互為雙生,缺一不可。生命有一部分很重要的意義來自於探索未知領域,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找到適應之道。過度混亂違反人類追求安穩的天性,但過度追求秩序也會剝奪我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使我們屈從於僵化之中,喪失人類活著就需要的意義感,甚至走向極權主義式的法則。秩序與混亂是真實世界的必要元素,在上述兩者間創造平衡,並自發地打從內心深處承擔起混亂的責任,有助於我們在殘酷的真相中存活下來,確保我們即使身處黑暗深淵,也能少一點絕望和惡意。 當過度的秩序與安全為人類帶來危險,就是混亂崛起之時。若我們無法看到秩序之上的混亂,混亂之中的脈絡,那是因為我們自己就很貧乏,才會只看單一面向、追隨單一意識型態。直面混亂,抵抗僵化的秩序,在必要時反之亦然──這就是漫長的人類演化史要傳授給我們的生存之道。 喬登・彼得森以驚人的博學歸納出深沈而難以察覺的人性, 從中提煉出可供遵循的12道日常法則, 讓我們看清人類的存續如何從遠古時期便留下固定軌跡 我們又是如何成為有能力扭轉自己命運的生物 他的YouTube訂閱人數超過7百萬,總觀看次數逼近6億 他的言論正在改變世界,改變數百萬讀者和聽眾的生活和思想 它指出了一條或許並不安穩舒適的道路,但卻非常實際,而且讓你變強 推薦好評 ● 這不是一條政治正確或受到正式認可的道路,但它是一條非常實用卻又更強大的道路:過這種生活是有意義的。——《華爾街日報》 ● 作者提供的生活解方是一種嚴厲的解方,但它也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解方——對於數百萬的年輕人來說,事實證明,它是完美的解毒劑,解決了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溺愛和指責。——大衛‧布魯克斯(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背離親緣》作者的憂鬱症經典 顏擇雅推薦 : 寫憂鬱症的代表作,就是這本 !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寫書探討憂鬱症時,要避免將憂鬱症美化或妖魔化都很不容易,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兩種錯誤都犯了。」但也許這樣的寫法才是最誠實的寫法。與其說我對憂鬱症的感覺介於感激和恐懼之間,毋寧說,我以很極端的方式感受到兩者。」 母親離世三年後,安德魯.所羅門第一次憂鬱症發作——在生活、事業、感情一片順遂,連自己也想不出任何理由得憂鬱症的時候。重度憂鬱症奪走他生活自理的能力,讓他體內長出一個陌生人。在最絕望的時期,他設法染上HIV病毒,只為了有合理的藉口自殺。他最終未能如願,但也從此接受自己將永遠與憂鬱症為伴,並展開對憂鬱症的終身研究。 多年後,他完成了《正午惡魔》這本巨著。同時具備病患、文學作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等多重視野、經驗及人脈的他,結合了驚心動魄的親身經歴和淵博的知識挖掘,以十二個面向解剖憂鬱症,從一般人對憂鬱症最常見的困惑——是由外在刺激還是內在性格所引發、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採藥物治療還是心理動力治療、只是不快樂還是罹患了憂鬱症?到更宏觀、結構性的面向——憂鬱症在演化上的意義、政治如何決定憂鬱症的描述及治療,乃至性別、年齡、族群文化、貧窮、自殺與憂鬱症的關係,對憂鬱症這種公認難以理解的疾病展開反覆辯證。 他採訪了大量病患、醫生、科學家、藥物研發者,介紹各種療法為何有效或無效,從藥物治療、談話治療、電痙攣療法等正規治療,到還在實驗階段但被寄予重望的幾種電力藥學、啟靈藥。他還大膽親身投入十多種另類治療,從公認具有成效的運動、飲食控制,到可以認真看待的重複穿顱磁刺激術、生存課程、EMDR、團體治療等等,甚至包括看似荒誕不經卻帶來相當啟發的塞內加爾泛靈儀式。 