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
2019.06.17
為了平凡人挺身而出的平凡人──日本報導文學金字塔清水潔
文/獨步文化編輯部清水潔生於東京,曾在新潮社《FOCUS》擔任調查記者,現為日本電視台報導局記者、解說員;同時他也是比警察先一步查出「桶川案件」真兇,並因為一連串的報導促使日本政府在二○○○年通過「跟蹤騷擾行為規範法」、在「足利事件」中為無辜的嫌疑犯洗刷冤屈,踢爆日本警方DNA科學辦案神話,兩本著作獲譽為「記者的教科書」的男人。 如今在日本已是無人不曉的知名記者清水潔,於一九九九秋天發生的「桶川案件」時,還只是自稱三流週刊採訪記者。清水潔自言:「對於日本大眾來說,提到週刊給人的印象,就是聳動的標題、蠢到不行的醜聞、強勢粗暴的採訪」,他深深厭惡著這一點,難道一篇報導的品質是依據媒體的種類來分類嗎?因此, 當「桶川案件」發生:一名年輕女孩長期遭受疑似前男友指使的跟蹤騷擾,最終慘死刀下。然而各大小媒體無不依據警方釋出的情報,將輿論導向穿著「名牌」服飾與配件的被害者本身也有錯,甚至妄加揣測被害者生前的一切。 死者是個什麼樣... -
2019.06.07
重新體驗青春的遺憾與美好
文/九歌出版編輯 張晶惠初次遇見黃羊川是在文化部青年創作成果發表暨媒合會上,不管是台上發表或是台下面對邀稿,黃羊川都維持一貫靦腆的模樣。如此害羞的他,連請他撰寫的個人簡介,其中一段都隱晦得像是文案,經一再確認,才將低調的作者簡介拍板定案。如果個人簡介都意欲抹除自己的痕跡,也難怪他剛步入文壇,就選擇不好懂、不易懂的詩集出版。在出過兩本詩集《血比蜜甜》、《博愛座不站》後,推出散文集《身體不知道》,之前接受專訪時黃羊川提到:「接下來不想寫散文,因為散文對我而言太暴露了。」現階段他的寫作重心轉移到小說,於是誕生了這本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及培力新秀補助的長篇小說。除了小說,他也致力於劇本創作和拍攝短片,將真實的自己隱身在故事中。 《沿著拋物線甩出的身體長大》原名《春鳥連鳴》,因為寓意不明,編輯過程建議更改書名。由於高中時從理組轉文組的作者數理很強,對篇章目錄的精心編排和數學息息相關,以詩意的數學詞彙比喻感情的多重面向,舉凡:一對多不是函數... -
2019.06.01
何敬堯的妖怪奇幻世界
文/金網小編YT在2017年何敬堯老師首度出版了非小說類的奇幻作品《妖怪臺灣》,當時榮獲2017年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在2019年最新相關作品出版,小編還很期待是妖怪臺灣的續集 (捧著小粉絲的心.jpg)。 在閱讀《妖怪臺灣地圖》時發現內容雖然與前作《妖怪臺灣》有相當大的關係,但即使沒有看過前作還是可以輕鬆閱讀。何敬堯老師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妖怪們透過實地走訪的方式,帶領著讀者一起對臺灣原生種的妖怪進行田野調查。 因為小編本身也是人文科系出身,所以對於田野調查過程相當心有戚戚焉,於是忍不住向何敬堯老師提問了幾個問題。 YT:「田野調查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很大挑戰,除了蒐集相關紀載書籍以外,您還親自到臺灣各地探查,不知道這當中是否有發生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何敬堯:「自從開始編纂《妖怪臺灣》,我就陸陸續續前往臺灣各地與妖怪、鬼怪、神怪相關的地點探查。最早應該是七年前到小琉球的烏鬼洞,據說以前曾經有『... -
2019.05.27
厭世女兒不厭世
