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紀錄余英時先生談自己年幼生活、 青少年時期、學生時代及思想養成的訪談集。 余英時先生學術思想博大精深, 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 在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 本書由思想史學者陳致透過訪問, 呈現余英時先生的學思歷程。 2006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余英時教授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克魯格獎。該獎項頒發給諾貝爾獎未包括的人文學科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以肯定他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終身成就。 余英時先生是在迄今獲獎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余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陳致接受香港《明報月刊》委託,通過越洋電話數次訪問余先生。 訪談記錄著重在余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歷、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全書分為〈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系統〉、〈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四篇。 余英時簡介 余英時 (1930-2021)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
繼《高行健論》之後,學者評論家劉再復的《再論高行健》 是全球華文世界讀者了解高行健其人其文的最佳指南 劉再復教授作為高行健的知音和評論者,四十年來一直跟蹤其創造足跡,追蹤他在思想、詩文、繪畫、戲劇、電影各方面的新成就,尤其對於高行健為當代世界文藝復興所作的堅實探索,更不遺餘力給予最大的支持。由於作者真誠不懈的長期關注,因此所言所論皆不同凡響,發人深省,給人啓迪。 《再論高行健》新版增訂收錄〈高行健世界的全景描述〉、〈高行健思維方式導論〉,不僅涉獵高行健全方位的創作,同時深度詮釋高行健的精神領域與創建脈絡,可謂是開啓高行健豐富世界的最好鑰匙。
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在時間的漫長河流中只不過是一個點滴、一瞬間而已。歷史本來就是故事,研究歷史的人努力釐清歷史事實的真相,追尋人物的功過,並且把故事說出來。 本書包括兩部分:一部份是試圖以通俗的方式,寫出十至十二世紀中國的幾個瞬間發生的故事。另一部份是人物和史事的討論和考證。
第二屆唐獎「漢學獎」得主: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國際儒學先驅,關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自由、民主觀念 將中國儒學介紹到西方,帶領學者翻譯大量經典 主張東西文化互相借鏡,儒學精神彌補西方主流價值的不足 將近70年的學術生涯,編寫近30冊書, 對儒家思想有同情的理解與闡揚,功在國際儒學的研究, 可說是一代漢學巨擘! 狄培理教授說明了宋代的學術趨勢,認為宋代思潮不但重新重視道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又同時具有新的批判性格。這兩者一在重估過去、一在拓深傳統,交互為用,以服務當代的需要。 這些態度明顯地表現在「道學」、「道統」以及「心學」之中。 狄培理教授也討論新儒家思想中的自由教育與自發精神,這是宋明兩代「自我」的廣義觀念以及獨特的個人主義的基礎。具有關鍵性的觀念是「為己之學」、「自得」、「自任於道」以及程朱思想中與「自我」有關的觀念。狄培理教授也評騭了這些發展對晚明的影響,並將歸結到黃宗羲尋覓一個新的綜合的努力。而這個新的綜合,代表了比較成熟的新儒家的自由主義。
