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日本自衛隊戰鬥聖經
~軍武專業插畫作家──上田信新作~漫畫結合精緻插圖,系統化解析日本自衛隊戰術與裝備!【本書特色】◎完整收錄自衛隊裝備:以精緻插圖,深入剖析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各式戰車、直升機,以及20式步槍、SFP9手槍等輕武器。◎解析戰術與行動方針:以漫畫輕鬆瞭解日本陸上自衛隊如何應對災害派遣、防衛出動、城鎮戰等各種任務或戰場。◎軍事歷史與部隊編成:回顧日本自衛隊的發展歷史,詳解各個部隊的組織編成,掌握現代日本軍事體系演變。本書重新編排並集結了原本連載於月刊《Arms MAGAZINE》的「自衛隊戰鬥聖經RETURNS」與「菁英部隊陸上自衛隊篇」(2005~2009年)等,由軍武專業插畫作家、以《COMBAT BIBLE 戰鬥聖經》聞名的上田信手繪,全方位介紹日本自衛隊的裝備、戰術、歷史。細緻插圖輔以漫畫式解說,有別於一般的文字或照片資料,內容更加紮實且詳盡,讀起來有趣不枯燥,包括拆卸槍械、持槍或持彈姿勢,戰車、飛機、裝備的內部構造,都能一目瞭然!《日本自衛隊戰鬥聖經》不僅適合軍武迷、軍事歷史愛好者、模型製作玩家,更是任何對「現代日本軍事戰術與裝備」感興趣的讀者入門指南;現在就翻開本書,進入日本自衛隊的軍事世界吧!
【電子書】日本自衛隊戰鬥聖經
~軍武專業插畫作家──上田信新作~漫畫結合精緻插圖,系統化解析日本自衛隊戰術與裝備!【本書特色】◎完整收錄自衛隊裝備:以精緻插圖,深入剖析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各式戰車、直升機,以及20式步槍、SFP9手槍等輕武器。◎解析戰術與行動方針:以漫畫輕鬆瞭解日本陸上自衛隊如何應對災害派遣、防衛出動、城鎮戰等各種任務或戰場。◎軍事歷史與部隊編成:回顧日本自衛隊的發展歷史,詳解各個部隊的組織編成,掌握現代日本軍事體系演變。本書重新編排並集結了原本連載於月刊《Arms MAGAZINE》的「自衛隊戰鬥聖經RETURNS」與「菁英部隊陸上自衛隊篇」(2005~2009年)等,由軍武專業插畫作家、以《COMBAT BIBLE 戰鬥聖經》聞名的上田信手繪,全方位介紹日本自衛隊的裝備、戰術、歷史。細緻插圖輔以漫畫式解說,有別於一般的文字或照片資料,內容更加紮實且詳盡,讀起來有趣不枯燥,包括拆卸槍械、持槍或持彈姿勢,戰車、飛機、裝備的內部構造,都能一目瞭然!《日本自衛隊戰鬥聖經》不僅適合軍武迷、軍事歷史愛好者、模型製作玩家,更是任何對「現代日本軍事戰術與裝備」感興趣的讀者入門指南;現在就翻開本書,進入日本自衛隊的軍事世界吧!