文/小連(大塊文化副總編輯)有句嘉言「未曾哭過長夜,不足以語人生」,對曾經撕心裂肺等待黎明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句幹話。沒有人會希望那些流不完的眼淚就只為了換來可以說「啊這就是人生」,語末加個(菸)或(茶)吧?厭世姬記得「那些在五歲、六歲、十歲、十五歲、十七歲時流著淚睡去的夜晚??」,還有八歲百般討好以贏得媽媽歡欣,體會了什麼叫重生的心情,然而涉世未深的她,人生從何說起呢? 我認識兩個時期的厭世姬,一是厭世姬的厭世姬,另一是還不是厭世姬的厭世姬。 和還不是厭世姬的厭世姬曾經做過短暫的同事,由於路線不同,稱不上熟或不熟。一開始的印象就是傳說中的資優生,不僅畢業自名校,當年還是百大成績入學的,還有一身超齡的裝扮,但會為一本書哭得鼻涕直流,和你分享她的感動。後來,她辭掉工作,又後來突然變成網紅,簡單的圖文,耍廢、犀利兼具,已然我不認識的厭世姬了。而關於她家庭的故事,我也是看了報才知道,忽然也才明白她為什麼說喜歡佐野洋子的《靜子》了。... -
2019.05.22
很多時候,我們不過是一個很痛很痛的孩子
文/張純玲(寶瓶文化副總編輯)在編輯詩人崔舜華的第一本散文集《神在》時,我腦海揮不去的是舜華那細微,卻讓編輯暖心的舉動,她總是會靜靜地捎來一些小禮物。小禮物不貴重,卻飽含著心意。而對編輯我來說,那像是抵抗這荒涼的我們所存在的社會裡的,一點甜,一點暖。 是的,這如此擁擠的社會,其實很荒涼。這看似富足的社會,其實很貧瘠。我們與他人的距離,則很遙遠,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站成一棵寂寞的樹,而彼此祕而不宣的心事,卻又像深不可測的海洋。 在這樣的前提下,只要是活著,傷害就彷彿無可避免。 《神在》的主軸談的是傷害。原生家庭裡父親言語上的暴虐,與母親的扞格;學校裡人際上的霸凌,而女孩間猶如小獸般的競爭欺凌;愛情裡不得不的轉身與背叛……那些像刀刻般的凌厲與疼痛,化為精準、獨特的文字,彷彿藉由崔舜華的雙手,一個字一個字遞上,而承接住每一個文字的我們,讀得時而心裡像破了一個大洞,冷風呼呼地吹,時而又像赤腳踩踏在冰層上,你只能膽顫地從牙縫發出嘶嘶... -
2019.05.10
只想寫「我們的故事」—— 雪倫
文/陳思帆(商周出版編輯)完成第一部以上班族女性為主角的小說《那些愛,和那些寂寞的事》時,雪倫正是處於過了二十五歲,年齡逼近三字頭的時期。據她說,那是在某次和朋友閒聊談話間,友人提到「妳啊,能不能寫點我們這個年紀看的小說?」使她決定為生活中所有既是女孩又是女人的女子們,創作「我們這個年紀」的故事。 於是,三十代女性、勤奮敬業的工作者、追韓劇、熱愛美食、小酌、運動、姊妹淘聚會??和雪倫合作的這些年,無論是她書寫的故事,乃至於她本人,都與上述詞彙有著極深切的關聯。 她的小說,看不到風花雪月的情節,而是忠實地描繪著現實人生裡,面對各種情感時可能遭遇的糾結。透過角色對話和故事發展,雪倫更每每寫出打進閱讀者內心,令人忍不住想拿起螢光筆畫重點的絕妙字句。或戳中淚點、或戳中笑點,我們總在又哭又笑間,就這麼讀完一個又一個她所寫的故事,彷彿自己也隨著經歷了主角們一段又一段的人生。讀著她的故事,我們才發現自己是如此愛笑,也如此愛哭。 而... -
2019.04.19
美女製造機,光影魔術手HASEO
文/端編輯部攝影資深主編 王文鍵有位不得不介紹給大家的攝影師,他的名字叫做HASEO。 近年來,他在日本的人像攝影界迅速竄紅,靠得就是他那獨創的「頭蓋骨理論」以及近乎苛求的彩妝、佈景、打光手法。 HASEO老師過去在名古屋鬧區的錦之繁華街,為夜晚工作女性們拍攝個人資料用的相片已經有長達17年以上的時間。若是無法在首次見面後的兩分鐘以內拍出「理想相片」,那可是會被她們蓋上「技術不佳」的印章!而HASEO老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每天為數十位女性拍攝人像相片,工作結束的時間是半夜2點,之後到7點為止就是他分類與解析的時間,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埋首研究,進而磨練出過人的用光、構圖、妝髮等職人know-how與過人技術。 在前幾年的《離機閃燈人像攝影聖經:12位名師的致勝用光寶典》一書當中,他所拍攝的作品便被用在封面照片。而日前出版的《素人也能變網美!名師教你拍出女生絕美角度的關鍵祕訣,攝影師與妝?師必看》,更是把他獨創的「頭蓋骨理論」... -