憂鬱症是最受誤解、汙名化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同時也是最難以定義的疾病——哪些是罹病的反應,是憂鬱症寄生在病人身上所長出的生命?哪些是病人性格結構的一部分?治療改變了什麼?經過治療的人,是變得正常了,還是不正常?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作者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統合社會心理及精神藥學的理解,力求全面、精確地描述這種疾病的本質及樣貌;在於作者以一貫的坦率戳破種種失靈的想法、無益的治療、挾憂鬱症以自利的企圖,以及人類自我欺騙的傾向;在於作者以文學家的敏銳和同情,透過生動的比𣈥刻畫難以表述的罹病境況及無從穿透的孤獨感;更在於作者從自身及無數受訪者的苦難中,挖掘出受苦的意義及救贖,讓我們看到這種疾病的悲劇性及其帶來的美麗洞察,也讓我們——不論是病患、治療者還是陪伴者,都還能懷抱希望。 正如作者所說:「探索非個別性的人類普遍心理是大眾心理學書籍的通病。然而當我們看到還有這麼多人類韌性、堅強和想像力的各種樣貌等待我們發掘,我們不但能理解憂鬱症的恐怖,也體會到人類生命力的複雜性。」 一部宏大、深邃、廣博的作品。《正午惡魔》是極罕見當得起「權威」二字的著作。即使主題帶有憂鬱的本質,但作者注入奔放的熱情及無盡的優美,讓書籍本身絲毫不顯得壓抑。——《紐約時報》 得獎與推薦記錄 ◆ 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獎 ◆ 普立茲非小說獎入圍 ◆ 浪達文學獎最佳自傳/回憶錄 ◆ 國家憂鬱及重症聯盟Prism Award ◆ 美好人生書獎(國家多發性硬化症協會) ◆ 美國精神健康聯盟Ken Book Award ◆ 《衛報》21世紀百大之書 ◆ 美國圖書館學會非小說選書 ◆ 英國MIND學會年度之書 ◆ 紐約時報年度圖書
《背離親緣》作者的憂鬱症經典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寫書探討憂鬱症時,要避免將憂鬱症美化或妖魔化都很不容易,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兩種錯誤都犯了。」但也許這樣的寫法才是最誠實的寫法。與其說我對憂鬱症的感覺介於感激和恐懼之間,毋寧說,我以很極端的方式感受到兩者。」 母親離世三年後,安德魯.所羅門第一次憂鬱症發作——在生活、事業、感情一片順遂,連自己也想不出任何理由得憂鬱症的時候。重度憂鬱症奪走他生活自理的能力,讓他體內長出一個陌生人。在最絕望的時期,他設法染上HIV病毒,只為了有合理的藉口自殺。他最終未能如願,但也從此接受自己將永遠與憂鬱症為伴,並展開對憂鬱症的終身研究。 多年後,他完成了《正午惡魔》這本巨著。同時具備病患、文學作家、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等多重視野、經驗及人脈的他,結合了驚心動魄的親身經歴和淵博的知識挖掘,以十二個面向解剖憂鬱症,從一般人對憂鬱症最常見的困惑——是由外在刺激還是內在性格所引發、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採藥物治療還是心理動力治療、只是不快樂還是罹患了憂鬱症?到更宏觀、結構性的面向——憂鬱症在演化上的意義、政治如何決定憂鬱症的描述及治療,乃至性別、年齡、族群文化、貧窮、自殺與憂鬱症的關係,對憂鬱症這種公認難以理解的疾病展開反覆辯證。 他採訪了大量病患、醫生、科學家、藥物研發者,介紹各種療法為何有效或無效,從藥物治療、談話治療、電痙攣療法等正規治療,到還在實驗階段但被寄予重望的幾種電力藥學、啟靈藥。他還大膽親身投入十多種另類治療,從公認具有成效的運動、飲食控制,到可以認真看待的重複穿顱磁刺激術、生存課程、EMDR、團體治療等等,甚至包括看似荒誕不經卻帶來相當啟發的塞內加爾泛靈儀式。 