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跟我一起走
●台灣獎額最高之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頭獎得主!!●曾獲獲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第一名、聯合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獎項。●作者跨足寫作、劇場等不同領域,為一多棲之創作人●在蔡逸君的筆下,我們發現,行走不是時間的虛擲,而是親近土地,內躬自省的最好方式。
【電子書】跟我一起走
●台灣獎額最高之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頭獎得主!!●曾獲獲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第一名、聯合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獎項。●作者跨足寫作、劇場等不同領域,為一多棲之創作人●在蔡逸君的筆下,我們發現,行走不是時間的虛擲,而是親近土地,內躬自省的最好方式。
【電子書】生命中不能錯過的地方
一個人走過的路愈多,他的生命就愈精彩。尋找生命的綠洲,已成為人們心底難解的情節,無數人背起行襄,開始尋找心中的香格里拉。當我們改變不了周圍的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如果說人生是一段旅程,起點是生,終點是死,那麼,那些不能錯過的地方,就是最美麗的尋找。在那些美麗的自然和人文景致中,有如無課本的演說,一旦滲透入我們的生命和血液,它將洗滌我們的靈魂,直至終點。夢想是人們浪漫心靈中,永?的珍藏那些記憶中,刻骨銘心著情之所繫處,驅動著一生的不離不棄,尋找著前世今生的天堂。本書為「旅遊文學書附彩色圖片、精致旅遊叢書」。
【電子書】尋訪失落的香格里拉
行走在最美麗的高度,尋訪聖境香格里拉人人都在尋找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彷彿午夜夢迴的懸念,在神話與現實的地平線上遊盪。直到神話被印證,世人就在驚嘆中成為無語的朝聖者陸續湧入。作者以獨特的理性眼光和感性視角,走進人們嚮往的天堂。那裡沒有塵俗的擾嚷,也不是完美的烏托邦,只有藏民投入飽滿的生命力,展現對大自然的景仰,單純而震撼。
【電子書】印度流浪記:滌盡塵俗的心之旅
一個年輕的台灣女子,在數年前和旅伴一同前往嚮往已久印度;一個多神信仰、華麗多變,文明與原始並存,很難具體描述出形象的國家。他們沒有設定完善而美好的觀光行程,只是帶著簡單的行囊和年輕驛動的心,深入印度當地並順著機運旅行。 在旅程中他們遇見許多人、事、物。有單純美好,無須言語就能心意相通的淳樸住民、也有對現狀不滿,不停叨唸著,詛咒著萬物的西方人、雖然萍水相逢但仍以真誠的心款待他們的森林管理員、甚至是挾文明之力耀武揚威的印度官員,這些人在他們的旅程中扮演著提點的角色。而在與死神擦身而過的經歷中,兩人對生命有了更多的體悟。 印度,一個靈性與試煉的大地。
【電子書】背起文學行囊
有人說:「所有的閱讀都是一種旅行。」反之,透過旅行,也能重新閱讀作品,得出新的體驗。讓我們隨作者走訪二十位英倫文學名家的故鄉,悠遊他們的生活所在、靈感泉源、筆下場景──看吳爾芙在布萊頓僻靜的僧侶屋中,寫下意識流代表作《航向燈塔》﹔看哈代筆下純潔的《黛絲姑娘》,在史前巨石區迎接悲劇的結局﹔看布朗黛三姊妹書中滄桑的荒原,孕育出扣人心弦的小說人物。還有珍奧斯汀的巴斯行腳,羅賓漢的諾汀漢傳奇……一個又一個故事的旅站,正等著你來閱讀/遊歷。
【電子書】絕色,俄羅斯
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三十多篇文字,分別記述作者走訪莫斯科、黑海、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畔及遠東各地,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由於作者具備深厚的史學家訓練及人文關懷精神,因此所到之處皆能從當地的歷史、建築、自然風光、人民生活等各種層面,得到種種的思考與感動。從莫斯科地鐵的歷史,列寧不朽遺體保存過程的秘辛,俄國芭蕾動人心弦的故事,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柴可夫斯基故居莊園行腳,沙皇時代到二次大戰期間俄羅斯歷史面貌的變遷,俄羅斯人的熱情、絕望與希望,都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令人動容。
【電子書】船上的365天
它不是旅遊書,更非一般的遊記,而是一本難得一見的航海日記,描寫一位剛滿20歲的學生,不花自己一毛錢,卻能實現他孩提時的夢想---遨遊世界一周的故事。 他的交通工具是船,上船之前,他不認識任何一個人;上船之後,他與某些人成為莫逆之交,他們克服了驚濤駭浪與暴風雪的侵襲,他們共同度過船上的孤獨與寂寞,也解決了意想不到的難題,當然他們也欣賞到世界各地的奇風異俗與曠世奇景。 《船上的365天》一書,是由作者在船上的航海日記匯集編寫而成,描寫一群20歲的學生與老船員之間的故事,故事中有淚水、有歡笑、有驚險、有浪漫;365天下來,他成了台灣極少數環遊世界的人,這段美麗的經驗和難忘的旅程,在17年之後,要與您一起來回味,順道帶您環遊世界。
【電子書】新疆地埋寶藏記
一八九五年冬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歷經千辛萬苦,深入危機四伏的中國南疆塔克拉馬干沙漠,發現傳說中的古城遺址並帶走大批九百年前的佛教古物。這個事件震驚國際考古學界,掀起各國對絲路沿線凐滅已久的佛教文明的考古熱潮,一場國際尋寶競賽於焉展開。 於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之交,來自英、德、俄、法、美等七個國家的考古學家,紛紛前往西域探險,在絲路沿線尋找被大漠吞噬的古城。他們成噸地搬走大型壁畫、數以千計的雕塑、美不勝收的帛畫、無價的經文寫本,以及其他不可盡數的古董。 這場國際競賽以德國人斬獲最多,他們在一九○二年到一九○四年間共派出四梯遠征隊深入南疆。其中本書作者──德國考古學家阿爾伯特‧馮‧勒‧寇克負責帶 領第二和第四梯次遠征隊,成績最為可觀。他從柏孜克里克石窟鋸下九世紀大型壁畫,並將無數文物帶回柏林,卻也陰錯陽差地將垂手可得的敦煌寶藏拱手讓給英國人。 勒‧寇克在這本書中親筆述說了這段尋寶的過程,生動記述了德國人在絲路沿線冒險犯難的經過。文中不僅充滿豐富多彩的冒險故事,更為南疆的地下寶藏提供了一份精彩的歷史素描,填補了這段歷史的空缺。身為中國人,書中的種種描述,無疑是一種強盜式的盜寶行為。但在義憤填膺之外,我們從這些不顧性命的西方探險家身上,也看到一種不畏艱難的精神,感受到 當年西方學術敏銳的觸覺。而文中涉及許多古老西域文化和藝術精品,均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永恆的魅力,自是值得細細品味。今天,這些古物寶藏分散在世界 至少十三個國家的博物館裡,使得中國學者為之忿忿難平。而勒‧寇克堅持鋸下帶回柏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壁畫,大多在二次大戰中毀於炮火……有關勒‧寇克的歷 史論斷仍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