【電子書】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1946-1948)下冊
1946至1949年間,中國大陸900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之上,戰雲籠罩,兵禍連結,赤焰蔓延,4百餘萬(高峰時期數字)國軍部隊正在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存續而戰。期間,調度政府預算十分之七以上,指揮大軍的總樞――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國防部,接收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政院軍政部的業務,有3千餘名軍官佐的人員規模(不含兵士及其他勤務人員),辦公廳舍座落於面積2.3公頃的南京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築群。這一小片土地上的人與事,雖不能代表全國數萬萬同胞的苦難命運,卻足以作為後世研究者全局俯瞰動盪歲月的切入視角。 如果研究者想以「週」作為時間尺度,一窺國防部3千餘軍官佐的人與事,那麼,本次出版的「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國防部參謀會報紀錄」、「國防部作戰會報紀錄」,無疑是十分有用的史料。 國防部是一個組織複雜的機構,當時剛剛仿效美軍的指揮參謀模式,成立了第一廳(人事)、第二廳(情報)、第三廳(作戰)、第四廳(後勤)、第五廳(編訓)、第六廳(研究與發展)等所謂「一般參謀」(general staff)單位,以及新聞局、民事局(二者後併為政工局)、監察局、兵役局、保安局、測量局、史政局等所謂「特業參謀」(special staff)單位。上述各廳各局的參謀軍官群體,平時為了研擬行動方案,討論行動方案實施辦法,頻繁召開例行性的會議。本系列收錄的內容,就是他們留下的會議紀錄。 關於這些會報的起源,與實施的情形,可以參考本書主編陳佑慎博士的「導論」。或許大家比較想了解的,是能不能從這些會報中,看到中華民國政府為什麼在1949年「失去大陸」的原因。 數百萬國軍為什麼在國共戰爭中遭逢空前未有的慘烈挫敗,是無數研究者日以繼夜嘗試解答的問題。只是這個問題太過巨大,永遠不會有單一的答案,也不會有單一的提問方向。但難以否認地,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連同其麾下參謀軍官群體,扮演了無可取代的角色。這一系列會報的價值,就在於提供研究者較全面的視野,檢視參謀軍官群體如何以集體的形式發揮作用。他們透過會報的平台,研擬方案、研提意見、向層峰反饋工作成果,再加上參謀總長、次長的綜合分析與建議,當然蔣介石對參謀軍官群體的各種擬案可以採用、否決或要求修正,但在多數情形下依舊離不開原來的擬案。 本書收錄的範圍,為1947年3月28日至1948年4月26日的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 &
【電子書】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1946-1948)上冊
1946至1949年間,中國大陸900餘萬平方公里土地之上,戰雲籠罩,兵禍連結,赤焰蔓延,4百餘萬(高峰時期數字)國軍部隊正在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存續而戰。期間,調度政府預算十分之七以上,指揮大軍的總樞――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國防部,接收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行政院軍政部的業務,有3千餘名軍官佐的人員規模(不含兵士及其他勤務人員),辦公廳舍座落於面積2.3公頃的南京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築群。這一小片土地上的人與事,雖不能代表全國數萬萬同胞的苦難命運,卻足以作為後世研究者全局俯瞰動盪歲月的切入視角。 如果研究者想以「週」作為時間尺度,一窺國防部3千餘軍官佐的人與事,那麼,本次出版的「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國防部參謀會報紀錄」、「國防部作戰會報紀錄」,無疑是十分有用的史料。 國防部是一個組織複雜的機構,當時剛剛仿效美軍的指揮參謀模式,成立了第一廳(人事)、第二廳(情報)、第三廳(作戰)、第四廳(後勤)、第五廳(編訓)、第六廳(研究與發展)等所謂「一般參謀」(general staff)單位,以及新聞局、民事局(二者後併為政工局)、監察局、兵役局、保安局、測量局、史政局等所謂「特業參謀」(special staff)單位。上述各廳各局的參謀軍官群體,平時為了研擬行動方案,討論行動方案實施辦法,頻繁召開例行性的會議。本系列收錄的內容,就是他們留下的會議紀錄。 關於這些會報的起源,與實施的情形,可以參考本書主編陳佑慎博士的「導論」。或許大家比較想了解的,是能不能從這些會報中,看到中華民國政府為什麼在1949年「失去大陸」的原因。 數百萬國軍為什麼在國共戰爭中遭逢空前未有的慘烈挫敗,是無數研究者日以繼夜嘗試解答的問題。只是這個問題太過巨大,永遠不會有單一的答案,也不會有單一的提問方向。但難以否認地,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連同其麾下參謀軍官群體,扮演了無可取代的角色。這一系列會報的價值,就在於提供研究者較全面的視野,檢視參謀軍官群體如何以集體的形式發揮作用。他們透過會報的平台,研擬方案、研提意見、向層峰反饋工作成果,再加上參謀總長、次長的綜合分析與建議,當然蔣介石對參謀軍官群體的各種擬案可以採用、否決或要求修正,但在多數情形下依舊離不開原來的擬案。 本書收錄的範圍,為1946年6月17日至1947年3月8日的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 &
【電子書】艦長大哉問:海軍基礎知識與歷史事典
海軍相較於陸軍、空軍,是一個截然不同的軍種,曾經在海軍服務過的人更能夠體會軍種的獨特性!人類有了船隻之後,海上運輸與海上作戰的需求隨之而來,不但演化出與陸地不同的船上生活,在作戰方面也衍生出不同的方式,更孕育出這一支專門在海上運輸與作戰的艦隊,當然這個海上實力的背後是更高層級的國家利益。 由於西方海軍歷史悠久,我國海軍在效法西方海軍的過程中,許多的傳統、歷史與文化也隨之引進,百年來融合了我國本身的傳統與文化,而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海軍文化。 相信許多讀者看了這本書後,一定會有人質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不過,先不要急著對這本書提出錯誤與質疑!許多海軍的規定、甚至傳統,在每個時空因素之下難免會有差異,許多以前的做法也會改變,規定也不盡相同,甚至每艘船都有些微的差異性,因此讀者看到書中所寫的與你所認知不同時,也不要太訝異。 有個海軍長官告訴晚期學弟的一句話就可以道盡為何會有這些差異性了:「陸軍軍官照規定寫的去做就對了!而海軍軍官呢?只要是規定沒有寫的,都可去做!」這樣的思維,絕對會產生與規定制度之間的差異出現,更何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海軍艦長領導風格,許多瀟灑而有意思的文化便油然而生。 不要預設立場或帶著成見,放鬆心情來看這本書吧!!