憂鬱症是最受誤解、汙名化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同時也是最難以定義的疾病——哪些是罹病的反應,是憂鬱症寄生在病人身上所長出的生命?哪些是病人性格結構的一部分?治療改變了什麼?經過治療的人,是變得正常了,還是不正常?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作者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統合社會心理及精神藥學的理解,力求全面、精確地描述這種疾病的本質及樣貌;在於作者以一貫的坦率戳破種種失靈的想法、無益的治療、挾憂鬱症以自利的企圖,以及人類自我欺騙的傾向;在於作者以文學家的敏銳和同情,透過生動的比𣈥刻畫難以表述的罹病境況及無從穿透的孤獨感;更在於作者從自身及無數受訪者的苦難中,挖掘出受苦的意義及救贖,讓我們看到這種疾病的悲劇性及其帶來的美麗洞察,也讓我們——不論是病患、治療者還是陪伴者,都還能懷抱希望。 正如作者所說:「探索非個別性的人類普遍心理是大眾心理學書籍的通病。然而當我們看到還有這麼多人類韌性、堅強和想像力的各種樣貌等待我們發掘,我們不但能理解憂鬱症的恐怖,也體會到人類生命力的複雜性。」 一部宏大、深邃、廣博的作品。《正午惡魔》是極罕見當得起「權威」二字的著作。即使主題帶有憂鬱的本質,但作者注入奔放的熱情及無盡的優美,讓書籍本身絲毫不顯得壓抑。——《紐約時報》 得獎與推薦記錄 ◆ 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獎 ◆ 普立茲非小說獎入圍 ◆ 浪達文學獎最佳自傳/回憶錄 ◆ 國家憂鬱及重症聯盟Prism Award ◆ 美好人生書獎(國家多發性硬化症協會) ◆ 美國精神健康聯盟Ken Book Award ◆ 《衛報》21世紀百大之書 ◆ 美國圖書館學會非小說選書 ◆ 英國MIND學會年度之書 ◆ 紐約時報年度圖書
▍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橫空出世之作 ▍ ── 全球最突出的現象級大書 ── ★ 銷售突破300萬冊,多國暢銷榜Top1 ★ 衍生出無數的熱門激辯影片以及筆戰 ★ 50種語言版本陸續推出中 當討論嚴肅生存問題的YouTube頻道,也能擊敗網紅,創下9千7百萬點閱率;當心理學結合哲學及神學的著作成為全球暢銷書,我們知道,現代人需要的,不是虛假的勵志、無法帶來真實改變的安慰,而是直率到近乎殘酷地剖開生存的真相,讓我們看清人類這個物種有多麼擅長輕賤自己、傷害他人,也知道這一切不是無法改變。而解決之道,就藏在生物幾近永恆的演化史、人類亙古以來的集體智慧,以及嶄新的科學成果中。 作者試圖為這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處理人類受苦的問題。受苦來自一己的局限及不完美,也來自外界社會的嚴苛和評斷。然而,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事實是,人類並不會因為完美而感到幸福。 「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我們比誰都能看清自己的殘缺、軟弱,也比誰都為自己的不符合理想厭棄自己,然而正是這樣的不足,給了我們目標,而目標的追求則給我們生存下去的意義。我們正是踏在混亂和秩序的那條交界上,一步步向前完成自己── 一開始就到達目標的生命,不值得活。 混亂在哪裡?混亂在霸凌、壓迫,然而作者也解釋了階級結構等社會特性是如何在演化的長河中浮現,這些特性又如何幫助人類生存。