第一本紀錄余英時先生談自己年幼生活、青少年時期、學生時代及學思歷程的訪談集。余英時先生是國際知名學者,也是克魯格獎唯一的華人得主。學術思想博大精深,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史,在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本書由作者陳致通過訪問,呈現余英時先生的學思歷程。內容包括余英時先生的治學途徑、經歷、研究方法和重點,以及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觀點。2006年12月,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余英時教授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克魯格獎。該獎項頒發給諾貝爾獎所未覆蓋的人文學科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學者,以肯定他們在學術研究中的終身成就。余英時先生是在前後三屆獲獎的五位學人中唯一的華人學者,余先生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為中外學術界所公認。作者陳致通過訪問,記錄了余先生治學的途徑、經歷、方法和重點,以及他對學術、思想、人文等各方面的看法等。全書分為:「直入塔中,上尋相輪」、「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系統」、「治學門徑與東西方學術」、「為了文化與社會的重建」四章,書末附錄余英時先生迄為今止的完整著作目錄。
傲岸不羈之態,俠客濟世之心懷才不遇之悲,遭讒被逐之怨繫心君國之憂,夢幻神奇之旅離別鄉思之情,山水仙隱之慕覽古憶往之懷,思婦深閨之怨 本書是以李白詩歌中的各種情懷意境來分章,先從李白的時空背景探討李白作出這樣詩歌的情結因緣,再從詩歌中的內容來分析李白的心境與情懷。 李白(701-762)在中國文學史上,乃是令唐宋以來歷代讀者驚嘆、稱頌的詩壇奇葩,「筆落驚風雨」的天才。有關李白其人其詩之評論與研究,已屬當今國際漢學界的顯學。王國瓔教授的《李白詩歌探勝──遊目賞心之旅》,則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之著。 除「緒說」總介李白詩文之流傳輯集,以及其人其詩之概要,論述主體則分為十章,分別依李白詩歌流露的內涵題旨與情懷意境,作為各章之標目,以展示李白在繼承傳統之下,如何有其個人獨特的創新。
《詩經》,原來只叫做《詩》或《詩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戰國末年,才和《易》、《書》、《禮》、《春秋》等書,被儒家尊重為「經」。著成的年代,最早的詩篇,大約在西周初年,最遲的已在春秋中葉。產生的地域,除了極少數的篇章,來自現在湖北北部江漢一帶之外,其餘各篇大約都在現在的黃河流域,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四省境內。它包含了這段期間、這些地域的民間歌謠、士大夫作品和祭祀的頌辭。全部有311篇,其中〈小雅〉裡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等6篇只有篇名沒有詩,所以實際上只有305篇。一般泛稱的楚辭,指的原是戰國後期,流行於南方楚地的一種新詩歌,主要的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從《史記》、《漢書》等相關史料看,「楚辭」這個名稱,是從西漢初年才開始出現的,指的就是屈、宋等人的作品。甚至有時候專指屈原的作品而言。這些「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富於個人或地方色彩,和《詩經》頗不相同。《楚辭》的成書,是西漢末年的劉向,輯選屈原、宋玉、賈誼等人的作品而成;東漢末年的王逸,據此纂成《楚辭章句》,流傳後世,既久且廣。因此,《四庫提要》將它列在四部的集部之首,並且稱之為總集之祖。黃河、長江在華夏大地上,澤被萬里;《詩經》、《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也輝映千秋。假使我們想要溯流尋源,認識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中國文明,就不能不讀《詩經》、《楚辭》。
莊子生於亂世,卻是中國思想家中唯一會做夢和發笑的思想家。夢和笑對他的思想有積極的意義,突破了日常成見的束縛和封鎖,指出了一條超越之路。他也是中國思想家中特別突顯文學想像的力量:卮言如詩,狂醉而深情;寓言若夢,恢?譎怪。在他的哲學劇場裡,萬物都粉墨登場:無論是神話中的?鵬,還是樹神精怪;無論是聖賢孔子、顏淵,還是殘缺醜怪,都成為他牽線的木偶,演出殘酷而又溫柔的批判劇。「大鵬怒飛」、「莊周夢蝶」、「庖丁解牛」、「壺子示相」這些寓言已成激動人心的美妙傳說,到底能表達出什麼深刻的意義呢?看過本書,都能得到完美的答案。本書特色氣化之道 ── 釋〈逍遙遊〉忘我與物化 ── 釋〈齊物論〉技藝與養神 ── 釋〈養生主〉生活的智慧 ── 釋〈人間世〉殘缺的美學 ── 釋〈德充符〉道與命運 ── 釋〈大宗師〉無與深淵 ── 釋〈應帝王〉在莊子的哲學劇場裡,以上都得到了完美的答案!