【電子書】國防部:籌建與早期運作(1946-1950)
「國防部」──你我都無比熟悉,卻也不瞭解的單位。 對日抗戰期間,主導戰事的是軍事委員會,1946年才成立了現在的國防部。 為何政府在戰後要急著改組軍事機關? 這顆新頭腦又該如何運作,並處理與政府、國會的關係? 1946年6月,顯赫一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告結束,業務由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國防部接收辦理;自國防部長、參謀總長以下,3千餘名參謀軍官,2千名左右的士兵與勤雜人員,利用原中央軍校的廣大建築群,作為辦公處所或營房。這時期,每遇緊急軍情,有時甚至是每日清晨,常可見到蔣介石親自帶領個人軍事幕僚,連同國防部的相關主管,進行會議並裁決重大軍事問題。蔣介石公子蔣緯國日後形容,此處可說是當時的「全國軍事最高領導中樞」。 換言之,以蔣介石為中樞,再加上3千餘名國防部軍官,構成了指揮調度數百萬國軍部隊剿共作戰的「頭腦」。這顆頭腦究竟如何運作,攸關中華民國政府的存續,牽動國家整體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走向。本書的撰寫,就是要勾勒國防部的制度源起與運作結構、國防部軍官群體的人事背景與活動,以及蔣介石等主要政治軍事領導人的思維與作為,探討1946至1950年間,一段影響綿延至今的劇烈變動時期。 &
【電子書】中共情報組織與間諜活動
色誘、策反,互相滲透;國共間諜纏鬥數十年,勝負如何?公安與國保、聯參情報局與政治聯絡局,中共內部情報組織又是如何分工?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就自認是一個秘密組織,將黨的活動稱為「秘密工作」,「以黨領情(情報)」。自1927年412事件國民黨清黨,蘇聯便扶翼中共成立特務機構,毛時代更徹底運用情報系統對抗國府。文革時期,中共對臺滲透工作一度陷於癱瘓,但在毛澤東死亡和鄧小平復出後,對臺工作已全面恢復,且於臺灣解嚴和兩岸開放交流後,更趨積極加強對臺之間諜活動。從事情報工作35年的軍事情報局前中將副局長翁衍慶,在本書揭開中共的「隱蔽戰線」,從黨政軍三線詳述自毛時代至習時代,中共特務機構諸如中央特科、政治保衛局、中央社會部、中央調查局、中央情報部、中央調查部、國安部、公安部國家保衛局、新編聯合參謀部情報局、戰略支援部隊網絡空間作戰部隊、軍委政治工作部聯絡局、國家安全委員會等演變過程,以及中共著名的間諜工作實例、國府情報機構與中共鬥爭的著名事蹟,全方位認識中共情報組織!
【電子書】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
從反攻大陸到保衛台灣 第一本有系統介紹30多年來台灣國防變革的著作! 隨著募兵時刻的到來, 台灣的國防不僅需要面對21世紀新的現實, 更需要研擬並確立新的戰略指導! 30多年來,國防政策為何從反攻大陸的戰略攻勢調整為保衛臺灣的戰略守勢? 30多年來,國防預算在中央總預算的占比為何從約50%調降為16%? 30多年來,國防兵力為何從約50萬大軍裁減到21萬5千人? 在兵役制度上,為何以及如何從徵兵制走向募兵制? 在國防現代化過程上,臺灣為何能在淡化陸軍獨大色彩及建立三軍聯合作戰指揮機制的變革上,比大陸先行一步? 兩岸軍力對比已嚴重向中國大陸傾斜,我們如何在新的戰略指導下,冷靜以對?如何在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條件下面對決戰?如何定義勝戰?如何定義失敗?如何發揮不對稱戰力,讓敵人無法登陸立足,而打贏戰爭? 對於這些「大哉問」,本書都有綜整而系統的說明與解析!