他舉龍蝦為例,龍蝦這成功在地球上存活了幾億年的古老生物,跟人類的共同點比我們所能想到的還要多,而且由於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因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勘測龍蝦的神經電路,這有助於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龍蝦就有階級結構──戰勝的龍蝦取得一切,戰敗的龍蝦腦部基本上會逐漸消失,重新長出劣勢者的腦,並分泌較低的血清素和較高的章魚胺,以適應新的劣勢者地位:變得不好鬥(膽怯、垂頭喪氣、躲躲藏藏),只需要少量刺激就會觸發逃跑的反射動作(罹患創傷後壓力症的士兵或受虐兒童典型的高度驚嚇反應)。 作者由此展開,用《創世記》裡最古老的人類故事講出人類這個物種自我輕賤、為惡的本質,以及追求超越的神聖形象,一路往下到心理學中的集體潛意識、哲學中的存在主義、文學中的邊緣人格,旁及道家的陰陽思想,以及作者在嚴寒、充滿歧視的生長環境中求生存的親身體驗──「我們知道懼怕和痛苦會如何打擊我們,因此也知道如何用別人的缺失來傷害、羞辱別人。然而,也正因如此,人類不分全體或個體都該得到一些憐憫…… 要治療人類的自覺所帶來的自我輕賤,最適當的處方正是憐憫,因為人類固然有理由自我輕賤,但那只傳遞出故事的一半真相。我們必須平衡掉自己對自我和人類的憎惡,而那有賴我們對傳統心存感激,並為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更別說真正傑出者的卓越成就)感到驚奇。」 人類的基因、大腦、生理和心理現狀,都是在漫長的生存奮鬥史中形塑而出。所謂生存法則,正是生物一路努力至今的成就。而作者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愛的關係、智慧的傳統,或是心理學的洞見的幫助,單一個人要處理自身受苦的問題,會是多麼孤獨、偏頗又困難。但他也讓我們知道,在面對受苦的問題時,人是可以從個人的、內在的層面,生發出力量去改變困境。 改變厭棄自己的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從實踐12條法則做起── .龍蝦的腦神經系統告訴我們哪些關於抬頭挺胸和成功生命的訊息? .為什麼亞伯那麼令上帝滿意,上帝卻讓他死去? .為什麼我們可以輕易揪出小型謊言,卻不由自主相信大型謊言? .為什麼小孩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為什麼在街上看到貓(狗也可以),不妨過去拍一拍? 讓我們一起加入這場全球對生存的討論! 心理學、生物學的嶄新發現+哲學、神學的深刻探索, 幫助我們找到穩定踏立的堅實地面, 面對自己的脆弱、惰性及自我輕賤,也面對外界的惡意和批評。 本書特色 【2018年全球性文化現象】 文章一開始的故事,原本讀來覺得平凡無奇。不料行文峰迴路轉,犀利又充滿文化和知識底蘊的觀點從平凡的事實中破繭而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最後的結果是:讓人心悅誠服去遵守作者提出的生活/生存規則,甚至覺得自己的細微改變、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智慧和知識的重量。作者在陳述人類疾病時帶到的知識,也能給人意外的亮光。
▍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橫空出世之作 ▍ ── 全球最突出的現象級大書 ── ★ 半年內銷售200萬冊,多國暢銷榜Top1 ★衍生出大量的摘要版及解析版、無數熱門激辯影片 ★ 50種語言版本陸續推出中 當討論嚴肅生存問題的YouTube頻道,也能擊敗網紅,創下3千5百萬點閱率;當心理學結合哲學及神學的著作成為全球暢銷書,我們知道,現代人需要的,不是虛假的勵志、無法帶來真實改變的安慰,而是直率到近乎殘酷地剖開生存的真相,讓我們看清人類這個物種有多麼擅長輕賤自己、傷害他人,也知道這一切不是無法改變。而解決之道,就藏在生物幾近永恆的演化史、人類亙古以來的集體智慧,以及嶄新的科學成果中。 作者試圖為這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處理人類受苦的問題。受苦來自一己的局限及不完美,也來自外界社會的嚴苛和評斷。