2019.04.12
從行銷副總到靈性傳訊的自我蛻變──譚瑞琪
文/方智出版編輯部39歲之前,Rachel(譚瑞琪)是一位職場成功人士。 她從美國愛荷華大學財金管理碩士畢業回台後,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商福特汽車擔任品牌與廣告經理。在汽車貸款利息高掛20%的年代,她大膽將行銷預算中花費在贈送ABS或汽車皮椅費用挪到補貼汽車貸款的利息上,推出了零利率購車的行銷創舉,締造汽車業一夕噴發的銷售佳績,創造汽車工廠、金融公司、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那次的佳績不僅在汽車業傳為佳話,她更被當時電信業的台灣大哥大挖角。進入台灣大哥大工作時,正值電信業用戶數不約而同到達近100萬戶的瓶頸,當時一般人認為大哥大是屬於商業人士的通訊工具,預估整體市場若達到25%的門號使用率,市場可能已趨近飽和。Rachel大致瞭解市況後,推出軍公教專案因應,一舉敲開軍公教族群的市場大門,那些從來不需要用手機的人都認為自己也該擁有一支,就這樣台灣電信市場再度被活絡起來,一路狂飆到整個市場超過100%的門號使用率。她也因此在台... -
2019.04.05
癢,抓就是了──專訪喬治‧ 桑德斯
文/編輯室《林肯在中陰》自出版後贏得全球一致好評,橫掃暢銷書榜冠軍外,更拿下英國曼布克獎,且獲選為五十年來最好的得獎小說之一。由於形式上帶有高度原創性,作者受訪時總不免被問道:「在你心目中,小說是什麼?」 相信讀過本書的人都想知道。以下內容是出版前夕,作者喬治‧ 桑德斯特別接受編輯室提問,談談他心目中的林肯,中陰,他的寫作觀、人生觀和信仰。藉由桑德斯,再一次「進入」書中世界。 Q| 這是你長達二十五年寫作生涯以來第一本長篇小說,為何想寫長篇?為何是林肯?世人所知的林肯總統在你的研究裡,有什麼意外發現? A| 坦白說,我真的不打算寫長篇小說,我對於短篇寫作的形式稱得上執迷,專心致志地只寫短篇故事,我就很開心了。不過二十年前我聽說這樣一則軼聞,林肯總統悲慟欲絕地夜奔墓園悼念亡子。這故事在我腦海盤旋二十年。開始寫之後,這故事像自有生命般地在我筆下漸漸成形。 至於林肯總統,儘管世人公認他長相欠佳,但其實他女... -
2019.03.29
醫療對我,不只是技術,更是一個又一個傾心付出的愛的故事!
文/如何出版編輯部小時候,我曾經跟家人一起去探望一個不太熟的長輩。我只記得去的時候,他躺在床上,露出被子的身體根本是一具活骷髏,瘦削得不可思議。而且從我們進去到離開,他都沒有睜開過眼睛。病床邊有一群大人圍著他,每個人都哭個不停。 後來離開醫院,父母說,長輩的家人要放棄急救。「什麼是放棄急救?」我問。父母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只告訴我,那位長輩已經病了很久,也躺在病床上很久了,非常辛苦。我點點頭表示明白,他們又說,放棄急救,就是要讓他去另一個永遠快樂的地方了,不會再有病痛。「那他也可以吃很多東西了嗎?那個阿北好瘦喔。」「嗯,可以喔,想吃什麼都可以了。」 長大後我明白了,為什麼那些大人會哭成一團。雖然知道時候到了,卻還是狠不下心;雖然知道長年臥床很辛苦,卻還是無法放手。因為我們都懷抱著一點希望,希望親人有一天會再站起來,有一天能痊癒如初。不只是疾病消失,而是整個家,都可以回到生病前,那樣美好、無憂無慮的樣子。 但...