【電子書】台灣國防變革:1982-2016
從反攻大陸到保衛台灣 第一本有系統介紹30多年來台灣國防變革的著作! 隨著募兵時刻的到來, 台灣的國防不僅需要面對21世紀新的現實, 更需要研擬並確立新的戰略指導! 30多年來,國防政策為何從反攻大陸的戰略攻勢調整為保衛臺灣的戰略守勢? 30多年來,國防預算在中央總預算的占比為何從約50%調降為16%? 30多年來,國防兵力為何從約50萬大軍裁減到21萬5千人? 在兵役制度上,為何以及如何從徵兵制走向募兵制? 在國防現代化過程上,臺灣為何能在淡化陸軍獨大色彩及建立三軍聯合作戰指揮機制的變革上,比大陸先行一步? 兩岸軍力對比已嚴重向中國大陸傾斜,我們如何在新的戰略指導下,冷靜以對?如何在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條件下面對決戰?如何定義勝戰?如何定義失敗?如何發揮不對稱戰力,讓敵人無法登陸立足,而打贏戰爭? 對於這些「大哉問」,本書都有綜整而系統的說明與解析!
【電子書】台灣的安全挑戰
戰略研究室國家發展的藍圖規劃,安全研究室和平穩定的願景實踐。 & 習近平在亞洲博鰲論壇開幕致詞提出:「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和地區刑事,我們要把握好世界大勢,跟上時代潮流,共同營造對亞洲、對世界都更為有利的地區秩序,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 因此,2013年北京開始推動「一帶一路」戰略,2015年倡議籌設「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迄今57個創始會員國參與,某種程度已經超越歐亞大陸,走向一個以中國為主體的「歐亞超級複合體」。「一帶一路」戰略的設計,牽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和平。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兩岸聯繫日益密切的今天,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
【電子書】摩薩德:以色列情報特務局祕密檔案
摩薩德曾策劃了無數次震撼世界的重大行動,上演了一幕幕驚險絕倫的諜戰大戲。 它的歷史將被以色列人永遠銘記! 為您揭開這個全球頂級情報機構的神祕面紗。 摩薩德的行動即將開始…… 【摩薩德】 以色列情報及特殊使命局(希伯來語:המוסד למודיעין ולתפקידים מיוחדים‎,HaMossad leModiʿin uleTafkidim Meyuḥadim;英語:The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ce and Special Operations),又譯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希伯來語:המוסד‎,HaMossad;英語:The Mossad),是以色列的情報機構,其首長直接向以色列總理報告,與以色列國家安全局(俗稱「辛貝特」)和以色列軍事情報局(俗稱「阿曼」)組成以色列情報體系。摩薩德在1949年由總理大衛•班•古里昂成立,從事恐怖攻擊與反恐任務等。
【電子書】青天白日下的秘密:國安情報上校李天鐸非常揭密
在軍中歷經過政戰工作、指揮職、特勤工作、國家安全任務的國安局退役上校李天鐸,工作範圍包括本島與外島、國內與國外,由於學養優異、經驗豐富,又有強烈的責任心與榮譽感,在每一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都有不凡的表現,更經常在政論節目上針對時事提供建言,本著良知與專業,以理性客觀的態度,表達對各種問題的見解,沒有鄉愿沒有隱瞞,大多數是恨鐵不成鋼的批評;現在他把這些精闢的見解集結成書,這本書有血有淚,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國家、社會的熱情與期待,最是可貴。 & 本書對軍、情這兩個領域著墨頗多,國防與情報是非常專業的工作,也是一項良心的工作,人才培養不易;如果每一次政黨輪替都把情治首長大換血,這不僅是消耗人才,也影響工作的延續性與穩定性,甚至造成內部分裂。 《青天白日下的秘密》有國家大事機密,有軍中服役經驗,有基層軍官甘苦談,有國安高層人事傾軋,也有早年困頓生活經驗,既像自傳式的文集,又像知識份子的論政,充滿對國家社會的寰宇關懷。 & 這是一九四九年後出生的台灣軍人,第一位完整軍旅、情報秘聞的披露!陳述軸線為台灣諜報網幕後秘辛、情報首腦害死多少部屬、國防軍情單位傾軋實錄、三軍統帥豈可操弄軍人魂。 李天鐸揭密乃秉於為國家安全的大義,讓人支持與佩服。
【電子書】非傳統安全概論