然而,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事實是,人類並不會因為完美而感到幸福。 「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我們比誰都能看清自己的殘缺、軟弱,也比誰都為自己的不符合理想厭棄自己,然而正是這樣的不足,給了我們目標,而目標的追求則給我們生存下去的意義。我們正是踏在混亂和秩序的那條交界上,一步步向前完成自己── 一開始就到達目標的生命,不值得活。 混亂在哪裡?混亂在霸凌、壓迫,然而作者也解釋了階級結構等社會特性是如何在演化的長河中浮現,這些特性又如何幫助人類生存。他舉龍蝦為例,龍蝦這成功在地球上存活了幾億年的古老生物,跟人類的共同點比我們所能想到的還要多,而且由於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因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勘測龍蝦的神經電路,這有助於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龍蝦就有階級結構──戰勝的龍蝦取得一切,戰敗的龍蝦腦部基本上會逐漸消失,重新長出劣勢者的腦,並分泌較低的血清素和較高的章魚胺,以適應新的劣勢者地位:變得不好鬥(膽怯、垂頭喪氣、躲躲藏藏),只需要少量刺激就會觸發逃跑的反射動作(罹患創傷後壓力症的士兵或受虐兒童典型的高度驚嚇反應)。 作者由此展開,用《創世記》裡最古老的人類故事講出人類這個物種自我輕賤、為惡的本質,以及追求超越的神聖形象,一路往下到心理學中的集體潛意識、哲學中的存在主義,文學中的邊緣人格,旁及道家的陰陽思想,以及作者在嚴寒、充滿歧視的生長環境中求生存的親身體驗──「我們知道懼怕和痛苦會如何打擊我們,因此也知道如何用別人的缺失來傷害、羞辱別人。然而,也正因如此,人類不分全體或個體都該得到一些憐憫…… 要治療人類的自覺所帶來的自我輕賤,最適當的處方正是憐憫,因為人類固然有理由自我輕賤,但那只傳遞出故事的一半真相。我們必須平衡掉自己對自我和人類的憎惡,而那有賴我們對傳統心存感激,並為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更別說真正傑出者的卓越成就)感到驚奇。」 人類的基因、大腦、生理和心理現狀,都是在漫長的生存奮鬥史中形塑而出。所謂生存法則,正是生物一路努力至今的成就。而作者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愛的關係、智慧的傳統,或是心理學的洞見的幫助,單一個人要處理自身受苦的問題,會是多麼孤獨、偏頗又困難。但他也讓我們知道,在面對受苦的問題時,人是可以從個人的、內在的層面,生發出力量去改變困境。 改變厭棄自己的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從實踐12條法則做起── .龍蝦的腦神經系統告訴我們哪些關於抬頭挺胸和成功生命的訊息? .為什麼亞伯那麼令上帝滿意,上帝卻讓他死去? .為什我們可以輕易揪出小型謊言,卻不由自主相信大型謊言? .為什麼小孩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為什麼在街上看到貓(狗也可以),不妨過去拍一拍? 讓我們一起加入這場全球對生存的討論! 心理學、生物學的嶄新發現+哲學、神學的深刻探索, 幫助我們找到穩定踏立的堅實地面, 面對自己的脆弱、惰性及自我輕賤,也面對外界的惡意和批評。