《三國演義》書中出現的人物難以數計,要從其中挑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來加以評論,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還好前人已經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工作,本書就以《繡像全圖三圖演義》作為底本來加以論述。繡像原本是指用絲線繡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來,在印行通俗小說時,常在書的前面附有書中人物的圖像,來增加讀者的興味,因為用線條鉤描,繪製精?,所以也稱為「繡像」;如果在每回之前,附有畫出那一回故事?容的圖,則稱為「全圖」。《繡像全圖三圖演義》就是一部既附有每一回故事摘要的圖,又有書中主要人物畫像的版本。繡像的部分共有二十六圖,每圖三人,合計七十八人,可以作為清代人眼中「三國」代表人物的一種取樣。作者即以這些「人物」為基準,展開一場融合中外觀點的「畫說」。
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在時間的漫長河流中只不過是一個點滴、一瞬間而已。歷史本來就是故事,研究歷史的人努力釐清歷史事實的真相,追尋人物的功過,並且把故事說出來。本書包括兩部分:一部份是試圖以通俗的方式,寫出十至十二世紀中國的幾個瞬間發生的故事。另一部份是人物和史事的討論和考證。目次遼金元宮廷中的年俗九二六年:契丹述律太后當政一○四二年:富弼與宋遼談判一○五七年的音樂會一○七五年:雄州論諜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東坡的母親女真民族英雄完顏宗弼(兀朮)一一四○年:岳飛曾經北伐到朱仙鎮嗎?暴君的一天一一六一年的水戰采石戰役中的霹靂砲周瑞娘的生死戀──宋代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歌姬舞伎與金蓮從宋詩詞看科舉
1900年5月的清晨,敦煌莫高窟的住持人王道士正在一個洞窟裡清掃積沙。當一大堆積沙被清除之後,洞裡發出了一種奇異的聲響,一面洞壁因失去了積沙的支撐,壁土開始層層剝落,牆上出現了裂痕。王道士驚詫之餘用手敲敲,裡面竟是空的!這無意中的叩擊,竟叩開了一座千年秘室——北宋晚期僧人們封掩起來的一個藏經洞!只見裡面從地上層層堆碼著早已發黃的紙卷和絲織物,一直推到「天花板」。從那時起,邊城敦煌就再也沒有清淨過…… 收藏,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一面側影,隨著百年的政治風雲、戰爭格局、社會變遷、國際商情甚至時尚的變化而漲落起伏,記錄了現代考古學、文字學、社會學、民俗學、市場學的屈辱與輝煌。 本書由《上海的豪門舊夢》作者宋路霞所作,內容涵蓋了甲骨、青銅、字畫、碑刻、藏書、陶瓷、古玩等各項收藏,並追溯文物流出海外的通道,寫器物流變也寫人品風格。從收藏家了解器物,從器物觀人,百年收藏史也描繪出了百年來中國文化界複雜而生動的面貌。
高行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其代表的積極的「逃亡」與孤島狀態,獲得「普世性」的認同。追蹤高氏文學精神長達20年的劉再復,是最了解其得獎前後的人。此為華人知名學者劉再復細論高行健重要著作的創作主旨、生命轉折背景,以及獲諾貝爾文學獎前後的高行健狀態等,可視為了解高行見其人其文的超級指南。◎ 高行健為何要創作《靈山》與《一個人的聖經》這兩本奠定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劉再復細說重頭,勾畫一個最具文學人狀態的高行健,其在文學探索路上的身影。◎ 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中國文壇對此事件的強烈排擠效應,高行健本人、及劉再復與馬悅然的回應。得獎前後,高行健的生活與創作狀態如何?他仍是踽踽一人前行嗎?◎ 高行健的戲劇如何啟發中國在1980年代的戲劇改革?◎ 馬悅然如何面對全球華文創作的發展?他跟高行健的認識是如何開始的?除了高行健之外,馬悅然心中是否有一份「華文的諾貝爾文學獎名單」?
龍應台曾在一張只有半截身軀、卻看不見上半身的圖片底下寫道:「龍應台當官」, 戲謔地點出她自德國帶來的心情寫照。「改革豪情可以造就慷慨激昂、正氣凜然的 反對者,放在執行者身上卻往往使他灰頭土臉甚至頭破血流」,龍應台曾在書中如 是說,然而當她真正親赴沙場,如「野火」性格般的她在這三年,到底遇見什麼? 本書以一名記者在市府的近身觀察,向您大塊剖析: ◎文化障礙賽:文化洪荒元年、來不及搶救的古蹟、重開素書樓、樹木保護運動…… ◎官場風雲:議會「抗議」事件、情牽幼子,淚灑議場、不平靜的「二二八」、大陸「龍」捲風…… ◎生活插曲:剪髮記、會跑的起士蛋糕、午夜憂鬱症、現代杜子春……
作者以童稚、青少年時代和成年後的眼光觀察自已的父親和家庭,除了透露出凡人魯迅的日常生活與脾性外,更經由其一生中所經歷的人事物,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以及時代轉變中的波折。書中敘述了父親魯迅(周樹人)與周作人由手足之親而不相往來的經過,也對魯迅最後死亡的原因提出了疑問。作者懷疑,魯迅因病不治可能與日本醫師延誤治療有關;作者表示,這位原與魯迅一家相熟的日籍醫師,本是日本「在鄉軍人」團體黑龍會的副會長。作者也紀錄了執政後的毛澤東對魯迅的看法: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在上海「與老朋友聊天」。羅稷南坦直地問道:「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會怎麼樣?」毛澤東認真沈思了片刻後說:「以我的估計,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另方面,讀者透過魯迅一家人的生活和交往,對當時那些心向以共產主義建設新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實際生活也可有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