近十年來,台灣歷經「九二一地震」、「八八水災」、「納莉颱風」等之巨大自然災害,並面臨跨國境之「SARS」、「H1N1」人類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威脅,動物「禽流感」、「口蹄疫」之感染,「全球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經濟衰退和失業,「水土破壞」、「環境污染」等明顯之不同類型非傳統安全問題之挑戰與破壞,造成全民生命安全的嚴重威脅、社會人心的惶恐、國家建設與人民財產的重大損失和國力的斲傷。這些非傳統安全因素所造成影響國家安全的慘痛經驗,已引起國人對這些問題的重視。為了應對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提升,維護國家複雜的安全問題,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思維上也必須有所調整。在國際社會上,美國經歷了「911恐怖攻擊」事件、「卡崔娜」颶風嚴重侵襲及「金融海嘯」的打擊,亞洲面臨了南亞大地震及海嘯、四川大地震、緬甸的颶風災害、日本的巨震、海嘯、核輻射擴散之複合災難;跨區域人類和動物大規模傳染疫病的傳播、氣候變化造成的風雪酷寒及旱澇、恐怖份子在各國傷害無數無辜生命、海盜橫行…等,讓全球各國及世界組織嚴肅且認真的看待這些非傳統安全問題。根據2011年1月24日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SDR)所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自然災害頻發,使近30萬人失去生命、2億1000萬民眾受影響,並造成高達11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010年全球共計發生了373起自然災害,其中182起洪水是發生頻率最高的自然災害,另外還發生了83起風暴、29起極端天氣以及23起地震,造成了20年來最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其中,去年初發生在海地的強烈地震以及發生在俄羅斯的熱浪和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員傷亡最為慘重(聯合國網站新聞中心,2011/01/24)。此外,2009年全球前十個災害死亡人數最高國家當中有九個在亞洲,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則為重創緬甸的「納爾吉斯」颶風及四川大地震。聯合國「難民署」估計,到2050年可能有二億五仟萬人因氣候暖化帶來的災害而流離失所。(青年日報,2009/8/31)在無外敵入侵戰爭之狀況下,天災地變的無預警奇襲成為國土安全的最大威脅。因此,各國亦紛紛將這種「非傳統安全」的威脅納入國家安全的概念與施政政策中。有了「非傳統安全」的新面向,國家安全也產生新的目標、視野和任務,並促使傳統上針對國內外軍事威脅建立的軍事組織,進行必要的角色與功能調整,加重其「非傳統安全」防衛職能,甚至承擔海外各項災難救援互助之任務。本書特色「非傳統安全問題」是西方對冷戰後國際上除軍事安全問題外的其他各類安全問題和威脅的「總稱」。對於「非傳統國家安全」的含義可認知為:由非軍事和政治因素所引發,直接威脅本國乃至周邊區域國家,甚而全球穩定的安全性問題之挑戰。相對應於「傳統安全觀」的國家至上、政治與軍事為主軸、以武力或戰爭方式解決國家間矛盾的安全觀念,「非傳統安全」實為一種嶄新的安全觀和研究領域。
【電子書】決戰大西北-剖析國共內戰之西北戰場:上篇 國軍優勢時期
國共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在軍事戰役上,大家的注意力一貫放在所謂的遼瀋、懷海、平津三大戰役,而作為內戰中範圍最廣、時間最久的西北戰區,因而長年受到忽略。有鑑於此,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王立本先生窮數年之力,針對內戰之西北戰場進行深入的剖析與研究,而推出其研究所得,著成本部鉅作。本書為上篇,時間為1945年至1947年上半年,其中包含國軍胡宗南部收復延安。
【電子書】危機與安全:安全批判‧民主化與台灣電視
台灣是幫助我們在新世紀重新詮釋「危機與安全」的極佳案例,本書以平實的筆調,叩緊台灣地緣政治之特殊經驗,另以民主化、全球化、人權及傳播權的分析角度,提綱挈領的導引讀者回顧電視媒體於本地的演變歷程。全書可見作者極富洞察的真知灼見與客觀睿智的歷史眼光,而那份對福爾摩莎的殷切期許之情更於字裡行間流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