「創傷使我們不斷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 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我們會如何描述受到創傷的人,「神經過敏」「想不開」「自怨自艾」「沉迷往事」?彷彿只要學會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勇氣、彷彿有了愛及陪伴,人就應該要能戰勝創傷,而被困在創傷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軟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不受理性及意志控制。創傷會刻在我們的大腦迴路上、警報系統裡、身體感覺中,身心俱裂的那一刻結束了,卻在記憶和神經系統中不受控制地反覆播放,不但壓垮我們正常生活的能力,更撕裂我們對於外界以及自己的信任。 事實是,把受創者困在受苦深淵的,不僅是創傷本身,還有人類演化出來原本應用來自保的種種本能、防衛機制。 本身作者貝塞爾‧范德寇為精神科醫生,也是研究創傷的先驅。他結合了最近幾十年心理創傷領域的驚人進展及三十多年治療創傷患者的臨床經驗,提出對於創傷的全新理解。我們得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正常的記憶處理歷程因過大的威脅而崩解,時間凍結了,危險彷彿永遠不會結束。於是杏仁核隨時發出警報,壓力荷爾蒙因而大量分泌,睡眠節奏、免疫系統不停受到衝擊。即使受創者想要擺脫創傷向前走,努力忽略排山倒海的情緒,但腦中負責保命的部分,卻日復一日拖著身體回到千瘡百孔的過去。 面對外人所加諸的痛苦已經夠艱難了,但受創者的內心深處還躲著更暴虐的魔鬼,那就是羞愧自責。受創者會為了自己在受創當下的無能、恐懼、依賴或暴怒而鄙視自己。為了關閉種種無法承受的感受,有人選擇酗酒、暴力、自殘,有人變得解離、麻木,毀了自己完整活著的能力。結果是,受創者失去跟自己的連結,也失去跟當下的連結——他們不是活著,也不是死去,而是介於活著跟死去之間。 從家暴到校園霸凌,從童年長期受忽視到大型災難,從強暴到車禍,從喪親到失戀,衝突、意外、背叛、孤立,創傷在生命中無所不在,而且是現代社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我們的一切,大腦、心靈與身體,都是為了在社會系統中合作而設計,這是人類最強大的生存策略,是人類這個物種成功的關鍵,但也正是多數精神問題中崩潰瓦解的部分。受創者需要專業協助,一般人也有大量負面經驗要處理,但要了解人類的痛苦,就要了解人類身體和大腦的神經連結。 本書出版不過幾年,便已成為創傷領域的經典,也被視為「最近三十年的精神衛生領域最重大的一系列突破」。作者在書中檢討了過往的創傷療法如藥物、談話治療為何效果有限,並一一深入剖析他這三十多年以自身為實驗並用在病患身上的各式新療法,包括以瑜伽來調節身體過度喚起、以正念幫助自我覺察、以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來重整記憶、以神經回饋來重設大腦迴路,還有以自我領導、建構、劇場等方式來重建跟自己以及跟別人的連結。 作者提出,在處理創傷時,處理的其實是創傷在身體、大腦留下的印痕,而復原的關鍵,是運用腦部本身的神經可塑性,讓倖存者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並在最終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 作者本人即出身受創家庭。他在不安的童年中長大,成為執業醫師後致力於解開人類受苦的難解之謎,從早年熱烈擁抱藥學革命,到理解病患才是他唯一真正的教科書,「許多歸類為精神疾病的表現,例如強迫性思考、強迫症和恐慌症等,以及大部分的自毀行為,一開始都是自我保護的策略,是面對創傷的適應性行為。」「我之所以能夠長年投入這份工作,是因為它帶著我探索自己的快樂、創意、意義和連結的來源──是這些東西使人生變得更有價值。我絲毫無法想像自己要如何面對我的許多病患所承受的痛苦,而我把他們的症狀視為他們力量的一部分──他們學著讓自己活下去的方法。」最終他發現—— 「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療創傷的工作成為可能,那就是以敬畏對待患者為了求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
「創傷使我們不斷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酷, 但也使我們面對自己卓越的韌性。」 我們會如何描述受到創傷的人,「神經過敏」「想不開」「自怨自艾」「沉迷往事」?彷彿只要學會正向思考、彷彿只要有意志及勇氣、彷彿有了愛及陪伴,人就應該要能戰勝創傷,而被困在創傷中的人,若不是性格太軟弱,就是意在博取同情。 然而,創傷後壓力症(PTSD)不但存在,而且還是一連串真實的生理變化,不受理性及意志控制。創傷會刻在我們的大腦迴路上、警報系統裡、身體感覺中,身心俱裂的那一刻結束了,卻在記憶和神經系統中不受控制地反覆播放,不但壓垮我們正常生活的能力,更撕裂我們對於外界以及自己的信任。 事實是,把受創者困在受苦深淵的,不僅是創傷本身,還有人類演化出來原本應用來自保的種種本能、防衛機制。 本身作者貝塞爾‧范德寇為精神科醫生,也是研究創傷的先驅。他結合了最近幾十年心理創傷領域的驚人進展及三十多年治療創傷患者的臨床經驗,提出對於創傷的全新理解。我們得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正常的記憶處理歷程因過大的威脅而崩解,時間凍結了,危險彷彿永遠不會結束。於是杏仁核隨時發出警報,壓力荷爾蒙因而大量分泌,睡眠節奏、免疫系統不停受到衝擊。即使受創者想要擺脫創傷向前走,努力忽略排山倒海的情緒,但腦中負責保命的部分,卻日復一日拖著身體回到千瘡百孔的過去。 面對外人所加諸的痛苦已經夠艱難了,但受創者的內心深處還躲著更暴虐的魔鬼,那就是羞愧自責。受創者會為了自己在受創當下的無能、恐懼、依賴或暴怒而鄙視自己。為了關閉種種無法承受的感受,有人選擇酗酒、暴力、自殘,有人變得解離、麻木,毀了自己完整活著的能力。結果是,受創者失去跟自己的連結,也失去跟當下的連結——他們不是活著,也不是死去,而是介於活著跟死去之間。 從家暴到校園霸凌,從童年長期受忽視到大型災難,從強暴到車禍,從喪親到失戀,衝突、意外、背叛、孤立,創傷在生命中無所不在,而且是現代社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我們的一切,大腦、心靈與身體,都是為了在社會系統中合作而設計,這是人類最強大的生存策略,是人類這個物種成功的關鍵,但也正是多數精神問題中崩潰瓦解的部分。受創者需要專業協助,一般人也有大量負面經驗要處理,但要了解人類的痛苦,就要了解人類身體和大腦的神經連結。 本書出版不過幾年,便已成為創傷領域的經典,也被視為「最近三十年的精神衛生領域最重大的一系列突破」。作者在書中檢討了過往的創傷療法如藥物、談話治療為何效果有限,並一一深入剖析他這三十多年以自身為實驗並用在病患身上的各式新療法,包括以瑜伽來調節身體過度喚起、以正念幫助自我覺察、以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來重整記憶、以神經回饋來重設大腦迴路,還有以自我領導、建構、劇場等方式來重建跟自己以及跟別人的連結。 作者提出,在處理創傷時,處理的其實是創傷在身體、大腦留下的印痕,而復原的關鍵,是運用腦部本身的神經可塑性,讓倖存者感受到自己活在當下,並在最終重建對自己的所有權。 作者本人即出身受創家庭。他在不安的童年中長大,成為執業醫師後致力於解開人類受苦的難解之謎,從早年熱烈擁抱藥學革命,到理解病患才是他唯一真正的教科書,「許多歸類為精神疾病的表現,例如強迫性思考、強迫症和恐慌症等,以及大部分的自毀行為,一開始都是自我保護的策略,是面對創傷的適應性行為。」「我之所以能夠長年投入這份工作,是因為它帶著我探索自己的快樂、創意、意義和連結的來源──是這些東西使人生變得更有價值。我絲毫無法想像自己要如何面對我的許多病患所承受的痛苦,而我把他們的症狀視為他們力量的一部分──他們學著讓自己活下去的方法。」最終他發現—— 「只有一件事能使治療創傷的工作成為可能,那就是以敬畏對待患者為了求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